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六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三大段业果甚深,我们从长行看起,从第一行长行看起: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这是长行这一段文,这段文里面一共有四段,第一段就是能问所问的人,『文殊菩萨』跟『宝首菩萨』。第二段是确立一个前提,这是世尊常常教诲的,佛弟子都肯定、都承认的,就是『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一句的意思,一切众生只有四大的假名,这是从物质上说的。世尊在《般若经》上常常讲,一切众生的色身,叫五蕴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众缘和合而现起这一个现相,这个现相我们称为身相,所以这个身是假有不是真有。
 
  色里面说为四大,这个四大是地水火风。我们在学佛经教听到这个名词我们就知道,世尊给我们所说的这物质现象,地。它这四个字都是形容,地是个固体,我们现在讲物质的形态,地是固体。水大跟火大,我们知道火是讲温度,水是讲湿度,现在科学家讲电,跟佛讲的非常非常接近。可能佛说的也就是科学家今天讲的物质基本形态有这么四种,四种特性。现在讲到最小的物质,原子、电子、粒子,无论小到什么程度,一定是这四种现象。再小,在显微镜里面能观察到,你能看到它是个物质,它是个物质我们就称它为地大。它决定带电,带阳带、带阴电;带阳电,就是佛经里面四大的火大阳电,水大阴电。它一定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个动就用风来说,所以风是动的,决定没有一个物质是静止的,它都在那里动,它有运动,而且这个运动还是有规律的。这是物质的四种特性。
 
  五蕴里面除了物质之外,那是精神。精神方面佛说了四个,四蕴。受,感受,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精神方面。想是念头的起伏,我们讲思想,你有思惟,你有想象。第四行,行蕴。行是什么意思?行是行动,就是说无论是物质现象也好,是精神现象也好,你的受也好,你的想也好,都不会止于一个境界,都不会止于一处,它是动的,它止不住的,这就叫行。行蕴是讲,心法也是动,物质是动的,思想、感受也是剎那不住。最后说一个识,识是什么?识是你的精神、物质到底从哪来的?总有一个来处。为什么会有这个物质现象,有这四大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精神的现象,有这种感受的现象,苦乐忧喜舍感受;有这思想,我们一般讲的是见解、思想,都包括在想蕴里面;而且它不住,剎那不停。这个物质现象不断在变化,我们在上一堂课讲过,变化速度之快无法想象。它的存在那真是亿万分之一秒,它的存在,才起立刻就灭,前面一个灭了,后面一个生了,永远不住,永远不停,这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所以佛最后给你说出来了,识。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佛说这些种子如果是有形状、有体积,哪怕是它再小,像科学家所说的这个宇宙的原点那是亿万兆分之一,尽虚空也容纳不下。好在这个物质现象跟精神的现象都不是真的,剎那不住,并皆速灭,这是阿赖耶里头含藏的种子习气。旧有的种子无量无边,新熏习的种子也是无量无边。这是说明宇宙的现象,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无论是物质、精神这两方面都是并皆速灭,哪有我?哪有我所?你要去找我、找我所,都不可得!无论是哪个宗派,这是大乘学者都承认的。佛在经上常讲!
 
  又何况这文殊菩萨他们这一类真正觉悟者,不仅听佛说,他们亲证了。我们今天是解悟,听佛这么说的,没有证得,菩萨亲证这个境界。觉首、财首,我们现在念到宝首菩萨,这第三信位,我们要知道这是大乘,这不是小乘。大乘信位菩萨他们断证的功夫,七信以下相当于小乘;第七信位相当于阿罗汉,初信位就是须陀洹,二信、三信他们断证功夫应该是在小乘二果斯陀含,但是他们所知障轻,智慧,阿罗汉都不能跟他相比。你看看,他在华严会上,当然华严会上这些菩萨都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萨、二信位菩萨、三信位菩萨,不是真的,示现的。为什么做这样的示现?为教化众生。
 
  我们这些人虽然不是大乘圆教根性,可是也沾了一点边。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华严》十种机,就是这十种人他具足有听《华严》的条件。我们算不算这里面?当然那最后一个就说我们,最后一个是说大心凡夫,大心凡夫也是《华严》的当机者,他听得懂。大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量大能包容,如来在经典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凡夫里头,确实他是凡夫,为什么?一品烦恼都没断,可是心量真大,起心动念他都能想到全世界的众生,这样的人那这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他来听这个经,他能听得懂,他能有受用。在佛法里面讲发菩提心的众生,菩提心发了,但是未必能证得。
 
  初信位菩提心就发了,没证得,什么时候证得?证得就是初住位,跳了一大截。十信位在学习菩提心,发了之后在学习没有证得,这个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十信位的菩萨都有;虽然都有,还有夹杂,不纯!所以说没有证得。这个心一发就是圣人,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不会退转了,他们这个位次确确实实是在相似位,相似位在十法界里面就是四圣法界。我们六道凡夫是观行位不是相似位,相似就是虽然不是真的,它很接近。我们这个观行就距离很远,连相似都达不到。
 
  所以观行位里面,就是真正用功依教修行,真的依教修行,真干!认真努力在干,这是观行。如果是遇到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他要生净土那是生方便有余土;分证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念佛不能往生,那就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位中」,名字位是什么?有名无实。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很感慨,放眼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不学佛的人咱们不问,我们专讲学佛四众同学,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天台大师六即佛我们是属于哪一个阶段?细心想一想,我们都是大师所说的名字中人,名字位中,也就是说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念佛都不能往生,刚才说过,念佛往生至少那个位子最低的是观行中人。真干!
 
  我们很想真干,为什么干不出成绩出来?这一点要晓得,佛法里面一入门就传给你三皈五戒,我们三皈五戒受了,我们是观行即里面,还是相似即里头,还是分证即?统统不是,我们是名字即中,有名无实。为什么?你想想看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皈依觉,觉而不迷,我们今天依然是迷而不觉,皈依佛这一条没有。法是正知正见,我们现在依然是邪知邪见,邪而不正,皈依法这一条也没有。僧是清净,净而不染,我们今天依然是染污,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每天泡在里头染,愈染愈严重,皈依僧这一条也没有。三皈有名无实要知道!知道之后人家问你有没有皈依?我们不敢讲。我在形式上受了,实际上没有,讲老实话,五戒也是一条都做不到,这怎么能往生?阿弥陀佛再慈悲,把我们拉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边的人都侧目而视,我们跟他格格不入。你怎么办?所以阿弥陀佛也省事,不来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这一生想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不到极乐世界去,在六道里面,那自己得想一想,我们自己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自己问自己,不要去问别人,果然善业多,还不错,来生三善道受生。如果说恶业多,那来生就三途去了,你说这多可怕!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古人念佛都能往生?现前这个世间念佛往生的人还算不少,我们时有所闻,细心去观察这些往生人都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老实人。老实很难得,老实人是好人。我们自己细心检讨,我们不是老实人,老实就好了,为什么?老实人不胡思乱想,老实人不胡说八道,老实人不胡作妄为,所以他念那一句佛号他能够带业往生。你想想我说的这个不老实,你承不承认?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妄为,不老实。不老实你就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大德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心散乱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三桩事情,身口意都不老实,所以「喊破喉咙也枉然」。天天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去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那真的要想在这一生要去?不是没有办法,办法真有,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真是慈悲到极处,知道我们根性很劣,业障很重,对我们这一类的众生也都照顾到,我们要懂得感恩。
 
  真正要救自己,从哪里学起?我们在经教里面读得太多了,三皈五戒要以十善为基础。十善,我们都能说得出,身不杀生、不偷盗、在家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我们都能说,没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从小没有接受过做好人的训练,这一点,那我们就大大的比不上古人。今天我们这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是超过古人很多,但是伦理道德这方面的教育远远比不上古人。伦理道德是从小就培养你做一个好人,我们没有接受过这训练,所以我们做人那个根,根本坏掉了,我们深深感触到痛苦不能成就的因缘。
 
  现在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这我常讲的我们要从根本做起,从头开始学做人。这桩事情佛在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无有是处」,这佛说的。中国佛教确实只有大乘没有小乘,这古大德也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中国不学小乘就学大乘?中国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儒家讲的伦常大道,行!现在学佛的人小乘没有学,这个儒道也没有学,没有根,所以你不成就。我们明了这个因缘之后,这才特别强调要学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办「仁爱讲堂」,办「幸福人生讲座」,讲五伦、讲五常,讲《弟子规》,讲《十善业道经》,从这上面认真来学习。
 
  《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分量都不大,《十善业道经》要从分量上来说,在佛经里是小部经。怎么个学法?要像小学生的办法来学习,背诵、默写,《弟子规》总共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一定要全部都能写得出来,一个错字不能有。《十善业道经》比较长一点,重要的经文老师会给你指出来,重要的几段经文也要能够默写。全经要能背诵、能默写,要懂得经里面的意思,你要能讲得出来,有疑问要问,要学会问。问难就是破疑生信,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起来。能讲然后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统统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弟子规,不违背十善业,都能与十善业与弟子规相应,我们就有根了。从这个根就能建立起三皈五戒,三皈五戒这是正式的佛弟子。
 
  你看看你要是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道》的条件,你不能入佛门。好象佛教的小学一年级,进一年级也要考试,你不及格你就不能进去。由此可知,《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好比佛教的幼稚园,这个幼稚园小班、中班、大班,念个三年再参加考试,入小学。我跟大家讲的是实话,那我们现在这个小学,实在讲这从小学的,我们小时候没人教,我们生不逢时,我这个年龄是生在战乱的时候。我一出生,出生在中国,那个时候清朝亡了,民国刚刚兴起,时局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内战从来没有止息过。我十岁,中日战争爆发,著名的八年抗战,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生都生活在战乱当中,天天逃难,书也没有念好,每天都在亡命,所以没有人教。正是《无量寿经》上佛所讲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这一生当中真的是在这社会上疲于奔命,谋生非常不容易,没有遇到好的善知识,迷惑颠倒。我算是很幸运,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这是个善知识,那个时候我是发心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把佛法算一个单元「佛经哲学」,这是哲学概论最后的一个单元。我非常惊讶,因为从前我对于佛教有很深的误会,我认为那是迷信,那是多神教,所以从来就不接触。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接触过基督教,接触过伊斯兰教。抗战的时候学校虽然利用寺庙的建筑,这寺庙里出家人都散掉了、都逃散了,政府用这个寺庙就做为学校,住在寺庙里面上学,对于佛法都不懂。所以方先生这一介绍,这是接引我入佛门。以后随着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学习,这才知道这里面有好东西、有宝,真的是法宝。这法宝不是假的是真的,希有难逢,这世间所有一切物质之宝没有法子跟它相比。我二十六岁遇到的。
 
  三十三岁走出家这条路子,我跟诸位同学说过,这一条路子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我仔细想一想,他给我选择的有道理,我就接受。一直到今年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我走遍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我对于佛教教育非常留意。这些年来不但佛教教育,涉及到一切宗教教育,整个宗教都在衰微,什么原因?都是疏忽了基础,基础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这一点。所以现在要普遍来补习,我们希望《弟子规》的教学、《十善业道》的教学能够普及到全世界。只要是人能接受这两种教育都得大利益,都能够改善他的生活,改善他的命运,能使全世界每个人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国古大德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就是人跟人的关系,你说多重要!这是第一个要学习的。人跟人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是个理念,变成行为是诚恳对待、敬爱对待,彼此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幸福美满的生活就现前。这个教育你说多么重要。
 
  佛法讲得太高,《华严》里面讲的「无我无我所」。无我无我所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当然经里面「文殊问宝首菩萨」,那是没有问题,宝首是大乘圆教三信位的菩萨。我们知道初信位身见就破了,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初信位的菩萨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我们今天凡夫谁不执着这身是我,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眷属、我的房屋、我的田地、我的财产,什么都是我的,这个我的就是我所,我所有的。你只要有我,只要有我所,后面文殊菩萨讲的十事五对,那你当然具足。菩萨在此地这一问一答,就是说这个事相,世间这个事相跟如来所看到的真相怎么融会贯通?主要是说这个问题。这很重要,这是真实智慧,你要能融会贯通了,那你就是大乘菩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在《华严》里头学这个本事,所以真得受用,决不能离十善业,要想十善业修得圆满,决定不能疏忽《弟子规》,这是我们特别强调。
 
  这两年古晋丹斯理李金友的山上建了一个报恩念佛堂,我们有几位同修发心在那个地方主持。他们告诉我有几位同修想出家,在这个山上出家,好!那地方我去过,修行环境是很难得的一个道场,地方虽然不大。我提供他们的意见,希望你这个道场做到世界第一道场,什么叫第一?如法的道场。不是说你香火挺旺,你名气很大,法缘殊胜,不是说这个,这都是形式。第一如法就是要依照释迦牟尼佛所教的去学习。剃度,在那里修行剃度,一定要把《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学好,学好之后再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真正做到了,这才开始剃度,那你就是如法道场,你是真正出家人,出家人没受戒。三皈五戒受过之后你落实了,都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受沙弥戒。沙弥戒落实了,你才有资格受比丘戒。每个阶段至少是三年,不是今天说一次三坛大戒就受完,那没有用处。你要这样做的话,你就是世界第一道场,佛法会从你这里兴旺起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佛教创兴;你在那个地方有五个出家人这样修学,佛教从你这个地方中兴,所以你就是第一道场,这是我们所期望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学习「业果甚深」,长行里面菩萨所说的十事五对。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华严》里面,从上来学习到此地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次了,也超过二千五百个小时,这是大乘圆教。所以菩萨给我们提出来的「无我无我所」,乃至于后面所讲的「然法界中,无美无恶」。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些话听多了,耳熟了,虽然我们没亲证,但是听到这些话不会反对了。可是菩萨所问的这些事情,确实我们还是有很重的疑惑,我们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不能说它是一样的,也不能说是两样的,这是我们疑惑的处所。
 
  一真法界里面确实没有我、没有我所,但是六道里头有。我现在问你,你有没有我执?你有没有我所有的?都有,哪个人没有?你执着这个身是你,是你自己;执着身外这一切你所拥有的,你所能控制的,都是你所有的。现在连房屋有所有权状,有所有权;甚至于你的著作都还有你的版权,你的权很多,这个权,权是我所有。如果知道四大五蕴都不可得,哪来的我,哪来的我所有?可是现前确确实实又有这个现象,这怎么解释?文殊菩萨问的意思在此地。
 
  前面这些都介绍过了,末后这个总结「然法界中,无美无恶」,这是结难。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结难,谓二无我理,即真法界中,定无善恶」。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现前这个六道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体性是一,境界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情?实际上前面都说得很多,体性真的是一不二,为什么境界不一样?觉悟的这些菩萨们,他们转识成智,所以他们所感受的境界是一真,一真里面决定没有一法是对立的,诸位要知道。什么叫对立?二才对立,没有对立没有二,所以一真法界也叫做不二法门,没有二。我们这个世间六道,甚至于十法界里面,都还有对立的现象,六道里头非常严重。我,我跟人就对立,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就对立,对立当中自然就产生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这些对立、误会、矛盾怎么产生的?这就是什么?从心想生。你看看一真跟十法界、跟六道,体是一个,境界呢?境界随着心想起了变化,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这一真法界画面扭曲了、迷了,迷了才有我,才有我所,迷了才有苦乐,才有好丑,才有内外,才有大小,才有现报后报,迷了才有。这些现象全是假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在前一章,我们这一品前一章「教化甚深」,你看最后一首偈「能缘所缘」,我们把它换一换,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一切诸法并皆速灭,统统了不可得。这是什么?这是法界,这是法身。所以说真法界里头定无善恶,善恶是相对的,真法界里头决定没有对立,觉悟就没有了,迷了才有。
 
  我们今天怎样破迷开悟?迷的时候明明有六道,永嘉大师《证道歌》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这些对立的全没有,我也没有了,我所也没有,苦乐也没有,好丑也没有,内外也没有,大小也没有,再跟你说先后也没有了。正是《佛教三字经》里面一开头跟我们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第一个「无始终」,无始终没有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第二句讲「无内外」,无内外没有空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空间没有了就是远近距离没有了,我们现在讲有距离,那是没有距离,这是什么世界?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时间不见了,空间也不见了,佛叫这个境界就叫做法界,给它起个假名这叫法界。法界性就是法身,所以讲法界、讲法性、讲法身是一个意思,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要讲三句?随着迷的人讲的,觉悟的人,觉悟的人没话说了。对不觉的人来介绍那个觉悟的境界。
 
  《华严经》所说的,是对我们不觉悟的人介绍菩萨的境界。实际上在他那个境界里头,没有这些分别执着,也没有这么多言语文字,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个境界,这是经上是称得很好,它的名词很好,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完全解脱了。这是到这个地方把问的意思说出来了,实实在在讲帮助我们,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所设计的这些课程,都是对我们有真实利益的。如果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程度所达不到的,佛菩萨绝不设计这些课程;设计这些课程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个道理要懂得。当然这里面有浅深、有次第,这是贤首家讲的五教、五时,古大德判三时、五时,四教、五教,这就是说明我们学习、教学有先后次第。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学校,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先后次第。下面第二段是答,这前面问,问是长行,答是偈颂,也有十首。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一行是标示。答的意思清凉大师也跟我们介绍了,这很难得,提示答复里面的大意。「第二答意」,第二是第二大段,第一大段是问,第二大段是答。「答意云,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清凉这段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说达是通达、明了、觉悟,觉悟什么?体,这个体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用现代哲学上的名词,宇宙万有的本体,你要是真正通达明了,业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体跟下面一句的「迷真」,跟那个「真」是一个意思,真如本性,这体就是真如本性。佛家教学中心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达体。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业的总纲领。这个业无量无边,但是总不出这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总不出这三大类。
 
  你要是把心性搞清楚,真如本性在哪里?你自然有,不会再分别执着了,也不会再起心动念了。这是什么人?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这个人叫法身菩萨。或者大乘经教里面称诸佛如来,《金刚经》上就称诸佛如来,《华严经》上称法身菩萨,他们就是达体业亡。这些人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应化在我们人间。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是的,没错,他老人家在《梵网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示现成佛他说是第八千次,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来了多少次。是来表演的,这一生来与我们讲经三百余会。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前后已经来了八千次,这他老人家自己说的,决定不是妄语,我们信得过。
 
  他到我们这个人间来,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苦乐,有没有好丑,有没有内外,有没有我、我所,有没有?他达体业亡。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世间,他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还有没有起心,还有没有动念?给诸位说,统统都没有,他住一真法界,不但在心理上、观念上他没有对立,他没有矛盾,他没有冲突,就像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能大师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就说明了达体业亡,本来无一物,是来示现的。
 
  讲经说法是有些众生来问,随问随答,决定没有预先设计,也决定没有说人家提出问题,释迦牟尼佛说我想一想再答复你,没有。为什么?如果说想一想那不是达体,那是迷真,达体的人哪有想?没有想。没有想为什么能够答复你?因为你迷真所现的,你没有离开本体,你没有离开真性,心性能现,阿赖耶能变。达体的人对于性识完全通达明了,你的所现,你的所变,那真的讲出不了如来的掌心,他怎么会不知道!你的问题提出来对答如流。虽然跟你对答,他确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文殊菩萨问的意思就在此地,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在宝首菩萨还没有答复之前,清凉把这答复的大意先简单的做一个总的说明,我们以后看这个偈子就好懂了。
 
  所以这一句话很重要「迷真业起」,你看看体跟真是一桩事情,只是一个觉、一个迷,觉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是众生;觉了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觉了一切平等,里面没有对立,迷了一切都对立。所以迷的人有我、有我所,迷的人有苦乐,迷的人跟一切法都对立。所以刚才我所说的,对立的时候自然产生矛盾,自然容易发生误会,自然会发生冲突。今天我们这个世间全世界人都在这里研究怎么样化解冲突?怎么样能够促进世界安定和平?你看《华严经》是真有效,只要达体,这个问题全解决了,什么冲突连根拔除,这讲见性,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可是这个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大家都在迷位不是在觉位,在迷位。
 
  迷,业就现,造业了。这个业我讲得很简单,如果经上讲的这个名词,诸位很熟悉,但是意思大概还是不太清楚。经上讲的是「妄想,分别,执着」,我说得粗一点,什么叫妄想?胡思乱想,意业,妄想;分别,胡说八道,口业;身业,胡作妄为。身业是执着,口业是分别,意业是妄想,我这样讲是讲得很粗,讲得很俗,大家很容易理解。所以一觉悟这个现象都没有了,心没有胡思乱想,口也没有胡说八道,身也没有胡作妄为,这人就是菩萨。
 
  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不能不学菩萨,菩萨那一种言行,那一种生活的样子,我们要是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那就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现在学的《弟子规》,学的《十善业道经》,学的三皈五戒,学的《沙弥律仪》,就是觉悟的人他所示现的样子。我们没有觉悟的人跟他学习,为什么?容易帮助我们觉悟。所以我们也学他不要去胡思乱想,这一点很重要。学他没有胡说八道,什么叫胡说八道?迷的人真的是胡说八道,是随顺你自己烦恼习气,不是像佛菩萨,佛菩萨这个言说说出来,从自性流露真实智慧,所以记录下来称为经典。身语意三业都要向觉悟人学习,那就是戒律,我们初学,《弟子规》、《十善业道》就是初学的标准,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里下手。
 
  所以他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意思很深,迷了真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起来了。这是什么?心想,这心一想一切法就出来,境界就出来了。阿赖耶的相分,报,「报因业起,何须我耶」,这里头哪里有什么我、我所?我、我所是报以后才起的妄想分别执着。你看看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并没有我跟我所。这心一想境界马上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时顿现,没有先后。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就是在这个真体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这一迷,现相是一时顿现,一真法界跟依正庄严一时顿现。顿现之后你执着自己这个身,迷于这个身相,认为它是我,认为我拥有的是我所,这是很后很后才发生的。所以这个解释很好,何须我耶。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业起,业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报的相,幻相起来了,生起了。
 
  「业报揽缘,虚无自体,故无我所」。所以我所是假的,确确实实严格说起来是个抽象的概念、错觉,哪有这个东西!我们还记得过去曾经提过很多次美国有个医生,是个女的,曾经在澳洲考察土著,她回去之后写了一本书《旷野的声音》。这个书我们这个地方中文译本跟英文原本都有。澳洲土著过的是原始生活,他们男女都没有穿衣服的,没有一定居住的场所,到处去流浪,天天成群结队到处去玩。走到哪里,他晚上睡觉就睡在地上,不怕风吹雨打,肚子饿了他就找东西吃,什么都没有。政府对于这些人有些人道的协助,替他们建了一些简陋的房子,他们也接受了,但是什么?绝不住在房子里面。把政府给他们的小房子,他们拿去当作储藏室,晚上还是睡在露天,睡在外面,他成习惯了。
 
  所以他们那种生活,我们是一天都不能过,我们要是野外住一天,第二天就要大概送到急诊室去了。他从小生下来就是过这个生活,没有杂念,没有我的观念,没有我所有的观念;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没有贪瞋痴慢,没有控制,我们常讲控制,也没有占有这些念头,所以他们那个灵性很高。我们一般人讲通灵,或者讲有第六感,他真的。他们跟自己的人互通消息,只要静到那里一打坐这就通达了。不但意思可以能传达,他那个地方的形相都能看到,就像电视一样,不需要任何科学设备。所以他觉得我们这里用电话,他觉得很奇怪,他们不需要,他们用感应,我们称为心灵感应,能够传递讯息。
 
  这本书我也看过,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他们能保持住原始人许许多多的本能,这本能我们今天称为神通,我们失掉了。能力怎么失掉?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了。他们的一生,走的时候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而且随时还可以走,他要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他说这个人身体里头像电流一样,身命有开关,他只要把内心里面那个开关关掉,两分钟人就走了,他们自己知道怎么个关法。而且自己走的晓得自己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痛苦,没有忧伤。他们知道为什么来,来干什么,什么时候走。你说多自在。一生没有愁什么穿的、吃的、居住的、要用的,统统都没有,省事。
 
  他们自己称为他们是真人,称为我们这些文明人,他称之为变种人。我们已经被这些物质环境染污,严重染污已经变种,本能都丧失掉了。我相信这本书上所写的是真的,澳洲内部沙漠地区里头现在还有。这些人也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他们说他们这一代是最后的一代了,现在他们不生育了,到最后他们整个族就在这世间消失掉,他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这个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许多地方跟佛经里面所讲的相应,很可惜的他们没有接触到佛法,如果接触到佛法,他们修行会比我们成就得快,比我们成就得高,这是肯定的。什么原因?烦恼轻,造的业少。他们也打猎,也猎取动物,但是他们打猎之前先沟通,先用心灵沟通,跟这些动物沟通。那个动物因为年岁老了,或者身体不好,它愿意拿它身体来供养,让他们来猎取,都是预先沟通的。所以对于这年轻小的这些动物他们决定不猎取,所有猎取都是预先沟通的,自动走到你面前来跟你接近,你可以便利于射杀。我们看到这些都好象是神话故事一样,这哪有这种道理!真有,确实有。
 
  所以这里你看只有十二个字,说得这么好,「业报揽缘,虚无自体,故无我所」,跟前面所讲的道理是完全相应。「由法无我,非断灭故,业果不亡,斯乃正理,圣教所明,不违现事」。这就是说明文殊菩萨前面提的,圣教里面所讲的「无我无我所」。一真法界里面决定没有对立,为什么现前这些现象有苦乐,有好丑,有内外,有这些东西,对立的这些现象发生?这就说一个是达真,一个是迷真,原因在此地。可是真永远是真,绝对不因为你迷或者是悟而有所改变,没有,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法界确实是无障碍的,这是真的。障碍,今天的障碍在哪里?障碍产生在我们自己本身,还是从心想生,因为我们心想有障碍,于是障碍就现前。我们心想有苦、有乐,苦乐就现前,如果你要看穿,苦乐就没有了,真的不存在,这不难实验。所以正是由于法无我才非断灭,如果真的有我、有我所,那就有断灭。业果不亡,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因果不空」,因果有转变、有相续、有循环。所以这六道里面恩恩怨怨,互相报偿没完没了,不管这个现象怎么复杂,怎么样去循环,事有理无,相有性无,依然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正理。佛菩萨的教诲,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给你说出来。
 
  真俗没有抵触。你要晓得为什么真俗没有抵触?真无自性,迷也无自性。换句话说,能现能变的无自性,所现所变的也是无自性,怎么会有抵触?佛讲真如,佛讲本性,佛讲法界,都是名词术语,名言,《六祖坛经》说得好,「但用名言无实性」。尤其佛给我们说并皆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般若经》上结得多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正是前面第十首偈讲的「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你看这二十个字讲得多清楚、多明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这清凉大师很慈悲,后面还引用经论来说明。
 
  在这个《钞》里头小字,这是讲「二我俱空,不坏业果之相,空有无碍,二谛双存」,这是真理。他举《净名经》里面所说的「说法不有亦不无」,《净名》是《维摩诘经》,释迦牟尼佛,菩萨们说法,「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你真的听懂了,这首偈的意思你自然就明了。后面又引《中论》说,经论所讲的意思都相同,《中论》里面讲「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常(你看看这意思),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说」。后面总结,这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得好,「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违正理」。一切法不是定有,一切法是幻有,这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了解,幻有不是真有。真有那就坐实了,你就错了,就讲不通。幻有非有,真空不空,没有障碍,所以这个法界叫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总的来说这个法界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圆融的,这里头找不到矛盾,找不到冲突,找不到对立,这才是正理。所以今天所谓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华严经》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八集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二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居士应具的条件(圣严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四、鸯掘摩罗[栏目:圣人的故事]
 暂生缘八无暇[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七章 坐立难安的动根 消失的不二法门 正住之五[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分别了?[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礼佛菩萨有五种功德[栏目:宣化上人]
 41 毗舍阇鬼[栏目:百喻经译]
 华严经札要[栏目:衍慈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三○三)[栏目:杂阿含经]
 圣典篇 无我相经[栏目: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