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业苦总摄十二有支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4
【论文】
 
八‧一四一 复次,生死相续,由惑、业、苦。
 
 
 
【疏翼】
 
  第二长行答生死不续难中,第三「复次」释。
 
 
 
【述记‧卷四十七】
 
  第三复次、以十二支解颂[1]。于中有二︰初、泛解「惑、业、苦」,属释论文,后、以有支释「惑、业、苦」。初中有三︰初、总举生死由「惑、业、苦」,次、别解「惑、业、苦」,后、指例余文。此即[2]初也。
 
  「惑、业、苦」者,若依颂文[3],此应第二方解其惑。以随发业次第而说,故此非倒[4]。
 
 
 
【论文】
 
八‧一四二 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疏翼】
 
  第一泛解「惑、业、苦」属释论文中,第二别解「惑、业、苦」。于中分六︰一、别解「惑、业、苦」名,二、解各自种,三、对生死苦明二缘,四、配颂三习气,五、解「惑、苦」名能所取,六、解「业」不名「取」。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次、别解也。
 
  「能感后有诸业名业」,即通一切总报、别报、现、后等业;除无记业及无漏业,皆名为「业」,能感异熟生故。
 
  「惑」者,即是发业润生烦恼。《对法》第四︰一切欲界分别烦恼皆能发业,皆是不善。若[5]任运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6]。即修道我见[7]、边见及此相应贪、慢、无明,皆非[8]不善[9]。
 
  上来数明[10]。
 
  然《缘起经》[11]上卷云︰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由于死生[12],起定信故,此爱及取,由信摄伏,我施设为有覆无记。若法[13]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行,无胜功能[14]。以此文证,故离我见等俱起法,亦有独头爱等无记。即缘后有起爱,润生爱等,或余本有位起此爱等,亦是不发业者。及除上界无明等发业者外,余一切不发业惑,余者皆是此中发业惑摄。余随起有覆等,是润生摄。若助发、润,即通一切。
 
  「苦」中,即摄三苦[15]、八苦[16],文易可知。
 
【论文】
 
八‧一四三 惑、业、苦种,皆名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惑、业、苦」中,第二解各自种。
 
 
 
【述记‧卷四十七】
 
  前说现行,此种即现之习气也。
 
 
 
【论文】
 
八‧一四四 前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
 
 
 
【疏翼】
 
  第二别解「惑、业、苦」中,第三对生死苦明二缘。
 
【述记‧卷四十七】
 
  以三种望果,谈其亲疏[17]。
 
  今此三中,「惑、业」二种非异熟性,与果异性,但增上缘,助生苦故;但为势引,非正亲生。若苦种子[18],与生死苦为正因缘。以能办体亲生苦故。
 
 
 
【论文】
 
八‧一四五 颂三习气,如应当知。
 
 
 
【疏翼】
 
  第二别解「惑、业、苦」中,第四配颂三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惑、苦」种子,名为「二取」。业种[19]可知,故言随应[20]。
 
 
 
【论文】
 
八‧一四六 惑、苦名取──能、所取故。
 
 
 
【疏翼】
 
  第二别解「惑、业、苦」中,第五解「惑、苦」名能、所取。
 
 
 
【述记‧卷四十七】
 
  问︰何故此中「惑、苦」名「取」,业不名「取」?
 
  释彼得名:「惑」是「能取」,染着性故;「苦」是「所取」,染所着故。
 
 
 
【论文】
 
八‧一四七 取是着义,业不得名。
 
 
 
【疏翼】
 
  第二别解「惑、业、苦」中,第六解「业」不名「取」。
 
 
 
【述记‧卷四十七】
 
  此释:唯「业」不名为「取」。世间有情多于现果起执着,言今此是我、我所摄故,即能、所执着,名为「取」。世间有情不多于「业」起执着故。如有执我而为作者、我物等故。前说以「取是着义」,故不多于「业」而起于着也。
 
 
 
【疏翼】
 
  以上第一泛解「惑、业、苦」属释论文中,第二别解「惑、业、苦」讫。
 
 
 
【论文】
 
八‧一四八 「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疏翼】
 
  第一泛解「惑、业、苦」属释论文中,第三指例余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一准于前,义可知也。然于此中,「惑、业、苦」摄一切惑、业、苦尽。即总门也。
 
 
 
【疏翼】
 
  以上第三「复次」释中,第一泛解「惑、业、苦」属释论文讫。
 
 
 
【论文】
 
八‧一四九 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如论广释。
 
 
 
【疏翼】
 
  第三「复次」释中,第二以十二有支释「惑、业、苦」。
 
 
 
【述记‧卷四十七】
 
  第二、别摄十二有支,此中以三总摄别[21],摄于别十二支故。
 
  问︰何以知十二支是别,摄总「惑、业、苦」不尽耶?
 
  答︰若除此中无明、爱、取,余一切惑,除正感后世行,余别报等行办别报体,在[22]圣者身行及苦等,非十二支故。
 
  就解十二支中,有三:初、以惑、业、苦总摄十二支,即此文是。二、广明十二有支,即论云:此「十二支略摄为四」,谓「能引支」等以下文是。三、总结支[23]归惑、业、苦,即下论云「由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续」也。
 
  今「此惑、业、苦」「总摄十二支」中,指如余「论广释」──即《瑜伽》第九、第十、第九十三、《对法》第四、《十地论》第八,及天亲所造《十二因缘论》[24]等[25],此为「论」也。
 
  然《缘起经》[26]亦甚广明,至下论中,此所无者,附文解出。
 
  此十二支,且略以十门解释[27]︰一、列支名辨总别体,二、明支总别名义得名,三、次第所由,四、总别业用,五、因果差别,六、支互为缘四句料简,七、能所引生诸论对释,八、废立增减释诸妨难,九、定世破邪,十、诸门辨释[28]。
 
  此[29]论文有四︰一、能所引生,二、释妨,三、定世,四、诸门辨。
 
  第[30]一[31]、列支名,辨总、别体者,列名可知。
 
  总五事中,相及分别;三性之中,唯依他性,取蕴、处、界一分为体[32]。
 
  别体性者,一、无明支者,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余法。
 
  何以知者?
 
  《缘起经》云:初无明有十一殊胜[33],非余法故。
 
  《大论》第九云:以七无知等[34],为无明支故。唯取无明,不取余法。
 
  问︰若尔,何故《对法》第四:无明与行得为因缘?
 
  无明俱思种,名无明支故[35]。
 
  答曰︰不尔,彼非因缘。故此论解云︰无明俱思,假说为无明,实非此支摄[36]。由假说彼为行因缘,实非取余为此支体。《大论》第十[37]及此论[38]下说为一事故[39],不取余法。
 
  又诸论[40]、此论,皆言正发业唯是无明[41]。余者是助,故不取也。非如小乘约分位辨[42]。此有十九、七、五、六种诸无知等[43],如《大论》第九等说。
 
  此无明支别有实性。何以知者?下十二支假实[44]之中,说为「实」故。《大论》第十[45],乃至五十六「缘起善巧」中,皆言实故[46]。
 
  又五十五「明诸烦恼假实」之中,言五见假,此为实故[47]。
 
  又《缘起经》下卷、五十六中,皆广问答简诸余法,故名无明[48]。《俱舍》第十,文势同也[49]。
 
  此通现行及种为体。《十地经》云︰无明有二︰谓子时、果时[50]。
 
  《缘起经》下卷云:无明有四,谓随眠等。又唯发业,性通不善无记[51]。
 
  然此[52]发福、非福、不动三无明别,如《对法》第七[53]。
 
  二、行支者,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法[54]为体[55]。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56]界[57],意亦通无色,名不动。《大论》第九等同此解[58]。
 
  此支亦通现行、种子。《十地经》说行有二种,谓如无明有子、果时,行亦尔故[59]。唯善、不善性[60]。
  三、识支者[61],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种[62]为体。九十三云︰于[63]母胎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罗蓝等,非余七识随转不绝能任持故[64]。
 
  彼下文[65]云︰又即此识当来后有名色等种之所随逐[66]。非余七识,诸种随故。
 
  此论又云︰「所引支」者,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67]。此中识种,是本识因,故知识支不取余七。
 
  问曰︰若尔,何故《大论》第九卷末以六识为识支?广解已云︰此于欲界,具足六种;色界唯四;无色唯一!
 
  答曰︰九十三中自有会云︰行为缘故,令识转变。此识现法,但是因性,摄受当生诸识果故。约就一切相续为名说六识身[68]。
 
  既有此解,故「言六识」者,是就二乘等[69]「一切身」语,彼不立有第八识故。又一身中约一切识相续为名,说言「六识」,其实,唯阿赖耶识也──果报主故,说与名色互为缘故,乃至命终恒随转故。
 
  此唯种子,不取现行。何以知者?《大论》第十[70]、此论等云:胎藏苦故[71]。
 
  问︰若尔,何故《大论》第九云:三行所熏发种子六识,及种子所生果时六识,名为识支[72]?处处[73]又说:行[74]熏于识,识与名色得互为缘,识入母胎[75],非种子时有是义故。《十地论》云︰如无明有子时、果时,乃至于生老死,亦尔[76]。
 
  答︰此论下云:此五种子在于因时,无有前后,约当生果位中说,故有前后也[77]。或于现在,是过去世,此生、老死位,说识支故,有现行识。其实,唯种,不尔,便违五十六说。彼说五种「胎藏苦」[78]故。此论「所引支」中又言识等五是种故。
 
  识既如此,说名色入母胎,乃至说受亦有二种,谓境界受为爱缘等,皆准此知[79]。此五体皆唯种子故,约当生位,及于生、老死位说,故言有现行,实皆无也。此唯无覆无记摄。
 
  四、名色支者,有二种体︰一者,一切有漏五蕴皆是此体,通异熟、非异熟。如九十三说︰又五色根根依[80]大种、根处[81]大种所生诸色及余诸[82]名[83],皆名色摄。
 
  《大论》第九云: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有色处、法处色等,皆「名色支」[84]。此论下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通取三性以为体也[85]。若准此论及诸论等,通取异熟及余性故。
 
  若约名色不相杂乱说此支者,即除六根、触、受法三[86]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论下云︰此中识种,谓本识因。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
 
  故此二体,宽、狭不同︰前体即是四蕴名「名」,色蕴名「色」,泛尔通释,即体相滥。后解「名色」,五种各别,可有差别,稍似分明。
 
  不尔,如何名五种子?
 
  五体即是一「名色」故,此唯异熟无记性故。第八相应中,除触及受;六识俱中又除一切异熟触受;所余现在异熟六识,及过、未世,及过、未世所余异熟心所法种,皆是此体。
 
  又九十三云︰俱生五根,名之为色。无间灭意[87],说名为名。即与六处无别体也。然说六识为识支故,由说与彼互为缘故,偏说六根,非实此支之体。
 
  虽[88]尔,前解为胜。此约「六处与名色支无别体性」一义解释,非谓尽理。唯无覆无记性。
 
  五、六处支:唯内六处,此唯取彼异熟种故,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此约一意、二世分别,即义说别。若不尔者,「名」中无「识」[89]!此约一时俱有五种而为论也。若约当生分位说者,即名色支具足五蕴。初生之立,在过去识名为意者,亦名中摄,未名「六处」故[90]。
 
  此唯种子。有处亦说现行者,如名色中说[91],下至触、受,皆准此知。
 
  六、触支者,除第七识,取余、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若异熟触,一切皆是。此约五种同时为论,若分位为言,六处位后所有触数,方是此体。《大论》第九说:六触身名为「触」故[92]。
 
  七、受支:此亦同前触应知也。作用、分位,义皆同故。然论[93]说受为爱缘者,约当来生及于现在生老位中现起受说。然即彼体是生支摄[94]。
 
  今此受支,唯在种位。以识等五,《论》[95]皆名为胎藏苦故。九十三云:此五皆是唯种子故[96]。
 
  八、爱支:唯取爱数一法为体。《大论》第十初云:爱,谓三界爱[97]。亦通现种,《十地论》[98]说故。此论下文云:爱支与取,得为因缘[99]。非现望现,体是因缘,故爱种、现,为此支体。
 
  九、取支:通取一切烦恼。《瑜伽论》说:一切烦恼令生续故[100]。即通见修[101]所有烦恼令生相续。
 
  又下文说正唯修断,助润通见[102],论文多据四取为体,在家、出家二诤本故。四取以三见及贪为体,《大论》第十及第九十三等云︰欲取云何?谓欲、贪。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三见故也[103]。诸在家者欲贪为先,而兴诤故。诸出家者依三见为先,而兴诤故。
 
  《瑜伽》上下,四取体三文不同︰一、唯取四取是四取体[104]。二、缘四取贪为四取体[105]。三、若能取,若所取,若所为取,皆四取体。今此合取,所说义别,故无妨难,勘别抄也[106]。
 
  问︰若尔,何故《十地经》等云「爱增名取」?
 
  答︰下自会言︰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非无余惑。
 
  此通种、现。《十地》[107]说故,如爱引证。
 
  十、有支:即取前行及五果种,为爱、取润已,转名为有。九十三等[108]云︰爱、取和合,润先引因,转名为有,是当生起因所摄故。此有或唯说业等者,下文自会[109]。
  十一、生者,即五果现行,以异熟五蕴为体。
 
  十二、老死亦然,然[110]老死即前五蕴变灭。然生、老死二名,是于五蕴假立名,即不相应行蕴。今取实体,亦前五蕴。此不取种,唯引果故。种即是前五种支故,若约分位,未润以前,名识等五种;被润以去,有果起已,名生老死。亦通种子无妨。
 
  《缘起经》说生引同时[111]。即虽被润,总转名为「有」,生果之识等,仍名「引」故。唯取现行,至下当悉[112]。萨婆多师一一皆以五蕴为性,如《俱舍》第九[113]、《婆沙》第十三、四[114]等解。
 
 
 
【疏翼】
 
  以上缘起十二支章,第一义门:列支名,辨总、别体讫。
 
 
 
【述记‧卷四十七】
 
  第二、辨支总别名义得名者[115]。
 
  初、解总名。
 
  此名「缘起」,亦名「缘生」。五十六云︰无有主宰、作者、受者,无自作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能润、所润,堕相续法,名为缘生[116]。
 
  《大论》第十释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名为缘起。此依字释名。[117]此[118]解︰即依「缘」字、「起」字,解此名也,唯有漏十二支得名矣。
 
  又,依托众缘[119]速谢灭等,依剎那释[120],通一切法。
 
  又,众缘过去而不舍等,此依义释名[121]。今依此解。
 
  又,乃至[122]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等。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123]。此解亦得。合有五释,不能烦引。
 
  五十六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彼无明缠有;此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乃至老死,亦尔[124]。
 
  然五种果中以前后相望为因缘。为因时,非果;为果时,非因。据义别故。世亲《俱舍》自意同此,亦得别名[125]。《缘起经》云︰如是诸分,各由自缘和合无缺,相续而起,名缘起义。[126]
 
  释总名已。
 
 
 
【疏翼】
 
  以上第二辨支总别名义得名者中,第一子门解总名讫。
 
 
 
【述记‧卷四十七】
 
  次、辨别名。
 
  名义得名者,言「无明」者,或持业释[127]。明为择法;所无即明,名曰「无明」;即持业释。旧云「无他受称」,梵云「煞三磨娑[128]」,此云「六离合」。为如「无明」──「明」者,择法;「无」者,非有,为此无明非是无体即明,故曰「无」,名能无之法,为是痴故。今言无他明故,故曰「无明」,故持业释。或[129]非六释摄,以无别体义,可为六释故。
 
  初离「无」与「明」别解,后合之总释,故名「离合」。旧云「六释」者是。谓此六释依二法简别离合,方可为解。非如眼等,虽有二字,名曰「斫刍[130]」,而体一法,无可简别用此六释,六释不遍诸法释故,如别抄解[131]。
 
  行者,当体彰名,造作是行义,亦功能得称。了别,名识;触境,名触;领纳,名受;耽染,名爱;追欲,名取;有果,名有;蕴起,名生义。
 
  《胜鬘经》[132]及《缘起经》[133]等,《瑜伽》等[134],亦有别释[135],皆同于行[136],不能烦引。
 
  言「名、色」者,是相违释[137]。名之与色,体各别故,如云「能立与能破」言。
 
  五十六云︰何故四无色蕴名「名」?答︰顺趣种种所缘境义,或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何故色蕴名色?答︰于彼彼方所种植增长义及变碍[138]义,故说为色[139]。
 
  变碍有二,乃至广说[140]。既各彰别体,故是相违释。非名体即色[141],非是依名之色[142],名所有色[143]故。
 
  六处者,带数释[144]。「处[145]」者,生长门义。体类不同,有其六种[146]。此带「六」言,故「带数释」。
 
  老死者,变异[147]义,是「老」义;灭无义,是「死」义。前是异相,后是灭相,各有所表。既如「名、色」,故「相违释」。不说异相,而言「老」者,毁责名也。亦相违释[148],「老」、「死」别故。
 
 
 
【疏翼】
 
  以上缘起十二支章,第二辨支总别名义得名讫。
 
 
 
【述记‧卷四十七】
 
  第三、次第所由者,《大论》第十有三复次解︰
 
  初云︰诸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方起邪行;起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149]受用;受用境故,耽着、希求;耽着希求故,烦恼滋长;烦恼滋长故,发后有业;业滋长故,五趣果生;生已,变坏老死生起;故十二支「如是次第」。此约当生五果为因次第[150]。
 
  第二、约二缘建立十二有支︰前六支,内身缘立;后六支,境界缘立[151]。
 
  第三、约由有三有情聚立︰一、乐出世有情:灭[152]缘起,增白法。二、乐世间有情立前六支。三、乐着境界有情立后六支。如彼广解[153]。故十二支次第如是。
 
  此二,亦约当生果位说因次第,以识等五因支熏时无次第故。《缘起经》云︰一时而起,次第宣说[154]。
 
  问︰若尔,何故净缘起中,先观老死,逆观缘起?
 
  答︰依谛先后道理立故,如余处[155]说。
 
  此中染者[156],依邻次第二世因果说。隔越多身,说即不定,思准可知[157]。下亦略辨[158]。
 
 
 
【疏翼】
 
  以上缘起十二支章,第三次第所由讫。
 
 
 
 
 
【述记‧卷四十七】
 
  第四、总、别业用者[159],谓此能令有情生死流转。
 
  生死体者,谓生、老死,前十能令生等转故。此总业用。
 
  别业用者,《对法》云︰无明有二业︰一、令有情于有愚痴:谓由彼覆故,于三际不如实知,起过、未疑等。二、与行为缘︰谓由彼力,令后有业得增长故[160]。《十地经》云︰无明有二︰一、缘中痴令众生惑,即前于有所知境等,不了,疑也[161]。二、与行作因[162],同前《对法》。
 
  余乃至老死,《对法》[163]「二业」云︰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164],坏少盛[165]故。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十地》云︰老有二︰一、令诸根熟,二、与死为因。死有二︰一、坏五阴身,二、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断[166]。
 
  然《对法》合作法,《十地》开之;又《对法》约老死无果终义,《十地》约死有果为论;故言「以不知见[167]故相续不断」等。又以前十二支中,《十地》上下皆同此论。文虽稍别,义意大同;不能繁引。
 
  问︰且如行中福、不动,以正简择力而起,何故仍说以无明为缘也?
 
  答︰《瑜伽》十云︰由不了知世俗苦故,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故,起福、不动行[168]。《缘起》亦云︰又无知故,于非对治起对治想,造诸福行或不动行。故以无明为因生福、不动[169]。
 
  「世俗」、「胜义苦」:非谓苦苦、坏苦名「世俗」,行苦名「胜义」。
 
  若尔,即色、无色无坏苦故,若亦迷彼,岂唯发非福也?
 
  但可总言世俗易了知者,名「世俗苦」。即三涂等苦彼不了故,造非福行。难了知者,名「胜义苦」。即人天善趣、胜义道理,体皆是苦。世俗难了,谓为善胜,迷之故,造福、不动也。是亦有坏苦名「胜义苦」也,不可定判三苦分之。如《对法》第七[170]、《大论》第十[171]、《显扬》〈破[172]苦品〉等、别抄[173]说。
 
  问︰如经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唯说痴?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故。贪、瞋、痴缘,唯生非福故。
 
  问︰身、语二业,思所发起,而行亦缘行,何故唯说无明为缘?
 
  答︰依发一切行缘而说,及依生善、染思缘说故[174]。
 
  此行如是既问答已,乃至老死问答皆尔。如《大论》第十一一广说,不能繁引。此中且说邻近,无明与行为缘。若隔越为缘,乃至老死亦尔。
 
  然后支非前支[175]缘,非为断前支修后支。但为断后,修前支生故[176]。
 
 
 
【疏翼】
 
  以上缘起十二支章,第四总别业用讫。
 
 
 
【述记‧卷四十七】
 
  第五、因果差别。
 
  此有五种[177]:一、等起因果:谓前前支为因,后后支为果。十二支中,无明唯因,老死唯果,余亦因亦[178]果。无明无所从,老死无所起故。此约十二支内分别也,故第十[179]云︰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
 
  二、本末因果:无明、爱、取三,体是烦恼,业、苦本故,唯是因也。生、老死二唯是于果,体唯是苦。惑、业之果,五种之果故。余亦因、亦果──是烦恼之果、生老之因故。第十云︰三唯是因,二唯是果,余通因果[180]。
 
  又生、老死,唯果末故;前六,及爱、取、有三,是因本故;受通因、果,通本、末等。第十云︰前六[181],及爱、取、有三是[182]因分;后二为果分。受通二种,此有二等,广如彼说[183]。
 
  三、异熟非异熟因果:即识等五,及生、老死,七法是果。识等五种,望生老死虽是苦因,于现,亦说五为现行。即在生老死[184]位中而说,故七是果。异熟法故,亦正果体。余五是因,非异熟故。
 
  五十六云:又现世[185]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总名果所摄缘起。当知余支是因所摄缘起故。
 
  《中边》上卷[186]云:有「因杂染」、「果杂染」。「因杂染」者,谓「烦、业分」;「果杂染」者,谓「所余分[187]」。
 
  四、熟未熟因果:前七支是因,犹未熟故;后五支是果,名已熟故。谓由[188]无明,成熟[189]于爱、取。爱、取,是前无明增长故。有,是行等六法熟故[190]。生、老死,二正是熟时──熟,谓熟变也。
 
  《对法》[191]云︰于因时有能引、所引[192];于果时有能生、所生[193]。
 
  有作是释︰爱、取、有三,邻近果故,名之为果。若尔,正生果故,即识等五应亦名果!前解为胜。
 
  五、正熟非正熟因果:即前十支是因,二支是果。生老二支,是正熟故。《大论》第九、第十等[194]皆云:能引、所引俱是引因──引生、老死二种果故;能生是生因──近生生等故;生、老死二,二因果故[195]──正熟果体[196]。即此论下文等云:此十二支,十因、二果者也。[197]
 
  若约五果当生位说,虽亦是果,然今明时分定体,不取也[198]。
 
  此中因果十二支相望,更无增减。其无明望自种,虽成因果,非此所明,自支摄故。略此五门[199]摄诸经论为因果义,更无增减。
 
 
 
【疏翼】
 
  以上缘起十二支章,第五因果差别讫。
 
 
 
【述记‧卷四十七】
 
  第六、支互为缘问答料简。
 
  问︰若法无明缘,彼是行耶?设是行,无明为缘耶?
 
  应作四句︰初句谓无漏、无覆无记行;第二句谓除行,所余支;第三句即行支;第四句谓无漏识等。如是乃至受望爱为四句︰第一句者,谓希求[200]解脱,依于善爱[201]而舍余爱;第二句者,谓无明触所生受为缘生,除爱所余有支;第三句者,即爱支;第四句可知。
 
  爱望取作顺后句答︰谓取皆爱为缘,有爱为缘非取,谓除取余支。
 
  如是乃至生望老死,皆顺后句答[202]。或生为缘非老死者,谓疾病、怨憎会苦等,余可知。如是一一皆如《大论》第十广解。
 
  以上六门,此论虽有初体性门,然以能引等四义摄故,文势长远,义理散广,恐学者难晓,故今此中别束出体。论所明处名「能引」等,至彼料简。
 
 
 
【疏翼】
 
  以上缘起十二支章,第六支互为缘问答料简讫。
 
  又以上第二别摄十二有支中,第一以惑业苦总摄十二支讫。
 
 
 
 
 
 
 
 
 
 
--------------------------------------------------------------------------------
 
[1] 即第十九颂。
 
[2] 「即」字,《金藏》、金陵本作「则」。
 
[3] 「若依颂文」四字,《金藏》有,余无。
 
[4] 「倒」字,《金藏》作「例」。
 
[5] 「若」字,《金藏》有,余无。
 
[6] 《对法》卷四原文为:
 
谓欲界系不任运起者,是不善;若任运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有覆无记。
 
[7] 即修道所断之我见。
 
[8] 《金藏》、《义演》、金陵本作「非」,余误作「是」。
 
[9] 「不善」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10] 本论卷六云︰
 
此十烦恼,何性所摄?瞋唯不善,损自他故,余九通二。上二界者,唯﹝有覆﹞无记摄,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若是俱生,发恶行者,亦不善摄,损自他故;余无记摄,细不障善,非极损恼自他处故。当知俱生身、边二见,唯无记摄,不发恶业,虽数现起,不障善故。
 
 其后又云︰
 
俱生二见,及彼相应爱、慢、无明,虽迷苦谛,细难断故,修道方断。瞋、余爱等,迷别事生,不违谛观,故修所断。
 
[11] 即《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12] 「由于生死」,原作「于死于生」。
 
[13] 「法」字,《金藏》误作「诸」。
 
[14] 原文尚有:
 
以于因果及福行中,不知出离,求可爱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无明以为胜缘。
 
[15] 《瑜伽》卷六十六初云︰
 
如佛世尊所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谓后有业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藏文作「gnas pa/」﹞,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
 
又此﹝粗重或﹞行苦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然于不苦不乐中,此粗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于乐受苦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藏文作「rnam par dkrugs pa'i sems kyis/」﹞,此粗重苦,非易可知。譬如热痈﹝藏文作「'bras yovs su gduv ba dav bcas pa/」﹞,若以冷触封之﹝藏文作「bsil ba'i reg pa dav phrad pas/」﹞,即生乐想;热灰堕上﹝藏文作「'gyur byed kyi reg pa dav phrad pas/」﹞,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于此热痈,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藏文作「gsal ba dav mvon par 'gyur ba/」﹞。如是于业烦恼所生诸行,所有安立粗重所摄,犹如热痈行苦性中,所有乐受如冷封触,所有苦受如热灰堕,所有不苦不乐受如离二触痈自性苦。
 
又乐受中,多生染着﹝藏文作「lhag par chags par 'gyur bas/」﹞,是故说彼贪所随增﹝藏文作「bag la bal/」﹞;于苦受中多生憎恚﹝藏文作「kun nas mnar sems su 'gyur bas/」﹞,是故说彼瞋所随增;于非苦乐之所显现,粗重所摄所有安立行自体﹝藏文作「'du byed gnas pa'i lus/」﹞中,于无常性,计常颠倒;于众苦性,计乐颠倒;于不净性,计净颠倒;于无我性,计我颠倒。是故说彼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
 
又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着。由是因缘﹝藏文作「gźi des/」﹞,于现法中行身恶行﹝藏文作「lus kyis bes par spyad pa/」﹞,行语恶行,行意恶行。身坏命终,广说乃至﹝藏文作「van sov van 'gro log par ltuv ba/」﹞生那落迦,又由后有爱故,能感﹝藏文作「mvon par 'grul par byed de/」﹞当来生等众苦。如是乐受,贪所依故﹝藏文作「kun du gnas pas/」﹞,能生当来五趣等苦。
 
又于苦受多起瞋心,触众苦事﹝藏文作「mi 'dod pas reg pa nas/」﹞,便生种种愁﹝藏文作「mya van byed/」﹞、恼﹝藏文作「sgyid lug par byed/」﹞、怨叹﹝藏文作「smre svags 'don par byed pa nas/」﹞,乃至迷乱﹝藏文作「kun du rmovs pa'i bar du 'gyur źiv/」﹞。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堕﹝藏文作「生」﹞诸恶趣。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现法﹝藏文作「tshe 'di pa/」﹞、后法众苦。
 
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多生如上颠倒之心,于二种苦︰谓依乐受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藏文作「yovs su mi gtov ba'i phyir sems pa dav/」﹞、起不舍行﹝藏文作「yovs su mi gtov ba'i phyir źugs pa yin no/」﹞。是故虽有众多烦恼及随烦恼,然佛世尊但立三种根本烦恼﹝藏文作de dag gi rtsa ba/」﹞,谓:贪、瞋、痴。依此密意﹝藏文作「de bid la dgovs nas/」﹞。佛世尊说「应观乐受是众苦法﹝藏文作「sdug bsval du blta bar bya/」﹞,应观苦受犹如毒箭﹝藏文作「zug rvu/」﹞,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生灭法」。若能如实观无常性﹝藏文作「mi rtag par lta ba/」﹞,渐次能断一切颠倒。如是诸行是第一义苦圣谛事﹝藏文作「yav dag par sdug bsval gyi bden pa'i dvos po yin te/」﹞。
 
 《显扬》卷十五〈成苦品〉颂曰︰
 
当知行苦性,皆粗重随故。
 
 大义同此。
 
[16] 《显扬》卷十五云︰
 
谛差别故,有八种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瑜伽》卷六十一,各以五相分别。
 
 《显扬》复云︰
 
于八苦中,最后所摄诸取蕴苦,及三苦中最后行苦,各为四苦所依故苦︰一、生苦所依,二、生根本苦所依,三、苦自性苦所依,四、变坏苦所依。
 
[17] 谓以惑、业、苦三种子望于苦果,谈其亲疏。
 
[18] 即「名言习气」。
 
[19] 即「诸业习气」。
 
[20] 即「如应」。
 
[21] 《金藏》作「三总摄别」四字,余作「总复」二字。
 
[22] 《金藏》作「在」,余作「若」。
 
[23] 「支」字,《金藏》作「前」。
 
[24] 即藏文《缘起经论》,并有德慧广解。
 
[25] 「等」,取《俱舍论》卷九、卷十。
 
[26] 即《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27] 本论《述记》以十门作解释。
 
[28] 假实门及至惑、业、苦摄十二支等十七子门。
 
[29] 「此」字,《金藏》有,余无。
 
[30] 「第」字,《金藏》有,余无。
 
[31] 「一」字下,《金藏》有「辨」字。
 
[32] 《对法》卷十六云︰
 
缘起甚深者,谓无有法于所生起有实作用,然彼诸法种种生起,如是等,又实无我、似我显现。
 
[3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何等十一?谓所缘殊胜、行相殊胜、因缘殊胜、等起殊胜、转异殊胜、邪行殊胜、相状殊胜、作业殊胜、障碍殊胜、随缚殊胜、对治殊胜。
 
[34] 如《瑜伽》卷九云︰
 
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
 
 「等」,取十九种无知。
 
[35] 如《对法》卷四云︰
 
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藏文作「sva logs su 'byuv ba'i bag chags kyi rgyu'i rkyen to/」﹞,由彼熏习相续﹝藏文无此二字﹞所生诸业﹝藏文作「诸支」﹞,能造后有﹝「后有」,藏文只作「srid pa/」﹞故。
 
[36] 本论原文云︰
 
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
 
[37] 如《瑜伽》卷十云︰
 
几,一事为自性?谓五。
 
[38] 「论」字,《金藏》无。
 
[39] 如本论卷八云︰
 
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
 
[40] 如《对法》卷四云︰
 
由彼增上力,令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故。
 
[41] 如本论卷八云︰
 
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
 
[42]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屡云︰
 
此中但说时分缘起,谓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
 
[4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初云︰
 
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此无知除此经外,均作「于因所生法无知」,或「于因所生诸行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此无知为余所无﹞;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瑜伽》卷九云「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瑜伽》卷九云「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于下劣﹝法﹞无知、于上妙﹝《法蕴足论》卷八作「胜妙法」﹞无知﹝此二无知为《瑜伽》卷九所无﹞;于黑无知、于白无知﹝《瑜伽》卷九云「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于有异分﹝藏文此作「rnam par dbye ba dav bcas pa/」;《瑜伽》卷九云「杂故,名有分(藏文作「so so'i cha yod pa」)」;《法蕴足论》卷八作「于有敌对法」﹞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瑜伽》卷九云「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云何?谓增上慢者于所证中(藏文作「rtogs pa la/」)颠倒思惟所有无知」。《法蕴足论》卷八则作「于缘生法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
 
世亲《缘起经论》,及德慧广解,均有助于《瑜伽》解释。《法蕴足论》卷八只列名,无释。
 
 又《瑜伽》下文云:
 
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
 
前十九无知,今七无知,相摄云何?谓初三无知摄第一,次三无知摄第二,次三无知摄第三,次三无知摄第四,次四无知摄第五,次二无知摄第六,后一无知摄第七。
 
复有五种愚︰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
 
前十九愚,今五种愚,相摄云何?谓见愚摄前六及于因所生法无知,放逸愚摄于业、异熟俱无知;真实义愚摄于佛等,乃至道谛无知,增上慢愚摄最后无知。当知义愚通摄一切。 
 
复次,无知、无见、无有现观、黑暗﹝《缘起经》「黑暗」居最后﹞、愚痴及无明暗﹝藏文作「ma rig pa'i mun pa/」﹞,如是六种无明差别,随前所说七无知事次第应知。于后二无知事总合为一,起此最后无明黑暗。
 
复有差别︰谓闻思修所成三慧所治差别,如其次第说前三种。即此所治软、中、上品差别,说后三种。如是所治差别故,自性差别故,建立六种差别应知。
 
 《法蕴足论》卷八,则于六之外复出多种异名︰
 
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暗、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裹、顽騃、浑浊、障盖、发盲、发无眼、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槃、无明漏、无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痴、等痴、极痴、狠等狠极狠痴类、痴生,总名为痴。
 
[44] 即第十诸门辨释中,第一子门「九实三假」。
 
[45] 如《瑜伽》卷十云︰
 
复次,是十二支缘起几支是实有?谓九。
 
[46] 如《瑜伽》卷五十六末云:
 
复次,当知无明智所对治,别有心﹝所有﹞法,覆蔽﹝藏文作「sgrib par byed pa'i/」﹞为性;非唯明无,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无明,唯明无者,应不可立﹝藏文作「应不可有」﹞软、中、上品!由无性法﹝藏文作「med pa la/」﹞都无软、中、上品异故。又不可立﹝藏文作「不能安立」﹞无明随眠,与缠差别。由无性法﹝藏文作「med par/」﹞于一切时其相相似,现行、随缚﹝藏文作「rjes su 'brel ba gbis/」﹞不可建立﹝藏文作「不应有」﹞。
 
又异生心善、染、无记,于一切处常离慧明﹝藏文作「rig pa dav bral ba thams cad la/」﹞,若此无性是无明者,应一切心皆成染污﹝即非相应成染﹞!又无性法﹝藏文作「med pa'i bdag bid kyi chos/」﹞非有为摄,非无为摄。既非有为无为所摄,不能为染,亦不为净。又于离明﹝藏文作「不离无明」﹞心相续中,应一切明不得起。又不应说无明灭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藏文作「若说由无明灭者明始生起」﹞?无有无法而可灭故﹝藏文作「于无性法如何成灭,亦不应理故」﹞。若唯邪智是无明者,为除慧明所摄诸智,余一切智皆邪智耶?为唯染污邪执﹝藏文无「邪执」二字﹞性智是邪智耶?为诸烦恼相应邪智是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异生相续中,智皆应邪智;若善、若无记,此不应道理。若唯染污邪执﹝藏文无「邪执」二字﹞性智是邪智者,虽应五见萨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实不了行相﹝藏文作「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mi rtogs pa'i mtshan bid/」﹞,是名无明﹝德慧解世亲《缘起经论》云「明者,谓所知之自相共相无颠倒,正见行相已显了故。近就其所对治分,即不善如实观见之行相为无明,以黑暗为行相故」(北京版, chi, 104A.3)﹞,由有如实不了行﹝藏文无「行」字﹞故,邪执事相﹝藏文作「以执着、邪事为相」﹞,是名为见──谓萨迦耶见由无明力执我我所,如是余见各于自事邪执行转﹝藏文作「rav rav gi mvon par źen pa'i rnam pas 'jug par 'gyur ba/」﹞。然彼诸见,不离愚痴﹝藏文作「gti mug/」﹞。由痴与见行相各别,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为无明,不应道理。
 
又若无明与诸见、相无差别﹝藏文作「相相似(mtshan bid 'dra ba/)」﹞者,世尊不应七随眠中,于无明外立见随眠。又佛世尊曾无一处于诸见上﹝显﹞示无明名。若诸烦恼相应邪智是无明者,萨迦耶等五种邪见智为自性﹝藏文作「wes pa'i vo bo bid/」﹞,无二智体﹝藏文作「wes pa'i rdzas gbis/」﹞俱有相应,是则诸见应与无明常不相应。又若贪等烦恼力故,令相应智成愚痴性,即应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痴;﹝而﹞非痴增上,痴为导首故﹝藏文作「svon du 'gro ba las/」﹞,有贪等一切烦恼。
 
又应可说如余烦恼相应之慧﹝藏文作「wes rab/」﹞,由相应故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痴体,可成痴性﹝藏文作「不能直说为愚痴性(de yav gti mug gi bdag bid du drav bar brjod mi nus te/)」﹞,又﹝藏文无「又」字﹞如诸余烦恼相应,非烦恼性诸心、心所。是故当知别有无明是心所性,与心相应。
 
[47]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见,世俗有,是慧分故;余实物有,别有心所性。
 
[48] 论文已如具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无明十一殊胜」中,第二「行相殊胜」 
 
 云︰
 
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行相,是名无明行相殊胜。
 
 又说第九「障碍殊胜」云︰
 
世尊告曰︰应知无明障碍胜法,障碍广法。复言︰世尊!如何无明障碍胜法?世尊告曰︰言胜法者︰能摄五根﹝信、勤、念、定、慧﹞,令其和合,所谓慧根。障碍此者,即是无明。是故说名障碍胜法。
 
复言︰世尊!如何无明障碍广法?世尊告曰︰言广法者,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障碍此者,即是无明。是故说名障碍广法。
 
复言︰世尊!如说无智名为无明,此唯智无,名无明耶?世尊告曰︰非唯智无,名为无明。
 
复言︰世尊!若唯智无,名为无明,斯有何过?世尊告曰︰若尔,无明应不可立决定体相。所以者何?闻所成智体上,无有思所成智。思所成智体上,无有修所成智。一切世间修所成智体上,无有一切出世修所成智。出世有学智上,无有诸无学智。无学声闻智上,无有如来等智。若如是者,应即是智,即是无智。如是无明应不可立决定体相。
 
又我于彼三善根中,说有无痴。应但痴无,说名无痴。然非痴无,说名无痴。故非明无,说名无明。如别有一心所有法了知真实,说名为智。
 
又唯明无,名无明者,应无如是一切无明十一殊胜。是故应知非唯明无,说名无明,是名无明障碍殊胜。
 
[49] 如《俱舍论》卷十云︰
 
无明何义?谓体非明。若尔,无明应是眼等﹝「等」,取耳鼻等皆非是明﹞。既尔,无明体应非有!为显有体、义不滥余,颂曰︰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
 
论曰︰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非异亲友,「非亲友」无。谛语名实,此所对治虚妄言论,名为「非实」。非异于实,亦「非实」无。「等」言为显非法、非义、非事等性,非异非无﹝《光记》卷三十七云「怨敌,名非亲;诳语,名非实;非法,谓不善法;非义,谓不善义;非事,谓不善事;是亲友等所对治法,名非亲等,非异亲友等,『非亲友』等无。无明亦尔,无明是明所对法,非异于明(原有「非」字,疑脱落)无明无」﹞。
 
[50] 《十地经论》卷八原作︰
 
无明有二种︰一、子时﹝藏文作「sa bon gyi gnas skabs/」﹞,二、果时。是中子时者,令行不断﹝藏文有「由此不断而不断故」﹞,有二种义故,缘事示现﹝藏文作「果分位者,谓能任持,由此生,故彼生故。由此二者,即由所谓此有故彼起,此生故彼生」﹞,如是二义显示为彼缘性。
 
[51]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原文为: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转异殊胜?世尊告曰︰略有四种转异无明。何等为四?一者、随眠转异无明,二者、缠缚转异无明,三者、相应转异无明,四者、不共转异无明。
 
复言︰世尊!谁有何等转异无明,而说无明为缘生行?世尊告曰︰外法异生非理作意所引四种转异无明,由此为缘生福、非福及不动行。如是所说外法异生所有福行,及不动行相应善心,一切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
 
 下文说放逸内法异生中,有除不共无明一种,由三种无明为缘生行。
 
 此外则非为缘。
 
[52] 「此」字,《金藏》有,余无。
 
[53] 《对法》卷七云︰
 
问︰如经中说「无明缘行」。若福、非福及与不动。云何福及不动行,缘无明生耶?答︰有二种愚︰一、异熟愚﹝藏文作「异熟果愚」﹞,二、真实义愚。由异熟愚故,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发福及不动行。
 
由异熟愚发非福行者,由彼一向是染污性,无明合时﹝藏文作「若有无明」﹞,必不容受信解﹝藏文作「mvon par yid ches pa'i/」﹞异熟行相﹝之﹞正见故。由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者,真实义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未见谛者,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非已见谛者能发此业,无真实义愚故。是故彼业,说此因生。
 
[54] 「法」字,《金藏》有,余无。
 
[55] 「为体」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56] 《金藏》作「色」,余作「欲」。
 
[57] 「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58] 如《瑜伽》卷九云︰
 
身行﹝藏文作「lus kyi 'du byed/」﹞云何?谓身业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动。语行云何?谓语业,余如前应知。意行云何?谓意业。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动。
 
[59] 如《十地经论》卷八云︰
 
自生、因缘观,如前说「无明有二种:一、子时,二、果时」。行,乃至老死亦如是。
 
[60] 能感异熟果故。
 
[61] 「者」字,《金藏》有,余无。
 
[62] 「种」字,《金藏》有,余无。
 
[63] 《金藏》作「于」,《演秘》牒文同,余作「在」。
 
[64] 《瑜伽》卷九十三原作:
 
于母胎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罗蓝﹝梵文为「kalalam」;藏文为「nur nur po/﹞等﹝此处,藏文作「mer mer po la sogs pa'i/」,即名色分位﹞。
 
[65] 即《瑜伽》卷九十三,并见卷九。
 
[66] 「随逐」,藏文作「dav ldan te/」。
 
[67] 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68] 《瑜伽》卷九十三原作:
 
行为缘故,令识转变﹝藏文作「令识得生」﹞。当知此识于现法中,但是因性。摄受﹝藏文作「yovs su 'dzin pa/」﹞当生诸识果故,约就一切相续为名﹝藏文作「为门」﹞,说六识身。
 
[69] 「等」字,《金藏》有,余无。
 
[70] 如《瑜伽》卷十云:
 
几苦胎藏﹝藏文作「sdug bsval gyi sbiv po/」﹞?五。
 
[71] 《瑜伽》卷十下文有云︰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别抄」卷三有文大同本论《述记》,但有解云︰
 
又五十六说五胎藏者﹝如云「众苦引因(藏文作「'phen pa'i rgyu/」)者,谓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现法中识为福、非福及不动业之所熏习,后后种子之所随逐,能引当来余身(藏文作「lus źig nas phyi ma la/」)识等生老死苦(藏文作「rga wi'i miv can gyi sdug bsval/」)。是故说此为彼引因」﹞,解云︰「胎藏苦」者,非谓母胎,以是种子能含藏五果,说名「胎藏苦」。又解︰「胎藏」者,实约母胎。未生现行,故名为种也。
 
[72] 《瑜伽》卷九原文为:
 
眼识云何?谓于当来依止眼根,了别色境识,所有福、非福、不动行所熏发种子识,及彼种子所生果识。如眼识,如是乃至意识,应知亦尔。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别差别应知。
 
[73] 见《瑜伽》卷九中,卷九十三初。
 
[74] 「行」,《金藏》作「有」。
 
[75] 如《瑜伽》卷九云︰
 
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藏文作「中际生已,复住于中际」﹞?谓如有一﹝由﹞不了﹝藏文作「mi mkhas wiv/」﹞前际──无明所摄﹝藏文作「ma rig par gyur pas/」﹞,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藏文作「bsags nas/」﹞。由此随业﹝藏文作「las de dav 'brel źiv/」﹞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藏文作「及至未死当续随转」﹞,能为后有相续识﹝藏文作「能为结生相续识」﹞因。
 
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藏文作「sred pa/」﹞正现在前﹝藏文作「be bar gnas par 'gyur te/」﹞以为助伴,从彼前际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于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结生﹞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罗蓝﹝梵文为「kalalam」;而藏文于此作「mer mer po/」,错为第二位﹞等位差别而转。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藏文作「住于母胎之名色,展转乃至衰老」﹞。尔时感生受业、名色﹝藏文作「即此识结生相续,无间生起后当受之业」﹞,与异熟果。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色缘识」。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藏文作「俱生起根之色,及无间灭之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藏文作「dbav po'i rten/」﹞,若彼能生大种,曰色;所余曰名。由识执受﹝藏文作「zin pa'i/」﹞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藏文作「由此二随转故,摄于一中,即所依」﹞。由此道理,于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
 
[76] 《十地经论》卷八云:
 
如前说「无明有二:种子时、果时」。行,乃至老死亦如是。
 
[77] 本论卷八原文为: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
 
[78] 如《瑜伽》卷五十六云︰
 
即识、名色、六处、触、受,先种子性随所依时,曾得「众苦引因」之名,今已与果,名「生、老死」﹝二支名﹞;复得「苦」名。
 
[79] 《瑜伽》卷十云︰
 
几说为杂因果分﹝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 'dres pa'i dvos po/」﹞?谓所余支﹝除前六,及爱、取、有三,九为因分,后二为果分﹞,说为杂分。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80] 「依」字,藏文作「rten/」。
 
[81] 「处」字,藏文作「gnas/」。
 
[82] 藏文无「余诸」二字。金陵本作「诸余」,今依引文改正。
 
[83] 此下略引「由彼执持﹝藏文作「zin civ/」﹞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
 
转不绝﹝藏文作「连绵而住」﹞」。
 
[84] 《瑜伽》卷九原文作:
 
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藏文作「thams cad kyav myov ba'i rnam pa yin te de yav khams gsum char na spyod pa yin no/」﹞。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藏文作「wes pa'i/」﹞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藏文作「sems mvon par 'du byed pa/」﹞,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藏文作「rnam par rig pa'i/」﹞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
 
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
 
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
 
此亦二种︰谓识种子所摄受﹝藏文作「yovs su zin pa/」﹞种子名色﹝藏文作「sa bon du gyur pa/」﹞,及由﹝汉译金陵刻本作「于」,今依藏文改﹞彼所生果名色﹝藏文作「'bras bur gyur pa'o/」﹞。
 
[85] 道邑《义蕴》云︰
 
此有二解︰一云:引下「五因」,但证杂﹝五种﹞义,通取三性,兼结前文,不证下文通取三性。二云︰准下三性分别门「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通三性。《疏》云「此论下」者,双显二文︰前明支杂,故说「总摄五因」;后明性杂,云「通取三性」。二释俱得,前解为本。
 
[86] 「三」字,《金藏》有,余无。
 
[87] 「意」字,原作「等」。
 
[88] 《金藏》作「虽」,余作「唯」。
 
[89] 《了义灯》卷十七云︰
 
今助一解︰如名色支,色除五根,于名之除识何咎?但有想、行,亦得为名,非假、非杂。
 
[90] 智周《演秘》云︰
 
无六处用,不名「六处」。
 
[91] 「若约当生分位」。
 
[92] 如《瑜伽》卷九云︰
 
眼触﹝藏文作「mig gi 'dus te reg pa/」﹞云何?谓三和所生,能取境界净妙﹝藏文作「yul sdug pa/」﹞等义,各随别境,说相应知。
 
此复二种︰谓六处种子所摄受﹝藏文作「yovs su zin pa/」﹞种子触﹝藏文作「sa bon du gyur pa/」﹞,及彼所生﹝藏文作「mvon par bsgrub pa/」﹞果触﹝藏文作「'bras bur gyur pa/」﹞。
 
[93] 谓小乘诸论。
 
[94]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中云︰
 
此中但说时分缘起。谓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一剎那顷有十二支。如起贪心害众生命──此相应痴,是无明;此相应思,是行;此相应心,是识;起有表业必有俱时名色;诸根共相伴助,即是名色及与六处;此相应触,是触;此相应受,是受;贪即是爱;即此相应诸缠,是取;所起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起,即是生;熟变是老;灭坏是死。瞋、痴心杀,有十一支。无爱支故。
 
虽有此理,而此中说时分缘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非剎那顷有十二支。
 
然《识身论》复作是说︰于可爱境由无知故起贪着时,此中无知是无明;有贪者是行;了别境者是识;识俱诸蕴是名色;名色所依诸根是六处;六处和合是触;能领触者是受;欣所受者是爱;爱增广是取;引后有业是有;诸蕴起是生;诸蕴熟变是老;诸蕴灭坏是死;内热是愁,哀泣是悲;五识相应不平等受是苦;意识相应不平等受是忧;心燋是恼;乃至广说。
 
问︰前说、彼说有何差别?答︰前说是一心,彼说是多心;前说是剎那,彼说是相续;是谓差别。彼论虽说多心相续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说十二有支多是别法,或同时起。此论所说十二有支皆具五蕴,时分各异。
 
《施设论》说︰云何无明?谓过去一切烦恼。彼不应作是说。若作是说,则舍自相。应作是说︰云何无明?谓过去烦恼位。云何行?谓过去业位。云何识?谓续生心及彼助伴。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云何六处?谓已起四色根、六处已满,即钵罗奢佉位。眼等诸根未能与触作所依止,是六处位。云何触?谓眼等根虽能与触作所依止,而未了知苦乐差别,亦未能避诸损害缘,触火、触刀、食毒、食粪,食、淫、具爱犹未现行,是触位。云何受?谓能别苦乐,亦能避损害缘︰不触火、触刀,不食毒、食粪;虽已起食爱,而未起淫及具爱,是受位。云何爱?谓虽已起食爱、淫爱及资具爱,而未为此四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云何取?谓由三爱,四方追求,虽海多危险,而不辞劳倦;然未为后有起善恶业;是取位。云何为有?谓追求时,亦为后有起善恶业,是有位。云何生?谓即现在识位,在未来时名生位。云何老死?谓即现在名色、六处、触、受位,在未来时名老死位。
 
[95] 即《瑜伽》卷十。
 
[96] 《瑜伽》卷九十三原文为:
 
当知此识于现法中,但是因性,摄受当生诸识果故。
 
[97] 如《瑜伽》卷十云︰
 
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藏文作「为依」﹞,于欲界行染污希求﹝藏文作「don du gber ba bon movs pa can/」﹞,由此能生﹝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r byed pa'o/」﹞欲界苦果。
 
 上二界爱,可以例知。
 
[98] 见《十地经论》卷八。
 
[99] 如本论卷八云︰
 
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
 
[100] 《瑜伽》卷五十九中云︰
 
问︰于彼彼界,结生相续彼彼身中,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结生﹝相续﹞耶?为不全耶?答︰当言全,非不全。何以故?若未离欲,于自生处方得受生,非离欲故。又未离欲者﹝藏文作「身」﹞,诸烦恼品所有粗重﹝藏文作「dav mthun pa'i gnas van len thams cad/」﹞随缚﹝藏文作「rjes su 'brel pa'i phyir te/」﹞自身,亦能为彼异身﹝藏文作「gźan du lus gźan/」﹞生因。由是因缘﹝藏文作「rnam gravs des na/」﹞当知一切烦恼皆结生相续。又将受生时,于自体上贪爱现行﹝藏文作「kun nas 'byuv la/」﹞,于男、于女,若爱、若恚,亦互现行。又疑现行。彼作是思︰此男、此女今为与我共行事﹝藏文作「lhan cig 'grogs par 'gyur ram/」﹞不?又于内外我、我所见﹝藏文作「我、我所执」﹞及我慢等,皆亦现行。由此因缘,当知一切烦恼皆得结生相续。
 
[101] 即见、修所断。
 
[102] 本论卷八原文为:
 
爱、取二支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助者不定。
 
[103] 《瑜伽》卷十初云:
 
欲取﹝藏文作「'dod pa'i len pa/」﹞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藏文作「'dod pa rnams la 'dun pa dav 'dod chags/」﹞见取﹝藏文作「lta ba'i len pa/」﹞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藏文作「log par źugs pa/」﹞戒、禁所有欲、贪。我语取﹝藏文作「bdag tu smra ba'i len pa/」﹞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瑜伽》卷九十三云︰
 
如是由先﹝藏文作「sva ma wos/」﹞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复由第二﹝藏文作「cig wos/」﹞境界所生增上﹝藏文无「增上」二字﹞果,愚,缘境界受﹝藏文作「yul gyi tshor ba la dmigs pa'i/」﹞,发生贪爱。由此爱故,或求﹝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r byed de/」﹞诸欲,或求诸有;又取﹝藏文作「len par byed de/」﹞欲取,或取﹝藏文同上作「能取」﹞见、戒禁、我语取。取诸取已﹝藏文作「be bar len pa blavs pa'i/「pa'i」应为「pas」之误﹞,爱、取和合﹝藏文传抄有误,造成混乱。「srid pa'i/」应作「sred pa/」﹞,润先引因,转名为「有」。是当生起因﹝藏文作「skye ba mvon par 'grub pa'i rgyus/」﹞所摄故。
 
[104] 如《瑜伽》卷十。
 
[105] 见《瑜伽》卷九十三及卷九。卷九云︰
 
由先﹝藏文作「sva mas/」﹞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藏文作「cig wos kyis/」﹞境界所生受果愚,起缘境界受﹝藏文作「yul gyi tshor ba la dmigs nas/」﹞爱。由此爱故,或发欲求﹝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am/」﹞,或发有求,或执﹝藏文此「执」字只在下文「len pa blavs nas/」表示。而(zi, 246B.7)则于「bdag tu smra ba'i/」后并有「be bar len pa/」,与汉译合﹞欲取,或执有取﹝藏文有此句,较完善。今列补之﹞,或取见、戒禁、我语取。取诸取已,爱、取和合资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即是后有生因所摄。
 
[106] 《略纂》卷八中解《瑜伽》卷十文云︰
 
取支通以一切烦恼以为自体。四取之体,如前已说﹝卷九云「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此支唯以能所取全,所为取中取随顺烦恼,不取余法。
 
五十九云「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相续。然此中说缘四取贪为取支者,与《十地经﹝论﹞》﹝卷八﹞同。彼﹝论﹞云「爱增上﹝故﹞名取」。《成唯识﹝论﹞》﹝卷八﹞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爱、取二﹝无重发义,立一无明﹞。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润故。爱望于取,成因缘故。
 
[107] 见《十地经论》卷八。
 
[108] 「等」,取《瑜伽》卷九。
 
[109] 如本论卷八云︰
 
有处唯说业种名有。此能正感异熟果故。
 
[110] 「然」字,《金藏》无。
 
[111]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末云︰
 
世尊!如是诸分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复言︰世尊!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
 
[112] 如本论卷八云︰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说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113] 如《俱舍论》卷九云︰
 
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
 
[114] 「三、四」,原作「二、三」,今改。
 
[115] 又分二子门︰一、解总名,二、辨别名。
 
[116]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复次,云何名缘生法?谓无主宰﹝藏文作「bdag po/」﹞,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无自作用﹝藏文作「bdag bid g·yo ba/」﹞,不得自在﹝藏文作「rav dbav med pa/」﹞,从因而生﹝藏文作「rgyus bskyed pa/」﹞,托众缘转﹝藏文作「rkyen la rag las wiv 'brel par 'jug pa/」﹞,本无而有﹝藏文作「ma byuv ba las 'byuv ba'i chos can/」﹞,有已散灭﹝藏文作「byuv nas 'jig pa'i chos can/」﹞,唯法所显﹝藏文作「chos tsam źig rab tu phye ba/」﹞,唯法能润﹝藏文作「chos rnams kho nas mvon par brlan pa/」。「pa」应作「par byed pa/」﹞,唯法所润﹝藏文作「mvon par brlan byed pa/」。「byed pa」应作「bya ba/」﹞,堕在相续,如是等相,名缘生法。
 
[117] 《瑜伽》卷十原文作:
 
﹝此处藏文有「sig nas/」﹞由烦恼系缚﹝藏文作「dav ldam pa dag/」﹞,往﹝藏文作「生」﹞诸趣中数数﹝藏文无「数数」义﹞生起,名为缘起。此依字释名﹝藏文作「yi ge'i ves pa'i tshig/」﹞。
 
[118] 「此」字,本论《述记》原作「又」。《义蕴》指:
 
「又」字误,应云「此解」也。但是断前依字释名,非是别解。
 
[119] 藏文指此句为「依字释名」,非上文。
 
[120] 《瑜伽》卷十原文作:
 
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剎那义释。
 
 藏文专指「速谢灭已,续和合生」为「依剎那义释。」
 
[121] 《瑜伽》卷十原文: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藏文作「ma btav ba las/」﹞,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依此义故,释名应知。
 
[122] 本论《述记》此处略引一段:
 
复次数数谢灭﹝藏文作「bral źiv bral źiv/」﹞,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藏文作「źig civ źig civ/」﹞义释复次。
 
[123] 《瑜伽》卷十原文:
 
于过去世觉缘性已﹝藏文作「于过去世成为缘已」,无有「觉」义。下文始有表示﹞,等﹝藏文作「'berl bar/」﹞相续起,故名缘起﹝藏文作「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i/」﹞。如世尊﹝藏文作「bcom ldan 'das kyis kyav/」﹞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藏文作「thugs su chud nas yav dag pa'i rkyen vas bstan par bya'o źes gsuvs te/」﹞」。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124]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当知此中,因名缘起,果名缘生﹝藏文亦同作「rten civ 'brel par 'byuv ba」,疑应作「byuv ba/」﹞。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藏文作「de la ma rig pa'i bag la bal ma spavs pa yod pas/」﹞,彼无明缠有﹝藏文作「'byuv vo/」﹞,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余诸缘起支流转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125] 《俱舍论》卷九云︰
 
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如是一切二义俱成,诸支皆有因果性故。若尔,安立应不俱成!不尔,所观有差别故。谓若观此名缘已生,非即观斯复名缘起;犹如因果、父子等名。尊者望满意谓诸法有是缘起,非缘已生。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未来法;第二句者,谓阿罗汉最后心位、过现诸法;第三句者,余过现诸法;第四句者,诸无为法。
 
[126] 《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初原文:
 
如是诸分,各由自缘和合无阙,相续而起,如是名为缘起句义
 
[127] 《义演》牒文「言无明者,乃至持业释」。除《金藏》外,余无。
 
[128] 「煞三磨娑」,梵文为「sat-samasasa」;藏文为「tshig sdud/」。
 
[129] 从「或持业释」至「或」,共八十六字,《金藏》有,余无。
 
[130] 「斫刍」,梵文为「caksur」。
 
[131]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云︰
 
诸法但有二义以上而为名者,即当此﹝六合﹞释。唯一义名,即非此释。一义为名,理目自体,不从他法而立自名。二义为名,理有相滥,故六合释。故六合释,无一义名。初但别释二义差别,后乃合之。
 
如说「佛陀」,名为「觉者」。「者」是主义,通于五蕴;「觉」是察义,唯属于智。此别解已,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合之,故名为「合」。释此「合」名,有其「六」种,名「六合释」。
 
虽如「菩提」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觉」之义。义既是一,理目一体,既无相滥,何用六合?六合之释,解诸名中相滥可疑诸难者故。此六合释,以义释之,亦可名为「六离合释」。初各别释,名之为「离」,后总合解,名之为「合」。
 
[132] 如《胜鬘经》云︰
 
生死生死者,诸受根﹝藏文作「zin pa dag gi dbav po/」。即「诸执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
 
[133] 「经」字,《金藏》无。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若唯有色,无名执受,即应散坏,不得增长。
 
 又云︰
 
希求,名爱。
 
 又云︰
 
蕴、处、界生,都无有我。所以者何?以诸蕴等渐增长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有此生相。……又命根力有暂时住分限法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如是而生。
 
[134] 谓《瑜伽》卷九及卷九十三等。
 
[135] 如《瑜伽》卷九十三云︰
 
如是由先﹝藏文作「sva ma wos/」﹞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复由第二﹝藏文作「cig wos/」﹞境界所生增上﹝藏文无「增上」二字﹞果,愚,缘境界受﹝藏文作「yul gyi tshor ba la dmigs nas/」﹞,发生贪爱。由此爱故,或求诸欲,或求诸有﹝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r byed pa/」﹞;又取﹝藏文作「len par byed de/」﹞欲取,或取﹝藏文同上作「能取」﹞见、戒禁、我语取。取诸取已﹝藏文作「be bar len pa blav pa'i/「pa'i」应为「pas」之误﹞,爱、取和合﹝藏文传抄有误,造成混乱。「srid pa'i/」应作「sred pa/」﹞,润先引因,转名为「有」。
 
[136] 谓有「当体彰名」及「功能得称」二解。
 
[137] 〈总料简章〉云︰
 
相违释者,名既有二义,所目自体各殊;两体互乖,而总立称,是相违义。如〈摄决择分〉﹝《瑜伽》卷五十一至卷八十、五分中第二﹞初立地名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此非「五识身﹝相应﹞地」即是「意地」﹝简非持业释﹞;亦非「五识身﹝相应﹞地」之「意地」﹝简非依主释﹞;亦非以「五识身﹝相应﹞地」为「意地」﹝简非有财释﹞;两地各殊,共立一称。体各别故,名曰︰「相违」。今以义准,理有「及」言。应云「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但论略之诸教之中「与」、「并」、「及」言,皆是隔法,令其差别。并相违释。如《因明﹝入正理论﹞》说「能立与能破」,此显能立义,非能破,故说「与」言,显二差别。余一切法,类此应知。
 
[138] 道邑《义蕴》云︰
 
前必代谢,是变义;复有山河,是碍义。
 
[139]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问︰何缘四无色蕴总说名「名」?答︰顺趣种种所缘境义,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
 
 又云:
 
问:何缘色蕴说名为色?答︰于彼彼方所种植增长﹝藏文作「skye ba'i/」﹞义,及变碍﹝藏文作「gzugs su ruv ba'i/」﹞义,故名为色。
 
[140] 《瑜伽》卷五十六此段文原作:
 
此变碍义复有二种:一、手等所触便变坏义﹝藏文作「gnod par byed ruv ba'i/」﹞,二、方处差别种种相义﹝藏文作「yul sna tshogs su byed pa'i/」﹞。
 
[141] 此简非持业释。
 
[142] 此简非依主释。
 
[143] 此简非有财释。
 
[144] 〈总料简章〉云︰
 
带数释者,「数」,谓一、十、百、千等数。「带」,谓挟带,法体挟带数法为名,名「带数释」。如说《二十唯识论》︰言「唯识」者,所明之法。其「二十」者,是颂数名。挟数为名,名「带数释」。《广百论》等﹝等取《三十唯识颂》﹞。
 
[145] 「处」,梵为「ayatana」;藏文为「skye mched/」。
 
[146] 「种」字下,《金藏》有「义」字。
 
[147] 「变异」,藏文作「yovs su 'gyur ba/」。
 
[148] 而非其余三释。
 
[149] 「二」字,金陵本、《义演》等无。
 
 道邑《义蕴》云:
 
谓触、受二也。
 
[150] 《瑜伽》卷十,「初复次」一段原文作:
 
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藏文作「srid pa'i yan lag rnams/」﹞作如是次第说?答︰诸愚痴者要先愚﹝藏文作「rmovs so/」﹞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藏文作「las log par mvon par 'du byed do/」﹞。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藏文作「yovs su lovs spyod par byed do/」﹞。受用境故,若耽着﹝藏文作「lhag par źen pa dav/」﹞,若希求﹝藏文作「de 'dod par 'gyur ro/」﹞。由希求故,于方觅时﹝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s/」﹞,烦恼滋长﹝藏文作「sog par 'gyur ro/」﹞;烦恼滋长故,发起﹝藏文作「kun nas ldav vo/」﹞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藏文作「las bsags pa kun nas lavs pas/」﹞,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藏文作「yid mi bde ba/」﹞、恼﹝藏文作「'khrug pa'i/」﹞之苦。
 
[151] 《瑜伽》卷十原文为:
 
复有次第差别,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一、内身缘,二、受用境界缘。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先﹝藏文作「thog mar ni/」﹞于内身﹝藏文作「lus la/」﹞起我执等﹝藏文作「bdag tu 'dzin pa la sogs pas/」﹞愚﹝藏文作「rmovs so/」﹞;由此不了﹝藏文作「ma wes nas/」﹞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诸业多起寻思﹝藏文作「de bid la was ches rjes su rtog ste/」﹞;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藏文作「grogs rnam par wes pa de dav ldan pa'i las kyis/」﹞,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藏文作「'grub pas/」﹞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道邑《义蕴》云「触但令彼根等和合,未能领境定属于己,受领纳胜,故分内外」﹞,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藏文作「rtsol ba'i sgo dav/」﹞,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藏文无﹞解脱求──如是求﹝藏文作「邪寻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藏文作「de svon du 'gro ba'i las rnams/」﹞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死随逐﹝藏文作「'gyur ro/」﹞。
 
[152] 「灭」字,本论《述记》原作「减」,今依《瑜伽》改。
 
[153] 《瑜伽》卷十原文为:
 
复有次第差别﹝藏文作「rnam gravs/」﹞,谓由三种有情聚︰一、乐﹝藏文作「'dod pa/」﹞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着﹝藏文作「lhur 'dzin pa/」﹞境界。由初聚故,灭诸缘起﹝藏文有「使不增长」句﹞,增白净品﹝藏文作「dkar po'i phyogs kyis/」﹞。由第二有情聚故,﹝藏文此处有「虽」字﹞不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藏文作「dran pa la be bar gnas wiv/」﹞,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不动业;若﹝藏文此处有「虽」字﹞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所引心﹝藏文作「'gyod pa med pa la mchog tu dga' bas yovs su bsgos pa'i sems kyis/」﹞相续住﹝藏文作「was cher gnas te/」﹞。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藏文作「khyad par du 'phags pa dag tu/」﹞,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藏文作「依受用现境所生受」﹞,于现法中﹝藏文无此四字﹞,如前次第起后﹝藏文作「gźan/」﹞后六支,谓受为先,老死为后。
 
[154]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引,若生,为一时起?为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时而起。次第宣说。复言:世尊!如是诸分。若一时起,何因缘故,先说其引,后说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后有方生,非无引故。
 
[155] 如《瑜伽》卷十,如云︰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藏文作「lugs las bzlog pa'i go rims su/」﹞,老死为先﹝藏文作「rga wi bzuv ste/」﹞,说诸缘起?答︰依止宣说谛道理﹝藏文作「bden pa'i tshul/」﹞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藏文作「由苦谛能显」。与汉译能所相反﹞。
 
 《对法》卷四云︰
 
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藏文无「苦」字﹞、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藏文作「道」﹞,如是等逆次第说。
 
[156] 约后二有情聚说。
 
[157] 道邑《义蕴》云︰
 
前十,过去;后二,现在。或前十,现在;后二,未来。此约生报业说。若后报业,即三世因果也。
 
[158] 如本论卷八云︰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159] 于中分二、一、总,二、别。
 
[160] 《对法》卷四云:
 
无明支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为缘。令诸有情于有愚痴者,谓由彼所覆,于前、中、后际不如实知故。由此因缘,起如是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如是等。与行为缘者︰由彼势力﹝藏文作「de'i dbav gyis/」﹞令后有业得增长﹝藏文作「sogs pa'i/」﹞故。
 
[161] 道邑《义蕴》云︰
 
缘三有境,于中起痴,名「缘中痴」。
 
[162] 《十地经论》原文作:
 
是中无明有二种作︰一、缘中痴令众生惑﹝藏文作「sems can rnams kyav dmigs pa la rmovs par byed pa/」﹞……二﹝者﹞,与行作因。
 
[163] 即《对法》卷四。
 
[164] 「变异」,藏文作「tshod 'gyur ba dav/」。
 
[165] 「坏少盛」,藏文作「dar la bab pa 'jig pa la sbyor ba'i/」。
 
[166] 《十地经论》原作:
 
老亦有二种作︰一者、令诸根熟,二者、与死作因。死亦有二种作︰一者、坏五阴身,二者、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绝。
 
[167] 「知见」字,原作「见知」。
 
[168] 《瑜伽》卷十原作:
 
由不了达﹝藏文作「知」﹞世俗﹝藏文「brdar btags pa'i/」﹞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
 
[16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云:
 
由无知故,不得诸有真对治道。又无知故,于非对治道起对治想,造诸福行,或不动行。
 
[170] 如《对法》卷七云︰
 
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由安立真如门﹝藏文作「gnas pa'i de bźin bid kyi sgo nas/」﹞出世智境界故。
 
[171] 如前已引。
 
[172] 「破」字,原作「成」。《显扬》卷十五〈成苦品〉云:
 
世俗谛所摄苦有二种,谓苦苦及坏苦。胜义谛所摄有一种,谓行苦;亦名作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
 
[173] 见《略纂》卷九初,如云:
 
三恶趣苦相状易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隐难了,圣智所知,名「胜义苦」。或有释言︰八苦之中,《对法论》﹝卷七﹞说前七苦名「世俗苦」,第八苦名「胜义苦」。若作此释,第八行苦既通五趣,应唯迷恶趣,亦起福、不动业!前之七苦既通人天,应唯迷善趣,亦造非福业!苦苦、坏苦、行苦等三,通五趣故。由此,故知前释为善。彼「世俗」、「胜义苦」,依别粗细、易难知说;此「世俗」、「胜义苦」,依趣总相,凡圣境说,亦不相违。
 
 卷八初有文大同,「圣智」作「殊胜智者」。并会《对法》「二愚」文
 
 云︰
 
《对法》第七说迷「世俗苦」,名异熟愚,起非福行。迷「胜义苦」,名真实义愚,起福、不动行﹝原文为「由异熟愚故,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发福及不动行」﹞。
 
[174] 此上二问二答,其引文见《瑜伽》卷十: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此中, 唯说痴为缘耶?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藏文作「gźi/」﹞。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问l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175] 「支」字,《金藏》有,余无。
 
[176] 道邑《义蕴》云︰
 
此言「修」者,即断除义。
 
[177] 「别抄」卷三同。
 
[178] 「亦」字,《金藏》无。
 
[179] 见《瑜伽》卷十中。
 
[180] 「余通因果」,原作「亦因亦果」。
 
[181] 谓无明乃至触。
 
[182] 「三是」,原作「说为」。
 
[183] 如《瑜伽》卷十云︰
 
谓所余支说为杂分﹝藏文作「'dres par bstan te/」﹞。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藏文作「tshe phyi ma'i reg pa'i rkyen gyis rgyur gyur pa dav/」﹞,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藏文作「tshe 'di'i sred pa'i rkyen gyis 'bras bur gyur pa ste/」﹞。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智周《演秘》云︰
 
谓受种子以触为缘,后际现受果之因故,故名「因受」。现起报受为缘生爱,是前际果,故名「果受」。
 
[184] 「死」字,《金藏》有,余无。
 
[185] 「世」字,原作「在」。
 
[186] 即《辨中边论》上卷〈辨相品〉。
 
[187] 「分」,原作「支」。「别抄」卷三,在「所余分」后,尚有「即七
 法也」四字。
 
[188] 「由」字,《金藏》有,余无。
 
[189] 本论《述记》原作「熟成」,《金藏》作「成熟」。
 
[190] 「故」字,「别抄」作「成」,应从。
 
[191] 即卷四。
 
[192] 「能引、所引」,藏文作「'phen pa'i yan lag dav 'phav pa'i yan lag/」。 
 
[193] 「能生、所生」,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r byed pa'i yan lag dav
 
 mvon par grub pa'i yan lag go/」。
 
 《对法》卷四此句原作:
 
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
 
[194] 「等」,取《对法》、《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195] 谓即能引、能生二因果。
 
[196] 《瑜伽》卷九云︰
 
如是,于中际中﹝藏文作「dbus kyi mthar/」﹞,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为因缘故﹝藏文作「为所依」﹞,后际诸行生。
 
 《瑜伽》卷十云︰
 
问︰几支是引因﹝藏文作「'phen pa'i rgyur/」﹞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问︰几支是生因﹝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i rgyur/」﹞?答︰从爱乃至有。问︰几支是生引二因﹝之﹞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藏文作「tshe 'di nas tshe phyi ma'i/」﹞,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197] 本论卷八原作: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者也。
 
[198] 如理《义演》云︰
 
意难云︰如前约当生位说,识等五种亦名果。又于生、老死位中,识等五果亦是现行,何故唯定是因?答︰约过去、未来二世时分定故以明,无过也。
 
 本论《述记》卷四十八解论文云︰
 
今此中十二支,几定同世者,谓生、老死二,爱、取、有三,无明等前七,各定同世。由痴发业熏发报种,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得别世。起烦恼水,润先六种,转名为有,亦非异时;非起能润隔世异时方起所润。生及老死同世,可知。故二、三、七各定同世。此即定世︰十支是因,二支是果。因在过去,果或现在,或在未来。因在现在,果未来世。一往而论,二世缘起。
 
道理而言,亦三世也︰过去十因,现在二果;未来二果,现在十因;即是二世十二缘起,亦可言三世。一往二世不定,或可三世。若前七在过去,爱、取、有三在现在,生、老死二在未来世,即十二支通三世有;即十二支或二世、三世。别身造业,别身润业故。
 
[199] 谓五种子门。
 
[200] 「希求」,藏文作「'dod pa/」。
 
[201] 「善爱」,藏文作「sred pa dge ba/」。
 
[202] 皆前宽后狭。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六、明三习气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五、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摄大乘论 第2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一、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触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诤答六识三性俱不俱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摄大乘论 第13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七、释诸妨难──谁造业受果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六、明本识漏无漏位相应法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四、三法互持证有异熟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用无缚[栏目:善祥法师]
 瑜伽菩萨戒要义 二、四十三轻 43、不随现神力折摄戒[栏目:瑜伽菩萨戒]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念佛自知不得力,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念佛必定往生 简介 编者序[栏目:慧净法师]
 包容是一轮明月(姚展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对不同宗派法门应持怎样的态度(净空法师)[栏目:勿谤三宝]
 试论宗教文献学[栏目:严耀中教授]
 环保的始祖[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与心对话 第八章 禅定 4 控制起心动念[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