[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释诸有情续生死难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1
【论文】
 
八‧一一一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疏翼】
 
  第一释违理妨难中,第二﹝第十九颂﹞释有情不续生死难。文分为二︰一、问起颂文,二、以颂作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自下第二、释诸有情续生死难。
 
  前颂[1]所明︰虽无外境,而诸分别皆缘所生,不离内识[2]。
 
  外人问曰[3]。
 
  此初寄问,以发论端。
 
  虽知论主唯有内识,而既无有心外实缘,假说我、法,一切有情由何法故,生死相续?若无心外缘,生死不续难。
 
  
 
【颂文】
 
八‧一一二 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疏翼】
 
  第二第十九释有情续生死难中,第二以颂作答。文分为二︰一、直出颂文,二、长行广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上二句、答相续所由,下二句、正答相续。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唯识者,今当显示现在世灭已,于未来世如何结生相续?故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论文】
 
八‧一一三 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
 
 
 
【疏翼】
 
  第二以颂作答中,第二长行广释。
 
 
 
【述记‧卷四十七】
 
  长行答中,有四「复次」,至文当知。
 
  初、释中[4],有二︰初、别解颂文,后、总结颂意。别解颂中,文分为四︰上二句别解为二,下二句合解为一,第四总牒第一句「由」字,第三句「既尽」字,第四句「复生」等字,合解其颂。
 
  解第一句中,先解「诸业」,次解「习气」,后总解[5]之[6]。
 
  以业有三,故言「诸业」。此解业义,如第一卷解[7]。
 
  福等三业,如《对法》第七[8]、第八[9]、《大论》第九[10]、五十三等解[11]。
 
  「福」者,胜义。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非福」者,不可爱乐──自体及果俱不可乐──相鄙劣故。「不动」者,不可改转义。其业多少,住一境界不移动故。又设[12]移转境如生得散善,亦从于定,总名不动。
 
  《对法论》[13]说:欲界系善业名福。《瑜伽论》[14]言: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名福。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
 
  然说地狱亦有别善业者受等流果,如凉风触身等。与别报[15]相似,业名为善也。又令地狱诸苦轻微,名为善业,如不断善等。又约六趣为论,除地狱,取非天五趣有善业果也。
 
  非福业[16]者,《瑜伽论》卷九云︰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17]不善业[18]。初、是三恶趣总业,后、是五趣别业。
 
  不动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业。前、是总业,后、是别业。
 
  《对法论》[19]说︰何故色、无色业名为不动?答︰如欲界余趣业遇缘转得余趣处受。彼业不尔,定于自处受故[20]。问曰︰何故尔也?定所[21]摄故,非同散业。若尔,如何熏禅资下故业生五净居?非不转移业,故此解非。又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故。
 
  且福之名,应通三界善[22]业。以上善业,别有胜能,名为「不动」。欲界善业,别得总名也[23]。
 
  然不动中顺受别业[24],《瑜伽论》[25]少别,如彼抄解[26]。
 
  然此三业通身、语、意。意通三界,身、语唯二地。有寻伺故。
 
  此体性者,即有漏善、不善二思为此业体。游履身、语,身语动作,故亦[27]名为业。身、语唯无记,非善恶性,故唯以思为体。
 
 
 
【论文】
 
八‧一一四 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
 
 
 
【疏翼】
 
  第一解「诸业」中,第二属眷亦立业名。
 
 
 
【述记‧卷四十七】
 
  此中、为唯以思为业?为复有余?
 
  即五蕴性善、不善律仪,实业眷属故[28]。
 
  何意眷属亦说为业?
 
  以皆与业「同招引、满异熟果故」,不同小乘具十随转[29],无过、未世,实四相故。
 
  此总、别果,如第二卷已广具解[30]。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解第一句中,第一先解「诸业」讫。
 
 
 
【论文】
 
八‧一一五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
 
 
 
【疏翼】
 
  初「复次」第一解第十九颂第一句中,第二解「习气」。于中分三︰一、外难无理招当果,二、答有功能熏起,三、解习气非曾现。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上来所说,谓初作时,即现起法。若异熟因,非即受果,现既久灭,如何感果?非过、未有故。
 
  为答此问,故次论文,下解「习气」。
 
  现行此业,虽才起已,更无住[31]异间,而便即灭。无别义理可如萨婆多虽现用无,有过去体,能招当来真异熟果。若尔,如何?
 
 
 
 
 
【论文】
 
八‧一一六 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疏翼】
 
  第二解「习气」中,第二答有功能熏起。
 
 
 
【述记‧卷四十七】
 
  现行之业当造之时,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功能」即是颂中所说为「习气」者。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论曰︰业者,谓福、非福及不动思。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功能,是名业习气,此业能引未来生身。
 
 
 
【论文】
 
八‧一一七 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
 
 
 
【疏翼】
 
  第二解「习气」中,第三解习气非曾现。
 
 
 
【述记‧卷四十七】
 
  何以名「习气」?
 
  「是业气分」,解「气」;由现「熏习所成」,解「习」。
 
  此[32]业熏成,不同无惭计业皆宿作,并是「曾」有。
 
  化地部宗[33]等,业入过去,现皆有体[34]。
 
  又此习气,简萨婆多过去有体之曾业也[35]。及简顺世外道说一切果唯现业所得,作时即受。
 
  今此「习气」,理则不然。由过去无间灭现行业[36]熏习故,种子念念前灭、后生,恒现在有故,简彼曾世有用,于过去世现有业体。即此种子,非作时即受果,后时或一生多年,或多生等,方始受果故,故[37]简现作业时即受果。由此义故,有诠,有遮,故名「习气」。即解颂中「习气」二字。
 
  总合此上,解第一句下四字[38]讫。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第一句颂文中,第二解「习气」讫。
 
 
 
【论文】
 
八‧一一八 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一句颂文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四十七】
 
  此善、不善业能感当来若别、若总异熟之果。「胜增上缘」,非同性故,非亲能办果体生故。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颂文中,第一别解第一句「诸业习气」下四字讫。
 
 
 
【论文】
 
八‧一一九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颂文中,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于中分四︰一、解「二取」,二解「二取习气」,三、解「俱」字,四、先说业种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次、解二取。
 
此有八解︰
 
  一、「相、见」:谓即取彼实能取、实所取,名二取。
 
  二者、取「名、色」:「色」者,色蕴;「名」者,四蕴;即是执取五蕴为义。前言「相」中,亦通取无为以为本质[39]故。今此唯显取亲所缘,不能缘得心外法故。又变无为之影相分,亦「名」所摄,不离心等故。
 
  三者、取「心,及心所」:一切五蕴法,不离此二故。
 
  四者、「本、末」:谓取现果。第八识是诸异熟之根本,故名之为「本」;余识中异熟,名之为「末」,是第八识之末果故。即取二异熟也,谓爱乐执取,所[40]缘取也[41]。或第八识总报品名「本」;余识别报品名「末」,摄一切法尽[42]。唯简异熟,以极狭故,前解为「本」[43]。
 
  第五、「彼取」者,即彼上四取也。即一「取」言,通上四处,是单取;及通「彼」上,是重取──谓有「取」取前第一能、所取之取,如重缘心;取下[44]三取,亦然。故有八解。此八,皆是二取所摄,即现行之取也[45]。
 
  或前四是境,「彼取」能取,但有四也。
 
 
 
【论文】
 
八‧一二○ 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第十九颂第二句颂文中,第二解「二取习气」。于中分二︰一、显所熏发名言种子,二、显新生亲因缘种子。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何以名习气?
 
  即彼八所熏发,「亲能生彼」八,居在第八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即前八中皆具二义,名为「习气」。皆有所生,能生义故。
 
  本、末若为异熟解者[46],取为所取[47]──即名言种由取二而生,故能生本识[48]。此非善不善,但是无记亲生之种。此中二取通七识所熏,随其所应,生第八识相、见分等[49]。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二取﹝藏文作「'dzin pa gbis/」﹞者,谓所取取,及能取取﹝藏文作「'dzin par 'dzin pa/」﹞。此中坚执实有离识以外,别自安住所取者,为所取取。又即此决定由识能取,谓能知能识者,为能取取。若诸种子由先前生起之能取取,及所取取所熏发﹝藏文作「btab pa/」﹞,能生起未来彼同类所取取,及能取取,是名「二取习气」。
 
 
 
【论文】
 
八‧一二一 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疏翼】
 
  第二解「二取习气」中,第二显新生亲因缘种子。
 
 
 
【述记‧卷四十七】
 
  此「二取」言,欲显何义?
 
  此[50]显当「来世异熟果心及心相应」法,各望自果为因缘种子,亲能生果故。简前业种,即显名言种子生果无尽。随所欲生[51],便能生故。以心为主,但言生心,实通五蕴。
 
  此「当来世」言,或一分位三世,或生死三世等,可知[52]。
 
  解第二句颂上四字讫。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中,第二解「二取习气四字」讫。
 
 
 
【论文】
 
八‧一二二 「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
 
 
 
【疏翼】
 
  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中,第三解第五「俱」字。
 
【述记‧卷四十七】
 
  颂言「俱」者,谓前诸业及后二取之种子俱[53],即是同时感生果也,非如小乘异熟因果必不同世也[54]。作时、受时,虽世不同,种正受果时,必与果同世。以过、未世无体性故。
 
 
 
【论文】
 
八‧一二三 业招生显,故颂先说。
 
 
 
【疏翼】
 
  第二别解第二句颂中,第四先说业种所以。
 
 
 
【述记‧卷四十七】
 
  问︰于生果位,亲者因缘;若论感果力能胜者,唯是业种,或二种既俱。何故颂中先说业种,后说因缘?
 
  「业招生显」:由业感生胜故,显故,故颂先说,非因缘也。
 
  解第二句五个字讫。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颂文中,第二别解第二句讫。
 
 
 
 
 
【论文】
 
八‧一二四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文中,第三合解第三四句。于中分二︰一、解第三句前三字及第四句,二、解第三句后二字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颂中所言「前异熟」者,「谓前前[55]生业异熟果」。「异熟果」者,显通总、别。颂文狭故,但言「异熟」,意亦通也。以过去世多生之业,同于一身得受果,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也,非唯一生名「前前」也。又前前异熟,体非一故,后亦当尔。
 
 
 
【论文】
 
八‧一二五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疏翼】
 
  第三合解第十九颂第三四句中,第二解第三句后二字等。
 
 
 
【述记‧卷四十七】
 
  既第三句中,不解下二字,解第四句,先解下三字,谓「余异熟」等,将欲解颂[56]「既尽」等言,故先发言云「二取种子」,「受果无穷」。
 
  《摄大乘》第三[57]说「无受尽相[58]」。业习气有尽,彼论说为「有受尽相」故[59]。
 
  所以者何?「由异熟果」:一者、「性别」:与业性殊,不多相顺。二者、「难招」:业难招得,异熟[60]谓必异世果方熟也。故习气有尽,如沉麝、秽草,有萎歇故。
 
  其「等流」果及「增上」果:一者、「性同」:体性相顺。二者、易感:同时生故,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61]。故二取种而易感果也。
 
  何者为等流?何者为增上?
 
  增上宽,但等流,必增上。等流者,谓种子与现行及自种为俱生同类因故也。增上更无别体,即等流故[62]。
 
  又解︰是等流果,故「性同」,是增上果,故「易感」,以具二果故具二义也。又种望现行,是增上,望自类种是等流。业种望彼现及种,皆异性故,但是「异熟」。
 
  上来已别解颂文讫。
 
 
 
【疏翼】
 
  以上第一「复次」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一别解四句颂文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此中由业习气差别,不同诸趣中能得生身各异,喻如种子不同,而芽各异。二取习气者,谓如一切业习气能自感生所依身,如是能参预为俱起性因,喻如种子生芽俱时水分等。若如是者,当显示谓非唯业习气,且亦由二取习气所摄持﹝藏文作「zin pas/」﹞故,异熟得生。是故颂说「二取习气俱」。
 
  别抄卷三云︰
 
问︰何故等流、增上易感,异熟难招?
 
解云︰等流同性,熏时同世即能生果。异熟性异。
 
又解︰异世方始果生,非造业时,即能得果。增上更无别体,即等流性。
 
又解︰种望现行──等流,亦增上;种子望自类种──但是等流,非增上;但约一边,非尽理也。
 
若尔,现报业,岂不同世耶?
 
解云︰现非总报,故不论也。
 
 
 
【论文】
 
八‧一二六 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
 
 
 
【疏翼】
 
  第一「复次」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二总结颂意。文分为三︰一、总解「由」「既尽」「复生」等字,二、结答续生死难,三、意归不离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下、欲解意,并解第一句「由」字、第三句「既尽」二字、第四句「复生」字故。
 
  「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子」「熟」故,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即是此身临终之位──彼所熟业「复别能生」后余果起。即先果尽时,后果业种熟,其「异熟果」而复得生,所以生死不断绝也。
 
  「由感余生」者,解「由」字。「由」者,缘由也。前果尽时者,解「既尽」。复别生果等者,解「余异熟」复生也。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前异熟既尽,后生余异熟」者,谓由前世所积集业引生异熟齐至所引终限──所谓尽时,如业习气力,如是此由具有﹝无受尽﹞二取习气故,即从此已受尽异熟能生起余新异熟。即此阿赖耶识,离阿赖耶识,无别异熟故。由所说「前异熟既尽」言,遮破常边。由所说「复生余异熟」言,遮破断边。
 
 
 
【论文】
 
八‧一二七 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疏翼】
 
  第二总结颂意中,第二结答续生死难。
 
 
 
【述记‧卷四十七】
 
  下、结答难。
 
  由此所说业果无断,「生死」相续,「轮转无穷」,何假藉心外之缘,方得生死相续?
 
  此结答也。
 
 
 
【论文】
 
八‧一二八 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疏翼】
 
  第二总结颂意中,第三意归不离识。
 
 
 
【述记‧卷四十七】
 
  总此颂意[63]︰「由业」及「二取」为缘、为因故,「生死轮回,皆不离识」,非心外法令生死续。以「业、二取」不离「心、心所」而得相续,为生死因果之体性故也。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答生死相续难中,第一「复次」释讫。
 
 
 
 
 
 
 
 
--------------------------------------------------------------------------------
 
[1] 谓第十八颂。
 
[2] 此即释「外境既无,妄应不起」难。
 
[3] 即外难「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4] 即初复次中。
 
[5] 「解」字,《金藏》作「结」。
 
[6] 解业有二︰一、三业以思为体,二、眷属亦立此名。此即初中初文。
 
[7] 如本论卷一云︰
 
然心为因,令识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语表亦非实有声性。一剎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外有对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于理无违。……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
 
 《成业论》云︰
 
随作者意,有所造作,是为业义。能动身思,说名身业。思﹝藏文作「sems pa/」﹞有三种︰一、审虑思﹝藏文作「'gro bar byed pa/」。贤慧戒解云「谓如是思由此此审虑」﹞,二、决定思﹝藏文作「ves par byed pa/」。贤慧戒解云「谓如此如此当作,如彼者不当作,如是伺察行相转起故」﹞,三、动发思﹝藏文作「g·yo bar byed pa/」。贤慧戒解云「谓决定已,所谓后时之思」﹞。若思能动身,即说为身业。此思能引令身相续异方生因风界﹝藏文作「de'i rgyud gyur pa'i rluv de/」﹞起故。……语谓语言,音声为性。此能表了﹝藏文作「go bar byed pa/」﹞所欲说义,故名为语;能发语思,说名语业。或复语者,字等所依,如带字等能诠表义,故名为语;……意者,谓识。能思量﹝藏文作「va yir byas pa'i/」﹞故,趣向﹝藏文作「gźol bar byed pa/」﹞余生及境界故,说名为意;作动意思,说名意业,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种种事故。
 
[8] 如《对法》卷七云︰
 
福业者,谓欲界系善业;非福业者,谓不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界系善业。
 
问︰何故色、无色系善业名不动耶?答︰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藏文作「rdzogs byed dge ba/」﹞、不善﹝藏文无「不善」﹞业,遇缘﹝藏文无「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藏文作「果」﹞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藏文作「g·yo ba med pa/」﹞,名为不动。又定地﹝藏文作「mbam par gźag pa'i sa/」﹞摄故,名为不动。
 
[9] 如《对法》卷八云︰
 
云何可思议?谓诸善业于人天趣,得可爱﹝藏文作「'dod pa/」﹞异熟,是可思议。诸不善业堕三恶趣﹝藏文列出别名﹞,得不爱异熟,是可思议﹝藏文多「由此业所,谓诸有情感得种种身不可思议」一段﹞。由善、恶业往善、恶趣,感得可、爱不可爱异熟,世间智者能思议故﹝藏文无此八字﹞。由此能引发正见等﹝藏文有「nus pa dav/」﹞功德故。即由此业感诸有情自身异熟等种种差别,不可思议。谓内身等异熟有形色等无量差别,难可思议。除一切智﹝藏文并除「mi nus pa/」﹞,不能思议。强思议者发狂等过故﹝藏文此五字作「由能引发蒙蔽过失故」,依上文看,应从﹞。
 
[10] 如《瑜伽》卷九云︰
 
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
 
[11] 《瑜伽》卷五十三初云:
 
复次,云何表业﹝藏文「rnam par rig byed pa/」﹞?谓略有三种︰一、染污,二、善,三、无记。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对法》卷七云「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瞋恚、邪见」﹞道﹝本论卷一云「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不离﹝藏文作「ma spavs pa/」﹞现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语表业,名染污表业。若即于彼誓受﹝藏文作「yav dag par len par byed pa'i/」﹞远离所有身、语表业,名善表业。若诸威仪路、工巧处一分所有身、语表业,名无记表业。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藏文作「nav gi yid kyi rnam par rtog pas/」﹞,不说语言,但发善、染、无记法现行意表业。
 
此中唯有身余处灭,于余处生,或即此处,唯变异生,名身表业。唯有语音﹝藏文作「vag tsam/」﹞,名语表业。唯有发起心造作思﹝藏文作「sems mvon par 'du byed pa skyes pa'i sems pa tsam/」﹞,名意表业。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从其余方徙至余方,不应道理。又离诸行生﹝藏文作「'du byed 'byuv ba/」﹞,余实作用﹝藏文作「bya ba gźan/」﹞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当知一切表业皆是假有﹝藏文作「btags pa'i yod pa/」﹞。
 
[12] 《金藏》作「设」,余作「复」。
 
[13] 见《对法》卷七。
 
[14] 见《瑜伽》卷九。
 
[15] 「报」字,《金藏》有,余无。
 
[16] 「业」字,《金藏》无。
 
[17] 「异熟」原作「受」。
 
[18] 《金藏》有「不善业」三字,余略。
 
[19] 即《对法》卷七。
 
[20] 以上引论意,「受」原作「异熟」。如前具引。
 
[21] 「所」字,原作「地」。
 
[22] 《金藏》作「善」,余作「满」。
 
[23] 总名谓「福业」。
 
[24] 《对法》卷八云︰
 
顺不苦不乐受者,谓第四静虑以上所有善业等。
 
[25] 见《瑜伽》卷九云︰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
 
[26] 《略纂》卷七云︰
 
顺不苦不乐受业中,别报唯第四静虑以上业者,此有二义︰一云︰三定以下有别报受果。此及《对法》不说有业者,据多分善业感乐受果,少分善业感舍受果,故略不论。不尔,何故下地善业不得彼果?二云︰三定以下无别善舍业?第六识中舍果寂静,下业粗故。善但招乐,故无舍果。
 
问︰下善业粗,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业不招?答︰总别异故,不应为例。
 
[27] 「亦」字,《金藏》有,余无。
 
[28] 智周《演秘》云︰
 
律、不律仪既名为色,为业眷属,助招引、满,何理相违?
 
 道邑《义蕴》云︰
 
问︰染第七识为是业眷属不?答︰善、恶二业唯第六识,第七既非同聚,无力相助,非眷属摄。有义:亦名眷属。由此为依,意识生故,此虽别聚,必同对故。既能助业,何非眷属?前解为胜。若许为依及同时,故名眷属,五根、第八为例应然!
 
 但第八、五根,皆为无覆无记,而第七为有覆无记,不得相例。
 
[29] 即「具十种缘名心随转」。
 
 《俱舍论》卷六云︰
 
何等名为心随转法?颂曰︰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论曰︰一切所有心相应法,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如何此法名心随转?颂曰︰由时、果、善等。论曰︰略说由时、果等、善等,故说此法名心随转。
 
且由时者,谓此与心一生、住、灭,及堕一世﹝《光记》卷二十三云「问︰四相之内,何故不说异相?解云︰生在未来,令法入现在;住在现在,令法安住;灭谓灭入过去。各有胜能,是故别说。异相助灭令入过去,无别胜能,是故不说。又解︰此文言住,即异之别名,约住明异」﹞。由果等者,谓此与心一果、异熟,及一等流。应知此中前一、后一,显俱﹝时﹞、显共﹝果﹞,其义不同。由善等者,谓此与心同善、不善、无记性故。
 
 《顺正理论》卷十五与《俱舍论》以上文同,然续有文云︰
 
岂不但言一生住灭即知亦是堕一世中?虽亦即知堕于一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过去、未来,亦不相离。或为显示诸﹝未来﹞不生法,故复说言「及堕一世」。若尔,但应言堕一世!不尔,应不令知定堕一世。岂不「等流」、「异熟」,亦是「一果」摄?如何「一果」外,说「等流」、「异熟」耶?实尔。
 
此中言「一果」者,但摄士用及离系果。岂不此言通故,亦摄等流、异熟?虽言亦摄,非此所明。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此显与因非俱有果,为遮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为果故,自非自体士用果故。即显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义。是故别与等流、异熟。应知时一、果一,显俱、显共,其义有殊。
 
[30] 如本论卷二云︰
 
二、果能变:谓前﹝等流、异熟﹞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31] 「住」字,《金藏》有,余无。
 
[32] 「此」字,《金藏》在前「解」字下。
 
[33] 「宗」字,《金藏》有,余无。此即化地部本宗计。
 
[34] 《异部宗轮论》云︰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义。
 
[35] 《异部宗轮论》云︰
 
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过去、未来,体亦实有。
 
[36] 「业」字,《金藏》有,余无。
 
[37] 「故」字,《金藏》无。
 
[38] 谓第十九颂之第一句「由诸业习气」,除「由」外四字。
 
[39] 即疏所缘缘,或以名为本质。
 
[40] 「所」字,《金藏》有,余无。
 
[41] 智周《演秘》云︰
 
明取通二执之与缘,俱名为取。
 
 即通所取取。
 
[42] 道邑《义蕴》云︰
 
第八、五数,并相分,名「总报品」。余七识中三性诸法,皆「别报品」。善、染二性虽非别报,别报类故,既非总报,皆入别中。故此总、别二品,摄一切法尽。
 
[43] 「前解为本」四字,《金藏》有,余无。
 
[44] 「下」字,《金藏》作「即」。
 
[45] 智周《演秘》云︰
 
单、重二取,各有四也。
 
[46] 即第一解。
 
[47] 智周《演秘》云︰
 
自不能熏,但是所取名为「取」也。亦具能生、所生二义。
 
 道邑《义蕴》云︰
 
此说由六、七识等取彼本、末异熟以为所取──即相分中熏识种子,故具二义。
 
[48] 智周《演秘》云︰
 
即本、末二名言之种,而由能熏七识熏得此所熏种,而后能生本、末现识,故本、末二得有能生、所生二义。
 
 道邑《义蕴》云︰
 
此本、末种设由染、净心等之所熏发,亦定无记。相分随质,唯无记故。余义可准。
 
 第八识见、相不但需本有、新熏名言种子,更需引、满业种招感始
 
生,故异熟识见分,非只为前七所新熏相分名言种子所生也,无相分成见分过。
 
[49] 智周《演秘》云︰
 
问︰能熏七识,非劣无记,云何能生本、末异熟?答︰相分熏彼本、末之种,相分与见,性必不同,熏彼何失?
 
[50] 「此」字,《金藏》有,余无。
 
[51] 指待缘少者。
 
[52] 道邑《义蕴》云︰
 
虽有二种三世,今论正显生死三世也。何以知者?前外难云「由何有情生死相续」?不约分位。又下论说「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招余异熟果」。由此﹝原作「斯」﹞生死轮转﹝生死﹞。故知定取生死三世,《疏》云「可知」,是此意也。
 
[53] 「俱者」至「种子俱」十四字,《金藏》无。
 
[54] 《顺正理论》卷十六云︰
 
言异熟者,或离因熟,或异因熟,此二属果。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此一属因。
 
[55] 「前」字,《金藏》有,余无。
 
[56] 「既尽」,为第十九颂三句「前异熟既尽」之下二字。
 
[57] 见《摄论》卷一末,及两《释》卷三。
 
[58] 《摄论》卷一云:
 
无受尽﹝藏文作「ma spyad pa'i/」﹞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藏文作「'byuv ba'i/」﹞种子。此若无者,……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摄论‧世亲释》卷三云︰
 
若无旧熏习,今名言﹝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i/」﹞亦无故。若于世间本来无者,本无今有,不应道理。
 
 《摄论‧性释》卷三云︰
 
即彼种子随缘增长﹝藏文作「rgyas par 'gyur ba/」﹞,能起﹝藏文有「无有初际」四字﹞名言﹝藏文无此二字﹞戏论因故。……一切名言本旧名言﹝藏文作「mvon par byed pa/」﹞种子。
 
[59] 如《摄论》云︰
 
有受尽﹝藏文作「spyad zin pa'i/」﹞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善恶种子既成熟已,不可重熟﹝藏文作「yav smin par mi nus te/」﹞。犹如种子既生芽已,不可重生。
 
[60] 「异熟」二字,《金藏》有,余无。
 
[61] 「故」字,《金藏》有,余无。
 
[62] 即性同、易感同故。
 
[63] 「意」字,《金藏》无。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六、明三习气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四、广生分别相
 摄大乘论 第8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
 摄大乘论 第116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二、灭定识不离身证有第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摄大乘论 第121讲
 摄大乘论 第2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一、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触
 摄大乘论 第14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正显赖耶持种染净因果方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好人难做 人难做好?[栏目:宽运法师]
 不做老板,做小工[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最近我看到逸尘所著的《禅定指要》中,有修持心中心的法要...[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二○ 饭泡施者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二 兹他拉他园品]
 关于“光明大手印”精语[栏目:雪漠]
 珍惜那些擦肩而过[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金刚舞[栏目:解惑之智·嘎玛仁波切]
 《入菩萨行》讲解 第十品 回向[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43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 1 财布施[栏目:宽见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