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八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宗趣」,清凉大师的《钞》,我们接着上面所讲的经文,今天从「云何行圆行」看起:
 
  我们将文念一遍,「云何行圆行?一向专求无上菩提,不余趣向,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这段文不长,意思真是深广无尽。圆是圆满,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是圆行。清凉大师在此地首先告诉我们,圆行不外乎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长时熏修,永恒不变,这就是圆行,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但是这个方向跟目标,他给我们指定得很清楚,方向跟目标都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的佛果,在华严会上来说还在等觉之上,真正的无上菩提。如果从权而论,也就是广义的来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无上菩提,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也就是说决定要脱离十法界,绝对不是以脱离六道轮回为目标,不是以这个为目标,是以脱离十法界,这就对了。这个指示通一切大乘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通无上道。
 
  但是前面这四个字你要注意,那就是一向专求。八万四千法门,今天喜欢学这个,明天又换那个,那就不是一向专求,那叫什么?多向乱求,无上菩提能不能得到?决定不能得到,为什么不能得到?多向乱求的人,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叫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生烦恼不生智慧,所以无上菩提他没有分,什么他有分?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肯定还是在六道里面打转,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一向专求这句话不但是对无上菩提,它能够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以世间法来说,你想学一门学问,或者是学一门才艺,乃至于去学一门工巧,你都要一向专求,你才能成就。
 
  以世间法我们来举个例子,今天看到学医不错,因为现在真的年轻人选择学科、选择将来的行业,以什么为目标?以怎样能赚钱,赚钱赚得多。所以我们在外国时间住得久,对外国的情形比较了解。一般年轻人所趋向的行业,第一个是医生,第二个是会计师,第三个是电脑,第四个是机械,你要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学成之后找工作容易,收入也相当可观;换句话说,他总的目标方向(就是指导目标方向的)是个利。哪一种学术、哪一种行业对我有利,什么利?财富收入多,物质生活享受丰足,他没有想到别的,诸位要晓得这跟中国古人的思惟方法不一样。中国在古代,换句话说,两百年前的中国依旧还能够保持着传统的理念。中国人思惟是什么?为祖宗争光,用现在的话说为人民服务,没有想到自己的利益。尤其是读书人,读书人他的目标方向是什么?我想许多同学都能答得出来。读书志在圣贤,他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想成为圣人,成为贤人,最低限度要成为一个君子,这是从前人读书的目标。至于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公务员,书念得好,有道德、有学问、有见识,出来做官报效国家、造福百姓,没有为自己名利。
 
  在中国,印光大师所推崇的最好的榜样,学而优则仕,范仲淹。范仲淹的官做得不小,文武全才,武官做到了元帅,文官做到了宰相。你看这个人处事待人接物谦虚,他不是在做官,他确实是报效国家,为人民造福。因为地位高,国家给他的俸禄,他的收入就相当可观,可是自己依旧过着秀才时代的生活;换句话说,他并没有拿到国家丰厚的俸禄,我们用现在的话说,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他没有。他把这些钱回馈给社会贫民百姓,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他养三百多家,这个事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慈善救济。他不是贪官,他不会接受别人贿赂,他是拿自己国家给他的俸禄去做慈善事业,同时办义学。贫民当中的儿童有很好天赋的,可以造就的,没有机会读书,他办学校,办学校不收学费,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供给食宿。你来念书,衣食住他都管,都供给你,替国家培养人才,真是个好宰相。行善有善报,你看范家一直到今天,他是苏州人,你到苏州去看,范家世世代代都出人才。
 
  印光大师对范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言语文字里头时时赞叹。他的成就不亚于孔子,孔子是想求一个职位没求到,范先生得到。孔子要是得到宰相的地位,我们相信范先生所作所为,孔子在他之先一定也做到。孔子是实在求不到,这才回家去办学培养后代,就是自己的抱负不能在自己这一生施展,希望留给学生。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反而成为至圣先师。诸位要晓得,至圣先师也是个缘,我们可以说夫子的运气好,遇到一个汉武帝,至圣先师是汉武帝推崇的。
 
  汉武帝确实了不起,他的思惟、智慧,雄才大略,确实值得后人尊敬。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经历春秋战国一段长时期的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要想化解国家跟国家的冲突只有一个方法,统一。诸位要晓得,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把诸侯这些国家全部消灭改成郡县,像现在省县制度就是从那以后传下来的,中国统一了。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不知道怎样治国,所以时间很短就彻底失败,被项羽灭了。项羽的武功,太史公也赞叹,也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真正懂得治国的方法,汉武帝,汉武帝才回过头来想想,两千多年的老祖宗用什么方法治国平天下?用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道理他懂。所以用什么来恢复社会的秩序,安定人心?提倡教育。
 
  在春秋时代所谓是诸子百家,学说之多让人看到眼花撩乱,到底哪个好?如果这些学派统统都要来学,必然会引起学派跟学派当中的争论,社会还是不能太平。所以汉武帝的决策,诸子百家里面细心去考察、去选择,选择一家就订为国教,我们全国人都学这一家。其他的各家,国家不提倡,那就是私人去学,私人人数很少,这不至于扰乱社会。国家选择的是孔孟,选择孔孟,孔孟的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我们晓得。孔孟思想是继承中国过去两千年的传统,从黄帝到汉朝初年,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仁义,仁义跟我们佛门讲的慈悲是同样的意思,仁就是慈,义就是悲。你看我们佛门解释慈悲,慈是带给人快乐,悲是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仁就是与乐,义就是拔苦,用佛法来说,慈悲的教育,跟佛法可以说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教学的核心。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这个慈悲,也就是儒家讲的仁义,以种种善巧方便落实在社会各个层面,那叫做善巧方便。佛法的善巧超过儒家,儒家仁义的运用没有佛法慈悲运用那么样的善巧,所以在整个社会影响来说,佛法的影响超过孔孟,特别是佛法影响到民间的深处,到农村极其偏僻地方都有小庙,这是值得我们思惟的,这叫什么?就是此地讲的行圆行。于是中国的教育就有了一向专求的方向跟目标:仁义。
 
  仁义是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从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教育,上行下效。家庭教育最初提倡的是周文王,这个时间就早。我们看到文王的夫人,他的王妃,太妊是文王的母亲,文王的妃子太姒也是了不起,她的儿子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从什么时候教小孩?从胎教,诸位要知道周家提倡胎教。太妊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端庄,端正庄严,影响胎儿。诸位想想看,文王的母亲,这家族带头,文王长大了,娶了夫人太姒,一定是效法她的婆婆,所以才生下武王跟周公,这就是上行下效。
 
  国君,周朝的君王自己以身作则,他下面的臣子,他国度里面的人民,你想想看会不会效法他?当然之理。人模仿是天生的,模仿就是学习,上面做个好样子给他模仿就是教育。于是世世代代帝王都是以周家的文、武为典范,问题就是自己学得像不像?有的学得很像,有的学得不像,这是另当别论,但是提起文武周公,在中国的社会,旧社会里没有人不尊敬。所以中国这几千年的安定和平靠什么?靠教育,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开会。武力只是跟人家结冤仇,冤仇愈结愈深。会议,听听众多人的意见,意见再好,制成政令,没有根。教学有根,人人都懂得仁义,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
 
  所以中国教育一向专求伦理道德、成圣成贤,这是一向专求的目标方向之所在。纵然没有这个机缘,古时候失学的人多,有机会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学校,学校都是私人办的私塾,塾就是学堂。政府有办,国家有办太学,省有学,县也有学,国家办的这些学校,学生是选拔的,统统是选拔的、是保送的,没有招生。从什么地方选拔的?从私塾里选拔的。选拔的标准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孝亲,第二个是廉洁,你们想到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孝廉,为什么?国家所办的学校是培养国家干部的,学出来不是做别的事情,学出来就是各级政府服务的,是政府的官员、官吏。我们现在所讲的,官是政务官,吏是事务官。一个政府的首长是政务官,他底下的部属是事务官。所以国家办的学校是替国家培养各级政府的人才。你看看选择的对象,孝廉。在家能孝父母,对国家就能尽忠;廉洁就不贪污,真正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选拔干部的两个条件;一向专求,比现在这种教育的理想高尚。所以他的教育确实能给社会带来安定,能给国家、给世界带来和平。
 
  大乘教里面层次高,专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什么?圣人,不但是圣人,大圣。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究竟圆满的觉而不迷称之为无上。无上菩提也翻作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的名号就称之为佛陀。你要是成为正等正觉,还不是无上,你的名号称为菩萨。如果你成为正觉,正等还拿不到,你称为阿罗汉。诸位要把这个意思、这桩事实搞清楚,你就晓得佛、菩萨、阿罗汉不是神仙,跟神仙没关系。这三个名词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好象现在大学里面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名称。你就晓得一向专求无上菩提,这就是你学大乘一个目标,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无上菩提是最高的学位。要怎样拿到?下头有一句说,不余趣向,这句话很重要,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只能学一门,你才能得无上菩提。
 
  法门众多,诸佛如来实在也是了不起,他开很多科系,就像现在一所大学一样,科系非常多,你学一门,你可以拿到学士、拿到硕士、拿到博士。你要是每一门都学,一个大学里面的科系有一、二百种,你要每个科系学的时候,换句话说,门门不及格,不要说博士拿不到,学士都拿不到,这个道理不难懂,诸位想想都会清楚;只有学一门。你在大学念书,你只学一个学系,四年课程就毕业,就拿到学士学位;再继续念,念个二、三年,硕士学位拿到;再念二、三年,博士学位拿到,样样都想学你样样都不行。所以不余趣向就是其他的法门我统统不学,我就学一门。
 
  诸位要知道,佛法跟世法不一样,我前面跟诸位讲的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怎么得来的?一门深入。譬如我们今天学佛,我们是大乘,我们所选择的是净土宗,我们所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只有一门深入,其他的统统放下,放下不是不尊重。你看看《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每一位学人都是一门深入成就圆满,自己谦虚,对别人、对不同的法门尊敬。《金刚经》上说得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要选择?各人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说你的善根不一样,用现在话说程度不齐,有人的根利,有人根钝。所以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人,于是佛慈悲开无量法门,开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帮助你得定,都帮助你开智慧。
 
  所谓因戒得定,因戒是什么?你就守住佛陀教导的原理原则一门深入,这就是持戒。决定不能学杂,决定不能学乱,服从老师的教诫,这是持戒。你的心是定的,因为你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方向。譬如修净土宗的,净土宗的典籍五经一论,这就是你学习的范围,不能超越。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涉猎本宗以外的经典?到什么时候?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可以涉猎。你看我们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做表演,文殊师利菩萨是他的老师,他在老师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今天学佛恰好跟大乘相反,我们今天一下手就要无所不知,学到最后变成什么?变成一无所知。
 
  要知道学到无知的时候,什么是无知?妄想没有了,分别没有了,于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无知。你心性里面所有的烦恼、习气、障碍统统都没有了,这时候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都透出来了,那你可以参学,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涉猎,成就你无所不知,只要一接触就统统通达明了,不要去用研究,不能研究。在中国表演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也没有听过讲经,你看他通了之后,一通一切通。《金刚经》五祖给他讲了不到三分之一,他就全明白,后头不要讲了,不但全明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通了。你看他以后接引大众,他没有学过的,别人学了不少年,你念给我听,一念他就懂,念的人自己不懂,他懂,他讲给他听,他听了之后也开悟了。六祖没有学过《大涅槃经》,无尽藏比丘尼学了几十年没有开悟,当然很熟悉,念给他听,他讲解给她听,无尽藏开悟了。六祖没有学过《法华》,法达禅师学《法华》学了十年,虽学了十年没悟,见六祖,六祖说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都知道,给他讲解他也开悟。六祖没有学过法相,你看《坛经》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讲得多么透彻、多么简单,什么都通。这就叫一向专求无上菩提。
 
  在净土宗就这一句佛号,这句佛号你老实念,万缘放下,首先你所得到的是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妄想没有了,妄想并不是断了,你的功夫很好,把你妄想伏住,所以这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功夫成片就有把握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给诸位说,可以自在往生,想去就去,想留在这个地方就留在这个地方,一点妨碍都没有,这叫了生死,在这个世间决定不堕落,念佛功夫得力了。如果再提升,一般有到功夫成片的不往生,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升比极乐世界的速度快,因为这个地方的障难多,你要禁得起磨炼,提升到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还不求往生,还在这个世间再加功用行,提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功夫相等,生实报庄严土,这他去了。
 
  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无量法门通,这叫行圆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圆,门门都圆,古人讲的一句话讲得很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修行,无行不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决不是哪个法是圆的,那个法是不圆,法没有偏圆,人有偏圆,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圆,有妄想分别执着怎么圆也圆不起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现在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的钞文,「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三谛是天台家所说的真谛、俗谛、中谛,也是依三观而来的。谛当作真实讲,这三种我们用世间的话来讲,这是真理,谛就是有真理的意思,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实相,真实相,这不是虚妄的。真谛,真空观;俗谛是假观,妙有;中谛就是中观。由此可知,说空说真都是从体上讲的,说俗说假是从相上讲的。相是假有,不能说它没有,空是真空。假有从哪里来的?从真空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真空是体,没有真空决定就没有假有。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物质是有,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正是空中里面会有妙有。所以说真空不空,它会现相,它会变成物质;妙有非有,物质虽然是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中谛是什么?中谛是两边都不沾,那就叫中道;不偏于空,也不能偏于有。偏于空,不得有之用;偏于有,你不知道有的本体,换句话说,你迷在有中,这都不能够觉悟。两边都不执着,这个人觉悟了,所以菩萨行的是中道。
 
  下面这圆行,三谛圆修,三观圆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真即俗即中,宇宙之间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相有,这是假有,你可以用它,用它做什么?对自己来讲,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对别人来说,帮助一切众生悟入,教化众生,所以这个假有用处。自行化他不能离假,可是你要知道它是假的,为什么?你不会执着,一执着就坏了,一执着就堕落。执着假有,就变成六道轮回;分别假有,就变成四圣法界;起心动念,不能够把习气断掉,不名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不能称为究竟圆满佛。所以你要知道,这是假相,当体即空。《般若经》上说得好,一切法,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你起心动念错了;毕竟空,你分别错了;不可得,你执着错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你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全对了,那叫修圆行。
 
  底下这两句话说得好,不为无边所寂,无是空的这一边,谁堕在空的那一边?二乘。声闻缘觉,妙有是假的,他不要了,他就住在空里头。虽然证得空里,不起作用,对于自己不能向上提升,又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呵斥他们,说他们错了。虽然没有堕在有边,他堕在空边。六道凡夫堕在有边,以为这些幻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知道,他认为这一切现象是真的,这个错了。所以你执着在有边就有六道轮回,你执着在空边就有声闻缘觉,不是菩萨。菩萨行中道,两边不着。
 
  诸位再记住,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的,空有是相对的,真俗是相对的,真谛跟俗谛是相对的,真空跟妙有是相对的,如果我们还要分别执着佛法,给诸位说,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不是佛法。所以法没有世间、出世间,人只要离开分别执着,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果有分别执着,一切法都是世间法,为什么?你没有离开相对,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你没有超越。只要你落在相对里面,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六道轮回是相对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菩萨高明,即有即空,空有是一不是二,体空相有,两边不着,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这叫行中道,所以他不为无边所寂。阿罗汉是为无边所寂,他住在寂灭里头,九次第定,刚才讲了,既不能利己也不能利他,为什么不能利己?不开智慧。
 
  不为有边所动,为有边所动的是凡夫,六道凡夫。不动不寂,这就直入中道。假相里面晓得了不可得,《金刚经》非常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是妄相,可以用这虚妄提升自己,可以用这妄相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入圣,自他两利,这叫中道。两边不着,两边不立,不即不离,这是直入中道,这叫圆行。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真的是明白通达,于一切法不再去分别执着,你的根性就叫圆根,圆人的根性,圆人根性无论学什么法都是圆法,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圆法,无法不圆,圆融无碍。无碍是《华严》境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圆融。
 
  下面讲德用,「其位德用之圆,全引今经」,这是说智者大师。天台宗他们主修的经论是《法华经》,智者大师在「圆顿止观」,这算是他发明的,他是根据经典建立一种修学的方法叫止观。止观里面有圆顿止观,这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不是次第止观,圆顿止观,依什么?就是依这品经。圆顿止观里面讲的位、讲德、讲用,他总共是讲了闻圆法、起圆信、行圆行,后面还有圆位、圆德、圆用,这三种完全引用这品经,今经,我们现在学的这部经。
 
  「若自取当经,闻圆即闻上同时具足等十种玄门,及依正无碍等,依此起信,即是圆信。」圆行,圆行是前面的一品,净行品就是圆行。现在我们读的这一品,里面多半,广就是细说,细说圆德圆用,这品经里头要给我们说这个,圆满的功德、圆满的应用,好!学以致用,如果学了不知道怎么用法,就是你所学的不能把它活活泼泼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里,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你叫白学了。
 
  中国古人讲的话说得好,读书有什么用?有用,什么用?读书在变化气质,把不好的气质统统都给它改正过来,这就变化了。最明显的例子,许许多多同学,男女老少都有,听了弟子规的课程之后,才真正明白体会到自己对父母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庭,听了之后痛哭流涕,尔后就真的改进,变化气质;感人的事情很多。如何能帮助他一直向上提升?那就是天天读、天天干。三天不读,三天不干,你的老毛病、习气又出来了,这是什么?每天读,每天做,把烦恼习气压住。必须天天读、天天干,连续不断干上三年,为什么一定要三年?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是一千遍。一年三百六十遍,三年千遍,三年下来,你的心定了,换句话说,你应该得到像净土宗讲的功夫成片,有功夫成片你就能收到效果,也就是说有效了。
 
  这段文里面,闻圆就是闻圆法,在《华严经》里面祖师大德提出来,同时具足十玄门,依正无碍。正报是我们的身心,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无碍,我们的身心跟环境可以和睦相处,与一切人和睦相处,与一切事、一切物也都能和睦相处,里面没有丝毫冲突,天台的圆顿止观于是就落实了,落实的功德利益那就是这品经所说的。
 
  十玄门也叫做十玄缘起,如果要是细说要好几个小时,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说得很清楚。往后到入法界品我们要换本子,要换《华严经》贞元年间所翻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品经是全文,很难得,《华严经》就是这一品没有缺失,全文到中国来,所以这品经是完整的。分量很大,有四十卷。清凉大师给它做注解,疏,没有钞,只有疏。清凉大师疏的前面也有十玄门,所以十玄门往后我们有机会讲到。
 
  这一次我们讲这部大经的时候,前面的玄义没有讲,只是有简单的讲经的缘起,介绍经题,明宗论用,我们就入经文,为什么?没有学过全经,讲玄义怕听不懂。玄义是对什么人讲的?对学习《华严》的人讲的。全经大意,等于说是清凉大师学习《华严经》的心得报告。所以对一个学《华严经》的人,他不愿意听经文,因为经文很熟了,他要听你学习的心得报告,可以提供他做参考。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把这一大段省掉,什么时候讲?全经讲完之后讲玄义,那就有味道了。清凉大师当年在世为什么先讲玄义?因为大家天天都学《华严》,所以提出讲玄义(就是讲大意,全经大意)没有人不欢喜,每个人都在学习,听听清凉大师你是怎么学的,用意在此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根性跟过去的根性不一样,方法当然也有差别。
 
  十种玄门在丁福保居士编的《佛学大辞典》也相当详细,我看了几遍也特地把它摘出来,同学们如果需要参考可以赠送给大家,在这个地方我就想省略掉。下面李长者的《合论》也非常精彩。我们学这部经是有两位老师帮助我们,一位是清凉,一位是李长者。尤其是难得的道霈禅师,他是干隆年间的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通宗通教,难得的一位大德,把经论会合起来,简化了,便利于初学《华严》的人做参考,所以我们这一次选这个做为我们学习的课本。
 
  现在我们看《合论》,论,「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这是《合论》里面的玄义。玄义,五门就是分为五大段,这五大段第一个是「释品名目」,这是解释品题。第二个「释品来意」,第三「明品之宗趣」,第四「明信心退住」,第五「随文解义」。跟清凉大师在此地,你看他只讲一个来意,这一品的来意,这一品的品名,这一品的宗趣,大致上差不多。但是他里头有一段说明十信位,信心的退,住就是不退,有退有不退。什么条件之下会退心?什么条件之下不退心?这当然对我们初学来讲也非常重要。「随文解义」,这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先看第一段,「释品名目者」,这是解释品题。「何故名为贤首」,为什么要称他为贤首?「为依行立菩萨之名」,所以这个名字的来由是菩萨他所修的行;换句话说,名号是表法,顾名思义,知道菩萨修的是什么。「依菩萨所说之法及行,立品之名为贤首」,这是为什么这个品题要叫做贤首品。贤首是菩萨名,菩萨修贤首之法,称为贤首菩萨。
 
  我们再看下面对于菩萨名号的解释,「以明信解如来因果」,诸位在此地你就要体会到佛法始终不离因果,重视因果,这个因果是如来所修之因、所得之果,这个菩萨他能信、他能解。「普贤五位行门」,五位行门就是下面所说的,「心行调柔」这是第一,「顺和正直」这是第二,「深心正念」这是第三,「乐集善根」这第四,「常念利生」这是五。具足这五位行门,「名之为贤」。这五句很重要,虽然清凉那边也有讲,我们重讲一遍不算多,为什么?没做到。
 
  大乘教的好处就在此地,跟中国圣人心量不一样。中国圣人讲东西只讲一遍,不再重复,重复叫废话,写文章重复叫累赘。可是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我们看到说法的时候重复很多,经文里面重复的也非常之多,这是什么?这叫大慈大悲,这叫善巧方便。诸位想想,天下有几个人听一遍就觉悟?不但一遍你觉悟不了,十遍你还是不悟,百遍还不悟,千遍有几个悟的,到万遍,悟的人就渐渐多起来,所以佛说法不厌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可以拿中国圣贤的标准去衡量佛法,各有各的用意,各有各的善巧,各有各人督促的对象。
 
  所以佛法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儒家的教学可以说对象只对中上根,下根就不教。夫子说得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夫子就不愿意教他,为什么?太笨了。至少你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闻一知十的能力,夫子喜欢教你。教你一样就懂一样,孔老夫子不愿意教这笨学生,但是释迦牟尼佛慈悲,再笨的学生他都愿意教,他不厌其烦,所以慈悲方便超过夫子,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疏忽圣贤教育的时间久了,脱节了,染上不善的风气太多太深,要让大家回头真难,真不是容易事情。读「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一开口就问,你老人家到我们国家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孟子听了之后,回答梁惠王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就是孔孟为什么在当时得不到这些诸侯的重用,志不同,道不合。孔子、孟子心目当中是仁义,推行仁义的政治,仁义的教化,当时这些国君他们心目当中只有利,利跟仁义恰恰相反,争名夺利。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争名夺利达到最高峰,过去历史上没有过这样的现象,虽然有争名夺利,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没有现在这么样的深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对这段文字,他有很深的感慨。
 
  利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反过来,仁义是社会安定的根本。我们想想现前这个社会、现前这个世界,动乱的,你就晓得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大家争利,所谓是为了利就能做出损人利己。他要利,要利己一定就损害别人,每个人都是这个观念,人人都损人利己,他怎么不冲突?他怎么会不产生矛盾?冲突发生了,严重就是斗争、战争。现在要是战争的话,那就是讲世界末日。所以晓得整个社会动乱的根源,家庭不和的根源,夫妻不和的根源,父子冲突的根源,你想想,要用一个字来答复就是利。我们学佛要救自己、要度众生,从哪里做起?要把名利彻底放下,这是救自己。只要有个名利心,就迷了你的心窍,换句话说,你不会开悟。
 
  佛菩萨教我们舍弃、远离,祖师大德教我们放下,舍弃什么?放下什么?首先你要把名利给放下,不是好东西。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什么害了?第一个业因就是名利。首先要把身外之物放下,到最后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是一条活路,断恶修善的路,破迷开悟的路,转凡成圣的路,永脱生死轮回的路。所以我们成天被名利所害,自己是完全不能够觉察,天下可悲的现象还有比这个严重吗?一个人生活在世间所需求的不多,何必要争它?古人讲得好,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只要衣食足了,够用了,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你要是舍弃名利,你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多么快乐!何必要堕落在名利圈套里面自寻烦恼,痛苦无边,错了,真的是错了。
 
  所以菩萨所修的这五门,这五句我们真的要学。头一个,「心行调柔」,这句话怎么学?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柔。柔的反面是刚强,心行刚强的人不会长寿,性情刚强的人一定多病,我们常讲脾气不好,容易冲动,这不但不是菩萨道,不是善道。如果他的福报大,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他是修罗道、是罗剎道。要是没有福报,他是畜生道,他是饿鬼道,他是地狱道,不是人天,人天心行柔和。
 
  第二句,「顺和正直」,顺是随顺自然的运作,随顺自然的法则,这是德。德里头最重要的是和,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宇宙太和,宇宙大自然的运作,和,决定没有冲突,太和,所以人要效法宇宙,跟着大自然走,那叫德。大自然是道,跟着大自然走,不违背,这是道,道是中和,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中道,中就和了。你看不偏有、不偏空,不偏真、不偏俗,俗即是真,真即是俗,真俗不二,中和。中和就是顺和,顺和就是正直,正不邪,直不会倒下去。
 
  佛法常讲「直心是道场」,我们的心要正直,我们的行要正直,具体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道。此地给我们讲纲领、讲原则,确确实实佛有细则,《十善业道经》是细则。小乘经教里面很多很多讲细行,戒律里面是有系统的教导我们。《沙弥律仪》,你看看历代祖师大德的注解,你展开经注,它跟《弟子规》、跟《太上感应篇》没有两样,那就是顺和正直的落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Great Teachers and B..[栏目:Jetsun Khandro Rinpoche]
 台湾的“星云奇迹”──人间佛教在宁静中全球兴起[栏目:人间佛教]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栏目:龙树菩萨]
 44.问曰:如何名为福处?[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三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四卷[栏目:净空法师]
 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第四章 善巧运用 二、善巧运用的方法[栏目: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佛教养生观 六、饮茶与佛教养生[栏目:佛教与养生]
 学佛是为了什么[栏目:仁焕法师]
 佛堂讲话 第三辑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栏目:道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