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我们讲到「开章」这三首偈,清凉大师的《疏》,学到「行位相收,总有四说」。前面三条我们学习过了,今天从第四条看起。「四或诸位皆泯,行德显然,如离世间品说」。实际上,大师讲的这四个意思统统一时具足,这就是底下法界圆融。为什么说诸位皆泯?这个「诸位」就是菩萨五十一个阶位,「皆泯」就是都不存在,这个意思我们老同学听起来应当能体会得到。前面多次说到,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前面讲诸位齐收,那就清清楚楚有这个位次。可是佛又给我们说,这些阶位统统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初住以上,要知道惑障断尽了,惑是迷惑,障是烦恼。就《华严经》上讲,三大类的烦恼,起心动念这是无明,是不觉,从不觉起分别,从分别起执着。他们执着、分别、起心动念统统断掉了。如果真的是断掉,哪里还有阶位?阶级位次就没有了;凡是有这个阶位一定有分别、一定有执着。
 
  由此可知,这是世尊对十法界里面人说的。十法界里面就是达到菩萨法界、佛法界,他还起心动念;权教菩萨还有分别,所以说有。统统都断掉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住以上,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可以说没有。说有、说没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有跟无不是对立的,这个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世间有就是有,有不是无;无就是无,无不是有,它是对立的。在一乘大法里头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佛为什么说有?为什么说无?这个前面有多次报告,我们总要明了。
 
  说有,确实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尽,所以这四十一位菩萨,无明有厚薄不一样。像十住,无明的习气就重,十地就轻,等觉就更轻,到妙觉就没有了,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说菩萨的智慧、德能、相好没有多大差别。我们十法界里面的人,别说凡夫,十法界里最高级的圣贤,四圣也没有办法辨别出来智慧德相。谁能辨别?妙觉位的佛能辨别,妙觉就是佛陀,是果位,他行,他能够辨别出来。这个智慧、德相还是不同,虽然非常接近,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由此可知,等觉以下没有法子辨别。泯就是这些位次统统没有了。这个话一定要说,为什么要说?不说就不圆满,没有把这个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合起来看这才看到圆满,看到全部而不是局部。
 
  「行德显然」,行,我们今天讲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属于行,行动,都是性德。行德(行动)全是性德的流露。这是我们讲的四十一位,包不包括十信位?包括;如果不包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讲不通了,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这些在末后「离世间品」讲得很多。「离世间品」是菩萨们修行,他修的什么行?离世间,就是把世间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怎么放下法?实际上哪一样都没有放下。这个我们听起来又奇怪了,为什么哪一样都没有放下,又说统统放下?从事相上看,一样都没放下,从心上去看,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前面讲诸位齐收是从相上讲的,这一段讲诸位皆泯是从性上讲的。
 
  《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是一不是二。色是什么?现相,色相,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世界;空是什么?精神的世界。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的六根缘不到,六根接触不到。它不是色法,你眼见不到;它也不是音声,你听不到;它没有香气,你闻不到,所以叫空。相有性空,相是色法,色声香味触法都叫做色法,用一个字做代表,五根六尘都是属于色法。所以大乘教里面讲空有是一,这是非常难懂的。我们凡夫,说有好懂,说空也好懂,说空有是一就不好懂。空跟有怎么会是一桩事情?真的是一桩事情。
 
  再看下面第二段,「法界融摄门者」。前面是「缘起相由」,简单的介绍到这个地方,现在看法界圆融。「谓此诸位,及所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我们把这个意思简单介绍一下。法界就是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佛学的名词称法界,界是界限,法是一切法。现在科学里面的名词叫不同维次的空间,不同维次就是界,空间就是佛家讲的法。
 
  大家都知道科学家说,我们人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叫三维空间,还有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从理上讲,空间维次是没有止境的。而在事上说,现代的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确实肯定这个世间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至少有十一种。在我们佛法里面称法界,法界也是如此,从理上讲,法界是无量无边。但是从事上讲,这个也很奇怪,跟科学家讲的很类似,佛给我们常常讲,也讲十一种。你看大乘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十种,十法界之外还有个一真法界,合起来不是十一种吗?这是非常明显的,其实每个法界里面还有很多法界。再严格的说,我们每个人,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法界,也有共同的法界,《楞严》里面讲的同业、别业。
 
  宇宙万法真的是很复杂,虽复杂它又很简单、又很单纯,为什么?它不相妨碍。《华严》告诉我们,「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虽复杂,它没有妨碍,真的是很单纯。这桩事情,佛菩萨教我们如何契入圆融无碍的法界,叫大自在!这个里面真的有欢喜、有快乐,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不善,是我们每个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这是什么?这是佛的法界。法界融摄是佛的法界,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再也没有分别执着,再也不起心动念。我们的麻烦就是把自己本有的性德迷失了,佛菩萨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把迷失的再找回来就是了,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在佛法有没有得什么东西?没有,一样也没有;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本有的。
 
  下面「谓此诸位」,这就是讲五十一个位次,从初发心。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位次,香港大楼多,我用大楼做比喻,大家好懂!大楼上第一层是初信位菩萨,第二层是二信位,一共多少层?五十二层。下面是地基,地基也有好几层。地基是什么?地基是六道、是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六道是在地下层,下面六层;阿罗汉,阿罗汉就等于初信位的菩萨,第一层,缘觉是第二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是第三层,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第四层,第五层以上叫一真法界。我用这个比喻,诸位的概念就很清楚。我们的麻烦在哪里?无量劫来都在地下的六层,从来没有到过第七层,第七层就是上面的第一层,从来没有到过。第七层就是证阿罗汉果,就是《华严》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初发心。因为到这一层他就不退,不会再退到地下室去,以后一直就往上升,快慢那是各人勤惰跟遇缘不同。
 
  实实在在的关系,这两种也不是偶然的,你遇到的缘有殊胜、有不殊胜。殊胜的,你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增上缘,你成就容易!这一生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遇到好的增上缘,学习非常困难,非常容易退转。我们的退转是太容易了,为什么?内里面烦恼习气很重,外面都不是善缘,几乎都是帮助我们堕落的。你看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学竞争,这个社会各个阶层你所见所闻,无一不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一起来,就加速度的往下面堕落,他不会往上面去。
 
  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华严》里面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就脱离六道,决定不会再堕到六道去了。他们有个好处,这是什么?《金刚经》里面我们得到的讯息,世尊在《金刚经》里面嘱咐大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哪些是小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是小菩萨,没见性,诸位要知道,十信没有见性。在十法界里面,就是四圣阶位的菩萨是小菩萨。大菩萨常常照顾他们,所以他们不会退堕。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大菩萨照不照顾?照顾,如果不照顾他就不慈悲。照顾怎么样?照顾,我们往往不肯接受,这真是自己糊涂,不知道好歹,敌不过烦恼习气。所以过失还是要犯,贪瞋痴慢还是要犯,这就是进退的原因。
 
  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自己就明白了,我们要学最重要的功课。功课,说老实话,不是说每天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这是形式不是实质。实质的功课是什么?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是功课的实质,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断烦恼、开智慧。烦恼里面最重要的,是根本烦恼。悭贪是饿鬼,我们有没有在这儿下功夫来学习?悭贪一年比一年轻,瞋恚一年比一年轻,愚痴一年比一年轻,傲慢一年比一年轻。烦恼轻,另外一面智慧一定增长。悭贪轻了,布施的心就生起来,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瞋恚轻了,慈悲心就生起来;愚痴要是轻了,智慧就现前;傲慢心轻了,你对一切众生自然就恭敬,这是我们修行的实质。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来用功夫,叫真修,天天反省,天天改过。
 
  你看看袁了凡先生,这在家居士,俞净意,都是佛教徒,在家居士,他们用功过格。每天做的事情,从早到晚,哪些是善事,哪些是不善的事,善事就记功,不善事就记过,每天功过对比。这一天当中,我做的善事多还是恶事多?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这一天从早到晚所做的都是善事没有恶事,能修到这个地步,你这一生当中肯定向上提升,人往上提升就是天道。可是天有很多层次,佛法里面讲二十八层天,每个层次里面都有他的功课。学好了,往上提升;学不好,留级;如果过失犯多了,就降级,这就叫轮回。
 
  这些位次(包括十信位)以及他们的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普贤无尽法界讲的什么?全部《华严经》就是普贤无尽法界。从总纲领来讲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领,要抓住;细目就是前面我们所学习过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条都能落实!在生活当中全都做到。我们今天在初学的阶段,我们确实在大乘圆教,我们是在念幼稚园,幼稚园哪个班?小小班,真正是启蒙。你要说念多久了?大概是无量劫。无量劫为什么都不能升到中班、大班去,始终还在小小班?那就是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个时间太长了。这个要自己警觉,任何人都帮不上忙。
 
  我们这一生缘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得来不容易!这个自己要珍惜,自己要有这个认知。常常想到什么?想到普贤行门的总纲领,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念念不忘。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有没有礼貌?对人应该有些什么礼貌?你念念《弟子规》就知道,《弟子规》里头有详细说明。礼敬下面是诸佛,我们是不是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来看待?虽然我们有时候尊敬别人称菩萨,可是是不是真的把他当作菩萨看待?叫着菩萨还要教训菩萨;换句话说,你自己早就成佛,你比菩萨高太多,你在教训菩萨。难!所以生生世世停留在小小班。
 
  这些理事不能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你不能长进,你不能把自己的错误放下。往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自己所作是错的,都以为自己所作是对的,哪里知道是错的!你真正对大乘佛法通达了解,你会发现我错了。错在哪里?我还有分别、我还有执着,这就是错误的根。《六祖坛经》里说得太好了!说起来你都懂、你都记得,但是你为什么不做?境界现前,忘得一乾二净。《坛经》教我们什么?「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见世间过,你不是真正修道人。我们再问,如果世间善恶都见不到,那你是个白痴,你连是非善恶都不知道,你不是白痴是什么?我知道是非善恶,那又不是修道人,这话怎么讲法?见到的事,是非很清楚、很明白,不能放在心上。善财童子为什么一生能成佛?他会修。我们生生世世还停留在小小班,你说可怜不可怜?永远升不上去,不会修。
 
  自以为聪明,表现的态度是贡高我慢,不知道谦虚、不知道恭敬,我们错在这里。每天虽然读经,虽然念佛,虽然天天做回向,没用。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犯,永远改不了。这就是古大德非常感叹的说法,「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修什么法门都得不到真正的利益,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知道。善财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善财见到人行善,他不说别人,他回过头来学他,见贤思齐。看到那个人做错了,造作罪业,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也不说。他怎么修?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批评人。什么样的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才会管他、劝告他?佛门跟古礼是相通的,你是他的父母你要管,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你是他的老师,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只有父母跟老师,那是你的职责。
 
  这个人做错事情,我们看到人家错了,实际上他有没有做错我们并不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常常用做错事情来示现,来教化你,来给你启示。这叫什么?叫善巧方便。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开示这段注解,一开端,清凉大师就讲「顺违皆顺」,你才真正学到东西。看到人家对的,他是菩萨,他示现给我看的;那个造作罪业的,他也是菩萨,他示现的是负面的。正面的要我学他,负面的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同样的过失?全是老师。孔夫子成就也是靠这个方法,你看《论语》里面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走,一个表示善的,一个表演恶的,我在其中;三个人,二个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孔子成为圣人,善财一生成佛,道理在此地。
 
  凡夫所以不成就,永远停留,甚至往下堕落,原因在哪里?看到就批评,没有能够接受到自己来受用,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不会学!佛门常讲善学,这人不善学,意见太多、批评太多。要知道批评当中往往引起误会,往往结下仇恨,结下来之后麻烦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你麻烦不麻烦,都是有意、无意造的业。有意有果报,无意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有意的果报重,无意的果报轻,统统有果报。所以「礼敬诸佛」跟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合起来看你才能领悟,一切恭敬!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一样恭敬,决定没有说是有差等、有差别的,没有。为什么?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真诚心,对一切人应该是要用这个态度。
 
  赞叹,赞叹就有差别,这个一定要知道。人家做的善事该不该赞叹?赞叹有一定的分寸,不能超过,不能不及,就是要恰到好处。如果不及,显得你还有傲慢;如果超过,显得你谄媚、巴结,分寸要捏到恰到好处。而且要看到对方这个人的修养、善根,你都要懂!他有善根、有修养,你的赞叹他表示感激,他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这个对的。如果他没有这个修养、没有这个善根,赞叹之后他就狂妄,那你就害死他了。你毁谤他,你批评他,不是讲毁谤,是批评他,他记仇。甚至表面上对你很客气,谢谢你,但内心不服,那你就冤仇结下去了,不容易!
 
  所以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批评跟赞叹都不容易,那里头是有大学问在,哪里可以随便说的!如果说话那么容易,孔老夫子教学就不会把言语摆在第二位。夫子教学四科,四门功课,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说说话多重要!从小训练。言语是大学问,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常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一句错误的话会把国家灭亡。这就是提醒你,说话不是容易事情,要很虚心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天天反省,反省就是修忏悔法。佛经里面的修行,总而言之,也可以说统统是修忏悔,忏悔能够包括所有的行门。天天反省,天天改过,那你就天天向上提升。
 
  朋友之间规过劝善有这个义务,但是决定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他没有改,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说了就结冤仇。所以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是提升自己。我们做得正,这个样子感化你的周边,尽量用感化,不要用批评,这就正确了。所以称赞如来,那个称赞就是分寸捏得恰到好处。「广修供养」,广修供养用现代的话来说,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每个人都会欢迎、会接受的,修福!「忏悔业障」,是自己真正修行。
 
  普贤无尽法界浓缩就是十愿,十愿展开就是无尽法界。我们刚刚读过「净行品」,「净行品」就是十大愿王的细目。你再看看我们常讲的《弟子规》、《十善业道》,跟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你细心去观察,是不是普贤法界,是不是普贤之德,你就知道。所以我们从哪里学,现在就更清楚、更明了;十大愿王确实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感应篇。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疏文,「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大师实在讲是非常的慈悲,唯恐我们看他的注解还有疑惑,所以疏后面还有钞,钞就是注解疏的。诸位要深入的研究,《疏钞》是非常有价值,引导我们契入华严境界。我们现在接着看这段。「然此法界,圆融无限」,这个法界就是法界的全体。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感觉到,我们这个法界是整个法界里面的一部分。正如同我们讲宇宙,宇宙有无量无数的星系,我们居住的这个大星系就是银河系,小的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里面一个小星系,地球又是太阳系里面的一颗小星。这样说起来,好象我们这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宇宙很小的一部分。再看看我们人身,在这个地球上,真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太小了。
 
  可是佛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一般世间人的错觉;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没看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大小;换句话说,事实真相里头从来没有对立。诸位想想,大小是不是对立的?长短是对立的,前后是对立的,远近是对立的。对立从哪里来的?对立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我们无法理解,《华严经》叫什么?叫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里面就没有对立,没有对立才叫圆融,圆融无限。
 
  从圆融的观点来看,我们这个人身就是一个浓缩的法界,大小不二!这个小法界跟大法界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丝毫差别。我们在《华严》前面读过好几次,后面还会讲到,大乘经上佛讲,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这是说什么?大小不二。须弥是须弥山,娑婆世界最大一座山;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大概像芝麻一样大,差不多!须弥山那么大,可以放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它怎么放得进去?如果说把芥菜子放在须弥山里面,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的常识能理解;须弥山大,芥菜子小,当然可以容得下。现在反过来,芥子纳须弥,怎么纳法?这个要晓得,这里头有个道理。
 
  须弥山再大,是法性变现的;芥菜子虽小,也是法性变现的。从现相上有大小,从能变的体上,性体上没有大小,所以它确实是这个现象,芥菜子里头真有须弥山。佛在此经上,《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还不只,芥菜子太大了。佛在这个经上讲什么?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换句话说,斯陀含的天眼看不到微尘,阿罗汉才能看到微尘。微尘是不是最小的?不是。佛说了,比微尘小的叫色聚极微,比色聚极微更小的叫极微之微,那是最小的。极微之微谁能看见?八地菩萨!那可能是最微小的物质,所以也叫邻虚尘,佛都用一个尘来代表。邻虚就是跟虚空做邻居,它不能再分,它再分就没有了。这是现在的科学所谓讲微观世界,是不是发现了,那我们不得而知。现在微观世界的发现也是很难得,你看他们发现到原子、电子、粒子,现在讲比粒子更小的夸克。
 
  佛说极微之微那么小的微尘,那里头有世界,那就不只须弥山,那里头有世界。世界多大?跟我们大世界一样大。你要是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你不会感觉得那个世界小,这个世界一样的,完全没有两样,这不可思议。谁能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我们前面读过,佛说普贤菩萨能入。我们懂得了,微尘里面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头有没有微尘?当然有,那个微尘里头有没有世界?当然有。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说到广,没有边际,说到深,没有底限,深广无尽!《华严》这种说法,我们就说它这种形容,在世界其他地方学说还没有听说这个说法。
 
  佛给我们讲的,这是事实,很难懂。是很难懂,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就摆在我们面前。聪明的人,所以佛常常用比喻来说法,让你从比喻当中慢慢去领悟。比喻讲得最多的是讲梦,《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梦是主要的,其他三个是陪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好象跟我们这个宇宙没有两样,没有感觉到梦中的宇宙比我们现在宇宙小,没有感觉到,好象是一样的。梦从哪里发生的?现在一般科学家讲意识。意识在哪里?在我们身体各个部位。哪个部位、哪个神经管意识?为什么它能够现出宇宙的现象?它为什么能现出?我们一个人一生作梦决不止一次,有没有梦醒之后细心去想想,去想梦中的境界?
 
  在佛法里面讲,梦中境界怎么起来的?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现行。阿赖耶种子有多大?它不是物质,要是物质,可以说是微尘,极微之微,它不是。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现在就是用科学仪器也找不到。西方科学家讲这是属于灵魂,灵界、灵性,科学仪器也找不到它。它存在,它起作用,而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对它这样的陌生,这是不应该。佛法的教学,这桩事情也是我们一门主要功课。怎么样去体会?这是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相,必须把我们自己一切虚妄放下了,真相就现前。什么东西是虚妄?执着是虚妄的。所以,放下执着就证阿罗汉果,在佛法修学里面你就契入正觉的境界。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印度梵文,在经上我们常常念到。它的意思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这是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所以我们对它尊重,保留它的原音。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不是不能翻,能翻,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是正觉,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觉悟了,因为他执着放下了。再能够把分别也放下,你就提升为菩萨,菩萨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正觉上加个正等。等是什么?等于佛,等于佛当然还不是佛,只等于佛!正等正觉,从我们圆教的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位菩萨,《华严经》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属于正等正觉。为什么?无明习气没有断尽。无明习气要是断尽,就再加上两个字,无上,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晓得,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什么叫罗汉?也是我们修行过程里面的位次。
 
  这个地方讲圆融无限,位位都一样,不增不减。「随在一位,即具一切」,无论你在哪一位,你统统具足。现在是在信门,十信位,十信位你看看,经上常讲的,「初发心时,即已圆成佛道」,你才初发心。这个初发心不是说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候?初信位叫初发心。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得初信,前面所说的好比是大楼,我们都在地下几层,从来没有上去过。地面上第一层就是初信位,他就具足一切,他是五十二层大楼的第一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智慧、德能、相好,无不具足!在十信位是相似即,到初住叫发心住,也叫初发心,前面我们读过,也叫初发心,那个初发心比这个初发心的位子高多了。
 
  这个地方信位初发心,给诸位说,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没脱离六道,他在六道里面只有人间、天上,决定不堕三途,保证。而且保证什么?天上人间最多只是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换句话说,不再堕六道。除非他愿意来教化众生,他自由了,自在了,六道进出得自在,他来是教化众生,他不是受果报的。往后那是步步高升,不会退转。他的智慧、德能我们一般讲神通,相好我们讲的是福报,跟佛菩萨相似。能力没有佛菩萨那么大,统统有。譬如天眼,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
 
  你再想想现在西方许多科学家、心理学家,这个三十年来最普遍的,在西方盛行的,就是催眠。一个人在深度催眠的时候把空间维次打破,他能够回到前一世,说出前一世生活的细节。再深一层他能够到更前一世。我在他们报告里面看到,有一个女孩子被催眠的时候,进入很深的深度,回到第八十六世。第八十六世之前,时间大概是四千多年前,能够说出她那时候的生活状况,这是八十六世。阿罗汉不要催眠,阿罗汉睁开眼睛看就看到五百世;换句话说,你跟阿罗汉见面,他一看你,看到你过去五百世,也能看到你未来五百世,这是讲宿命通。他心通,他心通是知道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清清楚楚。
 
  天眼能看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是多大?用黄念祖老居士的话来讲,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银河系是个小千世界。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一千个银河系,有那么大的能力。所以在智慧、能力,跟佛菩萨比,我们凡夫看是很接近了,神通广大,他要跟菩萨比那差太远了。一般菩萨他的天眼能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阿罗汉才看一千个。菩萨位次多,愈往上去能力愈强,到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的能力几乎跟佛相等。智慧、能力、相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平等!所以成佛,他没有一丝毫傲慢心。为什么?他看到任何一个众生,你跟我是一样的,平等,我的智慧、德相不比你多一点。你纵然是畜生,蚊虫、蚂蚁这么小的动物,你的智慧、德相并不比我少一些,完全平等。
 
  只是迷悟有差,佛觉悟,佛菩萨觉悟了,障碍放下,所以智慧、德相现前,得到这个受用。六道众生迷惑颠倒,业障把你自己自性里面无量无边的德能障碍住,不起作用。所以佛经上常常感叹说「可怜悯者」,六道众生真可怜,你看跟佛菩萨一样,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示现,听到佛菩萨的教诲,要觉悟!不能说只是羡慕佛菩萨,那个没有用处的,佛菩萨不需要我们羡慕,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觉悟才能真正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放不下就是不觉悟,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放下执着,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的清净心现前,六道就没有了,脱离六道轮回。再能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分别也放下,你才真正成为菩萨。最后能够把起心动念也放下,于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超越十法界了。在《华严经》上讲,你就到了华藏世界,分证即佛,你是真佛,你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假的,是相似的,相似佛,你这是真佛。
 
  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为什么还分别?为什么还执着?这三样东西都具足,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里头有善、有恶,善恶都是染、都不是清净,清净里面没有善恶。染就是在六道!你的分别执着是善的,这三善道;不善的,是三恶道,就这么回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怎么修法,原来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我要放下执着、要放下分别,这叫真修。这个人是真正搞通了,真正搞明白了。
 
  这是说明任何一位都具足一切位,无不是圆满。「今在信门」,我们现在讲的是十信位,「收无不尽」。「下诸位中」,往后,我们这品经往后,这品经是《华严》第二会最后一品,下面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以后你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以下这些诸位当中。「皆具一切」,位位都具一切,往后就不必再详细解释。「并准此释」,准是标准,这个解释是标准,都是这个意思。
 
  下面清凉大师又以问答来帮助我们理解,「问,下发心功德品,亦说初心具无边德,与此何别」。下面第十七品,我们念的这是第十二品,「贤首品第十二」。「发心功德品」是讲初住菩萨,发心住,特别细说发心住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他说,也说初心具无边德,与此何别。我们这个地方是十信位的初心,与这个有什么两样?底下答,「答,此」,此是此品,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贤首品」,此品。「据行首信门所具」,这十信菩萨所具的,从这上所说的。「彼」,彼就是第十七品,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发心功德品」。「约行本菩提心具」,不一样的在此地。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我把它简单说一下,大家就懂得了。
 
  十信位跟十住位,十住位是发心住,用心不一样。为什么?十信没有见性,用的是什么心?妄心,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但是他的妄心用得纯正,没有过失。所以妄心,没有明心见性,用阿赖耶识用得最纯最正,完全依靠佛法,依靠经教去修行,决定没有一丝毫违背,可以成道,也能成佛,十法界的佛。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位里面叫「相似即佛」。天台大师把佛说成六种,说得好!第一种是「理即佛」,从理上讲,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没说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圆觉》上有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个不是佛?这从理上讲的,就是从佛性上说的。蚊虫、蚂蚁它有佛性,佛性就是觉性,所以统统是佛。饿鬼、地狱都是佛,乃至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它都有法性,法性就是佛。所以从理上讲,真的各个都是。这是第一类。
 
  第二个讲「名字即佛」,这是说有名无实。你虽有佛性,你迷了,你迷了之后就变成凡夫,凡夫称佛,有名无实。我们举个明显的例子,清朝晚年慈禧太后,她都叫人称她为老佛爷,所以大家都知道,老佛爷是慈禧太后。她是不是佛?她是凡夫,有名无实。她是名字即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位中人,十足的凡夫。
 
  第三种叫「观行即佛」,这什么?是真有修行,在哪里?没有出六道。诸位要知道,没出六道,功夫再好都是观行位。观就是止观,宗门里面称为观照,这是刚刚修;功夫得力的时候,叫照住;到开悟的时候叫照见。所以禅宗这三个等级,修观照的时候,这是观行即,观行即佛,到照住的时候,那是「相似即佛」,到照见,那是「分证即佛」。照见是明心见性,那就是初住以上的境界。但是他有定功,得定的时候那就是十信位。
 
  所以十信位是相似,相似即佛,跟佛很相似,他持戒很精严,经教通达,他的思想、见解、言论跟经教都相应,很像佛,所以相似即。起心动念,一切待人接物的举止,跟戒律相应。所以戒律是佛身,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语,他统统都能相应,这是相似,他不是真的。什么时候是真的?明心见性,就是宗门讲的照见,《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分证,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证即佛。到最后无明习气断尽,叫究竟即佛,我们讲究竟圆满佛,无明习气断尽了。天台大师分这六等,佛有六种佛,所以十信菩萨是相似即佛。
 
  十信菩萨前面六个位次没有离开六道,只是在人天;换句话说,这个位次是观行即佛。他真的是依教奉行,经律论三藏教诲他没有违犯,依教奉行,观行即。到七信,一切执着彻底放下了,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出世法,统统放下了。出世法,记住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也不能执着,执着法也错了。法是让你启示,实在讲世法、佛法对修行人来讲统统是启示,只要你不执着,决定开智慧,决定成就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戒定慧。这个地方就是浅深不一样,此处讲得浅,是观行、是相似。「彼约行本菩提心」,那不一样!他们菩提心真的现前。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他是分证即佛,差别太大了。
 
  此品,我们还没有离开十法界;彼,第十七品,他离开十法界了,他在一真法界、在华藏世界,怎么会一样?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我们用我们现前的说法大家好懂,十信位,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在学习阶段,非常认真的学习,成绩也是步步高升。我们初学,这个五条我们能打几分?我们想想现在,这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己跟自己打分数,能打几分?大概是一分、二分,不错了,一分、二分就不错了,有点样子了,观行即。世间人完全没有,世间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虚情假意。他的心染污,他的心高下、愚痴、自私自利,与菩提心完全相违背,这六道凡夫。
 
  我们今天有一点觉悟,能够打上个二分、三分,不错了。从二分、三分再进步,希望年年进步,能够到十分,能够到二十分,能够到三十分、到四十分。能够打到七十分就证阿罗汉,八十分就辟支佛,九十分就是十法界里的菩萨,一百分,圆满了,你就明心见性,你就离开十法界了。所以,从这里你就知道,初住菩萨的菩提心是一百分;十法界里面的佛,菩提心在九十多分,没有到一百分。九十九分还在十法界,一百分就出了十法界,我用这个说法大家好懂,概念很清楚。所以我们今天只有一、二分,这个要知道,不要气馁,一、二分已经非常难得,难能可贵;因为一般凡夫他没有这个概念,他一分也没有。
 
  于是你就知道修行怎么修法,这不就懂了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佛法,想想我是不是真诚?初学的人最害怕,怕什么?怕吃亏,怕上当。我用真心对人,人家都是来骗我,都用虚情假意,我用真心对人,我不就吃亏了?这是个很大的障碍。你怕吃亏,你永远菩提心发不起来,那你的亏就吃大了。你真的要懂得,我吃亏吃一世,我吃这一生,来生我就作佛去,那你真的就没有吃亏了。怕吃亏的人永远吃亏,不怕吃亏的人他都往上升。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怕别人讥笑,全心全力依照佛菩萨的教诲,勇猛精进,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七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教法师,断淫欲之心是否包括正式夫妻之间的床第关系?[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打折扣[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