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2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0五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这段是文殊菩萨实际上是代我们问的,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疏》的开头把段落给我们交代清楚,第一句到『问法首菩萨言』,这是问人,能问的是文殊菩萨,所问是「法首菩萨」。下面就是他所问的话,提出的问题,问题里面有三段,第一段是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出圣教」。这就是佛在许多经论里面都说,所以他说『如佛所说』,不指哪部经。『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就像我们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读的,《十善业道经》最精彩的一段就是这个问题。
 
  佛叫着龙王,龙王是十善业道会上的当机者,龙王代表谁?代表我们现前所有的大众。为什么用龙来做代表?这诸位要知道。龙蛇是善变的,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上大众,是不是善变?前念跟后念不一样,早晨跟晚上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见解不一样,言论不一样,行为不一样,随着外面境界起变化,自己不能做主宰。这就像龙蛇一样,善变,所以用它来做代表。「佛告龙王」,就是告诉我们,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还得了吗?不得了!就是此地讲的「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他说断一切恶道苦,是因果统统都断了。
 
  一切恶道的苦,明显的就是指三途六道,广义的来讲,十法界都苦。十法界里面有菩萨法界、有佛法界,诸位要知道,这个佛法界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没有超越十法界,天台大师称他为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什么时候算真佛?明心见性才算真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没有见性,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没断。他再用功,再往上提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这才是真佛,《华严经》上称为法身菩萨。
 
  法身菩萨是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我们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佛,天台大师称他们叫「分证即佛」。分证是什么?没有圆满,是真佛。等觉再上去,那就是圆满的佛,所以分证佛地位最高的是等觉菩萨。《般若经》上讲的「诸佛」,我们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的注解,他注得很清楚,这个诸佛就是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称「诸」。这个诸不是我们一般讲很多很多,它是指四十一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就是四十二个位次,这是诸佛。这个说法非常之好,真的是能断一切烦恼。可是前面这句我们要重视,受持正法真的是悉能断除一切烦恼。
 
  下面文殊菩萨提出疑问,说『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我们现前就是属于这一类人,我们受持,没断。如果我们用天台大师六即法来说,我相信大家就恍然大悟。我们的受持,也有圆满的受持,也有分证的受持,也有相似的受持,也有观行的受持,也有名字的受持。「受持正法」有六等,你是属于哪一种?说老实的话,大多数的同修是名字受持,有名无实,所以你烦恼不断,有名无实。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钞》,这段大师注得很详细,这是讲修行,我们一般讲要真干!
 
  他这个三段里面,第一段,「出圣教,受谓心领义理」,这是「受」字的讲法,「领」是领会,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义理,教义跟教理。「持谓忆而不忘」,这把受持两个字的意思说出来了。我们今天对于经教里所讲的教义、教理,懂不懂?不懂!如果能懂得教理,理只有一个,通一切法,通一切行门,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这是受持里面最殊胜的,我们一般讲上上根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出现,代表的人物是禅宗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之前没听说过,六祖以后也没听说过,就出这么一个人。这是什么?通教理的。
 
  六祖虽然不认识字,你看看通教理、通教义,可见得与认不认识字没关系。他有真本事,世出世间法,你提出来向他请教,他都能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这个叫人不能不佩服。无尽藏比丘尼,我们佛门讲受持《大涅槃经》,用现在话讲学习,学习《大涅槃经》。学习的时间很久,《大涅槃经》几乎都能够背诵,那个经很长,有三十六卷。义理不懂,向六祖请教,六祖那时候二十四岁,还没出家。六祖说「你念给我听」,无尽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经》,惠能就给她讲解,她受持确实有功夫,这一讲解她就开悟。所以,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一个得度的。真的通了,这是上上根人,我们没法子学的。
 
  我三个老师,我在初学的时候都警告我,因为我对于禅很有兴趣,尤其是对于《坛经》。我第一部自己看的经就是《坛经笺注》,丁福保的注解,我看得津津有味,很喜欢。方东美先生警告我:不行,你没有这个能力,你要从这个门入那就可惜了。为什么?将来会走上豁达空,不得其利,反受其害。他说有惠能那种根性,可以,没有惠能的根性,不行。章嘉大师也警告我,不可以从这里入门。李老师就更直截了当,十分肯定,不可以从这里下手。这都是真正善知识。
 
  那是什么人?说实在话,我们学佛久了明白了,那是再来人示现的!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这是能大师自己说的。他一生当中,真的是了不起,接引上上根,就是根熟的众生,四十三个人,那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坛经》里面举了几个例子,诸位读了就知道。那是唐朝时候的环境,在中国佛教史里面,那个时候叫黄金时代。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上登峰造极,十个宗派都是在隋唐时代建立的。国家护法,帝王、大臣、长者、居士学佛的风气非常之盛,盛极一时,以后再就没有那么样殊胜过了。
 
  今天的环境不一样,这个自己一定要知道,这是我们学佛的大环境。今天佛教衰了,不但佛教衰了,佛教将近于灭亡,岌岌可危。不但在中国,在整个世界,人家尊重你是一桩事情,表面的,实质上?实质上都把你画作迷信。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复如是,这个事情很麻烦。年轻的这一代不相信了,所以在全世界来讲,宗教是一年比一年没落。诸位不要看着好象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这些年来有发展,很兴旺,甚至于在日本、韩国你都能看到很兴旺。你到欧美去看看,它在没落,信奉的人愈来愈少,很多教堂没有人去,不能维持,所以教堂都卖掉了。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很多教堂插着牌子在出卖。
 
  东方的这些法师们,有中国的、有香港的、有台湾的、有东南亚的这些法师,包括日本、韩国,到美国去多半都是买教堂。教堂便宜!同时又是宗教场所,弘法利生,做宗教的佛事,政府许可的,不必要另外再申请,很方便。所以都是买教堂,把它改装成佛寺,很少是自己建立的,多半都是买教堂,最省事。所以,整个环境来看在没落。你再看看所有宗教里头,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参加的人员老人多,年轻人很少。现在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人人都追求现实生活享受,把宗教都看成迷信,弘扬佛法尤其困难。在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活动,不邀请宗教人士参加。我出席了几次国际和平会议,不是以宗教身分参加的,是以学者专家的身分,是以教授的身分去参加,你就想到不容易。往后在社会上讲经弘法,说实在话还是要有高等的学位,还是要有教授的身分,人家对你会稍微尊重一点。
 
  所以,现在许多年轻的出家人到大学里面去念书,去拿个学位,在现前社会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困难很多!大学里面拿一个学位不难,难在宗教的承传,实学,真实的学问,这个东西难。真实的学问到哪里去学?持戒、修定、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不单在我们这个世间祖祖相传,没有例外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修行证果都是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所以,真实的德能需要世间这些假名,它可以帮助你,也不能疏忽;事在两难,两难你都要能够取得。当然,首先是德行,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说得很多了,尤其在这一章。这一章是「正行甚深」,正行怎么样?持戒、修定、断烦恼,这些东西我们有没有?
 
  学习,这个我们讲得太多了。首先你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可遇不可求,要缘分。这个缘分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结的缘分,这一生遇到了,一拍即合;过去生中没有缘,这一生中来结缘,那就非常困难。但是,真正想学不是没有路,有路,学孟子,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你看孟子以孔子为老师,那时孔子已经过世,已经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依照孔子的著作来学习,学得真像孔子,变成孔子的传人了。孔子没有亲自传给他,但是他确实承传了孔子的道统,所以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孔子生在春秋,孟子生在战国,大概相去有一百多年的样子,他学成功了。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例子,学古人,决定没有过错。
 
  在我们佛门里面,也有位私淑弟子学得很成功,净土宗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年轻的时候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们两个人都出现在杭州。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专门依莲池大师的著作,一门深入,锲而不舍。实际上,蕅益最早是学天台,以后从天台转到净土,专门学莲池,他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莲池大师是净宗的祖师,他也成为净宗祖师,莲池是八祖,他是九祖。古人留给我们这些榜样,使我们后人真正想学就有方法,古大德里面你仰慕哪一位,专门跟他学。大概古大德留下来的东西都相当丰富,莲池、蕅益留下的东西都相当丰富,我们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不能全学,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都不许可。只能在他们典籍里面,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里面,选个一种、二种,诚诚恳恳的受持读诵,依教修行,一定能成就。在净土宗,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一样就够了,你就成功了,一生受持。
 
  大陆上有位居士,早年的时候来找我,我就把这个方法说给他听,他就选择了《无量寿经》。行,你就一心一意受持《无量寿经》,为人演说,演,你要做给人看;说,你要讲给人听。很难得,他讲了一百多遍,一百多遍就熟透了。他要是真正能受持,把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一心求生净土,他一定成功。如果这些烦恼习气放不下,他所修学的都变成来生的福报,也没有白学,来生有福有慧。可是享福是桩很危险的事情,人一享福很容易迷惑,迷了之后他就造业,福享尽了业报现前就落三途了。这是佛经上有名的,叫三世怨,这个路走不得,决定要断烦恼。断烦恼可不是桩容易事,这个我们讲得太多了。
 
  这一章经文可以媲美《十善业道》,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举了十种烦恼,十恶!我们要能把这个十恶断除。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的修行没有根,根是什么?根是家庭教育,我们从小就失教,没有接受到好的家庭教育。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奉事师长,用现代人的一句话来说,不知道做人。所以,我们才逼着不得已,我们要从头学起,不从头学起没有指望。从头学什么?学《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我们小时候没有机会学到,现在知道了,补习,要补这门课,要非常认真努力来补这一课。《弟子规》的文不长,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要真正把它落实,这个东西不是背的,不是讲的,是要你字字句句都做到,这叫受持。你有这个根基,这么个基础,你再往上提升,就可以学佛了。
 
  学佛从哪里学?从十善业道。为什么要从十善业道?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讲得很清楚。三条十一句,佛在最后总结,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真正的因,你没有成佛的因,你就成不了佛。佛太高了,成不了,成菩萨也不错;再跟你说,成菩萨也成不了,成阿罗汉也成不了;最后告诉你,人天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上,没有十善业道,你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这个问题严重,得不到人身,人死了之后三途去了,你才晓得十善业道的重要。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
 
  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统统以十善为基础。所以十善业道非常重要,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必需百分之百的落实。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像盖房子一样,这么好的地基,你可以盖一百层的大楼,可以盖两百层的大楼,没有问题,你的地基太好了。如果不在这上面把基础奠定,你盖个平房都盖不起来,没有地基,一个风吹雨打,你的房子就倒掉,盖一层还是要打地基。所以,今天我们讲到受持正法,能断烦恼,一定要在这两门功课上下功夫,《弟子规》跟《十善业》。
 
  年轻人没学,不能怪他,我们大人没学,没有能做出好榜样给他看。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学,我们在讲席里头说了多少次,至少已经断了三代。我这个年龄在十岁以前还沾一点边,小我五岁的,边都没有沾到。照这个算法,至少是七十五年,七十五年,三代。现在要想恢复,你就晓得有多么困难,但是你要不从这上面下手,佛法好听,做不到。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这是菩萨提出的问题,「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这是总说,下面给我们说了十个例子。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二段,「何故下,申其所疑」。申是申诉,其就是文殊菩萨,实际上他是代表我们,我们的疑惑。「佛言能断,今有不断,即教行相违」,佛说的是教,我们接受这个教断不了。前面跟诸位说过,佛菩萨的教法有「信、解、行、证」四科,我们接受了,信不信?大有问题!为什么不信?解得不够透彻,信心建不起来,如果有相当深度的理解,你的信心会建立;能信、能解,自然你会依教奉行。
 
  你想想看,信是第一个条件,所以《华严》跟大论里佛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这个字好难!中国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的,信心真有。为什么他们容易建立?他们有家教,有根,他们有老师教。家教那是婴孩出世大概到五、六岁,这个阶段是属于家教,真正教育的根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教,大概到十二、三岁,他就有很强的能力了,对于做人的道理他懂,所谓是知书达礼。再向上提升,进入到太学,太学一般都是政府办的,而且拿的是国家的待遇。进入太学,身分就是秀才,国家有俸禄给你,你可以不必工作,虽然不很富有,普通的生活能过得去,专心读书。学而优则仕,书念得很好,再去考,县考是秀才;再是省考,省考是举人;最后的学位是最高的学位,进士。像我们现在学校里,进士相当于博士,举人相当于硕士,秀才相当于学士,你都有学位了。拿到举人,拿到进士,就可以从政,这是从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我们现在讲做官了。
 
  所以他有基础,学佛非常容易,以《弟子规》的基础来接《十善业道》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以《十善业道》的基础,就能够修学佛法一切法门。一切宗派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哪个法门跟你有缘,哪部经论你喜欢,你就可以好好的去修学,都能够行成证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都能够修行证果。可是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古时候就有,再告诉诸位说,这个有是不少!诸位想想看,以惠能大师为例子,他老人家在世,我们在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跟他学习的不止一万人,为什么成就的才只四十三个人?我们一般估计,真正成就约万分之一。六祖住世几十年当中,所接的十方学者,跟他学的人,决定不止四万三千人,不止,这是肯定的,这是大德!为什么成就只有四十三个?
 
  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受持正法里头,用天台大师的话,有六等,你是哪一等?究竟受持,百分之百的受持,这个人成功,没有话说。能够受持九成、八成,这个人也成功,受持九成,就像天台大师讲,分证位;受持八成,相似位;受持六成,观行位;六成以下,不及格。那是什么?名字位,有名无实,你的果报是个善人,人天,你的欲没有断,欲没有断你出不了欲界。欲界六层天,一般来讲,大多数人生天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可不容易,烦恼习气没断,伏不住。欲界天,夜魔以上要伏烦恼,烦恼没断但是烦恼很轻。这往上去,夜魔、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真正伏住了,那得定了,得初禅才生初禅天、生二禅天,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
 
  这样想起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比什么都重要,这两种东西可以能够保住人身,不堕三途,从这个地方慢慢向上提升,这才有指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二小段:
 
  【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随贪瞋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随覆』以下叫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疑跟恶见省略掉了。为什么?你已经接触到佛法,一定生欢喜心,你对佛法不会怀疑,你能够接受,你能够肯定,所以疑就不提了。接触到圣法,当然恶见,见解你会随顺经教,邪知邪见这样就能纠正过来,所以这两条可以省略。虽然是省略,我们也应当知道这里面有程度浅深不相同。如果往深处来讲,深的疑没断,浅的不疑了,可以接受佛法,可以接受大乘。大乘、佛法究竟是什么?还是没搞清楚,所以烦恼习气不断。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接着看。「先标相违,随贪已下,出所不断」,这给我们说出哪些烦恼你没有断。「势力已下」,它有两句,『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这两句是「结成不断」。「谓有持法,非唯不灭旧惑」,就是旧的习气烦恼,「亦乃随解新增十一种惑,势力所转」,这个到下面我们会看到。为什么你旧惑不能断,还增长新的烦恼?其实这些事情可能就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就犯了这个毛病。如果自己没有犯,这很幸运,看看我们周边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就会看得很清楚。
 
  「前四根本,后七随惑,皆言随者」,本经里面统统讲是随,你看随贪、随瞋、随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但是它统统用随。「杂集第七说」,《杂集论》第七卷里面讲,「诸烦恼皆随烦恼」,这个经上有这种说法。「有随烦恼而非烦恼,由此即显根本烦恼,亦得名随,随他生故,通释贪等,如九地中」,本经到九地里头还有详细的说明。「今约依法新起者说」,现在此地所讲的是依法新起,就是不但旧烦恼没断,你现在新的烦恼又来了。来了什么?你看随贪,清凉大师这个注子里头说得好,「即贪求名利」。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了,你贪不贪图名利?名利两个字没放下,你就不能断除一切烦恼,又加上名利的烦恼,你看旧的不能断,新的又来了。
 
  在佛门里面,出家人希望拥有道场,希望拥有权势。我在这个道场要做住持,要做当家;希望有声望,希望有地位,希望有很多信徒,希望有很多供养。接触佛法之后,这么一大堆的麻烦来了,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的心怎么会真诚?为什么从前的人能成功,现在人不能成功?说老实话,从前人成功也不多,但是外面的诱惑力量微弱。既然出家了,一定有道场,而且道场都叫十方道场,只要你正式出家,剃度了,受了戒,道场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去参学。如果这个地方有缘,跟你自己修学的根性相应,很喜欢,喜欢道场,喜欢同参道友,喜欢这个师父,你就在道场常住。
 
  现在这种缘就难得了,道场虽然多,哪个道场可以容纳你?哪个道场能接受你?很困难!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想学经教,不过学经教的时候,李老师就给我说了,所以我心里面有准备。他告诉我,你的经教学不好,人家耻笑你、讽刺你还没有关系,你在哪个庙里还能住;如果经教学好了,讲得不错,还有点小名气,恐怕你就走投无路了。当年这些话全部都兑现,真的走投无路。我在那个时候遇到那么大的一个困难,天天在想,这个路还要不要走?要走就放弃讲经,去做经忏佛事,这个到哪里挂单还都行,寺庙里欢迎这种人;讲经的法师不受欢迎,讲经没有收入,经忏佛事有收入,这是一个考虑。另外一个考虑,不愿意搞经忏佛事,那就还俗。这两条路,天天在想这怎么走法?
 
  这个时候遇到韩馆长,我讲经,她是我的常随听众,我到哪里去讲她都跟到哪里来听,很虔诚。她知道我的困难了,她就告诉我,她说我们家里房子很大,有房间,法师你可不可以住?你要能住,我们到外面租场地来讲经,借场地来讲经。她来负责替我办。我想想,没有别的办法,但是我自己不能确定,我带她一同到台中见李老师,把这个情形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同意。那我就住在她家里,这一住就十七年,我住她家里十七年,那时候我已经讲经二十年了。我讲经讲了二十年,我们才有景美的图书馆,自己才有个小道场。
 
  小道场面积多大?在台湾是五十坪,一坪是四个平方米,五十坪就是二百个平方米,中国大陆讲平方米,在香港讲二千呎,没有我们这一层大,没有。我们自己才有个固定的地方,在这以前都没有固定。租人家的房子,大概通常都是三个月、四个月,到期了人家要了,就得还人家,另外再找房子。借韩馆长朋友的办公室,有些办公室很大,晚上他下班了就借给我们用,我们来讲经。都干过!这个样子我讲经的生涯才就一直过下去,没有中断,这是我对她感恩之处。如果那个时候她要不帮助我,非常可能还俗去了,那就没有今天这种成就了,所以说非常不容易。
 
  一个人自修,没有良师益友来辅助,你就非常困难。所以我离开台中在台北讲经,我每个月(这是照例)要到台中去住一个星期,亲近老师,亲近善友,前后十年没有间断,根基才打下去。多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多么幸运的一桩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我学成之后,才有个图书馆,我不盖寺庙,我自始至终认定佛教是教育。这是我一出家就向中国佛教会建议正名,「佛陀教育」,免得社会大家对我们误会,说我们是迷信。我的建议他们也很认真讨论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还是没有真正把这个名字改过来。但是它不改,我自己肯定,一生从事于教学。
 
  当年我参加台中的大专佛学讲座,李老师先后办了十几届,我参加了十一届,就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是一次都没有缺课。以后就专门在台北讲经,从第十二届以后我就没有参加了。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来讲经,第一次到香港,讲了四个月,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在界限街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后两个月在香港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道场「光明讲堂」。从这之后,就从事于国际上的弘法活动,在早年在美国、加拿大的时间比较多。南洋的缘也是从香港结的,我在这边讲经,印尼跟新加坡的有几个同修来听,听了很欢喜,邀我到新加坡,所以跟南洋的缘就结上了。那时候每年我会到新加坡去一次,大概是讲一个月,也讲了不少年。所以相当不容易,心酸苦难,要经过许多的折磨。
 
  我一个人自身难保,所以不敢收徒弟。收徒弟怎么办?吃住、生活都有问题,我哪里有时间去照顾?一生没有收徒弟。你们今天看到悟字辈的那一帮,那都是韩馆长的徒弟,不是我的徒弟,诸位要知道。他们听我讲经,在图书馆跟韩馆长出家的,用我的名,实际上是跟她出家的,这个图书馆的同学,图书馆的这些老同修们、在家居士都知道。我自己从发心出家那一天我就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不做住持、不做当家,一生住寺庙都做清众,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传戒,我是跟他学习。跟他学习,这是李老师介绍的,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有个榜样,要有个样子,他就介绍我印光大师,向他学习。所以不单教理要懂得,还要找个好样子,我们才能成就,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有个榜样。离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人,没有利益。
 
  我到晚年,大概是五年前,我讲经四十三年,今年是四十七年,五年!五年前我才接受大学赠送我的博士学位。当时大学想赠送给我,把这个意思传达给我的时候,我还不接受。以后到学校,校长非常客气,跟我谈了很久,劝我要接受。我说我是出家人,搞这个干什么?这个没有意思。如果我想要,三十年前这个荣誉博士学位我就拿到了。那个时候韩馆长的表哥在日本,他是个出家人,日本和尚。跟日本学校、跟政府关系都非常之好,佛教大学里面赠送个博士学位,轻而易举。那个时候就跟我说,我拒绝了,我记得印顺法师接受了;他那时候就提过,我拒绝,不干这个事情。
 
  所以校长告诉我,他说我对于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一些想法跟做法,确实值得国际许多和平人士可以做参考。但是这些会议不邀请出家人,他们邀请的都是学者、专家,所以他希望我接受,接受之后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去参加这些活动。这倒是个很好的理由,因为在现前这个社会,化解冲突跟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比什么都重要,我这才答应。所以,他送给我的不单是博士学位,同时学校里面给我的是荣誉教授,同时给我的。
 
  接着没多久,昆士兰大学也送我荣誉教授,南昆大又送给我博士学位,都是为了参加国际这些和平活动。不是为这个,我们要这个干什么?所以我跟一些常常亲近的同学们讲,很感慨的说,我们的本行是讲经教学,这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今天参加国际的这些活动,非分,不是我们的本分。为什么要参加?那就是我们所能见到这些方面,这些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没想到,有跟他们相聚提供他们参考的必要,为了这个。这不是我们的本意,自己要清楚、要明了。但是怎么样?有必要,在今天这个环境上确实有必要。我们不为名闻利养,我们是为了化解冲突,促进和平。
 
  冲突只有从内心里面化解,我跟他们谈到的,从哪里化解?从我们自己本身,把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化解从这儿做起。儒家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这是许许多多人没有想到的。效果从自己的家庭,家庭冲突能够化解,家庭美满;夫妻冲突能化解,夫妇和合;父子冲突化解,兄弟冲突化解,朋友冲突化解,这社会所有一切冲突都能化解。所以,冲突有根、有源,我们要从根源上去解决。决定不能够用对抗,不能用怨恨,不能用报复,那个就麻烦了。那不是化解冲突,那是加深冲突,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佛门跟中国古圣先贤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你要相信佛法,佛法讲三世因果,有些仇恨结到的时候,几千年都化解不了,生生世世报来报去,惨不忍睹,双方都痛苦。他就是执着!所以这个事情要化解。中国人用的名词好,不是把它消弭,消弭不了的,化解。西方人用的这些名词跟中国人不一样,譬如我们一般身上的疾病,外国人讲消毒,要把毒消灭;我们中国人讲的话就不一样,叫解毒,把这个毒化解掉。解是化解,温和;消灭,就对立了。
 
  名利不能要!我们今天接受这个,是工作上的便利,对现在社会我们尽一点棉薄之力。这也是做了非分工作,不是我们本分的工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随瞋,「瞋所不解」,瞋是瞋恚,这个不是普通的瞋恚。普通的瞋恚是你受了人家伤害,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陷害,你心不平,你有瞋恚,你有报复,这是以前你有的烦恼。现在你学佛法,又增加了,增加什么?你所研究的这些经典不了解,不了解就发脾气:「为什么我这么笨?为什么我不能够理解?」新增的烦恼!这个烦恼严重。贪、瞋、痴,佛称之为三毒,果报在饿鬼、畜生、地狱;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对世间一切法不能有贪瞋痴,对佛法也不能有贪瞋痴。还有很多人,总而言之,都没有办法出名利的范围,名利要细讲,那也是很难讲得尽的。
 
  你喜欢广学多闻,也是贪心,你能不能断烦恼?不能,你的烦恼在长。我希望我自己通宗通教,万德万能,像佛菩萨一样,做不到,你的方法错了;你的心不错,方法错了。开头要从《弟子规》、要从《十善业》,在这里扎根,然后在经教里选一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到什么程度?熏修到开悟,开悟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可是你要记住,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一句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没断干净,你学法门是增长烦恼。一门深入,你容易得清净心,反正就一门,天天学的就这一样东西,锲而不舍,这个里头可以尝到法味。学的东西多了,学杂了,学乱了,烦恼就会生起;旧的烦恼不能断,新的烦恼又现前,怎么会有成就?
 
  第三个随痴,「迷其自行」,你看全都是讲的受持正法,受持正法还生这么多的烦恼。自己所学的、自己所修的迷而不觉,自己的思想、见解邪而不正,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旧是染而不净。每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被污染了,你能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吗?得清净行吗?太难太难了!觉正净就是戒定慧,你有贪瞋痴,戒定慧破了,觉正净也破了,这个麻烦就大了。
 
  下面随慢,「恃法自高」,瞧不起人,这桩事情我曾经听到有些法师跟我讲。我在各地方讲经说法,当地的这些长老我都会去拜访,就有些人跟我说,他也有些徒弟送到佛学院念书。他说在没有去念书之前还很听话,还很规矩,在佛学院念了几年之后贡高我慢。回来连师父也瞧不起,自己师兄弟也瞧不起,道场他也不能住了。所以有些老和尚收了徒弟,决定不送他到佛学院。他收的徒弟在道场还可以服务,还可以帮忙,一送到佛学院就完了。恃法自高,傲慢心生起来了。
 
  还有些道场、寺院比较富有,老和尚对徒弟真的还想栽培他,送他到大学里念硕士学位、念博士学位。傲慢心随着他的学校程度不断在提升,愈是有高学历愈是目中无人。这什么原因?说实在的话,修学没有扎根,根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没扎根,所以才有这些现象出来。这个我们要深深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如果有,要痛改前非。所以,我是希望年轻的法师们,我们净宗学院强调的、要求的,两年学戒。这个戒不是别的,没有出家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出家的再加一个《沙弥律仪》;出家要学三门,在家要学两门,期限是两年。两年不是叫你会背,不是叫你会讲,两年要求你要做到;你不做到是假的,你做到才是真的。然后你才能进入净宗本科,三年修学净宗的五经一论。三年之后有四年的研究,你在五经一论里头选一种,一门深入。我们的整个学程九年,基础是在最初的两年,不这样学学不出来。
 
  世出世间法都要记住,古德所说「学问深时意气平」,真的有学问、真有修养、真有道行,非常谦虚。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不敢轻慢一个人。佛托钵的时候,有的时候遇到很穷苦的人,佛对他们都非常尊敬,没有轻视,所以这些人见到佛陀都非常欢喜,佛没有傲慢的习气。我们在《论语》里面读到的,孔老夫子一生谦虚、卑下,儒家修养讲的是礼,就跟佛法讲的戒律一样。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这是礼的精神。傲慢,礼就没有了,那个形式上怎么做的,精神不存在了。世法、佛法都是建立在谦卑的基础上。天主教的《玫瑰经》,第一条就是谦卑,圣人的教学没有两样,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些高级的宗教入门,就是谦卑。这四个字是根本烦恼。
 
  下面这是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随烦恼,但是在此地我们要晓得统统都是用随烦恼,随着你受持正法生起的这些烦恼,他的用意在此地。「随覆」,注解里面说,「覆藏己短」,自己的缺点、自己的短处掩饰,不愿意人知道。在佛法里面,真正修行要发露忏悔,过失要发露忏悔。可是有些修行人,过失把它掩饰起来,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让你看到的是正面的,负面的不让你看到,这个烦恼断不掉。中国古圣先贤跟我们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大乘教里面讲,没有过失的只有一个人,佛没有过失,等觉菩萨还有,有什么过失?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他的过失。哪个没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叫做觉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做修行,所以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诸佛菩萨欢喜。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而已。所以天天要发现自己过失,你天天有悟处;天天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你有功夫,你的功夫在增长。你还有覆藏,你完了,那真的是大过失。
 
  第六句『随忿』,注解里面讲「论难生忿」,这我们常见。经教里面两个人看法不一样,就争论起来了,各说各有道理,互不相让。忿是瞋恨里面的一分,愤怒,我们一般讲不高兴了,心不平,不服。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世法、佛法,跟人相处意见不合,心里面就生忿恨,这是常常看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我自己有没有?我跟别人讨论佛法,意见不相同的时候怎么办?有没有忿恨?这个地方就要有智慧。你要看对方,对方能接受,是个明理的人,好好的跟他讨论;如果他执着他的成见,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就不必谈了,赞叹赞叹几句,合掌令欢喜,不起忿恨心。
 
  底下这句是『随恨』。恨是什么?恨比忿要严重。恨,你看「结恨拟酬」,酬是报复,这就是结仇了,仇恨,等待机会报复;忿里面是忿怒,还没有报复的念头。所以我们常讲深仇大恨,报复,找机会报复这个念头它不会断,这就麻烦大了。今天这个社会上,恐怖分份子,到底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就是结恨拟酬,找机会来报复,麻烦在这个地方,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第八句『随嫉』,随嫉妒。别人比我修得好,别人比我学得好,看到心里难过,想什么方法障碍他、破坏他。这是什么?从嫉妒心生起来的。都是随着受持正法里面起这么多错误的念头,不但旧烦恼断不掉,还增加这么多新的,你说麻不麻烦?嫉妒是非常难避免的,尤其古人说得非常好,同行相忌。你出家了,谁还嫉妒你?出家人嫉妒你;你学佛,学佛的人嫉妒你,同行相忌。怎么样化解嫉妒?谦虚、卑下,现在的话说,低姿态,愈低愈好,千万不要强出头,出头就有嫉妒、障碍。有智慧、有能力,处处不要去表现胜过别人,连平等都不要。表现什么?表现你比我强一点,我还比你差一点,他的心就平了。要用真智慧来处理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这些事情。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我们再接着讲。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祖故事 35、贴骨烟患尚未除,大力流通戒烟方[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正见的把握[栏目: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109.登泰山观天下 Climbing Mount Tai and observing the wo..[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如何消除感觉自己即将死去的现象?[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六祖坛经讲话 第四 定慧品 经文.注释[栏目: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普贤上师言教[栏目:普贤上师巴珠仁波切的故事]
 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五章 离言入义识转智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三五一)[栏目:杂阿含经]
 看见双头蛇[栏目:印隆法师杂谈]
 愚痴六苦浅释[栏目: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