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西方的一分为二,东方的二分为三
 
{返回 包容的智慧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0

  星云大师:

  在这个时代,佛教要想有所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佛陀早已经确立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六和敬”法则。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得以和乐清净。

  长乐先生:

  精神总是能历久弥新。“六和敬”对今人也定有参照启示。

  星云大师:

  “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的社会的重要根基。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在“六和敬”之中,即以揭橥思想统一(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经济均衡(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舍去分别执着,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长乐先生:

  这个“六和敬”,的确是团队柔性管理的一个境界。现代西方管理学现在也讲到“人性化管理”,这种管理思想的根应在东方,它和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如出一辙,和古老的佛教教义也是息息相关。

  我认为东西方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有两点不同:首先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西方的管理思维是一分为二,它明辨是非,一定要追究对或错;东方是二分为三的,它会寻求一个中间路线,不去追究是非,或者说也难以分清晰是非。 其次是目的上有差异。西方的管理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东方管理是要化解问题。化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会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出来另外一个问题,问题越解决越多。而化解问题,有些类似中医治病。

  星云大师:

  如果不能理清客观真相的线索,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容易深陷其中。而只有随顺自然,掌握规律,才能找出根治问题的最佳途径,使问题转化成契机。大珠慧海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过去,释伽牟尼佛创立教团,就是用戒律来管理。佛法传至中国,祖师大德遵循佛陀制戒的精神,创丛林,立清规。大家共同遵守,就可以安心办道,清净无诤,生活得很自然。

  长乐先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讲究的是三学,就是戒、定、慧。在佛光山非常完整地保留了这三学的体系,它在执行中是不是很艰难?

  星云大师:

  不艰难。一个教团的存在,必须遵守戒、定、慧三学。戒就是规矩,定就是安心,慧就是悟道。既不悟道,又不安心,又没规矩,就不像修行人。

  我年轻时就意识到,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制度,不但服装不统一,出家、剃度、传戒、教育等也都没有严密的制度。因此我从开创佛光山以后,就一直很重视制度的建立。

  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健全僧团,才能带动佛教的复兴。但是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不能迂腐、守旧。我认为佛法真理不容更改,根本戒可以保存,一些不适
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小小戒”,应该加以弹性调整。

  提到佛教,一般人总认为信仰佛教必须守戒,于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实,守戒才能自由,因为佛教的戒律,与人性是相通的,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有在不侵犯的基础上进而尊重别人,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返回 包容的智慧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
下一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2)
 一、有容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和解是历史的正途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1)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1)
 善恶若不报,乾坤必有私
 王道与佛法的冲撞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2)
 八、信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K 1284经:本人叙述六位天女各自述说生天因缘。[栏目:界定法师]
 往生的筹码[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婚姻:一个数学概念[栏目:日常的佛心]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九讲 智慧品[栏目:卓格多杰仁波切]
 受菩萨戒的居士没披衣是否如法?[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方法[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论藏 人施设论 细说 十人施设[栏目:人施设论]
 地论宗源流与学说的简介[栏目:黄忏华居士]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五十二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附录[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