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五二卷)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三段「以偈赞述」,这十首偈颂,从第六首看起:
 
  【能于一一剎。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严净诸剎海。】
 
  这一首偈里头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是在一处修行,第二个是长时不间断。『亿劫』是长时,这一点我们应当要学习。我们从这个地方了知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他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方法,那就是一处一处的教导,『于一一剎』。如果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区长时间的去旅游,这样教化众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这一桩事情,我在做学生的时代,老师曾经告诉我。
 
  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同学们来邀请,我是接受邀请一定会去的,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时间短的,没有办法讲一部,我用什么方法?我是截取经典里面的一个段落来讲,用这个方法。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只截取「净业三福」这一段。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只截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段,大概时间是六个小时到十个小时。这是在美加地区,我们常常用这个方法。因为那个地区的同学都是忙于工作,他们休假的时间最长是五天,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五天十个小时,他这五天都能够来参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两天他不能来。而他们最欢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还有两天办家里私事。三天,一天两个小时,要六个小时。这是在那边受环境的约束,采取这个办法。
 
  在东方,像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这些地方是属于中国人的地方,可以长讲。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就连续讲了四个月,没有星期假期的,讲四个月。在台湾,我过去长住在那个地方,长年讲经不中断;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长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环境愈来愈少了。
 
  所以在八三年,我第一次在旧金山讲经,这个地点是一个老人公寓,犹太人办的,这是一栋公寓式的大楼,它里面有四百多个单位,每一个单位有一个套房,有一个小客厅,也有一个小厨房,还有一个阳台。它里面有活动中心,有个大厅,我们在大厅里面讲经。居住在这一栋公寓里面的中国人,多数都来听经。另外有一些当地的信徒,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有弘法的活动,他们到时间也来听。
 
  所以我这个弥陀村的念头就是从那个地方生的。一九八三年,今年是零三年,整整二十年。我就想到在这个时代讲经说法,应当是在老人公寓,这些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物质生活没有忧虑,精神生活没有。他们能够天天听经,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在一起念佛拜佛,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时代年轻人都忙于工作,所谓是分秒必争,他哪有时间,哪有这种心情定下来听讲佛法?这不可能!所以对这些人佛法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让他有个印象:佛教不是迷信,佛教里面有高深的哲理,很值得去学习。但是他现在没有时间,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他必须要劳碌奔波。等到他哪一天退休了,他会想起佛法殊胜,佛法很好,这个时候没有工作了,可以全心全力认真的来学习。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在什么时候?退休那一天开始。所以我就很重视老人福利事业。在这二十年当中,凡是我到过的地方,我一定去看当地的老人福利事业。我到澳洲来也不例外,头一个看的是此地的退休村。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我参观他们的老人院、安养院,我看得很多。所以我就想到孔老夫子所说的「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如何能够帮助老年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这是我的愿望。
 
  二十年之后的今天,这个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很多人讲地球缩小了。真的!我们想想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民航还不发达,从中国到美国大多数的人还是坐轮船,要走二十多天,这个速度就相当快了。比一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坐帆船,轮船发明还没有多久,从中国到美国得一两个月的时间。现在航空发达了,从中国到美国飞行只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使我们想到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我住在南京,从南京到上海特快车十个小时。你看看南京到上海的距离,从时间上来说,现在到美国,从上海到美国。地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我们的心量要随着科学技术快速的拓展。
 
  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早年我们住在南京,上海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我们住在南京,美国是我们的邻居。从台湾到澳洲,八个小时的航程,我常常笑着说,四十年前我在台湾,从台北到高雄特快车八个小时,从台北到高雄。今天我们坐飞机从台北到布里斯本八个小时。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懂得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我们是一家人。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把它圆融化解?这是讲化解他们的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
 
  所以这个弥陀村的概念,随着这个时代,我们也不断在拓展,现在变成一个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更亲切了;我们不是一个村,我们是一家人,整个地球是一个家庭。凡是地球上的居民,我们都是一家人,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冲突才能化解,世界和平才能够落实,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些目的?教学。确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唤醒大家学不厌,到老,老还是要学,不能说年老就不学了,一百岁了我还上课,我还在学习,永远不能够停止。
 
  孔老夫子晚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夫子一生教学的心得。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这里想,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都没有好处。方方面面来做个比较,夫子得到一个结论,「不如学也」,学不厌,教不倦。只有从事于教学,自己的道德成就了,学问成就了,然后教导别人。自己在教学里头又增长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教学相长。
 
  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立志学习;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然后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代的话来说,从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工作,不疲不厌,做了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真的,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说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你要问夫子是什么样的人,这几句话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夫子如是,诸佛菩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的古圣先贤,你想想哪个不如是?
 
  我们从这一首偈子里面就明白,一门深入,一个地方教学,不能到处跑。到处跑对自己没有损害,但是在教化众生上,你得不到成就。为什么?学生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的教学,你看它有道场,就是学校,它有学校。老师在这个学校里面教学往往就是一生,这里头没有期限的,终身制的。有不少的老师一生不离开学校,所以他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天下学子慕道而来参学的,比比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到另外一个世界,除非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有能力分身,行!不能分身,那就老老实实住在一个地方,不能动,成就一方。这一首偈是教我们这样的一种修学心态。
 
  在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世尊当年是属于游化。那是什么原因?佛没有道场,随便走到哪个地方,河边树下,席地而坐,学生围绕,佛就为他们讲经说法,那就是教学。这些学生难得,虽然没有学校,但是有老师,老师在哪里,一定是跟到哪里。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世尊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五个零头省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僧团,它不散。换句话说,他的教学不间断。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天天上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跟着老师在一起,这行,这个团体不算小。
 
  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因为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哪里都行。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邀请,佛答应他:好!我们到你那个地方去。邀请的个人也好,单位也好,他一定有园林来招待,因为不是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邀请他的僧团到我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这个就是「能于一一剎」,有这个意思在。
 
  如果学生离开老师,听不到老师教诲,这很难成就。中国古人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哪里会有成就?固然自己成就了,念念要帮助众生;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念念帮助众生。自己已经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诸佛如来;自己还没有圆满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菩萨。菩萨教学相长,教也是学,学也是教,教学是一不是二。有耐心,绝对不改变主意,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念念都在学习之中。
 
  学什么?第三句告诉我们『修习菩提行』。「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菩提行」这三个字怎么讲法?最简单的说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在这里面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叫菩提行。修是修学,习是实习,六道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迷染的道理!迷邪染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见色闻声,不知道根身器界,这个器界是外面的境界,不知道自己身体六根、不晓得外面五欲六尘境界的真相,这叫迷。
 
  因为迷,换句话说,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我们周边生活环境,迷了。迷了于是怎么样?他就起妄想,以为是这样,以为是那样,都不是事实真相,这里头生起什么?邪知邪见。看错了,解错了,认识错误,在这个错误里面就起贪瞋痴慢,这个喜爱,那个憎恨,那是污染,贪瞋痴慢严重的染污。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把这些迷惑、错误的知见,一切染污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学。修正过来,你就转迷为觉,觉悟了;转邪为正,你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于一切法,你绝对不会再污染,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诸佛菩萨修习的总纲领、总原则。
 
  这个总的纲领原则落实在教学里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总纲领。这三句从哪里来的?「诸恶莫作」是从转染污为清净来的,「众善奉行」是转邪知见为正知见而来的,「自净其意」是转迷为觉而来的。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纲领原则是他自己修学的成就,从觉正净里面起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与觉正净相应,这叫真实教诲。我们要明了,要觉悟。
 
  以此功德,『严净诸剎海』。我们几乎天天课诵的时候,最后都会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严净诸剎海」就是庄严佛净土。拿什么庄严?愿以此功德,你有什么功德?这个地方人家是「能于一一剎,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这是功德,他用这个功德来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不认真的学,拿什么东西来严净剎海?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常常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菩提相应不相应?菩提就是觉正净,菩提就是断恶修善,自净其意,这个自净其意是福慧双修,这是功德,与性德完全相应。
 
  由此,你应该明白了,庄严佛净土要不要用这些香花、这些七宝,需不需要用这个?不需要。要不要造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建大道场?不必要。怎么知道不必要?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经是世尊初成道的时候,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的,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定中讲的。他坐在大树下,没有宫殿,没有庭台楼阁,没有。用什么庄严?用觉正净庄严,用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来庄严。经论上教导我们,用孝亲尊师,真诚清净平等的博爱一切众生,用菩萨的六度四摄,用普贤的十大愿王,这个庄严!
 
  大乘经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着正报转」。心转过来之后,外面境界统统都跟着转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器世界,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宝所成;住在这个世间一切人物,无一不是圣贤,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这是严净到极处。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说说而已,还是事实真相?谁能见到?有,不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了。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功夫到家的人,他见到了。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到,一旦真正觉悟、明白了,契入境界了,才知道弥陀就是自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此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实在讲,众生迷悟上有差别,境确确实实随心所现。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这个道理,宇宙法界无量无边,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这里面起了种种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怎么回事情?唯识所变。什么叫识?识就是念头,就是佛讲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离开了心想,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世界就是极乐,这叫真正严净诸剎海,究竟圆满的严净诸剎海。从哪里严起?从自己的心,心离迷邪染,这一句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十一首偈: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剎海。】
 
  偈颂一直到下面一首,都是说如来因地上所修的大行,最后两首才讲到果德,修因证果。这首偈非常重要,大乘经上佛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修的是什么法门?跟诸位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包括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就是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这部经里头,这部经诸位要知道,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分量有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如果要是有形相的话,我们这个世间容纳不下。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在此地。
 
  龙树菩萨本来是一个很傲慢的人,自己认为自己的智慧了不起,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大龙菩萨看到了,这个人起了我慢心,把他接引到龙宫里面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看到这个经典,他那个我慢马上就没有了,自己知道自己所学习、所知道的太少了,那跟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比?想想这样的大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上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得了,学不完。
 
  大龙菩萨再跟他介绍,还有简单的本子,中本。中本是什么?大概就是像现在,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四库全书》,我们这里有《四库全书》。大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象是《四库全书》,中本的是什么?中本就像目录提要。诸位在我们图书馆里看到,目录提要精装这么厚的本子有五本,五大册,那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看了一看,还是不行,还是太多了。最后大龙菩萨讲,还有最简单的,下本。下本是什么?目录。多大分量?有十万偈,四十品,他就把这一部分带到这个世间来了。
 
  所以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目录,提要都谈不上,目录。像我们《四库全书》目录只有一册,目录提要有五册,全书有一千五百册。诸位想想,你能知道一个大概。也像我们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分量可观,《二十五史》有三千多卷,这个书摆起来是一个书架,古人常讲这一部《二十五史》不知道从哪里读起,分量太大了。可是后来有人也是看分量太大,把它重新编写简单的本子,便利大家修学。像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通鉴辑览》,那比《二十五史》分量就少多了,便于学习。但是分量还是太大,现在精装本也有十几册,初学依旧是不便。古人又替初学编了一部最简单的叫《纲鉴》,这个就简单了。
 
  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华严经》是《二十五史》里头的《纲鉴》,没有读到原本。所以统统是目录,句句话都是目录。这样你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他们对于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说明,讲得太清楚、太透彻了。孔老夫子想来想去,「不如学也」,有道理。学习圣贤人的教诲,这里头其乐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干?
 
  普贤大愿真的是为初学,普贤菩萨很慈悲,把无尽的弘愿归纳为十条,我们常讲「十大愿王」。这个十条是总纲领、总原则,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十个原则相应,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就是修普贤行的人。凡是修普贤行的,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因修学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分很多等级。像《华严经》上分五十一个等级,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直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二年级那就毕业了,五十二年级是如来,就成佛了,菩萨只到五十一个年级。普贤菩萨是几年级的菩萨?五十一年级统统叫普贤菩萨,只要你修普贤行。
 
  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或者是我们讲条件,那就是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不能修普贤行,要什么心量?跟普贤的心量完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你要有这个条件,那你就有资格修普贤行;你要有不能包容,你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差别就在此地,什么都能够包容。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常常说,真诚,真诚心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心遍法界虚空界,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头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就是学普贤十愿,那是属于大乘菩萨,或者是权教菩萨,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行门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诸佛讲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里面有未来世,未来世的诸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我对这个众生不高兴,我瞧不起他,这一条你就做不到,「礼敬诸佛」你就做不到了。这个众生无恶不作,五逆十恶坏事干尽了,你对他有没有礼敬?如果没有礼敬,那你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对他有礼貌,有尊敬。不容易!许多大乘菩萨做不到,普贤菩萨做到。
 
  为什么?普贤菩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普贤菩萨礼敬,是礼敬他的佛性,不是礼敬他的妄想、他的烦恼、他的行为,不是这个;礼敬他的佛性。正如同中国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普贤菩萨礼敬的是他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他今天所作所为造五逆十恶,那是习性,不是他的本性。谁能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菩萨懂。换句话说,只要你懂,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一切畜生道的众生,一切饿鬼道的众生,一切地狱道的众生,那种尊敬的心、尊敬的态度,跟尊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能做到吗?
 
  这个地方大威光菩萨他做到了。他看到过去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做到『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他做到了。我们果然觉悟了,我肯定你做到了;你还没有做到,那我肯定你对这个不了解,对于事实真相你还是无所知。那怎么办?你学习还不够。换句话说,《华严经》你不懂。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念明白了,你的思想观念变了,你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你的诚意遍虚空法界,自自然然的包容,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要礼敬!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修行,现在人讲修行有没有功夫,从哪里看?从这些地方看。你对人还有爱这一个,恨那一个,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不是普贤菩萨,你不懂得普贤菩萨的境界。天天念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有什么用?口里虽然念得很熟,意思真的不懂。他如果真懂了,他真做到,欢喜做到。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的是法喜充满,称性的喜乐。只有修普贤行的人他懂,他能够体会。一般人听到,半信半疑,日常生活当中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生要想成就,难了!
 
  果然修普贤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十大愿王相应。他念佛往生,他生到哪一土?实报庄严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他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干!我想干,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吗?
 
  原因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还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做到了。我所讲的大菩提心,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现前了,你这个人马上就变样子,就不一样了,心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依正庄严都变了。不学怎么行呢?诸佛菩萨天天在学,就像前面讲的「亿劫不思议」,始终没有离开学习。所以从礼敬看到你修行的功夫,看到你修学的境界。
 
  普贤行第二个纲领「称赞如来」。诸位一定要把这些名字看清楚,你看礼敬是诸佛,称赞是如来。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要用如来?这里头就有文章,有讲求。礼敬是平等的,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是天堂地狱,平等的礼敬,尊敬人决定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如来是标准。《金刚经》上说得好,什么叫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得太好了。什么叫如来?一切法与真如自性相应,叫做如来。
 
  换句话说,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都能与性德相应,这个我们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于这样的人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今天跟一切众生交往,我们对他有礼敬,没错,我们对他有没有赞叹?如果这个人是个坏人,你记住普贤菩萨这个原则,他坏的思想、坏的言行绝不赞叹;但是他也有好的思想,也有好的言行,赞叹他好的那一边。与性德相应的这一部分,我们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那一部分,绝口不提。决不是说他好的那一方面我们也不赞叹,那就不是普贤教导我们的纲领,你要懂这个意思。
 
  世间人没有完全坏的人,你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人在一生当中,一桩好事都没有做过,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恶,他还有一分善,我们就赞叹他那一分善,那个九十九分的恶,我们绝口不提,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是修普贤行。善人亦复如是,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善,他还有一分恶。所以在这个世间找绝对的善人、绝对的恶人找不到,没有。只可以讲善多恶少,恶多善少,一切众生是这么一个状况。
 
  「称赞如来」,专门称赞他善的那一面,不称赞恶的这一面,这是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明了这个原则,跟人相处就有分寸,知道对人怎样行礼,怎么样说话。第二句是教我们说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的启蒙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我们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容易了解,他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智慧,我们前面看到威光菩萨所得的智光明就是这个。
 
  他在文殊会下得无量的智光明,所以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出师,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在文殊菩萨这个会里头你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没有毕业之前,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到获得这个能力,老师就说:什么人你都可以接近,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学习,肯定增长你的智慧,不会给你带来障碍,你有这个能力了!
 
  但是出去参学,实在讲文殊菩萨给他开示的这些话是对我们讲的。你出去亲近善知识,亲近知识,知识里头有善有恶,那个思想行为不一样,你要懂得尊敬,你要遵守普贤菩萨教诲。他作恶,不见得是真的作恶。为什么?有一类的众生要用那一种手段去度他,他是教学的手段,他度那一类众生。胜热婆罗门示现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示现的贪欲。你看看,贪瞋痴度那一类众生,他们有特殊教化的对象,所以示现的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完全不相违背,是性德的灵活作用,我们一般凡夫不知道。
 
  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济公长老,这大家晓得。民国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师,那是民国初年,不是以后普陀山的妙善,他们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佛门里头一般称他叫金山活佛,他的法号叫妙善。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好象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不正经,他度化一类众生。他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但是他跟一切世俗人和光同尘,一点忌讳都没有。
 
  文殊菩萨教善财:你要知道这里面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但是也有真正不善的,龙蛇混杂,权实难知,你要尊敬,不可以毁谤。守着普贤菩萨教你的原则,赞叹善,不赞叹恶;赞叹如法,不赞叹不如法。你在里头细心去观察,你就学会性德的灵活起用,然后才能够广度众生;不是一成不变,千变万化,在佛法里面叫做大权示现。这真正是出乎凡夫意料之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世间有很多作恶的人,你仔细观察,他还是有善的那一面,称扬善,不称扬恶。现在社会的风气是尽量宣扬恶的这一面,善的那一面不提。你看看现在的电视,这些传媒界的,报纸杂志,伦理道德这一面的几乎看不到,杀盗淫妄的整个篇幅都是,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佛教导我们跟中国圣人教导是一样的,隐恶扬善。恶的事情,一句不要提,让这些作恶的人生惭愧心。「我做这么多恶事,你看人家都原谅我,一句不提,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他们都称赞我」,使他自己从这里醒悟过来,自动的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化解冲突,安定社会,落实和平,从哪里做起?普贤十愿就够了。今年学校里面有意思要让我去开课,我也想了几天,开什么课?《普贤行愿品》。我到学校里面就开这个课,两个学校我讲一样东西,这是对大学,对研究生。早年弘一大师他提出一个建议,对高等知识分子介绍佛法,第一部让他学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弘一大师提倡的,真的是有智慧、有见识。但是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大学生来看《华严经疏钞》,文字上没有障碍。今天不行了,今天在文字上有障碍,大家不学文言文,甚至于现在流行简体字,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产生很大的障碍。
 
  我们今天为大学选定的课本,这个课程目的是化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冲突误会,祈求社会的安定和平,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在这一切经里头,确实《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非常契机,这正是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的一个课题,迫切需要的教材,我们决定来讲这个课程。所以自己要知道怎样学习,修养自己的德行,对自己学习的目标,纯净纯善;我们的思想纯净,我们的行为纯善。普贤行这十个纲目真正让我们自己做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如来的果地,是究竟圆满成佛。这是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广修供养」,这科目很重要。供养,从事相上来说,现在人常讲从项目上来讲,无量无边。佛菩萨为我们分类,无量无边的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大乘教里面常讲三种布施,具足礼敬、称赞,这就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三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包括着无量无边的小项目,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学习,能断贪瞋痴慢。
 
  烦恼怎么断法?很多人来问我,前天还有一个小朋友来问我,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让心恢复到清净?怎么样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问得好!烦恼断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怎么个断烦恼法?普贤行门这个纲领,那真叫彻底断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连根拔掉。礼敬,把你傲慢的根拔掉,高下的心化解了。称赞,把你的嫉妒心连根拔除,把你无量劫来自赞毁他的业消除掉了。广修供养,把无量劫来悭贪的烦恼拔掉了。六度,虽然也消除我们贪瞋痴的恶业,但是很难把根拔掉,普贤行真的是连根拔除。
 
  不但外财能舍,欢喜舍,内财也能舍。内财是什么?用我的身体、用我的智慧、用我的精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是无条件的,是不求代价的、不求报酬的,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内财外财一起舍。遇到缘,欢欢喜喜的来做。没有缘的时候,缘不成熟,供养的心、布施的意愿从来没有退转过,真的是念兹在兹,念念不舍。布施供养的对象,上,诸佛如来,下,三途恶道,布施供养是平等的。决定不是说这是善人,我布施供养他。恶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没有衣服穿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要。布施供养里面,不讲这个人作善作恶。
 
  四事供养是平等的,四事之外,这个四事是什么?饮食,他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恶人我们也要送东西给他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没有卧具,晚上睡觉没有铺盖;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四种布施供养是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善人恶人。换句话说,对一切众生要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四事供养之外,那个是要有智慧了。他如果是兴办一个事业,这个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如果对社会是有害处的,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帮助他,要有智慧的拣别。这一首偈的意思非常丰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六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七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二节 丛林日常佛事 三、过堂[栏目:佛教丛林观]
 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理证)[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佛七开示 第四讲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栏目:亲佛法师]
 7、有漏[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栏目:董群教授]
 落日千山暮[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妙语微言》给浮躁的灵魂以慰藉[栏目:佛教图书·读书推荐]
 人间佛教的经证 孝顺之益[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六觉知[栏目:证严法师]
 三论宗之理事观(李志夫)[栏目:三论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