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四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第十一首,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末后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用「拂迹入玄者」,这才真正说到究竟圆满。偈颂是举个例子,这个例子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用佛法来说,就是二法。你看『实』,实的对面是『不实』;『妄』,妄的对面是『非妄』;『世间』,世间的对面是『出世间』,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相对的世间不是真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你想想看这个地方讲的,「实、不实」这是二法;「妄、非妄」也是二法;「世间、出世间」还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佛法就是觉悟,不是佛法,没觉悟,你还堕落在两边。什么两边?实是一边,非实是一边;妄是一边,非妄是一边;世间是一边,出世间是一边。你还执着在两边,你还分别两边,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六道凡夫,这不是圣人,这是迷而不觉,不是觉而不迷,这我们要懂。
 
  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说「入不二法门」,你想想看这个味道,怎样才入不二法门?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入了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诸佛如来自证的境界,所以叫做一真法界。诸位可不要执着这个名相,执著名相又落在二三。所以这个东西连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前面讲三自性,后面讲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这一首偈是讲胜义无自性性,三无性是「拂迹入玄」。
 
  我们现在来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拂迹入玄者,谓前法性无生,一切皆空,实也」,入实是指前面说的这些。「示现有生,眼等差别」,眼是根、尘、识、七大,我们从这个归纳上来说,眼等就是指像《楞严经》上所讲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把宇宙之间所有的万事万物统统包括了。这些是什么?示现有生,有生就是有生灭,无生没有生灭,法性没有生灭,无生,大乘教里面也称之为常住真心,所以说它是真实。示现有生就是讲的现相,如果用哲学名词来讲,法性是本体,眼等差别是现象,现象有生有灭,体不生不灭。这个不是实,这不是真实的,前面讲得很多,剎那不住,就是剎那生灭。
 
  「妄心分别有妄也」,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为什么说它是妄?佛家讲真跟妄的定义,凡是讲真,永恒不变,这是真的;如果它有生灭,它有变化,这就是假的。你看起心动念,念头有生有灭,前一念绝对不是后一念,后一念绝对不是前一念,分别执着亦复如是,念念不住。可以说它相似,绝对不能说是完全相同,相似,确实没有一个念头相同。世间所有一切万物亦复如是,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大同当中有小异,所以这就是妄,虚妄,不是真实,妄心分别。可是「如理观察,非妄也」,怎么叫如理观察?中国禅宗里面所说的「见性不着相」,那就是如理观察;你在相上见到性了,这就不是妄。为什么?性是无生的,它不是妄。所以,世间跟出世间不二,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实、不实不二,妄、非妄不二,世间、出世间不二,你就入玄了。玄是玄妙不可思议,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也就是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境界,迷悟境界不相同。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这里还得补充一句,怎么讲如理观察?古德有个比喻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说我们用黄金做个手镯,做个戒指,如果你从相上来看,这是戒指,这是手镯,戒指不是手镯,手镯不是戒指,从相上看。相是什么?千变万化,我不想用这个手镯了,我希望把手镯做个项链,手镯就变成项链,项链不是手镯,所以相它会变。但是金不会变,戒指是黄金,手镯也是黄金,项链还是黄金,你要见到金,就是如理观察。你要执着在相,那相是妄,你没有见到真的东西。真的是它的体,能现能变,黄金是能现能变,它能够变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样子。我们到黄金制造首饰的工厂,在它的展览室里去参观,我去看过。两万多种黄金制品首饰,真的是美轮美奂,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可是怎么样?全是黄金。
 
  所以,你如理观察,你只看到一个黄金,没错,这叫什么?见性不着相。从这个道理,我们把它引申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什么?这都是现相,现在人讲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妄想、分别、执着是精神现象。在佛法法相里面讲,物质现象属于相分,精神现象叫见分,这两分都不是真的。这两分从哪里来的?同一个源来的,根源同一个,佛法名词叫自证分,相宗叫自证分,此地叫法性。精神、物质都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像黄金一样,能变世间种种法。觉悟的人见性不着相,他不是离开,远离相,不是的,是不执着,他在现相里面就得大自在。执着相就错了,你就生烦恼。不着相,无论是在天堂是在地狱,你都得大自在,为什么?知道天堂、地狱的性是一个,都是法性;现相不一样,现相不一样没有关系,虚妄的,不是真的,体性是一样的,这叫如理观察。
 
  如果我们能常常保持着如理观察,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怎么个转法?就是见性不着相,你就转了。为什么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原来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从这里看,看他的真性。所以从性上看,哪个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无情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世尊说法用了两个名词,在有情众生上说之为佛性,在无情众生上说之为法性,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种智是一切种智,同时同样圆满显现一切种智,这个意思叫同成佛道,这才真正到究竟圆满,如理观察。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能够学会如理观察,你得大自在了,你看到善的境界,不起分别执着;你看到不善的境界,也不起分别执着。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是白痴,看得深,看得远,看得透彻。这个意思是什么?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达明了,怎么会起心动念,怎么会有分别执着!这个道理如果一下体会不到,慢慢来,《华严经》后面还很长,只要专心来听,听久了你就得三昧,听久了你就会觉悟。
 
  下面清凉大师说,「以妄为缘生,世间流转」,这就是讲我们一般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现相,是结果,它的因是什么?因就是妄为缘生。我们换句话讲大家好懂,这个妄就是迷,如理就是觉,妄就是不觉。不觉怎么样?不觉以为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前面所讲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这都是缘生,佛法是圆成实,佛法也是缘生,所以佛法也不能执着,你一执着就错了,哪来的佛法!果然觉悟了,佛跟你说,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没有觉,佛就说,哪一法是佛法?诸佛如来所示现的、所说的都不是佛法。为什么?因缘所生法。佛的示现说法,目的是教你觉悟,不是教你分别,你分别佛的言说,执着佛的示现,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觉。
 
  你看这个经教,到这里是一个段落,最后把迹象统统扫掉,你这才恍然大悟。开经偈里头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这才真正懂得佛在说些什么,他所说的目的何在!帮助你觉悟,帮助你确确实实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大白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明白人在佛法里称之为佛陀,称之为菩萨;不明白称之为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无二无别,就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其他都同,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同的,就是迷悟不同。佛菩萨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明心见性而已,这个教学就功德圆满。这个理甚深,事很复杂,我们要慢慢的来学习,细心的去体会。
 
  这是一句说明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的现象,六道轮回现象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样不是轮回的。大的,是讲六道轮回,小的,我们这一天也是轮回。你看从早到晚,晚上到第二天又天亮了,周而复始,轮回;一年是一年的轮回,腊月三十尽了,第二天又初一了。所以,中国古德常常讲「终始」,终始就是指轮回,终不是完了,终接着就开始。一年腊月三十,终了,终了之后,立刻第二年正月初一又开始,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一个月月终,接着下一个月初一开始;一个星期,星期六终了,星期日就开始。一天,夜晚终了,我们中国人讲半夜子时,子时有上半、下半,上半是今天,到夜晚十二点,过了十二点是下半个子时,第二天的开始,都是终而复始,这轮回的现象。现在科学里面没有讲到流转轮回,没有用这个名词,科学里头也有术语解说这个现象,称为循环,永远在那个地方循环,这是世间流转。
 
  「以如理观,成出世间」,你真正了解妄心随缘,妄心能变境界,境界能生妄心,它循环。这个事情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实验出来了,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我们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能不能做到?能!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妄心,给诸位说不是真心。我们大家都想善,不要想恶,想恶是妄心,想善还是妄心,妄里头有善、恶、有无记,所谓无记就是谈不上善恶。善心变天堂,佛家讲的二十八层天,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层比一层殊胜,善念、善行变现的,体就是法性。如果我们这些人念头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那变什么?变末日,许多宗教里讲「世界末日」;变饿鬼、变畜生、变地狱,这个境界都很恐怖。可是你要晓得,这个境界的体性也是法性,法性上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随着众生的念头,能现天堂也能现地狱。
 
  就像我们有一块黄金,我把这个黄金造成个佛像,我很喜欢佛,我把它造成佛像,它就变成佛境界。那个人说,我不喜欢佛像,我喜欢小动物,我把这个佛像的黄金,把它改变成一个小猫、小狗,它就变成畜生。你要是再把它改变成地狱、改变成饿鬼的形像,还是黄金,体还是黄金,相不一样。相,人家看到佛菩萨形像生欢喜心,恭敬礼拜;看到地狱、畜生的时候,他生不起恭敬心,甚至于感到很恐怖。性是一个性。所以如理观察,见性不着相,他的心平等的,他的心清净的,他的心觉悟的,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是性德,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起清净平等觉,这叫出世间。清净、平等、觉翻过来,清净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觉悟的反面是迷惑,你看看,是不是贪瞋痴?染污是贪,不平是瞋恚,不觉是愚痴,原来贪瞋痴翻过来就是清净平等觉。贪瞋痴,世间流转,清净平等觉,成就出世间,世间跟出世间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觉迷。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更应当明了,尔后我们就懂得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你就会做到很恰当、很圆满,决定一切都是利他的。为什么?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在什么地方?自利是圆满自己的性德,这是真正自利;利他就是决定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丝毫伤害,无有一法不是利益众生的。诸佛菩萨利益众生,有现前的利益,有将来的利益,有现前、将来统统都得利益,落实在生活事相当中,我们一般讲缘分。特别到底下一段,财首菩萨所说的十首偈,教化甚深,我们就能看到了,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所以,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年轻的时候听老师讲似懂非懂,但是我们确实有心追求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就开始研究佛经,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契入之后,年年往上提升,才知道这句话的微妙,在这个里头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纯正无邪,这里面的快乐无法形容。一般人能够体会得到的,就是看到这个人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烦恼,他很快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你看到他都是满面笑容,就像布袋和尚一样。这是表现在外面的,内里面之乐,无法形容。佛菩萨的教学摄受的力量这么大!你不契入你享受不到。契入不难,只要专心,抓住学习的纲领、原则,决定不能违背。
 
  我抓的这个纲领,我也常常跟同学们说,我没有保留的,喜欢告诉人,我修学佛法的纲领就是「净业三福」,我就是守住这个原则。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我的佛法就是守着这个教条。学儒,我所掌握的总的纲领原则是《三字经》前面八句,二十四个字。「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世间没有恶人,我们对一切众生恭敬心就生起来了。普贤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里头最重要的是未来佛,谁是未来佛?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你对他怎么能生得起恭敬?众生都造恶,你还会恭敬他吗?行!如理观察,恭敬心就生起来了。你要是真正懂得,他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是一个性,恭敬心生起来了。
 
  这是我们自己学习,跟教化众生,一定要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他为什么会变成不善?不善是习性,是他没有人教导他,他被环境染污,我们讲被环境带坏了,这个不能怪他。所以《三字经》上接着讲,「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大家都差不多,众生跟佛没两样,是一不是二。但是习性,习相远,远是对他自己本性来说,他的习性愈来愈远离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佛!你看现在在十法界里,我们是人道,如果感受不好的习性,你变成畜生道,你变成饿鬼道,你变成地狱道,距离你自己本来是佛愈来愈远,这习相远。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苟不教,性乃迁」,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就是从习性里头把他拉回来,回归到本性,本性本有,习性本无,回得来的,不是回不来,回得来。「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重要,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专!
 
  我求学就是守这个指导纲领,这八句话是真理,永恒不变,超时间、超空间,超世间、超出世间。所以你方法、原理原则一定要抓住,锲而不舍,一定有成就。至于佛教导众生的,我们明白了,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的是什么?总的来讲,「伦理道德」四个字。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真理,也是超时间、超空间,超越国家界限,超越种族界限,超越文化界限,超越宗教界限;换句话说,这种教育就是根本的教育,基础的教育。真正的道德,尧舜所讲的五伦、五常,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仁、义、礼、智、信,展开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这种教学的纲领,在中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个我们要重视,它超越一切界限,一切人都应当修学。
 
  你只要抓住这几个纲领,学习这些东西,无论你是从事于世间或者是出世间,你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有大成就!这是根,活的根,生生不息的根!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着看十一首偈,清凉大师的注解,「非倒法眼,皆是名言,而无真实,何者,如言取故」。非倒、法眼都是名词术语,佛法里面讲名相术语,这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清凉说得好,如言取故。什么叫如言取故?清凉大师引用古德的话说,「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取是什么?分别、执着,你分别执着言语、名相就全都错了,这个意思跟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完全相同。《起信论》教我们,听经、学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就对了。这三种在此地就是一句话,如言取故,《起信论》上说得详细。你分别执着言说,你分别执着名词术语,你分别执着言说、名相里头的意思,都错了。为什么?大乘教里头最难的就是意在言外,几个人能懂得弦外之音?这是佛说法的艺术,佛说法的妙处,妙在此地。为什么?真的说不出来,没有法子说。
 
  下面他引《十地论》上的一句话,「如言取义,有五过失,若不取着,实非实等,并皆契理」。你看看,只要你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实与不实不二,妄与非妄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门了,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对了!大师又引《中论》上一首偈,《中论》上也说得好,「一切法真实,一切法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这个几句话,字都很平常,没有难字,可是意思太深了。我们学习,反复多多的念,古人所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念上一千遍也许有悟处。你要问为什么?这里头是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的。
 
  专心一意的去念,这一千遍心定了,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了,那就是三昧。三昧起作用是智慧,智慧现前,所以其义自见,道理豁然明白了。所以,慧是从定当中来的,这一千遍是修定,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们不妨试试看,把《中论》这几句话把它写下来,放在自己的书房,每天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万缘放下,这几句话重复的去念。念到你妄想分别执着忽然不起了,这个时候悟处就现前,跟这一段「拂迹入玄」,你才能真入玄妙的义趣。
 
  再看清凉大师后面这一段注解,「又欲言其实,而复示生,欲言不实,体性即空,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非妄,能令流转,欲言世间,即涅槃相,欲言出世,无世可出,则染净两亡」,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一段里面所说的,不外乎体、相、用这三面,才显示出宇宙万有的真相。体是真实的,体是空寂的,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是对立的,是相对的。我们在前面多次说过,精神这部分是见分,心心所的见分,物质这部分是心心所的相分。法相唯识里面讲心心所皆有四分,它的体是自证分,它的觉(它本觉,体本来就有觉的作用)叫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本觉,是自觉,是自性本来有的。《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讲「本觉本有」,那个本觉就是法相宗里面讲的证自证分,本觉;本觉也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佛性,佛性是本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见分是不觉,相分是不觉,不觉本无,本觉本有,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肯定、要明了。
 
  体是自证分,相,物质的现象是相分,精神的现象是见分,见分跟相分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此地讲的法性。所以,精神跟物质都是属于法相,有体、有相当然它就起作用。所以,这一段所说的总不外这个事理。你说它是实,它也能现相,示生就是现相。实是法性,性是空寂的,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是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说它不空?它会现相,所以而复示生。你要说它不实,体性即空,说它不实,不是真实的,就是讲它的精神跟物质现象,这是不实在的,剎那生灭的。你说它不实,那个物质、精神的本体是法性,体性即空。
 
  你要说它是妄,妄不可得,前面说得很清楚,后头还要说,剎那生灭,念念不住,《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你说它不是妄,非妄,可是它又流转,流转是它又有六道轮回的现象,有轮回的现象。你说它是世间,它的体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相,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相有流转,性没有流转。你要说出世,无世可出,世间跟出世间但有名言,有这么个名词,世间、出世间界限在哪里?找不到!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觉就叫出世间,迷就叫世间,世间、出世间实在讲就是觉迷不同而已;除了觉迷之外,世间、出世间哪有界限,没有。一念觉,这个世间就叫出世间;一念迷,这个世间就叫世间。染净两亡,染净是二法,前面讲了,教我们如理观察,染净都不可得,那才叫纯净,大乘教里面讲的纯净纯善。什么是纯善?善恶不可得,叫纯善;染净不可得,纯净。纯净纯善是性德,讲善、讲恶,讲染、讲净,是从法相上讲的,法相不是真的,这些总要辨别清楚。
 
  下面说,「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实理独静于言教之外,岂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说」,这就是第十一首偈最后一句,『但有假言说』,「假言说」也叫做方便说。所以,佛法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入门的一种方法,是入门的一种手段,它并不是真实,这个要知道。如同指路牌一样,你要往某个地方去,像我们在图文巴,如果你要到布里斯本去,你看路上有个指路牌写着布里斯本,有个箭头指着,这是手段。不通的人看到这个牌子,以为这个地方就是布里斯本,错了。你可不能执着它,你要循着它指的方向往前面走,那就对了,你会走到;你以为这个牌子就是的,那就错了。所有的名言,所有的言说,所有的示相表示,都是一种手段,帮助你觉悟,帮助你入玄,契入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说不出,也表示不出。所以你要懂得佛菩萨这些巧妙的手段,只要你不执着,只要你不分别,只要你不起心、不动念,这些东西统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你契入真实。
 
  所以,他后头有句话说得好,实理就是我们讲的真理,真理独静于言教之外,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中国古人所讲的弦外之音奇特。这个意思就是你听教、听讲你要懂得它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你要能体会到你就恍然大悟。你要执着他的言说,执着他的名相,错了,那就愈迷愈深。我们想想,这就讲听教,古大德常讲「会么?」意思是说你会听不会听?你要会听,开悟了;你要不会听,你就迷了,被佛法迷了,佛不迷人人自迷,这就没有法子,佛也无可奈何。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头也有副作用,不会的就起副作用,而且自古以来,起副作用的人真正不少,会听的、会的人确实不多。会的人多,都把世间转变成出世间了,他问题解决了,会与不会,关系太大。怎样我们也能像古人「会」?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会了;你要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来听、来学,你永远不会,关键在这里。
 
  老师教学很不简单,我这一生算非常幸运,学佛头一次就遇到章嘉大师,我就把这个话提出来,向他老人家请教,怎样能入佛境界?他答复也非常简单,真的是扼要,「看破、放下」,教我做这个功夫,做放下的功夫。什么都要放下,总的来说,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是不容易,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样样放得下,样样都能舍。到什么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佛法一接触你就明白了,你就通了。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学佛,所以不能入境界,此地讲的「拂迹入玄」,我们的迹拂不掉,所以玄也无可入。第一个难关你就没有办法突破,这第一个关口我讲了十六个字,我讲得很白,「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能不能放下?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你就没有办法,学佛难就难在这里。果然你把这个放下,学佛很容易,比学世间什么事情都容易。现在这个问题在自己,不在外头。为什么要放下?佛讲了,这是业障。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四相破了能证阿罗汉果,也算出世间了;四见放下,出十法界,入佛境界。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四见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就是我相。自私自利,我相;贪图名闻利养,我相;贪图享受五欲六尘,我相;贪瞋痴慢,都是我相。四相从哪里破?从我相破,这十六个字是我相,你要不能把它远离,不能把它舍弃、放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不但是在大乘教里面你没有成就,小乘教也没成就。所以,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识,教你从这儿下功夫,那么你的境界必定是节节上升。你上升多少,跟你放下的,完全成正比例,这个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后面引用罗什大师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得很好,「是以什公云(「什公」是鸠摩罗什),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遗智者,可与圣同」。罗什大师这句话说得好,太好了!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讲,统统是一个放下。放下言说相就与道合,诸位想想,这是为什么?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把老子这两句话多念几遍。道有没有言语?没有!为什么没有言语?没有念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与道就合。虚怀者,怀是胸怀,也就是讲心,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心是空的,心是寂静的。我们在几何里面学到的圆,圆有心吗?有心,一定有圆心,圆心在哪里?找不到。圆肯定有心,这个心是个抽象的,为什么?它没有形像,显示不出来。所以心要虚,心要空,心就灵了,理就通了;心里面有东西,就不通了,阻塞了。你心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人我、有是非、有贪瞋痴慢,东西太多太多了,与理远之远矣,它怎么会通?你要想直通其理,你心里头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全部要放下,这虚怀!
 
  我们今天的观念,恰恰是个非常错误的观念,我们要求什么都要懂得,你心里头充得满满的,不通。古人说得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学的愈多愈好,多才多艺;学道恰跟这个相反,学道你心里面东西愈少愈好,少到最后统统都没有了,道就现前,道是道理,理就通了。所以,学道跟学世间东西不是一回事情,不一样,不可以拿世间学习的方法拿来学道。现在我们佛门里面,确实有不少人犯这个毛病,用世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教,愈研究愈不通,把经教都变成了世间法。所以研究来研究去,成为什么?佛学家!也能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就是不开悟,统统变成了记问之学,他记得很多,不悟!烦恼习气不断,灵性不能提升,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种修学出不了三界,来生后世还要继续搞轮回,依然流转,出不了三界。心里头不能有丝毫东西,你的心要清净,心要空,空就灵了。
 
  「冥心者,可与真一」,这一句意思跟上面一句意思是相通的。冥是不动,什么叫冥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真是真如,真是真性)你的心跟真如、跟真性相应。真如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真性,宗门叫做明心见性,十方一切如来所证就是这桩事。必须心到如如不动,也就是说,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境界?如来自性本定的境界,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称之为「首楞严大定」,真心现前。起心动念是妄心,分别执着是妄心里面的妄心,那个与真远之远矣!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修什么?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去练。
 
  我们这个功夫要从粗练到细。粗的是什么?粗的是执着,首先训练不执着。为什么这个人看到我喜欢?那个事情我看到讨厌?执着!果然不执着,好恶的念头就没有了,这个念头就不生了,外面的境界,善、不善平等了,从什么地方看到平等?如理观察,见性不着相;不是没有相,相有,相就在面前,不执着。见性不着相,这是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给诸位说,不是诵经,不是念佛,不是打坐,不是跑香,真正在转境界。我们在《华严经》末后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用功讲求实质,不讲求形象,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真用功,真干,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去锻炼。炼什么?炼不执着,不执着做到了,再升一级,炼不分别;不分别的时候,已经到能一切不分别,再提升一级,不起心、不动念;冥心是不起心、不动念,可与真一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从大乘教里面来说,能够于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执着,你就离开六道,脱离轮回了,你生到四圣法界。在四圣法界里头有分别,再去断,于一切人事物不再分别,分别的念头断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冥心与真一,你到一真法界去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在一真法界里面还要炼,炼什么?炼不起心、不动念,果然到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圆成佛道了,你所证的叫究竟圆满的佛果,还在等觉之上。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他还有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非常非常微细,那个微细的起心动念断掉了,就圆成佛道。于是我们不能不知道,分别、执着严重的害了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还要继续搞,怎么知道还要继续搞?你的分别、执着没断。几个人觉悟我受了分别、执着的大害!你要不觉悟,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害处,你不想把它断掉;你几时知道这个东西害惨了自己,你才会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它断掉!
 
  最粗的烦恼,最粗、粗显,就是执着。功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着人事物来锻炼,你离开境界你没地方修。你跑到深山,躲在石洞里头,跟外面完全断绝,你以为你修成功了。住上个几年山,一下山又乱了,又被外面境界扰乱,所以那不是办法。要学善财,就是在人事环境里去磨炼,看不惯的人能够学得看惯;讨厌的人能够跟他相处欢喜,你的功夫得力了。都在人事上去磨炼,叫历事炼心,炼是锻炼,锻炼把什么东西锻炼掉?把执着锻炼掉,把分别锻炼掉,把起心动念锻炼掉。果然能把分别、执着断掉,念佛往生不是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能把起心动念控制住,生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这经上说的,这不是假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往生的人功夫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缘起甚深」讲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这是属于智慧,是帮助我们看破,唯有看破之后,你才真能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眼前这个东西都是真的。现在告诉你,真的是法性,所有一切现相都是虚妄不实,你要在这个里头起妄想分别执着,岂不是大错了!《金刚般若》上说的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对了。这段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后面还有一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到下一堂,把《合论》里面的意思简单的介绍一下。好,现在我们下课。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八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九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知死活[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放生而后重生[栏目:放生感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五)[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赵子琪——佛教信仰是一种生活智慧[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法会有关要求[栏目:仁焕法师]
 彻悟人生 第三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九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衣食中无道心[栏目:大安法师]
 念佛要把妄心念掉[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