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0三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名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萨偈颂第八首: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说得很简单,这是第六个比喻,「毛滴大海喻,谓以少闻思,欲测法海,妄生希欲,懈怠尤深」。清凉大师的注解很清楚,这个毛病也是现前学佛同学普遍所犯的。我们自己有没有,应该要认真的去检点、去省察,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谚语说得好,「人贵自知」,这句话虽然很平常,它的意思很深。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有自知之明,果然能有自知就能减少过失,不至于狂妄,不至于生事。自知的人大多数都能守自己的本分,不敢胡作妄为。如果有缘遇到善知识,他能受教,能接受教导,因为自己知道自己不行,善根少,福德少,机缘也少。在日常生活当中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的做人行事,这一生也能够平安度过。人生确实苦短,人命无常在呼吸之间,这些世出世间圣人都常常教导我们。
「以少闻思」,三慧很少,想明了、通达法海,法海其广无边,其深无底。这两句话我们学佛就听到善友们常说,可是究竟那个境界广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程度,只有个很模糊的概念。读了《华严》才知道,知道一点点讯息,并不多,这个经说得很多,前面我们读了好几遍。大小不二,世界是微尘积聚的,这是讲物质的现象,微尘积聚的。科学家也是这样跟我们讲的,科学家讲的是基本粒子,原子、电子、粒子,基本粒子,这是讲物质世界;在佛法里面它不叫原子、粒子,它叫微尘。微尘也有等级,有微尘、有色聚极微、有极微之微,极微之微就不能再分。微尘把它分七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可以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极微之微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佛法里面讲物质最小的一个单位。
可是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这么小的一个物质,这是我们肉眼没法子看到的;不但肉眼不能看到,天眼也看不到。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法身菩萨能够看到色聚极微。这样我们在想象当中,极微之微谁能看到?大经里面常讲的八地菩萨,八地以上,看到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那是多么高的位次,多么深的定功。虽然看到了,看不明了,要到等觉菩萨才真正看到里面的妙处、奥妙。奥妙是什么?那么小的一个物质里头,里面有世界,世界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这个微尘是讲的极微之微,没放大,大小不二。谁能够契入?我们在前面读过,普贤菩萨,这个普贤菩萨当然是当位的普贤菩萨,不是位前的。
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修普贤法门的都叫做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有十信位的,有十住位的,有十行位的,有十回向位的,有十地位的。你是哪个位次的普贤菩萨,这个要搞清楚。当位是等觉,等觉的普贤菩萨能够入微尘里面的世界,那个世界奥妙无穷,也有诸佛菩萨讲经说法,他到那里去参访。那个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重重无尽。我们从这个经文里面才体会到法海之深其深无底,这是法性,不可思议。广,微尘里面的世界也没有边际,所以《华严》说不二法门,大小不二,没有大小,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说得深,这才把事实真相给我们透露出一些。我们读这些经文,才晓得自己的智慧渺小。
「欲测法海」,什么时候你才具有这个能力?那在《华严经》上提出来的,当位普贤;换句话说,等觉菩萨才有这个能力,在中国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在家人能不能成就?能!《无量寿经》上「贤护等十六正士」全是在家身分,等觉菩萨,那十六位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没有两样。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我们讲到不二,僧俗不二,就是在家跟出家不二,都能证到等觉,都能证到无上菩提,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所示现的,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尊都是佛,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这种示现意义很深,让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平等。佛弟子纵然讲平等,清净平等觉,总是会把佛看高一等。这什么原因?无始劫来的习气,这就是原因,总有高下;有高下就不能入不二法门,法海是不二法门。
我们想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要八地以上,八、九、十这个三地入都不深,等觉才深入,才能入重重无尽的法海。海在此地是比喻,法海就是自性,是性德。我们智慧少的人很想一下就能契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而且喜欢躐等,走捷径,那真是应了古德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愈想快速你遇到的障碍就愈多。这些事情在我们自己本身,在我们的周边,或是同学,或是朋友,或是同事,佛门里面同参道友,你细细去观察,真的不少人。只希望快速成就,快速成就智慧,快速成就德能,快速成就名闻利养。确实他很聪明,但是起来不多久,一年、二年、三年,障缘就出现了,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他爬得太快、爬得太高,摔下来摔得很惨,往往这样就堕落了,真的跟这个比喻上所说的一样。
他为什么不能成就?你再细心观察,他没有真正的智慧,凭着一点小聪明,这是有的,小聪明,没有智慧。不但是佛法的义理没通达,世间的人情世故他也不懂,一昧要想出人头地,这个心就不善。争取名利,争取职位,争取权力,争取荣耀,争取大众来支持。表演的那套是不错,最初也能够得到大众支持,你心里所想的,逐渐逐渐好象是得到了。时间不能长久,最差的一、二个月马脚就露出来,就被人看穿了。看穿之后,这叫一文不值,支持你的人都批评你,都远离你。有些掩饰得巧的,可以能够维持个一年、二年,我没有看到三年的,我看到是二年,这种假面貌就被人拆穿了。这是什么?套一句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谁?佛菩萨、古圣先贤!尤其是佛门。
我初学佛的时候,实在讲我也什么愿望、希求都没有,我这个人很单纯。只知道佛法好,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我非常想学,学了将来得什么好处,我并没有希求这个。只听说方东美先生跟我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我很向往的,我确实得到了。最高的享受是什么?没有恶心,没有不善的心,没有不善的念头,没有不善的行为,这一生多快乐,这一生多幸福,真正把自己内心里面的矛盾拔掉了。我常常贡献给同学们,要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对立。把对一切人事物误会的念头放下,冲突的念头放下,这个身心多么平和,快乐无比,身心健康!这就是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和睦。
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和睦里面有和敬、有和爱、有和谦,谦虚!不敢在人之前面,退后快乐,走到前面不是好事情,不敢为众人先,这里头乐趣无穷。每天读经,读圣贤书,确实如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就是真正一个学佛、学圣贤人的写照。他是个什么人?他就是这样的人,佛菩萨是这样的人,孔孟是这样的人,老庄也是这样的人;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在这一生当中,也希望是这样的人,你说多快乐。所以要成就真正的智慧,佛法里头讲得好,真正智慧在哪里求?在自己心中求。人人都有个真心,真心里面一切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不会有丝毫欠缺,没有欠缺,真实究竟圆满。你不能向外求,佛祖教我们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孔孟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向外求,向内求,有求必应。
可是要求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就是此地讲的法海,这个事大了,这不是小事,这在世出世法、圣学里面是第一等大事,那要真实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经上讲得太多了,真实的智慧从定中来,从禅定来。定怎么修法?定要从持戒去修,我们后面经文还要讲到,有信、有戒。戒是前人、诸佛菩萨他们所遵守的一些原则,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看到了、听到了,给我们自己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要不然我们去摸索这些方法,你要到哪一年你才能摸到?而且这个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很难讲;方法错误,得不到定。
定是什么,也要懂得。佛在经上说,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禅定持心常一缘等」,这是定。持是保持,保持你的心,心就是念头,就是起心动念;常是永恒,不能够改变,常常改变这就无常,一个境界。《遗教经》上佛有句话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遗教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把心控制在一处,那你就无事不办,控制在一处就是定。《华严经》上讲「持心常一缘等」,这一句比制心一处讲得更详细,常常保持在一个境界。等是什么?等是平等,平等的保持,长时间的保持。平等,这个心没有高下,像水一样。佛门常常用水来比喻心,没有波动是等,永恒是常,缘一个境界。久了怎么样?久了就开智慧,「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定。
又说「了法无生,名为般若」,了是明了,通达明了,知道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无生,这个难!我们今天看到这个世间,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好象都是无常!我们看到是个粗的相,实际上看的是个相续相,没有看到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没有生灭。怎么没有生灭?生跟灭是一不是二,就入不二法门了。我们今天是生不是灭、灭不是生,生灭是两桩事情,不懂得生灭不二;懂得生灭不二才叫做般若智慧。
这个境界,这个事实真相,你要真正通达明了,这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开了是个什么样子?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的入了佛的境界。《坛经》上记载的,六祖惠能大师就从这一句大彻大悟。实在讲,他是已经契入这个境界,佛一说他立刻就明了。我们今天凡夫,不但是六道凡夫,声闻、缘觉、四圣法界的这些小圣,没有例外的,心都有住处!如果心是无住,无住十法界就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了。所以,在这首偈子里面给我们的启示,入佛义海(法海就是入佛的义海)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看我们连伏烦恼往生西方净土,《弥陀经》上都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想往生西方净土,你就要认真修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都与前生、宿世有连带的关系,决不是这一生的事情。过去生中你曾经修过,修得怎么样?修得不够,修的是少闻思,修的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那一点少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一生当中,你就不会进入佛门来。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跟大家在一起学习,你就不可能坐在这个地方听两个小时。即使你这一生当中只有这么个机缘,到这边来听一次,听两个小时,都是过去生中具有善根福德因缘,不容易!我们现在虽然是应用这些高科技,用的网路,用的卫星,普遍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口将近七十亿,能收听我们这个节目的有几个人?纵然我们夸大一点说有一亿人,一亿人也是七十分之一,还有六十九个人没听。那是什么?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来听一次,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少善根福德因缘,有,生生世世慢慢把善根累积起来。
一次听了就生欢喜心,锲而不舍,真想学习,这个人善根福德不少。不少怎么样?还不够多,要是真的够多他就不在这个世间,他早就往生了。还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往生,虽然多,那个多的程度还不到标准,真正达到标准决定往生。这种人真的是不在少数,听了生欢喜心,很想常常听,很想常常来学,这个时候要发长远心,要真干。真干,那就是要多戒定慧、多闻思修。戒定慧是修行,要真修,把我所学到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这是经典、圣人的教诲,我一定要落实。我常常讲经的时候提醒同学们,我们要把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经典里面所有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真得受用。
佛开端跟我们讲孝养父母,我真的要干。佛说要奉事师长,有很多人确实真做,做得还很不错,自己都很得意,那是自己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到听到《弟子规》之后,痛哭流涕,才知道自己孝顺父母做得不够,奉事师长做得更不够。所以佛经上的教诲义理甚深,我们初学往往把它看浅了。我常常讲,圣人的这些话,留下来的这些典籍,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们也听我常常讲,但是听了一定半信半疑:怎么有无量义?我怎么都看不出来?你是看不出来,你要问为什么看不出来?善根福德因缘少,所以你看不出来。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他就看得出来,他就听得出来,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还不够多、不够深,怎么办?这一生努力可以大幅度的提升,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经上都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个时间是用我们地球上时间来算的,一百年,不如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一天;换句话说,我们这个地方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你要问什么原因,原因不难懂,我们这个世界障碍多。就像我们行船,我们这是在滩上,大风大浪,很大的波涛,你从这边通过不容易,高难度!西方极乐世界是平水行舟,风平浪静,没有惊险,很容易通过。很不容易通过,你能通过,你比他殊胜太多!可是这个地方通不过的,都被浪冲下去,都堕落,都失败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缓慢,平平安安,绝不出事,没有风险。诸位从这个比喻,你细细去观察。
所以,我们抓住佛菩萨、圣人教导我们的纲领,我们还要向祖师大德、这些善知识学习,看看他们怎么做,他们怎么讲。譬如《弟子规》,《弟子规》只掌握着孔夫子的一句教训,把它展开,孝亲尊师、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落实。夫子的一句话只是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这么一句话,圣人的一句话。贤人他能够把它演绎,讲清楚、讲明白,完全落实在生活中。贤人给我们做注解,把这句话发挥成为七段,孝是一段,弟是一段,谨是一段,信是一段,爱众是一段,亲仁是一段(仁就是贤,亲近仁慈贤人),学文是一段,七段,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
我们拿到《弟子规》行不行?还是不行,还要请真正学习《弟子规》的人来给我们做详细讲解。我们听听他是怎么学习的,杨老师、蔡老师跟我们讲解。你看这一千零八十个字,讲了四十个小时,一个小时算七千到八千字,他们这个东西要全部写出来,差不多是三十万字。这才搞清楚、搞明白,多善根,多福德,多戒定慧,多闻思修,多么重要!
净土菩萨天天参学十方法界,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你看往生的那些人,每天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同时他又到十方世界去参访。参访,去访问诸佛如来,见到佛一定要供养,供养是修福,一定听佛讲经说法,这是增长智慧。每天他们要去参访多少地方?佛在《弥陀经》上跟我们介绍得很清楚,每天参访十万亿佛国土,那就是每天去参学访问十万亿尊佛,这还得了!他怎么去的?给诸位说,分身去的,自己身体在阿弥陀佛法会里面没有离开,还是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没离开。可是自己的分身、化身已经到十方十万亿佛国土里面去参访了。同时去的,不是有先后,先到这一尊佛,参访完了再到那一尊佛,那十万亿你要参访到哪一年?化身同时去的。
每天这就是亲仁!亲近仁慈、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有证的,亲近这些人,成就怎么会不快?这是亲近诸佛菩萨,成就圆满的三福。戒定慧就不必说了,戒定慧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就,成就圆满的三慧;圆满的三慧是等觉,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这样子观察,看看这些得少为足,这些少闻思修的,在佛法里面所作所为,才知道那是懈怠。我们自己要不认真努力,也是懈怠。真的不懈怠,我们的德行,我们的道业一定是天天都有进步。一天没有进步,这一天懈怠了;一个星期没有进步,这一个星期懈怠了,值得我们警惕。今天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勤首菩萨偈颂第九首: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这个地方的「欲」是欲望的欲,『欲以少水灭』,不是比喻的喻。这是第七个比喻,「水少灭火喻,劫火遍炽,喻触境惑增,少分三慧,安能都灭」。读这首偈想到我们现在处在这个世间,确实是劫难,『劫火起』就是劫难。这个劫难怎样能把它化解?怎样能把它灭除?能不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不能的道理?问题就在我们没有办法如理如法的去求。理有,法也有,我们不肯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求,这就难了。
末后两句是法惑,『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就跟这个比喻一样。现在人我想多数如果听到这首偈,他对于前面两句感触一定很深。现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冲突发生,随时随处都没有方法避免,真的像「劫火起」一样。我常常讲的,夫妻的冲突,父子的冲突,兄弟的冲突,师生的冲突,同学的冲突。在一般社会,公司里面,老板跟员工的冲突,领导跟被领导的冲突,朋友的冲突,同事的冲突,太多太多了。展开来,大家晓得是大的,族群的冲突,国家的冲突,哪个行业哪一界里面都没有办法避免冲突。所以今天现前的社会,什么是第一个重要的大问题?化解冲突。
前几天有同修来告诉我,说恐怖分子在伦敦又有冲突事件发生。英国首相说:我们不怕恐怖分子的威胁,我们一定要争取最后胜利,伦敦人是炸不死的。能解决问题吗?不能!所以,处理这些事情,我们记住老子一句话,「和大怨,必有余怨」,何况你今天还不能和。仇恨不能结,结了之后没完没了,生生世世。这个事实真相我相信每个国家文献里头都有记载,都有讲因果报应这些事情,讲牵涉到前世,有前世当然就有来世。
美国的凯西告诉我们,他说世间任何一个人,你在一生当中所遭遇的这些事情,决定没有一桩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是没有前因发生的,绝对没有,统统与过去生中善恶业报有关联。今世跟过去世有牵连,那我们就想到,我们这一世与来世当然还是有牵连,中国人所说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怎样化解冲突?和解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决定要用和平的手段,平等对待,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不平等,和就谈不上,一定得平等对待。大国对小国要平等,大的族群对小的族群要平等,强势对弱势的族群要平等,平等才能够和睦,才能够和敬,才能够和爱,才能够和谦。人真正能够做到敬爱谦和,这个社会多么美好,这个世界才真正做到和平、大同。世出世间圣贤把这些道理都讲得很透彻,讲得很清楚。什么方法落实?教育。开会不行,古人没有用开会的方法来解决,古人用教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我们办班。
像我们办《弟子规》的讲座,办通俗佛法的讲座,到处办,常常办。时间不要太长,少则三天,多最好不超过一个星期,让每个人他能利用假期,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参加。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机会能够参加讲席的学习,就真正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从本身做起。所以我对于过去这些帝王,特别是清朝开国的几位帝王,我非常尊敬,我很佩服。他们办班,而且长期办班,这个不容易。宫廷里面有讲宴,宴是宴会,它不是饮食,不是这种宴会,是法会,我们佛家讲法会,法宴,它是经宴,讲经。能把儒释道这三家的学者、专家请到宫廷里面来讲道、讲经,帝王带着王子、带着文武百官一起来学习,天天讲。
宫廷里面有制度,「日讲官」就是上课的这些现在讲的是老师、讲师有一百多人。我看名单,诸位要多看《四库全书》、《四库荟要》,你看宫廷里面的日讲官有多少?讲演的人,身分也包罗万象,有从政的官员,他对于某些经论,儒家的经论有研究、有心得,到宫廷里面讲,讲的时候还要写出讲义。我最近在看《四书》,从前看《四书》是看古人的注解,我这一次在《四库》里面找到宫廷里面讲解《四书》的讲义,看看那个时候这些帝王大臣是怎么学法。讲得好,讲得很透彻,特别是怎样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治理国家,平息纷争,提升人民的道德伦理的修养,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所以,这些帝王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它有道理。非常可惜那个时候没有现代这些传播的工具,如果那个时候要有卫星电视,要有网际网路,我相信今天还是大清帝国。
伦理道德的教学,人民对于这些好的领导人,念念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着想的领导人,决定得到人民拥护,人民不会造反!边远地区文武百官,如果是能从像电视画面上看到宫廷里面的教学,他们也都会规规矩矩,奉公守法,也会爱护老百姓。这么好的工具不会用。你看看康熙、雍正、干隆,对于文教工作所做出的贡献,史无前例。康熙编《图书集成》,干隆编《四库全书》,编《大藏经》,用了多少的人力、财力,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历代王朝,真的他这是最大的贡献,这个是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够聘请这些学者专家天天在宫廷里讲,不是说这么多图书摆在那里,他真干,真学!
所以,今天我们想化解冲突没有别的,学!你家庭里面有问题,一家人来学习。今天说我们请个老师来跟你讲一部经,不容易,尤其是在你家庭里面,很困难。但是有很多讲得很好的,他有光碟、有录音带流通,你买一套回家去,全家人一起来学习,做得到!你把你学习的心得、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方法,你也能够把它写出来给别人分享,无量的功德,就是佛法讲的自行化他。谁能做?人人都能做。
我们这个小小的摄影棚非常希望做,多少年前我就有这个愿望,无论你讲什么,只要是正面的,能够帮助社会和谐的,能够帮助化解冲突的,我们非常欢迎。希望你到我这儿来讲,费用我们都能够提供,我们给你制作光碟。像过去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我们邀请新加坡九大宗教派人到居士林来讲道,我们给他录相。录下来之后,我们统统都是做两千片,送他们,譬如基督教,我送基督教一千片,天主教,我送你天主教一千片,另外一千片在居士林流通,九个宗教都有。中国这边就更多,儒家的、道家的学术的专题讲演,我们都非常欢迎,我们很乐意的替你做。
但是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没有版权,因为你有版权我们就受很多限制,没有办法帮助你流通。希望你跟佛菩萨一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放弃你的版权,来普度世界苦难众生,我们非常乐意为你服务,这是当前唯一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团体亦如是,尽量减少开会,开会没用处。联合国为世界和平开了三十五年的会议,效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得到。只有办班可以收到效果,你看听讲课的人,《弟子规》在我们这里办过两次。第一次好象是时间少一点,我不知道是几天,我知道是讲了八个小时。第二次十天,大概是一天四个小时,四十个小时,这是细讲。八个小时略说有略说的价值,因为有很多人工作非常忙碌,你叫他听四十个小时他没有时间,所以我们两种光碟都在流通。
诸位同学如果需要的话,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来接洽,这里可以赠送,免费赠送。希望你们在家庭里面,一家订上一定的时间,或者是早上,或者是晚上,能够有一、二个小时专门来学习。一遍学习完了之后,从头再起,再学习,你要能够保持十遍以上,我相信你一家和睦,你家庭里面所有冲突问题全解决了。
你要是个老板,你领导你的员工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每天老板带着员工一起学习,就像从前宫廷里面,皇帝带着王子、文武百官一起学习,效果无比殊胜。每天学习一个小时,把它订做常课,一遍学完了,一遍四十个小时,一遍学完了从头再来,永远不断。你这个公司里面的员工、老板真正团结,一心一德,你的公司行号哪有不兴旺的道理!公司从此之后,老板不必管员工,也不必开任何会议,员工自动自发。北京「大方广」那个公司就做了实验,实验非常成功。老板很自在,不要管员工,不要开会,每个员工非常勤奋努力工作,自己工作做好,跟别的同事、别的部门配合,这个公司健康。就是教学,没有别的,天天在教,天天在学,上课。
所以,我看到清朝宫廷里面这个做法,我感触很深,这个方法真有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可惜没有读到这些资料,他们如果真的要了解这个状况,知道这个方法有效果,它要能够采取,向全世界推动,我相信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决定可以落实。这是我们读这首偈无限的感触。
现在我们把话说回来,我们「佛教法中」现在也是普遍懈怠的衰相。为什么会到这种程度?我想我们许多同学心里都有数,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学教!世尊留下这么多经典,祖师大德留下这么多的指导,这些注疏、注解,现在学佛,无论在家的,只知道烧香拜拜,求福、求升官发财,没有学习经教,原因在此地。学佛四众同学都能够重视经典的教诲,一心一意来学习,把经典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上。佛法变成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科目,真正是带给你一生的幸福圆满,让你一生你自己跟你的家人都过着最高、最圆满的、最幸福的生活。方先生所说「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能得到,不是不能得到,问题是你肯不肯学。
古时候寺院庵堂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寺院庵堂是学校,这些出家人都是老师,跟佛陀在世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每天干什么?每天讲经教学,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二时讲经,每天二时讲经。世尊那个时代,古印度把一天分作六时,白天三时,晚上三时。我们在经典上读到的,它的分法,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六时。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的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个一直到民国初年才废止。中国从前用十二时,现在算命还是用这个时辰,没有用现在的几点钟、几点钟。现在我们用西方的,西方人把昼夜分为二十四个时辰,所以我们称它作小时,它比我们中国的时辰小。我们中国一时是现在的二时,印度的一时是中国的二时,所以印度那个时候一时就是现在的四小时。二时讲经,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讲经八个小时,换成现在是八个小时,真精进;四十九年不休息,每天讲八个小时。
是不是世尊一个人讲?我们相信是他老人家一个人讲,他讲经四十九年,我们相信。佛是三十岁开始讲经的,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但是我们能够相信,前面二十年佛讲得多,二十年后,佛的弟子里面很多人学成了。也就是说世尊培养了一批师资,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这是真的。这些弘法人才常常到各个地方代佛说法,这就是僧团。哪些人?我们展开经卷看到前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就算他三分之一讲得好的,或者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也有一百多个人。这一百多个人都是讲得很好的,很受大众欢迎的,佛常常派他们到各处去讲经,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它是教育,跟诸位说不是宗教。佛陀在世没有佛堂,只有教室,没有佛堂,没有大殿。佛堂里面有大殿供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大家纪念他,才造这些像来供奉,纪念他。我们要知道这个历史,你才不至于产生误会。
所以佛的一生是教学。到晚年之后,能够讲经说法的学生多了,佛一定自己讲经的时间就减少,听听学生讲的,他要做印证。也就像当年我们这些晚辈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开班教我们讲经,我们上台练习讲经,他老人家在下面听,改正我们的错误,这样才能学得出来。我相信释迦牟尼佛当年也不例外,这么多学生跟着他,一定在这里面选拔优秀的。常随弟子里面的上首,佛门称为上首,上首就好比他要分班,每个班有班长、有副班长,这是上首。那些人听佛说法,有时候听了有疑惑,听不明白,这些人就要负责来讲解、来解答,真正遇到困难,才向佛陀请教。
它是个学术的团体,是个教育的团体,要把它的本质认识清楚,不是宗教。它是为广大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来服务。现在我们佛门本身把这个教学疏忽了,每天只着重于宗教仪式,这就把学术教育改变成宗教。我相信释迦牟尼佛看到都会流眼泪,塑那么大的像,金身供在大殿,千万人去膜拜,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不是!释迦牟尼佛是要我们向他学习,那才叫奉事师长。不是把师长供在那里,天天给他磕头,拿着这个做幌子,领导一些迷信的众生,这大错特错!
所以早年,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是最反对佛教的。我念小学的时候,我们同学、老师对我都知道,破除迷信我是第一名,总是走在别人前面;不晓得它是教育,不知道它是学术。所以我如果要是没有遇到方老师,我这个错误观念会错误一辈子,那是自己真的造罪业,无知。方老师告诉我之后我才明了,原来真正的佛教在经典里面,不在寺庙。方老师说寺庙里你找不到佛教,看不到佛教,经典里面,学佛一定从经典里面学。我的几位老师,实在讲也是非常希有难得。
我接触佛门,第一位是章嘉大师,这是大德。教我第一本看的书不是经典,是释迦牟尼佛传记,这个传记是唐朝时候人写的,不是现在的,在《大藏经》里面。有两种,一种叫《释迦方志》,一卷,一种叫《释迦谱》,有四卷,他叫我看这个。那时候这个书买不到,所以只有到寺院,寺院有《大藏经》,在《大藏经》里面找到,用笔记本抄。这个五卷东西我抄过,我好象总共抄过几十卷经,利用星期假日,一天到寺庙里来就是抄经。我记得一天大概可以能够抄到八千字到九千字,有时候将近能抄一卷。这个对自己有好处,现在印刷术方便,东西得来很容易,人就懈怠。那个时候得来不容易,自己去抄,那个印象不一样,抄一遍比自己读十遍效果更大,重要地方都还能记住。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一生的事迹,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正学佛,确实要从这里下手。
你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你对他有认识,你对他有了解;认识愈深刻,了解愈清楚,你对他的尊敬、仰慕之心油然而生。这不是人教的,自自然然对他生起仰慕、尊敬,这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应当要学他。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去做一个像中国的穷秀才,中国以前教童蒙的穷秀才,过那种生活。他比穷秀才的生活水平还要低,托钵,每天沿门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希望我们学他,传他的道,传他的法。他的道太大太大了,《华严经》上讲的是他的道;他的法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是怎样在生活工作里面,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怎样达到登峰造极的真实智慧、才艺德能,我们要学的是这些。宗教这些仪规都不是佛制定的,这是后世祖师大德为了纪念老师,纪念总有纪念的规矩,仪规从这儿来的。最早的仪规也很简单,简单隆重,着重在教学。
所以我们明白了、了解了,我为什么要出家?有很多人问我,连李老师也问我。我说我出家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佛教带回归到本来面目,没有别的意思,回归到教育,回归到学术。所以我称佛陀,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你要看了《释迦谱》,看了《释迦方志》,你就会承认,你会同意我的说法。世尊在当年的身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是老师,但这个老师教学不收学费的,无条件的,义务的老师。中国过去做老师的也非常清高,说老实话,也是不收学费,但是接受学生供养。富有的人家供养老师会多一些,贫穷的人家会少一点,甚至于很好的学生,家里非常贫穷,老师还要照顾他家里生活,还得送点米,送点菜给他们;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道理在此地。我们再要不懂,再要这样懒散、懈怠下去,不能够振作起来,那眼看佛教在我们这一代逐渐走向灭亡。
现在还有些,这一般人讲的,还有些迷信的老太婆、老阿公会到庙里面去烧香拜佛。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没有了,二十年之后,你绝对看不到有人到寺庙里烧香拜佛。为什么?不信!你没看到现在寺院庵堂的法会,老人多,中年人少,青年人更少。你从这个地方去看这个现象,你慢慢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这些老太婆、老阿公都往生了,后继无人,他们的儿孙不相信,尤其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佛法,我把佛法扩大来讲,宗教,每个宗教都一样。我跟很多宗教接触,我都告诉他,宗教一定要走向社会教育,走向大众学术,那你前途还是一片光明。如果脱离了教育,脱离了教学,只有宗教仪式,宗教在这个世间维系最长不会超过三十年。我这个话跟很多不同宗教人士在一起谈过,太重要了。
所以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办学,要培养有修持、有学问的老师。这个老师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真有修持,真通,真有学问,讲得好。我的老师,我三个老师,章嘉大师是出家的,方东美先生跟李炳南老师都是在家的。所以出家、在家没有关系,真正通达,真正学习,真正有大愿心,把这么好的学术发扬光大。这个东西能帮助社会,解决社会上一切的疑难杂症,统统能解决。为什么?真实智慧,只有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纵然解决了有后遗症,就是老子讲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余怨是后遗症。你就想到古圣先贤教诲之可贵,几千年多少人,都是高人,他们的智慧、经验、方法、效果,都在这些典籍当中,留给我们后人,他对得起我们;我们没有好好的学习,我们对不起他。希望我们读这首偈,我们要振奋起来,眼前的灾难,除了圣贤教诲之外,没有办法能够解决。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