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0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三0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苦集圣谛最后一个名词:
 
  【或名意欲。】
 
  这个名号的意思在字面上就很清楚、很显然,你心里面的欲望,就称之为『意欲』。心哪里有什么欲望,《坛经》上讲「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心。心里面的欲望是妄心,这不是真心。那欲望到底是什么?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面的落谢种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你心是本来清净的,你心里面落下许许多多的印象,现在人讲印象,佛经里面讲种子。这个印象不会消灭的,佛在经上讲,假使百千劫,这是讲时间之长,这个种子决定不会坏,遇到缘它一定会起现行。六道凡夫为什么那么样不容易超越六道,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常讲印象太深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就落印象。我们在佛门常常听到有一句老生常谈,「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举念佛做例子,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人不管是有意无意,听到这个音声,他阿赖耶识的印象就落下去。他要是注意听,这印象深,他要是不注意,印象浅。总而言之,统统落了印象,这个印象就变成欲望。
 
  由此可知,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所落谢的种子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种子、习气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欲望,这个欲望遇到外面境界一勾引、一诱惑,那是缘,因缘具足就现行,这个现行就是讲的造业。你造业决定要受果报,受果报的时候迷惑颠倒。如果是善业,善的果报现前也起烦恼,起什么?贪瞋痴慢。不善业起现行,逆境恶缘也生烦恼,生瞋恚、生嫉妒,怨天尤人,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事情麻烦大了。所以凡夫在六道里头,六道是个深坑,愈陷愈深,六道里面往上提升很难很难,什么样的机缘才能向上提升?遇到真善知识,我们讲的遇到好老师、好同参道友常常会劝你,你也有善根,你能接受,能思惟、能明理,能改过、能迁善,那你才能向上提升。
 
  但是我们细心去观察,在这个社会里头这样的人不多,听劝的人不多,听骗的人很多。听骗的人没有不堕落的,所以往下堕落的人多,往上提升的人少。这种现象我们看清楚、看明白,最重要的是回光返照,照照自己,这才重要。这是两类人,我属于哪一类?你要能从这个地方着眼去思惟,你开智慧了,你觉悟了,肯定你回头了,回头是岸。这一回头,把你阿赖耶识里面落谢的这些种子转变成智慧。法相唯识家所说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就这个意思。所以一觉,不怕烦恼多,不怕习气多,这个不怕,怕的是你不会转,一觉就转。这一迷,把你自性般若智慧德能转成烦恼,转变成烦恼习气;一觉悟,就把烦恼习气又回归到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样我们才真正明白般若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所以大乘经教里头讲「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觉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
 
  菩提就是佛性,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梵语称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翻译,把它翻成菩萨,中国人喜欢简单,尾音都省略掉,菩提留菩,提舍掉,萨埵,我们用一个萨,埵也省掉,所以菩提萨埵翻成「菩萨」。它的意思,玄奘大师给我们的解释,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有情众生。所以菩提萨埵、菩萨是什么意思?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古时候的翻译,那是玄奘大师以前,这些高僧大德他们翻译,他们翻菩提萨埵翻作「大道心众生」。菩提翻作大道心,萨埵是众生。古译跟玄奘大师译,玄奘大师译的这个意思清楚。
 
  大道心,什么叫大道心?发菩提心就叫大道心,所以它要解释,拐弯抹角。玄奘大师译得好,我们一看就明了,觉有情。所以菩提是觉。觉就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那叫大菩提,叫圆满菩提,唯有觉才能转,不觉就把你的菩提心、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统统变成烦恼,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学佛最要紧的就是你会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是什么?就是意欲。儒家讲「物」,讲格物致知,格物那个物就是物欲,就是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欲望。儒家知道!讲的跟佛法没有两样。
 
  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要跟它,现在的话讲斗争,不是跟外头的人斗争,要跟自己内心里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做一个真正的斗争,要把它战胜。战胜之后,你这个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就服服贴贴的为你服务。它不造乱,它不造反,它就服服贴贴的,转变成智慧。服服贴贴怎么说?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叫善巧方便,就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就变成善巧方便,变成你普度众生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它听话,它不会背叛你。你迷了,它就欺负你;你觉悟了,它对你很忠心。这是自然的法则。
 
  自然的法则就是道,所以佛给我们讲十法界叫十道,佛道,菩萨道,你看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这都是道,这些名词里头含义很深很广,很有味道,佛门称它作法味,你能不能体会得到?这些道,妙了,它平等的,体、相、作用没有一样不平等,十法界平等。那好,我们讲理上平等,因为理上是法性,唯心所现,十法界都是唯心所现,当然这平等没有话说,体上平等,相不平等。佛菩萨快乐的相,三途痛苦的相,殊不知相也是平等。相怎么平等?相是幻相。你有没有听说《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相也是平等。你觉得不平等,不平等那是你的错觉,换句话说,你看错了。
 
  不但相是平等,再跟你讲,受用平等。这愈讲愈难懂了,地狱天天受苦,苦不堪言;极乐世界快乐无比,这受用根本不相等!凡夫眼睛当中看到的相不平等、不一样;到法身菩萨你就看到是一样;极乐世界的人跟阿鼻地狱人过的生活是一样的。这很不好懂。那一上一下都等同,我们还有什么话说?所以蕅益大师,《灵峰宗论》里头有几句话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这个境是什么?物质环境。刚才我讲了,极乐世界跟阿鼻地狱,极乐世界好,阿鼻地狱丑。大师告诉你,没有好丑,那就是说极乐世界的环境跟阿鼻地狱的环境是平等的,这是讲境。缘,缘是人事,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好;阿鼻地狱是一切恶人俱会一处,彼此都不相信,彼此都怀疑,彼此心里头都提防别人、都斗争,这个人事环境多苦,过得多苦。我们凡夫是觉得极乐世界人事好,三途人事环境不好,太恶劣,法身菩萨看到没有好丑,平等的。
 
  所以祖师讲:世间没有觉悟的这些凡夫,他们思想当中是离开不好的境界,去找一个好的境界,只知道除境,不除心。可是圣人,像法身菩萨他们懂得,他们除心不除境,为什么不除境?境是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他不要离开这个境,为什么?境里头没有好丑,境里面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不平等,所有一切好丑,是我们的心生出来的,我们心好,没有一样不好。所以佛法里头有说「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我又续了两句,我续的两句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这四句话,悟的人他会点头,没错;迷的人他摇头,说我们这个话与事实不相符合。这什么原因?心不一样!心好,没有一样不好;心不好,极乐世界也不好。所以佛在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那如来就是法身菩萨以上的。
 
  转境从哪里转?从心上转,不是从境上转。从境上没有法子,转不过来,从心。从心不是从别人心上转,从自己心上转。怎样把你的意欲,这个意欲就是自私自利,转变成大慈大悲;把贪爱转变成大爱,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众生,平等的爱,清净的爱。清净的爱,这里面就是没有偏心、没有染着。什么叫染着?我常讲的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是染着,没有染着;决定没有控制,决定没有占有。像太阳,太阳爱一切众生,给他光明,给他热,给他能量。我们举地球为例子,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阳光普照,没有说我爱你我照你,我不爱他,我不照他,没有,平等的,自然的。佛氏门中不舍一法,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真正的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把自己的行,跟整个宇宙合而为一,这个人就叫证果,证得清净法身,这个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从体上说的,证得法身是从相上说的,慈悲普救是从用上说的,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圆满具足。
 
  所以有许多初学佛的人听到大经里面甚深义趣,他产生了疑惑,认为佛法理论讲得太高,不切实际,这跟日常生活相违背。我听到这些话听得多,常常有人来问我。我清楚,我明了,为什么?我是过来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有这么多疑问。这是自己学习深度不够、广度不够。解决这个问题,祖师大德说得好,你有疑问叫疑情,你不要急着求答案,你要急着求答案,人家跟你讲解,你就是听清楚听明白了也没有用。为什么?你没觉悟。你有没有听说过,佛家有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就有大悟?你要悟入那才是你自己的,你得受用。
 
  所以宗门不讲经,完全叫你自己悟入,你得真实受用。讲解,不是最好的方法,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宗门。讲解,把你的悟门堵塞了,你有个问题,人家一讲解好象觉悟了,其实你没有悟入,你听了之后是似懂非懂,好象是懂了实际上没有入境界,所以把你悟门堵死了。这在佛法里面讲,你有疑问不能解决生烦恼,是烦恼障;现在有人跟你讲解之后,好象是听懂了,所知障,从烦恼障变成所知障,还是不能见性。但是对中下人来讲可以满足他,对上根人来讲,那你害他。
 
  佛法教学的善巧方便那是无量无边的,看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教,不是一个方法。《华严》里头就是无量无边的方法,有人在这一句里头开悟,有人在那一段里头明白,这就根性不相同。所以有疑问是好事,不是坏事,不要求答案,你再深入,你多读经多听经,不定将来在哪一段、哪一句上豁然大悟,你的问题真的解决。一悟境界就转了,把你的意欲转变成般若智慧。在日常应用里面,就转变成善巧方便。
 
  般若的作用就是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方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人对事,你帮助他,你开导他,你的方法对他来说是最恰当的。何以说最恰当?他听了你的开示,他真的开悟,他真的能够明白,把他的毛病习气改过来,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个方法巧妙,这叫方便。方便再加个善巧,巧是巧妙,善是好到极处,这是称扬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教化众生善巧方便,是赞叹他们的。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做到方便就不错了,善巧几乎是不可能;方便两个字要能做到,在今天讲是好老师,他有真正高明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者觉悟。
 
  所以「意欲」怎么来的我们要晓得,自性里头本来没有!如果我们随顺意欲,你肯定造业。要晓得谚语所谓「欲海难填」,人的欲望没有止境,胃口是愈来愈大;换句话说,你要是随顺意欲,你造的业就愈来愈多、愈来愈重,将来果报是愈陷愈苦。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也不是定法,它从哪里来的?三途六道十法界,佛跟我们说唯识所变,这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欲望愈大,你要满足你的欲望,必然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往往看到一个帝王他取得政权之后做了皇帝,夺取政权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人忠心为他卖命,替他打天下。夺到政权坐上皇帝的宝座,然后怎么样?把这些功臣想尽方法除掉,杀功臣,他为什么要杀功臣?他怕他造反,怕他将来作乱夺取他的政权。这些人替他卖命的,现在用不着了,统统收拾掉,要巩固他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损人利己,这个业造的就重,将来的果报有得受。
 
  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帝王是世间最大的福报,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享福的时候念头错了、迷了,造这么大的罪业。这个罪业自自然然就变成三恶道的境界,他死了之后要到那里去受罪。不要说恶的行为,你逃不了因果;恶的念头、语言,恶报都现前,何况行为。所以三途地狱从哪里来的?就是这么来的。换句话说,各人有各人的三恶道,我的三恶道跟你的三恶道不一样,我的三恶道是我的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你的三恶道是你的不善业变现出来的,我们大家都有不善业,每个人不善业有轻重广狭不相同,所以每个人他受的也不一样,业因、业缘不相同,果报怎么会相同?同样是变成地狱,你变你的地狱,我变我的地狱,就像作梦一样。梦里明明有六趣,我在梦中的生活,跟你在你梦中的生活不相同。我作梦梦到你,你作梦梦到我,梦中有同分境界,可是各人有各人的感受,这个意思很深。
 
  你总得心地很清净、很平和,你展开经卷才能体会到如来所说真实义。所以愈清净你体会得愈深,你体会得愈广,愈接近如来讲的真实义。如来讲的真实义,实际上就是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念很粗,烦恼习气很重,你读经、听讲,你体会的就不深。这也是章嘉大师往年教给我的,他教给我修行一个原则: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看破、放下辗转相辅相成。放下什么?最重要的意欲,放下意欲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的功夫。我们要把欲望放下,真正做到在这个世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我们今天有这个色身,这个色身是个负担,你要生活,我们一般讲的你要衣食住行,这是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说基本的欲望。你只要有贪着,那就是欲望。我们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老人家活了八十岁。这个示现就是教导我们,我们是六道凡夫只要保持基本的欲望,不要再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话对现代的人说,衣能保暖,食能够不饥饿,住能有一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矣,就够了。决定不能够把这个生活环境,像世间一般人说,要改善、要提升,你有想改善你的生活环境,想提升你生活品质,你就免不了要造业。
 
  但是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质,这是世间人可以说一致的愿求。如果有人讲,要把这个生活品质下降,降到最低,没有一个人愿意,那是什么?那是完全违背了众生的意欲,他不知道这个意欲是苦果的根源,他不知道,完全迷失。佛菩萨晓得,所以佛菩萨用身教,他自己示现给你看。那要会看才行,不会看的看不出来,会看的,他生活虽然很清苦、很淡泊,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相貌清秀、身体健康,年岁虽然很大,行动飘飘若仙,令人羡慕,这现身说法:我这个才是过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们天天追求物质生活,提升你的生活品质,生活的水平,但是带给你的是烦恼、是忧虑、是牵挂;没有得到想尽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过的是什么生活?那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极苦的生活。你过的是三苦、八苦的生活;觉悟的人过的是自在随缘的生活,快乐无比。你要是真的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你是个明白人、觉悟的人,你就会选择,选择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那个时候我不是跟他学佛,他也不是佛门弟子,他是个哲学家,是个名教授,我跟他学哲学。在哲学里面,他给我开了一个单元,佛经哲学。当时我非常讶异,这佛经还是哲学?不知道,以前没有听说过。「佛经不但是哲学,是哲学里面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被他这两句话打动,这是我学佛的因缘。在这以前,在我心目当中佛教是迷信。所有宗教都是迷信,佛教迷得更深。什么人来给我传教,我都不会接受的。方先生说佛教是哲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就开始留意佛教的经典,找这些经典来看。那个时候在台湾佛教经典没有流通的,找不到,只有到大的寺庙,它里面有藏经,这些藏经那是不能拿出去的,只有在里面看。所以我们星期假日就到藏经楼去看经、抄经,好的东西我们自己抄,不像现在,现在太方便。这是得力于近代科技发达,印刷术发达,所以价格大幅度的下降,品质又非常之好。台湾这几十年当中,多次影印《大藏经》,所以我们这个小道场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就有十种。我们自己印的,过去印的《大正藏》、印的《龙藏》,我们这里都有好几套,这都是希有的因缘。
 
  怎么样把意欲转化成智慧,转化成善巧方便?还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一句话,读经。一定要读出味道来,要把法味念出来,要把法喜念出来,《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深入经藏,佛在经典里面讲的更好,深解义趣,你对于佛经解得愈深,意思愈透彻愈明了,愈快乐,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把你的意欲转变成智慧,把你的意欲转变成善巧方便。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饶益世界第三段,苦灭圣谛,我们把经文先念一遍: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或名出狱,或名真实,或名离难,或名覆护,或名离恶,或名随顺,或名根本,或名舍因,或名无为,或名无相续。】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些略举的名称都是讲的出世间的果报。我们通达明了之后,就变成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所以「灭谛」也是无量无边。我们看第一个名号,『或名出狱』。就像世间触犯法律被判徒刑,去坐监狱,刑期满了出狱,恢复自由,恢复公民的权利,用这个来做比喻。六道中的人,六道是个大监牢狱,六道里头确实有地狱,地狱是六道里面最苦的环境,确实只有苦没有乐。佛告诉我们三界六道总不免三大类的苦,所谓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类。欲界,这三种苦统统具足,你都要受,欲界是监牢狱。色界,因为欲,我们前面在集谛里面念到的意欲,他有定功,他能把意欲伏住,虽有它不起作用。欲伏住,苦苦没有了,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不过他受苦是大幅度的减轻,这是事实。到无色界天,连身体都不要,我们讲灵界,他只有阿赖耶识,他没有色身,因此坏苦没有了。但是他的境界不能够永恒保持,换句话说,他有时间限制的,这个时间限制就是他功夫、他的能力,我们一般人讲是寿量,他的定功能够保持八万大劫,这很了不起,不可思议。八万大劫,他能把他的烦恼习气伏住,但是八万大劫是有时间限制,它总有到的时候,到了他伏不住,烦恼习气自然又起现行,这一起现行之后,他立刻就堕落,因为他上面没有了,他就回头往下堕落。所以叫三界统苦。
 
  世尊在法华会上把三界六道比喻火宅,比喻的是地狱,超越三界才叫「出狱」。这个说法就是小乘的般涅槃,证得阿罗汉果永远脱离六道,出离六道的这个监狱。但是这个名词是在《华严经》上出现,《华严》属于大乘圆教,这个出狱的意思就不只是说的六道,比六道范围更大的是什么?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在大乘法里面,法身菩萨境界里头还是监牢狱,不过这个地方所受的苦,比六道那是轻了很多,为什么?就佛法总纲领上来说,出离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的苦断掉,可是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没断,那个尘沙烦恼也像监牢狱一样。所以在四圣法界里修什么?没有别的,破尘沙烦恼而已。见思是烦恼障,所以二乘烦恼障破了,尘沙是所知障,所知障没有破;由此可知,四圣法界他们是破所知障。十法界里头,先在六道,六道破烦恼障,先破烦恼障,再破所知障。
 
  儒家教学亦复如是,儒家教学先格物,格物就是破烦恼障,物是物欲,先要离开这个物欲,对于一切物的欲望,先要把这个东西舍离、看破、放下。再进一步,致知,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二障破了,就明心见性。所以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意诚心正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就是真心,真心才现前;跟佛讲的没有两样,完全一样。诚意正心现前了,这个人脱离十法界,法身菩萨。所以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教导的总的修学纲领原理原则,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同,不过大乘佛法比儒家讲得详细。所以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尘沙烦恼断了超越十法界,这到一真法界。二障断了,烦恼障跟所知障断了,这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什么境界现前?一真法界现前。菩萨这时候叫法身大士,菩萨在一真法界里干什么?破最后的无明烦恼。无明,大乘经上佛把它说做四十一品,破一品,菩萨的地位升一级,我们讲圆教,《华严》是圆教,破一品无明,这是初住菩萨的位子,初住叫发心住,为什么叫发心住?菩提心现前,就是儒家讲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现前。
 
  由此可知,有烦恼,你的心不诚;有分别,你的心不诚。什么时候你的真心流露?真心里面,记住,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分别,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分别执着没有了,真心现前。你还有分别执着,你是妄心,你不是真心。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真搞明白有大受用,这个大受用是什么?不造业。不造什么业?三途六道的业不造,不但三途六道的业不造,十法界的业也不造。你要晓得十法界的业不造,就是十法界的缘断掉,虽有十法界的因,没有关系,它绝对不会现十法界的相,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就现前,你就是法身菩萨,这叫证果,转凡成圣。六道,佛家讲的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内外是以六道做界限。超越十法界,这不是凡人,才真正叫圣人,法身菩萨是圣人,超凡入圣,这是大事因缘,这真正出狱了,出了十法界。我们要怎样才能够超越?法门无量无边,哪个法门都行,只要功夫用的得力,用的恰当。你要问我用什么方法?我用的是经教,我用这个方法,天天读经,天天念佛。读经明白了就是看破了,帮助看破,念佛帮助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放下。天天干,这个念佛放下的功夫,帮助你更深一层看出这个经典里面的意思。
 
  我们不说别的,单单讲这一次讲《华严经》开始,这几年来我们已经讲了两千多个小时,诸位同学要是连贯的来听讲,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相信你会发现,发现什么?发现我的境界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你会发现。为什么不相同?这个境界不断在提升,我不敢讲每个星期都不一样,这个话我不敢讲,但是每个月不一样,这个话我敢讲,月月不一样,所以有法喜,这就是进步。勇猛精进,那勇猛两个字我不敢讲,精进有。一年跟一年比,这是很容易看得出来,非常明显;一月一月不一样,那你要细心观察,你粗心大意,你没有办法体会到;你要是很细心,你会觉察到月月不一样。
 
  我用的是这个方法,要用现代人讲的,就是研经念佛,研究经教念佛,我用这个方法。时间差不多是相等,一半的时间念佛,一半的时间研究经教。我常常,你看到我没有事的时候,我在散步,我散步不是念佛就是思惟经教里面的教诲,大势至菩萨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常常想经典里面的道理,想经典里面的教诲,这叫忆佛。时间久了,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入境界。你要想入境界,入不了,为什么?想是妄想,妄想跟真性不相应。妄想没有了,所以古人这个比喻说得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只要我方向目标正确,不问收获,水到渠成,它自自然然契入。想契入,那是障碍契入,连契入的念头都没有,自然。
 
  所以我跟大家在一起学《华严》,每一堂课,这一个小时都是圆满的华严经教,堂堂都圆满。连结起来也是圆满,分开来每一堂课都是圆满,你们有没有体会到这个意境?你要是入这个意境,快乐无比,这一天没有空过,这一天我们的身心安住在佛境界里面,佛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但是我们的安住,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为什么?没契入,契入那就是真实的一真法界。虽然不是真实,是相似的,已经得法喜充满,那真实之乐可想而知。可想而知是我们的话,实际上可想也不知道,不思议的境界。
 
  所以这个狱的意思范围非常广大。再往深一层观察,狱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什么心想?妄想分别执着,从这里生的。于是出狱,你就能抓到这个出狱学习的方向、纲领。不能从外头境界上求,从境界上求达不到目标,要从哪里求?从心地上求。离一切执着,就是离见思烦恼,出六道轮回。再说浅一点,离贪瞋痴,你就不堕三恶道;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狱。我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起贪念,饿鬼道没有了;不起瞋恚,地狱道没有;不生愚痴,畜生道没有了。你要断三恶道,是从心地里面断,不是从外境上断,外境那个相是梦幻泡影,那个相是了不可得,你对它没有法子,它的生灭是你的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万万不能疏忽。
 
  要知道会修行的人,我们常讲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实在讲他就是抓住了这一句,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于是他处理的方法就是从心想上下手。断贪、断瞋、断愚痴,三恶道没有了。然后再断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六道轮回没有了。在修的过程当中,同时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勤修财施、法施、无畏施,累积功德。古时候这些善知识、祖师大德常常讲的,积功累德,为一切众生修功德。这个修功德是怎么修?就是为人演说。我要把我的修行成果,成果在哪里?成果在身上,在面孔上,在身体上,在一举一动,在起心动念,在待人接物,你在这一生当中就看到圆圆满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就是圆满的大乘法,在脸上,在身上,在我工作当中,在我生活环境里面。《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你要知道,就在现前。这里面会看的人看出来,大自在、大圆满。
 
  监牢狱里头不自在、不圆满。监牢狱里头有苦有乐,什么叫有乐?受刑的时候苦,没有受刑的时候,刑罚稍稍停止他就有乐受,他苦乐是相对的。但是在大方广佛华严里面,只有乐没有苦;那个乐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苦乐两边都没有了,才叫真乐,所以相对的乐不是真乐,相对的乐是六道里面,苦乐相对。六道里面的众生,科学家讲的相对论,他们生活在相对的世界,真的没错,爱因斯坦说得很好,六道众生都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佛菩萨离开相对,没有相对,整个宇宙是圆融的、是一体的,一里头没有相对,二就有相对。所以宗门说得好,「识得一,大事毕」。这个毕就是完毕,念书的人毕业了,大事是什么?生死大事。你真正对一认知,大事就没有了,宇宙是一,虚空法界是一,剎土众生是一,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法身菩萨,所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简单的讲,识得一!
 
  我们净土宗,实在讲就是用这个原理原则,做为我们修学的中心理念。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什么?一心不乱。这不就是一吗?所以我常讲,一心是能证,一真法界是所证,你要不得一心,你见不到一真法界;你得一心,一真法界就现前。能证所证是一,它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为什么不是哲学?哲学里头有能、有所,能所对立。佛法里头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比哲学高明。方东美先生那个时候介绍我,佛法是全世界哲学里头最高的,像山峰一样,这是最高的一个峰头。它的能所是同一,说能说所,能所不二。说能说所是哲学,能所不二,那是佛法。
 
  所以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和是性德。我曾经说过,古时候圣君明王,从前我们称皇帝称圣天子,称皇帝称圣人,圣是什么意思?明白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通达明了。他的心行跟大宇宙相应,真有这种人。但是糊涂皇帝也有,糊涂皇帝是什么?末代的皇帝,他要不糊涂,他不会亡国,他不会把政权失掉。你看看北京故宫那三个建筑,三个大殿就是表法,就表《华严经》的体相用,大方广。太和殿,太和,太和是什么?太和是真如本性,大乘经上讲的法性,法性是太和。太和后面那个殿叫中和,中和是什么?中和是现相,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心,心就是本性、法性,心是太和,心所现的相是中和,这就是说这个相跟性是一不是二,体性是太和,现相哪有不和之理!所以蕅益大师才讲「境缘无好丑」,境缘是中和,它怎么会有好丑?这个好丑我们用差别两个字来说,它怎么会有差别?没有差别。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才是诸法实相。我们学习学什么?保和,第三个大殿是保和,我们在一生当中,如何能保持太和,保持中和,你就成圣人,就转凡成圣。
 
  你看看三个大殿三块匾额教你什么?成佛之道。以和治天下,以和教天下,以和统天下,和为贵。这出狱了,不但三界狱出了,十法界都超出。你说这个境界多高、这个境界多深!只有儒、佛里头有。这三个名词出自于《易经》,太和、中和、保和出自于《易经》,我这个解释跟「大方广」三个字完全相应,大方广就是自性的体相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能够与这个相应,圆圆满满的《大方广佛华严》你统统得到。
 
  所以我常常劝导大家,我们真正想学佛,要希望自己入佛境界,从哪里做起?把内心里头对立消除。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不行!你这个念头是迷、是惑、是在造业,你破坏了太和,破坏了中和,破坏了保和。和是你的性德,和是你的法性,和是你的佛性,你违背了自己的心性,你怎么会有成就?违背了性德,你造成的后果就是三途六道。三途六道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造来给你受的,真叫自作自受。自作自受,你并不晓得事实真相,你还怨天尤人,错了,错得太离谱了。所以你愈陷愈深,愈迷愈重,你的果报是愈来愈苦,你怎么能出离?
 
  所以消除自己内心的对立,是大乘菩萨修学的起点。消除内心的矛盾,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不对立,不对立,自自然然就和,就合了,和合,水乳交融成一片,这是佛的境界,这是性德法尔如是的境界。我也常常藉方东美先生一句话来形容,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至高无上的享受。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不亦悦乎」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只有契入的人他得到,这个契入的人,就是把自己内心里头的对立放下,内心里面的矛盾化解。我们今天道理懂得,方法也懂得,但是事实上呢?事实上放不下。我看到你欢喜,看到他生气,还是这样子。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阿赖耶识里头过去今生烦恼习气它在作祟。你自己戒定慧功夫很浅薄,你伏不了烦恼习气,所以这个现象就现前。那你要问我,我们怎么办?没有别的,加强戒定慧的熏习,到戒定慧有力量了自然就伏住,你才能入境界。
 
  入境界,这个话很抽象,现在人讲很抽象,古人讲很玄,你得不到受用。到你戒定慧功夫深了,也就是说你真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在待人接物这里头去锻炼,炼什么?把你那个分别执着放下。所以日常生活,工作是修行,有些人讲:我工作太多耽误修行。错了,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修行。工作里头就是修行,历事炼心。无论做哪个工作,厨房里面烧饭,餐厅里面擦桌子、扫地,菜园里头种菜,都是修行,都是功夫。在工作里面修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是说把分别执着在工作里头、在生活里头放下。你的工作做得更圆满,那工作就是功德,比福德高。如果里头还夹杂着妄想执着,那是福德不是功德,你所得的果报是三界有漏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一定要断烦恼、开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坛经》里面说得很好,此事,此事就是「了生死,脱轮回,成佛道」,这一桩事情福不能救。三界的福报跟这个不相干,福报再大,也不能够断烦恼,也不能开智慧,也不能了生死成佛道,这个东西要戒定慧三学。所以我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戒律,道理在此地。
 
  学院开幕之后,我交代同学们,你们要很认真好好的在一起制定一套教学的计划,拿来给我看。等到你们拿到澳洲永久居留的身分,我这个学院要移交给你们,我这么大年岁不再管事了,名义也不管,我也不要。但是我在这个地方,每天我给你们上这一堂课,这一堂课是《华严经》四个小时,这个课程我给你们上,其他课程你们自己要学,参考的资料,这么多年留了很多的录相带、录音带,资料很丰富,你们学习要能契入。你真的修成,你学的会讲会说,你自己不能契入,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偏爱,还有嫉妒,还有瞋恚,你是凡夫,你没有学到,你不能做人师。换句话说,你的前途还是搞三途六道,你念佛不能往生。
 
  我们今天修这个法门,成就就是往生,决定往生,往生你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我自己要不是上善,怎么能跟上善人在一起?上善人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就是说他没有见思烦恼,没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至少也要断个一、二品,我们要不真干怎么能成就?要不真干,果报可畏,「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今天在这里享受的,你能消得了吗?将来要还债!所以一定要真干。我们的缘非常殊胜,只要你真正用心,真正肯干,我相信都有成就,确确实实我们能离开三途六道十法界,真的出狱了,这是如来大涅槃的境界。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一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六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三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苦行中磨得业障尽除 体会没有烦恼的感受[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书的妙用[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福德日记8月27日-善用对治法门(下)[栏目:福德日记]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杵)[栏目:佛教的法器]
 净观[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