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八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大段福田甚深,目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
这个比喻很好懂,为什么一切众生布施得报不同?目首菩萨答复的十首颂,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十首偈是分别来解释。前面第一首是总的说,往下这分别解释。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九首都是上半是比喻,下半是法合。
「水喻,器有大小,方圆任器故」。水是一样的,但是盛水的器皿不相同。如果我们说这个水杯(杯子)有大有小,水盆也有大小,也有方圆长短不一样,水注入里面就随着器的形状,这些事相我们平常都看得很清楚,都能够体会到。佛用这个比喻,比喻众生修福,众生器有大小,这个器就是我们讲的心量,说器有大小不好懂,心量大小不一样,心量恳切也不一样。即使是在一个人,同一个人修福,昨天的心情跟今天心情就不一样;同样修布施,昨天我们也布施十块钱,今天也布施十块钱,得的福报相不相等?不相等。布施的心情不相同,得果报就不一样。
所以布施,佛常常给我们讲要用诚恳心,要用爱心,要用尊重心、谦敬心,我们的心圆满,功德就圆满。如果布施里面没有恭敬心,也没有爱心,是一种什么心?可怜他,他很可怜,给他一点。能不能得福?能得,得的福报不大。而且这里面还有问题,夹杂着贡高我慢、轻视别人,佛说果报在修罗道不是在人天。有些人说:阿修罗也不错!阿修罗不一定是你理想的。为什么?阿修罗有四种,天阿修罗,那个福报大,人阿修罗,畜生阿修罗,饿鬼阿修罗。六道里面只有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其他的五道都有。
所以天阿修罗不错,他的福报跟诸天相等,欲界天。色界天里头没有阿修罗,为什么?色界天人很慈悲,没有瞋恚,也就是说从来也不会发脾气。修行人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高,如果常常还有不平,常常还有愤怒,那我们就晓得充其量他生欲界天,色界天没分。如果瞋恚严重,那生在欲界天里面,不是在欲界天道,是欲界天里面的阿修罗道。阿修罗的福报跟天人是一样的,他修的福大,但是德行就不及天人,天人有德行,阿修罗傲慢容易生瞋恚心。所以修罗死后多半堕恶道,往上升的太少太少了,多半都是往下堕落。
我们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八部护法神里面有阿修罗,这一类的阿修罗是学了佛的,他是皈依三宝,接受佛陀的教诲,他们有修行。虽然有修行,修行得好的当然没有问题;修行功夫还差一点的,还有阿修罗的习气。这个我们要明了,有带着习气的,就是说他有没有傲慢?没有,真的没有,真的不会轻视别人,可是样子好象有,这就是习气,习气很难断。
我们平常修行,瞋恚对我们伤害最大。对于现前,像过去许哲居士所讲的,她讲的话有道理。发一次脾气,时间只有二、三分钟,时间并不长,愤怒!你全身震动,你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受影响,要三天才能恢复正常。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发脾气对自己身体健康伤害最大,三天才能恢复。如果常常发脾气,那对于身体健康的损害非常严重,寿命也折损了,所以心平气和的人延年益寿。这贪瞋痴里面,瞋恚是严重的伤害,发脾气当然有对象,那个对象的伤害实在讲不大,他的伤害大概只有三分,对自己的伤害至少有七分。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才知道发脾气是很愚蠢的行为,不是聪明。
这一首偈是告诉我们,修福这里面的情况也非常复杂,就是复杂的心情所得的果报不相同。所以六道众生、九法界众生,我们修福怎么修都比不上佛。我们说这个佛就是经上所讲的「佛福田」,比不上佛。圆教初住以上就是佛,分证即佛。这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明白,佛跟凡夫不同的,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佛没有。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就叫做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心是什么?真心在经教里称为菩提心。大乘教教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用我们现在的话,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修的功德是圆满的、是究竟的。真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真诚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后面讲四种,讲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提心的作用,有体、有用,体用是一不是二。作用虽然说四个,每一个里面都圆满的含摄其他的三种,我们要学!
菩提心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诸佛如来有,一切众生都有,这是性德、真性,哪能没有!可惜的是我们凡夫把自己的真心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迷了之后,体就变成虚伪。你看真诚对面就是虚伪,清净对面就是染污,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心虚伪,不是真心,平等心的对面就是傲慢、不平等,正觉的对面是愚痴,慈悲的对面是自私自利。诸位想想看,我们用虚伪、用染污、用不平、用愚痴、用自私自利去布施修福,你跟诸佛怎么能比?差别太大!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佛在经上讲得好,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布施的钱财也好,法也好,说布施无畏都好,不在数量在心。真心布施以金钱来说,一分一毫得多大福?福报是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真心心量是那么大,它跟那个心量一样大,妄心则不然。妄心心量很小,自私自利,只为自己,那得福就最小了。我为我一家。从前家庭是大家族、大家庭,不像现在,我们现在讲家跟中国古人以前讲家的意思不一样,所以现在讲家的概念,很少人能够体会到古人讲这个家的意思。古人这个家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这一个家族少说也有几十人,多的时候有几百人,那个家族。所以齐家就能治国,你能治家,你就有能力治国,这很有道理。现在小家庭,一家只有三、四个人,这不行。这个家容易治,治国就难了,你就没有治国的能力。
可是现在小家庭,小家庭还真难治,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天天吵架,这种现象在古时候很难见到。你要问为什么?古时候对于家族非常重视,家教很严,他有家教!这就讲到教育,中国教育的特色就是家教。我说过很多次,学校教育是家教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教的扩张,宗教教育是家教的究竟圆满,家教是根,现在没有了。
人在过去,从小受过家教,但是不一定是念书。你看有很多生长在农村偏僻地区,他有家教,有没有念过书?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明理,他懂事,他会做人,他懂得孝养父母、懂得友爱兄弟、懂得尊重长辈,他会做人。跟现在的教育不相同,现在家教没有了,现在有学校教育,没有家教。所以学校教育学了很多知识,也学了很多技能,很会办事,不会做人;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友爱兄弟,自私自利。这一生人与人之间相处,为什么?就是利害,没有道义,于我有利的就是朋友,于我有害的就是敌人。这一生过得多辛苦,这样一生,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人生跟畜生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甚至于连畜生都不如。
人之可贵,贵在教育!中国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最重视教育,最重视家教,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今天整个社会动乱,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是教育出了问题。学校这么多,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所,全世界学校有多少?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没有家教,就出在这里,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根烂掉了。树再老,树再高,根烂掉,自自然然它会倒下来,它会枯死,道理在此地。
所有一切的教育都是以家教为根。我们今天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那就是根。释迦牟尼佛教导人是从根本教起,「净业三福」这三条十一句不能不重视,那是修行证果的根本,从小就要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是根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哪里?建立在孝道、建立在师道的基础上。佛法本身是师道!孝道没有了,师道的根就成了问题。
所以从前人讲十善业道,他有没有念过《十善业道经》?没有,有没有学过十善业道?没有,可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他真做到了。他为什么会做到?从小学的。父母、长辈甚至于邻里乡党,看到小孩有过失都会纠正他,都会教他。而这些孩童都很乖,都能接受,都不敢反抗,这是从前社会风气,现在没有了,现在看不到了。父母说他几句也许还能接受,别人说他,他就不能接受,这是什么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疏忽了。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要想救自己,这不敢讲救别人,救自己。学佛的同学都相信人生有来世,人不是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了了,我们这些事情都可以不必干了,诸佛菩萨也不必应化到世间来了,一定要知道,身有生灭,灵性不生不灭。你要不相信,你自己可以细心去想一想,你晚上睡觉作不作梦?会作梦。你的身体睡在床上,在那里休息,就像死人一样,你的灵性依旧在活动,身睡觉了,你的灵性没有睡。你有没有想到这桩事情?你真想通了,你就晓得,灵性不生不灭,身有生灭。这一生在这个世间,灵性借住这个身体,好象住在身体里面,这身体是活生生的,它走了这个身体就叫尸体,灵性到别的地方去了。一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它灵性不断向上升。我们这上面有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天上面有色界天,色界天有十八层天;再上去有四空天,四空天再往上去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之外四圣法界,不断向上提升,那我们这一生过得就有价值、有意义。
菩萨自行化他是一桩事,自己修行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自己修行,是一不是二,《华严》说的不二法门!菩萨怎样提升自己?教化众生,所谓是教学相长,自己必须要在人事物这个环境当中去磨炼。磨炼什么?磨炼不执着,磨炼不分别,磨炼不起心、不动念。你不在境界上你怎么修法?所以大乘的修学比小乘快速。为什么?小乘尽可能避免历事炼心,避免这些事情,那么他进步就很慢很慢。大乘人是主动要接受考验,天天在考,就像念书一样,每天都参加考试,进步很快。那个小乘人不愿意参加考试,一年参加一次,两年参加一次,那他的进度当然就很缓慢,道理就在此地。
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菩萨行。诸位要晓得,菩萨行是什么?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举个例子,穿衣吃饭你天天要干。你穿衣是不是以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吃饭是不是用菩提心修六波罗蜜?都是!你有没有去做?穿衣对于衣服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不选择款式也不选择质料,这是什么?这是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那个贪爱,但是衣服要整齐、要清洁,这是持戒;衣服不能很脏,不能很乱,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穿起来很舒适。甚至于破了,破了补几个补钉,补得也整整齐齐,也不是很凌乱,这都是属于持戒波罗蜜。不给人家去较量,并不认为人家穿得很名贵,我穿得好象是不能见人,这修忍辱波罗蜜,都在其中。精进,我们衣着穿在身上,道业精进,你的心清净、行清净。
贫困里头有真乐,不在乎社会的地位,不在乎财富,宗教里头都讲「以苦为师」,能够忍耐清寒。佛如是,你看看,把荣华富贵舍弃,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成就忍辱波罗蜜,成就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里头最可贵的是化他,始终不懈,自己做出一个好样子,行为世范。世间人贪名、贪利、贪享受,我这统统放下给你看,我比你还快乐。你所贪得的那些享受,细心去观察你付出多少代价,仔细算一算得不偿失。你把帐算清楚之后,你就羡慕这些圣哲他们的生活方式,真的得大自在,真有道理!
禅定,禅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无论在顺境、在逆境,善缘、恶缘如如不动。般若波罗蜜是欢欢喜喜,对于诸法的实相,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断的自己在提升,也帮助别人提升,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这个境界凡夫很难体会。
九法界众生根器不一样,所以布施得益不相同,就像水注入这个器,目首菩萨在这里做这个比喻。《法华经》上的比喻比这个更容易懂,《法华经》上比喻下雨。雨水落下来,落下来在这个地区一样多,但是地面上这些植物吸收水分不一样,大树它吸收得多,小草它吸收的就少。大树跟小草器有大小,虽然雨水是一样的,但是它吸收的不相同。各人根性不一样,得福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说是圆满的。小根器得一点点就很满足,那心量大的他就得的多。多与少都不是自己享受,自己有大福报,应当与更多的人分享,这就对了。我的福报不大,可以几个人在一块共享,几十个人在一块共享;如果福报大的,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来共享,这就对了。
享福,什么才是真正的享福,我们有没有想到这一层问题?真正的享福是学习!孔子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正的享福,世出世间第一等的享福,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教学。自己学习快乐,教学也快乐。教学是帮助别人,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所以佛在经上常讲,大千世界七宝财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诸位读《金刚经》,佛在《金刚经》,《金刚经》不长,只有五千多字,佛这种比较的讲法在《金刚经》上重复多少遍,反复的来说明,这真的。你要不是这样学习,不是这样教学,你享受不到。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这几千年来,绝顶聪明智慧之人,我们可以这样赞叹。为什么这么赞叹?你看看他遗留下来的经教就知道,今天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超过,绝顶聪明智慧,他过的生活就是绝顶聪明的生活。他不迷惑,他不傻,他过的就是绝顶聪明智慧的生活。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他那种乐趣我们也能得到。这里面的乐趣肯定超过欲界天王,超过大梵天王,超过摩醯首罗天王。可惜世间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真乐,把真心、真乐迷失了,追求物欲的享受,以此为乐。这好比什么?好比现在世间人常讲的吸毒、打吗啡,现在世间人追求的乐就是这样的。那是刺激,那个乐的时间很短,真的是几分钟,过后之后痛苦不堪,最后还把自己的性命赔掉。现在世间人所追求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真的就像服毒,这错了,大错特错。迷得太深,迷得太重,很难回头,谚语所谓是「积重难返」。
我们真的是在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在这样花花世界里头没有被迷惑很不容易,这自己很庆幸!应当更加努力向佛菩萨学习。在这里面我们也能体验到,自己过去生中,肯定有深厚的善根。没有善根哪能不迷?唯有深厚的善根,在现前这个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帮助你向上提升。
法合里面两句,『佛福田亦然』,第三句每一首偈都是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众生心不一样。菩萨六波罗蜜在我们初学的人来讲,这六种都是修福。布施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没有一条不是修福,所得的福确实千差万别。有人这一生修行,这一生没有得到福报,可是你要相信福不唐捐,这一生没有得到,来生得到;来生不能得到,后生得到。为什么?你修福的时候,你这阿赖耶识里头有福德的种子,但是种子要遇缘才起现行。缘里面最重要的,我们一般人讲人缘。古人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懂得与一切人和睦相处,要懂得尊敬一切人,要懂得爱一切人,你的缘就殊胜。障碍我们善因福德种子不能现行的,给诸位说,这三大类的障碍,天时、地利、人和,最大的障碍我们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是在人事。我们看看圣贤人怎么教我们的。
我今天写了个扇面,是早年在新加坡讲天主教的《玫瑰经》,等于又温习了一遍。《玫瑰经》是天主教早晚课诵本,非常重要!经文不长,一共三章,每一章有五段。第一章「欢喜奥义」,第二章「痛苦奥义」,第三章「荣福奥义」。第一章第一节里面欢喜,欢喜从哪里来?圣人降生。耶稣降生在世间,众生有救了。圣人降生,他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第一个欢喜。第二条圣母玛利亚所示现的谦卑,这教我们学的!所以我们修行从哪里学起?谦卑。接着下面一条「神爱世人」,你们想想这个味道。那个早晚课诵就是天天在提醒你,早晨、晚上提醒你,对一切众生要谦卑、要敬爱,所有宗教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儒家讲「谦受益,满招损」,做人从谦卑做起。你要想学圣人,要想提升自己境界,佛家教忍辱,圣贤教诲无不是从这个地方着眼;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我们对人谦卑,别人对我们更尊敬。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目首菩萨偈颂第三首: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注得也不多,我们把它念一念,「幻喻,体外方便,贵且悦心」。下面还有《钞》,什么叫体外方便?「无而假设,如无三说三等」。这个要解释,不解释还是不好懂。这个三是三乘,大乘、中乘、小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辟支佛,大乘是菩萨。本来没有三,你看佛为我们说法就分这三类,这叫方便。到《法华经》上,那佛说真话,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说二乘就是大乘、小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法华经》上,佛把这个说穿了。
佛法就是一乘法,一乘法才真正是佛法。一佛乘是什么?众生就是佛,这叫一乘!你现在迷得太深了,所以慢慢、慢慢给你恢复,就像我们办学校一样,学校目的是要成就学生圆满的学业,那是什么?大学。办幼儿园、办小学、办中学,阶段性的,最后都是要达到圆满,那才是教育的成就。所以到大学这才有学位,小学、中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学位,这大学才有学位。佛法,一乘法才是真正学位,阿罗汉、菩萨都是假设的,都不是真实的。
在修学过程当中,假设这些目的在哪里?『能令众欢喜』。如果一直要是学到究竟圆满,这很多年才学成,当中没有阶段性的,这欢喜心就不能生。所以当中设成阶段,小学毕业了,很高兴、很欢喜,再念几年初中毕业了,又念三年高中毕业了,再念四年大学毕业了,好象时间并不是很长,这是阶段性的。佛举这个来做例子,这是教给我们,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教化众生、帮助别人,终极的目标决定是相当的遥远,要懂得在当中设阶段性,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使他对于终极的目标有希望,对于现前修学有信心,这个学习心情很愉快。教学的方法非常善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首偈的大意如是。
我们把经文念一念,『亦如巧幻师』,这个比喻。前面这两句是比喻,「巧幻师」,我们现在讲的魔术,魔术师。我们知道魔术所变的都不是真的,他的手法很快,你知道它是假的,你看不出破绽,高明处就在此地。去年澳洲图文巴建市一百周年纪念,这在澳洲是大事。澳洲历史不长,欧洲人移民到那边才两百年,所以这城市建市一百周年是他们的大事。我们住在当地,也给当地提供娱乐的节目,我们节目是邀请浙江杂技团去表演,很成功。你看一年了,到现在当地的人念念不忘,表演得太好了,他们一生当中从来没见过。这里面就有一位魔术师十六岁,他就是变扑克牌,扑克牌在哪里?手上没有,可是在空中拦一拦,手上就拿到一把,手法快,你不知道他怎么样拿到的,好象永远拿不尽。到落幕的时候,我们很熟就问他,你身上到底带了多少副?十副。这就是「巧幻师」,举的这个比喻,他的表演能教大众生欢喜心。
『佛福田』。佛是布施,佛布施是三种布施统统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他什么财物都没有,他身上的财产就是三件衣一个钵。每天吃饭到外面去托钵,他用什么布施?每天讲经教学,这是他的布施。讲经教学需要体力,还需要身体示范,身是属于内财,所以财布施里头有内财、有外财。你拿这些财物,金钱、财物这外财;身体是内财,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做义工是财布施,内财布施。在佛法里面说,这佛经里面讲,内财布施得的福比外财布施还要殊胜。外财布施,换句话说,是你的福报分给别人分享,内财可不是,内财我自己为别人服务,所以这是更要殊胜。
内财布施也得财富,你为别人服务,你还用智慧,你还要用你的善巧方便,这些属于法,所以内财布施里头有法布施。为别人做示范,令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有所启发,有所悟处,能断他的烦恼,能解决他的疑难,这就变成了无畏布施。所以佛当年在世天天所干的,三种布施具足,真的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我们读佛经,无论这个部头大小,小部头一百多个字,你们看看《阿含经》里头,《大集经》里头,小部一、二百个字。大部像《华严》,这是大部的,一百多卷,除掉重复,因为这个经有三次翻译,除掉重复的有九十九卷。这个分量大!最大部头的《大般若经》,六百卷。不论分量大小,这个经典的长短,你仔细观察,内容戒定慧三学具足。就是说佛教给你,一定是有理论、有方法、还有境界,你依照这个修行,你将来会得什么样的结果、效果,这一种教学是圆满的教学。
佛一生教学没有教科书,这是我们古大德在经教里头他们的体验,写出十二分教;就是佛讲经的这个仪式有十二种。最普遍的我们讲长行,第二种这是偈颂,偈颂是诗歌,这两种应用得最普遍。我们在《华严经》上统统看到,十二种例子在《华严》上都具足,所以《华严》是十二分教。这都是方便设施。长行是一般的讲演,我们佛门里面讲开示,学校里面讲授课,一个意思。有时候佛是主动的为大众宣说,没有人启请,就是没有人提出问题,佛主动讲的。像这一类的经,集结经教的这些大师,他们也有很好的方法,在经题上冠上「佛说」。
你看很多经有佛说,《阿弥陀经》是佛说,《无量寿经》也是佛说;《法华经》上没有佛说,《华严经》上也没有佛说。这是什么原因?一个是有人发问的、启请的,不用佛说;佛主动说的,没人问的,佛是主动讲出来的,加「佛说」。我们一看经题就晓得,从这个地方来辨别。多分都是有人向佛提出问题,佛来给他解答。就像大夫给病人处方一样,这人是带着病来的,求大夫治病。大夫给他诊断,给他处方,他依照这个处方去服药,药到病除。所以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比喻,佛比作医王,比喻作大夫。众生都是有病的,九法界众生都是有病,只是轻重不等。向佛请教,佛就告诉你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所以佛没有教材,佛也不要准备,一天说八个小时也不累,真是好老师!四十九年不休息,每天说八个小时。这个上课,讲经就是上课,八个小时。所以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我就举这个例子说,哪一个行业的人,每天干工作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休息,天天如此。你能说他消极吗?
释迦牟尼佛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要用现在人的看法,他是教育家,他一生所干的是社会教育工作。因为他教学的对象,他也没有招生,他不是办学校,只要有人来跟他学,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个人。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佛弟子当中宗教徒很多。我们经上常常看到婆罗门教,像《地藏经》上讲的「婆罗门女」,那就是婆罗门教的修行人。许许多多都是其他宗教的领袖人物、传教师,跟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我们要清楚,他是来接受教育的,佛教他。用现在的话来说,佛这个教育叫多元社会教育。佛一生教学,没有收人家一分钱学费,完全是义务的。所以我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值得我们佩服。
我们学佛先要把佛搞清楚,佛的真实面目我们搞清楚,我们才知道怎样学习,才真正能得到真实的教诲。佛不是神仙,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师生关系。我们称他为老师、本师,本师是最初创教的这个老师,根本的老师。当时在世有人称他为佛陀,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翻成觉者,这是照意思直接翻的;而是照意思来翻,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我们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圣人,在印度称为佛陀;印度人称菩萨,我们中国人称贤人,圣人的学生,有成就的学生。中国人称圣贤,印度人称佛菩萨,一个意思,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但是中国的教育,像孔孟教育它只讲一世,没有讲过去也没有讲未来,过去、未来讲得很含糊,「未知生,焉知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于祖先的纪念那是孝思、尽孝。永远怀念先祖,效法先祖,光大先祖的教诲,光大先祖的德业,是这个意思。但是佛法是讲到有过去、有未来,这是儒所没有讲到的。儒讲的是我们这一个世界,当时也只讲到中国这个地区。那个时候,这个地区都是小国。我们读历史,你看看,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春秋时代八百诸侯,那一个诸侯就是一个国家。中国现在很多县市的名称还保留着古时候的名称,古时候这个地方是哪一个国,现在还保持这个名称。所谓大国,一百里就是大国,小国二、三十里,就是现在的村镇,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国。孔子周游列国,实在讲,他所走的也不过二、三个省而已,就周游列国了,在现在地图上二、三个省,足迹并不是很大。
所以中国人讲天下,开口就讲天下,天下有列国;到秦这才统一了,把这些小国都变成郡县。所以孔子的教学在那个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印度也都是一些小国。所以对于国并不重视,对天下重视,开口就是天下。这在中国遗留下来的文字里面,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世尊在印度教化也是如此,他的足迹就遍五印度,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就去。什么叫有缘?有人请他。听他的课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是宣扬、赞叹「释迦牟尼佛讲得好、教得好」,所以这是名声远传,到处都有人邀请。佛很慈悲,哪个地方邀请就到哪里去,一切随缘。缘深的,也就是肯接受教训的,能接受的人多,佛就会在那里住的时间长一点;能接受的人少,佛在那里住的时间短一点,每个地方居留的时间长短不定。我们现在知道,从经典里面记载,佛住的时间比较长一些的像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灵鹫山讲《法华经》,这些比较长一点的。
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何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自己要欢喜。你自己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你怎么能叫别人生欢喜心?所以首先自己要能生欢喜心。自己欢喜心从什么地方来的?性德的流露。欢喜是性德,所以明心见性之后,法喜充满。儒家,你看《论语》里头所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法喜充满。学而时习与性德相应,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就见性了,怎么不欢喜?宇宙人生真相大白,到这个时候,真的,看一切众生都在迷惑,他不知道;你契入这个境界,你明白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所谓是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过去、未来,此界他方通达明了。
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之后,空间维次的界限不存在了。这近代科学家才发现,空间跟时间都不是真的,说某一种条件之下,空间等于零,时间等于零。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时空不存在了。你坐在这个地方,你能看到过去,你能看到未来,你能看到此界,你能看到他方,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面前,怎么会不欢喜?教化众生还需要准备吗?不需要了。所有一切无量无边无尽的教材,随手拈来,只要动念它就现前。你也给人家讲天道,讲欲界天,欲界天就现在面前,你就一一介绍,介绍不尽,不是凭空想象的。介绍过去古圣先王,古圣先王就在面前,你统统看见,不思议的境界,我们现在人讲神通。佛说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众生平等的受用。你今天把没有空间维次这个一真法界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自己拘束在这个小范围当中,外面一无所知,真的是古人形容的「作茧自缚」。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执着形成的,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这空间维次就存在。
科学家讲空间维次,在我们佛法里头不用这个名词,佛法里头叫法界,我们通常讲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并不是十个空间维次,十是代表无量,《华严经》统统用十表法。科学家也相信,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量的。但是他们现在科学能够肯定、能够证实,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空间维次,很像我们佛经上讲的十法界。实际上前一句话讲得正确,法界无量,不止十个。无量到什么程度?一个人一个法界。你们想想看是不是真的?一个人一个法界,一个众生一个法界。再深入观察,一个众生就无量法界,怎么样?我那个念头念念不一样,法界随着念头变!一个人就已经产生无量的法界,何况一切众生!这么个道理。
所以只要自己突破,别人障碍不了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别人他那个妄想分别执着会影响我,那我们永远不能成佛,永远不能突破,这个道理要懂,你要相信,我自己破掉了,一切都破掉了。所以我成佛了,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这是正理,这是真正的事实。佛突破了空间维次,也就是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他眼目当中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当你没有突破的时候,你就是看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都是众生,真的是相随心转。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心要善,我们的念要善,我们的行为要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环境,没有一样不善。所以佛经上有两句话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这佛经上的两句话。我把它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好人、坏人都是好人,善事、恶事都是好事,境随心转。我们如果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心来看,没有一样不善,纯净纯善。心转境界,所以你的修行才有结果,你才有成就;如果我们被外面境界转了,这叫凡夫,很痛苦,日子就不好过。
佛菩萨为什么那么欢喜?他转境界,他不被境界转,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佛转过来了,把他的欢喜跟我们大家分享;我们看佛这么样的欢喜,对他很羡慕,向他学习,我应当也像他一样的欢喜。佛就会告诉我们,道理讲清楚了,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我们对未来存着希望,对现前修学有信心,我们有方向、有目标,人生就有意义、就有价值了。所以修学、教化这里头有大乐,《论语》上前两句讲得一点都不错,这里有大乐。可是一般人读这个书,这里头有乐趣他很难体会,为什么?自己没有契入;你契入一分有一分的乐趣,契入十分有十分的乐趣。
佛教化一切众生用四悉檀,用四摄法。四悉檀讲的是原则,我们要懂,要懂这个原则;四摄法是方法,这就是说我们与一切大众相处。四悉檀就是四个原则里头第一个,欢喜,确实跟《玫瑰经》上头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欢喜奥义」,但是内容不是一个说法。四悉檀里头,这第一个欢喜,它叫「世界悉檀」,内容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要学佛,你一定要懂得,我在这个地方叫一切众生生烦恼,错了,你跟佛的教诲背道而驰。「佛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这个地方的众生讨厌我,我怎么叫他生欢喜心?我赶紧避开,他就欢喜了。我看到他来,他讨厌我,我看到他赶快躲避,时间久了之后(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他就不会讨厌你。这个人很好、难得!你看他知道我讨厌,遇到我他就避开,他在后头赞叹你,那你就感化他了,用不着去解释。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必要计较。凡事一定要明了因果,任何一个人一生当中,决定没有偶发的事情,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前因,都有后果。我们好心做一桩事情被人骗了,尤其像财物被人欺骗了、被人侵占了,佛菩萨欢欢喜喜,一点烦恼都没有。为什么?大概是前生我是这样对他的,这一生遇到还债,还债欢喜,这个帐了了,来生好朋友。如果我前生没有欠他的,他今天来侵占我的,来生遇到的时候,他还要加上利息来奉还。有什么懊恼的?无论在哪一种状况之下,统统都是欢喜心,心总是平静的,所以命里头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的,丝毫都不能强求。又何况菩萨要修布施,别人要,给他好!而且愈施愈多,妙在这里。不是说你这里舍了,舍去就没有了,没有这回事情,愈施愈多。
总是看人人是好人,所以这个教学,佛教,我们知道它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儒家的教学也建立在这个理念上,《三字经》一打开,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佛教导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定要肯定,肯定你的心就变了,人人是好人。他现在作恶是一时迷惑颠倒,他的本性是善的,我们就会用善心对待他,就会生欢喜心,有过失自然会原谅,不会计较,不会放在心上,我们这一生多快乐。他是我的怨亲债主,处处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对他一片真诚,一片善心,假以时日自然就感动,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是教育的成功。
不能说这个人不可教,这个人是恶人,我们就不要去理他,这不是教育。教育怎么样把恶人变成善人,把坏人变成好人,把愚人变成聪明人,把凡人变成圣人,这是教育成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一人不是好人是坏人,都不舍,坏人都不舍,好人当然更不舍。那人的程度不齐,根器不齐,你要有耐心去教,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最重要的真诚,那个理念就是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这个理念是非常非常重要。基于这个理念上,我们才会有信心,才真正能够自己学得好也教得好。所以这四个原则里头,第一个是欢喜。
第二个是对治,对治什么?对治烦恼、习气,我们在境界里头,顺境、善人对治什么?对治我们贪恋的习气,因为顺境都会起贪心;逆境、恶人,对治我们瞋恚的习气,这是至理。你不在这个境界上,你的烦恼习气你怎么断?你要懂得这样修行,顺境善缘、逆境恶缘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菩萨学处。你要修行证果,这些都是你的恩人,都是成就你的。你对于善人欢喜,对于恶人瞋恨,那你错了,你学什么?你在那里修烦恼,你在那里修贪瞋痴慢,错了。搞贪瞋痴慢,那就是搞三途六道,你看看一念之差。所以古大德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就在这一念之间。我这心善,统统都善,没有一样不善;我的心不善,没有一样是善的。你才真正了解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讲透了,这样的句子在大小乘经典里面,你常常可以看到。
无数次的熏习,那我们学了不觉悟,偶然悟到,境界现前它不起作用,还是烦恼做主,这怎么行?为什么我们学佛会有这样的效果?没有真干。学了要真干,学了要改。李老师从前常常教导我们,改心!我跟老师十年,老师这句话重复了几百遍都不止,印象非常深刻。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改心就是改过。起心动念就是过失,分别执着是过失,贪瞋痴慢,过失。我们用什么心对人,佛讲的这些原则,我们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落实?落实欢喜,落实对治,对治是对自己的毛病,第三个为人,第四个第一义谛。那是真正我们学习的目标方向。第一义谛就是明心见性,所以这是指导的总原则,落实在事实上,这就是四摄法。
四摄法讲得很多,诸位都知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能够运用这四种方法,你在家庭里头用这四种方法,家庭和睦。家不和呢?头一个布施没做到,家庭里面布施是什么?为全家人服务,任劳任怨,做最好的榜样,你的家人会感动。家人没有感动,自己做得不够,再顽劣的根性都会被感化。所以你要想想,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舜王,舜王当时在家里头的处境,恐怕任何一个人都受不了。你看他如何能在三年把全家人感化,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别的,用佛法来讲就是四摄法,你们想想对不对?
如果四摄法用在公司行号里头,用在团体里头,哪有不兴旺的道理?用在国家,用在世界,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今天社会动乱,人心迷失方向,都在那里找,其实佛法就明摆在你的面前,你不识货就没法子。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带头干,做出样子给大家看,这大家才能相信。你讲经讲到他点头,未必能信,没见到,一定要有事实。现在讲三转*轮,示转,劝转,最后是作证转,我一定拿出成绩、拿出证据来给你看,才相信。作证要谁?要佛弟子。在家、出家真的是「学为人师,言为世则,行为世范」,这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把佛的教诲完全做出来。我们生活当中表现出来,工作当中表现出来,处事待人接物表现出来,佛陀的教诲一定能发扬光大,自他受用无穷。『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一切众生尊重你,欢喜你。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