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0六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清凉大师《疏》里面的第三段,无量四谛,我们先把疏文念一段。
「又二乘虽知苦相,不知无量相,故大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经中虽彰名异,即表义殊,以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一段是讲无量四谛。前面说过二乘,他知道人空,他不知道法空;他能够破我执,他不能够破法执。清凉大师说,「二乘不见法空苦性,故无真实」。这个地方说,他又不知无量,不见相故,也不是真实。前面所讲的是理智,故但见生空,不见法空,这不如菩萨。这个地方讲的是量智,他只知粗相,不知细相,所以也不及菩萨。这个说法是古人所讲的,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实在说是借着科学的发现,我们听这些话能够体会到里面的意思。譬如讲空、讲有、讲无量,我们能体会到。
所以我们想想古人科学技术没有发明,佛说这些宇宙现象,他怎么能体会?这不可思议。所以就根性来讲,我们跟古人比,没法子比。现在的科学,大家都知道向两个极端在发展,一个讲太空物理,无限大;一个是走反过来的极端,量子力学,那是讲无限小。这两个极端,跟佛在经上讲的完全相应。所以我们看科学研究的报告,对于经教所说的,我们能懂、能体会到佛所说的意思。所以说,二乘虽知苦相,其实声闻、缘觉他们知道这个苦的相,比六道凡夫要殊胜多多,我们哪能比得上他?阿罗汉能够看到微尘,阿罗汉的天眼,四禅天人所不及,我们凡夫就更不必说了。但是他跟菩萨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他的能力就非常有限。
至于微观世界,现在微观的科技,实在讲,所谓一日千里。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藏经》、《四库全书》,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是浓缩的版本,把《四库全书》的原本缩小,一面现在容纳四面;换句话说,一本书就是原书的四本,四本浓缩成一本。《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十六开的本子,一千五百册。要是照原来大小那样印出来,像现在这个册数要增加四倍,六千册。照它原来大小把它印出来,六千册,这么厚的本子,六千册。可是现在用微观的技术做成光碟,有人送了我一套《四库全书》,摆在桌上,就这么一点点。从前几十个书架放不下的,现在只要一点点地方就统统放下去了。这个科技令人惊讶。但是在《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个微观技术,我们今天科学家听到之后,真叫叹为观止。佛法里面讲,整个宇宙可以把它浓缩在一微尘里头。我们想想,这一部《四库全书》它浓缩起来,光碟大概也有好几百片,它装成盒子,好象有十盒,每一盒大概有这么厚,十盒差不多摆在我们桌子上也还有一点分量。这才一套书,这太小了,浓缩还有这么大的面积,人家把整个宇宙浓缩成一微尘。
佛经里面常讲,「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一点点大,像芝麻粒那么大,那么大的须弥山放在芥菜子里面,这是讲浓缩。须弥山并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为什么?只要称性就没有大小。我们今天科学技术怎么样发展,还达不到见性;换句话说,还是有大小。我们看到这个《四库》,很大的面积,现在看到浓缩成光碟,这个很小,我们一手就提走了;《四库全书》要好几个卡车才能装得下去,现在浓缩,我们手提就提走了。我们相信科技还会进步,可能进步到将来这一部《四库全书》大概只要几片光碟就行。佛告诉我们,像这个光碟它的容积能容纳多少?无限大,无量!不要说那么大一个光碟,把它缩小,缩小成一个铜板,里面的容积是无量大。像这些,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不知道!所以这个经上说,他虽知道苦集灭道,知的是粗相,细相他不知道;有量的他知道,无量的他不知道,这种智慧称为量智。所以他知道生空,不知道法空,他只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
这是我们藉科学来说,使大家先有一个概念,然后我们再细心去体会这个事实。事实在哪里?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这个身无量苦!你知道吗?不知道,身在苦中不知苦,这是真的。为什么不知道?不了解事实真相。什么叫苦?违背了性德就苦。第一个,我们讲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这正是佛在经上讲的不可思议。阿赖耶是个大仓库,我们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所谓是有印象,这个印象就储存在阿赖耶里头。阿赖耶像个仓库,储存在这个地方,也像是资料库、档案室。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档案全都在里头。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思惟,阿赖耶苦不苦?阿赖耶这个苦的相,谁知道?佛知道。这是染污意,末那是染污,第六意识是分别,阿赖耶储藏这些种子,叫妄想。还好,它没有遇缘,遇缘它就起现行了。所以有人问,人为什么会作梦?梦的原因是什么?佛法讲四缘,昨天我们讲过,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梦这一桩事情当然也离不开这四种缘。亲因缘是什么?亲因缘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以作梦的时候,有人做奇奇怪怪的梦,这一生从来没想到的。那个梦境,阿赖耶那个过去生中的种子遇到缘它起现行,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
种子,它时时刻刻总是想现行,这个状况就是所缘缘。但是它遇不到增上缘,想当然都是变成妄想,遇到增上缘,它就起现行。譬如我们世间人常讲的恩怨,这是非常明显的,这个人于我有恩,总常常想着报答。好象我也忘掉了,也没想到了,这个意念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遇到缘,又遇到这个人,不知不觉的会对这个人印象非常好,会关心他、会照顾他、会帮助他,这是什么?这就是意识里头这个亲因缘的所缘缘,他遇到这些了。而且这个所缘缘是绝对不会间断,那就是无间缘,所以遇到的时候自然起现行。假如过去生当中有怨有仇,遇到的时候,他自然就觉得不舒服,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他就会产生伤害,这是最明显的、最强烈的,所缘缘跟无间缘都很强烈。这都是违背了性德。性德是一团祥和,一片慈悲!真正觉悟了,起心动念都能够随顺性德,这是诸佛菩萨;其次的声闻、缘觉,都能够随顺性德。我们要学,得学这个。
所以对人,这里头特别是人事关系,对物,为什么?物是法性。最近有同学送一本书给我,是外国人研究植物,也是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证明所有一切植物有灵性。这里头他们也测验矿物,都有灵性,都有见闻觉知,这跟佛法讲的就完全相应。佛给我们讲,「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古时候宗门大德,明心见性了,性在哪里?性什么样子?老和尚来测验、考考,你这个见性的人,问问你。被测验的,真是随拈一物就是,见性的人懂得,点点头,给你印证,没错。随拈一物,就是真如本性,这经上讲的法性。
整个宇宙是活的,整个宇宙是一体,最可贵的就是这一个认知!凡夫迷惑颠倒,不知道,所以有无量苦。无量苦里面,人与人相处,大概总占一半以上。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大乘。大乘怎么样?大乘是菩萨,真正觉悟的人,有谛无苦,有苦谛,他没有苦。为什么?他通达明了,他了解事实真相。而且他内在的矛盾、对立,内在矛盾对立,我用这种言语大家好懂,要用经上的话不太好懂。经上讲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或者讲见思、尘沙、无明,不好懂。我今天换句话来说,内在的矛盾对立,因为这个名词大家常讲,你很容易体会。觉悟的人消除了,自己内心与一切人没有对立,与一切事不对立,与天地鬼神、一切万物不对立,不对立就和谐了,这叫真正和平。宇宙的和谐,世界的和平,从什么地方落实?从自己心性里头落实,与一切众生没有矛盾,与一切万物没有矛盾,你是真正得到了。你过的这个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觉者的生活,觉者是诸佛菩萨;不觉是凡夫,六道凡夫,你有苦。二乘有苦有谛,凡夫怎么样?你有苦无谛,谛都没有。我这个说法还是从总的原则上来讲,细说,我们留在经文里面再讲,经文里面会讲得很详细,《华严》四谛是讲的无量四谛,举例很多。
我们在没有读经文之前,首先要有这么一个概念。学了之后,对我们真的有好处,这个好处是什么?一般所讲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在现前,我们这一生当中,你会过着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来世你的境界决定向上提升。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事实真相,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是念念都在造业。《地藏经》上有一句话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话是真的,一丝毫夸大都没有。初学佛的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这是过来人,初学佛的时候读这个经,看了之后笑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释迦牟尼佛说得太过分了。你说起心动念是罪,我们不能否认,确实自私自利,心量狭小,总想占别人便宜。这个念头所谓是损人利己,这当然是罪,但是说所有念头都是罪,这好象太过分了。可是佛法学个二、三十年之后,自己深深觉察到释迦牟尼佛讲得对,我们自己想错了。
佛讲的,确确实实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什么叫罪?你不觉就是罪。这个标准高了,什么人没有罪?法身菩萨才没有罪。你要没有证到法身菩萨,真的起心动念都是罪,罪就是苦。我们一天从早到晚起多少个念头?阿罗汉,我刚才讲,他所知道的是有量的,他不知道无量,我们凡夫的心是更粗,我们相信。就像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九百生灭是什么?生灭是念头,就是有九百个念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了,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就有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我们怎么会晓得?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每个念头都是罪,这才讲到无量!而实际上,我跟诸位做过多次报告,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比这个还多,不晓得要多多少,无量!念头的生灭就是苦,很微细,我们不觉察,谁觉察?法身菩萨觉察到。离念是乐,起念是苦,苦有无量相。何况念头遇到缘它就造业,业一定感召果报,这个果报就是六道轮回。所以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脱离六道轮回是多么难的一桩事情。
过去李老师跟我说过,李老师往生之后,我遇到黄念祖,我跟他见过很多次面,几乎每次见面我们都谈到这些问题。末法现在这个时期,除念佛之外,没有别的法门,为什么?别的法门是断惑证真。不要说别的,最粗最粗的见思烦恼你能断得了吗?我平常常常教人,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成就不是别的,念佛往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并不多,这是事实。为什么那些念佛人不能往生?他有障碍,总的来说,他有业障。
业障里头最明显的,是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不要小看了,这问题很严重,为什么?障碍你往生。再有一个是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你有这两个念头,你就不能往生。要把这两个念头舍掉!如果到临命终的时候,你还放不下,还是舍不掉,你就不能往生。什么时候舍?现在就要舍,不要侥幸,等着,「等我往生的时候,我再来舍」。怕的是自己业障习气重,到那个时候,现在医学界里面讲,得了痴呆症,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头脑不清楚,那就完了,真的,佛菩萨、神仙都帮不上忙。聪明人,我今天懂得,今天就放下。
净宗修学,修学的纲领、原则是愈简单愈好,容易做到。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一篇缘起,用韩馆长的名义发表,那个时候我们请她做会长,净宗学会会长。这里面提出行门五个科目,这简单,大家容易记得住。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第二个科目,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菩萨的六波罗蜜;第五个科目,普贤十大愿王,就五个科目,每个人都记得很熟。你没有落实,所以你的业障消不了,你天天不是在积累功德,你天天在积累罪业。明眼人看得很清楚,帮不上忙,要是跟你讲,你还会生气,你不能接受。以为我天天干的都是好事,我没有造罪业;真的以为天天干的是功德,哪里晓得是罪业。
修行不容易,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所以我劝初学,初入佛门的人,我不劝他读经,为什么?没用处!我劝他念什么?念《了凡四训》。你看看这几十年来,我遇到初入佛门的,我都劝他用一年的时间,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你再入佛门。你有三百遍《了凡四训》的基础,入佛门,你的功夫能得力;你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你就难了。我自己修行,入佛门,跟诸位说,《了凡四训》开始的。那个时候我认识朱镜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在台北办了一个台湾印经处,《了凡四训》就是他们自己印的。头一天我跟他见面,他就把这个书送给我,我那个时候没有看三百遍,三十遍是有,读了非常感动。大概在两、三个月当中,足足看了三十遍。知道因果报应,心里头有个善恶的标准,才真正想到没有遇到这个书之前,确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罪!明了之后,改过,在起心动念之处改,在言语造作里面改,警觉心能提得起来。以后遇到章嘉大师,遇到李老师,接受他们的教诲才得到一点受用,这不能不归功于《了凡四训》。
以后从《了凡四训》,我们读到《印光大师文钞》。从《文钞》里面知道《安士全书》、《感应篇》,印光法师一生极力提倡,大量的流通。他老人家在《文钞》里面讲,对因果这桩事讲得最透彻,无论是在理论上、在事相上、在业因果报上,讲得最透彻,文字最殊胜、最好的,他说第一就是《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他把它列入第二,《安士全书》列在第一,文笔好,实在讲,可以把它当作国文来读。我们要想学文言文,《了凡四训》跟《安士全书》,把它当作国文来读,受用无穷。《感应篇汇编》、《历史感应统纪》,都是印光大师非常赞叹的好书,但是印祖把它列在第二、第三。
我们要想真正学佛、真正契入,你不听祖师大德教诲,你这个路怎么走法!有人自己去摸索,自作聪明,搞了一辈子,搞到七、八十岁,对于了生死消息都没有,我就遇到过。早年讲经,有个老居士,资格挺深的,我那个时候大概五十多岁,他八十多岁,退休了,从前官也做得不小,退休了。学得很多,学禅、学密、学教,也学净土,都有高明的大德指导,他拜了很多师父。有一年我在屏东讲经,遇到我,八十多岁了:净空法师,现在我知道了,过去所学的浪费时间,都没得用处,现在我专心念阿弥陀佛,一天念三万声。我说好,恭喜你。他总算是觉悟回头了。一天念三万声佛号,他怎么念?他经行,这是正确的。他每天早晨、晚上(他住在乡下)散步,一声佛号一步;换句话说,他每天三万声佛号,他走三万步。所以八十多岁,看起来红光满面,精神饱满,他有运动量。心系念阿弥陀佛,身能够经行,是好事,很好的修行方法。现在不晓得这个老人在不在?我大概也有十几年没见面。
所以若不是很细心、细密的观察,今天我们得到科学新的发现报告,使我们对于经典里面讲的,苦有无量相,集也是无量相,道也无量相,我们能接受了,欢喜接受,佛讲的确确实实没有错。底下这句是清凉大师引证,「故大经云」,详细的文《钞》里头有。这《疏钞》,《钞》里头有。「苦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这是真的。「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一百一十是归纳。我们大乘经里头,诸位常常听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说什么?四谛里头说的道。道,法是方法,门是门道,有八万四千。道做什么用处?治苦的,苦好比是病,道是处方,治病的。众生有八万四千苦,佛有八万四千门;众生有无量苦,佛有无量法门,这就是四谛里头的无量四谛。八万四千不是笼统随便说的,确确实实诸位在佛学大辞典你能看到,《教乘法数》里面用表解给我们列得很清楚,真的是八万四千。
八万四千一归纳,归纳到最后变成三个,贪、瞋、痴,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无量无边烦恼,都是从贪瞋痴里面流出来的,贪瞋痴是苦、集的根源。道,归纳到最后也变成三条,戒、定、慧。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从戒定慧展开的。所以我们今天讲到佛教经典,大家都知道《大藏经》,《大藏经》里面一归纳,戒学、定学、慧学三学。所以现在经的分类就用这个方法,经律论叫三藏;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律藏是戒学,戒定慧三学。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这点比什么都重要。知道自己是业障习气很重的凡夫,聪明智慧不是上根,中下根性,我们选择法门,决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世尊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根性不利,听释迦牟尼佛的话,选择净土,这正确!净土的经典少,五经一论,其他东西,如果没有时间、没有精神,不必涉及,一门深入。修净土,只要你真正能够把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你做到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这成功了,其他的到极乐世界再学。不是不学,我到极乐世界再学,这是一条捷径,稳稳当当一条道路。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这段疏文。「然此经中虽彰名异,即表义殊,以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约一界一谛,即有十千,娑婆四谛,有四百亿十千名义,而文义包博,言含性相」。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无量四谛的一段疏文,这一段讲到本经了。这部经里面,虽彰名异,彰是明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我们说出苦集灭道种种名相;异是不同,种种名相不同。名是表法的,我们常讲顾名思义,因为它的义不一样,所以名就不相同,名必召实故。这就是让我们从名相去体会它的义理,它的事实真相,这就是无量四谛。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引用世尊在经中所说圣谛,知圣谛有两种智,一种是中智,一种是上智;换句话说,下等的智慧不懂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这是六道凡夫有苦无谛,前面跟诸位报告了,六道里面有三苦、有八苦,这是讲无量无边的苦,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苦苦里面再一展开,展开来为八大类,无量无边,把它浓缩成八类: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相,我们现在现前所感受的。他说这个中等智、上等智是什么意思?中等智是讲声闻、缘觉,上等智是讲菩萨。凡夫就不说,不提了。
我们今天是凡夫,凡夫境界跟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确确实实说得太微细了,我们也没办法受持。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所谓是分秒必争,为生活奔波,没有多余的时间,也没有精力,因此现代人学佛总希望简单明了。在这个时代讲经,往后讲经说法愈来愈困难了,这是人的根性愈来愈差。我们过去在美加地区住过很多年,我们对当地社会状况了解得很清楚。那边的同学们希望我们讲经用多长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个小时,一天两个小时,十个小时就五天,因为他们最长的假期只有五天;而最欢迎的是三天,三天就是六个小时,这是普遍最欢迎的。你说十几个小时以上,他没有时间听,他没有办法来。像在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这个环境,我们还能够天天在这里讲,天天有这么多人来听,在外国没有,这个诸位要晓得。
从这个事实里面我们也能够领略到,佛所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确实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怎样把一部经浓缩为六个小时,浓缩为十个小时,能够讲出来,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虽然讲得出来,讲出来了,印象决定不深刻。这是古人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年三百六十天,不要说一年,就算一个月,一个月你能听五天,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三十天还有二十五天在打妄想,不管用!真正修学能够收到效果,密切的熏习,特别在这个时代,一天八个小时,能够继续不断听上个半年、一年,你就会转变了;能真正听上个三年、五年,功夫肯定得力。但是每天能听八个小时,什么人有这个福分?这是福报,现在有这么大的福报的人愈来愈少了。只有事业有成就,真正退休了,放下世缘,世间一切工作,什么事不管了;自己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遇到机缘,他才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真正福报的人是愈来愈少。如果我们自己具足这个条件,你要晓得,这个条件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决定是随顺烦恼习气,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是不平。在这种状况之下,说实实在在的话,我们纵然是用贪瞋痴、用种种不善的方式对待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的伤害不大,这个我常常讲的,顶多对他的伤害只有三分,对自己的伤害有七分。纵然说是你陷害别人,我们举古人的例子,秦桧陷害岳飞,这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秦桧有没有得到好处?他得到的好处,三分,他对自己的伤害,三万分都不止,遗臭万年。我们在西湖旁边看到岳飞的坟墓,你看看秦桧夫妻铁像还是跪在那边,每个人走到那里都骂他一声。从前还吐唾沫,现在是禁止,不准去触摸了。当地的人告诉我,这个铜像好象已经换了第八次,还是第九次,铁像,铁像都被摸坏了。
他的子子孙孙都不敢承认是秦桧的后代,秦桧的后代丢尽人了,没有脸见人,你说他这个损失多大!他当时没想到,如果想到,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干。又何况还有报应,报应的事情历史上记载很多。秦桧堕地狱,变畜生,在受罪、受果报,苦不堪言。从这些地方我们要醒过来,因为四谛是讲世间因果跟出世间因果;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没有别的,总的纲领不外因果而已,这是事实真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会变成豆,种豆不会变成瓜,因果是决定不会错的;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定得恶报。你要是参透这个道理,你敢以不善的心对人吗?不敢,为什么?我以不善的心对人,对那个人的伤害小,对自己伤害太大太大了,没有法子比。不但不可以伤害人,动物、植物,乃至于矿物都不能够伤害,为什么?统统有果报。
最近,我们在网路上看到一个讯息,这是我们的同学从网路节录下来给我看的,今年一月份的事情。纽约的鱼市场,有一条九公斤重的大鲤鱼,在被屠杀之前说话。这个报导很详细,纽约时报里面登出来,美国传播公司向全世界播报这个新闻。这条大鱼是一个人转世的,这个人是前一年死的,也是住在纽约,说出来大家都认识。过世一年了,现在变成鱼,投胎投到鱼了。犹太人,也很富有,乐善好施。看到一些穷人没有东西吃,很可怜,他常常买鱼送给这些穷人。你看看善心还是遭果报,死了之后投胎做鱼,也要被人杀,不知道要投胎投多少次!这个苦了。
被杀的时候说出来,他是什么人,而且警告世人,说世界末日快到了,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但是他还是被人杀了。在我们想象当中,这是佛经里面所说的这些事理,他必定还要投鱼身,不知道要投多少次。他一生杀多少鱼,虽然不是杀的,你买的,市场买的鱼,你送给人,人家又把它杀了吃掉了。正是经上常讲,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因缘果报,一丝毫都错不了。你怎么样对待别人,你将来会遇到人家用什么方法对你,这又何必!为什么不用善心对人?为什么不用好意对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诚心诚意。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愈来愈简单,我常常讲,心纯净,行纯善。纯净纯善,你得的是福慧,清净,净生慧,善生福,福慧双修,何必要去造孽!造孽,你眼前得的利益、甜头一点点,将来的果报够受。果报转眼就来了,你看这个犹太人,一年就示现了,他变成鱼了。我们相信他死了之后变成鱼,这一次被杀决定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你看到这个事实,这何苦来。这个讯息我们把它影印出来,原文是英文写的,我们也可以把它放在我们公告栏,大家看看,这不是造谣生事,这是事实。在佛法里面说,这个人等于给我们现身说法。这就是他的忏悔,真是消他的业障,把他的果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提醒我们,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是「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你后悔莫及了。
《疏》文里面讲,「约一界」,这个约就是就一界来说一谛,即有十千,这个话怎么说?界真的有大、有小。譬如在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就大分,这个地球有五大洲,洲与洲这是界线。我们住在亚洲,南面是澳洲,大洋洲;我们的东面,太平洋的那一边是美洲;西面是欧洲,大分,这是界。可是每一洲里面又有许多国,国有国的界,这个界线。每一个国家里面,像在中国有省,外国称州,州里面又分很多县,界是密密麻麻。十千不是个数字,形容它多,真的是无量。
就一个人身上来说,身有界分,大的分,头部这是一个界分,四肢,这个身体,界分。再细分,我们头部有眼、有耳、有鼻、有口;身体里面五脏六腑,各有各的界分。再微细,每个器官由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也是一个界分。再分,现代科学家说,你把细胞还可以能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就我们一个人身上,讲界分也不止十千。精神方面更复杂,精神不是物质,没有形相,这是讲心法。心法里面,佛经上讲的,五蕴里头占四条,受、想、行、识,都是属于心法,不是物质。不是物质,它的面就大了,遍虚空法界。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色心是一不是二,色心同源,源是什么?源是法性。
经上举的这个例子,举得大,娑婆四谛。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在这个教区里面,这个四谛有多少?有四百亿十千名义。《瑜伽》讲苦有一百十一。《疏》里头说得很清楚,《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在第四十四卷,好象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跟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都详细的引用。可是我们最近印的本子查不到,从前老本子后面,它附的有这些名数、名相,这个名相在讲义第几页,我们一查就查到。最近我看到我们这边印的这个本子,后面附的这份东西没有了,那一份东西很有用处,方便我们查资料。我们查一个名相,知道它在第几页,立刻就查出来。非常可惜,《心经诠注》现在他们改了版面,重新排版,后面这部分没有了。由这里就知道,排版这些人不是学经教的,他不知道这个重要性。学经教的人晓得这个重要性。
因为《讲义》跟《诠注》,可以做为研究经论的资料,就像字典一样的,它有这个用处。非常可惜,这一部分他把它删掉了,所以我们还得要找老的本子,老本子里头有。从前我们图书馆印的本子有,照这个老本子印的有,现在本子没有了。这样子对老本子,研究经教的人要特别珍惜。现在新排版的版面好看,字也很清楚,但是查资料就查不到了,就很困难。这是附带说明,希望以后翻印前人的典籍这些地方要注意,不能够疏忽,它是有用的,不是没有用的。
后面这一句,「而文义包博,言含性相」,也就是说,经论里面凡是讲到名,名相,名一定有义。不但说相,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所以,佛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确确实实每一字、每一句都含无量义,而且每一个义都圆融的。义圆融,文句亦复如是。这个圆融,我们今天要特别提示出来,为什么?今天社会的动乱,灾难频繁,什么原因?不圆融。人跟人相处不圆融,人跟自然环境相处不圆融,人跟天地鬼神不圆融,麻烦就来了。这才是大病,大病的病根在哪里,你得要找到。我们要受这样的苦报,你能不能够离苦得乐?能,只要你念头一转,你就脱离苦海了。念头怎么转?我跟一切人和睦相处,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你的境界马上就转过来。
你要知道法性是融通的、是圆融的,宇宙是圆融的。圆融是真正的和睦,彼此真诚的礼敬,真诚的清净,真诚的平等,真诚的慈悲,还是要随顺性德,你才能得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满。佛法向内求,不是向外求,外头求不到,所以佛学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向自性当中求你才能成佛、成菩萨,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向外面求,错了。佛家常讲,向外求叫做外道,外道不是骂别人,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是对佛门自己人讲的,不可以心外求法。
要知道心外没有法,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外哪有法!所以法相唯识宗不承认有外境,只承认唯识,就是心现识变,他承认这个;因为所现所变不是真的,能现能变是真的。在大乘圆教里头,这说的究竟圆满,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你不参透这个道理,你的烦恼习气肯定放不下。放下怎么这么难!为什么?你没有参透,也就是对于诸法实相,你了解得不够彻底,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彻底搞清楚、搞明白,放下太容易了,不难!
凡夫成佛,无论是在理、是在事上说,都是一念之间。佛讲凡夫成佛要修无量劫,这佛说的。可是在《华严经》里面讲,「念劫圆融」,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凡夫一念就成佛了,那是觉悟了;要是不觉悟,这一念就变成无量劫。时间可以伸缩的,可以把无量劫缩短成一念,一念可以延长为无量劫。时间不是真的,时空都不是真的,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所以意念不可思议,不管你是正念,还是邪念,都不可思议。正念造天堂,天堂是正念变现的,邪念造地狱,地狱也是意念变现的,都不是从外头来的。连那个鱼讲的话,它讲的跟佛法讲的一样,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谁都没有权力干涉,自作自受。佛菩萨大慈大悲,天神上帝也是慈悲爱世人,没有办法帮助你,救不了你,自作自受。一切法是从你自己念头里头变现出来的,为什么不存好念?为什么不修善念?纯净纯善,那个境界是华藏、是极乐,多么美好!为什么要有恶念?
我学佛五十二年,我是中根人,不是上根人,真的对于这些道理稍稍搞清楚、搞明白,七十以后的事情。我不能给你说妄语,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讲经的录相、录音带在,你听听我七十岁以前所讲的,跟七十岁以后所讲的,境界不一样,相差很大很大。现前保存的录音、录相,至少是,大概是二十多年了。诸位把从前跟现在的听听比较一下,你就晓得,不断在提升,这个提升就是解行要相应,解行不相应,是没有办法提升境界。我知道多少,我就会做多少,做到之后,又知道一些。这是我常常跟诸位讲,解行相应,解行相辅相成,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是解,放下是行。放下恶念,放下恶作,不善的一定要放下。经教天天要读,为什么?善恶的标准在里头。如果不天天去读经教、熟悉经教,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善恶标准,自己以为是善的,一读佛经才晓得错了。
所以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意思以为是善,以为是恶,常常搞错。到阿罗汉,阿罗汉是我执破了,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时候称之为正觉。也就是说,他心目当中那个善恶标准没错了,人家超离六道轮回了;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面的众生,那个善恶是靠不住的。怎样辨别善恶?《了凡四训》是最好的参考资料,你读了《了凡四训》之后,你读《安士全书》,你再去读《感应篇汇编》,熟读,至少要用三年功夫,那你就知道善恶了。你能够真正明了通达善恶,你肯定行善断恶,为什么?行善有大利益,造恶有大祸害。君子趋吉避凶,君子就是有智慧、有能力辨别善恶,有能力辨别善恶,自自然然趋吉避凶;换句话说,三恶道的事情,决定不做。
我们一般讲,得罪人的事情决定不做,但是这个得罪人也不是简单这么一句话,你要熟读圣贤书,知道圣贤所讲的标准。众生造作罪业,我不随喜,这得罪他,这是正确的;众生所做的,确确实实于社会、于众生有利益的,我要是得罪他,是错误的。你要想到到底什么是善恶的标准,有个最简单的拣别,就是对社会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这是绝对标准。什么是错误的?对自己有利益,你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真正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一切行为,他为众生他不为自己。他念佛求往生,肯定得生,为什么?与性德相应。与性德相应,就是与佛心相应,与佛愿相应,与佛行相应,他怎么会不往生!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这是四种四谛最后的一种,无作四谛,圆教的;无量四谛,别教的。「又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我们先看这两句,这是大乘圆教。《华严》、《法华》、《楞严》、《般若》,都是属于大乘圆教。前面这一句总说,又究此四,这个究我们一般人讲研究,佛法不说研究,讲参究、深究,这个苦集灭道四谛。非唯但空,便为真实,但空前面说过,因缘生法,缘起性空,所以说它不是真实,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讲的前面一段的意思,就是非唯但空。但是你要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再深入一层观,「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那就是此地讲的「便为真实」。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凡所有相皆是法性,所以宗门开悟的人,老师问:你会么!竖一个指头。这是什么?他的意思实实在在就显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那就对了。你要只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小乘,你只答对一半,你没有了解彻底,真正彻底是什么?那就是实相;实相跟实相,实相是一相,决定没有二相。
所以一切万法是一相,觉悟的人他知道,森罗万象里面,他看到一相。这个话不好懂,古人用比喻,这是贤首国师(清凉的老师)他说,他用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去参观黄金的产品,黄金做出许许多多首饰、璎珞,还做出很多的用具,黄金的碗、调羹、碟子、壸、杯子。我曾经参观过,琳琅满目,大概有一、两万种,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真是好看。你看相,那么多,一、两万种;你要看体,一种,黄金,除黄金之外,什么也没有。你要能看到黄金,你就看到实相。觉悟的人看什么?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法是什么东西?法性。这个人叫明心见性,他在相里头看到性,就正如同在金器里面,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的样式,他只看到一个,黄金;见到性,从相上见到性。不管多少形状、样子,不管多少,总而言之一句,都是黄金做出来的。
我看到这个也是个缘分,陈大川居士他就是做这个东西的,做首饰的,我在他的展览室里面参观。参观这个就体会到清凉大师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这个我们就想到,这句话就是说这个意思。一、两万种的产品,你一看就是黄金。你看到黄金,你就看到真实了。相为什么是假的?相会变,我喜欢做什么样子,我可以把它改变一下,但是体不能改变;体是金,不能改变,所以它是真实的。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所以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一切相会随着我们心在变,变是变它的外表,变它的相,它的性不变。我们从这里去参这个道理,这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一句话讲的是宇宙一切万有,它就是法性;对我们人来讲,就是佛性。佛性迷悟不同,悟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