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二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乞食道行第六首看起: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在路上,我们常说的有上坡路、有下坡路,『升高路』就是上坡。我们知道,从前没有像现在这样平坦的马路,道路总是高低不平,走路也相当辛苦,完全是徒步。又何况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一般人都是不穿鞋的,印度的风俗没有穿鞋的,也没有穿袜子的,都是赤脚,所以出门回来之后,一定要洗脚,这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见的。
 
  走上坡路,这往上升,引发的大愿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在经上给我们介绍,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层天,一层比一层高,所以生天,一般人笼统讲生天,到底生哪一层天?每层里面状况还都不一样。佛教常常给我们讲忉利天,这是讲得最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世尊在忉利天讲的,不是在人间讲的,忉利天的平面就是三十三天,到底是哪个天?
 
  三十三天里面苦乐不相同。天人没有福报,比不上人间的帝王,当然比一般人那个福报是大多了,跟人间的帝王相比他还相当逊色。天人里面有福报的,福报大的,我们人间帝王都没有法子跟他比,何况天王!佛对于这些介绍都说得很多。明了之后,天道福报虽然大,寿命长,可是不究竟。怎么说不究竟?他也有生老病死,愈是往上面去,三苦、八苦愈淡薄、愈少,到色界天八苦没有了。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个八苦欲界有,色界没有。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要能放下。我跟同学们做过多次报告,烦恼习气重,为什么放不下?从哪里做起?这都是我们初学人很关心的事情。我在初学的时候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刚刚接触佛法一个多月,认识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我就请教他这些问题,怎么入门?他教我的就是看得破、放得下。从哪里下手?从布施,布施就是舍,那个范围太大太大。深入佛法之后才晓得,布施可以说包含了全部的佛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离不开布施,这范围多大!
 
  在一般讲,这也是很多祖师大德们常说的,我们懂得这布施方法,布施从哪里做起?各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有人财看得很重,你要是遇到佛,佛一定告诉你把财放下;有人名看得很重,财看得不重,佛一定给你讲把名放下。这就是说像大夫给人治病一样,毛病很多,哪个病最重,不治就要命了,先把重的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的;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你的毛病习气哪个重?贪财,贪色,贪名,贪爱权,贪爱地位,多!甚至于学了佛之后贪爱佛法。贪爱佛法的,你看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也要布施掉,不可以执着。
 
  总的来说,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学,这从根本上来讲的,首先我们要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放下,我不要再控制别人,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把占有的念头放下,这个也想据为己有,那个也要据为己有,得到了欢喜,得不到就怨恨,这个不行;把人跟人对立的那个念头要放下,念头尚且要放下,何况事实!我们要不从这里下手,从哪里下手?
 
  你放下得愈多,清净心现前,你不肯放下,你的心怎么会得到清净?《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这是菩提心的深心。为什么你做不到?菩提心的体你没有,有体才有用,清净平等觉是作用,体在哪里?体是什么?真诚。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诚敬是体,真诚恭敬,真诚恭敬心对自己就是自爱。怎么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诚敬心对别人,大慈大悲,他受用。真正修行人,「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略举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事相,落实在这里。无论是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自己一定要保持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一定是大慈大悲,这个人是真正懂得自爱,懂得爱人。
 
  大慈大悲是爱别人,清净平等觉是爱自己。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哪些该放下。头一个要把虚伪放下,因为有虚伪,诚就没有,菩提心的体就没有,是你迷了菩提心,把真诚变成虚伪。真诚跟虚伪是一个体,就是迷悟不同,迷了就是虚伪,悟了就是真诚,所以虚伪要舍掉,傲慢要舍掉。为什么对人不恭敬?傲慢,根本烦恼,你看贪瞋痴慢,这个字要放下,放下傲慢你修行才能入门。
 
  世间法里面,我们打开《礼记.曲礼》,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这个「毋不敬」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就是普贤菩萨讲的「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把一切众生都看作诸佛如来?你有没有这个心?没有;对佛很尊敬,对众生就不敬,不知道众生是未来佛。礼敬诸佛里头包括一切众生,这个「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现在,世尊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未来?未来是现在的一切众生,现在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你去轻慢他、轻视他,你那个心怎么能诚?真诚永远不会现前。真诚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就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你今天把烦恼习气放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现前。烦恼习气放下的愈多,你就觉得性德透出来也愈多,不肯把自己烦恼习气放下,性德永远也透不出来。
 
  诸位要知道,菩提心是真心,哪个没有!虽然我们迷了,并没有失掉,诸佛菩萨很清楚,他对众生为什么那么样恭敬?他看到你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知道你本善,本性本善,他知道,他怎么不尊敬你。我们对一切众生恭敬心为什么生不起来?我们看到他天天在造恶,看他的相,不知道他的本,不知道他的本性,只看到现在的表现。现在种种不善的表现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他是佛,本性本善,这是佛菩萨看人跟我们看人不一样。不但一切人是未来佛,一切众生也是未来佛。《华严经》上讲的范围更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个无情包括什么?植物、矿物,还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就是说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是佛。所以觉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迷了的时候,《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
 
  我们晓得欲界有六层天,我们能够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你才能够把它放下。放下不多,生四王天,再放下多一点就生忉利天;如果是把五欲六尘全部放下,那恭喜你,你就生初禅天;还有少分放不下,那就是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愈淡薄。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放下对自己好处利益太大。坚固的执着而不肯放下,果报在三途地狱,有什么好处?
 
  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一般人放不下,学了佛,明明知道应该放下还是放不下?这个原因是烦恼习气太重,其次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如果真的了解透彻,你很欢喜放下,不必人劝你,为什么?知道这个对自己真正有好处,他怎么不放下。我们了解不够透彻,天天听,甚至于听了二、三十年,三、四十年,半信半疑。学几十年,不能说不信,这个信里头有疑惑,疑没有断尽。譬如我有百分之八十相信,还有两分疑惑,那两分就产生障碍,它就起作用,决定障碍你。你放下得不够彻底,感应不能现前。
 
  在菩萨位次上可不能留恋,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很喜欢,安住在初信位,你决定不能到二信,为什么?你放不下。你要把初信放下才能到二信,二信放下才能提升到三信,不断的提升;换句话说,就是不断的放下,就是这么个道理。放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成佛。所以我们总的来说,这是常讲的,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证阿罗汉果,出三界了,念佛往生净土不是生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再能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分别放下了,你就证菩萨果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四土三辈九品节节向上提升。
 
  而向上提升,佛在经教里头教导我们,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现前,为什么?现在提升那比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速度快!岂不闻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那我们在这个地方修行十天,就等于在西方世界修行一千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一百天,等于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万年。这是什么道理?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断烦恼很缓慢,所以时间长。这个地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天天在折磨你,你要能够承受得起、能禁得起折磨,大幅度的提升;禁不起折磨,也是大幅度的坠落,大起大落,道理在此地。所以它对于真正修行人来讲,娑婆世界真的是有好处。西方世界修行一万年,在娑婆世界一百天就做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什么不好?这个地方是起得快也落得快,关键是念念觉悟,念念警惕,一念不觉立刻就滑下去。
 
  人生在世间,寿命短促,大圣大贤给我们做的示现,我们看了要知道警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释迦牟尼佛圆寂七十九岁,孔子七十三岁,圣人。中国古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稀是不多,尤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我们的大环境严重的染污,对我们的健康寿命时时刻刻在威胁着,这个情形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在这个环境里面,觉悟的人他只知道一桩事情,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绝对正确。
 
  六道就是三界,讲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讲六道是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这是讲六道,所以六道跟三界是一个意思。「永出三界」,阿罗汉以上。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是怎么成就的?见思烦恼断尽,平常所说的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就是见惑,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断尽了,这证得阿罗汉果,永出三界。虽然出了三界,并没有见性。三界之外还有四圣法界,这是他们在那个地方修行,声闻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说之为「相似即佛」。四圣法界都是相似的,相似里面功夫有浅深不同,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低的是阿罗汉。必须是破一品无明,那就出了十法界,四圣法界就超越了,才证得一真法界。在《华严经》里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初住菩萨,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是真佛。虽是真的,还没有圆满,为什么说没有圆满?无明习气还在,无明习气断尽才叫究竟圆满。
 
  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说永出十法界,只讲三界,没有讲永出十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三界是最难出的,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六道轮回,头出头没苦不堪言!四圣法界就好太多,跟佛靠近了,三苦、八苦都没有。换句话说,他们往上提升,进得多、退得少,纵然退也不会退到三界来,就是不会退到六道。证到阿罗汉,不会再退到阿罗汉以下,那么成无上道这是时间上的问题。确实在时间上有的很快速,有的很缓慢,为什么有这个现象?我们想到善导大师的话「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好,为我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疑惑。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要觉悟,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要忘记与一切众生结善缘,将来我们遇的缘就殊胜;如果说常常不给别人方便,跟别人结不善的缘,我们的菩提道上也不顺。这是什么道理?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还都是自作自受,不能怪别人。
 
  佛法不离因果,你看看清凉大师判《华严经》是五周因果,天台大师判《法华经》是一乘因果,世出世间法不离因果。我们今天对因果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常常犯过,有意无意,警觉心不够,没有智慧,不能够通权达变,就现在话来说不能活用,活学活用做不到。做不到,如果你有这个心,常常求佛加持,常常忏悔,那就能逐渐的改善。一定有高度警觉,人命无常,及时行善,抓紧光阴、抓紧缘分,我们一般讲机会,把机会抓住,努力行善。行善没有别的,方便众生,「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的慈悲从哪里表现?就是从方便,与人方便,与一切众生方便。
 
  心地要清净,有方向、有目标、有决心、有勇气,勇猛精进,才不会退转,禁得起挫折,禁得起打击。这些环境昨天我们也谈到,以真诚清净心来承受,消业障消得最快。尤其是无根的谣言,人家造谣生事来毁谤你,我们世间人讲冤枉,是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你如果没有瞋恚,没有报复,业障尽消,这个消业障消得快!对于造谣生事的人,对于毁谤的人,对于侮辱陷害的人,丝毫都不放在心上,没有怨恨,没有瞋恚,更没有报复,不怨天不尤人。自己会想到,他毁谤我,为什么不毁谤他?总是我在过去生中曾经毁谤他,曾经侮辱他,曾经陷害他,这一生当中我们碰到,他对我这些行为是不是应该的?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我今天觉悟了。
 
  觉悟的人有没有因果?有,不能说觉悟就没有因果,觉悟的人不昧因果,就是对于前因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欢喜承受。而且对于造作这些业的人,不但没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造罪业消我业障,他会堕落,他堕落我们不忍心,所以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减轻他的受苦,大慈悲心。提婆达多毁谤释迦牟尼佛,破坏僧团,造五逆十恶罪,堕阿鼻地狱,释迦牟尼佛怨不怨恨他?不怨恨,释迦牟尼佛怜悯他,把功德回向他。当然他还是要堕地狱,但是在地狱里面受的苦就轻。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菩萨为我们做的示现,这些人将来纵然堕三途,他受的苦轻,不会受很重的苦。这也符合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毁谤我的、陷害我的他也是众生,我不能把他漏掉。总不能发愿,陷害我的、毁谤我的这些众生例外,我不度他,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统统包括在其中。
 
  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大慈悲心发出来,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你都不会被环境干扰,再苦的环境、再恶劣的环境,不失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还是生活在快乐之中,那个快乐是精神上的,不是物质上。精神上的快乐影不影响物质?影响,决定影响。「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转境界,再恶劣的境界,你的心善境界都善。这是说什么?共业里头有别业,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共业不善,别业善。共业里面有许多善根深厚的人,你的爱心善意他也能分享。他分享多少,那是跟他的爱心、跟他的善根多寡决定成正比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第七首偈: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这首偈是说你在行路的时候走到下坡地。我们现在虽然很少步行,出门都有车,即使是乘公共汽车,一般大众的交通工具,在路上行驶的时候也有上下坡。我们在上下坡的时候会不会有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就是愿,会不会生起这个念头?从这个地方去省察,就知道我们自己跟菩萨有相当一段距离,菩萨是时时刻刻念念不忘,我们纵然在这里学了,走在路上的时候就忘得干干净净。有些人在走路、坐车的时候还不忘记佛号,还不错,但是像愿文里面所说的,一般都没有,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
 
  尤其是心量大,我们今天的心量实在太小,总是拓不开。所以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的第二句『当愿众生』,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就是一般我们常常在法会看到疏文里面所念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当愿」确实是包括了遍法界虚空界。虽然这个心发不出来,常常念也有好处,念个三年五载,念个十年、八年,肯定你的心量会拓开。虽然没有像菩萨这样大的心量,肯定比往昔有大幅度的进步,至少对一般人可以包容。
 
  这是我们现前最大的障碍,不能容人。见人的善生嫉妒心,见人之恶生轻慢心,统统生烦恼,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所以,我们自己冷静反省一下,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哪一天不是生活在烦恼里面?哪一天不是生活在是非里面?是非、烦恼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内心来的,外面的境界只是一个助缘,把你的烦恼引起来。这个道理你要是参透了,永远不会怪别人,我们讲的怨天尤人,这个不好,你不会怪别人,起心动念会往里面看,不再向外面看。这个方法,观世音菩萨修行证果就用这个,「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一般讲回光返照,他不去想外头境界,他回过头来想自己。
 
  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跟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意思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外面没有过失。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物质环境里面都没有好坏,都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是非、善恶、好坏都是自己心里头的事情,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自心里头起的反应。这个道理要参透,然后不管在什么境界当中,你肯定都趋向心平气和,具足这个条件才可以讲修道。为什么?不具备这个条件你想修道,这些东西在障碍你、在破坏你,你就修不成功。这些东西你搞清楚了,你把它放下,修道就没有障碍。
 
  所以一定要知道障碍在里面,不在外面。外面的境缘你就看出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什么时候看到外面环境是清净平等的,这恭喜你,你即使没有见性,距离见性也不远了。明心见性,法身菩萨看一切境缘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所以真正做功夫的人,向内不向外,佛法称之为内学,有道理!菩萨修行称为反闻,言语、文字一切的显示无非都是给人启示,你要是看懂、听明白了,当下回头,回头就是。
 
  所以走下坡路的时候就要想到,菩萨发愿『其心谦下,长佛善根』。我们现在走下坡路就要想到谦虚卑下,对一切人、对一切物,中国人所说的谦恭有礼,谦虚、恭敬、有礼貌。这样的人自自然然得到大众的尊敬,大众的爱戴,你做事情帮助的人就多。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禁不起一个「傲」字,态度傲慢,盛气凌人,结果别人怎么样?别人就离开你,你做事情别人不会帮你。你一天到晚总是怨天尤人,我的心很好,我想替别人做事,都没有人帮助。你有没有想想为什么人家不帮助你?一定有原因,你把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这就对了。
 
  「长佛善根」,先要长世间法的善根,为什么?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上;换句话说,佛法是以世间善为基础。这就是世尊在《佛藏经》里面教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话讲得多清楚、多明白,为什么?小乘从世间善讲起的,世间善就是孝亲尊师。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根本的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师长」。他没有把奉事师长放在第一句,没有,奉事师长在第二句。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孝亲尊师,这是善根。
 
  善根要怎么去长?现在我们用的方法,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教学要是做不到,哪来的善根?那这两句就没有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两句空话。你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弟子规。《弟子规》上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你都能够做到,这两句话你就有了,你有了根,你没有做到,你没有。会念不行,会背也不行,会讲也不行,都不是你的,做到那就是你的。身做到,心里面真有,你有了善根。有了善根还得增长,为什么?这个善根是人天的善根,还要增长,再增长,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弟子规的向上提升,给学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法里面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在十善业道里头。于一切顺境不生贪爱,于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现前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痴迷,这就是不痴。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我们今天这三善根怎么想建立都建立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没有世法里面孝亲尊师的基础,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跟一个老师学习,奉事师长你真能做到吗?做不到,对老师教诲的总是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信心不足。即使在学习当中,还是自己的知见摆在第一,老师讲的一些地方跟自己知见相应的点头,与自己想的、做的不一样的地方摇头。老师的教诫做不到,这怎么能成就?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学生各个成就不一样。老师在一个讲堂、一个教室教,为什么每个人成就不相同?得益不相同?那就是对老师的诚敬程度上有差别。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老师讲的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你要想得到胜妙功德,那谈何容易!
 
  这个地方讲的「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要想到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落实?对我们来讲最现实的、最有效的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这是入门,这样才能入门,入门之后还要不断的向上提升,不断的增长。再往上,弟子规、十善业道再向上去,三皈、五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净行品、普贤十愿,步步高升。你真的要想向上提升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这里讲的其心谦下,你才能成就,不谦虚、不好学就没有办法成就。有些人看到别人学得很好,也很难得,他也欢喜赞叹,但是自己就是不行,很想跟别人一样,就学不到,原因在哪里?不谦虚,跟人的时候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境界永远不能向上提升,他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自己有了过失不肯向人道歉,不承认自己过失,心里知道,清清楚楚,所谓是面子拉不下来,这种人很多,你只留意一看,到处都有。这是什么?贪瞋痴慢这四种烦恼统统具足,爱好面子是傲慢。
 
  什么人谦虚?我们看到佛菩萨谦虚。怎么知道谦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从这个地方看出。佛家讲本迹因缘,他的本是佛、是菩萨,今天要度化你,要现一个凡人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把面子放下来;如果他要面子放不下,他就不能示现比菩萨更低的身分。要度畜生一定要现畜生身,要度鬼道他要现鬼道身。诸位也许看过放焰口,焰口台的对面通常都是用纸扎的一个鬼王,青面獠牙,他的名字叫焦面大士,那是谁?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面度众生他就现鬼身,其心要不能谦下,那怎么能做到?所以,你要不能谦下,当然你成不了佛,即使你成了佛,你也度不了众生,为什么?身段放不下,「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就变成空话,你永远不能兑现。
 
  世出世法,尤其在教学,教学有多大的成就,关键就在「其心谦下」这一句。所以不耻下问,这样才能成就学问;以能问于不能,以高问于下,才能有圆满的成就。圣人怎么成为圣人?没有别的,无非就是好学,多闻,不耻下问,都从恭敬心当中得到。相信老师,对老师没有怀疑,老师的指导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才能成就,你要不依教奉行,你怎么会成就?这个话说得容易,大家听得也非常耳熟,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人?
 
  我们自己这一生过来人,做过学生。我们在李老师的会下,他老人家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弘法讲经的人才。这个班开了两年,二十几个学生,时间虽然是不长,他用的方法是过去私塾的教学法。二十多个同学程度不齐,就一般来说,有读过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我们二十多个同学,有一、二个念过大学没有毕业),有念高中的,有念初中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学毕业的,所以老师的教学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这二十个人当中有有成就的、有没有成就的;有有成就就不能再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的有几位,不多。细心去观察,好学、谦卑是决定性的因素,凡是谦卑的、好学的他就有成就,他就不断向上提升。
 
  老师这两年办的那是个基础,果然谦虚、诚敬、好学,在这个基础上你就不断向上提升。好象农夫种植一样,种子种在田地里面,因缘具足,它可以从树苗长成小树,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个缘就是刚才讲的真诚、谦卑、好学。没有这三个字,时间不久,十年、二十年就淘汰掉了,为什么?禁不起外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他又迷了,又堕落了,占大多数;能够不迷的,就是小树苗长成大树,很少。我们在李老师一会里面看到,然后再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他老人家那一会,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自行化他的一会(我们这个一会说一生,这一会),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历代祖师大德里面,一生培养真正成就人数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明心见性。十个宗里面,找不到第二个老师一生当中成就这么多人,找不到。希有的因缘,老师好,学生也好,能大师所遇到的是根熟的众生,如果不是根熟的,跟他也没有用。他老人家道场,跟他所修学的几千人、几万人,你看一生成就的,四十三个。往上看,一个法师一生当中只传一个。能大师会下这些学生,他们成就之后也各个去教化一方,这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他们会下成就的,少的一、二个,多的四、五个;四、五个就很少,还有很多没有,一生弘法利生,一个见性的都没有,很多!关键我们总晓得不在老师,老师是好老师,在学生学习的心态。
 
  现在很多人重视方法,错误。这个我在很早,大概在出家的时候就讲,四十多年前我都常说,成就与否,与学习的心态成正比例,方法在其次。如果用百分比的比喻来说,方法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而心态要占百分之九十,不能不知道!明白了,那我们自己要想想,我这一生当中想不想成就?光是说我想,口头上说想没用,不是真想。真想那就是对于老师,老师里头第一个是根本的老师,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你对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相信?如果对于经典还有疑惑,对释迦牟尼佛不是真相信,真信就没有疑,叫断疑生信,那个信是真信,还有疑惑,不信。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经很多,有很多经看不懂,看不懂怎么办?不需要看,八万四千法门,只要有一门你懂得就行了。《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一经通一切经通,何况古大德还给我们做了例子、榜样,一生受持一部经,为人演说也是演说一部经。我们在《高僧传》里看到,有受持《佛说阿弥陀经》,一生讲了二、三百遍,真的是一门深入,不换题目,肯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一切都通,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通了。通了为什么不讲一切经?大慈大悲,给你做个好榜样,让你亲自看到怎么成就无上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即使通达一切经,不讲,我专讲一部,给后学做榜样,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一个不好学、懒散、不谦虚,当然精进就没有,这样的人成就有限,在一生当中顶多只能学一点佛法的常识,经教的皮毛,不能够深入,善根很难增长。
 
  这个话我也常说。好学,好学一定是谦下,一定是尊师,对于佛相信,对于经典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对于老师相信。文殊菩萨教善财,这些经文早年我们都在此地讲过,我们没有道场,以前是租街坊福利会,是选讲《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给我们做示范、做榜样。善财童子他的老师就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悟了以后这就毕业,现在人讲毕业,古时候人讲出师,可以离开老师出去参学。所以参学是有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文殊菩萨教他要用什么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之过,这是文殊菩萨特别重视的。为什么?你跟一个老师学,你要常常看老师的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就没有,受害是自己。因为你在老师那里求学,你能得多少,是你对老师的诚敬心,「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你对老师诚敬的心降低了,你所得的利益也下降,这个损失是自己不是别人。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老师他接触的面很广,学生在旁边看到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老师在与大众接触应对当中随机应变。你看多了、听多了,你不懂得老师的意思,只着重在迹象,怎么老师说话矛盾?你就产生疑惑。这不但在佛法里,世法也一样,你看《论语》,孔子的学生问「孝」,好几个人问,而孔子答复都不一样。应机施教!最后讲到权实难分,老师有很多是善巧方便,通权达变,应付不同的根性,千变万化,你要懂得。如果有疑惑可以问,老师一定会给你解释。我们都遇到过这个事情,看到李老师接待大众,我们有疑惑,等人走了之后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来教,都有道理的。我们初学看不出来,也不知道老师的用心,久了之后才知道,无论怎么样做法,都是利益众生。所以他们的一个原则,决定让来的人得利益,不能让他空跑一趟,这慈悲摄受!那是高等的智慧,真的通权达变,没有定法,这要知道。这样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善根,增长自己的智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绝对论[栏目:月溪法师]
 在家人如何修?适合哪个法门?怎样抵制困魔和有效地控制杂念?[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坐中调身[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第十二章 教义[栏目: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
 证悟者的心藏之宝--夏扎仁波切道歌讲解[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房间兼卧室,为幽冥界众生播经可以吗[栏目:忏悔超度·净空法师问答]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十六届:闭营式上的讲话(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018 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居士 林弘衍 编)[栏目:04 语录]
 好丑起于心[栏目:公案10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