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4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二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段第五首看起: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这首偈是在洗澡的时候,下面一首是洗手,最后一首是洗脸。你看这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在南方,尤其是在热带,当地人叫冲凉,因为天气炎热,一天总要冲个二、三次;不像北方寒冷,洗澡沐浴的时间比较少,南方这是至少每天一定要沐浴一次,洗手、洗脸就更多了。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确实我们起心动念是随顺烦恼、随顺习气。菩萨、觉悟的人跟我们确实不一样,就在这种很小的事相之中,都能够引发无量的弘愿。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想到这个地方,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是怎样成就的?为什么他们在点点滴滴的小事情都能够引发弘愿?弘愿是性德,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谓是念念不违性德,念念与性德相应,这是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大经上所说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宗门里面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境界就是见性成佛的境界,就是见性成佛的样子。你看他有没有成佛,你就拿这个标准去核对一下;那我们自己有没有成佛,也拿这个标准认真的来检点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与这品经讲的相应不相应?诸位要知道,弟子规是人间的善法,人道与性德相应;十善业道是天人的善法,上品十善生天,比弟子规的标准高一级;「净行品」是法身大士的善法,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当愿众生』,当愿是自然的,所谓自然就不是刻意的。刻意是这里头夹杂着意识,就不自然,这意思深。大乘教里面讲的心意识,这里头有心意识在里面就不自然,离心意识才是自然。什么叫心意识?我们讲得白一点、讲得浅一点,识是分别,意是执着,心就是起心动念。离心意识也就是说善用其心,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是真心。这个地方「当愿众生」,当愿是真心不是妄心;换句话说,离心意识,这里头没有心意识,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通常讲的大家好懂,就是决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善用其心;你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不善用心。不善用心,那就落在十法界、落在六道,六道众生的用心全用错了。
 
  你看《弟子规》,你想想有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所以它是人间的善法,不出六道。十善业道,那就看你怎么用心,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都有,人天善法,这个十善业是人天;如果只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那就是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就是他们的善法;如果起心动念都没有了,那是佛菩萨的善法。统统是十善,用心不一样!不起心、不动念是用真心。此地一百四十一愿,「当愿众生」都是没有起心动念。
 
  由此可知,这些言语文字是方便法,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讲的爱心、大爱,爱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是自性圆满的流露,没有一丝毫欠缺。我说的这个话意思很深,实在讲很不容易体会!自性本具的性德,大乘教里面称本觉,中国古圣先贤称的本善;本觉不是觉迷的觉,本善不是善恶的善,所以就难懂了。六道凡夫,凡是讲相对的、有比较的很容易懂,不是相对的、不是比较的就很难懂。凡夫认为那是抽象的,抽象的不好懂。佛法讲的是不是抽象的?凡夫以为是抽象的,觉悟的人他心目当中这才是真实的。
 
  六道里面没有真实,十法界里头没有真实。《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抽象是虚妄的,十法界里面所谓真实还是虚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般若经》总结(我常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才是自性圆满的显露。显露在什么地方?就显露在现前,只是你不认识。你为什么不认识?因为你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障碍住,在你面前,你看不出来;在你耳边,你听不见;在你身边,你触摸不到。如果你把这障碍去掉,正是《华严》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把妄想执着放下,那时候怎么样?那时候左右逢源,头头是道,见闻觉知无有一法不是,这才是自性清净,永离尘垢。
 
  我们每天洗澡,每天冲凉的时候。现在是凡夫,在学佛!洗澡冲凉的时候,把身上脏东西清洗干净,这时候就想到身要干净。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染法的根源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要把它洗刷干净。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自性里头本来没有,你要把这个东西洗干净。就像身体一样,身体本来是干净的,垢秽是染污,这个染污我们懂得用清水把它冲掉、把它洗净。那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心里的染污要不要把它洗干净?
 
  说到这个地方,这些年来,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环保。半个世纪之前没有这个名词,没听说过;最近三十年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警觉到环境的保护,这是什么原因?环境被染污了。以前有没有?有。为什么没有这个意识?染污得不严重,所以没有这个意识。最近这半个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染污,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人们安全的问题,大家警觉到、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政府,甚至于国际的组织像联合国,都在大声疾呼,提醒大众的环保意识。能不能有效?我说过很多次,很难收到效果。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法?环保意识是有,染污的根源依然模糊,不清楚!没有从根本上来下功夫,只是在枝叶,收到的效果就非常有限。根本是什么?根本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善,起心动念严重染污,这是染污的根源。现在人起心动念是什么?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人人都起损人利己的念头。大乘教里头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包括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叫自然生态,从心想生。心想不善,没有一样是善法,这个破坏力太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果的环保?要从心做起,心清净。我也常说,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自然生态就清净。这才叫真正懂得环保,要从清净心下手。
 
  洗澡重不重要?我们如果说这个不重要,现在人就说,你们学佛的人不讲卫生。这种言论、这个心态就会障碍到许多人,学佛的意愿断掉了。所以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沐浴重要!你看看举的一百四十一个例子,把洗手、洗脸、洗澡,这一百四十一条它算三条。这是诸佛如来善巧方便,我们要懂,这是大慈大悲。可是也有特殊的例子告诉我们,形染污不重要,心地清净更重要。
 
  在中国宋朝确实有这个人,济公,这说出来诸位都知道。济公在中国所以出名,小说把他写出名的,《济公传》。真有其人,《大藏经》里头有他的传记,《高僧传》里头有他的传记。这个人真的一生不洗澡,你看他身上都很骯脏,衣服也不洗,破破烂烂的。人家心清净,虽然天天不洗澡,他身上没有气味;你闻闻,还挺好闻的,身上有一股清香。这是给我们做示现的,说明什么?说明心地清净重要,心清净,身真的是清净,清净又何必洗它?没有染污。济公是宋朝人,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有八百年了。
 
  近代也有一位,民国初年时代,好象这个人抗战期间还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他的形相跟《济公传》上写的差不多,一生没洗过澡,疯疯癫癫,装疯卖傻,奇迹很多,疑难杂症遇到他,肯定就治好了。我是听到前辈的老和尚说他一些故事,说他一些事迹,挺神奇的,佛门所谓神通;你心里面想一桩事情,他知道,所谓他心通。心清净则身清净!一年到头就那么一件衣服,里面一套小褂裤,外面一件大褂,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所谓是邋遢不修边幅。可是尊敬他的人很多。他的行持确实一般人无法想象,譬如吃饭,三天不吃没事,一餐吃二、三十碗也没事,真是所谓游戏人间。劝善规过,跟人谈话总是劝人断恶修善、吃斋念佛。
 
  他们这些人的示现真正心地到清净,所谓心清净身就清净。镇江在长江的北岸,冬天气候也相当的寒冷,夏天炎热。他就穿一件单薄衣服,春夏秋冬皆如此,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他这件衣服一年到头也没有洗过,也不洗澡,衣服也不洗。我见过一个人,这亲眼所见的,章嘉大师,但是章嘉大师穿著很整齐。可是我感觉到,他老人家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也是一样,就跟他照片上照的那样一样,夏天也是那样的。冬天当然没有问题,我们看到很正常;夏天也是这样的,我们感觉到很奇怪。
 
  从前道源老和尚告诉我,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环岛介绍推销,希望大家来助印。就请章嘉大师带一个团,在台湾环岛介绍《大藏经》。道源法师那也是一个讲经的法师,也被邀请,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自己拿着扇子不断的挥舞。看到章嘉大师穿那么多衣服,如如不动。有一天他就问章嘉大师(一般称他活佛、佛爷),他说:佛爷,你热不热?穿那么多衣服热不热?章嘉大师笑笑:心净自然凉。道源法师听到感觉到非常惭愧,他穿那么厚,自己穿这么单薄,还得挥扇子,还得流汗;人家穿那么多,心净自然凉。这是道源法师告诉我的。所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大乘教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我们会念,我们也会说,这句话里头真正的意义、境界,我们还没有参透!为什么?如果真的参透,我们也像菩萨一样,一件衣服就够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衣一钵,行。我们最初学佛的时候,印度热带,这三衣一钵够了;如果到中国来,恐怕不行。你说行不行?到中国来还是三衣一钵,到西伯利亚去还是三衣一钵。他能度化众生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北方寒冷的地方,看到你冬天穿得那么单薄,人家说你是神,我是人,我怎么能跟你学?虽有慈悲,没有方便。怎么才叫方便?「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方便,到北方,你们冬天穿那么多,我也跟你一样穿那么多。大家看到正常,一点不奇怪,这我也可以跟你学。
 
  所以你看到济公长老,看到妙善法师那样,大家很佩服你、很尊重你,没有法子跟你学,不敢跟你学,学不到!所以菩萨必须大开方便之门,才能够接引众生。他那种示现,叫不信的人看到,刚强难化的人看到,就变软了,对佛法好奇,生起了信心,再以方便法去接引他、教化他。也是一种方法,接引某一类的众生。所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非是帮助你觉悟,帮助你生起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观机,应以什么方法得度就用什么方法。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
 
  但是有个事实,我们学大乘的,这现在应该可以说了,可以谈到这个问题了,他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外面境界包括寒热,我们讲气候的变化,他不受影响;在环境,我们讲顺境、逆境,他没有影响;人事环境里面,善缘、恶缘他没有影响,得大自在。凡是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你就不自在!他不受影响。再给诸位说,饮食,吃跟不吃没有影响,他可以长年不吃饭、不饮水,他也可以像你一样,每天三餐饭之外,还要吃点心、吃消夜,也行,决定不受影响。你要问这是什么道理?道理很简单,经上天天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参透,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他心里没有想,所以他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心想,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学佛,先要把理搞清楚、事搞清楚,然后去做。做的时候不要有怀疑,就是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着,你就得大自在。如果你在这里面有丝毫怀疑,分别执着,那你就不自在,你马上就又堕落回去,又回到凡夫境界里面去,这是事实真相。法身菩萨已经解脱了,所谓解脱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完全放下!这就叫自在,这就叫解脱。
 
  解脱的境界,就是后面这两句讲的『清净调柔,毕竟无垢』。自性清净心哪里会有一点染污?六祖在《坛经》上说得清楚、说得明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话用它来注解「毕竟无垢」,再恰当也不过了。你看看神秀法师有垢,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什么?他有妄想分别执着。惠能大师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那个心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妄想是一物,分别又是一物,执着又是一物,那就太多了,那是什么?这就是尘垢,他全放下了。
 
  平常念佛堂里面堂主劝人,「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如果不能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做不到。不要以为我自己已经做到了,我已经一心专念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里面还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就像蛀虫一样,它把你的法性破坏了,把你的一向专念也破坏了,你自己还不知道。念了多少年,没效果,没有成绩,不知道原因发生在哪里。我为什么这么说?真正功夫要是得力,也就是说你确实能把身心世界放下。
 
  放下,每个人有程度差别不等,有放下几成,大部分没放下;有放下一半,还有一半没放下;有放下百分之九十,还留着尾巴没放下。他怎么会相等?这就是菩萨阶级不同。这个菩萨在《华严》里面讲就是十信位的菩萨,有十个阶级。初信位的菩萨,譬如妄想十分,分别十分,执着也十分,你才放一分,你还有九分,初信;再放下一分,你是二信菩萨;再放下一分,你是三信位菩萨;你的十分统统放下了,这叫大彻大悟,这就是宗门里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成佛平等,真佛不是假佛。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有了,那怎么不同!《华严经》讲的菩萨四十一位,最后一个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们是平等平等,决定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为什么讲四十二个阶级?清凉注解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尽,差别在这里。但是那个不碍事,要懂;你不懂,你有疑惑,疑就会产生障碍,障碍你觉悟,障碍你境界的提升;一定搞清楚、搞明白。毕竟无垢,全放下了。我们要在这上面努力,没有别的,放下再放下就对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着请看第六首偈: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洗手,在一天生活当中,可以说次数最多的。因为工作需要双手,工作完毕之后,一定知道洗手。如果像我们平常诵经、拜佛,在之前一定要洗手。古人,今人也有,不多,我看过旅居在加拿大的张老居士,写经,每写一个字之前一定洗手,这个字写完之后,再洗手写第二个字。换句话说,这部经有多少字他就洗多少次手,表恭敬,所以往往有不思议的感应。感应从哪里来的?没有别的,真诚恭敬,真诚恭敬得的感应,道理很深。如果你能够通达,感应之事你就晓得这是正常的;不了解这些道理,往往看到这些感应,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不可思议。凡事都有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明了的;只要用真诚心,一定有感应。
 
  这是日常生活当中最多的,但是念念当中性德流露。「当愿众生」,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读这品经要特别留意这桩事情。菩萨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圆满?我们想学,怎么学都学不到;很想学,可是接触到事相就忘掉,还是随顺烦恼习气。这桩事情也会令我们自己感觉到很惭愧、很烦恼,想改为什么改不过来?想学为什么学不到?有没有方法学到?实在讲方法真有。什么方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难学到!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好象跟这个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实际上它有个根本上的关系,不是没有关系,真有关系,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到它们的关系,真有关系。所以,妄想分别执着是总的迷惑、总的障碍,让我们无法心想事成。
 
  『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说得好!唯有清净手才能受持佛法。为什么?佛法是清净法,手不清净怎么能受持佛法?从这个地方想到古人写经,古人画佛像,每画一笔、每写一个字都要洗一次手。你说有没有道理?这些人的行持好象是太做作了,但是这里面含的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我这么一说,很多同学就有领会,这就是大慈大悲,这就是普门示现,含着很深的教育意义在。教我们什么?清净,《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从这些形相上提醒我们要清净,清净就是蠲除尘垢。尘垢里头最微细的念头,无论是善念、恶念都要放下。恶念是染污,善念也是染污!恶念感三恶道的果报,善念感三善道的果报,统统出不了六道轮回。
 
  佛教人善恶念统统放下,然后那个念叫净念,净念是善恶念都没有。那你就晓得,清净心里面没有善恶,清净心里面没有是非,清净心里面没有真妄。换句话说,凡是相对的,在清净心里头找不到,所以清净心本来无一物。你才起一个念头已经有一物,又起个念头有二物。我们凡夫念头不断,无量无边,前念灭,后念就生,这是什么?无始烦恼习气。法身菩萨有无明习气,我们有无明习气、有尘沙习气、有见思习气,可麻烦!这是归类,三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我们生活在哪里?不是这一世,过去无始;如果这一生不能够往生,未来无终。无始无终,生活在烦恼习气的里面,苦不堪言!六道里头,头出头没,佛在经上讲生死疲劳,这话讲得真,一点都不假,生死疲劳。
 
  「佛法」,什么叫佛法?总得要搞清楚,法是一切法,你也不必讲什么世间、出世间,全都包括在其中,一切法。佛是什么意思?觉悟。所以佛法两个字,就是对于一切法觉而不迷,这叫佛法;迷而不觉,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都叫佛法,佛法是觉正净。心地清净,没有染污,这个时候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智慧。智慧生起来,你当然就不迷惑!
 
  「受持」是形容词。心得清净,哪一法不是佛法?心不清净,哪一法是佛法?所以世法、佛法没有差别,总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念迷,佛法僧三宝也不是佛法。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搞清楚,你要不清楚、不明了,你学佛无从下手。学佛,总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学觉悟;换句话说,学不糊涂。觉悟就不糊涂,糊涂就不觉悟。谁愿意糊涂?谁不愿意觉悟?觉悟,你就得大自在;不悟,你就受大苦恼。
 
  苦乐也不是真的,它是不相应行法,确实有这些事,你认真去追究,实在是了不可得。所以佛常常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说得真好,梦里面有苦乐,醒过来之后什么也没有。我们堕落在六道、在十法界,就像在梦中一样;觉悟之后,就像醒过来一样,六道十法界没有了,一场梦,一场恶梦,这清醒过来。我们这个梦做得很长,醒不过来,诸佛菩萨应化到九法界来,来干什么?把我们唤醒,就这么回事情。以善巧方便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苦就是讲的六道十法界,没有不苦!乐是什么?省悟过来了,回到一真法界,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佛教导我们,对自己要知道用清净心,对别人要用慈悲心。慈悲是对别人不是对自己的,清净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的。清净是深心,是自利,我们现在讲自爱,清净是自爱,慈悲是爱他。没有自爱,哪来的爱他?人不能自利,何以能够利益众生?他的根是真诚。菩提心,我们讲菩提心,经论上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我们净土宗《观经》上讲的。《观无量寿佛经》,佛给我们讲菩提心,三心,三心是一心,有体有用。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一丝毫虚伪没有,一丝毫虚假没有,真诚到极处。这个心起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深心不好懂,我用《无量寿经》经题上因行的纲要,「清净平等觉」,自受用。
 
  真诚心表现在自受用,表现在自利就是清净、平等、正觉。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的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夫子有没有?有,不圆满。虽不圆满,只要能得少分,譬如这个清净平等觉总共是一百分,你才得一分。这一分你就感到法喜充满,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常生欢喜心。你看看百分之一就能让你这么欢喜,这个东西真的是宝,三宝。那么你对待别人,你就有一分大慈悲心,这一分是什么?爱别人的心。在我们一般讲,你爱父母、爱兄弟、爱家人、爱宗族、爱邻里乡党、爱国家、爱民族、爱一切众生,多少分?一分。这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会起这么大作用?就是说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假的,起不了这么大的作用;真的,它就起这么大作用。何况二分、三分、四分,那还得了,愈多愈殊胜。
 
  得一分清净,我们就知道受持一分佛法,受持一分正法。我们再想想,清净心真的不容易得到,天天虽然在洗手,有没有洗心?从洗手就想到洗心,这样才能够契入。真的是八万四千法门,哪一门不能契入?门门皆能契入。所以古大德悟了之后,才给我们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头头处处讲的是什么?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愿就是头头处处。从洗手可以入道,就是明心见性,契入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华严经》上称为一真法界、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称之为极乐世界,你就契入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真的,文殊菩萨讲得一点都不错,「善用其心」,你就契入了。你修行再用功,再用多少时间,你不能契入,那是什么原因?不善用心。
 
  「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句话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读到不能不五体投地!一语道破人家怎么样修行、彻悟、证果的,就是善用其心。你在洗手的时候善用其心,就证果、就大彻大悟;你在洗澡的时候善用其心,甚至于大小便溺的时候善用其心,都能证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会的人统统会了,不会的人还是不会。为什么不会的人他总是不会?心不清净,我们用这首偈的话来说,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他不肯放下。这些东西不放下,你的心染污了,想学,学不像。善用其心,那心是真心,不善用心的人是用妄心,这要懂得。
 
  真心是清净心,妄心是染污心;真心是平等心,妄心是高下心。我比你高,你不如我,这高下心。有高下,我们讲有傲慢,你怎么会清净?清净一定是平等的,平等一定是觉悟的,它是连着的。所以清净、平等、正觉,一个有了,统统都有;一个没有了,全部都没有,真诚也没有,慈悲也没有。一有一切有,一无一切无。如何能真正得到?放下而已,你不肯放下有什么法子?你看看真正修行人为我们示现的,彻底放下,一无所有。
 
  我们的本师,根本的老师释迦牟尼,他老人家在世给我们做出的样子、榜样,彻底放下,一无所有,做给我们看的。无论办什么事情,心想事成,你说这个多自在。一无所有,才心想事成;你要是有了很多,你怎么想,事也不能成就。为什么?一无所有是真心显露,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你有一样东西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的成就是自然的,妄心的成就总不免成住坏空,那不是真的;心想事成的成就是永恒的。这些事实真相,知道的人就少了。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疏忽的时间太久,今天读到,从今天开始学,不迟。可是还有困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心不清净,难在这里。
 
  我们真正想学菩萨,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有大成就,你想想看要不要放下?放下是骗你的吗?放下对你有损害吗?人要觉悟!不放下才是真正的损害,才是毫无利益,你肯定为你放不下的这些虚幻不实受尽劳累。你不觉悟,你在受多少苦,你有没有感觉到?如果一旦感觉到,你就清醒过来了。这醒过来之后才晓得我应当放下,我放下,我不受这些累赘,我不受这些苦了。世尊为我们的示现意思很深,我们没办法完全学到,但是尽量的接近。世尊一生没有固定的住处,你看经典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没有说佛住,佛没有住处。没有住处,换句话说,他是到处游荡,佛法里讲游化。他天天都在旅行,居无定所,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只做一桩事情,教化众生。
 
  什么叫有缘人?接触到的都是有缘人;没有接触到的,那就没有缘。接触到的都有缘,缘有浅深不同。接触到你,对你很恭敬,对你很尊重,对你有信心,这是根熟的众生;对你虽然很尊重,但是对你还怀疑,并不很深的了解,这是根未熟的众生;虽然跟你接触到了,对你完全不了解,也不尊重你,也不愿意听你的讲话,这也有缘,没有善根的众生,统统是有缘。佛怎么度他?没有善根的帮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他增长,善根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一个都不漏。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想想看我们所接触的是不是这三类人?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佛,诸位对于佛法有相当的认知,能信、能解、能行,这就是第一类,善根成熟的。那怎么办?帮助他作佛。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希望他能够念佛往生,往生就是作佛,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当然是少数,这善根成熟的决定往生;虽然是少数,实际上也不少。第二类善根没成熟的,有善根帮助他增长,就是要提升,提升他的境界,提升他的信心,提升他的理解,这是第二等。第三等没有善根的,多!你看我们出门,见到许多来来往往的人,见到,听到他说话的声音,统统是有缘人,他没有善根,那怎么样?帮助他种善根。
 
  这个出家人方便了,走出去,人一看这是佛教的,你看他阿赖耶里头佛的种子种下去了,帮助他种善根。在家同修,你们穿的服装跟他们是一样的,看不出来,有方法,手上拿一串念珠,人家一看,学佛的;身上挂一块佛的牌子,一看这学佛的。现在还有很多小型的念佛机,还有声音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有声音的,带在身上,你走到哪个地方,你自己也能听跟着念,别人也听到了;听到这句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也给他种善根,方法很多。夏天,这些年来我们都做了很多夏天穿的服装,圆领衫,我们印上「阿弥陀佛」。你走到街上去,人家一看到你穿的服装印着阿弥陀佛,他也会念一声;不念出声,阿弥陀佛已经印在他心里去了。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度众生!没有善根的给他种善根。尤其是这件T恤印上「阿弥陀佛」,街上走一圈,不晓得度多少人。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好事,帮助这些人阿赖耶识里头种下佛的种子。
 
  你家里,你的客厅挂一张佛像,挂一些字画,内容都是佛菩萨的名号,凡是到你家里来的客人,全种了善根。这有意义,这叫真实功德,就是善用其心!这就是大慈大悲。自己天天看、天天听、天天读,读通了,读明白了,觉悟了,心就清净了,悟了就清净;心不清净,自己一定要知道,没有觉悟,还是迷惑颠倒。你能有这个觉察,好事,这是什么?这是你快到开悟的边缘。如果你连这个觉察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那么苦,完全还不晓得,那还有苦头受。什么时候真正觉悟?
 
  你真正要想帮助自己提升,没有别的,确实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你就在这上用功夫。自己有多余的财物、衣服、饮食,所有一切资生之具,有多余的布施给别人。衣服太多烦恼就多,出门一看到衣服有几十件,今天出门穿哪件好?你就生烦恼了,你要再细心去挑。如果你只有一件衣服,你什么念头都没有,穿了就出去了。你从这小事去想,何必要那么多?衣只要干干净净、大大方方、整整齐齐就好,不必去赶时髦,赶时髦错了,自己心不清净。
 
  所以真正懂得自爱的人,释迦牟尼佛是最懂得自爱的人,只有三衣一钵,除这之外,一身无长物。沙弥戒,手就不持财物,钱财不接触了。那在今天这个社会上,你身上没有钱行吗?实在讲,行,不是不行。说不行,是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真放下了,行,哪有不行的!生活要简单,妄想少了,烦恼轻了,生活自然就简单,一天吃一餐够了,多省事,一点都不麻烦。所有一切的麻烦、烦恼都是自己找的,烦恼不找人,人自己找烦恼;麻烦不找人,人找麻烦,这就没法子了。你总要参透,参透了就是佛法;没有参透,我们叫世法、尘劳。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at the Department of P..[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请问法师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附录七 《入中论》的“本体论”[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栏目:学诚法师]
 87.龙潭崇信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论庐山慧远法师的念佛禅观(业露华)[栏目:净土宗文集]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栏目:达照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先苦后乐[栏目:永海法师]
 增支部1集342-344经[栏目:增支部1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