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五五卷)
 
   诸位同修,大家过年好!今年年初我们将「问明品」也讲了一段,今天我们接着从教化甚深第四首,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念这首偈我有很深的感触。上一次我随印尼宗教访问团访问中国,时间虽然不是很长,我们受到中国热情的礼遇。这其间我们去游览万里长城,然后转到山东蓬莱,中国人都晓得蓬莱仙岛。这个时候正是冬天,在长城的沿途积雪还没化,我看看道路旁边的小河都结了很厚的冰。我们是从印尼雅加达出发到北京访问。雅加达是夏天,北京是冬天,而且气候很寒冷。蓬莱不但下雪,而且海风很大,所以我回来之后,还算不错,在香港住了三天,在新加坡也住了三天,回来之后,我们继续讲经。我记得好象讲了一个星期,我感觉到身体不适应,应当是在北方感受了一点风寒。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于身善观察』,深深体会到人身无常!这个身体非常的脆弱。
 
  在这么多年当中,我几乎是常常在旅行,但是旅行多半都是在北半球,所以只有时差,很少有温差。这一次旅行是从南到北,所以感受到大的温差,这是过去没有感受过的。我也是很小心、很谨慎,还是调养了这一阵子。在调养过程当中,我每天还是读经,确实体会到佛在经上讲「身命无常,国土危脆」。国土危脆,我们从这一次印尼所发生的地震、海啸,说明佛经上这句话,确确实实剎那之间,地震、海啸就把一个海岛摧毁。现在统计大概伤亡超过三十万人,这是剎那之间。听说这一次海啸,水的高度十公尺,那真叫排山倒海!速度是一小时五百公里,差不多跟一般普通的飞机飞行速度一样。所以这样的速度,如果海啸要是冲上陆地来,没有人能逃得过,它比我们汔车快多了,瞬间生命财产就没有。在佛法里面常说「共业所感」。共业里面还是有别业,有少数人还是在劫难当中安然无事。这些事实常常让我们想到圣贤人的教诲,特别是宗教经典里面的教诲,不管哪一个宗教,说法都非常接近,几乎都是相同的。
 
  人在这一生,我们有没有思惟过,我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这一生生在患难之中,中国在这个时候,清朝灭亡,民国初建,到处军阀割据,整个社会动乱不安。接着日本侵略中国,爆发八年抗战。七七事变的时候我十一岁,所以那八年天天在逃难,没有过过安宁的日子。十四岁失学,自己要去谋生,还要照顾母亲。所以我就想到我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
 
  我接触佛教很晚,二十六岁在台湾,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在这之前,我没有宗教信仰,可是我接触过伊斯兰教,接触过基督教,我对它们都有很好的印象。宗教总都是劝人为善。接触到佛法之后,才知道佛在经上说的,我多少年来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这佛经上一句话就解答清楚。佛说「人生酬业」。这句话不但是对人说的,对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例外。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酬偿业报。这个事实真相很深,《华严经》里面讲得很透彻、很清楚。这要讲到什么?讲到人身从哪里来的?宇宙从哪里来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这大学问!我们要不熟读经典,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佛给我们说明六道众生是什么回事情,完全是秉过去生中,宿世你所造的善恶业感应变现出来的境界。
 
  所以《华严》说得好,一切诸法,这一切诸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这是怎么回事情?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这个境界佛经上称它作一真法界,心现没有识变。什么叫识变?识就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一真法界里面,圣人、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只有心现没有识变,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他们的境界是真心。心里头有了妄想分别执着就不叫真心,妄心,你看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就会把一真法界扭曲。
 
  一真法界像水一样,水放在一个圆形杯子里面,它现的相就是圆的;放在一个方的盒子里面,放在里面它就是方的。真心在十法界里头,随着众生的心念产生变化。在这地方诸位要记住、要细心去体会,水不管现什么形相,水有没有变?没有变,一真总归是一真,只是形相上有点扭曲,它的本质决定不变。真如随缘现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烦恼轻。四圣里面的佛、菩萨跟一真法界很接近,缘觉、声闻稍微远一点,还算不错。为什么?只有妄想,他们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可是六道凡夫就不同,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乃至于声闻缘觉,不舍大悲(就是大慈大悲)常常应化在六道。
 
  可是虽说应化,应化也要有缘分,这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些诸佛菩萨乃至于罗汉、辟支佛在因地的时候,像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修行,是因地,欢喜跟一切众生结缘。这一点很重要,你跟众生结的缘多,结的缘广,你将来作了菩萨,作了佛,教化众生的机会就多,人缘多!如果不常常跟一切众生结缘,你成了佛,成了菩萨,没众生可度,你跟众生没有缘分。所以我们要想帮助一切众生,结缘很重要,与一切众生都有善缘。
 
  实在讲,佛家讲的「缘」范围很广泛,善缘、恶缘、法缘统统包括在其中。没有缘不行,一定要有缘分,恶缘也行。恶缘,那先要感恶报。譬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佛当年在世示现住世七十九年,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僧团里面还有一些,用现在的话来说叛逆的学生。经典上有记载,六群比丘,提婆达多带头。他们都是皈依释迦牟尼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到最后起来反对释迦牟尼佛,破坏僧团。这是怎么回事情?过去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有恶缘,恶缘也得度。恶缘得度不在这一生,这一生把这个恶缘化解。
 
  你看他是种种方法陷害老师,这学生背叛老师、陷害老师、毁谤老师、侮辱老师,老师很欢喜,老师没有在意。为什么?老师清楚,过去生中恶缘化解了。如果老师还要发脾气,还要责怪他们,那这事情麻烦,这业缘不能化解。不但不能化解,而且还增长。这就是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的,这个事情就会演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这是错误的。学生他们迷没有关系,他们造谣生事,毁谤、侮辱、陷害都没有关系,佛看了,笑笑!造这些罪业,他要受报,他将来要堕三途。一堕三途怎么样?堕三途,实际上来讲是消他的罪业。罪业消完之后,他就离开三途,再遇到佛,他就是佛的好弟子,就不会背师叛道了。可是这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佛跟法身菩萨能看得清楚。这过程是必然要经历的。
 
  我们学佛,尤其是学习经教,对于这些教诲要特别留意。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已经给我们做示范,他那是真正大德!还有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在一生修学,在讲经教学这一生当中,像这些事情会不会遇到?很多,常常会遇到。遇到之后怎么办?想想释迦牟尼佛怎么处理的,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千万可不能忘记。他毁谤我,我恨他,我要报复他,那就错了,那释迦牟尼佛这一招你没有学到。所以一定要想想,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用这么好的态度来回应?就是谚语也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我以善心对他,他还是找我的麻烦,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的怨结,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我跟他没有过节,好象是无缘无故的,这一定要懂得因果通三世!过去宿世的怨结,这一生当中遇到,必然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很好,它总是要发作,发作出来之后就没事了。我们对他还是一个感恩的心、尊敬的心。为什么?我们这边的业消了、化解了。业障消一分,智慧就长一分,德行就长一分,怎么不是好事?愈是大的伤害,那是叫你的德行智慧大幅度在这里提升,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有一念不平、有一念怨恨,这问题没解决。不但是自己智慧不开,德行不能提升,而且这个业障还存在。既然存在,这一生过去了,来生后世遇到,还是要搞这个报应,你说如此多麻烦!如果不能够通达明了事实真相,对他起了怨恨心,冤冤相报就一世比一世严重,彼此双方都痛苦,这个事情不能不看破。
 
  佛教我们忍辱,他老人家真正做到了家!你看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学佛的同学提起来都知道,那是多么大的侮辱、多么严重的伤害!忍辱仙人就是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有没有怨恨?一点怨恨没有。不但没有怨恨,而且还发誓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的前世就是歌利王,佛说话兑现了。你看看憍陈如在世尊会下多么孝顺,怨结解开了。所以佛菩萨现身说法教导我们,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学习。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心里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丝毫怨恨。无论是人家用什么方式来对我,恶劣的行为对我,绝对没有丝毫怨恨。
 
  我常常劝同修们,跟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这个重要;没有误会,他对我有误会可以,我对他没有误会;没有矛盾,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忍让,这叫真正修行。修行功夫进步最快速的无过于与人相处。我们讲对人、对事、对物,你要想提升自己境界,人与人相处那提升得最快。中国圣人常说:你要会做人。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里面的道理很深很深。要会做人,要懂得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人;完全没有缺点是佛,那就不是普通人。世间圣人还不能做到这个地步,出世间的圣人才真正做到没有一丝毫缺陷。我们常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还是缺陷。
 
  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深深体会到,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佛说是酬偿业报的。这一句话你要真懂得,你圣贤的根就扎下去了。他对我好,我们过去生中结的善缘;他对我不好,过去生中我们有过节。善缘我们应当要继续保持,不要失掉,要珍惜它;恶缘我们要知道化解,化解的方式很多很多,自己要善于运用。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化解掉。诸佛菩萨所以能够成就,没有别的,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所以他化解得不但快速,而且彻底。我们今天要在这上做功夫。
 
  妄想最难断,妄想是起心动念,我们自己无法控制。能控制那就是定力,控制妄想执着。我们今天做功夫,我常常说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执着。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不执着。不执着就能随缘,能随缘就得自在。修行人自在从哪里得?随缘。随缘是什么都好,对人、对事、对物不固执,没有自己的成见。我要想怎样怎样,就错了。错在哪里?他不知道万法皆空!你从这边看是对的,从那边看是错的。对的、错的,这叫两边。菩萨是两边都放下,叫中道,永远保持清净心,永远用智慧照世间。我们世间人用什么来对这个世间?用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习气来看世间,所以这个世间样样都看不惯。殊不知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什么是真心?真心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所以我们今天是妄心用事,苦难重重,哪里能够得到自在!所以我常常想着,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你看他说的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这句话很羡慕也非常惭愧。我们要遇到祖师,我们一定跟祖师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你看他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我们生这个东西。所以从这里看,那个时候能大师二十四岁,他到黄梅去只有二十四岁,已经得清净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还得了!难怪五祖把衣钵传给他。
 
  所以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出六祖的谦和恭敬。无论对哪个人,谦虚、卑下、恭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跟《论语》里面这些弟子们记载夫子之德,温、良、恭、俭、让。我们细心去思惟、去观察,你看看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所表现的是不是具足了温良恭俭让?这圣人的大德统统具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话我怎么敢在这里说?因为我们在经里面看到,祖师的心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夫子还没有到这个境界,能大师到本来无一物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离了,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华严经》里面讲法身菩萨,不是声闻、缘觉。
 
  所以我们今天看这首偈,这是佛教我们「于身善观察」。经上没错,是教法身菩萨的。这品经是信位菩萨,十信菩萨。问题我们会不会学?我们要能很留意、很细心向他学习。虽然学得不够、不到家,但是总是接近,距离拉近。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善」,于身善观察。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这首偈「类通,以身观身,既明见自身二我皆空,则知万法皆是虚妄,此观亦寂,故不起心」。清凉大师的注解注得很简单。这是大乘圆教,小乘经里面,佛也常常教弟子作四念处观。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个科目就是四念处。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观」是智慧,你能常作如是观,你才真正认识自己这个身体。身体认识之后,你才认识我们这种生活环境。
 
  《心经》是同学们常常读的,《心经》一开端就说「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就是观照,跟此地这个观察是一个意思,跟四念处所讲的观也是一个意思。四念处「观身不净」,身是色身;「观受是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第三个「观心无常」,那个心是起心动念,是第六识,是第七识;「观法无我」。四念处所观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般若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了不可得。五蕴是法,迷的时候我们这个身是五蕴身。色是讲身,受想行识离不开身,跟身合在一起,所以那就是「于身善观察」。这里头有没有我?如果说是有我,哪个是我?这色身是我,还是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到底哪个是我?识,识就在这四蕴里面,色受想行都是识变现的,识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心,叫妄心。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就是识。所以识在哪里?识在前面四蕴。到底哪个是我?没有我,二我皆空,这是人无我。观法无我,这法是五蕴,五蕴里头没有我,那叫法无我。这是你真正把你自己搞清楚、搞明白。
 
  这个现象,到这个世间来这么一趟,无论你过什么日子,你要记住佛所讲的「人生酬业」。这个业就是你的心想。这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大道理大小乘经论都讲得很多。尤其《华严》不断重复的在提示我们,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它有三个特性,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善会变成恶,恶会变成善。善恶是因,祸福是果报。善恶会变,果报也会变,所以老子说「福兮祸所伏」。换句话说,「祸兮福所倚」。中国古人造字很有智慧,你看祸跟福那个字的形状很接近,祸福相成,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它有这三种特性。这就说明因果不空。
 
  业因果报是世世相续,世世在循环,不能不谨慎。所以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不能不改。不改,麻烦大!我们不是说害别人,害自己,真的是自作自受,你怎么能怨天尤人?如果我们不接触经教,不去研究学习圣贤的教诲,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定想不到。可是你接触圣教,他这一提醒,你慢慢去思惟,愈想愈有道理。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愈看愈明显,愈看愈真实。这对圣贤教诲就不能不佩服,就不能不认真学习了。所以学习认不认真关键在「认知」,你认识的程度够不够?你知道到底有多少?你认识的程度愈深,知道得愈多,你的信心愈具足。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看第四首偈颂,还是把经文念一遍: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先将这首偈来消文,就是文字上简单介绍一下。『于身善观察』,关键在这个「善」字,善是智慧。『一切皆明见』,「见」在此地跟现象的「现」是一个意思,皆明见。『知法皆虚妄』,因为身,观身就能看到二无我,就像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二我皆空」,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再一推出去,知法皆虚妄,法是万法,尽虚空遍法界,乃至于时间跟空间。
 
  古大德编了一本佛学小常识,从前叫《佛教三字经》,杨仁山居士把它改编,换个名称叫《佛教初学课本》。它是每一句三个字,用《三字经》的方式来写的。第一句「无始终,无内外」。始终讲的是什么?时间。有始有终是时间,内外是讲空间。无始终,没有时间;无内外,没有空间,空间跟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在法相唯识里面,《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初学的课本。天亲菩萨把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六百六十法归纳为百法,便利于初学。时间跟空间这二法,在《百法》里面排列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里面有时分,时分就是时间;有方分,方分就是空间,排列在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它跟心法不相应,它跟心所法也不相应,它跟色法也不相应。可是这个东西,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到底是什么回事情?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从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不是真的。所以无始终,无内外。
 
  「强立名,名法界;法界性,即法身」。讲得太清楚,简简单单的。所以要晓得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那我们要问:一真法界是不是虚妄的?给你说老实话,一真法界也了不可得。那你说一真法界有没有?那你得要问,我们现前这个法界有没有?现前法界有,一真法界就有,极乐世界就有,华藏世界就有。我们现前这个法界没有,那一真法界也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这个事情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从性上讲没有,从理上讲没有,从相上讲有,从事上讲有。事有理无,相有性无,这是事实真相。相怎么产生?心现识变。佛的话,言语很简单,说得很透彻。
 
  知法皆虚妄。六百卷《大般若》给我们说的什么?我读完了之后,用十二个字做了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佛说般若二十二年,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你通达明了之后,宇宙之间万事万象,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制。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过的生活自在、快乐,他在那里享乐,一丝毫副作用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生活得这么苦?就是这当中产生一个严重的错误,这错误是什么?我想控制,我想占有。错了!佛菩萨一样享受,绝对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里会有行为,他怎么会不快乐!这个错,错在自己不在别人,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是「毕竟空,不可得」,你怎么可以占有它?你怎么可以控制它?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用电视画面来做比喻。你说电视萤光幕上现的画面,你说它有还是没有?这很接近,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相有体无。我们把什么东西当作体?能现相的萤幕是体,萤幕上没有现相。萤幕是理是体,没有现相。现相?现相就是相跟事,事相上有,理体上没有。所以你可以享受,你可不能占有。你要想得到它,那就错了,不可得!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面对着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就跟萤幕上现的相一样。诸佛菩萨尽情享受,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要占有,据为己有,没这个念头。为什么?连身都不据为己有,身不可得,假的不是真的。因为身也是事,也是相。连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统统放下,放下得大自在!
 
  我学佛,第一次遇到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我第一个跟出家人接触的。他老人家就告诉我,我问他修行的方法,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到以后深入经藏,才晓得他老人家真了不起,头一天、头一句话就把这个统统教给我。佛法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两句「看破,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就是这两法相辅相成,辗转循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以我教人,现在你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着,一步一步的来。执着放下了,再放下分别;分别放下了,再放下妄想。要想这三个统统一齐来,做不到,那是上上根人,我们决定做不到。像惠能大师那样,那行!他是三个一齐放下,所以他得到清净心,知道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万法皆空,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是三个都放下,我们做不到。
 
  无量劫来熏习的烦恼习气,总得慢慢来。从哪里开始?先从执着,执着是最严重的。执着里头,尤其是成见,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太深。执着自己的成见就不能够随顺别人,不能随顺,一定跟别人起冲突;起冲突,那就决定免不了要结冤仇,就变成对立,麻烦大!不可以。你能放下自己的成见,什么都好,随缘。对我伤害,无所谓,我们只要什么?他这种想法做法对社会、对众生、对圣教没有严重的伤害或者是障碍,都好!如果有严重的,我们就劝告,劝告不听,那也只能随缘。这是什么?众生的业力,我们要知道。业力不可思议,他应当要受这个果报。菩萨在那里看到,不是没有慈悲心,菩萨真的大慈大悲,为什么不来救?为什么让你受?这个道理你要懂。菩萨来救你的时候,你这个业报没消掉,业障来还是要消,那菩萨不如在旁边站到,看到你消。消尽了,他就来,来帮助你,这就对了。
 
  你造的业,你怎么能不受报?哪有这种道理!佛在经上说,假使所作业,百劫、千劫都不会消失,都还存在那里。到什么时候因缘具足,它就起现行,果报就现行。这种道理,只有佛那样的智慧、那样的德能才能看得清楚,才能讲解得清楚。因缘遇会时,果报自然现前。所以是这么个原因、这么个道理,不是佛不慈悲。佛看到你受报,看到你造业,看到你受报,等到报尽的时候,你真的回头、真的觉悟,佛就来帮你忙。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你的缘没有成熟,想帮帮不上,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也不能不学。
 
  所以我们自己在受果报的时候,了解这个道理,受果报的时候,甘心情愿、欢欢喜喜的接受,没有一点怨恨,这个业就消了,消得好快!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他受这个果报,他不甘心、不情愿,怨天尤人,不但业没消掉,还再增长,将来再受比这个更痛苦。这没法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众生的业力,《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业力很大,能敌须弥。所以晓得万法都是虚妄的,毕竟空,不可得。
 
  『不起心分别』。你看看前面这三句讲的是看破,后面这一句是放下。你要不看破,你怎么肯放下?众生放不下,不是别的,对于事实真相没看清楚。看清楚之后,不需要你讲(你还要劝他放下),他自然就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一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只要你放下,你就入佛的境界。佛跟凡夫没有别的,差别就在此地,佛是彻底放下,凡夫不肯放下。菩萨虽然放下,不彻底、不究竟。一般菩萨执着放下了,分别放下了,起心动念没放下,所以他还没成佛,起心动念放下就成佛了。没有别的,放下而已!
 
  世间学问也不例外,孟夫子教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讲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贪着,放下贪瞋痴慢,为什么?这些是严重烦恼,这个烦恼是障碍你的智慧,你智慧不能现前;障碍你的德能,你的德行透不出来,你的能力不能现前。我们现在一般讲的智慧、品德、技能,这个东西是严重障碍!如果你能够真的放下,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现前。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要想看破,最好的方法读经,跟佛菩萨、跟圣贤人学习,听听他们所说的,看看他们所做的。你在这个地方细心观察,你就会开智慧,你就会觉悟。
 
  这一段清凉大师很慈悲,都给我们注了不少,我们把他的注子念念。第一段我们这里讲过了,可是还是念一遍,「以身观身,既明见自身二我皆空」,就是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相宗《百法明门》就是讲这个意思。这一部论典的中心,你看《百法》它分两个部分,前面是讲百法,后面是讲二空。百法通达明白了,你就晓得人我空,法我空。所以《百法明门》这部论,只解释佛在经上讲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把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一百法你统统明白之后,无我。无我就是两种,一种人无我,一种法无我,这是二我皆空。从这个地方我们再推论,从身不可得再一推论出去知道一切万法皆是虚妄,「则知万法皆是虚妄」。
 
  「此观亦寂」,不但你所观的是空寂的,能观之智也不可得,你就不会起心动念了。十法界里面的罗汉、辟支佛、菩萨还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在中国佛教里面讲的藏教佛。天台宗把佛法分为四教,叫藏通别圆。藏教是小乘,通教是通小乘,通大乘;藏教的佛不是真佛,通教的佛也不是真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超越十法界,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他不是真佛?他就是「观」没舍掉,不容易!我舍掉了,知道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执着。法舍掉了,一切万法皆空,所以在一切万法里面,绝对不会执着,绝对不会分别,但是那个能观之智他没放下。能观之智还是属于起心动念,所以他是十法界里面的佛。
 
  如果说别教的佛、圆教的佛,那是一真法界。别教的佛在圆教里面称法身菩萨、法身大士,他超越十法界,他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修什么?就是把起心动念舍掉。起心动念有粗细不同,这里头分为四十一个等级,就是起心动念把它分为四十一个等级,放下一个等级,他就提升一层。我们讲四十一品无明,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愈是到最高的就愈微细,极其微细的无明,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断掉了,他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在大乘教里面,祖师大德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大师讲佛,讲六即佛,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见性成佛,在六即佛里头成的是什么佛?叫分证即佛,就是我们《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证即佛,他不是圆满的。所以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是分证即佛。
 
  四十一品无明断尽,那就成为究竟佛果,究竟即佛,无上正等正觉;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是正等正觉;十法界里面,声闻也好,缘觉也好,菩萨也好,佛也好,统统属于正觉。用天台这个说法,大家就好懂,正觉不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要破一品无明,超越十法界才叫正等正觉。所以正等正觉的人住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因为正等正觉他已经在「能观」那个观照上下功夫,要把那个放下。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他做这个功夫。
 
  这个小字是注解,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我们看《疏》,《疏》就是大字。「若作念处释者,内身拣于外器,及他身故」,这是用四念处来解释。四念处解释内身是自己,我们自己以外的,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里面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山河大地,这些动物、植物,在佛法叫器世界。外是身外,我们身外的这个环境。及他身,他身是指所有一切动物。我自己身不可得,人我不可得,法我不可得。那我们也就晓得外面的世界环境、山河大地,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万法皆空!别人的身,所有一切动物的身,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这是善观察。接着说。
 
  「念处有二,一通,二别。通则身等皆无我等,别则观法无我,今是通也」。通是大乘说的,别是小乘说的。大乘说的这个意思深,范围广,大乘人智慧比小乘高。「复有二种,一小,二大」,小就是小乘,大就是大乘。「此中是大」,《华严经》上讲的是大乘。大乘,「观身性相同虚空故,空无二我,谁是我言,已兼二我」。这个二我就是人无我跟法无我。大乘是直接就观,不需要分析。你看小乘「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心就是念头,念头前念灭后念生,真的是昼夜都不断的。你睡了觉,身体是休息了,你的念头没有休息,你还会作梦。梦从哪里来?念头还在,它会现相。你一生天天作梦,我想从来没有做过相同的梦。你才晓得这个念头的复杂,你没有法子控制,自自然然它就起来。所以梦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在你不能控制之下它起现行。
 
  末后「观法无我」,从这个地方慢慢体会,体会到人我空,法我空,二空二无。这个观察跟大乘比,没有大乘那么善,善是善巧,没有大乘善巧,就显得笨拙。大乘不需要这么啰嗦,直截了当观身性相同虚空故。大乘人知道相从哪里来的,相从性变现出来的,性是体,性它不是物质,相是物质;性不是物质,性是心性。心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无时不在。这是自己的真性,也是一切众生的真性,一切众生同一个真性。
 
  佛法里头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几句话说得好!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心是体,哲学里面讲一切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心也不是物。所以佛法里面讲「心」,心有很多种讲法。大乘教里面讲心,讲真心,我们今天讲不是心,不是妄心。我们思惟想象当中那个心都是妄心。真心?真心我们想象不到的,它没有任何形色,它不是物质,你见不到,你听不到,你也闻不到。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都接触不到,意,意是想,你也想不到。所以六根对它都不起作用,但是六根对妄心起作用。为什么?因为六根是从妄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它跟它起作用,跟真心不起作用。
 
  所以我们今天讲心,讲物,心跟物如果用唯识的方法来讲比较好懂。唯识里面讲的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这个四分是「相分,见分」;相分是物质,见分就是精神,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心,一般世间人讲的心。见分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妄想,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心。我们讲精神、讲物质(讲心,讲物),都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见分跟相分。见分跟相分从哪里来的?同源,自证分来的。「自证分」就是讲的真心,是我们缘不到的,无法想象。所以佛经上讲不可思议!说不出来也想不到。有没有?有。它是宇宙的本体,它是宇宙的根源。你能不能知道?能,能证知。所以还有一个叫「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此地讲的观慧,就是真心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不是外来的,不是你修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这个东西证明,它能够观照到证明就是真心。所以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它是可以互证的。怎么知道有一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证分知道,可以证实它。而证自证分证实自证分的存在。它都不是形相,都不是我们今天六道凡夫心目当中讲的心与物。心跟物都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这个道理很深,大乘教里头讲得很透彻,我们不能不佩服。
 
  佛法最殊胜的不是说给我们讲明白,我们听懂了,这个不算数,你要亲证才算数。你要是只有解没有证,你还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亲证。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最殊胜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我们明了之后要做到。做不到,不是你自己的,做不到是别人的。你讲经说法参考许许多多人的注解,看到许许多多人的讲法,道听涂说!听人家讲的,自己懂不懂?不懂,一窍不通。你自己怎么会得受用?古圣先贤所讲的,譬如经里面讲的这些注解,注解是什么?是他自己亲证的,他的心得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菩萨造论,论是注解经的。祖师大德给这些经论做的注解,是他们自己依教奉行的心得报告。这个东西你要懂。你自己没有真修行,没有真功夫,没有真的见地,你没有心得,你讲什么?怎么讲都是别人的,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这样学佛学几十年,什么也没得到,都是在文字表面皮毛上打转,一毫一厘都没有契入,这叫真可惜!
 
  我们今天想契入,从哪里下手?从《弟子规》下手,没有第二个办法。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一本《弟子规》,是什么?叫《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是佛门的《弟子规》。为什么我今天不用《十善业道》要用《弟子规》?《十善业道》太深,《弟子规》是《十善业道》的基础,有《弟子规》就能够入《十善业道》。换句话说,《十善业道》是个纲领,《弟子规》是细目。这十条怎么落实,《弟子规》就详详细细给你讲清楚。所以说《弟子规》是《十善业道》的详细解说,《十善业道》是《弟子规》的纲领。它这个纲领,前面一半是《弟子规》的纲领,后面一段就太高深,真的把它发扬光大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你要是不在这上下功夫,你什么都得不到。为什么我会这样肯定的说?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里头讲得好,讲得很清楚。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太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修行成佛的,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三福头一条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由此可知,原来净业三福头一条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我们今天为什么从十善业道没有办法成就,要从《弟子规》?因为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从小《弟子规》不是学校教的,《弟子规》是父母教的,是家教,不是学校。在我们佛门,你受三皈五戒学佛了,佛门是十善业道,所以他已经有《弟子规》的基础,容易成就。
 
  现在我们为什么学不成功?学十善业道也没有办法成就?做不到!什么原因?没有《弟子规》,你要做一定要从《弟子规》做起。所以我对于这个小册子这么样的强调,这么样的重视,你要知道原因所在。我明年就八十岁,我一生修学的心得,我所体会到的,我所看到的,修行的步骤太重要了。今天不管你学佛多少年,你出家多少年,你是什么地位,你真正想成就,还是从《弟子规》下手。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所以我才这么样的强调,这么样的重视。
 
  如果我们把《弟子规》认真好好的学个一年、二年,你再接着修《十善业道》,轻而易举,不难。你《十善业道》能够做到,那你就是佛教经典里面,你看常常翻开世尊在这里赞叹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没有十善业道,善男子、善女人没有你的分,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想想对不对?然后你才想到这个事情重要,不能不干。我们这一首偈的意思还没有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再说。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