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九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今天从第二十六「香严光」看起,香严光有两首偈,我们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香严。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闻者悦可意。决定当成佛功德。人天妙香以涂地。供养一切最胜王。亦以造塔及佛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八句偈颂,这是放光里面有『香严』的,香光庄严的气氛,或是现在人所讲的磁场,你能够觉察得到。香是表法的,最平常所说的,它代表信息,我们跟佛菩萨、跟天地鬼神传递讯息,传递信息,古时候用香。现在科学发达,就方便太多了,有无线电的传真,有随身携带的手机可以传递讯息。在从前古时候没有这些工具,用什么方法?就是用香。诸位如果到中国北京,我相信你会去参观长城,长城是防御工事,每隔一段距离有个烽火台,烽火台做什么用处?第一个是驻守卫长城边防的士兵,他们驻在那个地方。台的顶上,上面就是传递信息的,用什么来传递?烧香,那个香不是普通香,狼烟,狼的粪便。狼的粪燃烧,它的烟不容易被风吹散,用这个方法传递讯息。如果那个地方有敌人来攻打,用这个来报信,一看到这里有狼烟,知道这个地方有事情了,马上要派兵去援助他。长城,万里长城从西面传到东面,传到首都,那个时候首都在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要几千里。这个讯息传过来,传到首都需要多少时间?大概六、七个小时。你看到那边点着了,这边就点,再一个一个传,大概六、七个小时皇帝就知道了,知道那边上有紧急的地方,就传来了。所以,烽火台就像香炉一样,烧香传递讯息。
 
  我们跟佛菩萨、跟天地鬼神传递讯息的时候,我们就燃香。所以要懂得,香叫信香,代表信息,表这个意思。这是从形相上说的。从意义上来讲,香表戒定真香。我们修行人,我们的敌人是谁?敌人就是魔,魔现前,魔来干扰了,魔是谁?头一个是烦恼,烦恼是魔。生烦恼了,这时候要求三宝加持。所以这四种魔你一定要知道,这是佛经上常讲的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天魔是什么?天魔是外面的,外面环境来干扰,这叫天魔。因为前面三种都是自己本身的,五阴是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身体,色受想行识叫五阴,身是五阴身,这不可以不知道。五阴身,色是物质,这肉体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是心理的现象,我们今天讲是精神的一部分。身体是精神跟物质组合的,这里头出了麻烦,这是五阴;外面环境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
 
  我们要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用什么方法来加持,让我们这种干扰恢复正常?佛菩萨的教诲就是加持,戒定慧三学,所以香叫戒定真香。我们燃香,就想到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戒定慧,持戒、修定、开慧,你自然就能降伏死魔,就不会再受魔的干扰。戒定慧是自己的性德,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化解问题依旧是要自己修德,这才能真正产生效果。不知道佛的教诲,求佛菩萨用威神来加持你,那是迷信,这个要懂。如果佛菩萨,你自己不必修行,佛菩萨用神通道力来加持你,问题就能解决,那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有困难,他应该赶快来加持,他要不加持的话,他不就违背自己的本愿,这哪里能讲得通?《般若经》上佛讲得好,一切众生自己开悟、自己修行、自己得度,佛不度众生。中国谚语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什么?烦恼是你自己迷的,不是别人帮助你迷的,这要晓得。你一念不觉这是你自己,那一念不觉决不是佛菩萨叫你一念不觉,也不是外面魔王叫你一念不觉,没有。一念不觉之后魔才现前,一念觉,魔就没有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佛菩萨用什么来加持我们,你真的明白了,佛菩萨用教诲来加持我们。
 
  佛灭度之后,三宝里面最重要的是遗留下来这么多的经典。经典我们称之为法身舍利,一切众生依此而能得度,你要是不依教修行怎么行?如何能依教修行?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信解行证」,这四个字都难,非常之难,我们一般人不知道!头一个信,信可不容易。我们年轻的时候,对这桩事情常常疏忽了,认为我们已经信了,不是信佛了吗?皈依、受戒、出家了,还讲经、教佛学院,信还有什么问题,不都信了吗?所以我受戒之后去见李老师,在慈光图书馆,我还没有进门在外面,他在里面看到我,指着我,「你要信佛」,好大声叫,叫了好几声。里面、外面的人都呆了,怎么不信佛?我受戒,学佛九年了,讲经教学也搞了两年,怎么不信佛?经过老师一开导,想一想真的不信佛。为什么?佛教给你的,你做到没有?没有做到,那就不信。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没做到就是不信。你看看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确实是粗心大意,把它疏忽掉了。
 
  今天讲真正要学佛,学佛要学作佛。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你本来是佛,现在又学作佛,你说你能不能成佛?当然肯定你成佛了。为什么?你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这叫信佛。我们没有这样做,不信,所以信心建立不是个容易事情。大乘教里面,信心一建立,你就超凡入圣。你看马鸣菩萨讲的《大乘起信论》,大乘佛法,起信是信心刚刚生,信心一生起来你就超凡入圣。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境界,《金刚经》的境界不是很高,什么程度?「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金刚经》上所讲的。在《华严经》上是什么地位?法身菩萨。你真的信了,就不是凡夫,你是法身菩萨,超过阿罗汉,超过辟支佛,超过权教菩萨;在事上讲,你超过十法界,就不谈六道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大乘信心一生起来就超越十法界,你到哪里去?一真法界;念佛往生净土,生哪一土?生实报庄严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所以不经过李老师那一番的教诲,我们对于信真的疏忽了。信疏忽了,后面都不能成就,解、行、证都不能成就。信真是根本的根本。
 
  我们今天学戒为什么学不好?因为不信佛,信佛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轻而易举!你信你自然就很欢喜去做,不能欢欢喜喜去做,信心现在讲不到位。不能说你没有信心,也不能说你有信心,你的信心古人所讲的叫「露水道心」,若有若无,说没有,你有;说你有,你的信心不管用。为什么?禁不起考验,境界一现前,信心就没有了,这怎么能成就?
 
  所以香,头一个信香,戒定真香。有信,决定有戒定慧;没有信,戒定慧就没有了。我们不要说得太深,我们用《三字经》的几句话来讲,诸位就能够体会到。《三字经》上讲「苟不教,性乃迁」,这是讲教学,不能不教,不教怎么样?不教就愈迷愈深,罪业愈造愈多,堕落就愈来愈重,所以不能不教。教学是从这个地方兴起来的,为什么要办教育?为什么要教学?道理在此地。教学的目的我们也就明白了,教学目的是回归自性,转迷为悟,这是教学的目的。转凡为圣,转烦恼为菩提,这要教学。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同一个道理,教贵以专,学当然也是贵以专。所以古人的成就,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熏修里头就有定,他学一门。你看看五千年来祖宗传下来的秘诀,成功的秘诀,决定不改换题目。一门深入,他心是定的,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开悟了。
 
  随着你定功的浅深,悟入的层次不一样,小定小悟,大定大悟,定到一定的程度叫大彻大悟。小定什么是标准?阿罗汉是标准,阿罗汉是小定,成就之后六道轮回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小定,阿罗汉所证的叫小果;再往上去,定功更深,辟支佛,辟支佛超过阿罗汉很多。阿罗汉烦恼断了,习气没断,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还在;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也断了,这真得受用。再往上提升,提升没有别的,提升定功,定功怎么样往上提升?没有别的,放下,要放,不能不放。阿罗汉把六道放下了,辟支佛把阿罗汉也放下了,菩萨把辟支佛也放下,佛把菩萨放下,法身大士把佛也放下了,才出十法界,那叫证大果。放下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有佛、有菩萨,统统放下,证大果,这就是一般讲的成佛,证大果是成佛了。
 
  所以你说信,我们放下多少?然后你就晓得,我们现在的信若有若无。名闻利养一现前,佛菩萨、戒定慧统统忘掉了,还是这个重要,这怎么成?这不行。你为什么不能成就?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事实真相是什么?天天讲,讲了没用处,没听进去,不得受用,你没有开悟。头一个是信,第二个是解,你不解如来所说真实义,还是迷于假相里头。佛在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太透彻了,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曾经起过这个念头吗?没有,那你就是没解。说起来你很熟,你也会说,可是境界现起来的时候,真的就忘掉,马上就在境界里起分别执着,把佛所说的统统忘得干净,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佛法的熏修太浅,所以境界你转不过来。
 
  这样我们才晓得,长时熏修重要,教之道,贵以专重要!贵以专是让你心里真有。什么叫真有?境界现前,佛的教诲马上能提起来,这就是古大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起来,佛的教诲立刻就提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什么好计较的?还有什么好分别执着的?分别执着的念头马上就停了。停能办事吗?所以有人说,这样说我什么事都不要办了。你没有觉悟,你把佛的话意思错会了。真正放下,你是不用烦恼,不用分别执着,用什么东西?用自性般若的真实智慧。你处理事物、待人接物用智慧,不是用分别执着。我这个东西放下了,智慧不能现前,你没放下;真放下,智慧就现前。烦恼跟智慧就是明暗的两面,暗去掉之后,明就出现,暗生了,明就灭了。晚上黑暗现前,太阳就灭了;早晨的时候,黑暗灭了,光明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你说我烦恼习气、分别执着我放下了,智慧不开,是你没放下;你真的放下,智慧就开了。没有放下自以为放下,这个误会的人很多!他不是真放下,所以他不管用。一定要真放下。
 
  真放下,给诸位说,不重视在事上,为什么?事是虚妄的。重在什么?重在妄想、分别、执着,这属于心理的,心里面真正没有,外面事,事就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理。由此可知,解重要。这使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真的是慈悲,没有任何条件,教导我们四十九年,我们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他不收。他所需要的饮食,供养一钵饭,他一天吃一餐,供养一钵饭;衣服破了,供养他一件衣。饭是天天要的,衣不一定要天天要,一件衣可以穿很久。而且在那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是热带,所以衣着很少,三衣就够了,叫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什么都不要。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医药的供养,其他都没有了。晚上休息的时候,衣也当作被用,搭在身上,他们的睡觉都是不倒单,都是打坐,三件衣统统披在身上就可以御寒,生活简单。这是示现的什么?一切都放下了,所以身心清净,像六祖所说的「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想想看我们有没有做到?没做到,没有做到才常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不就很明显了吗?你要想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学释迦牟尼佛;在中国,你学六祖惠能大师。再近一点,李老师介绍给我的,学印光大师,这个很近了,印光大师的生活简单。如何能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无非就是这个,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佛陀入灭的时候,教导我们「以苦为师」,这句话是关键,持戒不能受苦,不能甘于淡泊,持戒不能成就。什么叫不能成就?那个戒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心不清净,心里贪瞋痴没断干净,心不清净。所以要想心清净,一定要甘于淡泊,真正能够放下、自在、随缘,衣食住行都很简单。所以最理想的还是古大德所示现的住茅蓬,一生都住茅蓬,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刚刚出家,没有人供养,山上搭个小茅蓬。以后人家觉得这个人修苦行,很值得别人赞叹,恭敬供养。好了,钱愈来愈多,信徒也愈来愈多,恭敬你的人愈来愈多,这一恭敬就傲慢。钱多了怎么样?盖庙,庙愈盖愈大,愈盖愈庄严,贪瞋痴慢全起来,道心没有了。如何能够一生都住茅蓬?给诸位说,虚云老和尚住茅蓬,虽然他也盖庙。旧的庙、损坏的庙他发心把它重新修建起来,修好之后,找个好修行人请他去做住持,交给他,他老人家就走了。这很难得,不容易。虚老和尚一生喜欢建庙,帮助一些出家人,他的福报大,出家人没福报,他愿意帮助人,自己住茅蓬。实在我们想想,如果在今天这个时代,初出家的人帮助他建个小茅蓬,以不建寺庙道场为好,建茅蓬。让他真正有道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道心才能生起来,道心才坚固,才不会退转。这都是我们要懂得、要明了的。
 
  所以要有解、要有行。行要坚持,决定不能动摇,经教一定要认真的学习,这桩事情不是个容易事情。学教要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最好?最好是证果的,有修有证。证果的老师大概现在找不到了,没有了,李老师就教我,实在找不到证果的找什么?找有修行的。他教我们,有解有行,你跟他没错。有解没有行就靠不住,有解无行是什么?佛学,搞佛学的,不是学佛的。这是我在年轻时候跟李老师,老师常常提醒我们,修行务必要解行相应,你才会有成就。末法时期的证就是往生净土,念佛临终生净土那就是证,证果了。对于净宗一门深入,决定没有怀疑,一生就走这条路,乐意过个简单的生活,这个香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够落实在行门上。
 
  香的表法再说得更深一层,不但它表戒定慧,它表五分法身香,法身是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前面三个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再加上解脱、解脱知见,这称之为五分法身香。这些全是自性本具,不是从外来的,你自身本来就是。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戒定慧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戒定慧变成贪瞋痴,戒德变成贪婪,定德变成瞋恚,慧德变成愚痴。要晓得,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迷悟不同,迷了是贪瞋痴,悟了是戒定慧。所以,贪瞋痴不能断,断掉之后,戒定慧也没有了,这个要知道。慧开了,转贪瞋痴,又恢复了,变成戒定慧;迷了,把自性的戒定慧转变成贪瞋痴。所以它是转变,断是转变的意思,不是真的断;性德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这个要知道。所以,统统是性德。
 
  但是迷悟相不一样,受用不一样,觉悟受用乐,迷了受用苦。戒定慧的报是在实报庄严土,贪瞋痴的报是在地狱、饿鬼、畜生,它怎么会一样?你看体是相同,就是迷悟的差别,这个我们要知道。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在这一生当中追求什么?追求觉悟。我们是中下根人,不是上上根人,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觉悟?用经教,长时熏修慢慢会开悟。要想开悟提前一点、快一点,那怎么样?学了真干,就很容易开悟;学了不干,开悟就很难,时间就很长。学了真干,尽心尽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对于开悟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光能觉一切众』,香严,我们也是一切众里面的一分子,我们闻到香、我们见到香有没有警觉?我们早晚礼佛都要燃一支香,应当有这个警觉。闻到香、见到香,至少要想到戒定慧三学,提醒你,这就是「能觉一切众」。『令其闻者悦可意』,因为香是德香,德香是法尔如是,如同天体的运行,有规律、有秩序,自性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法尔如是,一切法就是这样。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觉,法尔如是;迷,还是法尔如是。你在这个当中,无论是觉、无论是迷,你才如如不动,你才真的放下,怎么放下?二边都放下。你放下一边,那边不放下,不行!迷放下,觉没有放下,觉还是迷,为什么?觉跟迷是相对建立的,二法。有迷才有觉,有觉才有迷,它是相对建立的。你说我执着这个,那个没有了,还是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怎样才是真觉?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真觉了。真觉了他才自在,他随缘,能随染净缘。随染而不染,他心地清净,他不染,就是在染缘里面他不起分别、不起执着,就不染;在净缘里面不染净。随染净缘,染净二边都不染。
 
  「悦可意」是法喜充满,这句话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个意思。悦的是什么?悦的是德相,自性本具的德相透出来了。透出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在你的身体,就在生活、就在处事待人接物,性德流露了。性德是什么样子?在世间法里面,在中国人来讲,伦常八德;在佛法里面讲,三学、六和、三福、六度、普贤十愿、十善业道,这是性德,法身香!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你要知道。现在我们统统失掉,所起的作用是反面的。并没有失掉,变质了,十善变成十恶,六和变成六不和,六还在,和没有了。三学变成三毒,三学是戒定慧,变成三毒是贪瞋痴,变质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全是自性起用。
 
  佛法的教学,就是教我们在这些地方做个转变,再把它变回来,把三毒转变成三学,把十恶转变成十善,变回来,变回来是正确的。我们想变回来,它变不回来,那是什么?你的恶、毒没有舍掉,你就变不回来。你必须把十恶、三毒放掉、放下,这转过来了,放下就是!佛法的学习从这里开始。你要不肯放下,在这一生当中,用现在好听的话来说,你搞佛学,你没有学佛。搞佛学,你可以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你能做成佛教的学者专家,对你自己的性德没有转变,依旧在迷位。那就是古人所说的话,你出不了六道,你无法了脱生死,在六道里面你该怎么样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样生死,就是说你脱离不了业力的控制。轮回是业力变现出来的,起惑、造业、受报,轮回是受报。
 
  所以经教长时期的熏习,天天在学习,慢慢才省悟过来。说到这个地方,你就不能不修福,为什么?如果不修福,你寿命到了有死魔。这一生还没有开悟,还没有真正学佛,寿命到了,这就是你受死的折磨。纵然来生有点福报再得人身,再接着学佛,至少要断二十年,中断二十年这是最短的,长的会中断三、四十年,接不上了,这是谚语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学得太困难了。怎么样把寿命延长?寿命延长要修福,要做好事,可以延寿,认真努力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分别执着没放下,能延寿,能延长寿命。断恶修善要能把分别执着放下,那能证果,那就是佛法,就是学佛了。
 
  我们看《了凡四训》,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都是断恶修善勇猛精进,真的他命运转变过来,寿命延长了。他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为什么?分别执着没放下。在世法上的成就令人赞叹,在佛法上的成就不大,如果不求生净土的话,他这一生也空过,获得来生的福报,修得来生福。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很容易走错了路,那叫真可惜。所以德相,性德的流露既然是自己本有的,那就像马鸣菩萨所说的,本有当然可以恢复;烦恼习气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放下。我们自己真的要做个转变!
 
  第二首偈说『人天妙香以涂地,供养一切最胜王』,这是讲修因。人天妙香涂地,用来什么?用来供佛。佛的大殿、佛所行处香花供养,这个地散花,现在是用香水,喷香水,这表法,跟我们香炉烧香是一个意思。我们现在懂得了,我们用什么去供养?用戒定慧供养,用断恶修善供养,用转三毒为三学供养,转十恶为十善供养,转八邪为八正供养,妙香涂地是这个意思。你千万不要看到这句,你去买很多好香、名贵的香,到佛堂地上去涂,你完全错了。所以佛法,一定要晓得言外之音,文字之外它所表的真实义理,你才真的会学到。
 
  「供养一切最胜王」,最胜王是法王。这上面「一切」,一切怎么讲法?一切里面包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曾经为我们介绍过,《大藏经》上有部经叫《佛名经》,完全讲佛的名号,一共讲一万二千多尊佛的名号,过去佛。现在佛,佛也介绍了,《三千佛名经》里面,佛曾经讲现在千佛、过去千佛、未来千佛,讲到现在佛。最重要的你要晓得未来佛,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心目当中看到现前的众生,有行善的、有造恶的,一接触就起分别、就起执着。我们怎么学法?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做到像诸佛菩萨一样,对一切众生起平等心。面对一切众生,修平等心、修清净心、修真诚心、修慈悲心,智慧就开了。这个很难,难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觉迷不二,染净不二,所以才起分别执着。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迷的时候,三学变成三毒,十善变成十恶;觉的时候,十恶变成十善,三毒变成三学。迷悟不二,染净不二,你能入这个境界,你心就平了。众生行善,好,你会点头;众生作恶也好,你也点头,你心里面不会起分别、不会起执着。但是行善、造恶你很清楚,各人因果报应不同。佛菩萨都看在眼里,要不要度他?要度。佛怎么度?随缘。《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了解他的程度,你知道他的根性,应该用什么方法帮助就用什么方法,可不能搞错了。他迷得很重,你要随顺他的迷惑,慢慢诱导他回头;一下就要他回头,那他是善根深厚之人,他不是普通人。这个事情看别人想自己,我们自己回不了头,业障习气重,佛菩萨用什么方法让我们心里很欢喜?你就晓得,就明白了。佛总是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顺里面他有个原则,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随顺他的善,不随顺他的恶,不批评他的恶,不随顺他的恶;他善的,随顺他的善,赞叹他的善。
 
  这就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真谛,真正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他现在作恶他迷得很重,在这个时候你不能劝他,你没有办法转他,只有随顺他,随他去做,不要理他。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处处示现好的榜样,不说,让他自己看,让他自己去悟;他不悟没关系,今年不悟还有明年,明年不悟还有后年。有人三、五年明白了,回过头来了,善根深厚;有人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才回过头来。佛菩萨很有耐心,有的众生这一生都不悟,来生会觉悟,来生还不觉悟,后世会觉悟,佛帮助众生是长远的事,不急在一时。我们众生沉不住气,总希望他赶快回头,往往搞得欲速则不达。没有佛菩萨的智慧,没有佛菩萨那样的耐心。这些「供养一切最胜王」里面,特别是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
 
  说老实话,过去佛、现在佛不需要你们供养,我们用什么方法供养?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佛最欢喜的,他希望你赶快远离烦恼,恢复自性。恢复自性就是圆成佛道,他教学的事情不就功德圆满了吗?这是佛菩萨最欢喜的,依教奉行真供养。对于一切众生,这是未来佛,你就要学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换句话说,是法身菩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佛对法身菩萨这样的指示,法身菩萨尚且如是,我们不能不遵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形象帮助未来佛?未来佛就是现在苦难众生,你细心观察他错在什么地方?不要去指责他。我做出正面的样子给他看,能教的教,不能教的不说,做样子给他看。长时间让他看,虽然看一辈子他也没看出门道出来,他看到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下好的种子,他看到好的榜样。这一生迷得重,不起现行,来生、后世他烦恼轻一点,这个种子就起现行,不是没有用,果报不在现前。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一般都是迷惑。
 
  佛菩萨、圣贤他懂,你做的是真的好事,所以众生不悟,自己觉悟了,自己提升了。众生不悟是现在不悟,将来会悟,怎么能说没好处?好处肯定有,不在现在。好象你种的种子种下去了,不是马上就开花结果,种个桃要等三年,现在种下去,什么时候结桃?三年之后它才会结果,那你就明白了。我现在示现好的样子、好的形象给他看,我说出话,好的言语,念佛、诵经,他听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下种子。善根深厚,这一生他回头了,善根薄的人来生后世。你就晓得,这一生当中善根深厚的,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绝对不是这一生的。现在善根很薄的,我们现在给他种种子,慢慢来生后世他的善根逐渐加深,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大慈大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知道怎么样学习。这句里头最重要是一切,一切里头最重要是未来,一切众生是未来最胜王。
 
  你看看怎么供养法?下面一句还提示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亦以造塔及佛像』,这是给现在,就是未来佛,种善根的。造塔,塔是藏佛舍利的,让他见到塔他就想到佛,它表法的。佛像更显著了,见到佛像不但是想到佛,还想到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里头讲的是业因果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果必有因。所以佛像不能随便造,现在造像不合乎规矩,现在是艺术,所以他造的是人像,不是佛像。佛像要怎么造法?要把三十二相造出来,八十随形好不容易表示,但是三十二相要做出来。《大藏经》里头有部经叫《造像量度经》,这是佛说的,造像应该怎么造法,他有比例、有尺寸的。要依照《造像量度经》去塑造佛像,或者是画佛像,都不能够违背,就是要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要造出来,让人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跟佛菩萨有缘。例子只举两个,我们要晓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根利的所谓一闻千悟。
 
  我们晓得经藏是佛的法身舍利,塔有高显的意思,塔高很明显。所以在中国,藏经的叫藏经楼,也是高显的意思,通常一般寺庙里面看藏经楼,多半是三层的建筑。在现在讲,佛寺是学校,藏经楼是学校里面的图书馆,图书馆建得很庄严,为什么?那里面是佛的法身舍利。佛在不世,三宝是法宝摆在第一,我们要认真的修学,要全心全力去保全,去传递给下一代,代代相传。现在这些,近代科学技术发达,不要手写,从前是用抄写的,抄一部经流传给后世,这功德很大。现在可以印刷,印刷那你要晓得要印刷精美,让别人拿在手上生欢喜心,这点很重要。古大德为了保存经典,知道世间灾难很多,唯恐在灾难当中,经毁掉了、失传了,所以对于流通经典、保存经典,真的是用心良苦。
 
  在古时候,用什么方法能长远的把它保存?最好的方法刻在石头上,保存的时间比较久。所以石经,一块石头磨平,两面都刻,我们在北京房山看到,全部的《大藏经》,非常完整,里面还有一些现在《大藏经》还没有收进去的,它有。我们看它雕刻的年代,从开雕到完工八百年,你就晓得代代承传在那里刻。刻好,藏在山洞里面,一共藏了七个洞。现在我们知道,好在那山上没有发生地震,如果一个地震,你想想看这么多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但是从前除这个方法,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现在我们就放心了,大量的印刷流通,分藏在全世界。世界灾难虽多,不可能全部毁掉,一定有一部分流传下去,这目的就达到。大量流通,哪个地方有人愿意收藏,我们就要帮助他,赠送给他。
 
  有些地方真正有困难,贫穷落后,帮助它造小型的道场,不要大,也不需要建宫殿式的。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像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都不是宫殿的建筑,是一般的平房。中国,佛教传到中国才有宫殿建筑,印度没有宫殿建筑。由此我们就懂得了,在今天建道场不要建宫殿式的。我常说道场建立用现代化的,我们要求是什么?坚固耐用,这是个目标,建筑可以简单。尤其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一个道场修行在一块共修的不超过二十人,小道场,为什么?容易护持。有二、三个得力的信徒来供养,你问题解决了,你的心才会在道上。道场太大,开销很大,你不能不巴结信徒,你不能不搞法会、经忏佛事维护道场,道心就没有了,祖师都为我们想到了。《西方确指》里面告诉我们,觉明妙行菩萨他们一共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搞个小道场,十二个人都往生,无比殊胜!道场哪里在大?什么叫殊胜?个个成就,无比殊胜。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圆满的成就。
 
  所以,印祖的教诲我们应当念念在心,哪里需要搞大道场!二十个人,普通一个四合院够用了。人不多,一个讲堂,讲堂跟念佛堂就在一起,讲堂跟念佛堂、图书馆也可以在一起,你四面墙壁做成书柜就是放藏经。二十个人不多,殿堂就是多用途的,是讲堂也是念佛堂,也是图书馆。两边厢房可以住人,做宿舍,前面可以做餐厅、厨房,所以小小四合院就行了,真正在修道。这样小型简陋的一个道场,你对于这个世间不会起贪恋,你的心是定的,所以今天我们建造道场要走这个路子。花钱很少,钱都是信徒的,你要对得起他,要有良心。多少信徒,出钱出力的信徒,钱虽然不多,他们自己生活很辛苦,你要知道!那是真正在修供养。如果我们不知道节俭,过分的浪费,你已经背弃你的德行,你怎么会成就道业?印祖的教诲对于现代这个时代,意义非常之深。
 
  现代人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道的学习已经非常的淡薄。佛在经上有预言「五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就是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戒律成就」,真正持戒的人他就能得定、就能证果。第二个五百年,人的根性比不上前面人,一代不如一代,持戒不能成就,要修定,「禅定成就」。第三个五百年,禅定也不能成就,变成「多闻成就」,这是研究经典,多闻成就,跟前面又差一个等级。第四个五百年,两千年,「塔庙成就」,大家都比赛盖庙,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庄严,盖庙成就。第五个五百年,「斗诤坚固」,争名逐利,道没有了。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他灭度之后五个五百年,现在正好是第五个五百年。去年我们在巴黎的活动,就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年纪念,现在是什么时代?斗诤坚固。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如果现在不是斗争,那释迦牟尼佛的话讲得不灵,讲错了。实在想想,释迦牟尼佛讲得没错,现在我们看到斗诤坚固的现象,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完全正确,释迦牟尼佛了不起,二千五百年前就知道了。你要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想成就,千万不能搞斗争,你不斗争就成就,也不搞塔庙。
 
  怎么样才能成就?老实念佛。对于经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怎么修法你要知道,一门深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真正说能保险成就,决定成就,丝毫没有疑惑,我在前面加个儒释道三个根,这个决定不能疏忽。我们今天真正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有人问,那我修十善业道就好了,我何必要去搞弟子规?《弟子规》是儒的,儒教的,《感应篇》是道教的,我们学这个干什么?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太多了,那是因为什么?你十善业道做不到。十善业道是佛的根,佛法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确实是把孝亲尊师做为教育的中心、核心。
 
  佛教给我们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弟子规。我们把弟子规做到,不是别的,孝亲尊师这两句的经训落实了、做到了。然后再做到「慈心不杀」,我们学《感应篇》,真正了解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知道怎样趋吉避凶。吉凶是果,因就是善恶,你自然就知道断恶修善,趋吉避凶。从这个基础上再去学十善业道,就不难了。我们今天为什么十善业道不能落实?没有前头这个根。这就是佛教导后人,教导后学,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就这个意思。
 
  中国佛教把小乘放在一边,不学了,并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中国佛教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用这个基础来契入大乘,《弟子规》、《感应篇》你能不学吗?你要是不学,学小乘。我们是中国人,有中国人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学中国这个东西很容易学,比学小乘的容易多了,接近,用这个基础契入大乘。我们从历史上的证明,大乘教里面成就的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远远超过印度。这个理念正确,方法没有问题,有这样殊胜的成绩,我们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应当生起坚定的信心,依教奉行。『是故得成此光明』,香光庄严,香光庄严特别用在净土,确实极乐世界是香光世界。所以,净宗大德他们修行的精舍,通常都用个匾额「香光庄严」,看到香光庄严,这是净土道场,必定是净宗的学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九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情绪分类[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行菩提心——六度菩萨行[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