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0五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八段西北方,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欢喜。如来于彼,或名妙华聚,或名栴檀盖,或名莲华藏,或名超越诸法,或名法宝,或名复出生,或名净妙盖,或名广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专念法,或名网藏。】
 
  末后总结的是: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这一段里头有十一个名号,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说。世界名为『欢喜』,我们从名号上能感觉得到,这世界的居民、众生一定是福慧多,才能生欢喜心,有福有慧感得圣人应化在其中教化众生。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应当都知道,福慧是能感,所以佛菩萨就有应。有慧,能信能解;有福,能行能证。所以真有福慧的人,不一定要发心去求佛菩萨,不一定。如果你没有遇到缘,你怎么知道有佛菩萨,你怎么知道这世间有圣人,你这个心,求圣贤教诲的心,没有这个缘生不起来。但是不要紧,只要具足福慧,佛菩萨知道。浅而言之,佛菩萨有他心通,佛菩萨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所以一切众生无论在哪一道,点点滴滴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看到你的根性成熟,给你说正法,给你说真话,你能信、能解自然就来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这也是缘。一个人有福有慧那也是缘,这个缘能够感得佛菩萨住世,人多了就感得佛菩萨现身住世来教化。
 
  欢喜世界,世间第一等的欢喜事,用佛法的话来讲,随顺性德,这是世间真正欢喜事,不生烦恼,不生妄想、执着,真欢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随顺法性。就事上来讲,亲近圣贤,接受圣贤人的教诲,人生第一桩乐事。如果你明白了,你觉悟了,你在这世间把万缘放下,一心求道,求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就是自性的性德,圣贤人已经明心见性了,他们的示现,他们的言说,皆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言可以听,事可法(可以效法),点点滴滴,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应当向他学习,肯定生欢喜心。这欢喜不是从外来的,欢喜也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不亦说乎」,「说」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快乐,不是从外头来的。
 
  这地方的众生好教,我们看看如来的名号,名号就是教学的纲领。『如来于彼,或名妙华聚』,这是第一个名号。「华」在佛法里面表因,因行;「华聚」,这是表无量法门,一个法门就好象一朵花,无量的法门那就是大花园。这花不是普通的花,「妙华」,大乘教里头有一部经等同《华严》,那就是《妙法莲华经》,中国人喜欢简单,简称为《法华经》,名称是「妙法莲华」,「法华」就妙了,这不是普通的华聚。普通的华聚世间也有,人间帝王都有御花园,大富长者、豪门贵族,家里面也有花园。诸位到江南去观光旅游的时候,江南的名园很多,都是过去大富长者他们所留下来的。那个里面是艺术、是文化,很值得欣赏,那是人间的华聚,可以带给你灵感。从前文人、词客欣赏这些名园,写出诗词文章,但是那个东西只能抒情,不能了生死,不能断烦恼,不能成佛道。「法华」就不然,这里讲的妙华。所以「妙华聚」表什么?表佛在那个地方示现,教化众生是大乘无量法门。我们看到世界名称叫欢喜,知道这世界众生善根深厚,福慧具足,所以佛在此地弘扬大乘一乘。
 
  《妙法莲华经》是一乘经典,经上一开端就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法在经典里面只有两部,《华严》跟《法华》,其他的经是大乘,这两部经叫一乘,一佛乘;另外一部《梵网经》也属于一乘。这在中国,中国祖师大德判教把这三部经判成一乘,其余的是大乘、是小乘。换句话说,天台家的说法,那些是佛的方便说。佛教化众生必须以方便引导他契入真实,一乘法是讲真实,诸法实相,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一乘法教学的对象不是普通人,是法身菩萨,这在《华严经》上讲圆教初住以上,这是一乘法的当机者。像我们这些人,今天听这一部经、读这一部经能生欢喜心,好,难得!说明了你过去生中曾经听过这个经,读过这个经,这一生接触之后能生欢喜心。但是如果要想契入境界,在这些人里头必须要加一个条件,加个什么条件?大心凡夫。心量大也是《华严》的当机者。心量大从什么地方显示出?起心动念想众生,不想自己,这叫大心凡夫。想众生那个范围,想全世界的众生,至少要有这样的心量。中国古时候讲「志在天下」,不是在一个国家,现在人讲全世界,起心动念会想到全世界的众生,这叫大心凡夫。
 
  念念是为全世界众生着想,这里头诸位一定要听清楚,全世界众生,我没有讲全世界人,这话要听清楚。人只是众生里头的一类,这世界这地球上,除了人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生物!人,今天讲人权,人有生存的权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你说哪一个生物没有生存的权利?统统都有!这样子维持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少一样都不行。现在科学发达了,许多人已经知道了,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给我们带来了,现在人讲天然灾害,天然灾害又常常容易引发人为的灾害,天灾人祸统统都来了。应该怎么样应付?应该要恒顺众生。用现在人的话来讲,要随顺自然,那是最健康的。性德里面纯净纯善,儒家讲止于至善,那是性德,那就是自然。至善,善恶两边离开,能令一切众生各得其所。
 
  现在有人讲「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两句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实实在在讲,这两句话是似是而非,他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第二面。像这杯子一样,你看这一面,这面凹进去的,翻过来凸出来的,只看一面容易产生错觉。凭着错觉有所作为,不免犯过失,这过失会招来灾难,那你要付出代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佛没有讲这话,你们讲出来了,讲出来后面佛有话说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经上讲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弱肉强食,人强羊弱,人杀这羊来吃,羊死了来世投胎做人,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后变成羊,来生他吃你。这一生你吃他,来生他吃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话四句才完整,只看上面两句,你只看到一半,后一半没看到。
 
  今天美国有同学打电话给我,他们看到我最近在《华严经》里面,好几次讲到SARS这事情,他们今天也来问我,要我多讲一点。我说我讲的已经够多了,你们把最近十几次,都是在《名号品》里面讲的,多看看你就晓得了。我讲的总的原则,细菌是我们这世间一种生物,它也有权生存,你不能够杀它,你不能够说消灭掉它,这念头不可以,这念头不善。所以我前面曾经说过,西方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不灭。细菌是个物质,不灭,你怎么能把它灭掉?你怎么能把它杀掉?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这SARS变种愈变愈毒,好象已经有十二次的变种,这时间并不长。从最初在中国广东发现,到现在有十二次的变种,为什么会愈变愈毒?其实它本来并不带毒的,这细菌本来不毒,而是人的那个毒的意念给它,它反应出来这就是毒。最初那个毒并不很严重,然后你看看世间多少人现在要跟它战斗,要把它消灭,要把它杀死。你们想想这些念头、这些语言、这些文字,日本科学家在那个水的实验里面就得到了答案,这意念不好。这意念给物质,它是个物质,细菌是个物质,你给它,它的反应就像水这结晶一样,非常难看,非常丑陋。我们这毒的念头给它,就加深它的毒素,它就变得更毒,这怎么能解决问题?
 
  得SARS传染的人,应该以慈悲心、爱心把它的毒化掉,不要动恶的念头,不要有杀的念头,不要有消灭的念头,不要有战争的念头。我们要跟细菌和平共存,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问题才能化解;不可以用恶的念头,恶的念头不得了。我们想想前几年也是瘟疫,但是不是发在人身上,发在动物,鸡,鸡里面发生瘟疫,把所有的鸡都杀掉,杀几百万只;猪得了瘟疫,把所有猪都杀掉;牛得了瘟疫,把所有的牛统统杀掉。好了,现在人得了瘟疫,要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杀掉?你想想看,你所杀害的那个多少受冤枉的?鸡得瘟疫,到底有多少只鸡得了瘟疫,一杀杀几百万只,你说多少有冤枉的,冤冤相报,这不得了!现在瘟疫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会流传那么广?杀业太重。
 
  以中国而论,中国人口超过十三亿,得SARS病的人有多少?全国统计出来不到一万人。这一万个得SARS病的人,因这个病而死的有多少人?不足一千人,少之又少。你能不能把十三亿人就像杀猪、杀鸡一样的全部消灭?这是错误观念导致。用这样狠毒的心,这毒心就是感染外面的毒素,所以佛讲这毒从哪里来?从我们自己内心贪瞋痴三毒。内里面把三毒消灭掉,外面就不会有感应了。所以人心要真诚、要清净、要慈悲,真诚清净慈悲心对一切万物,一切万物回报的也是真诚清净慈悲。在从前这是圣人所说的,现在科学家给我们做出证明,而且劝导我们,要有善心,要有爱心,要有感恩的心。对于大自然常常要有感谢,它给我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念头一转外面所有一切的毒都化解了。就跟那个水结晶一样,随着人的念头在变,细菌又何尝不如此随着人的念头在变?心地要慈悲,这慈悲对一切众生包括细菌,它也是生物里头的一种,也是一个族群。
 
  佛在一乘、大乘里面,给我们讲许许多多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学上的名词称为诸法实相。你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你对于宇宙所有一切众生一片慈悲,平等的慈悲,那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一切灾难的名称都没听说过,哪有事实?为什么?所有一切的生物群类,统统被爱心、慈悲心转变过来了,慈爱遍虚空法界,清净遍虚空法界,和平遍虚空法界,诚恳感激遍虚空法界,「妙华聚」。我们必须要记住佛跟我们讲的话,「境随心转」,细菌是我们生活的境界,是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东西,它是随心转的,随自己的心。这世间人人都懂这道理,人人都发出善心,都发出善意,SARS这细菌立刻就转变了,它的毒素完全没有了,这细菌对人决定是有好处的。我们待它好,它回馈好;我们以恶念对它,它以恶毒对我们,用这办法两边都不利。以善心善意问题解决了,彼此都好,和平,友好,决定不能用一切不善的意念。所以我们相信圣贤的话,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就能过圣贤人清净自在快乐的生活。
 
  第二个名号,『或名栴檀盖』。「栴檀」是树的名字,佛教里面、习俗里头有烧香,这些香料里面栴檀香是第一个名贵的,我们一般俗称之为檀香。「盖」就是香烟缭绕形成的盖,你看在香赞里面,香云盖,「栴檀盖」就是香云盖。香代表善行,善心善行。就佛事来讲,它代表的是戒香。人能持戒,严持戒律,他的心行善良。佛经上面常说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身,这是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用心用言用身,身是身行。从这地方我们明了,佛法是实用的学说,它不是玄学,它不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不相关,它与我们的身口意息息相关。你要真正明白了,释迦如来他就代表了,释迦如来的心,禅心;释迦如来的语,经教;释迦牟尼佛的行,戒律。离开心、语、行没有佛法,佛法就在我们这一身,所以佛常常教我们要为人演说。你想想看,这一句话的嘱咐意思有多深,期望有多重,我们能不能体会到?
 
  禅是什么?你去念《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一打开,头一句话「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就晓得了。禅是什么?禅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话是梵语,要是把它翻成中文,「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圆满,这印度文是倒装句,要是我们中国这语气来说,大圆满的智慧,这叫禅。禅不是禅定。禅心就是大圆满的智慧,我们通常也可以把它加上一个究竟,究竟大圆满的智慧,这是佛心。我们的心要跟佛心一样,学佛;言就是经典,经是佛言;行为是戒律,这就是三藏了,论藏是讲智慧,律藏是讲行为。所以三藏在哪里?三藏在你一身。你这形相就是经律论三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为人演说。
 
  所以我常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不能够给大众做好样子,念头不能起,话不能说,事不能做,这就叫栴檀盖,香云盖,这是最普遍的。正规讲经,讲经的仪式先要唱香赞,我们现在讲经把这些仪式省略了。现在时代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农业社会,生活没有现在这么紧张,大家非常悠闲,有的是时间,所以有很多仪式庄严道场,制造气氛。现在人进入高科技的时代,分秒必争,人的身心一天到晚都过着紧张的生活,所以现在忧郁症很多。现在有所谓心理医生,这从前没听说过的,这是现代所谓职业病,紧张过度。
 
  我们就是用这佛门老的仪规,现在人不愿意欣赏,他也没这心情来欣赏。他是抽一点时间来,想听听你讲的是什么道理,对他有没有点启示,他来目的在此地,急着要知道,我们应当很快的就满足他,不要浪费时间,所以把这讲经的仪式省略掉了。跟现在一般学校上课一样,来了坐下来,坐下来上课就开始,这堂课上完了,大家就可以回家,散场,直截了当。可是从前庄严肃穆的仪式也有它的道理,在那个仪式里面让你起恭敬心,让你放下一切杂念,集中精神意志,万缘放下,一心来接受教诲,这岂不是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仪规有这好处。在听讲之前先要把心定下来,情绪稳定下来,专心一志你才真正能够契入,听了才有悟处。非常可惜,现在人不愿意接受,我们也只有在大的场合当中偶尔表演一下,一方面做个纪念,一方面让大家了解从前讲经是这么一套的规矩。不但佛教如此,哪个宗教没有仪式?宗教仪式什么意思?都相同,无非叫你进来从仪式当中收心,把你散乱心收回来,意思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八段欢喜世界,如来名号第三句看起:
 
  【或名莲华藏。】
 
  这名号从比喻建立的,莲花在佛门里面用得很普遍,都是用它来表法。莲花除了这大家都知道的「出污泥而不染」,这意思大家都知道。「污泥」表六道,这是莲花池的池子底,底是污泥。这池子里面的「水」代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莲花开在水上面表一真法界。这意思很好,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没有离开,莲花并没有离开,根好象在六道,茎在四圣,花在一真法界,表这个意思。让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身虽然在世间,在这六道轮回,我们的心要清净,不染六道,不但六道不染,十法界也不染,你才能够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水面,生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没有离十法界。我们要去想想这意思。第二个表法的意思,莲花代表的是「因果同时」。花是因,莲子是果,这在其他的植物现象是因果不同时,花谢了之后才结成果实,唯有莲花是因果同时。莲花一生出来当中是莲蓬,旁边是花瓣,到莲花开的时候,这莲蓬里莲子已经长成;代表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因果不二。它表这么多意思在里头,所以佛常常用这来作代表,代表如来所说一切法清净不染,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因果同时,这同时就是表不二法门。
 
  『藏』,含藏无量无边的德能,『莲华藏』表自性,自性含藏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智慧、德能、相好,诸位想想看岂不就是戒定慧三学吗?三学的圆满成就,就是法身、般若、解脱,就是智慧、德能、相好。「莲华藏」统统包含了,用这名称,第一个是表如来果报上的圆满成就,因圆果满。其次是给众生的启示,要怎样学习?你要学佛,头一个要放下染污,像莲花一样,它不是开在泥土里面的;其次要放下分别,分别就好比清水;最后你才能花开在水上面,离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莲花。我们学佛如果贪恋世间五欲六尘,你怎么能成功?世间五欲六尘好比污泥,你念念不舍,你花怎么能开得出来。所以这名号给众生的启示,教化众生远离一切烦恼染污,修学纯净纯善才能成就。总的来说,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看下面一个名号,第四:
 
  【或名超越诸法。】
 
  『诸法』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也许有同学说,超越世间法,当然的!怎么能超越佛法?真的超越佛法。你看《金刚经》上不是说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非法就是世间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为什么要舍?佛法是因缘所生法,这要知道。佛的身相因缘所生,什么因缘?众生有感是缘,佛在没有成佛之前,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愿那是因,都发了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因;到众生有感,他立刻就要应化,去应显,那是果,所以佛法因缘生。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相,现的相缘生的,不能执着,也不能分别;分别执着那你完全就错了,一分别一执着立刻就变种,现在医学界里说变种,变得很快。我们眼前的境界是把一真法界变成这样子,谁变的?就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眼前的境界是华藏,是极乐。那是什么回事情?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是一真。唯识所变的,那就是变种了。大别来说,说十法界,这是大的讲;细分无量无边的法界,每个人的法界都不一样。
 
  譬如我们今天生在这地球上,有什么人知道?我们六根接触这些六尘境界,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实在说,只有佛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佛跟我们讲,变现出来的境界有同分,有别业。这个境界,妄见。妄是什么?识。妄识变现出来的。别业是个人的,个别的,跟别人不相干的,别业妄见;大家好象统统看到都一样的,叫同分妄见。这里头诸位一定要记住,同分就是我的妄见跟你的妄见非常接近,好象是相同的,还是个人变个人的,绝对不是说你变给我看,我变给你看,不是的,个人是个人的。别业是个人的,别人不知道;同分的时候,别人也知道,但是他知道,他知道是他的那一分。这就说明了整个宇宙,识变的境界里头决定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跟别人的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纵然同样分别执着一桩事情,程度有浅深广狭不相同,变现出来的境界很相似,仔细观察还是不一样。如来果地超越诸法了,怎么超越诸法?他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的境界是一真法界,纯真无妄,这才超越。虽然超越,他又不离世间,这才叫真实法,世间跟出世间是一不是二。
 
  你把世间跟出世间分成二法,二法就错了,六祖大师说「二法不是佛法」。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世间跟出世间不二,差别在哪里?在觉跟迷,觉了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哪一法是佛法,这比前面意思深了一层。更深一层,跟诸位说,迷悟不二。你要说迷说悟,迷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迷悟不二。愈说愈深,你看看你能够解释到哪一个层次,这就是每一段总结里面讲的「令诸众生,各别知见」。我们每个人的知见不一样,有人体会的很深,有人完全不懂,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有人能够体会少分,这就超越了。总而言之,离念就超越了,有念没有法子。离念是离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
 
  大乘教里面常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离了,不容易!为什么?微细的念头自己不知道。凡夫常说的粗心大意,粗心大意你只能够觉察到粗念,细念觉察不到,微细念头更不知道了。心地清净的人,妄想分别少的人,他能够觉察到细念,微细念他觉察不到。梦中境界微细念变的,极其微细的念头梦中也觉察不到,定中境界能知道,定功愈深,你就能够见到愈微细的东西,这念头。八地菩萨能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最微细了。他要不见他怎么能断?你要想断,你一定先见到它。其实这断不是真的断,是转变而已,世出世间一切法只有转变没有生灭,这道理要懂。
 
  生灭是方便语不是真实的,譬如善恶的转变,善变成恶,善没有了,善灭了,恶生了;恶又转变成善,恶灭了,善生了。它为什么会转变?佛在经上讲的境随心转。能转的是我们的念头,我们一念善无有一法不善,我们一念恶无有一法不恶,我们一念清净无有一法不清净,境随心转。连看相算命看风水的人都说,都常讲「相随心转」,风水当中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些话都是事实真相。有福的人住在那个地方,把这环境统统转变成福德,福人就居福地了。福地里面所住的都是有福的人,没有福的人他在这地方住不住,自自然然他会搬走。为什么?这是福地。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宗门大德说「你会么?」如果我们这世界也像欢喜世界一样,有智慧的人多,有福报的人多,这世界上不善的人他就要移民,他到别的世界去了。为什么?这里是福地,一定要有福的人、有智的人,他才能住在此地。没有福没有智,他要移民到另外没有智没有福的那个世界去。
 
  过去我住在美国,我看到美国的社区我很感慨,人都好面子,古今中外很少有例外的,住在这地区代表他的身分。我在达拉斯住的那个社区,那个社区的居民收入大概不超过两千块钱,是这样一个住宅区。如果这里面有人,他工作收入增加,他升级了,一个月可以赚三千块钱,他很快就搬家搬走了。搬到哪里去?搬到房子地是值三千块钱地方,他搬到那边去,表示他的身分提升了。如果他的收入一个月能收五千块,他一定搬到五千块的那个社区。你们想想这是事实,他跟我们中国人想的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讲老家,选择一个地方的时候绝不轻易搬家的,所以住在那个地方一住就几百年,多少代,外国人没这观念。
 
  中国人譬如我们住在两千块的那个社区,生活程度低,你赚的钱多,你过这样水平的生活,你有多的积蓄,你说你人多快乐。西方人对于这积蓄储蓄没这观念,他有多少花多少,所以他需要很勤苦的工作,他没有工作他就没有收入。中国人懂得储蓄,没有工作的时候,他生活也很快乐,他有储蓄。当然国家制度也不一样,美国的制度,你不需要储蓄,你老的时候国家养你。中国社会不一样,国家不养你,你要没有储蓄,那你老的时候很辛苦,所以每个人懂得储蓄。尤其是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社会一般儿女孝顺还养老人的这观念愈来愈淡薄。换句话说,年岁大的时候不能不替自己晚年着想,必须要有点储蓄,晚年退休之后日子怎么过?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相同。
 
  但是现在这文化密切的交流,我们观念逐渐逐渐接受不同的文化,融入不同的文化。这里头有好处,「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文化,这新的文化一定带给我们幸福美满。这里关键是我们有智慧知道取舍,知道取舍这在文化上讲你就超越了,你采取各个不同文化的长处,舍弃他们的短处,你就超越他们了。无论用在哪一方面,记住古大德原则性的教诲,「舍短取长,舍恶取善,舍染取净,舍妄取真」,你不就统统都会了!这就真的超越了。第五个名号:
 
  【或名法宝。】
 
  这名号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真实的认知什么是『宝』?『法』是宝。你才能真正从心地里面,放下物质世界里头希有的物质。希有物质都被人看成宝物,这种宝物佛在经上常常讲,常常用比喻来说,说得非常非常之多,加深我们的印象,希望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记住,都能够提起,不要把物质看重。佛常讲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说四句偈是法。这些话佛在一生教学当中,这四十九年不晓得重复多少个千万遍。为什么?佛很清楚,我们众生迷恋世间的宝物,贪爱世间的宝物。
 
  佛特别提醒我们,这东西只能够丰富你的物质生活,不能解决你的问题。物质生活过得太好,只有弊没有利。弊是什么?对这世间留恋,不想离开这世间,这是大毛病!不想离开这世间,生生世世你要搞轮回!你不愿意离开这世间,肯定你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你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还有什么事情比这弊病更大的?跟你说找不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不过富裕的物质生活,他自己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物质生活清苦一点好,对这世间没有留恋,常常有出离心,你就很可能遇到好的缘分,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了。还有哪一桩事情比这好的,好事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生天不能解决问题,别说生欲界天,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没法子,都不是妥善的办法,不是永远解决问题。真正帮助你永远解决问题,你要认识「法宝」。法宝,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四十九年,诸菩萨、声闻、缘觉还有世间各个宗教里面的圣贤;除这之外,还有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无量无尽无数世出世间的圣贤,你才晓得法宝有多少。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是法宝,真的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你学习的成功失败,关键总在一个「缘」字。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讲的善友,在我们一般人说,帮助你认识法宝的人,帮助你学习法宝的人,这是善友善知识。我们中国人讲的是老师、同学,师友,这是你修学成败最重要的一个因缘。
 
  你在一生你遇不到好的师友,法宝在你面前你遇到了,我们讲的你遇到佛法了,你也走进佛门,你也遇到经教,也遇到佛菩萨形像,没有人指点你,没有人教导你,不容易成就,太难太难了!除非只有一个法门,特别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你没有遇到真善知识,你遇到这法门,自己修学能成功。成功的关键是在你真正能放得下身心世界,你真正能放得下,你念佛能往生;如果放不下,这一生还是去不成。这常说的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总得等来生后世再遇到这法门。能不能往生?还是一句老话,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什么时候能放下,什么时候就往生了。放不下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念得再好都不行。
 
  一切放得下,你要想真正做到放下,你就别跟自己找麻烦,什么麻烦?积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积财丧道」,为什么?你有任何的积蓄,不但是财,有人喜欢宝,喜欢玩古董的,喜欢玩珠宝的,甚至于喜欢艺术,喜欢收藏书画的。总而言之,你只要有嗜好、有爱好,你的麻烦就大了,你很难放下了。你常常想着这些东西,有缘你拼命的收集收藏,这东西麻烦大!年岁老了还要想,我这些东西以后怎么办,你那个心完全念着这个,把佛号、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自自然然就冲淡了,你的念头就不能集中,一心称念,你是多心不是一心,你怎么能成功?所以要成功,什么都不能积蓄,现在就放下了,不是等死了再放下。死到临头的时候迟了,还是放不下,那一放不下随业流转,麻烦,非常麻烦!
 
  出家人我们的确也看了不少,听说的更多,辛辛苦苦募化钱财建个道场,有了道场之后,念念不忘庄严道场,具足庄严贪恋这道场,怎么能放下?死了以后五戒十善没修好,不能得人身,也没有什么大的恶,非常贪恋这道场,舍不得离开,那只有变畜生。道场里头有畜生,他还是在这道场,我们晓得道场一般老鼠最多了,蟑螂最多了,蚊虫蚂蚁最多了,他就投这身。什么时候他能够放下,他才能够离开畜生身转生人道,麻烦透了!所以要搞这些干什么?何必要建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你看古大德在山上修行,搭个茅蓬,足以遮蔽风雨够了。你到他茅蓬里去的时候,除了简简单单供个佛像之外,什么装饰都没有,他心清净,他没有染着。
 
  我一生不收集这些字画、古董、艺术品,我一样都没有。人家送我我也不要,为什么?麻烦!我要不好好的保存对不起他,好好的保存我有负担。所以我不是退还给他,马上转手送给别人,因为有很多道场他们要。要知道,要认识清楚,这些东西对我们没好处,好处只有法宝。法宝也不能贪恋,我们要借着法宝真正得到佛法,这就对了,不能够守住法宝,我们自己要通过这个法宝真正证得佛法,这就对了。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八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六、香盘[栏目:佛教丛林观]
 俱舍宗 参、俱舍宗要义[栏目:俱舍宗简介]
 无常是空的入门[栏目:慧光法师]
 赐给的生命[栏目:和颜爱语·山田無文]
 做一个好的驾驶员[栏目:宣化上人]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三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非干我事[栏目:公案100]
 无价的智慧[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三只山羊[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佛教是否主张死后捐赠器官?[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