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0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昨天我们讲到内净六根最后一首偈「意清净光」。因为时间关系,这首偈没讲完,我们接着再学习。在大乘教里面讲整个宇宙,现在的话就是哲学,这是佛经的哲学,整个宇宙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色、一个是名。色是讲物质,名是讲精神,这两个字就把整个宇宙全都包括了。物质,我们所谓是六根能接触到的物质世界。整个宇宙,我们讲的星系,讲到最近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再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属于物质,名是讲的精神。精神,佛经里面讲,叫「有识世间」,这句话说得好。识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一般大乘经里面也叫它做有情世界,有感情的。感情,实在讲,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佛经里面称阿赖耶识,称末那识、意识。阿赖耶识就是妄想,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着,就把整个佛经里面讲十法界有情众生,精神世界、心理的现象全都包括在其中,这都是讲的现象。
物质跟精神的现象从哪里来的?从心生的。这个心,名词术语在佛经里面就有几十种之多。在《华严经》里面通常讲的,法性、自性、真性、本性、真心,都是说这个。名字再多,说的是一桩事情。佛教学,为什么把一桩事情讲这么多的名词?主要的用意叫你不执着,一执着、一分别就错了。不分别、不执着,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只要是事实,讲的是事实真相,用什么名词都可以,所以这个教学方式里面含的意思很深。我们先把这首偈念一遍:
【又放光名意清净。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般若心经》,很多同学都念得很熟,即使不常学佛的人,提起《心经》,一般人都知道。经文不长,只有二百六十个字,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一开头讲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如果用意思上来翻,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因为它后面加了一个「波罗蜜多」,那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用一个「名」代表,名里面包括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也就是说名色不是真的,名色是幻相、是假相,不是永恒不变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对于宇宙之间精神的世界、物质世界的真相完全明白了,这就叫出世间;如果不明了,这叫世间。
世间,特别是六道的世间,六道的世间确实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纵然学佛了,在佛经上知道事实的大概,你不能亲证,也就是说,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我自己没有见到,自己没有见到就不得受用。什么叫不得受用?你还是搞六道轮回,这就不得受用。自己真正见到了,就得受用。为什么?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不再搞这些了。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消耗能量太大!这个消耗是冤枉消耗掉的,对自己身心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佛把这种消耗能量用一个名词来说,叫造业。造业后面就是果报,果报就是轮回。
我们细心去想想,细心去体会,这个事情重要不重要?实在说,这个事情太重要!搞清楚之后,我们从这一生之后永脱轮回,不再干这个傻事,不再造业了。现前所获得的好处,身心清净,智慧增长。功夫真正到家的时候,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像六祖惠能所谓的「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的心中常生烦恼,就是常生妄想分别执着,人家不生这个,生智慧。要给你说得细一点,不生妄想,生大圆镜智;不生分别,生妙观察智;不生执着,生成所作智、平等性智,这是四智菩提。哪里像一般凡夫,决定不一样。关键,就是你对于宇宙之间的真相,你了不了解?这在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我们也非常认真的在学,可是学得怎么样?学得不够,了解得不透彻,学的时间也不够,好象是清醒过来了,可是境界一现前,立刻就迷惑。不要说一般人,我们就说讲经的法师,天天在讲,天天在学,面临着大众,贡高我慢的习气就生起来。如果讲得还不错,名闻利养就现前,很容易就堕落了。
我在李炳南老师的会下学习讲经,他常常警惕我们学生,特别嘱咐我:你将来讲经讲得不好,人家笑话你,那还无所谓。如果一旦讲得好,你将来就走投无路。这个话不只说一遍,说很多遍,我的印象很深。以后读了《坛经》,在《坛经》上明白了。讲得不好,别人笑话你,对你障碍不大。讲得好的时候,别人嫉妒你,总要把你赶走。如果自己还自以为是,有贡高的这个念头,那就更错了,那个果报要自己承受。这一点,我的警觉心比较高,一生不敢以法师自居。一生在讲台上,我都是诚诚恳恳告诉大家,我是学生,我在讲台上学讲经,下面的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你们来监督我、来指导我、来批评我,我才能得受用,才能得利益,这是真的,不可以自以为是。
我们展开经典,展开古人的注疏,这一比就晓得,确实不如人。不要说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近代的,像圆瑛法师、谛闲法师、印光法师、虚云老和尚,即使在香港居住多年的倓虚老法师,我们跟他比,比不上,差很远了,还有什么骄傲的?傲慢心自然就化解了。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的学人,成功的人一生都守住谦卑。孔子一生待人接物谦卑,谦虚卑下,尊重别人。释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钵,对乞丐、对极度贫穷的人,世尊尊敬,没有丝毫看轻别人,没有,这是佛做出好样子给我们看。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道理要懂。什么时候觉得你自己这个道行有一点成就、有一点受用了,那是什么?不敢再轻慢别人,这你得受用了。如果还自以为是,这个人不如我,他比我差,你没有得受用,你没有入门。中国古人所说的「满遭损,谦受益」,这两句话是真理。自以为是,你就不能再进步,你就到此为止。如果总觉得不够,总觉得自己不足,你前途无限。世出世法,能记住《易经》上这两句话,没有不成就的。违背这句话,他就决定不会成就,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六根里面,其他的我们说得不多,为什么?意根是主要的。心要是正,眼耳鼻舌身都正;心要是灵,眼耳鼻舌身都灵光了,心是主。前面我们讲了,这个意要是起贪瞋痴,这意就不清净。记住,佛在经前面告诉我们,后头都还有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有贪瞋痴,他就想贪瞋痴。想贪瞋痴,三途的境界就现前,就是饿鬼、畜生、地狱的世界现前,这些罪苦众生出现了。为什么出现?你想出来的。你不想就没有了,想就有。如果你要想持戒修善,人天境界现前。人天境界是什么?享福的众生出现了。
这两个是对立的,善跟恶对立的。善心感得善果,恶念感得恶报。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实的社会,你得要细心观察。这一家人,家是社会最小的一个团体,这一家人和善,家里虽然收入不多,比较清寒,这一家人快乐、和谐。如果这一家人心行都不善,一家人互相猜疑,父亲怀疑儿子,儿子怀疑父亲,先生怀疑太太,太太怀疑先生,这一家人再富有,即使是富贵家庭,没有快乐。为什么?能量消耗在贪瞋痴里面去了,大幅的能量统统消耗掉了。心里面常常有三毒,这个人多病。心里面有戒善,持戒修善,他心平气和,他能够保全着能量。这是很明显,而且很浅显,只要我们稍稍注意,你就能知道,善恶祸福就摆在眼前,这么清楚,这一点玄奥都没有,很简单的一个现实生活。
小乘人修行证得人我空,法我空没有证得,三大类的烦恼只断一个,执着放下了,不再执着了,还有分别。但是这个功德也相当可观,为什么?六道没有了。这你就明白,六道是怎么来的?从执着来的。有执着就有六道,没有执着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他到哪里去?他生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人道里面是凡圣同居土,有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人间。天上,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凡圣同居土。色界四禅,第四禅天里面有五不还天,那是圣人在里面修行的地方,是凡圣同居土。所以小乘圣者证得三果,他在第四禅五不还天,在那个地方修成功了,也就是说把执着真的全放下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执着念头都没有了,他就超越六道。
今天我们再看,「意地立弘誓心,揽慈悲五阴,大士众生发现」。你看到这几句话所说的,这是菩萨。意就是心,你要真正发弘誓愿。这个弘誓愿意思很广,通常在教学里面都是举「四弘誓愿」做代表。因为四弘誓愿确实包括大乘菩萨在因地所发之愿,无论他发的愿多么多、多么广大,总不出这四条,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也不出这四条。第一个就是发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尤其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些罪苦众生,你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你能不帮助他吗?这些罪苦众生里面,有许多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现前的家亲眷属,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还有宿世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等到你哪天修行三昧现前,你就看到了。三昧是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你能看到过去,你也能看到未来。你的禅定功夫愈深,你看的层面也就愈大愈深。
如果到法身菩萨,这是讲什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你就发现,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大乘教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我们在这个经前面读过,这个关系就太密切!怎么能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跟我没有关系?这是迷惑颠倒,他没觉悟。他觉悟之后,才知道这些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如来的境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众生受苦,佛菩萨在受苦,众生得乐,佛菩萨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要度众生,你虽然有这个心,有这个愿心,你没有能力不行,这个愿是空愿,不能落实。但是,这一愿如果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它会产生无比的能量,这个能量能帮助你在这一生成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必须成就自己的道德。道德是什么?就是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你为什么能断?因为你弘愿的能量太强。一般人发愿为什么断不了?他没有愿,他的愿是自私自利,他没有帮助众生的愿,所以他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来断烦恼。
诸位你去看《地藏经》,婆罗门女因为母亲造作恶业堕地狱,她要发心救她的母亲,这个愿不大。看到母亲造业堕地狱,她的愿扩大,大到什么?大到要度所有地狱的众生,这个愿大!她母亲是个引子引导她,最后她能够把愿发得那么大,跟四弘誓愿第一愿相应,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么大的一个力量在推动她,她才感得觉华定自在王佛来指点她。教她修的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不教她别的法门,教念佛法门?这是对善根成熟、善根殊胜的人来传授的,因为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又发心作佛,那么你很快就成佛了。这个道理,所有一切众生全都适用,哪个众生不是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不要紧,这是一念不觉,迷惑颠倒,回过头来就行,叫回头是岸。把迷转成觉,你就成功了。
可是你一定要记住,一切经里面都说,佛菩萨所以称之为佛菩萨,无一不是大慈悲心为本。所以古德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没有慈悲心,你就是不懂得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不爱别人,不会给别人方便。只有佛菩萨真懂得,大慈大悲,没有任何条件。看到别人有困难,自然就伸手帮忙,像帮助自己的父母一样,没有吃的赶快送食物,没有穿的赶快送衣服,有困难的立刻去帮助,这是佛菩萨。凡夫学佛,从发慈悲心开始,没有慈悲心不能入佛门。所以在中国寺院的建筑,你一进山门,头一个看到的是谁?弥勒菩萨。而弥勒菩萨都塑造布袋和尚像,你第一个看到他,这就是入佛门头一个要学习的,要学习什么?笑脸迎人,要学习包容。
布袋和尚肚皮很大,能包容,能笑脸迎人,慷慨的布施帮助人。所以古人题了两句话,叫「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赞叹弥勒菩萨。我们要学他,他不分富贵贫贱,也不分种族,亦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对待。《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虽然不同种族,他是人;他不同宗教信仰,他也是人。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这是佛。几时到你不分别,你没有分别心,你这一生很可能证得无上的佛果。因为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因行,就是第一个条件;条件很多,无量因缘,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作佛最重要的是什么?平等心。菩萨最重要的是六度心,辟支佛最重要的是因缘心,阿罗汉最重要的是四谛心。讲到六道,天道里头最重要的是慈悲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天道的。
所以人真修平等心,平等心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平等法?不起分别、不起执着就平等了,有分别执着就不平等。如何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把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平等了。平等你才能够生欢喜相,为什么?你没有烦恼了。你看看,分别是烦恼,执着是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烦恼放下了,智慧生起来,平等性智现前了,妙观察智现前了,他怎么不欢喜?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才能帮助人。别人有烦恼,你也有烦恼,你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他有烦恼,你有智慧,你才真正帮他解决问题。
所以修,要晓得从哪里修起。这首偈是讲到根本,『意清净』,就是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实在讲,这就是我们讲,破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断了,清净心现前,分别放下,平等心现前,无明(就是妄想)放下了,觉了,这摆在经题上。经题是什么?是这部经的内容。这是净土宗,最早传到中国来的。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邀集同参道友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所依靠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时《阿弥陀经》、《观经》净土的经论都没有传到中国来,《无量寿经》是最早来的。以后到鸠摩罗什大师这个时代,也不太远,大概只差个二、三十年,净土三经都到中国,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弥陀经》到玄奘大师做第二次翻译,唐朝时候。所以我们从经题上能看到经典的内容,它的境界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它修行的方法是「清净平等觉」,这要知道。
所以净宗,佛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这才是往生净土真正的条件。心不清净,佛号念得再多,只是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结个缘,这一生不能往生。那你要问,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往生?答案是肯定的,什么时候你心清净了,你就往生了,因果相应。心不清净,你做的好事再多,在佛门做再多的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就像梁武帝一样。梁武帝为佛教的贡献,他一生当中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大大小小的寺庙建四百八十个,帮助人出家总有几十万人,历代帝王当中他修的福最大。有没有往生?没有,他修的是福报。所以,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刚好到中国来就碰到他。他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贡高我慢的心对达摩祖师夸耀他的功德:你看我做这么多好事。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是个老实人,说老实话,告诉他:并无功德。这一句话惹恼了梁武帝,梁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所以就请他走,不护持他了。真的是没有功德,他修的是什么?福德。如果他要问,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赞叹他,你福报很大很大,你修的是福报,不是功德。
《六祖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福没有用处,要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有功,就得定。现在有很多人持戒,是,持戒很严,但是怎么样?也是贡高我慢,对于没有持戒的、不持戒的或是持戒不严的,生轻慢心,瞧不起,自己认为很了不起。他没有功德,他跟梁武帝一样,他修的是福。如果真正是持戒人,那就像《坛经》上所说的,「不见世间过」,那是持戒生了功德,不见别人过。像六祖一生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能大师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这是成就功德。你常常见别人过,常常瞧不起别人,你心怎么会定得下来?我们常讲「心平气和」,你的心不平,你的气不和,所以你不能成就三昧,道理在此地。修定有功,智慧就现前了。智慧现前,开悟了。宇宙之间诸法实相,你全明白了,这叫德,你得智慧。持戒得定,修定得开慧,这叫功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而且要认真去学习。懂了不学习,没用,那变成什么?变成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
所以,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后面就是慢,傲慢,这个烦恼也了不起,太大!有一点点傲慢心,自以为是,别人不如我,有这一点念头,就完了,一生不能成就。所以儒家,你看《礼记》,《礼记》一翻开第一篇「曲礼」,就说「傲不可长」。这个傲慢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来的。末那识里面四大烦恼常相随,里面就有「我慢」,这要知道。只要有「我」,就会有傲慢。我,总比别人强一点。以前李老师讲经,常常给我们说,你们有没有看到要饭的、叫化子?现在少有了,抗战那个时候还很多。那是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沦落到乞丐。可是乞丐有没有傲慢?有。你看看他躺在地上,富贵人家坐车从他面前走过,他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傲慢心就起来了,这是俱生烦恼,所以他这个贫贱受果报有道理。真正是一个富贵人、享福的人,谦虚,懂得尊重人,不敢轻慢人。读书人不轻慢人,修道的人不轻慢人,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
所以在今年元旦,我写了几个字,给同学们互相勉励。第一句就是「学谦卑」。自己要学谦卑,这是根本,修行的根本。只有自己能够真正做到谦卑,然后你才能够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落实在《弟子规》。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把这几句话做到,这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没有这个基础,你只是学学佛学,学一点佛学常识,在六道里轮回,你是随业流转,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换句话说,六道里头去帮助你向上提升,都做不到,都非常困难,往生没有分,这不能不知道。过去大德很多都讲,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寒山、拾得看到念佛堂里面很多人念佛,他在门外在讽刺、在笑话,说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当然,这不是讲每个念佛人,里面真有,口念弥陀,心里面胡思乱想。这是什么?这连福德都得不到;不要说功德,福德都得不到。
所以,发大心之后,这个大心产生大的能量,推动你真的去断烦恼,断烦恼是成就德行。我们现在用什么东西?就用四个根本。你要真正有这个弘愿,怜悯众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你肯定百分之百做到。你要度众生,先度自己。你这四个东西做到,你根有了,然后再向上提升。下面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无量怎么学法?学一样。一样怎么?一样可以得三昧,三昧能通一切。这就是佛菩萨常说的,一部经通,所有经都通。就怕你不通。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通?见性就通了。一部经能见性,哪一部经?部部经都能见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需要学一部。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一切不同根性众生开的,不是我一个人开的。你只要在这个法门里面选择一门,你喜欢的,好学,容易学。不论是显教密教、大部小部,都没有关系。
民国初年周止庵居士,佛门大德,他一生专攻《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在这部经上下了四十年的功夫,给心经写了一个注解,叫《心经诠注》,可以说自古以来《心经》注解,他这个注是权威。他一生专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做到了。今天研究《心经》,你就不能不参考他这部东西。另外还有个人,江味农居士,也是一生,大概也是四十年,专攻《金刚经》,写出一部《金刚经讲义》。这是两个菩萨来给我们做榜样的,一经通了,一切都通,全贯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间法也通了。不但佛教通了,所有宗教经论你全通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你明心见性。通了之后,你有智慧,智慧用在教学,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叫善巧方便,没有障碍。
有了障碍就不通,不通是你没放下。所以扎根,就是断烦恼,比什么重要。烦恼不断,我们现在是深深体会到,没有这四个根,至少是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三个根要没有,学任何东西都不能成就,只是学一点皮毛常识,帮助你改善生活的、帮助你改善命运的做不到。如果你把这三个根扎下去,不但你的生活改善,你的命运改善,比了凡先生的成就决定殊胜,他不如你。这三个根需要多少时间?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不需要一年,最长一年,一年你就成功了,你把圣贤的根扎稳了。所以,不认真努力从这里下功夫,怎么会成就?
所以要记住,你是佛。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一切诸佛如来金口所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你是佛,你要承认你自己是佛。但是现在迷了自性,怎样回归自性?佛教我们的方法就是回归自性。你能把三个根本做到了,你有回归自性的本钱,你具足回归自性的条件,你这一生才能成就。只要扎这三个根,往后你学道、学儒、学佛,你会跟一般人迥然不同。不同在哪里?你学习里面有无穷的乐趣。你学儒,确实就有孔颜之乐,不亦悦乎。你学佛,就像佛菩萨一样,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所以你的面貌、体质,你的环境,统统都改变了。今天你改变不了,是你没有根,你不会学。你要是真正会学的,不需要,身体有什么毛病,自己可以调整,这个道理、例子,连我们最近看到这个夏威夷的土著他都懂得,他不需要用医药,不需要用医疗,意念来转变。这是古圣先贤佛菩萨用的方法,因为他懂得「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调整才是最自然的,一丝毫副作用都没有。用一般的医疗,副作用都很大,这诸位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最自然的方法是用意念,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重要。
有德行,有智慧,「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要开智慧,你就能帮助众生。当然,首先得利益的是自己,帮助自己,成就自己,再教化众生。不但你帮助现前的众生,你还能帮助一般人肉眼见不到的九法界众生,所以不能不努力,不能不真干。不真干,这一生对不起自己,这一生到世间来,白来了,光阴空过了;对不起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我们怎么样报答?我们修行成就了,谚语说的一句话很有味道,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话不是假的,这才能真正叫报恩,报佛恩,报老师的恩。成就是报恩,没有成就,那个报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满了。
所以这是「大士众生发现」,这个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连佛也是的,佛也是众缘和合,所以称众生就平等。我们称佛,称人、畜生、饿鬼好象就不平等了。你看这里用的字样,全是众生,「罪苦众生」,三恶道的;「受乐众生」,人天两道的;「真圣众生」,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士众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记住,慈悲,大慈大悲,真的是时时刻刻怜悯一切众生。看到众生不帮助的,没有慈悲心。帮助众生也要有智慧。古人说了两句话,不是矛盾,是有很深的道理在,「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什么?「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警告我们,慈悲方便要是依智慧就没有副作用,如果慈悲方便是感情的,就会有这个结果。感情是什么?人情的,我所喜欢的,这个不行,这个东西不能讲人情,讲人情一定堕落在这两句里面。
特别是佛门弘护的大德们,弘法的、护法的,弘护是一体。佛法能不能建立在世间,不是靠弘法,靠护法。为什么?弘法人才是护法培养出来的,我们对护法的不能不尊重。在这个道场里,每个义工都是护法,这个道理要懂得。弘护一体,像现在的钟表一样。弘法的人是什么?是外面的指针,几点几分,指针。护法的人,是钟表里面的零件,少一个螺丝它就不准了,少一个齿轮它就不动了。道场讲经的人只有几个人,可是护持有多少?你就知道护持的功德有多大。我讲经常常说比喻,说得很多,但是真听懂的人不多。佛教道场是个学校,学校里有校长、有管总务、管训导、管教务,底下还有许多工作人员,全都是护法。老师是他们培养出来的,老师教学相长,学生也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功德无量。他功德是什么?他真的心在道上,他是功德,无量功德。如果他只修福,像梁武帝一样,那是修大福报,来生的福报无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轮回。
所以佛门在早年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早期,寺院道场护持的人都是佛菩萨。不是佛菩萨,这个护法的根扎不起来,都是菩萨再来护持道场,他们真内行,真懂得。到末法时期,众生福薄,就不能感应佛菩萨再来,所以佛教衰了,原因在此地。我们有缘,生在这个时代,遇到这么多护法的菩萨,纵然他们做得不如法,我们要了解,他做得很如法,不是不如法。为什么说很如法?你要了解时代背景,那你就晓得,他很如法,他做得很正常。为什么?他没有学过圣贤的教诲,他所受的教育都是社会的这些习气,都是烦恼习气,他是带着烦恼习气来护持佛法,正常的。他不是圣贤人,拿圣贤标准来衡量他们,那就是错误。所以,要拿世俗标准来看他,他正常的。我们在一起怎么样?好好学,认真的学。你怎样帮助他?自己带头,把《弟子规》学好,把《感应篇》学好,把《十善业道》学好,自己带头,以身作则,我相信二、三年,你会把所有的人都变成真菩萨,那个功德就大!
所以记住,中国老祖宗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工作遇到障碍了,别人没有过,自己有过,你就不会责备别人。我做得不够好,我不是一个好样子,我如果真的做得好,是个好样子,人人都好,别人不好就是我的不好,别人哪有过失?你能这样领导人,下头没有一个人不服你,从内心里服你。自己没有好,去责备别人,别人不服。所以这句话讲了五千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六祖坛经》里面说得也很清楚,世间人没有过失,过失是我自己。你看世出世间圣贤人,怎么成就的?永远是虚怀若谷,永远是慈悲包容别人,真正爱护别人,人家会感动。
过去韩馆长照顾我们三十年,大家都知道,她脾气不好,很多事情做得是不如法,可是她有一个长处,别人做不到,她真正爱护别人。骂你是骂你,天天骂你,但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她统统照顾到,她会想到。她喜欢逛街,喜欢买东西,不是为自己,都是想到这个东西哪个人他需要,那样东西那个人需要,她买了回来就送给大家。所以没有一个人不服,没有一个人不从内心里头尊敬她,这她成功的道理。疏忽在哪里?疏忽在做了一个道场的领导,听经的时间少了。她的基础是在早年十年,最初早年听我讲经的十年,得利益。为什么?那时候没有道场,她很专心,每堂课听经她都记笔记,拿来给我看。可是主持道场之后,就没有办法了,分心了,毛病习气都出来了。可是我们的愿望,她真的是给我们达到了。我们的愿望就是每天不离开讲台,不离开听众,这是她帮我的忙,她做到了。我们相处没有冲突。她没有舍弃名闻利养,那全是你的,我不要,我只要讲台上天天练习讲经,为什么?这个事情千锤百炼。
另外帮助我最大的一个忙,我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不是我不想管,她统统管了,不让我管,这个好!让我专心一门。她要是建道场,叫我去做住持来管事,我也完了。所以我感恩,什么都是她包了,我一切不能过问,这对我的好处就太多,真正知道这三十年的成就得这个利是最大。道场收入、供养她都拿去了,我不能问。我一问,怎么?你要查帐?我就不敢再说了,永远不可以过问。所以一般人看到,这是有问题。但是我们自己得的受用太大,永远感恩!以后再读释迦牟尼佛传记,想到他老人家给我们的示现,舍得干干净净,你心才定,才得清净心。不能不舍,不能不放下。
后面这一条,「意地运平等心,揽常住五阴,尊极众生发现」。这个尊极就是佛,称佛,达到极处。你看,不叫无上正等正觉,不说究竟圆满佛果,它说尊极众生,生佛平等。成佛,就是平等心,意地运平等心,运是运作。用现在的话说,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不但对人,对九法界众生,对诸佛如来,都是用平等心,这时你意清净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就在此地。所以修什么?千言万语,就是修心。大乘教里面常讲法,法是什么?法就是心,心就是法。什么心?众生心。「众生心」,平常我们不懂意思,现在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知道了,众生心是什么?罪苦众生,受乐众生,一直到尊极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心现识变,都是一心所现的。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就是意,就会产生变化,一是真的。
谚语里面所讲「三心二意」,这都是佛门的话。三心是什么?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是讲的意识、意根,意根就是末那。我们用一般话说,大家更容易明了,二意就是分别、执着,三心是加上妄想。《华严经》上,这个大家一说就明白了。有三心二意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三心二意变现出来的,这讲十法界。佛教导我们转识成智,这个三心二意是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法相唯识宗的功夫,就是把它转变。转,先从因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上转,那你无从下手的。因上就是二意,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别执着,你要从这里下功夫。妄想太深了,你的功力做不到,但是这两个转了,前五识跟阿赖耶识自然就跟着转了,叫果上转。功夫就用在这上面,我们怎么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的学习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就是转意识为妙观察智;不执着,转末那为平等性智,就是《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你就得到了。只要清净平等,觉自然就现前。觉是阿赖耶,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那是觉。所以这个要练,练没有别的,就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学习不执着、不分别。
最近有一个同学送几片《弘一大师传》,我看了一半,后头没有看完。这应当把弘一大师吃饭的,要演出来。他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花花公子,这有名的,非常固执,出家之后整个改变。我在新加坡住了几年,我们的净宗学院距离薝葡院很近,广洽法师的道场,我们走几步路拐个弯就到了。那个地方就是从前他招待弘一法师的地方,弘一法师到新加坡就住在那里,他跟广洽关系非常好。广洽法师告诉我,弘一法师给人的印象平易近人,很容易接待,你给他什么,他都好吃,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广洽法师有的时候看做的东西都不好意思了,这个太咸了、太淡了,他怎么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都欢喜,从来没有挑剔过的。这跟他在以前没有出家、没有学佛之前是完全不一样。以前他的生活,衣着、饮食非常挑剔的,这是个富贵人家出生的。应当把它演出来,给我们现在人看看,他是怎么改变的,怎么样成就的,可以给我们现在的修学人做一个很好的典范。我们知道他身体不好,这大概是与他年轻时生活有关系。年轻时,他太任意了。学佛之后,他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真不容易。他转过来,真正发心转过来,依靠的是什么?是戒律。他闭关,专门研究戒律。所以在近代出家人当中,真正懂戒律的是他。
就像明末清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这一生的成就也是得力于戒律,他对戒律精通,所以当时有人称他律师,以后他变成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十三个祖师,他是第九代的,第九代的祖师,莲池大师是第八代。这都是我们顶好的模范,从戒律扎根。我们读他的书,这才明了,他告诉我们,中国的戒律到南宋时候就失传,南宋以后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比丘了。但是受戒,他还是主张要受,弘一大师也是这样主张。受了戒之后,一定要知道,没有得戒,只是受个名而已,有名无实。为什么要受?你研究戒律避免别人造口业。因为戒律,佛说过了,出家人的戒律,不是出家人不许可看、不准看。所以你在形式上出家受戒,你研究戒律,这名正言顺。这一点的意思,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真正得戒律,是你学一条,真正做到了,这一条戒你真的受;如果在形式上受的戒,你自己没有做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
所以戒律要严格,为什么?帮助你消业障,这是真的。这一个人一生当中造的业多,还有过去生中,还有宿世,生生世世,业障累积得太重,得罪的人物太多。不说别的,没有学佛的时候杀生吃肉,这就不得了,你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所以真正用功的人,冤亲债主都找上门了,为什么?他怕你走了,你脱离六道,他以后找不到你了。只要你用功不得力,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没有关系,慢慢等着你。等着什么?报复你。所以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他的机缘没到,都在守着,等着报复,你说这事情多麻烦。所以真正持戒念佛,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
可是真正修行人,决不会忘记累世现前的冤亲债主,天天给他回向,天天给他道歉;总之是那个时候无知,无论是有意无意伤害,都要请他们原谅来化解。我们自己成佛之后,往生西方世界成就之后,倒驾慈航,当然这是首先要度的众生,跟你有缘。善缘是缘,恶缘也是缘,不论善恶,只要是有缘,佛度有缘人,这就是平等心,怨亲平等。我们这一世接触的人、交际往来的人不多,如果累劫算起来,那个数量就太大!尤其是在过去,大家庭制度,亲戚朋友多。在过去大家庭,五代同堂的就不少。从自己,自己有儿子、有孙子,上面有父亲,还有祖父,五代同堂。大概八、九十岁的时候五代同堂就很平常了,七十多岁是四代同堂,你说那个家多大。少,六、七十人,多,有一、二百人,大家族。所以会齐家就懂得治国,齐家的道理跟治国的道理是一不是二,家庭是个社会。
所以平等慈悲比什么都重要。真正平等慈悲,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自然就圆满做到,不学也做到。如果我们没有做到,那你就晓得,我们的平等慈悲是有名无实。为什么?连弟子规都没做到。真正平等慈悲心发出来的时候,弟子规不学就圆满做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做到的时候,就晓得自己的烦恼、业障、习气太重,那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下手。那你就要晓得,《弟子规》是消业障的,《感应篇》、《十善业道》是消业障的。为什么?你从这个基础上建立慈悲心,大慈悲心。从慈悲心里面,你能够出现的是平等心,逐渐向上提升。
学教没有别的,学教的人成功,一生永远感激护法。护法对你什么恩?给你倒一杯茶来供养你,你一生都不能忘记,你才能成佛作祖。忘恩负义,没有一个是成就的。才学一点点就自己很以为了不起了,端起大法师的架子来了,这是失败的。所以这一方面,要好好学学弘一法师,他是我们近代的一个好榜样。他学佛之后,谦卑,真的做到了,真正是万缘放下,一心向佛。这些,这个导演、演员,我要是有缘跟他们见面,我会提醒他们,有几个重要的环节好象疏忽了。这些电影、电视剧都是佛门最好的教学。我们看这个,是把它当作一堂课来学习,不是用娱乐的态度来看它,是教学。我们现在人学习,所忽略掉的、疏忽的,读他的书,看他所示现的榜样,能给我们启发,能够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这个利益就大!
《宗镜录》里面,后面还有几句话说,「学人若能置前四阴,但观识阴,则生死之苦芽永绝,烦恼之重病不生」。这几句话说得好,我们都希望有这样的果报,那你就要重视什么?重视起心动念。后面又说,「如此悟入,名住真阿兰若」。阿兰若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清净的道场,在过去多半是小茅蓬,真正清净,正修行处。「不取诸境,名为识灭」。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境界,只要你不执着,心就得清净了。你还有分别、有执着,你就得不到清净。真正做到对外面境界,六根对外头六境,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这不容易做,那是法身菩萨,我们现在要学的是不分别、不执着,就在这里下功夫。如果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分别执着年年轻,那就有进步。一年比一年轻,你会自己感觉到,你的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心愈来愈清净,身体愈来愈好,容貌也愈来愈光彩,它确实是境随心转,看相的说相随心转,身体随心转。这就是意念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真有效果,不需要花钱,绝对没有副作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