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0九卷)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来看「释名」里面第二段的问答。
 
  「答亦有二,一但依问酬报曰答」。这是第一种,别人有问,依照他所问的为他解释,这是答,这个意思容易懂。「二若俱为解释」,这个俱为解释就是详细的解释,「旁兼异义,美言赞述,令理显焕曰明,即今品意也」。为什么不说问答要说问明?这就把这「明」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为我们说出来。这个问答不仅仅是为他解释他所问的,而且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甚至于还有引申(我们现在讲引申),连带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义理,这一问就全部都把它说出来,这是真正开智慧。美言赞述,这是赞叹,让问的人、听的人,这种问答通常确确实实是在利乐有情问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听者深深得到利益,所以他不用答,他用个明。这品里面「问明」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了十首菩萨解答的义理甚深甚广。
 
  底下说,「明亦破暗」,暗是愚痴,明是智慧,智慧能破愚暗,「能除问者之疑暗故」。当然这个问者不是文殊菩萨,但是此地却是文殊菩萨问的,文殊菩萨代表我们一般人来发问,所以它的意思很深,到下面经文我们都能够看得出来,才知道佛菩萨的慈悲,我们对佛菩萨尊重的心、感恩的心才能生得起来。「今文殊九首,互为明难,递作砧椎,研核教理,以悟群生,故以名也」。这个地方这句就讲得更透彻、更清楚了。经文里头文殊菩萨发问,九首菩萨这几个人?九个人,名号里头都有首,所以称为九首,代表十信位。信为首,《华严》、《大论》里面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信都是摆在第一。
 
  念佛求生净土信也是摆在第一,净土三个条件,往生三个重要条件信、愿、行。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信说成六个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没有信心不能往生!不但佛法没有信心不能成就,世法如果缺少信心也不能成就,可见得信在世出世间法都是摆在第一位。我们的信心从哪里建立?这在前面都讲得很清楚,信心建立在解门上,你解得愈深,你的信心就愈坚定愈不会动摇。学佛的人凡是听到外面说还有好的法门,还有比这更殊胜的法门,这信心就动摇了,很多!自古以来不例外。什么原因?理解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广。如果说是真正的深解义趣,他不会动摇,决定成就。所以这是九首菩萨来答。
 
  问跟答的「互为明难」,问的人也有智慧想难对方,对方解答的人也有智慧,也要来难难发问的人。这都是在表演、都是在作戏给我们这些台下听众们观看的,希望我们这些听众看了之后,听了之后,能够恍然大悟,他们表演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后头说「递作砧椎」,砧是砧板,椎是槌子,递作就是互作,在经文里面就是互相问答,就这个意思,互相的来问答。「研核教理,以悟群生」,这是把这个目的说出来了,深入研究探讨教理。这个教理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理,目的是教一切众生开悟,明白过来。
 
  所以佛法总的教学纲领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统苦。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迷得愈深就愈苦。怎么样解决苦?帮助你觉悟,觉悟得愈深就愈乐,苦就没有了。诸佛菩萨、世间许许多多大圣大贤他们出现在世间,一生所做最伟大的事业不是别的,教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因。只要把这个因做好了,离苦得乐的果报自然就现前,那个不必去问的。我们只问破迷开悟,自然而然离苦得乐。故以为名,用「问明」来做这一品的品题。
 
  下面又说,「长行明起于问,偈颂明解于问,故曰问明」。这是这品经文的形式。「问」都是长行的文体,我们一般人讲体裁,长行是散文式的文体,可是答复都是用偈颂,就是长行明起于问,偈颂明解于问。为他所问的来加以解答,所以这叫问明。「不云答者,欲以明兼于问故」。所以他不叫问答,不是菩萨问答品,而是「菩萨问明品」,明比答的意思深,明里头有答、有反问。所以这个意思就很深很广。「问有二义,故得称明」。再说这个问,问有两个意思,所以它称明。
 
  第一个说「问中征责诘难理尽,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问也」,这条在我们凡夫里面没有,圣人里面有,为什么?我们知道真理是无尽的,无有穷尽的;言语是有穷有尽的,也就是说言语它有范围、有极限,可是真理没有极限。不但言语有极限,我们思惟想象也有极限。佛在法相经论里面把这桩事情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在八识田里面功能最大的、最显著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惟想象,这的确超过言语,言语没有那么大的范围。我们能想过去,我们也能够妄想未来。所以佛说第六意识对外能够缘一切万事万物,对内能缘阿赖耶,缘到阿赖耶识就是缘不到真性,这就说它有极限。称性它就没有法子,它的能力就达不到。言语的能力更是有限,此地说使答者亡言,这就是言语没有办法,但是不用言语他也能觉悟,这个方法高,高明。
 
  因此在佛法里面言语的教学真的是对初机的,高等的佛法没有言语,不用言语,那用什么方法教?佛门里面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什么样程度?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不用言语了,言语太麻烦了。所以今天我们讲的科学方法,逻辑辩证法,佛法讲的因明,这些都是现在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它们有极限。就是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很管用;如果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一点都没用处。我学佛以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他就讲哲学里面的方法是有范围的,他说在大乘佛法里头,这个东西统统用不上。我听他老人家说这个话,我没有怀疑,我也能肯定他讲得对,正确的。
 
  不要说是佛跟佛见面确实不但没有言语、没有分别,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法身菩萨们在一起,这法身菩萨是圆教初住开始,他们已经没有执着,已经没有分别了,诸位想想离开分别执着,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的?他们的功夫完全是在不起心、不动念上做功夫,这太微细了,我们凡夫无法想象,怎么想都想不到。为什么?你思想的时候有极限,这个极限思惟想象没有法子突破,你怎么会知道?这都是真理,真正的理事,不是妄想、不是推测,真实的道理,真实的实相。这所谓是「至明之问」,这是法身菩萨。
 
  第二个「以问中进退诘理令现,使答者易释,故以为明」。这一条行,我们凡夫有分,前面一条九法界众生没分。所以第二条这个问明,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有,就是在问的当中有进有退,来探讨真理。答复的里面也有进退,答的人有时候用反问,让问的人容易觉悟,所以它不叫问答,它叫问明,能生智慧。「又明即法明」,这说得好,「以十菩萨问出十种法明,故曰问明」。十菩萨就是十首菩萨,到经文我们都看到。文殊菩萨问,这十位菩萨答,问中有答,答中有问,所以叫问明。「虽诸义不同,皆菩萨之问明」。这个问的品题的意思,我们要知道。这一品所说的大致上我们就了解,也助成我们学习的兴趣。经文长,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一开头把里头的义趣、重点提出来告诉我们,提起我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就会有耐心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段「宗趣」,宗是宗旨,趣是归趣。宗旨就是这品经修行的方法,这是修因;趣就是趣果,我们依这个方法来学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趣就是果。它也有通别,「通复二义,一通分宗,二通会宗,并如会初」。这一会在讲「名号品」的时候说过,所以这带一带就行了。重要的是「别明此品」,别义,这一品经的宗趣有两个意思,「望当品,以十甚深为宗,依成观解为趣」。望,我们现在一般当「就」讲,就本品,这当品就是本品,就「菩萨问明品」这一品来说,它里面讲的十甚深,也就是十个问题,真的是很深的问题。这十个问题有问有答,你从问答当中明白,慢慢觉悟了,当然每个人觉悟的深度不相同。为什么每个人觉悟的深度不一样?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凡是有相当深度的觉悟,决定不是他这一生的事情,过去生中学过,所以他的领悟力好象比别人强,他悟的比别人深,道理在此地。
 
  我们在座的同学,每个人绝对不是你这一生才来学佛,不是!你过去生中学过,过去生还有过去生,确确实实有人生生世世多少劫来都在学佛。那要问他为什么没有成就?既然过去善根那么深了,为什么还不能成就?同学当中念过《无量寿经》的人不少,你看看《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说阿阇王子他们五百个同参道友,佛讲《无量寿经》,他们也很欢喜的来听,听了之后都发心将来我们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动了这个念头。他们有没有往生?没有,没有动往生的念头,只是听了很羡慕阿弥陀佛,希望自己将来作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心。世尊告诉我们,他们这五百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们想想看那个善根多深厚,那是多长的时间,现在还做凡夫。然后你就知道,我们今天遇到佛法,还发了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阇王子还没发这个心。你能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善根比他深厚,他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你一定超过他,这个道理很显然。
 
  要问为什么现在还变成这个样子?你不是没有修行,修行功夫不得力,所以你没能去得成。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你对于教理没有参透,所以你的烦恼习气断不了,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不下,好了,来生来世接着再干,就这么个道理。你要问哪一生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答案很简单,你哪一生放下,你就成了。这比断惑容易,你说要断见思烦恼,要断无明烦恼,那真难,那真不容易做到。所以智者大师给我们的示现就是不断烦恼。烦恼虽然没有断,我说的十六个字:名闻利养,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要放下。只要能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决定得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品位不低。怎么说不低?西方极乐世界四土是混合在一起的,一生一切生。所以生凡圣同居土,你天天可以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可以见到他们,他们在实报庄严土,没有障碍。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特殊的地方,其他诸佛国土里头没听说,只有极乐世界这一门特别。
 
  见阿弥陀佛就见一切诸佛如来,怎么说?到那个地方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有能力分无量无边身,不止千百亿化身,无量无边身同时去参拜无量无边诸佛。这个好处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这一生我们搞清楚、搞明白,这个机会决定不能放过。只要我们肯放下,从今之后绝不再搞名闻利养,绝对不再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一切苦难众生,念头转过来,不为自己了;生活为众生,工作为众生,读书为众生,活着都为众生,没有自己了。我们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希望我们同学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意思这就好。「成就观解为趣」,听了之后,常常记在心里,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叫观。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落实,把你所理解的要落实,解跟行要相应。
 
  「二望后二品,则以甚深观解为宗,成后行德为趣」。这句话说得好,这就讲第二会这一会,这是十信菩萨会,总共有六品经。我们现在读的这后面三品,前面三品是讲身语意,后面三品是讲解行德。所以往后面两品就是「净行品」、「贤首品」。要往后面这两品来看,这是以甚深观解为宗,可见得这品经很重要!佛家修行常常讲的随文作观,用在这品经文那就是特别重要,我们要随顺经文来作观,就是要把它落实,成就下面「净行品」就不难了。「净行品」是什么?生活规范,就是戒律,就是戒条。我们今天不要说在家同修,出家我们受了戒,我们戒条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你要问为什么做不到?没有观,也就是说没有解。行要依解,解为行之前方便。所以你对于这个佛法理解得不够深刻,你怎么会做得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必然还被外面境界影响,也就是说你做不了主,你的心用妄心,心为境转,你不能转境界,你被境界转。你能转境界,那你就是菩萨,你被境界转,你就是凡夫。
 
  由此可知,解门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佛法在最初,我们信佛,诸位一定要晓得,最初那个信都是迷信。在佛法里面还有个名称,不叫迷信叫正信,这个正是美其名说是正信,实实在在讲是迷信,这我们要懂,自己要承认。为什么迷信?佛法我相信,我真的不怀疑了,我对佛菩萨都很尊敬,可是什么叫佛菩萨不知道,什么叫佛教也不知道,再问什么叫《华严经》也说不出来。你这不叫迷信叫什么?可是迷是进来,进来不怕,进来之后我把它搞清楚,我就不迷了。从迷信进来之后,我就明白了,明白之后再信它,才叫正信。正信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天天在学,天天在练。所以从迷就到觉,就到悟了。不是老是停留在迷的这个阶段上,不悟不行!所以一定天天在学,最好天天在教,你要是肯教,你学得会更快,为什么?世出世法都讲教学相长,特别是「问明品」,你懂得问明这个意思,你教,你会问学生,学生会问你,常常天天都在这里问答,开智慧开得快。所以不能够不学,不能够不教。
 
  喜欢学,喜欢教,学不厌,教不倦,孔子如是,世尊亦如是,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遇到马来西亚一个学生叫蔡荣华,前几年过世了,我跟他很熟,香港有一个学生,台北两个学生,四个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台中去拜访李老师,李老师很欢喜,为什么?高等知识分子来学佛,这个机会很难得。老师会抓住机会不放过,把这四个学生留在慈光图书馆,我记得是住了一个多星期跟他们上课;每天上两个小时,上一个星期。教材是临时编的讲义,就是以后大专讲座里头采用的十四讲,《佛学概要十四讲》,那时候编的。老师临时编,临时给他们讲,他用表解的方式,一个表解讲演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当然学生听了有疑问要向老师请教,也是问明。有一次蔡荣华居士向老师问一些问题,问了三个小时,老师那个时候七十多岁,我们这些做学生在旁边说这个年轻人不懂事,也不怕老人累倒,我们都为老师感觉到难过,可是老师愈答愈有精神。实际上老师也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上了一堂课,教不倦,正是佛法当中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我在老师那里学到的。
 
  真有年轻人肯学,那就得帮助他,绝对不是想到自己体力,把自己忘掉了,所以谈笑风生。我们能体会到老师的快乐,真的是像《论语》里面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以忘忧,乐把疲劳忘掉。所以我们跟老师十年,这是亲身体会的身教,一举一动起心动念无不是真善美慧的教育。这使我们感到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把我们带上一条正路,我们终生感激,永远不会忘记。
 
  所以这个解比什么都重要,你只从这一门进入,真正明白了,你自然会奉行,不用人劝。要劝你怎样做怎样做,那是很低阶的,中上根性的人不用劝,要帮助他理解,要帮助他深入;至于怎么样修行,是他自己的事情。解行成就就是德,在这一会里面,贤首菩萨代表的。这是我们学佛,我们想成就,尤其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能不知道!
 
  今天学佛比过去艰难,过去什么?环境好。无论是大环境、是小环境,小环境有好老师,有好的同学,有好的学习场所,小环境;大环境,社会安全,人心善良,大环境好,容易学道。现在艰难,小环境不好,像我们道场太小、太拥挤没有办法居住,同学不能生活在一起;大环境,你一离开这个讲堂,六根所接触的无不是染污,人心不善,所以修行非常困难。现在的修学,我们唯一能依靠的远程教学,这是在这个世纪过去所没有过的。远程教学利用电视,利用网际网路,再就是利用光碟、录相带、录音带,利用这些东西做为传播的工具,这很难得。真正肯学的人一样能够收到非常殊胜的效果。
 
  我昨天从新加坡过来,前天晚上那边有几个同修找我,我们晚上在一起吃饭,有一个小型的聚会,十几个人。来了一位新的同学,过去没见过面,他告诉我,他听我的光碟,在网路上接收,完全依照我讲的方法修行,他真的五年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不看报纸、不看杂志,整整的五年在家里看佛经,今年是第七年了,所以他出来了。他说五年确确实实他心定下来了,真不容易,真有成就!所以他从网路、从远程教学里头得到的好处。所以问题是肯不肯学?肯学,没有一个不成就,没有一个不会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自己的德行。好,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下面有一段文是李长者《合论》当中摘录下来的,我们选的这个本子《疏论纂要》是干隆时代福州鼓山方丈道霈禅师编的,他把《疏》跟《论》合起来,这也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种体裁不相同,他怎么能把它合并起来?我们最初看到也很惊讶、也很赞叹,从这里知道道霈禅师对于《华严》是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我们今天采用他这个版本。请看这段文。
 
  《论》,文的前面加上这个字就是《合论》里面的文字。「约分三门」,约是约略,分为三门。第一「释品名目者」,因为有很多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就不要细说。「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故,故为问明品」。这段是讲这个品题的由来,为什么这品经叫做「菩萨问明品」,他说得简单也说得很详细。你看看这个宗旨非常明确,为成十种信根,这品经就为这个事情。那我们的信根,要知道信根很难得,五根头一条,五根五力,「长十种信力」,你看看这就把五根五力显示出来。我们的信没根,更谈不上力了,要想具足根力,信根、信力,可以在这品经里面学到。
 
  这品经里面这主要说它的内容,文殊师利菩萨与觉首等九位菩萨「互为主伴」,也就是说互为询问的人或者是答复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文殊发问,觉首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上,可能九首菩萨发问,文殊菩萨回答。这十位菩萨互为询问,互相解答,所以「问十种法明」,到后面经文我们都看到了。总的大问都是文殊菩萨说出来的,这个问题到下面经文我们能看到,要用现在的话说,真正是尖锐的问题,无比尖锐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提出来问我,我们真叫哑口无言答不出来,不知道怎么答法!所以听了这个问答真的会开智慧,品题名副其实,所以叫「问明品」。
 
  第二「释品来意者」,这是《论》跟经序例不一样,我们在清凉大师《疏》里面看,来意放第一,明宗放第二,再就释名。他是把品题放在第一,第二段这就是释品来意。「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开觉,所照佛境远近,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我们看这段,这在前品「光明觉品」,如来放光,光放在哪里?光放在足下,脚心,佛的脚心有轮相、有螺纹,好象我们手指有指纹,这是旋圈转的。佛的这个脚心有这个轮相,这是属于三十二相之一,从轮相放光。放光都有意思,足是我们一个人之所依,我们站在那个地方,是依靠这个脚站在那里,代表什么?代表信心。由此可知,中国古人也说得好「人无信则不立」,这个意思说脚站立在地面上,所谓顶天立地,人要是没有信,在这个社会上就不能立足,为什么?没有人信任他。没有人信任,也就是说没有人会帮助他,那这个人就很苦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没有人缘。所以,信在世出世法里面都非常重要。
 
  首先要建立自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第一个是讲信自,第二才讲信他,他是释迦如来、弥陀如来、祖师大德,这信他。头一个要信自,没有自信,信他也没用处,也不能成就。信自,一定要相信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有我的分,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品经细说这个道理,真正通达了,你的自信心自然就生起了。有自信你才会信他,你相信你这一生当中肯定会有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不会空过。这一生纵然生活得再苦,不要紧,暂时的,来生来世把生生世世苦难的问题统统解决了。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这有什么意思?从今而后再不干这个事情,再不搞轮回了,超越轮回,真正得解脱,这才是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不再迷惑颠倒。所以佛放光现瑞都表法的,告诉我们这是个基本的过程。
 
  「所照佛境远近」,这前面我们读过了。「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这个信心者不是普通人,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这句重要,这些人虽然明心见性,虽然证得法身,起心动念一一都称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就是。但是无明没尽,虽称法界依旧是不究竟、不圆满,所以菩萨还要向佛学习,菩萨彼此之间还要互相学习,这是一定的道理。
 
  「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劝令信心者修行故」。这也是在这品经里面,这是文殊菩萨劝大家修行、学习,这不是个普通人!文殊我们知道是过去七佛之师,以这样的身分、这样的德望,从他口里面说出来,赞叹佛德,劝我们修行,劝我们向佛学习。文殊在菩萨当中,也是我们最尊敬的一尊菩萨,最仰慕的一尊菩萨,他代表智慧。在中国大乘佛教里面,是以四大菩萨代表大乘学习的四大纲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第一尊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你们看看菩萨的名号,地是大地,藏是宝藏。我们知道地下许许多多的宝藏,金矿、银矿,许许多多这些珍奇的物品,都埋在地下等待我们去开采。现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争取石油,石油是现代科技的宝藏,如果没有石油,诸位想想,许许多多这些科技文明都会消失。你没有这个能源,飞机不能飞,轮船、汽车不能走,那都变成废铁了,可见得这个宝藏在现代比黄金还重要。
 
  佛用「地」表我们的心地,心地里面含藏的宝藏,决不是这个地球物质所能够相比的。心地里面有无量无尽的智慧、无量无尽的德能、无量无尽的才艺,还有无量无尽的相好。相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福报。无量无尽的福报在哪里?在你心地!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今天问题在哪里?就是他们心地的宝藏都已经开发了、都受用了,我们今天的宝藏是丝毫都没有开发,原封不动,但是要晓得,并没有失去。所以诸佛如来对众生非常尊重,为什么?平等的,大家是一样的。众生看到佛有这么大的智慧,这么多的相好,看到的时候感觉得很惭愧,感觉得总是不如佛菩萨,而不知道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跟他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这是佛对我们最大的恩惠,把这个讯息传达给我们。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讯息之后,应该如何开采自己心地宝藏?那就学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用什么方法?用孝、用敬,孝亲尊师。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里面讲什么?讲孝亲尊师,这个意思好深好深。唯有孝亲尊师才能开发性德,开发自性里面的光明。
 
  从地藏提升就是普陀山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意思懂吗?从孝亲尊师再扩大对一切众生行大慈悲,把我们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扩大到一切众生,就变成观世音菩萨,大福德!可是要记住,福德不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福德,那就是谚语里面所讲的「富而不乐」,你有财富,但是你一生的生活过得很痛苦,你不快乐;「贵而不乐」,古时候讲你做了皇帝,贵为天子,但是你不快乐,你很苦。为什么?没智慧。文殊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真实离苦得乐是要靠智慧。没有智慧有富贵,都没有办法离苦得乐。
 
  智慧开了那个真乐,那个乐与贫富贵贱不相干。你看看孔夫子的学生颜回,这很多人都知道,颜回很贫穷,孔老夫子说他「箪食瓢饮」,吃饭饭碗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竹篓盛饭,当饭碗用;喝水没有茶杯,用个葫芦瓢,葫芦里面挖掉做个瓢饮水,过这种贫苦的生活。可是他怎么样?他快乐无比。由此可知,离苦得乐与贫富贵贱不相干,智慧。颜回智慧开了,别人觉得这个生活很苦,他觉得这个生活非常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颜回的境界,颜回的生活的情趣,我们任何一个人没有法子想象,为什么?那是他的境界,你不达到他的境界,你不会了解他。所以智慧才是真正之宝,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最后普贤菩萨代表德,这个德是什么?德是落实,孝亲落实了,尊师落实了,慈悲落实了,智慧落实了。讲到文一点就实践,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他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统统落实,成就大德,所以大愿大行,行愿都以遍法界虚空界为境界,你说他多自在多快乐。
 
  我们再看下面,「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有此品来也」,文字很简单,说得很好。这品经就是说明十信心,这个十信心就是十信位的菩萨,这在大乘佛法里面讲这是小学,等于小学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这些学生他们修行之行。可是这修行前面加了个正,不是邪行,正行。正跟邪以什么为标准?以解为标准。他解得深,他解得透彻。所以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入住,大乘的先修班。及断疑故,因为他这个解不透彻,当然有疑问。大乘教里头佛说得好,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这个字在六个根本烦恼里面放在第五位,贪、瞋、痴、慢、疑,断疑才能够生信。由此可知,这品经的重要,帮助十信菩萨断疑,建立真正的信心。所以这品在这个时候来了,这是来意。
 
  第三「随文释义者」,这就正式解释经文,「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每一段经里面前面是长行,后面是偈颂,多半是长行是问,偈颂是解答,一共十一段经。「明文殊觉首十菩萨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各以菩萨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所以你要问十信,初信位的菩萨修什么?二信位的菩萨修什么?你看菩萨的名号就知道了,他是来做代表的。文殊这是总的代表,觉首是代表初信,在这里你就能看到,初信学什么?学觉。三皈依里头头一条「皈依佛」,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皈依佛是什么意思?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教我们这些凡夫从迷惑颠倒回头,皈是回头、是回归,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是依觉,佛是觉的意思。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觉,就是觉而不迷,初信位的菩萨学的。
 
  我们今天学佛多少年了,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我们没做。虽然我们也受了三皈,受了五戒,甚至于还受了菩萨戒,一条都没做到。你要问为什么没做到?对于佛的教学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深入学习,佛法的气氛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世俗的气氛太浓了。佛法的气氛,如果说是太淡了,那还不错,你还有那么一点,连淡都没有,完全没有!我们回想李老师讲的话不错,这些人学佛干什么?来消遣的。他在家里头无聊,到佛堂里面来玩的,来消磨时间的,不是真正来学的。我们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认真反省,我们有没有从这个地方下手?
 
  觉不容易,觉是觉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事实真相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思想见解自然就纯正,你的言行自自然然就像佛了,不是分证佛也不是相似佛,天台六即佛里面讲的观行即佛。那就是你时时刻刻都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觉悟、就是不迷;时时刻刻你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烦恼习气没断,但是怎么样?你决定不会随顺烦恼习气,不会了。也就是说你在境界里头能做得了主,你不会被染污,你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人开始觉悟,初信位的菩萨。不要瞧不起初信,初信位是圣人。那个五品位也了不起,五品位跟初信位很接近、很相似。所以菩萨名是表法的,「表十信所行之行」。
 
  「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谘问,十菩萨等,各以自行之法,以颂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学」。这几句话很重要,也说明世尊为我们讲这品经真正的用意是在教导我们,诱导我们。在这品里面世尊所用的方法是让文殊菩萨跟九首菩萨一问一答,互相的谘问。文殊菩萨在此地代表的是圆融,九首菩萨自己各人修各人的法门,这在佛学术语里面叫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十个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就像学校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他在哪个班级学习,这是行布。文殊菩萨圆融,无论你哪个班级,他统统都学过,统统都明了。所以《华严》为我们显示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确实有次第,但是你不要去执着,你不要去分别,你只认真努力随顺着去学习,自自然然就圆满了。这个指导原则是高明的,这种方法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要晓得。
 
  总而言之,大乘教里面最大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起心动念,这很不容易断,不要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就产生更严重的障碍,根本不要去理会它。从哪里下手?从不执着、不分别,从这里下手。我们在大乘教里头知道这个事情。如果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把执着放下了,你就能超越六道;你有执着,你就离不开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要常常记在心上,对于一切人事物,执着愈淡薄愈好。我们的功夫从什么地方看?执着一年比一年淡薄,包括对自己的身体不再过分的重视,好!身体自然健康。
 
  身体的健康寿命,中国古人所说的四十岁之前会受前生业报的影响,四十岁之后,后天的;四十岁之前先天的,后天是你这一生的造作。如果你在四十岁之前,二、三十岁你就觉悟了,你就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你的后天就非常好!后天也就是说四十岁之后,你这一生修得好,你殊胜!这一生的所修的叫花报,花报好就肯定来生果报殊胜,你会很快乐,你没有忧虑,你没有恐怖,心安理得。现在人说灾难很多,你怕不怕灾难?不怕。为什么?灾难来了会到好地方去,比这一生还要好、还要殊胜,他怎么不快乐?这就是《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要觉悟。唯有觉悟的人才能办得到,觉悟的人真正会放下,真正肯放下,欢喜放下,放下一切执着,不再执着了。
 
  这个功夫修行有了成就,再进一步分别要放下,于一切法不分别,那你的思想、生活回归到自然,好!这时不但是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你就入了华严,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萨境界。所以这品经就很重要,这品经念了一念之后,对对自己功夫,对对自己的心行,就晓得我现在在《华严》标准里面定位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在初信位?要真的到初信位那就很了不起,这一步一步就向上提升了。如果说是读了这个经之后,觉得不行,我跟他差得太远了,那应当认真努力向这个目标、向这个方向迈进,古德所讲的勇猛精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个水平。如果你能够达到初信位的水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五品位,不是凡圣同居土,十信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要是初住以上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所以经典,读经有很大的好处,能够知道自己在菩萨道上,现在在哪个站上。好象我们旅行,现在我们在什么地方,你很清楚、很明白,从什么地方走过来,前面还有哪些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明了当然你就快乐,你不明了你就怀疑,你会有忧虑;明了没有怀疑,前途真的叫一片光明。终极的目标,就是后面这两句话,「令信心者,依而仿学」,这两句话里头第一句是关键,令信心者,就是说有信心的人他才能得益,没有信心的人不能得益!他听了,纵然听得很明白,听懂了,他不相信。
 
  我们在这个时代亲身遇到科学不能解释,那些事情很多!今天我到这里,我看到有两位同修来找我,很明显大家都看到有附身的,他们所说的话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可是这些附身的都是学佛的,他不会害人,我们见到很多。昨天我从新加坡过来,乘坐的是新航的飞机,机长没想到他认识我,我感觉到很奇怪,原来他常常看我的光碟,在网路上收看我们讲经的讯息。所以看到我,他就认识我。那飞机上还有一个高级的职员,他给我说一桩事情,因为他们从事于航空业的,天天都要去飞,每天晚上都住宿不同的旅馆,住一天,第二天就走了。他告诉我,他是确确实实遇到两次旅馆里头有鬼,一点都不假!他睡在床上,洗手间有两个女人在讲话,听得清清楚楚,起来一看没有,什么都没有。他问我,这东西奇怪!
 
  我说这些事情,早年我在美国听到这个事情很多,而是我们学佛同修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可是那个时候那些人有很多都不在世了。像葛光明的岳父,他们在洛杉矶买栋房子,不知道那房子是鬼屋,买得很便宜,闹鬼!他们那时学佛,学佛当然也不太深。有一天他老岳父在洗澡,听到有动静,知道是鬼,他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居然把名字说出来了,吓死了,吓得衣服都没有穿就往外面跑。这是葛光明居士告诉我的,他老岳父前几年也往生了,真的不是假的。这种事情我常常听到。所以我就想起来,我们旅行,将来在身上放一点佛卡,小的阿弥陀佛佛卡,或者地藏菩萨,或是观世音菩萨都好,遇到有这些事情可以送给他。他住旅馆,把这个放在旅馆当中供养着能避邪。如果自己能够念佛菩萨名号,那就更好。这是说明这个世界奇奇怪怪事情,科学不能解决事情,不是没有,还挺多的。好,现在时间到了,这长者的《论》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大概就可以讲到经文。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二下 七 不弄坏小鸟的家[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五十一卷)[栏目:净空法师]
 与佛同行[栏目:达真堪布]
 佛陀论马[栏目:拈花说禅]
 求法者,无法可求[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上月取石白忙了[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第四十四回 依法如实:悟[栏目:自然的代价]
 五百罗汉 415、金刚尊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成就来自专注力[栏目:万行法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33[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