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一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九一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接着看李长者的《论》。长者解释这一品经分为四段,前面两段是解释品题,介绍这一品的来意。今天我们从第三段看起:
 
  第三段是「都会十住之内,须弥之上,说六品经意者」。这是介绍第三会,十住菩萨会,一共有六品经,在没有讲解之前先把六品经的大意做个简单的介绍。六品里面第一品就是「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说明「信终升进」。十信位修学圆满,当然德行、智慧都向上提升,往上一提升就进入十住菩萨位,这是信终升进。这第一品所说的,我们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二,第二是「须弥顶上偈赞品」,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是「偈赞当位之法」,这说明用偈颂赞叹,就是十住位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劝修升进之理」,希望学人,佛法里面称学人就是菩萨,他的学习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都称为学人,一般称地前的这些果位都是用这两个字来称呼,像前面十信,现在的十住,以后的十行、十回向,都称为学人。十地菩萨也称为学人,但是一般少称,称三贤的多,称十地都称为大士,你看我们称观音大士、地藏大士,称大士。还有个名称是通称,仁者,仁慈的人,这是对菩萨,五十一位菩萨的通称,都可以称为仁者,都是非常仁慈的人。这是劝修,希望我们不要得少为足,要不断向上提升。升到极品,就是究竟果位,性德圆满的流露,这时候你才看到究竟圆满的谦卑,你才真正看到。你才看到平等、普遍的尊敬,所以才看到性德流露,一切烦恼习气都不存在。我们是在凡夫地,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心量都很小,怎么样拓开都拓不开,起心动念总是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我们用这样的心学佛,是不是佛法?是,五乘佛法里面叫人乘佛法。现在你们也听到有些人在提倡人间佛法,用轮回心修学大乘还是人天佛法。
 
  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只要展开经本,三藏十二分教不管是哪一部经,你只要展开,佛都是劝你要认真的学习,要努力提升,要断烦恼。为什么?烦恼障碍了心性,烦恼让我们自性不能现前,让我们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相好不得受用。我们在经上常常给同学们做报告,把智慧变成无明烦恼,把德能变成业障,造业,把相好变成六道、三途。你要问,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造业、我们受报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德相扭曲了,掺杂这三样东西在里头,妄想分别执着,它变质了。实在讲,我们性德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并没有丧失,扭曲了,变成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懂得,自性真的是不生不灭。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世尊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根源就在起心动念,「迷唯一念」,你起一个念头就迷了。这一念可不能小看,这一念叫无始无明,这一念叫根本无明。要怎样叫觉?你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让念头生起,但是已经养成习气,它自自然然会起来。古大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方法,「不怕念起」,这个念是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不怕,「只怕觉迟」,为什么?一觉,无明就没有了,障碍就没有了,要觉。什么是觉?「觉止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有念就不是一心,有念是二心,二心变成三心,三心变成八识,就变成八个心。我们一般人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从不觉变现出来的。所以觉止一心,你看我们净宗修行这叫直截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觉。《弥陀经》上教给我们,我们念佛人念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觉。用什么方法?现在我们用持名的方法。要知道,念佛里面最高的、最殊胜的是实相念佛,那个我们做不到,那是上上根人。我们用的方法,用持名,持名跟实相相应,念久了自自然然它就变成实相,这个好。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变不过来,不要紧,你生到极乐世界就转变过来,持名就变成实相。我们在讲《弥陀经》、在讲《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费了好几个小时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古人说「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实相。实相是本觉,实相是本善,实相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它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尊在《般若经》上说的。
 
  所以我们修行,始终就没有把这个要领掌握到。提起来你马上就想到,听了很耳熟,听了很多遍,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不管用,人事一现前,妄想分别执着还是起来。虚伪,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还是这个统统起作用,难!什么人听经闻法他听懂了呢?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做到就懂了,为什么?懂了一定做到。他做的时候还有疑虑,不能够很干脆!古人形容是斩钉截铁,大乘教里面讲顿现,顿悟、顿现,这是上上根人。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经听上一千遍,听上一万遍,毛病习气还是存在?菩提心还是发不起来?那是他过去无量劫中在生死轮回里头,他染的习气太重了。他对于佛,信,不是真信,夹杂着怀疑,严重的怀疑,这是什么?对自己不相信。所以我们在佛法里讲信心,头一个是相信自己。他不相信自己!不能相信自己,在这个世间找一个可靠的人相信他也找不到,甚至对父母都怀疑,你还有什么法子!世间至亲至爱无过于父母,对父母还怀疑,他对佛菩萨怀疑,那还有什么话好说?佛菩萨跟父母相比,佛菩萨摆在第二,佛菩萨没有站在第一的。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要问问,这个世间你去打听,有几个人对父母没有怀疑的?然后你就晓得,对佛菩萨怀疑很正常。吃亏的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不吃亏,谁吃亏?自己吃亏。自己本来这一生可以成就,变成不能成就;本来这一生能往生,他往生不了。在佛门里面做很多好事,也认真的修学,全变成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很危险,享完之后到哪里去?很少人想到这个问题。福报享完,智慧也没有了,业障现前,这个时候后悔莫及。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母亲一样真正的爱护你,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希求你报答,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你不相信,真正是大好机缘当面错过。到你舍身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沦落到鬼道,你就后悔了。为什么?鬼道有报得的五通,他没有漏尽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神足,这个五通的能力大小不一样,那是各人修行的功夫不相同。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人,哪个人对我真好,我辜负他。可是怎么样?来不及了,机会错过了。下次再遇到这个机会可不是那么简单,佛在经上讲要多生多劫,开经偈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说来生又会得到,那可不容易。所以,建立信心太难!菩萨在这品经里面,以偈颂赞叹他自己修学的法门,劝我们这些人要效法,要向他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第二品,就是偈赞品的大意。
 
  第三「说十住品,明当位所行之行」。这一品是正说,佛跟我们说,十住菩萨所学习的功课。当位,初住学什么,第二住学什么,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个位次修一个法门。初住修的法门是发菩提心,所以它叫发心住。经上给我们介绍,「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十住心在前面跟诸位做过介绍,这里头最重要是真的方便法。方便这两个字是佛门术语,现代社会上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术语,方不方便?方便。方便的意思,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合起来讲就是最妥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称作方便。上面加个真的,真方便。由此可知,方便不是确定的,活活泼泼,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时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你都能用得很恰当,叫真方便。我们跟人相处,你对这个人要细心观察,要了解他,他的个性、他的习气、他的爱好、他的忌讳,这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他做些好事赞扬他,这个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他做错事情你想劝导他,这就不容易了!那要细心观察他能不能接受。他的毛病很严重,非劝他不可,怎么样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让他自己省悟过来,他不至于生烦恼,不至于生怨恨心。所以这就相当不容易。自古以来,真正看到你做错事情,帮助你纠正,实在讲只有两种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可是现代的社会孝道没有了,做父母也不能劝儿女,他反抗,他不接受,做老师的更不能劝学生。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跟所有同学相处的关系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是用朋友的关系,我们大家都是朋友,不敢自称为老师;换句话说,他跟你做朋友,你有过失的时候,他是以朋友的身分来劝你。朋友身分劝顶多两次,两次不接受,绝不劝第三次,第三次会变成仇人。如果说老师,那就不一样了。师道没有了,所以他就不能用老师的身分来教你,用朋友身分来劝告。我们的亲没有了,我们的师没有了,我们的过失永远改不掉。那怎么修行?全靠自己帮自己,自己认真的反省。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受岁经》,就是过年,集合大众跟大家讲话,讲话的内容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是两点。第一个,我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换句话说,我跟一切人事往来,有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你看这释迦牟尼佛头一个忏悔的。第二桩事情,是我有没有犯身口意?这就是说明我有没有造十恶业?犯身口意就是造十恶业。释迦牟尼佛是何等人物,每天还要用这两条来反省、来检讨,改过自新。实在说,这两条做得圆满,决定没有过失,初住菩萨做到了。如来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这是教导我们这些凡夫,让我们看看如来世尊尚且天天来反省,检查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我们是六道生死凡夫,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我们在六道轮回是每况愈下,不会提升。这个要知道,不是向上走,是走下坡路,你说多危险!为什么不能说?我们自己认真反省,别人说我的过失,我真的有这个过失,他来跟我说、来劝我,我是什么态度?我乐不乐意接受?我要不能,我就想到别人也不能。不要说现前的社会,孔子当年在世,我们看他对学生的批评,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真正有成就出人头地的七十二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夫子赞叹,颜回。他说颜回有四德,就是有四桩好的品德,跟儒家讲的君子(圣贤君子)能相应,称得上是个君子人也。四德里面有一条,他很容易接受别人批评,从来没有反驳,而且对批评他的人都恭敬有礼。夫子学生当中只有这么一个。颜回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即使是看错了,以为他有过失,实际上没有,他也不反驳,他非常感谢你。他没有这个过失,他会常常记住你的话,以后我不会犯这个过失,这个了不起。我们在这一品经偈赞里面看这个大意,初住修什么、二住修什么、三住修什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十住品」里面,我们看到每一住,这是佛给我们说的,他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因果。
 
  第四品是「梵行品」,这一品属于戒律,「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所以这不是律仪戒,不是有戒条的律仪戒。律仪戒是十信菩萨修的,十住是法身大士,他们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分证位佛,是真佛,不是假佛。那么,他们持不持戒?他们持的是性戒,明心见性,真性里面纯净纯善,没有一丝毫的邪恶,更没有是非。我们用凡夫的话来说,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纯净纯善。这在大乘教里叫道共戒,他得道了,所以他的戒行就圆满。比这个位次低一点,叫定共戒,他得定,得定就是得清净心。我们一般讲,可以这样说法,他的分别执着断了,这个人得清净心,定共戒;妄想断了,无明破了,道共戒,因为破无明就证法身,就成佛,所以这是道共戒。我们今天也没见性,心也不清净,不是妄念就是无明,怎么办?那要持律仪戒。律仪戒的根本就是十善业道。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佛家讲的五戒、十戒,在家居士们受持的;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萨戒,出家比丘、比丘尼所学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不出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总纲领,说了十善,把这些全部都包括了。所以我讲了一句话,《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们通常的经本大概是四页,四张纸,四页,我说它的分量,要比重它跟《大藏经》平等。放在天平上,这边放《十善业道经》,那边放一部《大藏经》,两个分量平等。有很多人听不懂!真的平等,不但《十善业道》是佛法戒律的总纲,也是经藏的总纲,也是论藏的总纲,它是整个佛法的总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的佛法,都不出这个总纲领。你把这个总纲领抓到,认真修学,所有一切法你全得到了。
 
  所以世尊做检讨他不用别的,我有没有犯身口意?这是十善业道。身杀盗淫我有没有犯?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我有没有犯?意贪瞋痴我有没有犯?就用这句话做总检讨。所以我说《弟子规》的分量等同《四库全书》,《感应篇》的分量等同《道藏》。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没有《弟子规》就没有儒,没有《感应篇》就没有道。我们学从哪里学起?从这三种学起,生生世世都要受持。成佛怎么样?成佛,无论是生活、无论是教学,佛的行业就是教学,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十善业。这个要知道,要认知。我们在佛法里头,或者是我们在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里头,真的把这个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找到了,认真的学习,你就是大圣大贤,你就是佛菩萨。愈是大道,愈简单、愈容易,所以中国最高深的典籍叫《易经》,易即不难,它里面有最高深的哲理,可是做起来很简单。你只要认真去做,有相当长的时间去熏习,里面的道理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圆满的性德流露,通法界虚空界,也就是告诉我们通十法界、通六道轮回。我们跟不同的族群往来,不同的宗教往来,不同的文化往来,能行不通吗?只要你行十善,什么障碍都没有,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要依《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略说,落实在日常生活,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弟子规》?没错,不但是《弟子规》,也是《感应篇》,全都包括在其中,也包含了「梵行品」。
 
  第五「发心功德品」,这一品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十住菩萨发菩提心所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让你知道发心的殊胜,发心的功德利益。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当然发心。我们今天称赞一个人,某人有大智慧、大德、大能,大智大德大能从哪来的?全是自性流露。真诚是自性心,不是从外头来的,真则不假,诚则不虚。什么时候我们的真诚心能显出来,真诚心是自己的真心,这个心一出来,恭喜你,你是初住菩萨,你超越了十信。中国谚语有所谓诚则灵,什么叫灵?心想事成,有求必应;那是什么心去想?诚心。我们的诚心到哪里去了?在,迷了,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自私自利的心,变成名闻利养的心,变成贪瞋痴慢疑的心,迷失了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想想,我们怎样恢复我们的诚心?把这些东西丢掉,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疑放下,诚心现前。再告诉诸位,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对待自己是清净平等觉,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它的体就是真诚,真诚太可贵了。真诚心一切众生都有,只是你迷而不觉。什么时候你能够破迷开悟?大乘教里面,诸佛菩萨字字句句都在劝导我们,希望我们觉悟。我们听了,好象懂,又好象不懂。什么原因?没放下,放下就真懂。所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世间人对于荣华富贵他追求,放不下。真正修行人哪一个不想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放不下。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他精进,障碍他提升,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疑,是菩萨的大病。因为菩萨贪瞋痴没有了,他还有疑虑,而疑虑造成的障碍太大了。为什么会疑虑?佛讲的东西他没透彻;要是透彻,疑虑就没有。佛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真正把这关透过,你就没有疑虑了。对人、对事、对物再不怀疑,你马上就提升,你的大智、大德、大能统统现前。要知道,佛告诉我们,诸佛如来跟九法界众生平等平等,所以佛菩萨没有一丝毫骄慢,不会有个念头是瞧不起人,连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尊重。为什么?他本来是佛,怎么可以轻慢?为什么他变成这样?他迷了。迷不是真的,迷不是永恒的,迷是一时,早晚他就清醒过来,好象喝醉酒一样。对他要尊重,不可以轻慢他,酒醒之后,他不就正常了吗?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迷!我们自己认为修行不错,可是你要晓得,说不定这个地狱、饿鬼、畜生他将来一醒过来,他地位在我之上,我还得去拜他做老师,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谚语所谓「人不可貌相」,我们套这句话说,地狱、畜生都不可以貌相。所以要懂得平等的恭敬,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平等的供养,包括尊重、敬爱、关怀、照顾。才显示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让我们跳出六道,跳出十法界,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生活在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得大自在。我们在发心功德品里面,能看到这些景象。
 
  末后一品「明法品」,「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这是末后一品,说明十住法,修十住法,提升上去证十行的果位。换句话说,十住是因,十行就是果;十行是因,十回向是果;十回向是因,十地是果。当位之法,升进向上,我们要把我们自己本位做好。我们现在到人间来,这是业报,得人身能闻佛法,这是你的福报,福宝,真正有福,没有福的人哪能闻到佛法?那一定要把人做好。人里面有这么多的行业,我们选择的是佛陀教育这个行业,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那我们一定把这个行业做好,这就是当位之法。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从十九岁,舍弃荣华富贵的权位,他是王太子,他要不舍弃,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做国王去了。他要舍弃掉,他去出家,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干了一辈子。三十岁开悟了,也就是说三十岁他才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告诉我们他证得十住位,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十住菩萨,成佛了,开始教学。所以要知道,自己成就才能教别人,自己没有成就不能教别人。
 
  我们现在自己没有成就,也天天讲经说法,我跟诸位报告不止一次,我一生讲经说法是学生,不是老师。谁是老师?讲台下面听课的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我每天把自己学习的,给我的老师、给我的监学做报告。我一生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我们没有开悟,有什么资格做老师?所说的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全是经上所说、祖师大德所说的,是名符其实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跟着古人学。今人也很不错,有许多的发明,有许多的创造,我看了也很欢喜,我对他也很恭敬,我不学他。什么道理?因为我没有智慧,古人的东西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我相信它。今人这些东西没有经过历史考验,我不放心,所以我看看,很好看、很赞叹,我不学他。我凭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经过考验,靠得住。像买东西一样,老店铺靠得住,这个店开了几百年,同仁堂开了三百多年,靠得住。新开的西药房,那个才几十年,不见得可靠,这是我选择的标准。孔孟、释迦,至少大家承认的二千五百年以上,他还存在,还有这么多人赞叹、学习,应该可靠。我向他们学习,这一生确实如方老师所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我不敢说,但是至少我这一生当中,学佛五十七年了,这五十七年心一年比一年清净,这是真的;烦恼、忧虑一年比一年减少,这是真的,这就很快乐;智慧也好象一年比一年增长,这是快乐事情,这是效果。所以,我对于这个行业锲而不舍。你看经论上学习的,天天快乐、天天欢喜,这在世间还能找到这个方法吗?所以我感谢老师,念念不忘师恩,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得不到,这一生就空过了。不但空过,不知道造多少罪业,必堕三途。
 
  所以当位之法,世尊一生都是从事于教学。我们在一生学习本师的教诲,经典是本师留下来的教诲,我们天天学,天天做学习的报告,把自己学习的心得跟同学们分享,乐事!世间的乐事无过于此。这是我学习的态度,我没有什么长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说老实话很笨,总学做个老实人,难,不容易。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想学愚,就是学不像。可见得真正把愚学会了,那是了不起的大德,大学问,我们要认真努力在学习。所以,当位这两个字要特别留意。我们现在选择这个行业,一定把这个行业做好,续佛慧命,把佛的家业承当起来,延续下去。如果有缘分也得把它发扬光大,念佛的人多了,赞叹佛的人多了,我们的承传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白过。
 
  末后长者做了个总结,「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当位之因是十信的圆满,由此可知,十住菩萨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十信心圆满的落实,这就入住,提升到住的位次上,信心圆满。把自己本位的课程学好自然就提升,本位修行修好这是因,将来升级升到十行位这是果;十行位修好是因,得十回向这是果,不断的向上提升。这是在介绍经文之前,先把大意说到此地。下面这是「随文释义」,再解释经文。经文「总为三分」,这是清凉大师他分的段落,分三大段。第一个是「集众」,集合大众,第二是「放光」,第三是「偈赞」。现在我们看第一段集众。集众里面,注解里面说有十个同。
 
  【尔时佛神力故。】
 
  这一句是「集因同」。我们要问,什么原因让大家集合在忉利天宫?原因当然很多,但是众多原因里头一定有个最重要的因素,只说这个最重要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佛力加持,所以「皆佛力故」。也就是大众十信心修圆满,这是能感,佛的神力让大家集合在这个地方,接受进一步的十住法,佛到这个地方传大家十住法。你没有下面的因,就是没有底下的基础,这个课程你不能接受。你有这个基础,佛自然加持你,邀请你到须弥山顶来接受顶法,最高的法。所以这是第一个因。第一个因是感应,这个要晓得,自己已经具备这个条件,感动佛来加持。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这里十,十里面含义很深,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十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这十方,全都包括了,一方都不漏,取圆满的意思,叫大圆满。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菩萨众里面带头的,班长。「主首同」。
 
  【一一。】
 
  『一一』是十方每一位大菩萨。
 
  【各与佛剎微尘数菩萨俱。】
 
  这个人数就无法计算。每一方菩萨带了多少人?『佛剎微尘数』,「佛剎」最保守的说法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用黄念祖老居士的话来说,十亿个银河系。把十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磨成微尘,你说有多少微尘?一个微尘算一个菩萨,你就晓得有多少菩萨。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须弥山?一个世界有一个须弥山,一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须弥山。现在说是十亿个微尘数菩萨要到须弥山顶上来,那个须弥山能容纳得下吗?这成了问题。十亿个须弥山,我们就不说别的,十亿个须弥山,那么多菩萨的人数,现在到一个须弥山上来住,怎么办?决定不能包容。前面说到大小不二,一个须弥山称性,一微尘也称性,称性就没有大小。所以不要说一个须弥山里头容纳佛剎微尘数菩萨众,就是一粒微尘里面也容纳佛剎微尘数菩萨众,在一个微尘里;或者在一个汗毛毛端上,这毛端上有佛剎微尘数的菩萨在那里集会。这无法想象,这就是我们讲到的最高的科学,今天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所以方先生讲佛经是最高的哲学,我说它是最高的科学。佛法到最高讲到不二法门,这在《华严》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能入这个境界。
 
  这是「眷属数同」,就是跟随这位大菩萨来的,算是他们的眷属,每一方都有佛剎微尘数菩萨众俱。那现在就要加十倍,十方。现在须弥山顶上,忉利天王的宫殿里面要容纳十个佛剎微尘数菩萨俱,都在这集会里。所以前面我们看到,在「升须弥山顶品」,佛一升座,那个大殿豁然扩大。扩大到多大?把所有菩萨众统统包容,所有菩萨众在这里看到了,数目字晓得了。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都在忉利天主宫殿善法堂里面,听释迦牟尼佛说十住法。再看下面一句,第四句:
 
  【从百佛剎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这些菩萨从哪里来的?不止一个佛剎,也不止十个佛剎,十个佛剎里头找不到这么多人。像这种聪明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现在将近七十亿,你能找多少?真正修到十信心满的,我们这个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万个人?恐怕找不到,一千个人也许可以找得到。所以他找的数字大,是『百佛剎』,在一百个大千世界里面找到十个佛剎,也就是十分之一,算不错了,十分之一,找到这么一个数字。这是「来处量同」,数量也相同。下面:
 
  【其名曰。】
 
  这是把十方各有一大菩萨的名号宣说出来。第一位:
 
  【法慧菩萨。】
 
  第二位:
 
  【一切慧菩萨。】
 
  第三位:
 
  【胜慧菩萨。】
 
  第四位:
 
  【功德慧菩萨。】
 
  第五位:
 
  【精进慧菩萨。】
 
  第六位:
 
  【善慧菩萨。】
 
  第七位:
 
  【智慧菩萨。】
 
  第八位:
 
  【真实慧菩萨。】
 
  第九位:
 
  【无上慧菩萨。】
 
  第十位:
 
  【坚固慧菩萨。】
 
  这十个名号代表十住,名号的意义在下面偈赞里面都会介绍。下面我们看第六段,他来的世界名字也相同,「世界名同」。
 
  【所从来土。】
 
  从哪里来的?
 
  【所谓因陀罗华世界。】
 
  这个世界都有个华,『因陀罗华世界』。第二个:
 
  【波头摩华世界。】
 
  第三个是:
 
  【宝华世界。】
 
  第四个是:
 
  【优钵罗华世界。】
 
  『优钵罗』是青莲花,『波头摩』是红莲花,红色的莲花。第五个是:
 
  【金刚华世界。】
 
  第六个是:
 
  【妙香华世界。】
 
  第七个是:
 
  【悦意华世界。】
 
  第八个是:
 
  【阿卢那华世界。】
 
  第九个是:
 
  【那罗陀华世界。】
 
  第十个是:
 
  【虚空华世界。】
 
  这是「世界名同」,这世界都有一个华字,它都有表法的意思。好象植物开花,十信位好象一棵树一样,它长成了,枝叶很繁茂,十住位开花了,到十地结果了。他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修行人德行智慧的成就,他有阶段性。
 
  下面第七段,「所事佛同」。他们都有老师,都有本师,本师是佛。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常常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要回头依靠老师,要跟老师学习。以前迷惑颠倒,不知道,我们跟谁学习?跟这个社会,社会里面这些风俗习惯,我们跟它学习,染上了不良的习气。现在我们有福报,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遇到佛法、遇到老师,我们向老师学习。老师,根本的老师,人不可以忘本,根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本师。老师不在了,老师在临走的时候有遗教、有交代,他不在了我们依靠谁?他老人家教了我们两句话,「依戒为师,依苦为师」,这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做给我们看的。释迦牟尼佛没有一天过过好日子,他小时候在皇宫里面那个不算,十九岁离开家之后,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是他的财产,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我们学,学佛就得学释迦牟尼佛,要学得象样子。佛用什么心、佛说什么话、佛干什么事,这个总要想到。我们要学佛的存心,佛的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的言语,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骗人,恶口是说话很难听,让别人生烦恼,佛没有这四种言语。佛的言语真诚,言语柔和,言语总是充满爱敬,利益别人。佛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贪、不瞋、不痴,身心清净。这是我们要学的,本师天天做样子给我们看的,一切都是为利益众生。佛有智慧,所谓是大智、大德、大能,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大公无私,念念帮助别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惑、造业、受报。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觉悟之后你才会断恶修善。
 
  所以这桩事情要靠教学,佛就一生干教学的工作,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他自然就离苦得乐。这个叫什么?这叫救人的根本法。不是说他没有得吃,送点吃的给他,没得穿,送一点穿的,这救不了人。这叫救急,他有急难,要帮助他,这只能救一时,不能救永久。佛是救人救到彻底,帮助众生回头,破迷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救到底了。佛帮助人是以这个为目标,救人要救到底,他知道,一生干这桩事情。我们以佛为老师,跟他老人家学,继承他老人家的道业、德业,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干。只要自己在自己现前环境当中锲而不舍,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环境里面许多障碍,自己知道回避,不要受它障碍到,我们念佛、读经、演说绝不中断。演是做到,把十善做到,把觉正净做到,把五戒十善做到,真干!读经、听教慢慢就觉悟,悟多少就做多少,真悟。悟了之后没有做等于零,等于没有悟,悟到要真做到。
 
  这十个大菩萨,还带着他们的眷属,眷属程度也不差,同班同学,所以都是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这么多,他们的本师:
 
  【各于佛所净修梵行。】
 
  『梵』是清净,修十善就是清净法。修而无修,无修而修,那就是真正的梵行。下面十尊佛的名号:
 
  【所谓殊特月佛。】
 
  这十个佛号都有一个「月」,月表清凉,在十住位上见的佛都是月佛。『殊特月佛』。第二位:
 
  【无尽月佛。】
 
  第三位:
 
  【不动月佛。】
 
  第四位:
 
  【风月佛。】
 
  第五位:
 
  【水月佛。】
 
  第六位:
 
  【解脱月佛。】
 
  第七位:
 
  【无上月佛。】
 
  第八位:
 
  【星宿月佛。】
 
  第九位:
 
  【清净月佛。】
 
  第十位:
 
  【明了月佛。】
 
  本师的佛号说出来了。下面我们再继续看: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
 
  这个大会太殊胜、太庄严了,你看十方菩萨带领大众,十方佛也到了,看这些大众拜自己的本师佛,你看这个道场多么壮观。
 
  【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
 
  这是「威仪住同」,威仪我们讲规矩,秩序非常之好,一点都不乱。这么多人来集会,整整齐齐,让人看到生恭敬心。每个人座位庄严,『毗卢遮那藏师子』宝座,从哪来的?变化来的。所以,这个座位不需要忉利天王去费心,不需要,每个菩萨自己变个座位。大家所变的座位都一样,看起来非常整齐、壮观。我们在维摩丈室只看到一万个师子座,你看这个地方多少?十个佛剎微尘数菩萨众,那师子座也就是十个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宝座。今天忉利天宫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无比殊胜的庄严。下面末后一段,「结十方同」:
 
  【如此世界中须弥顶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诸菩萨所有名字。世界。佛号。悉等无别。】
 
  十方世界亦如是,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一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一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六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五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三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