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一、明唯识实性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67
【论文】
 
九‧一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疏翼】
 
  第二后﹝第二十至第二十四﹞五颂中,第二后﹝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二颂释唯有识三无性不成难。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1]第二、违经失。
 
  若言三性,亦不离识有三种者,何故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今言唯[2]有识也?
 
 
 
【颂文】
 
九‧二 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疏翼】
 
  第二后﹝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二颂释唯有识三无性不成难中,第二答。于中分二︰一、以﹝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三颂略答第二违经难兼乘便总出第二大段专明唯识性颂,二、长行广答并广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显扬》十六说与此同[3]。初二颂[4]、正答所问,后一颂[5]、明唯识性。即是从初[6]能变后[7]及此二颂,广前第一初一颂半宗,明世俗谛;今此第三颂[8]显前颂[9]所说唯识真理宗,明胜义谛,总成广前[10]初分也。
 
  若约境、行、果三科者,前来及此初二颂广俗谛境,此第三颂广真谛境。以上随应思准[11]。就初二颂中,初一颂[12]总答,次颂[13]别答。
 
 
 
【论文】
 
九‧三 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长行广答广明。
 
 
 
【述记‧卷五十三】
 
  长行有二︰初、别解三无性,后、总释颂意。就别解颂中,分之为二︰初、解前二颂三无性,后、解第三颂唯识真性。
 
  就初有二︰初、解第一[14]颂总答意,次、解第二颂[15]三无性[16]。
 
  今之后三,无性依前所说「遍计所执」等三性,立彼三无性︰一、「相」,二、「生」,三、「胜义无性」。
 
  七十六、《解深密经》[17]德本菩萨请说佛言,虽有云云[18],一切[19]同此。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依他起实有体者,云何经说:一切法无有自性、无生、无灭耶?答︰不违经言,如是颂曰:即依三自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论曰︰为显唯有三性无有四故,即标其数。谓如其各自自相成为有,故名「自性」,三种无性者,谓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一切法」者,谓以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为其体性。
 
 
 
【论文】
 
九‧四 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
 
 
 
【疏翼】
 
  第一解第一﹝第二十三﹞颂总答意中,第二解「密意」言。
 
 
 
【述记‧卷五十三】
 
  释「密意」言。
 
  今论说云: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等者,如前[20]所引《摄大乘》[21]说依他起性是[22]遍计所缘;圆成实性依展转说,亦所遍计。
 
  七十六说︰非由别观三种自性,立三无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23],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24],乃至广说[25]。故依三性有体无体,总密意说三种无性,三种无性,非无后二性,但无遍[26]计所执。
 
  上释初颂总答意讫。
 
 
 
【疏翼】
 
  以上第一解前二颂三无性中,第一解第一﹝第二十三﹞颂总答意讫。
 
 
 
【论文】
 
九‧五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
 
 
 
【疏翼】
 
  第一解前二颂三无性中,第二解第二颂﹝第二十四﹞别三无性。于中分二︰一、问起,二、答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自下、将解第二颂中,别三无性,故先问起。
 
【论文】
 
九‧六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疏翼】
 
  第二解第二颂﹝第二十四﹞别三无性中,第二答释。于中又二︰一、别释,二、有避而不说之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初性体无,后二密说。体有法故。余文可知,不烦重释。
 
  胜义但由无性所显,名为无性。「依他」由[27]「缘生」,无自然生性故,名为无性。别配释颂,如理应知。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今者为显依何三性立何三无性故,颂曰︰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论曰︰言「初」者,谓遍计所执自性,此即相无自性,由彼之相是所执故,如谓色相者,是有变坏;受相者,是领纳等。如是诸相无自性故,如空中华,无有自体。言「次」者,谓依他起自性。此即犹如幻事,依他众缘而生起故,无有自然事体。如是如所显现,此中曾无如是生起,是故说名生无自性。
 
  《枢要》卷下云︰
 
下明三无性。依他起自性无自然生者,「自然」有二︰一、无因自然生──举此摄一切自然无生;二、以自然为因生──举此摄一切冥性等不平等因生。无此无因自然及无不平等因自然生故,名自然无生。
 
问︰依他起中亦有无因、恶因,非一横执,何故唯遮自然生耶?答︰且举自然,余不平等因,皆是此收。此说三无性,破于增益。余损减门,三性所遣。故非破无因。
 
 
 
【论文】
 
九‧七 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
 
 
 
【疏翼】
 
  第二答释中,第二有避而不说之由。
 
 
 
【述记‧卷五十三】
 
  释「依他起」亦名「胜义无性」,此文不说之所由。
 
  「无」之言「非」。依他虽有体法,而「非胜义」,名「胜义无性」。所执无故,不可为例。
 
  又七十六[28]云︰谓诸法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故[29]即缘生法[30]。
 
  《显扬》云︰不遮缘生,遮自然生故。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31]。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彼为胜义无性性。依他起相亦是清净所缘境界,故亦说为胜义无性[32]。无漏后得真智名「胜」,亦缘此依他为境故。此依他亦名清净所缘,胜之义故。所执既无,非为圣境,不得此名。然无彼计所执故,故说胜义无性[33],乃至广说。
 
  若说依他为胜义无性,此圆成实即为「第二」胜义无性[34]。今恐依他胜义无性滥第二圆成胜义无性,故此颂中但说圆成胜义无性,不说依他为胜义无性。应如彼《经》广说譬喻[35]。
 
【疏翼】
 
  以上论有三分中,第二第二十三行半颂广前第一初一颂半宗,明世俗谛唯识相讫。亦即广释最后三颂中,第一初二颂﹝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正答所问讫。
 
 
 
【论文】
 
九‧八 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疏翼】
 
  论有三分中,第三或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于中分三︰一、释第二十五颂初句,二、释第二三句,三、释第四句。初中分二︰一、圆成实是诸法胜义,二、胜义有四。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下第二段[36]、解[37]唯识性。别配释颂[38],如理应知。
 
  其圆成实胜义无性,即是「诸法胜义谛」也。
 
 
 
 
 
【论文】
 
九‧九 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
 
 
 
【疏翼】
 
  第一释第二十五颂初句中,第二胜义有四。
 
 
 
【述记‧卷五十三】
 
  然二谛义及引论文如第一卷抄[39],广树彼义。
 
  此随浅深以立四种,皆胜之义。或以胜为义[40],胜即是义[41],随其所应。皆胜于初世俗谛故。
 
  然此初真,即十善巧[42];第二即是四谛因果理等[43];第三即是依诠显实[44];第四废诠谈旨[45]。且一往为论,三乘合明二谛,非唯菩萨。如《显扬》第二[46]、第六[47]、第十九[48]、《瑜伽》五十五[49]、六[50]十四[51]、《对法》第六等说[52]。
 
【疏翼】
 
  以上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中,第一释第一句颂文讫。
 
 
 
【论文】
 
九‧一○ 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疏翼】
 
  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中,第二释第二三句颂文。于中分二︰一、简前三胜义明真如义,二、别释「亦」言。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前三非一[53]如,故言「亦」也。
 
  「真」简有漏,有漏妄故;「如」简无漏有为,彼体虽真,有生灭故。又「真」简初性,以妄执故;「如」简依他,有生灭故。余文可解[54]。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解第二十五颂前二句云︰
 
言「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中,「胜」者,即是出世间智。由无上故,故所有义,即名胜义。
 
复次,即体如虚空,周遍一切,一味、无垢、无变异法、圆成实性,说名胜义。所以者何?谓此圆成实自性是依他起之实体,一切法之胜义。由是彼法法性故,即此圆成实自性,名胜义无自性。由圆成实以无事体为自性故。
 
问︰此圆成实性唯说胜义为其名耶?答︰不尔。「亦即是真如」。「亦」声者,谓非唯说「真如」声,亦当如所说一切法界等异名。颂曰︰常如其性故。
 
论曰︰此真如者,谓于异生、有学及无学位中,于一切时,常如其实,无变异故,名为真如。应思此唯识性亦如真如即是圆成实性耶?为别有唯识性耶?是故颂曰︰即唯识实性。
 
论曰︰由能通达最极清净相故,如说颂云︰尔时唯观此,故心住于名;由住于名故,于识断所得。仗此修习因,触证无得界;遍解脱诸障,获得胜自在。由此「即唯识实性」言,显示现观。
 
 
 
【论文】
 
九‧一一 「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
 
 
 
 
 
【疏翼】
 
  第二释第二三句颂文中,第二别释「亦」言。
 
 
 
【述记‧卷五十三】
 
  谓《大般若》[55]乃有十二名,如前第二卷[56]说[57]。
 
  又《对法》第二有七名︰谓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此论本颂,但有二名[58]。并此释师,但有四号[59]。故言「等」者,等余三名,「如余论中,随义广释」。《对法》解云︰体恒无我[60],无有改转,名曰[61]真如[62]。性离二我,名无我[63]。由缘此故,杂[64]染空寂,说之为空[65]。谓色乃至菩提,诸相空寂,名无相[66]。无倒究竟、无倒所缘,名为实际[67]。圣智所行,名为胜义[68]。与此解同。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69]。「界」者,体义,但妙法依;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湛然离倒,名不虚妄。余随所应,一切当知如《对法》[70]等。
 
  佛地第七有六名[71],实有与《对法》别,皆广解[72]。
 
  《瑜伽》、《显扬》虽有多[73]名[74],并不如《对法》,不能繁引。
 
  此解第三颂上三句讫。即是《胜鬘》、《瑜伽》等,「无作四谛」[75],如非安立谛也。
 
 
 
【疏翼】
 
  以上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中,第二释第二三句颂文讫。
 
 
 
【论文】
 
九‧一二 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
 
 
 
【疏翼】
 
  第三分或第二大段宗明圆成实性胜义谛理亦即广释三颂中,最后﹝第二十五﹞一颂明唯识性,第三释第四句颂文。文分为二︰一、唯识实性简虚妄,二、唯识实性简世俗。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次、解第四句。
 
  初、解二性,谓[76]依依他起。故此初解,以真如实性,简计所执性,显其颂意[77]。
 
 
 
【论文】
 
九‧一三 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疏翼】
 
  第三释第四句颂文中,第二唯识实性简世俗。
 
 
 
【述记‧卷五十三】
 
  谓相及性。「性」者,实体,即唯真如;相亦名体,依他体故。有法相对,不对[78]初性,以无体故[79]。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广答广明中,第一别解﹝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三颂三无性讫。
 
 
 
【论文】
 
九‧一四 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
 
 
 
【疏翼】
 
  第二长行广答广明中,第二总释颂意。
 
 
 
【述记‧卷五十三】
 
  初一、性无,后二、定有。余文易了,不烦重释。
 
  总释颂意也。
 
  上来二十五行颂,有二二别判︰一云︰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一云︰二十五行颂中,初之一颂半,略明能变识相;第二──余二十三颂半,广明能变相、释诸妨难讫。
 
 
 
【疏翼】
 
  以上若约境行果三种者,上来二十五行颂广明俗谛及真谛境讫。
 
 
 
【论文】
 
九‧一五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
 
 
 
【疏翼】
 
  前由二十五颂已明「唯识相性」所悟境已,次由﹝第二十六至第三十﹞五颂明五位悟入次第。
 
 
 
【述记‧卷五十三】
 
  自下五颂、明唯识所入之位。
 
  既说世间「假说我法」,遍计所执诸法皆空,此假我、法皆依识变,能变之识略有三种,二十四颂广为分别。
 
  即依他起,体虚幻有,此虚妄识必有实体,故次前一颂明识之性即圆成实。虽知诸法皆是唯识若相、若性,要渐修行证入圣位,故下五颂明所入位。
 
  所求大果福智无边,非少修行即速圆证,非行一行便证多果。必须三劫修无边因。故三劫[80]者,皆因位摄,即前[81]四颂。后之一颂,所求果满,即如来位。
 
  初之四颂分三劫者,初之二位[82],是初劫摄。虽行胜行,犹未证真。学行千差,位有远近,故以二颂[83]显明初劫。第三颂[84]全、第四[85]少分,解第二劫。初证圣位,见、修位差别,故唯第三[86]一颂,偏明见道。地位虽长,证理是等,故第四[87]颂合明二劫。第四颂半明第三劫。
 
  就五位中,初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位。后举颂文正释五位。初中有三︰一、结上为三问,二、随问略为三答,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88]。
 
  结牒上文二十四颂「相」,末后一颂「性」也。
 
 
 
 
 
 
 
 
--------------------------------------------------------------------------------
 
[1] 「论第九卷」四字,《金藏》有,余无﹝编按:《大正藏》有「论第九」
 
 三字﹞。
 
[2] 「唯」字,《金藏》有,余无。
 
[3] 即《显扬》卷七〈成无性品〉,如云︰
 
如是三种自性当知由三无自性,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故。
 
 《佛性论》卷二〈显体分〉第三中〈三性品〉第二有十义门,第六
 
 「因事说义门」中解不了义经第二子门云︰
 
问曰︰如来约何性说如此义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耶?答曰︰约无相性说如是言。
 
问曰︰如来约何法说「一切诸法譬如幻化」耶?答曰︰约无生性说。
 
问曰︰如来约何法说如是言:一切诸法譬如虚空?答曰︰约真实性说。是故佛因三性说故,有了不了义经。
 
 此前即云︰
 
诸佛说法有二种︰一、了义经,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由此三性,是故佛说不了义经,如缘有灯,故知物在暗中。后时因灯能得了现暗中之物。如来亦尔,由有着三性者,故说不了义灯;达三性者自然显﹝原作「愿」,今改﹞了,名了义经。
 
[4] 即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颂。
 
[5] 即第二十五颂。
 
[6] 第二颂下半起。
 
[7] 由初能变后二十一颂半。
 
[8] 即第二十五颂。
 
[9] 「颂」字,《金藏》有,余无。
 
[10] 第一颂及第二颂前半。
 
[11] 「别抄」卷四云︰
 
此即「能变」。至此广前「由假说我法」等一颂半,明世俗谛,第三颂重显前所说唯识真性。前来至此明唯识境。
 
[12] 即第二十三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
 
 性」。
 
[13] 即第二十四颂「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
 
 性」。
 
[14] 即第二十三颂。
 
[15] 第二十四颂。
 
[16] 初中又二︰一、解依前立后非性全无,二、解「密意」言。此即解
 
 初颂中初文。
 
[17] 见《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第四。
 
[18] 即《解深密经》卷二云:
 
汝应谛听!我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19] 「一切」,谓如《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第五,佛告胜义
 
 生菩萨云︰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藏文作「ci las dgovs nas/」﹞。胜义生﹝藏文作「don dam yav dag 'phags/」﹞!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皆无自性﹝性﹞﹝藏文作「chos rnams kyi vo bo bid med pa bid rnam pa gsum po/」﹞,谓:相无自性性﹝藏文作「mtshan bid vo bo bid med pa bid dav/」﹞、生无自性性﹝藏文作「skye ba vo bo bid med pa bid dav/」﹞、胜义无自性性﹝藏文作「don dam pa vo bo bid med pa bid las dgovs nas/」﹞。
 
善男子﹝藏文还作「胜义生」﹞!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所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藏文作「'di ltar de ni miv dav brdar rnam par gźag pa'i mtshan bid yin gyi/」﹞,非由自相安立为相﹝藏文作「rav gi mtshan bid kyis rnam par gnas pa ni ma yin par/」﹞,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所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藏文作「'di ltar de ni rkyen gźan gyi stobs kyis byuv ba yin gyi/」﹞,非自然有﹝藏文作「bdag bid kyis ni ma yin pas/」﹞,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所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胜义生!﹞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藏文作「chos rnams la rnam par dag pa'i dmigs pa gav yin pa de ni/」﹞,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根本智﹞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胜义生!﹞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藏文作「chos rnams kyi chos bdag med pa de ni de dag gi vo bo bid med pa bid ces bya ste/」﹞,以是诸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藏文作「de don dam yin la/ don dam pa ni chos thams cad kyi vo ba bid med pa bid kyis phye ba yin pas/」﹞,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20] 即本论卷八。
 
[21] 即《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22] 「性是」二字,《摄论》中原无。
 
[23] 《枢要》卷下云︰
 
问︰「愚夫于彼增益妄执」者,亦有邪见拨无,何故唯言「增益」?答︰以多分故。执我法门,必增益故。说有三性,遮损减门,说三无性,遮增益门。
 
[24] 此段引文见《瑜伽》卷七十六中,亦见《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
 
 相品〉。原文作:
 
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藏文作「sems can gyi khams na sems can rnams kyi 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vo bo bid kyis tha dad par mthov źiv/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av/ yovs su grub pa'i vo bo bid kyav vo bo bid kyis tha dad par mthov ba de'i phyir vo bo bid med pa bid rnam pa gsum mi 'dogs kyi/」﹞。
 
[25] 「广说」,如《瑜伽》卷七十六云︰
 
由遍计所计自性相故,彼诸有情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藏文作「tha sbad 'dogs pa/」﹞,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藏文作「de lta de ltar rjes su tha sbad btags pas yovs su bsgos pa'i sems tha sbad btags pa dav rjes su 'brel ba'am/ tha sbad btags pa bag la bal gyis/」﹞,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着遍计所执自性。如如执着,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藏文无此六字﹞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
 
[26] 「遍」字,《金藏》有,余无。
 
[27] 《义演》作「由」,余作「有」。
 
[28] 《瑜伽》卷七十六同《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第五。
 
[29] 原文无「故」字。
 
[30] 《瑜伽》卷七十六,原文作: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31] 《显扬》卷十六〈成无性品〉第七原作:
 
二、生无性:谓依他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
 
[32] 《瑜伽》卷七十六,原作:
 
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33] 如《显扬》卷十六云︰
 
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故。
 
[34] 《枢要》卷下云︰
 
依他起性名「胜义无性」。论文但有非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亦有体是胜义,无计所执,名「胜义无性」。是后得智所行义故。如说彼是四胜义摄,论略无之,理亦有也。
 
[35] 见《解深密经》,如云:
 
譬如空华,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36] 即「显前颂所说唯识真理宗,明胜义谛」。
 
[37] 「解」字,《金藏》作「释」。
 
[38] 即释第二十五颂。
 
[39] 见本论《述记》卷三解论文「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
 
 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处,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八〈二谛
 
 章〉第八。
 
[40] 「以胜为义」,即有财释。
 
[41] 「胜即是义」,即持业释。
 
[42] 谓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为对治十种我见说,如《辩中边论》
 
 卷中〈辨真实品〉说「十种真实」。
 
[43]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谛义云何?答︰如所说相不舍离义﹝藏文作「bstan pa dav mi mthun pa med pa'i mtshan bid kyi don dav/」﹞,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藏文作「de mthov na rnam par dag pa'i rgyur gyur pa'i don ni bden pa'i don to/」﹞。
 
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
 
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
 
问︰灭谛义云何?答︰彼俱寂静义。
 
问︰道谛义云何?答︰能成三谛义﹝藏文作「don gsum po dag sgrub pa'i don to/」﹞。
 
问︰如是四圣谛为世俗谛摄?为胜义谛摄?答︰胜义谛摄。何以故?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藏文作「顺乐、苦、不乐不苦所依中」﹞,由自相差别故﹝藏文作「rav gi mtshan bid yovs su 'grub pa las/﹞,建立世俗谛。由彼共相一味苦故﹝藏文作「sdug bsval du ro gcig pa'i mtshan bid kyi phyir/」﹞,当知建立胜义谛。
 
[44] 《瑜伽》卷六十四,及《显扬》卷六说「第四世俗」云︰
 
谓如前说三种世俗,及与安立胜义世俗即胜义谛﹝藏文作「don dam pa'i kun rdzob kyis don dam pa'i bden pa rnam par gźag pa ste/」﹞。由此谛义不可安立﹝藏文作「rnam par gźag par bya ba ma yin gyi/」﹞,内﹝自﹞所证故,但为随顺发生此智,是故假立﹝藏文作「rnam par 'jog go/」﹞,谓诸法真如。
 
[45] 〈二谛章〉云︰
 
第四、胜义胜义者──谓非安立二空无我──一真法界。所悟、所执,既异二乘,所证、所断,宽狭亦别。
 
[46] 《显扬》卷二云︰
 
胜义谛者,谓胜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
 
[47] 《显扬》卷六云︰
 
非安立真实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48] 《显扬》卷十九云︰
 
若清净所缘,若清净性,若彼方便,皆名胜义谛。清净所缘者,谓四圣谛及真如;清净性者,谓灭谛;清净方便者,谓道谛。
 
[49] 「五」字,《金藏》误作「六」。
 
[50] 「六」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
 
[51] 《瑜伽》卷五十五、卷六十四文,均如上引。
 
[52] 《对法》卷六云︰
 
问︰如说二苦,谓世俗谛苦、胜义谛苦。何者世俗苦?何者胜义苦?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由安立真如门出世智境界故﹝藏文作「gnas pa'i de bźin bid kyi sgo nas 'jig rten las 'das pa'i ye wes kyi yul yin pa'i phyir ro/」﹞。
 
 《杂集论述记》卷十六解云︰
 
「安立真如门」者,谓依行苦为门,前方便道施设观真如,后后得智证知行苦,名彼境界或后得智差别安立真如理而得为门,证知此为行苦,故名胜义,由理无之门知逼迫故。
 
[53] 「一」字,《金藏》有,余无。
 
[54] 《瑜伽》卷六十四云︰
 
问︰若安立谛﹝藏文作「rnam par bźag pa'i bden pa/」﹞建立为谛,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藏文作「rnam par ma bźag pa'i bden pa/」﹞?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藏文作「mtshan ma'i 'chiv ba/」﹞及粗重缚﹝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chiv ba/」﹞。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藏文作「mtshan ma la spyod pa/」﹞;行有相故,于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相缚得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得解脱。
 
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解脱、清净﹝藏文作「'chiv ba las rnam par grol źiv rnam par dag par 'gyur ba yin na/」﹞,何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
 
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藏文作「mtshan ma dav bcas pa'i sems kyi spyod pa kho nas/」﹞,于二种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答︰若有极喜定心﹝藏文作「win tu mam par gźag pa'i sems kyis/」﹞,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藏文作「ves par 'byed pa'i cha dav mthun pa'i dge ba'i chos rnams la 'jug pa/」﹞,缘诸谛境,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而不清净,故不应理。又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差别有故﹝藏文作「mtshan ma dav bcas pa dav mtshan ma med pa'i bye brag yod pa/」﹞,不应道理。
 
 
 
[55] 谓于《大般若经》前后多处。
 
[56] 本论《述记》卷十一解论文「故诸无为非定实有处。」
 
[57] 《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列释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及法
 
界五名,颂中有「等」言,长行未解其余。十二异名为︰真如、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法性、离生性、法定、法住、虚空界、实际、不思议界。《大般若》卷四百一十七说四异名中,有「安隐界」,为十二所无。《大乘义林章》卷三〈唯识章〉第三「离合会释门」中列十四异名,谓「如大般若广释」,其中「法位」及「无我」二名为十二所无。
 
[58] 「二名」,即胜义、真如。
 
[59] 「四号」,谓即前二名,再增法界、实际。
 
[60] 「我」字,《金藏》误作「变」。
 
[61] 「曰」字,《金藏》无。
 
[62] 《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藏文作「gźan du mi 'gyur ba'i dvos po be bar len pa'i phyir ro/」﹞。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
 
[63] 《对法》卷二原文为:
 
当知此即﹝原作「则」,今改﹞是无我性﹝藏文作「bdag med pa'i dvos po/」﹞,离二我故。
 
[64] 「杂」字,《金藏》误作「离」。
 
[65] 《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空性﹝藏文作「stov pa bid/」﹞?一切杂染所不行故﹝藏文作「mi rgyu ba'i phyir ro/」﹞。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虽复有时说有杂染,当知但是客尘烦恼﹝藏文作「glo bur gyi bon movs pa/」﹞之所染污。何等名为客尘染污?谓由未拔所取能取﹝藏文有「心」字﹞种子故,令依他起性心二行相转;非法性心﹝藏文作「sems kyi chos bid/」﹞,以诸法法性,自性清净﹝藏文作「rav bźin gyis 'od gsal ba/」﹞故。
 
[66] 《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藏文作「mtshan ma be bar źi ba be bar len pa'i phyir ro/」﹞。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藏文作「byav chub ces bya ba'i bar du spros pa rnams te/」﹞﹝《佛地经论》卷一末云「『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槃无此等相故,名无相。缘此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真如性中,彼相寂灭,故名无相﹝《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藏文作「mtshan ma 'gog pa'i phyir mtshan ma med pa ste/ mtshan ma thams cad med pa'i phyir ro/」)」﹞。
 
[67] 《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实际?无倒所缘故。「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际﹝藏文作「de'i mtha' ni mur thug pa ste/」﹞。过无我性,更无所求故﹝藏文作「bdag med pa las pha rol du de kho na btsal du med pa'i phyir ro/﹞。
 
 《辩中边论》云︰
 
非诸颠倒依缘事故﹝藏文作「phyin ci log gi gźi ma yin pa'i phyir ro/」﹞。
 
 旧《中边论》云︰
 
非颠倒种类及境界故。
 
 《辩中边论述记》云︰
 
此言「依」,即彼种类。
 
[68] 《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藏文作「ye wes dam pa'i spyod yul be bar len pa'i phyir ro/」﹞。
 
[69] 《对法》卷二原文为:
 
何故复说此名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藏文作「savs rgyas kyi chos thams cad kyi rgyu be bar len pa'i phyir ro/」﹞。
 
 《辩中边论》云︰
 
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藏文作「'phags pa'i chos rnams ni de la dmigs pas 'byuv ba'i phyir ro/」﹞。
 
[70] 见《对法》卷二。
 
[71] 即真如、法界、实有、空无、实际、胜义。
 
[72] 如《佛地经论》卷七云︰
 
如是增数乃至穷尽一切法门,皆是真如差别之相。而真如体非一、非多,分别言说,皆不能辩。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能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离损减谤,假名实有。离增益谤,假名空无。分析推求诸法虚假,极至于此,更不可变,唯此为真,假名实际。是无分别最胜胜智所证境界,假名胜义,如是广说。
 
[73] 「多」字,《金藏》有,余无。
 
[74] 如《瑜伽》卷六十四中云︰
 
胜义谛教者,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界等教。
 
 《显扬》卷六〈摄净义品〉作「法性教」三字。
 
 「法性」已如上解讫。
 
[75] 见《胜鬘经》卷一〈如来藏章〉第七,及《瑜伽》卷六十四。《胜鬘
 
 经》云︰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圣谛义﹝藏文作「'phags pa'i bden pa'i don bstan par bgyi ba ma mchis pa bźi po dag la rdzogs par mdzad pa lags so/」﹞。
 
 该经《述记》卷四初云︰
 
法无边际,名为无量也。
 
[76] 「谓」字,《金藏》有,余无。
 
[77] 《枢要》卷下云︰
 
唯识之中,但有二对﹝前一对后一﹞,何故不说前﹝疑「第」﹞二,以为虚妄?答︰无漏有为,非虚妄故。
 
[78] 《金藏》作「对」,余作「明」。
 
[79] 《枢要》卷下云︰
 
何故不说前二﹝自性﹞,以为世俗对胜义?如说二谛中,初亦名俗故。今据有体名世俗。彼无体故,理实亦有。准二谛故。此中「实性」,唯取真如。但有常无常门,不说漏无漏门者,无漏有为,非「实性」故。
 
[80] 「劫」,梵文为「kalpa」;藏文为「bskal pa/」。
 
[81] 第二十六颂至第二十九颂。
 
[82] 即资粮及加行二位。
 
[83] 即第二十六颂「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
 
灭」;第二十七颂「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84] 第二十八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85] 第二十九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86] 第二十八颂。
 
[87] 第二十九颂。
 
[88] 初中又二︰一、牒前所成,二、兴起三问。此即初文。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
 附1:摄大乘论(玄奘译)
 摄大乘论 第3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五、广究竟位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五、广六位心所──十三门辨随烦恼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五、通达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广十地
 摄大乘论 第3讲
 摄大乘论 第48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2经 食粪者经[栏目:相应部 19.勒叉那相应]
 菩提长歌[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第四十回 离间[栏目:自然的代价]
 应日本关系中华民国之五团体欢迎会致词[栏目:太虚法师]
 How Chan meditation can halt the process of birth ..[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栏目:济群法师·微教言]
 那先比丘经 第四十问 佛知三世一切事吗?[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圣严法师)[栏目:戒杀放生问答]
 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皈依佛门的?又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出家的?[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大悲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转经筒制作方法仪轨[栏目:转经轮专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