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六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三小段只有两首偈,我们把后面这首念一遍: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十自在』介绍过了。『修行诸度』,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我们介绍了前面五条,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现在我们看第六般若。般若是智,是智慧,「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教我们要求得般若,就是智慧。前面我们看过,如果是智慧为先导,那就是成佛之道。智慧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前面五度。怎么落实法?能够不着相,三轮体空,认真的修学,那就是般若。着相就变成修福,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跟世间人修点福报在形式上是差不了多少,几乎完全相同,而实质上就是一个着相,一个不着相,不着相是真智慧。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问布施是不是相?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相,如何能够不着相的修布施?那就是菩萨。菩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为什么还要修?前面我们讲过,是给没有开悟的人、还不能放下的这些众生做样子,要做得很认真,希望这一切众生能向菩萨学习,能效法菩萨。虽然他着相,也好,他修三善道,他不堕三恶道,这就是般若的起用处。也是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无论现的是什么身,他都是菩萨不是凡夫。现身不是自己想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如果自己还有想,又着了相、又起了妄想分别,不是的!现什么身是众生的感,众生有感,感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就有应,应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很奇怪,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怎么会应?
 
  那我要问你,你家里头有没有镜子?有,现在家家人都有镜子。早晨洗脸照一照,晚上睡觉之前也去照一照,你去照镜子,你去照是有心要去照一下,镜子里面的反应现相,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有没有分别执着?它是不是你来照一下,赶快现个影像给你看?没有。镜子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古人说「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外国人照,现的是外国人面孔,它没有分别。所以佛菩萨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应化在十法界,依旧是干净,依旧是不染着,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无论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你要知道那个应不是应该的应,要讲成应该用什么身得度,那就错了,那就起心动念了。这个应是感应,什么样的众生心里面有感,菩萨随时就应。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眼,不能大意。所以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受用。
 
  这里有个简单的解说,「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第一句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善」,观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叫诸法。观是看,这个字是代表,就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就用这一个字,用观。我们凡夫用得不善,怎么说不善?着相,这一着相就麻烦,就把真相迷失掉。着的那个相,相没有变,我们自己智慧失掉了,智慧失掉是智慧变了,起了化学作用,它产生变化,变成什么?变成烦恼。诸位常常看到经教里面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死、涅槃是一桩事情,烦恼、菩提(菩提是智慧)也是一桩事情。觉的时候叫智慧,迷的时候叫烦恼,所以它产生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迷悟。一念不觉,迷了,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无明、尘沙、见思,变得好快,那个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象。通常讲剎那,剎那太长了,绝对不是我们想象得到,一念不觉,于是就产生什么?产生憎爱,厌恶、贪爱就从这里起来,这就是根本烦恼。厌恶属于瞋,贪爱属于贪,贪瞋痴立刻就起来。
 
  唯识经论里面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讲第七识,末那识。这一念迷,那个相就是我见,跟着我见同时起来的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慢是傲慢、是瞋恚。《唯识论》里面讲四种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一定是立刻就跟着起来,它就起作用。让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有贪爱,就有厌恶;跟一切众生往来,自然就有傲慢的习气,总觉得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是不是过去生中带来的?也不是。俱生,就是一念不觉的时候就生了。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本来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学来,自己有的。现在麻烦的就是因为你有东西把它障碍住,它不能现前,变了,变质了。你只要能把障碍除掉,障碍就是烦恼,《华严经》讲得好,妄想、分别、执着就这种障碍,你能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你自性本具的般若就现前。这一现前没有一样不明了,那就叫善观诸法,这才叫善。我们九法界的众生用心不善,观诸法就是用心,用心不善;诸佛菩萨用心善,善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个一切法是什么?是一切法性。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
 
  我们在凡圣示意图里面,用最简单的方法让诸位同学省悟过来。这三大类的烦恼,每一类无量无边,没有头数,分为这三大类。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那叫无明,《华严经》上叫妄想。从无明就生起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由分别又生起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是最严重的,最粗、最重。我们现在是带着这三种染污,三类的烦恼看一切诸法,一切诸法的真相看不到了。
 
  我们看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很聪明,不能说他没有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世间智慧。他也能看问题看得很深,看得相当远,而且他还有史学的经验。他对历史常识知道很多,许多的事情他都能够正确的判断出,不能不叫人佩服,可是问题依然不能解决。什么原因?他所看到的问题没有看得圆满,他认为的真理还是有欠缺。现在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已经证明,许多学术界所依据的理论在今天动摇了,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他没有把烦恼放下。他跟我们一般凡人一样,他还起心动念,他还有分别,他还有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比我们一般人稍微轻一点,还是不行,所以佛说世间人的智慧叫世智辩聪,他属于这一类的。在佛法里不承认他有智慧,承认他很聪明。佛法讲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有。你怎样把烦恼恢复成智慧?烦恼就是智慧,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除掉就是智慧。你想想这个道理对不对?佛教给我们的有没有道理?
 
  放下执着,你的真智慧就透出来少分,那少分很可观。你对大千世界,我们今天讲的,一般人所关心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人到这个世间来,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来?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来、要去?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都是大问题,世智辩聪没法子解决,唯有真智慧,阿罗汉就能答复这些问题,而且答复得很正确。为什么?因为他善观诸法。可是怎么样?他还没有得实相印,因为他的自性般若智慧转变只转变少分,还要努力,还要放下,再把分别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宗门常讲的参究,这个字用得好。我们世间人讲研究,研究不行,为什么?你用心意识。我再想想看这个事怎么,研究,研究绝对不能把真理研究出来,你研究得再好是相似的,不是真的,要真智慧才能够得到真理。参是什么意思?参是有疑情不研究,一研究就落心意识,你就变成世智辩聪。所以古人讲这个参,你看看,离心意识参,你有没有离心意识?心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识是无明,起心动念,你没有起心动念;离意识,意识是分别;离末那,末那是执着。换句话说,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才叫做参。试问问今天参禅的,几个人会参?你就知道那不是简单的事情。
 
  参禅真正开悟,在历史上找不到几个人。早年,这是十多年前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了,参禅开悟一个都没有,他说的话对,跟三十几年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的一样。倓老讲过,他一生当中遇到禅宗的学人,他说得定的他见过,就是参禅得定,开悟的一个都没有,不但没有见过,都没有听说过,你就知道不容易。所以几个人真正能够把烦恼习气放下?
 
  净宗的修学,这是方便,方便在哪里?就是不要断烦恼,但是要能把烦恼控制住,那就比断烦恼要容易得多了。可是你要懂得、要善学,善学的人就是会学。读经、听教、念佛,古人说得好,经教上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这是念佛的秘诀。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其实祖师所说的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完全相同。
 
  净念相继,有夹杂、有怀疑就不是净念,有间断就不是相续,这是念佛的秘诀。念佛如是,我们学教也如是,读诵也如是。读诵,我在讲席里面讲过多次,怎么样读经?用真诚、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好,「清净平等觉」,用这个心。经本展开就如同对着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恭恭敬敬的听,不能分别,不能想这句什么意思?这个字怎么讲法?你一起这个念头,功夫全就破坏掉,变成什么?世间人读书。佛弟子跟世间人不一样,佛弟子读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世间人读书里头没有戒定慧三学,所以叫世智辩聪。佛教给我们读书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在里头,你看守住佛的这个教诫,这就是持戒。佛教你用虔诚、恭敬、清净平等觉心,你就用这个,这是持戒。念的时候恭恭敬敬,一心专注,没有一个杂念,从头念到尾没有一个杂念,就是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定;这部经念完之后,从头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这是什么智慧?这叫根本智。
 
  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心,可是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叫实相印,真智慧。你这样念经不起一念,你念完之后人家来请教你,你讲给他听,你讲得头头是道。可不能研究,一研究就不是经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研究不得。所以不可思议,思是想,想不得,思不得,别人来请教的时候对答如流,绝对没有去考虑的,没有去想一想的,想一想错了。你看,《坛经》上记五祖传法,叫大家作偈,作偈可不能够思想,一落到思惟就错了。真正开悟的偈子是随口而出的,怎么能去想?所以神秀大师做一首偈,想了好几天,偈子做出来之后心还不安,那就是不善用心,没有得法。得实相就是得法,实相就是真相。
 
  真相,佛经里面的名词叫法性、叫法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叫实相。什么叫法相?什么叫法性?法性是心、是识,能现能变;法相是现相,宇宙万有无量无边的色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变的是性识,所变的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还包括一真法界,这是大经给我们讲得太清楚了,我们都很能够耳熟。但是我们看到相还是着相,还是不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着相就不见性,你就生烦恼。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法是什么?法性、法相。离相,不执着、不分别就离了。只要能做到不执着、不分别,你就见到法性,你就见到法相。不过这个见到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见得不清楚,迷迷糊糊的,很不错了,还戴着一副眼镜,最后这副眼镜拿掉,你就见到真相。最后那副是起心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法性、法相都在面前,这个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是真的得实相印,实相就是《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的人,就是得实相印的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成佛了。你看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得实相印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这个佛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分法身就是实相。在《华严经》里面这种佛,明心见性的佛有多少?四十二位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成佛了,四十二位。这四十二位就是经上告诉我们,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统统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还有这四十二个位次?破无明没错,无明是破掉了,无明破掉当然见思、尘沙全没有了,可是无明的习气没断。这四十二个阶级就是从无明习气多少,或者是厚薄而说,不是说其他。这个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你想它怎么会碍事?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善观诸法,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还碍什么事?所以他普入智门,普是普遍,一法都不漏掉,圆圆满满。你就晓得初住菩萨,这法身大士,这证得法身的人,法身大士,跟究竟佛果有没有差别?我们不能说有差别,不能说没有差别。为什么不能说有差别?法身、般若、解脱平等,破一品的人跟四十一品破尽的人没有两样。我们讲他的智慧,他的德相,他在遍法界虚空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是丝毫差别都没有。
 
  你看初住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楞严》所示现的是初住菩萨,初住观世音菩萨;《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是等觉菩萨,等觉观音菩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去参访的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菩萨,等级不一样,可是你看统统都说的有三十二应。从三十二应来说,初住菩萨就可以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能现佛身,《大佛顶首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所以说智慧、德能一点都没有差别,所以你不能说他是有差别,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差别,为什么?他习气厚薄不一样。初住菩萨的习气就很重,第七回向的习气就很轻,到等觉那只有一点点,到妙觉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在华藏世界、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也可以说诸佛,也能说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诸佛,诸佛就是法身菩萨,没有一丝毫差别。
 
  不但菩萨没有差别,菩萨看我们也没差别,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来的差别?你本来是佛,不过现在你是带着妄想分别执着的佛,这就讲清楚了。华藏世界的诸佛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的佛,就这么回事情。你一定要肯定妄想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不觉,它起作用,它的作用障碍你的智慧德相。你本来现的是什么相?本来现的相是法身。大乘教里面讲法身,佛的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本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示现的,众生心里面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诸佛如来应化,他自然就现这个相。《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就晓得,佛与法身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
 
  我们今天怎么样学法?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淡化,这就是你的功夫。如果说是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是年年在进步。这个你自己要好好想想,如果我的妄想分别执着,今年跟去年是一样的,没进步,甚至今年比去年还要严重,那你已经退步。真正的功夫,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他老人家第一天见面就教我,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你看看菩萨修行,菩萨,连十信位是五十二个阶级,修什么?还不就是放下吗?你放下才能往上提升,你不放下怎么能提升?入门,这个可重要了,入大乘之门,入小乘之门,入佛门,条件是什么?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入得了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这一入门也不简单,入门就是圣人不是凡夫,三不退里面你就证得位不退,就是圣人的地位不会退转,不会再退转做凡夫。
 
  见惑是什么?八十八品,佛把它归为五大类,你想想这五大类你有没有?第一个是身见,你会不会把身看作是我?你有身,你就有生死,你就有烦恼,这头一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所以无我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真的放下了,这才能入门,大小乘都是这个条件入门。第二个是边见,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继续再来研究。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般若是观慧,就是善观诸法。首先你要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执着,放下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在华严会上是七信位的菩萨。好象念书一样,七年级,总共是五十一年级,你现在念七年级。我们现在连一年级都还没混上,所以这问题相当严重。一年级放下多少?是放下见惑,见思惑放下见惑,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认真努力在这上下功夫,这一生能够得到个初信位就真有成就。初信位的菩萨念佛往生,跟诸位说,不是生凡圣同居土,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你看四土里面你就提升一等,这是无比的殊胜。
 
  这五大类的烦恼,我们总要想方法淡化。第一个身见,决定要明了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衣服是不是我?不是,衣服是我所有的。我们执着身是我,什么时候(哪一天)你想通了,你真正智慧开了,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就很容易离开,再心爱的衣服送给人也无所谓,身有什么好值得贪恋的?当然你也不应该故意把它糟蹋掉,那也是错误,顺其自然就好。所以头一个把身见破掉。
 
  第二边见,边见我在讲经常常讲,尤其这几年参与世界和平工作,我劝大家放下,从内心深处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这一念放下,就是不再有对立的念头。对立的念头,给诸位说,就是基本的边见。边是两边,两边放下不对立了。只要有对立的观念,身心不能够调和,所以你身体很容易生病,身心不和。在这里面当然产生矛盾,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产生执着。所以你头一个把这个放下,不再跟人对立,不再跟事对立,也不再跟万物对立。学什么?一切万物跟我是一体,这个对立就没有了,所以矛盾、冲突统统都化解掉了。从事于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的人,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你本身的矛盾冲突都不能解决,你怎么能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所以过去汤恩比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儒家跟大乘佛法,这很有道理。尤其是大乘佛法彻底给你解决,绝对没有矛盾,绝对没有对立,哪来冲突?我们对于一切人要平等观、慈悲观。你从哪个地方下手?从你看不顺眼、讨厌的,从这里下手。能够你很讨厌的人,你看到不讨厌,你那个功夫就有点得力,能把他看成跟你所尊重的人,你所佩服的人,一体同观,这就好。那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对待什么人都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你不从这上面下手,初信位你永远不能证得,换句话说,生生世世学佛都在门外,没有入门。
 
  下面还有戒取见、见取见,这两条可以合起来讲,为什么?因果。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很深,成见是什么?执着,不肯舍弃他的想法、他的看法,一定要照他那个样子。在因上的就叫戒取见,在果上的叫见取见。佛经上有个比喻,譬如持戒,持戒是因,将来一定得果。佛就举例子,印度古时候宗教里头有很多迷信,那是错误的。有很多人持牛戒,他为什么持牛戒?这个修行人修定,在禅定里面看到那只牛生天,牛死了以后生天。他说牛能够生天,人不能生天,牛为什么能生天?牛吃草,牛替人耕田。他就学牛,认为我学牛持牛戒,将来我就会生天,这错了。殊不知牛生天不是它那一生做牛的因,它生天是果报,果报必然是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上品的十善。这一生做牛,堕落在畜生道,畜生道是愚痴这个因堕落的。但畜生道,它能够在这一生报尽的时候,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引业现前,就是上品五戒十善引导他生天,是这个因,他没搞清楚,搞错了。所以这就是叫非因计因,不是这个因,他看错了。牛生天绝对不是吃草、耕田,不是这个因,执着这个因,这种叫戒取见。见取见是果上讲的,非果计果,都是错误的见解。
 
  生天,多少人希望生天,修各种修行的方法能不能生天?不能。生天的因是上品十善,他错了,修错了,希望想得到这个果报。修行真正的果在哪里?果是大涅槃。印度在古时候很多宗教误会了,把四禅天、四空天当作涅槃,他们修禅定。修禅定不错,修禅定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只是伏住,没有真的放下,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那不是果,不是涅槃的果,误会了。大涅槃是不生不灭。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长,定功深,佛在经上讲的,他们的定功能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得了,多长的时间?世界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你说他寿命多长!
 
  我们要问,这世界成住坏空,成没有问题,住没有问题,坏空他到哪里去了?他到别的世界去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跟地狱里头众生一样的。地狱是受苦,这个世界坏了,他苦还没有受完,报还没报尽,怎么办?到他方世界地狱去,还是要照样受苦,不在这个世间,别的世界去,麻烦大!所以这两个要懂。我们的目标纯正,就一个目标,求生净土,决定不错。西方世界真有,你不能怀疑,怀疑就去不了。你也得真正把烦恼伏住,特别是见烦恼,就是这五种,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还有是邪见。
 
  邪见是什么?除了上面四种错误见解之外,其他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归纳在邪见,邪知邪见。我们是凡夫,很多人讲的我们都相信,所讲的似是而非,为什么?我们对佛没有信心。譬如今天科学所讲的,哲学所讲的,这个世间真正大家都认为是有学问、有德行人所讲的,怎么办?科学有科学的证明,哲学也有理论上的证明,我们要碰到怎么样,会不会动摇?遇到这些境界现前不能不信,为什么?随顺世俗;不能全信,为什么?说这些话的人没证阿罗汉果,也就是他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那我就不能全信。佛在经上教我们,你几时证得阿罗汉,你才能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什么意思?就是相信你自己所看的、所听的没错,那就是你已经有少分的善观。你要是没有放下,那个善字完全没有。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想想要不要放下?
 
  如果真的没有放下,念佛能往生,说老实话,你的运气好,临终最后一念你还能记住阿弥陀佛,但是临终最后一念你要放下,你放不下就去不了。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临终还放不下,决定带不去,你就去不了。我们就想想,临终时候要放下才能往生,我现在放下多痛快!我就不担心了,我就没有疑惑了;现在我要不放下,往生没把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劝同修,我们现在不要从高处,高太高了,真的不容易做到。我平常教人十六个字,那十六个字比这个还高。我教念佛同修真正求往生的人,第一个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这个可以说都是属于见惑里面的;后面一条是思惑,要放下贪瞋痴慢,这很不容易。
 
  所以现在至少我们见惑要放,为什么?我们才能够真正入佛门,真正在大乘里面上了一年级。否则的话,你经念得再好,学得再多,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不能往生。那是什么?过去老师教给我,福报,人天福报。这就提醒你了,你去看《高僧传》,中国历代不少的高僧没有往生,来生又回到人间来了。因为过去世修的有福、有慧,这来了之后都是做大官、大富长者,前生修行的这生享福。那你就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上达官贵人、大富长者,过去生中大半都是高僧大德,要不然他哪有这么大的福报!可是一享福就迷了,纵然学佛,没有从前那么认真,那你要晓得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总而言之一句话,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就变成这个样子。
 
  我曾经听到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学生说,对我的批评,他学生转告给我,他说他们老师讲「净空法师要不往生,来生的福报不得了」,修来生福了。这是不是一句好话?这是一句警告的话。要晓得一享福决定就退转,那个退转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的修行确实可以享好几世的福报,但是福报是慢慢往下降,不是往上升,一定是往下降,这要懂得。真正的成就是决定往生,不能干这些事情。《华严经》常常提醒我们,前面我们还读过,「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都是世间一般人很羡慕的荣华富贵。我们修的目的是想成佛作祖,究竟解脱,怎么能换个人间富贵?这就错了。所以他们传话来给我,我说不错,这是黄老提醒我,决定不能有这个念头,那就回过头来要认真、要检讨,最低限度要把这五种的见惑要放下。
 
  当然放下也不是一下就彻底放下,渐修,总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希望能用五年、十年的功夫,真的断掉了。这一断掉你就证到初果,你就证到,《华严》、大乘的话就是初信位菩萨,虽然不出六道轮回,决不堕三恶道,而且怎么样?不会迷惑。如果还在这个世间,你来生修行会更进步,不会堕落,不会去做官,不会去发财,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证得位不退。是有隔阴之迷,一投胎是有隔阴之迷,但是不要紧,有佛菩萨会照顾你,他会来引导你,你迷了他就会来找你、来提醒你。像《金刚经》上「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护念这些初发心的小菩萨,要好好去照顾他,诸佛菩萨都有这个义务照顾这样的人。
 
  这是逐步向上提升,我们前面讲过,以小乘来说,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从《华严经》上我们读的,从初信位到七信位,跟小乘的历程完全相似。初果见惑断了,但是有见惑的习气,那就在二信位的菩萨;见惑的习气断了,他就升到三信位;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断六品,思惑总共有八十一品。从《华严经》上讲的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思惑断尽,思惑断尽还有习气没断,他再提升到八信位,习气断掉了。八信位是缘觉,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阿罗汉习气没有断,在缘觉断阿罗汉的习气,他就能升到菩萨。菩萨,阿罗汉的习气没有了,菩萨破尘沙,就是要断《华严经》讲的分别,分别没有了;分别的习气断掉,这就再提升,十法界最高的佛。佛要断菩萨的习气,断干净之后再破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一品无明破了才得实相印;无明没有破,诸法实相你没有见到。由此可知,十信菩萨就在十法界,六凡四圣,刚刚好跟十信位菩萨排得那么样整齐,但是断烦恼的功夫是相同,智慧、德能大不一样。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大乘初信位菩萨的智慧可能就都超过阿罗汉,不一样。
 
  大乘确实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是不容易;小乘人正是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入门比较容易,开智慧很困难。大乘恰好是不一样,因为他接触大乘教理,长时间的熏修,他的智慧开得快,可是怎么样?他放不下,那就麻烦。放不下就不能提升,升不上去,所升上去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智慧。那个智慧从见闻当中来的,或者从禅定当中来的,出不了六道轮回。定生慧,但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不能说没有智慧,也有神通,神通、智慧都具足,烦恼习气没有真的放下,统统是压着、伏着的。伏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在凡圣同居土,这要知道。即使你修禅的功夫到四禅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凡圣同居土,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初信位的菩萨把见惑断了,他是断烦恼,他不是伏烦恼,所以他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这非放下不可。这个不放下是大害,无量劫来,我们的修学决不止这一生。如果是从这一生当中我们才开始学佛的,你就不可能在讲堂里面坐上两个小时这样专心来听经,不可能。你看看香港外面的人多少?不要说香港湾,说我们这栋大楼,你看上上下下多少人?我们讲经是公开的,又不收门票,几个人愿意进来?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西方如是,在这里听一次经也如是。你恭恭敬敬在这边听两个小时,过去生中必定是多善根、多福德,今天遇到这是缘。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非常珍惜,胜缘难得,一定要把它抓住。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闻到大乘,闻到净土,这个缘希有难逢,应当知道特别的珍惜;换句话说,这一生决定要取净土。决定取净土就决定要万缘放下,不要有丝毫累赘,背了包袱可不行,身心有压力不能往生。
 
  最后一句是「普入智门」,这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接触到之后,你有智慧,你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自行化他。从哪些地方表现?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第七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是权智,般若是实智,般若也叫做根本智,权智也叫做后得智,这都是佛学名词。通常讲六波罗蜜,这后面四条都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就是讲般若有权、有实,就都包括在里头。所以六跟十没有两样,真的叫不增不减,十没有多,六也没有少,这个要懂。因为《华严》都是用十表法,无论讲什么法它都讲十条。方便是「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三十二应等」。由此可知,善巧方便,方便在佛经上通常都加一个善巧。善巧,你就晓得必然是有善观,善观诸法,这是看破。方便,方是方法,我们帮助众生要有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意思?就是方法很好、很适合、很恰当。这种方法不是定法,随着时间不同,处所不同,对象不同,千变万化,你没有智慧做不到。
 
  尤其众生,菩萨度众生对象很多,我们看不到,菩萨看到,这个法会里面有天龙鬼神、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精灵。菩萨跟佛一样,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种能力从哪来的?给诸位说,从看破、放下来的。你放下得愈多,这个能力愈强愈大;你放下得愈少,你这个能力也是愈小,你没有放下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看破是智,放下是德,这两种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
 
  像我们今天如果不晓得这事实真相,放下的念头你就生不起来。从哪个地方下手?这我常说的,说得多,慢慢就会提醒你,从内心深处化解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你从这里做起。老实说,把身见看破还相当不容易,你能够把对立化解,矛盾化解,冲突化解,这都不是在外面,内心。起作用的时候,对人不会起冲突,即使这个人无缘无故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也若无其事,为什么?这时候你想想这身不是我。有没有人能害我?不能,没有人。
 
  这个道理,从前儒家读书人都知道。魏叔子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要能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最富。什么人最贫?不知足的人贫,他纵然拥有亿万财产,他还不满足,他贫。那个人知足了,虽然三餐饭吃不饱,他富,他富足,知足常乐。「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贱是什么?没有地位,就像经上告诉我们不求王位、不求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那他真的是富贵,真的是前面讲的知足是富,无求是贵。「能外形骸者」,不把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身体无所谓,「天不能病」。富贵人多病,你就懂得是什么道理,他对身体照顾太周到,保养太周到了,那个保养、补品全都是疾病的因素。所以贫穷人身体反而健康,他无所谓,不重视,我们讲的是他也不会故意糟蹋,也不需要刻意的去保养,一切随顺自然就对了。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没有生死,这个道理现在西方人懂得也多了。西方在近半个世纪,有很多心理医生,当然西方人心病也愈来愈多,这都是什么?压力造成的,身心压力太重。天天要竞争,天天要跟人斗争,压力很重,所以长时间的压力,精神负担不了,就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现在有这个风气,风气开了,用催眠的手段让他回溯到过去,回溯到再过去,看他过去生中生活状况,遭遇什么打击,遭遇些什么困难。那种因素会影响到这一生。真把他的因找到之后,因为他问答的时候,他自己虽然不晓得,有录音,录下来之后他自己听听,了解了,他的心病就解开了,身体恢复得就很快,非常有效。从催眠当中证实人没有死,生死是你的躯壳,身有生死,就承认人真的有灵魂,灵魂不死。身体舍掉之后,灵魂就上升,也是他们现在相信善恶的业报,善人一定到好地方去,恶人还要受苦。所以他们现在肯定、相信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决定逃不了,除非你杀的人,他原谅你,他不记仇恨。如果他要记仇,对你有怨恨,你还是要受报。所以人不贪生,对生死无所谓,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困通常跟穷合在一起,穷困,或者是遭遇、处境非常不好,但是怎么样?他能随遇而安。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好,恶缘也好,他永远生活在自在里头,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更难得的,「能造就人才者」,这就不重视自己,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奉献给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天不能孤」,一般人想孤立他,做不到。「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这就是果报,善有善报。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这是圣人,这不是凡人,能造就人才的是贤人。后面两句是圣贤,天不能孤,天不能绝,儒家都能见到,何况是佛法!所以这都是属于方便、权智。这方便、权智的意思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继续讲。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九二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少说社会应酬话 Cut Down on Frivolous Talk[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如何在境缘中去除贪瞋痴[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69.屠神 Slaughter God[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向智尊者论四梵住[栏目:向智尊者]
 善权~送墨梅与王性之[栏目:禅诗三百首]
 佛法修学概要 六[栏目: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栏目:佛教典籍简介]
 To the Last Breath - 7. The Middle Way[栏目:Maha Boow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