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二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第二个段落苦集圣谛,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或名败坏,或名浑浊,或名退失,或名无力,或名丧失,或名乖违,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里面也举十个名号做为代表。第一个名号『败坏』。这是在苦集圣谛里头,苦集是讲世间的因,苦圣谛是讲世间的果。这些名词有从果上说的,有从因上说的,有果中说因,有因中说果。这个意义就很深,要我们细心去体会。「败坏」这个名称在集谛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做败坏的因,感三途六道的苦报。这个六道,佛在经上常讲「三界统苦,犹如火宅」,《法华经》上说的。
 
  败坏,这个名词里面范围就非常非常的广大,以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来说,我们举一个例子中国的社会,中国自古以来圣贤人教导我们的是什么?五伦八德。五伦八德的教诲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之前,尧舜。这种教育的理念是不是尧舜发明传下来的?我们知道这不是的,尧舜那个时代有文字记载,实际上远古代代相传。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前面曾经讲了几个专题,在专题里面向大家报告过。这是中国古圣先王他是怎么样教他的子孙,教他的人民。愈是真理愈简单,所以只有五条,古时候讲五教。第一个是父子有亲,重亲爱,在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在婴儿出生到三、四岁,这个时候非常明显,这种亲爱是天然的,天性,我们讲天伦,不是人教他的。小孩会走路、会说话了,你看他爱他的父母,这谁教他的?而做父母也非常疼爱他的儿女,天性的流露,这是性德,一丝毫勉强造作都没有。这小孩以后慢慢逐渐长大,长大怎么样?受社会的染污。如果要不好好的教导他,慢慢他就变坏。《三字经》上讲的话就很有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慢慢长大的习性,习性相远,跟谁相远?跟本性相远。逐渐逐渐的把本性迷失,习性当家。这个事情古人很清楚、很明了,现在人不是不知道,疏忽了,大意了。所以「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好好的教他,慢慢习性就代替了本性。
 
  今天社会的动乱不安,我们念这几句经文,感触格外的深刻。你细心观察,你还是能够看到天性,但是这个天性保存不长久,几年他就变了。尤其是现在的儿童,生下来,还不会走路,还不会讲话,眼睛张开天天看电视,电视里面节目的内容是些什么,自自然然就被熏染,所谓是先入为主。于是我们今天看到小学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甚至于幼稚园大班的学生,我接触过,幼稚园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在家里批评父母,在学校里批评老师。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什么原因?在家里面父母没教他,让电视、让媒体去教他;在学校里面,老师也没有教他这些伦理道德。学校教材里头没这个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今天的社会,中学生、大学生居然能做出来谋杀案。杀老师,杀同学,甚至于杀父母,这些已经不是新闻,太多太多这种案例,所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生活在恐怖之中,身心都没有安全感,周边事故,连父母兄弟依赖的信心都失掉,所以你们要问小学生为什么自杀?你知道原因在哪里吗?现在在全世界小学生自杀的很多,几乎每个月你在传媒里面,只要你稍微留意,每个月都有。多的,一个月当中好几个案例,这是有报导的,还有没有报导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他的周边连父母兄弟都觉得不可靠,都觉得不能信赖,最后他走上绝路。
 
  所以我们要痛定思痛,中国这几千年来,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纲领,这五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个字。一直到满清都还信守奉行,民国建立之后才把这个疏忽、拋弃,因为这个东西是封建时代的;凡是封建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好的。民国建立之后,是不是有好的教育理念?那在佛法里面讲,这里头有因有果,还有报。蒙古人入主中国,满清人入主中国,也都完全遵守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纲领,一丝毫没有改变。尤其是清朝完全遵循儒释道三家的教诲,帝王带头学习,造成空前的盛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就是连贞观、开元,汉朝文景,比不上康熙、雍正、干隆三朝,一百年的兴旺,靠什么?儒释道三家的教诲,现在我们不要了。
 
  伦理虽然简单,它有程序,这五条怎样学习?也告诉我们五个纲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八个字是探讨理论,五伦有理论的依据,这就是道;我们能遵循,那就是德。所以末后一个「笃行」,笃行就是落实,要把伦常大道落实到日常生活。笃行里面有三纲,第一个是修身,第二个是处事,第三个是待人接物,你看生活!修身里面有两句话,它每一条都是两句话,那么简单,「言忠信,行笃敬」。修身不外乎言行,言语要忠要信。忠是什么?你看中国这个字,这是智慧的符号,心上面有个中字,就是说你的心不偏,偏就不忠,你的心不邪,你的心不虚伪,忠的意思。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菩提心,真诚,虚伪就不忠;清净,染污就不忠;平等,高下就不忠;正觉,迷惑就不忠;慈悲,自私自利就不忠。中国古人讲的,忠信就包括我们的菩提心。笃是笃实,就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行为;我们的行为要诚诚恳恳、恭恭敬敬。后面又说了八个字要我们落实。第一个就是佛法讲的不瞋恚,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你看儒家头一个戒的,就是不瞋恚;第二条不贪。不瞋不贪,把不瞋摆在第一,后面迁善改过是不痴,佛家讲的三善根,修身在三善根。儒跟佛真的有共同点,所以修身,忠信笃敬是要远离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做得到。有贪瞋痴,就不忠不信,不诚不敬。
 
  办事,第二讲办事,办事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换句话说,问这个事情该不该做,应该做的就要去做,不问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不问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所考量的是对社会,对大众;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大众有没有好处。这个事情《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多,讲得透彻。第二句说「明其道,不计其功」。你办事合不合乎道理?如果合乎道,绝不计较个人的功过,绝不邀功,绝不诿过,你做的有理,你做的是应该的,不为自己,这是你处事应该有的心态。待人接物也有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喜欢的,我不能够对待别人。我不喜欢人毁谤我,我绝不毁谤别人;我不希望别人压迫我,我绝不压迫别人,这是待人的原则。我欢喜别人尊重我,我要先尊重别人;我欢喜别人赞叹我,我要先赞叹别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到你遇到处事待人接物,遇到困难行不通,不能把过失推给别人,要回头来反省,改过迁善。
 
  菩萨法里面,一切众生没有过失,《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过在哪里?过是自己,我自己修养不够,为什么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还会分别执着?那就是我的过。为什么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没有过失。所以菩萨应化住九法界,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想学佛成佛,要想学菩萨作菩萨,那你就真学。学什么?学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要怎样学法?把自己内心里面的对立消除,绝对不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对立是过恶的根源,这不是自然的法则,宇宙是和谐的,自然是和睦的,这一对立就违背了自性,违背了性德,那就叫造业。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是修别的,把自心里面的对立、矛盾,把它修改过来、修正过来,把它消灭掉;不在外头,在自己内心。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在佛门里面讲,这是真实忏悔的功夫,普贤行愿第四条忏悔业障。
 
  所有一切过失都推到别人上,这是最大的过失,实在讲,没有比这个过失更大的。功是自己的,好事是自己的,过是别人的,一切不好都是别人的,这个人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萨。纵然行善,那个善是伪善,不是真善,为什么?他因地不真,佛说果招纡曲。最明显的,从果报上你就能看到。果报是最明显的,我常常讲你修行有没有功夫,功夫得不得力,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体质上,都在你一举一动上,你怎么能骗人?你怎么能伪装?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伪装只能骗愚人、凡夫,在世间贤君子,你就骗不了他,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蒙蔽时间都很短,你不知不觉会败露,到败露的时候,一文不值。所以最重要的是修养自己的德行,这个德行就这五条,五伦。这个地方讲的败坏,就是把伦常道德败坏了,你做了败坏的因,你要受苦报,三途六道的苦报。
 
  人生第一大事,佛家常讲生死事大。生,你已经来了,称为大事,这是陪衬的。生死这两个字,生是陪衬的,主要的?主要是「死」,这在一生当中是第一大事。为什么?好死就好生,这个死是个转捩点。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确实有六道轮回,现在得人身,人身死了,你到哪一道去,这个事大。如果你要真正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相信你会跟我一样,确定我这一生目标。我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标,是要提升自己的灵性,其他的事情都叫鸡毛蒜皮小事,决定不值得计较,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讲的,「不修今生,修来生」。我是为来生来修行,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更殊胜。
 
  学了佛之后,这个事情清楚、明白了,摆在我们面前十条路,就是十法界。我这个身体死了之后,我到哪一个法界去?十法界的因,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跟诸位说,你本来就具足,因都有。但是因,单因不能结果,所以要缘,因跟缘合起来,果报就现前。所以佛家不讲因生,他讲缘生,这个意思很深,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十条路摆在面前,我希望最殊胜的这一条路,佛道,我走成佛之道。走成佛之道,需要什么样的缘?这个缘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条件,因有了,现在需要哪些条件帮助这个因,我们这一生就能够去作佛去了。古来祖师大德说的话简单,特别是净土法门要具足三个条件「信,愿,行」,果报就现前。但是这三个条件,三个字都很深,不能够含糊笼统去接受,信什么?愿什么?行什么?不能不懂,你要不懂,自己以为相信,以为发愿,以为在念佛修行,到最后还是去不了。那是什么?不解如来真实义。
 
  所以清凉判《华严》,信、解、行、证,这是修学的次序,你信了以后你要了解,了解之后你要真干,然后果报才能现前。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教我们,信,他讲了六个。第一个信自己,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跟儒家教童蒙,《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从这个地方建立自信心,真正相信人性本善;佛家讲的范围更大,讲到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性本善。佛经典上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一切众生是讲九法界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当然能作佛,这因。这在大乘经教里头,我们这么多年的熏习,确实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我们的信心坚定不摇动,所以我们才能做到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我们能做到。你为什么要做?我们晓得一切众生是一个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身同性同。
 
  性是能现,身是所现,能所不二,能所一如,所以敬爱一切众生那个心跟爱护自己完全相同。可是在相上来看,有差等,差等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众生迷得深,他迷有浅深不一样。佛菩萨示现对待众生绝对是平等的,但是众生受佛菩萨教化之利益,确实不平等。佛菩萨教化就像天上降雨,众生就像地上的树木花草,有大树,大树,雨水落下来,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少,根性不相同。绝对不是雨水有偏心,大树,我给你多一点;小草,我给你少一点,没有。佛菩萨的心行是平等的,但是众生接受不相等。所谓是善根深厚的,他得利益多;善根浅薄的,他得利益少,这是事实真相。
 
  佛菩萨、觉悟的人确实没有偏心,但是怎么样?迷的人总认为他有偏心,「老天爷对待我们不公平」,人遭到灾难的时候,常常怨天尤人。这是迷惑,这是造业,这是什么?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怨天尤人。了解事实真相,反求诸己,绝对不怨天不尤人,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自己做得不够圆满,没有面面顾到,所以他有忏悔的心。忏悔提升自己境界,事事都能认真的反省,不至于「败坏」。儒、佛如是,你再细心观察其他宗教,如果你读读他们的典籍,皆如是。
 
  我们这个「万姓先祖纪念堂」建好了,诸位现在在这个纪念堂正当中,祖先牌位的两边,大家看到我们不是用对联,我们用的是各个宗教典籍里面的好句子挂在两旁,一共八幅。这我请杨老师写的,我提供她的资料。她在写的时候很感叹的说:法师,没有想到其他宗教典籍里头有这么多的好教训。是啊!你没有接触不知道,你一接触,你对每个宗教都会生起尊敬的心,知道他们的经典里面的内容不亚于佛教,他们的教主也不亚于释迦牟尼佛。所以我常讲所有宗教的创始人是一个真神的化身,所有宗教的典籍都是真神教化众生的记录,现在讲就是教科书。它怎么会有矛盾?怎么会有冲突?一个真神所说的。我们佛门里面不称为真神,佛门里称为真性,称为真心,性现识变。所以学习,四弘誓愿里面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法门不仅是佛教里面的法门,包括世间所有宗教他们的法门。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给我们做出榜样,他是什么样的学派都接触,什么样的宗教都参访,广学多闻,没有他不知道的,这才能普度众生。最后,这个回头在菩提树下入定,为我们表演一招豁然大悟,成无上菩提。这豁然大悟,悟什么?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现在也读了不少,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豁然大悟,悟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圆满的通达明了,明了之后晓得什么?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不是二。一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对立,二就有对立,所以宗门说得好,禅宗里面讲,「若人识得一,大事就毕」,那个毕就是你毕业了;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大地无寸土是比喻,那净土宗就殊胜,殊胜在哪里?净土宗求的是什么?一心,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净土宗修学的目标在此地,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一心能入能证,一真法界是所入、所证。你看看多么直截!
 
  所以净土的修学依靠三福,决定不能疏忽。我们在净宗学会成立,提出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很好记,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不是读诵,不是讲解,是要落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要跟这五个科目相应,决定不能够「败坏」。你与五个科目不相应,你就败坏,败坏的果报在三途六道。如果是相应,你决定得生净土,换句话说,你的方向目标达到。这五个科目跟儒家讲的基本理念完全相同,可是心量不一样。儒家这个心量不大,所以它是人天果报。佛法到普贤行愿,心量拓开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圆满的佛道。所以败坏道德,败坏伦理,败坏圣贤的教诲,败坏经典的教导,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当,不能怨天尤人。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二句,苦集圣谛第二句:
 
  【或名浑浊。】
 
  这个名号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五浊恶世。浊,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染污,染污到很严重的程度,『浑浊』,这也从比喻上说的。好象水被泥沙染浊,中国有一条大河,诸位都知道黄河,为什么称黄河?黄河的水是黄色的,里面夹带大量的泥沙。可是我们知道有不少人去探险,寻着黄河往上走,找到黄河的源头,源头不是黄的,水非常清净。这一条大河几千里路长,流到黄土高原这个地区才夹带着泥沙变成非常浑浊。这也很像我们每个人原本心行都是清净的,真的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性德。很不幸的,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条大河流向东方,于是被外面境界染污,迷失了自性,就像水里头夹带着泥沙,于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劫浊,劫是讲时代。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真的是浊恶到极处。众生浊,烦恼浊,命浊。
 
  在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五十年前),我读《弥陀经》读到这一段,实在讲,我们是被染着成了习惯,并不以为浊恶,感觉不出来。读到佛经,总认为佛经,佛说话有时候说得太过分。可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到今天我们才知道佛经上所讲的一点都不过分,真正真实,「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说得一点都不错,应当要觉悟。真正觉悟,必然回头是岸。《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洒心易行」,这是真正回头是岸。洒心易行要拿出行动出来,说得再好听没有用处,要真正能够改过自新。
 
  中国古圣先贤教诲我们,改恶迁善,就是我们佛家讲的断恶修善,一个意思。我们首先要明确的认知善恶的标准,这佛法里头讲得非常清楚,《十善业道》就是佛弟子断恶修善的标准。我们最容易犯的十恶业,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与十恶相应那就错了,那就是浊恶到了极处。可是与十恶相应是自然的,所谓是习惯成自然。
 
  我们说用功,功怎么用法?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高度的警觉,真正能够警惕自己。念头才一起,立刻想到这个念头善不善;想开口,先想想这个话该说不该说;想做这一桩事,这个事该做不该做。统统以十善为标准。这里头有一个总的纲领原则,那就是务必要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不能利益自己。利益自己,不善!一切是以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为标准。这是讲到真正修行,修行的起步。十善做到,真的落实了,你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佛这句话就包括你在内。你这个十条做不到,念念还是跟十恶相应,经典上所讲的不包括你在内,不管你现在是在家还是出家,你是老修还是初学,不问这个。
 
  所以佛法形式并不重要,实质重要。你是不是真的在学?是不是认真在做?说得好听,没用,你能骗人,你不能骗佛菩萨,你也骗不了鬼神,鬼神有五通。更应当明了,怎样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自己知道防范。所以我们的道场为什么不要这些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杂志,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现代人来讲是生活所必需。他天天要接受这些资讯,做为他生活工作的参考资料,天天都要吸收。可是这些参考资料里面附带、夹杂有许许多多污染,我们讲的是不干净的东西、不卫生的东西,夹杂在里面,夹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拒绝。我们只接受经典的教诲,这就是当前我们所用的远离「浑浊」的方法。
 
  在这个里面你要坚持,也是考验自己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不能够不被外境诱惑,不被外境干扰,这练功。诸位要是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知道,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讲的历事炼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历事,在事上要经历,要通过。炼心,炼什么心?炼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的,去锻炼,锻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在练习不被境界诱惑,不被外境影响,成就自己的定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禅定在这个里头修学,禅定在这里面成就。禅定得到,定生慧,起作用智慧就开了。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经上常讲「无师智」,这无师就是不是学来的,「自然智」它就现前,这是真实智慧,这个智慧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晓得「浑浊」是苦因,苦圣谛的业因,知道必须要远离。远离是消极,更积极的我们要亲近圣贤。
 
  今天佛菩萨不住世,我们亲近圣贤,圣贤在哪里?经书。每天读诵、讲解,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怎样落实,这是亲近圣贤,亲近佛菩萨。果然我们能够离一分染着,得一分清净,就开一分智慧,你就能够理解一分真实义。从这个基础上慢慢逐渐逐渐的提升,你就得法喜,法喜充满。你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够远离恐怖,远离颠倒妄想;换句话说,正知正见自自然然就生起来,这样看经就有进步。这同样是一部经典,年年境界不一样,读诵,遍遍境界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开了。读诵的时候,一遍比一遍解的深,一遍比一遍解的圆,教下所谓是大开圆解。这个时候的心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真诚,也一年比一年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落实在慈悲!如果没有慈悲,前面这四条是一条都没有。所以「浑浊」是苦因,不能不记住。反过来,清净是乐因。我们再看底下第三句:
 
  【或名退失。】
 
  这个名词给我们也是高度的警惕,为什么?我们常常犯这个毛病。真的,在一生修学过程当中,进得少,退得多,所以退步。这一退,你就受重大的损失,把你所修学的功德失掉。尤其是佛法里面常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你的功德好不容易累积起来,一发脾气,全完了,所以修积功德不容易。过去有人问我,我跟他讲修福德容易,修功德很难,功德最怕瞋恚。所以说你修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你从什么时候起到现在没有发脾气?脾气不仅是发作,心里面有不高兴都不可以,那已经把你的功德破坏掉,这个事情多难!
 
  人到临命终时再发个脾气,那完了。最怕的就这桩事情,所谓是生死大事,生死大事是什么?就是临命终时不能起丝毫瞋恚的念头,为什么佛门对于临终那么样慎重来处理?佛家如是,儒家亦如是。我们在外国最担心的也是这桩大事,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他断气了,心脏停止不再跳动,医学上宣布这个人死亡,但是佛说实际上他的阿赖耶识没有走。阿赖耶识「来先去后做主公」,我们一般讲灵性,世俗讲灵魂,它没有走。大多数八个小时之后,人断气,心脏停止跳动,八个小时之后他的神识才离开,有一些甚至于十二个小时之后才会离开。在它没有离开之前,你要去碰触他,他会感觉得很痛苦,这痛苦就生瞋恚心,那就是一念瞋恚起,百万障门开,他这一生修学的功德统统没有,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不但他的身体不能够碰触,他躺在那个床上,床都不可以碰,这是最安全的。在他旁边走路时,要离开,离他床稍微远一点,床不能碰,最安全的!保护他,让他不起瞋恚心,是这么个道理。
 
  清末民初,你们看看专门为这一桩事情写的一本书,《饬终津梁》,文言文写的,怕一般人看不懂,后人又把它用白话文重新写了一遍,《饬终须知》,教导我们怎样去办生死大事。佛门里面不管是学哪个宗派,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临终都念阿弥陀佛,临终统统都是回向求生净土,这好事。但是必须要知道的,这个人走了之后,八个小时不能碰他。有很多人不知道,走了以后,听说这个人神识走的地方不一样他去的哪一道不相同,去摸摸他,摸摸他头顶、摸摸他脸、摸摸他膝盖,看哪一部分还有暖气,从哪里走的。这很糟糕!你就试验:他全身都凉了,头顶还热的。你不摸没有问题,你这一摸就麻烦大了,你是想知道一点常识,他就退堕了,这是对亡者大不敬。你要知道这些干什么?所以一定要记住,八小时之后走的是很多,但是有很多八小时还没走,不能造这个恶因,造这个恶因有恶报,你临命终时有人障碍你,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丝毫不爽,你知道吗?所以唯以一个纯善之心待人,这是你修积的功德,这是你累积的福报,你将来走的时候,你有福,有人照顾你,不会有人妨害你,不论是有意无意。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实在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想到因果报应,这是最低的常识,不能比这个更低,你才能保住你自己的修学不至于退失。所以在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是修养,不合自己的这些事,不合自己意思的这些人,对待不能够生瞋恚,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顺境善缘一切都很顺利,你很喜欢的环境,你很喜欢这些人,不能够生贪恋,不能够不明理;贪恋是生贪心,不明理是愚痴。所以决定不能起贪痴,你才能保全自己,你才能够节节高升,你的灵性向上提升。顺境起贪痴,退失;逆境起瞋恚、起报复,退失了,大幅度的退失,决定不能干这个事情。
 
  一切从自己本身做起,决不是要求别人。要求别人,错了,这个道理深。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话懂得的人实在不多。为什么说境缘没有好丑?境缘是法性变的,法性里面没有对立。好丑是对立,所以善恶是对立。心性能现一切万法,心性不对立,一切万法不对立,所以清凉判《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是圆融的,那是事实真相。我们起了个念头,就是障碍;起了个念头,就是迷惑;起了个念头,就是退失。所以圣人他们的优点,他们跟我们不同的,就是他们六根接触六境,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念念与自性相应,念念行的是性德,就是性德的流露。流露在生活当中,流露在处事当中,流露在待人接物之中,跟儒家讲的没有两样。我们愚痴,不懂!
 
  所以他们是自自然然的,用我们的话来说,合乎道理,也就是自自然然的合乎大自然的原理原则,一丝毫没有违背。起心动念就违背了,就不是随顺自然。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才真正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众生做错了?做错也要随顺,随顺当中提醒他,随顺当中帮助他,为什么?他能接受,你要不随顺,他不能接受,他有一股反抗的力量。所以佛菩萨度众生,他一点都不着急,讲的是时节因缘。什么叫时节因缘?他什么时候能接受。能接受多少,帮助他多少;能接受一分,绝不帮助他两分,为什么?两分过了分。过了分就引起疑惑,引起他的反弹,效果收不到,这叫真实智慧,这叫真正懂得随喜。
 
  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做错事,是好心,是好事,但是什么?别人对你会误会,会对你打很多问号,怀疑你,侦察你,看你究竟是什么目的,你用意到底在哪里?中国人讲礼,礼有节度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到。这是大学问,这世间人讲的大学问。有智慧,有学问,自然就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现在人讲的是手腕、手段,「你做得真好,做得真漂亮」,恰到好处,做的一点都不过分,反应的是皆大欢喜。我们学佛要学这个本事,学儒、学道也都不例外。
 
  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不能致用,就是不能落实到生活上,那就是所学非所用,还是属于退失。学了之后,能理解,理解多少做多少。做到,帮助你更深入一层的理解,那个理解深了,帮助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更圆满,解跟行相辅相成,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一直到帮助你提升到无上道。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像我们这种根性,业障习气非常深重,你要不读经,你要不好好的向佛菩萨学习;换句话说,你肯定随顺烦恼习气。不受佛法的熏习,肯定就受社会染污的熏习,然后你才晓得圣贤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人讲「不学则不智」,不开智慧;「不教则不仁」。你所会的,你不教给别人,你不慈悲,没有慈悲。慈悲从哪里表现?诚诚恳恳的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里面,第一重要的是帮助人觉悟,这个功德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帮助人开悟。佛菩萨积功累德,他积的是什么功?累的是什么德?那就是示现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教什么?主要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次要的是教导众生断恶修善,那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效果自自然然就转凡成圣。所以断恶修善跟破迷开悟是因,转凡成圣是果,因圆果就满。
 
  所以人一定要把自私自利舍掉,你才能真正不退。什么人自私自利没有了?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破身见,破身见就是无我。《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总以为《金刚经》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四相破了,没有想到细读经文,才知道须陀洹已经不着须陀洹的相。这一句话的意思,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四相破了证得位不退,虽然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他真的永远不堕三恶道。他修行,天上人间顶多七次往返,决定证阿罗汉果。好象读书,你考进大学,上学念了一年级,肯定四年毕业,你拿到学士学位,肯定的,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是上个阶段的。
 
  我们今天选择净土法门,这个法门如果成就,叫圆证三不退,这句话难信之法,这一句话不可思议。尤其是三不退,证三不退上头加个圆字,这就变成难信。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但是不圆。什么人才能称圆?《无量寿经》、《弥陀经》上,佛都给我们介绍,阿惟越致;《弥陀经》上是阿鞞跋致,这是梵语,什么意思?就是三不退。是什么阶级的菩萨?七地以上,所以圆证三不退至少是七地菩萨以上,你一生得到,一往生就得到。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功夫,果德相当于七地菩萨,不可思议,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叫难信之法。
 
  我们能信,这是善根,这是福德,那是不是真信?不见得。为什么?你没去做。换句话说,佛在净宗典籍里面教导的这些道理,你还没有清楚,何以说你没有清楚?如果你清楚你已经做到了,为什么?识货。你知道这个利益是没有能够相比,不但天上人间找不到,世出世法里头也找不到,确确实实第一利益,第一大利!你怎么肯放松?你死心塌地念佛,你真的万缘放下了。现在你还有牵肠挂肚,你还有放不下的,可见得你对于经教里面所说的,你没有懂,你懂的太少了。那怎么办?多读多听,能有这个机缘听讲经,多听,听的遍数要多,两遍、三遍没用处,十遍、八遍也不行。古人的标准,千遍。我相信一部《弥陀经》讲解的录相带,你要能够把它听上一千遍,保证你往生,保证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甚深禅定,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那才真正叫具足圆满的信愿行。
 
  这个世间统统放下,不但这个世间放下,六道放下,九法界放下,决定不缘这个境界,专缘极乐世界。你天天读经,天天听经,一心一意专缘极乐世界,这才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千遍就是长时熏修。那就恭喜你,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你不能那么做,那是你的业障,无论什么缘,只要让你没有办法做到,统统是业障。业障现前,哪有不退失的道理?这个一退,机会就失掉,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机会,不知何年何月,不知到哪一劫去了!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一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三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八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续·我的佛教观 一 从印度到中国[栏目:池田大作]
 禅心密印 第五章 实修用功的方法[栏目:达照法师]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不思议品第六 第二十五章 如何求法[栏目: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众缘和合” 平息“金融海啸”(智慧法师)[栏目:佛教与经济]
 祈求准提佛母度过难关[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调伏人生二十难·序言:解脱五浊破难关[栏目:证严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二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四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的环保思想(济群法师)[栏目:佛教与环保]
 搜狐微博微访谈:索达吉堪布谈佛教的伦理观[栏目: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