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3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五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这一大段最后的一科,第五如来赞偈,偈颂一共有十一首,请看经文: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这下面十一首颂,我们要特别留意。这是佛赞叹大威光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老师赞叹学生。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师生之道,做学生要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做老师要怎样做一个好老师。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给我们说过,我们要知道学习。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你看这个师生,这是真正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导我们怎样学习。请看偈颂,因为这个偈颂不是为别人说的,是为大威光菩萨说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偈颂十一首分为三段,前面三首,就是第一、第二、第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大果就是成佛。第二段有四首颂,从第五到第七,「对劣显胜,进者圆德」。到经文的时候,大家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三段有两首,第八、第九,「外加内智」,外是佛的加持,内是他自己的称性智慧,「决证无疑」。所以佛说他快要成佛了,这是有原因的,他具足这些条件。最后两首偈,「举一例余」,一就是举大威光菩萨,余是所有一切的学生,包括我们在内。「行者即得」,你肯不肯干?我们常讲,如果你能信、能解、能行,你跟大威光菩萨一样也能证得。所以,这一段的开示,形式上是对大威光的,其实我们人人有分,要紧的是直下承当:我做佛的学生,我要好好认真努力来学习。现在请看经文,第一首:
 
  【善哉大威光,福藏广名称,为利众生故,发趣菩提道。】
 
  头一个称他『善哉』,善哉是什么?太好了!找不到赞叹的名词,不得已用个善哉。『大威光』,称他的名号。『福藏广名称』,这一句是讲他的福德,他有大福德,他有大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他有很高的知名度。身为太子,富贵至极,叫「福藏」。但是他不为地位权力,不为名闻利养,他为利益众生。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你看到他传化的事业,传道、教化众生,他起心动念为一切世间,做种种显示,这个福报不可思议。有智、有德、有福,又肯布施供养,这是大慈大悲。『发趣』,发心趣向,『菩提道』,这个菩提道是成佛之道。他不做国王,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弃王位,最后成佛了,大威光菩萨亦复如是。大威光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前身,他成佛就是现在的毗卢遮那佛。这首偈是赞叹他发心得法,必成佛果。我们看前面,他为一切众生传法教学的事业,我们就明了。再看第二首:
 
  【汝获智光明,法界悉充遍,福慧咸广大,当得深智海。】
 
  这首偈着重在『得』字,见佛闻法开悟了。『智光明』就是我们中国佛教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在佛陀这一会里头。明心见性,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明心见性,见性的偏圆不一样,古人用月亮来做比喻。初住菩萨见的性像初二、初三的月亮,月牙。虽然是个月牙,它是真的月,不是假的,那个光是真正的月光。等觉菩萨所见的性就是十五的满月,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月光,但是月光透露得不相同,等觉才圆满。大概到十住、十行,十行、初回向才是半月,透出来一半。大威光获得智光明,我们看第二句就晓得,『法界悉充遍』,这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不是。「法界悉充遍」,至少也是地上菩萨,根性大利,真的不是普通人。往生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讲阿惟越致菩萨,我们相信大威光肯定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阿惟越致里头也分等级,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有五个等级,大威光应当是接近圆满。
 
  『福慧咸广大』,他的福报、他的智慧都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尘剎。所以,末后一句『当得深智海』,当是应当,你应当获得「深智海」,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都是赞叹他快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些赞叹的话,我们听了只有仰慕,我们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可不必气馁,为什么?有一条路,一条近路能够追得上。这一条路是什么路?净土法门。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加持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很快的追上了。如果没有这个法门,真的就难了,那就所谓是望洋兴叹,没有法子,幸亏有这一条路。无量法门里头一个特别的法门,这个法门要有很深的缘分才能遇到,不是一般学佛的人各个都能遇到!
 
  你们想想看,这个世间学佛的人有多少?修净土的又有多少?对于净土真正透彻理解的人又有多少?如果不能透彻理解,这一般人所谓的不识货,不把它看作宝,虽然遇到,也漫不经心,不以为然,当面错过,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这个法门成就的,真的一个是上根利智,一种人叫下愚;他有福,虽然没有智,他有深厚的福德,他相信,他不怀疑,万缘放下,死心塌地一句弥陀念到底,他能往生。古人常讲「其愚不可及」,比不上他!真行,他真成就!再看第三首,第三首有我们特别留意之处。
 
  【一剎中修行,经于剎尘劫。】
 
  这两句话重要,就是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中国过去,古来的祖师大德为我们表演,不是一个人表演,几乎各个人都表演。佛法传到韩国,传到日本,韩国、日本的祖师大德也做这样的表演。我去参访日本的比睿山,日本人称这座山是日本佛教的母亲,我听了之后很讶异,我说为什么?日本佛教许许多多宗派的开山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得道的。所以我上山特别留意请教山上的法师们,日本各个宗派开山祖师在这个山上修行的时间多长?他们告诉我,十六年以上,没有少过十六年的。我在那个时候心里还常常想着,我们在图文巴想订修学期限九年,是不是太长了?到日本比睿山去看了一下,我这个想法就决定了。比不上人家,人家十六年,我们这九年,差不多是打对折了。所以没有九年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哪里能成就?许许多多地方慕名来邀请你,你就去了,你的心就动了,你只能有一点小成就,你不能有大成就。
 
  为什么不能有大成就?你的大福大慧没有现前,不要说证悟,解悟你都没有。经典展开在面前还看不懂,还要去查古大德的那些注疏,甚至于古大德注疏还是看不懂,再找现代的人、法师大德,看他们怎么讲法,这怎么行?你看看,古人讲经说法都是悟入境界,依照经典引发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所证跟经教相应,这样说出来自他才真正得利益,没有到这个境界怎么行?所以现在人成就,难!难在他的心散乱,他心不定,他不能在一个地方守住。我们看看毗卢遮那佛在因地也是『一剎中修行』,一个道场!『经于剎尘劫』,不是九年,不是十六年,时间是剎尘劫!
 
  【如汝见于我,当获如是智。】
 
  这才有这么大的成就。就像你,你就是这样的,一剎中修行,经于剎尘劫。你今天『见于我』,见到佛了,「我」是佛的自称,见到佛了。你见,一听我讲几句,你就开悟了。『如是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圆满的现前,跟佛的智相等,跟佛的福也相等。所以一个人心不定,哪里能有成就?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是劝我一定要定在一个地方。我懂得老师的意思,我也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定不下来?没有缘分,没有福报。这是大家都知道,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住别人的道场。现在人不是古人,古人有道德、有福智、有慈悲,肯成就人,能够帮助你,现在人没有。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千日是三年,相处三年厌倦了,对你不尊重了,态度冷漠了,我们居住在这个环境里面身心不安,那怎么办?再想到哪个地方有缘,再到哪里去。我是被逼,被环境所逼。虽然这个身到处流浪,不定,但是我这个心在道上,这是定的。所以我自己有成就,这个李老师也肯定,他说:你不能成就众生。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对在传法、教学上讲,这不是个好样子。
 
  传法教学的好样子,古来祖师大德在一个山、一个道场几十年不下山,一生不下山,那是最好的榜样,能成就别人。我这个样子是能成就自己,不能成就别人,而成就自己,你自己还真正能够把握得住,把握什么?不会被名闻利养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念念与经教相应,我们在这个花花世界才能保全自己;换句话说,古人所讲的「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小功夫,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夫,在佛法里面来讲最起码的功夫。八风吹不动再要加上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你自然会趋吉避凶,你才有资格参学。我今天的能力就是到达有资格参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人师要在一个山头、一个道场。所以到今天这样大的年纪,才有这么一个小道场。我也非常希望,中国人常讲落叶归根,这有个根!多少年来,我们是出生在中国,长大在中国,总希望回去,根在中国。现在中国这十几、二十年,看看缘不成熟了,没有这个缘分。现在年岁已经大了,还能等二、三十年吗?不可能!一切随顺佛菩萨的安排,佛菩萨把我安排到此地。我非常希望能把外缘统统都断掉,我老老实实在这个地方终老,不要再动了。
 
  佛教界、宗教界、国际之间,有许多事情我们不能不做,义不容辞要去做。但是这些工作,我们学院同学要能够代我去做,你们要在这里头去历练、磨炼。代我去做也得要有条件,什么条件?还是刚才讲的「八风吹不动」,有智慧、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有能力辨别真假利害,你就能代替我做这些事情,这要看我有没有这个福报!你看此地须弥胜云佛赞叹威光菩萨他有智慧、他有福德,所以他有究竟圆满的成就。下面有四首「对劣显胜」,我们在这里看,请看经文第四首:
 
  【非诸劣行者,能知此方便,获大精进利,乃能净剎海。】
 
  『劣行者』,他的修行不如法。什么叫不如法?他没有依照佛陀教诲去做,他所做的跟佛陀教诲相悖,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背师叛道,这是「劣行者」。劣行者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所以佛陀在此地讲,不是那些劣行者『能知此方便』,这是对劣显胜。威光他的行事是无比的殊胜,完全能够与性德相应。这是我们常常勉励同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性德相应,这是菩萨道,那是胜行。从哪里做起?我们确实是博地凡夫,烦恼习气非常深重,所以我们订了有几个基本的科目,必须要遵守: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总的修学指导纲领,决定不能违背。这些纲领落实在什么地方?落实在儒家的《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还要加上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基础的教学。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将来自度度他依靠哪一部经论,这些是基础,像是打地基,共同科目。有这个基础,你的建筑物才能够完成,如果把这些基础都疏忽,都没有了,你将来怎么可能有成就?劣行者他不知道这个方便,这个方便是什么?就是「一剎中修行,经于剎尘劫」,他不知道。
 
  这种修行的方法,『获大精进利,乃能净剎海』。为什么?心清净了,心净则佛土净。在一个地方,他心是静的,他不动!从来没有起个念头要到别的地方去,他心是定的。念念都在经教之中,思惟,意持,所想的,佛在经里面讲的教诲、讲的道理,不胡思乱想,用这个代替了妄想,真精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反戒律,这个戒律包括经论里面佛陀的教诲,在这个地方长时熏修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功夫深了,当然有大彻大悟的一天,也能获得智光明。智光明现前的时候,「乃能净剎海」。再看底下一首:
 
  【一一微尘中,无量劫修行,彼人乃能得,庄严诸佛剎。】
 
  这是修普贤行。我们在前面读过,什么人有能力能入『一一微尘中』?普贤菩萨。不是普贤菩萨,微尘里面的世界他入不进去。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样大,普贤菩萨能入一一微尘中世界。微尘中世界还有微尘,那个一一微尘里头还有世界,世界是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修普贤行的菩萨就行了。『无量劫修行』,这是真的无量劫。成佛之后还修行,为什么?修给一切众生看的。没有成佛之前是自他两利,利他就是自利,自利也就是利他;成佛之后,完全是利他,自利圆满了,全是利他。所以诸佛如来在一切世间示现,「为人演说」全是利他的。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也在一切世间示现,自他两利,这是『庄严诸佛剎』!所以「庄严」是用身语意三业,三业称性是庄严;三业与性德相违背,就不是「庄严诸佛剎」,那是庄严三途六道,干这个事情去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再看后面第六首:
 
  【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其心不疲懈,当成世导师。】
 
  这一首是菩萨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成佛之后,不是没事做了,成佛之后事更多。什么事?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的心、愿,『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经」是经过、经历;「劫」是时间,还是个比喻。这一句就显示出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度一个众生,普贤愿里面告诉我们「恒顺众生」,他很有耐心,生生世世看着他、照顾他,只要他有一念善心,一定给他示现方便,帮助他善心增长。他一念恶心起来,退心了,佛菩萨隐藏在旁边照顾他、看着他。就像一个害病的人,病不发作,好好的安慰他,照顾他饮食起居;病一发作,他的理性失掉了,这个时候你没有法子照顾他,你只能在旁边看守着他。众生无量劫在三途六道,就像这种情形一样。
 
  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导师』是佛,没有疲厌,没有懈怠,永远发心在照顾、在帮助,这是佛法。有些人听到这些话:佛还是不学的好,学了佛之后,不是累死了。他不知道佛在果地上智慧德能神通广大,佛同时照顾无量无边众生,用什么?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这无量无边没有法子想象,我们通常只会想到分身,分着变成一个人的样子。其实不然,他能变现山河大地,能变现一切万物、花草树木,没有一样不是如来变化的,变化所作。冥显照顾,无微不至,只是众生迷惑颠倒,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五如来赞偈,第七首:
 
  【供养一一佛,悉尽未来际,心无暂疲厌,当成无上道。】
 
  普贤大愿里,特别提出来第三愿「广修供养」,供养的对象是『一一佛』,「一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位要记住,三世诸佛里头的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所以供养的心、供养的愿、供养的行,这个行事,『悉尽未来际,心无暂疲厌』,从来没有感到疲倦,也没有感到厌烦,为什么?果然依普贤菩萨教诲来学习,肯定你是法喜充满,供养的功德无比殊胜。
 
  财供养得财富,你的财供养永远不会缺乏。世间人想求发财,他不懂得发财的道理。我有一次给大学校长讲,因为人很多,可能他没听清楚,纵然听清楚,我想印象不深,以后有机会,我还要跟他说。那是我参加大学里面商学院院址的落成,那里面的教授都是商学院的教授,专家!商学教的什么?当然是经商,怎么样经营,怎么发财,目的都是发财。我参加的时候,我笑着说:这个课程我也能上。这么多高明的教授在教这些学生,教学生怎么样经营,怎么样致富,可是教授本身没发财,本身未能致富。教学生发了财,自己发不了财,这个有问题。如果你懂得发财的秘诀,应当你自己先发,你发足了,你才教人,像诸佛菩萨一样!他得到大福德、大智慧,然后教化众生。
 
  所以我才说,这些老师、知名的老师教学生,他只知道缘,懂得致富的一些原理原则、方法手段,他不知道因在哪里。因是什么?我们中国人常讲,你这个人命里头有没有财;你要算命的算的是你有没有财库,那是因。命里头有大财库,遇到这些缘,因跟缘一加上,果报就现前,你就发大财。如果命里头没有财,这些专家学者教你许许多多理论方法,你还是发不了财,你在人家公司当个职员而已,顶多做到什么?做到一个高级的助理。公司财产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老板的。所以命里头要有财,命里头有财是因。因,只有佛知道,那是什么?财布施。我命里头的财不拘多少,只要欢喜布施,愈施愈多。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自己本身学习,在这几十年当中完全证明了,一点都不假。
 
  我命里头没有财富,没有健康长寿,命里头只有一点聪明智慧,大概过去生中只修法布施,不懂得财布施,也不懂得无畏布施。但是这一点聪明智慧遇到了善缘,遇到好老师,老师教我:你命里头缺少的东西,你赶快要补足。没有财,一定要修财布施。我没有财,没有财是一分钱、一毛钱也是布施,恭恭敬敬的布施供养。但是一分、一毛这个我做得到,一块、两块还行,多了,做不到了。真干,诚心诚意的干,恭恭敬敬的干,我干了五十年,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没有健康长寿,这命里头没有,短命。怎么样?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我只做两样事情,一个放生,当然我明白这个道理,马上我就改吃素食了。所以我学佛大概六个月,我就吃长素,素食是无畏布施。放生,积极的无畏布施。第三个布施医药,每年虽然自己收入非常微薄,总要拿一部分,送到医院给一些贫苦穷人做医药费,布施医药。决定没有积蓄,有多少统统都布施掉了。几十年来都是这样作法,所以到晚年寿命延长了,我命中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寿命延长了。
 
  福报好象也现前了,有些老法师看到我的时候跟我讲,他说:净空法师,你走老运。本来我根本老都没有,现在还有老运,这老运是这一生当中懂得佛法修来的,跟了凡先生一样。《了凡四训》对我影响很大,我学佛可以说第一部就是看这部书,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我看了非常受感动。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二十五岁,认识章嘉大师之前,我二十六岁认识章嘉大师的。所以懂得断恶修善,自求多福。所以,世出世间法都有因有缘有果。有人求财,「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都是章嘉大师教的,你修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所以我要到学校教人发财,我相信比那些教授高明。教你怎么发财,教你怎么样开智慧,教你怎样得健康长寿,这是佛门里面的小儿科。李炳老常常讲的这鸡毛蒜皮,这不是大道,小道。但是世间人目的只是在小道,大道他不懂,小道就非常受欢迎,这小道应当把它发扬光大。供养里面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对一切众生要生平等心,不要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清净平等,你得到真实功德。
 
  布施不当,譬如赈济救灾,我们拿了钱去救灾,结果经手的人没有把这个钱完全用到灾区,自己入了口袋。这是他的事情,与布施的人毫不相关,他造罪业,绝对不是布施的人给他机会造罪业,不是的。除非你有这个心,我多布施一点叫他贪污,叫他造罪业,那你就是害他。你没有这个心,你完全信任他,你的功德是圆满的,一点折扣都没有。他造罪业,众生得不到你的帮助,那是众生没有福报。这里头理跟事都要清楚,我们才不会疲厌。所以有很多人救济灾难:这当中人靠不住,钱都被他们拿去,算啦!我不做了。你错了,这种修福的机会你把它放弃掉了。理很深,事很复杂,大学问!不能不知道。这供养心「悉尽未来际」,无论是对人能施、所施,当中所施之物,尽未来际都没有疲厌,这个人『当成无上道』。
 
  下面有两首偈,「外加内智,决证无疑」,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他决定得佛菩萨威神加持。
 
  【三世一切佛,当共满汝愿,一切佛会中,汝身安住彼。】
 
  你发的心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不加持你的。你看看你种的因,它当然得果报,『三世一切佛』都加持你。『当共满汝愿』,每一尊佛都会满你的愿望,你这个缘结得广。『一切佛会中,汝身安住彼』,你跟每一尊佛都有缘,每一个佛国土都有缘。将来你到哪里去?你可以任意游历一切诸佛国土,你看你多自在、多快乐。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真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肯帮助人,自自然然得到许许多多人帮助。不要去求,我帮助人一定要求人家果报,不需要,这个念头决定没有。但是当你在需要的时候你决定有,为什么?佛菩萨加持你,你哪里会有缺乏?最重要的,我们要有智慧,要有信心。
 
  首先对老师有信心,对经教有信心,对经教就是对佛菩萨有信心。老师教我这样做一定是好的,我应当依教奉行。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供养,给我的时间六年,但是三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往生之后,我还是照做,非常认真努力做,六年的时候,这感应的缘成熟了。我将来究竟走哪一条路,我请教章嘉大师,出家这一条路,章嘉大师替我选定的。六年,出家的缘成熟了,感应不可思议。他教我只要真正发心,这一生当中为佛法、为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这个念头,「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佛菩萨照顾你,你一点都不要操心」。我听老师的话,所以这一生当中遇到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知道都是佛菩萨安排的,都是提升境界的。我身心安稳,没有受外面环境的影响,一切都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教训去做,处处忍让,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的,这五十年当中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殊胜。一般人讲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学业、道业都在增长,法喜充满。
 
  所在之处,我们一定跟当地众生结善缘,修布施供养。很快自自然然就融入当地社会,跟当地的人民变成一家人。我们道场事情就是他们家的事情,他们很关心、很照顾,这些是佛教导我们的。这些都是随顺性德,爱护一切众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诸佛满我们的愿,一切众生也满我们的愿,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再看下面一首:
 
  【一切诸如来,誓愿无有边,大智通达者,能知此方便。】
 
  这也是讲的十方三世佛,『誓愿』没有边际,佛菩萨誓愿广大没有边际。「愿」虽然各个不同,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这个四大项把一切诸佛菩萨的愿全部都包括在里面,所以称弘愿,弘就是宏大。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你要想度众生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是第一。德行是什么?烦恼要是离开,性德就现前,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是成就自己的性德,不是别的。我们世间一般人讲道德,有烦恼,道德就没有了;烦恼尽了,道德就现前。
 
  有道德,还得要有学问、有方法,你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所以接着就「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不能不学法门,学法门是为度众生的。德行、智慧、能力不但要学,最后还要学到圆满,跟诸佛如来一样。所以末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要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你才能广度一切众生。现在讲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快乐无比,无有疲厌。这个境界是真真实实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不可议是我们没有法子说得出来的。古人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喝一口水,你问这个水热不热,我说热,说不热,你都没有办法体会到,你必须自己喝一口,你就明白了,如来境界亦复如是。凡夫境界,佛清楚、佛明了。佛菩萨境界,凡夫是永远没有办法体会到的,没有办法想象得到的。
 
  『大智通达者,能知此方便』。这个地方讲「大智通达」,诸佛如来是大智通达,大威光菩萨今天也是大智通达,知道!所以肯学佛,对佛陀的教诲百分之百的顺从。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佛陀的教诲完全是自己性德的流露。我要随顺性德,自己又没有见性,那随顺佛陀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特别是在初学。等觉菩萨还是随顺佛陀教诲,为什么?自己虽然见性,见性没有圆满。连等觉菩萨尚且如是,何况我们凡夫。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的,文殊师利菩萨是等觉菩萨,华藏世界上的等觉菩萨,普贤菩萨也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都随顺佛陀教诲。对待一切诸佛如来都是礼敬、赞叹、供养,自己还是要忏除业障,为什么?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还是业障,还要修忏悔法,依旧要「请转*轮,请佛住世」,还是修「随喜功德,恒顺众生」。
 
  普贤菩萨不是教我们学他不干,他带头干,干在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华严经》经文长,你能看得很圆满,方方面面都看到,《大乘无量寿经》经文是比较短,自始至终哪一句不是普贤行!所以经文一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古大德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能知」,能知才能学,才真肯学。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遵守佛陀教诲?阳奉阴违,是无知,我们是不知「此方便」,以为自己想的、自己看的是正确的。他不知道你自己想的、自己看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如果与经教相违背,你肯定错了。这个方便统指普贤行。再看末后两首,「举一例余」:
 
  【大光供养我,故获大威力,令尘数众生,成熟向菩提。】
 
  这在前面我们看到过,『大光』菩萨弘法利生,能「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偈颂这一句就是讲这一桩事情,他弘法的成就,得佛力加持。佛为什么会加持?因为大光会『供养』。这个供养诸位千万不要误会佛受了贿赂,特别喜欢大光菩萨,特别照顾他,不是的。这个供养,我们读「行愿品」就晓得,是什么样供养?依教修行供养,法供养中最。大光菩萨对佛的讲经说法,对佛的行事,他明了、他看懂了,所以他深信不疑;向佛陀学习,学得很像,这叫真供养。
 
  『故获大威力』,这个「威力」统指德行、智慧、能力、相好。所以他教化众生,成就跟如来没有两样。诸位想想,哪一个人能在一生当中度这么多人修行证果?这个果虽然不是无上菩提,这个果是正等正觉,是明心见性,是入法身菩萨的果位。从这些地方看,你才能看到威光菩萨教化众生的威力。威力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道德」,所以,三学里头戒是根,「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能疏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教化众生,这个戒定慧三学融合成一体,就产生无比的威力。这三个当中缺少一个,就像鼎一样,三个足缺少一个,站不起来了,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沙弥律仪》要认真好好的细讲一遍,怎么个讲法?自己没有做到,讲不出来,你讲不出味道出来。你要发心学讲,先要依照这个《律仪》去做、去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果然做到,你在我们学院是律师。律师是人师,你是大众修学的榜样。从这个基础再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就能够得到定慧。
 
  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大家都知道,今天这个世界社会动乱不安,这个地方安定,你能够守住这个地方,你会有成就。到你成就的时候,教化众生因缘成熟了,这个事情你不要着急,到时候自然成熟,自然产生很大的效果。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的祖师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七十岁之前,真的是默默无闻,没人知道他。他在普陀山藏经楼,用现在的话来说,做一个管理员而已。他看藏经楼,三十年!那我们就晓得,他从四十岁就负责看这个藏经楼,到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三十年。三十年没有离开他的藏经楼。你们想想看,他不是到处乱跑成就的,三十年在藏经楼里头不动。阅藏、念佛,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所以七十岁被人发现,民国初年,这些大居士们到普陀去朝山碰到他,一看这个和尚跟一般和尚不一样,谈吐之下,佩服得五体投地。离开普陀山之后,「普陀山有高人」,给他宣传,报纸、杂志上给他写文章。佛法里头有些问题用书信向他请教,大师统统都回信,真的用文字弘法,这样一来人人都知道了。他老人家八十岁往生的,他弘法的时间只有十年,这个十年产生多大效果,这十年度生无量。你看他的《文钞》,接引多少人往生净土,那是成熟的,往生净土就是『成熟向菩提』。再看末后一首:
 
  【诸修普贤行,大名称菩萨,庄严佛剎海,法界普周遍。】
 
  清凉大师在末后这两首给我们注解的是「举一例余」,举一就是举大威光菩萨,你看他的修行成就。末后这一首是例余,余是哪些人?『诸修普贤行,大名称菩萨』。这个「大名称」不是说知名度很高,实至名归,印光大师真的是实至名归。他不是要求人替他鼓吹,提高他的知名度,没有。确确实实道德、智慧、德能感动了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里头,知识分子懂得,为他介绍。你们要想学佛,佛门里面真善知识、大善知识在哪里?他们发现了,到处介绍。所以,这边第一个「修普贤行」的菩萨。
 
  其次是「大名称菩萨」,「大名称」是什么?修学有成就的。大威光菩萨完全符合这两句,大威光是修普贤行的,也有有福、有慧、有大名称,只要这样学就行。诸位看看印光大师给我们的示现,三十年不出藏经楼,最近的一个祖师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常常到处去奔波,那怎么能成就?这一桩事情希望同学们要多想想。首先你要想到什么?你的心能不能定下来?你想这个。能不能静下来?世出世间做学问,这两个是基本条件。心要不能静、不能定下来,世出世间学问都不能成就。你如果想教化众生,希望教化能够有殊胜的成绩,你一定要做出榜样给人看。
 
  日本净宗开山祖师,他建立一个宗派,人家一打听,他在比睿山十六年没有下山,不管他怎么样,恭敬心先生起来了。一般人做不到,没有这个耐心。忍辱是忍耐,是精进禅定的基础。没有这样的耐心,还谈什么精进?没有精进,还谈什么禅定、智慧?所以一般人看人看什么?一般人真的,他也没有智慧,他也没有神通,他看什么?看你有没有耐心。「你在哪个山上、哪个道场几十年不下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人家见印光法师一问,三十年没有离开藏经楼,就这一点,就叫人五体投地了。所以,成就也跟大威光菩萨一样,『庄严佛剎海,法界普周遍』。大威光菩萨做到了,修普贤行的菩萨、大名称的菩萨都能做到,威光菩萨是我们修学的好榜样。
 
  这一分经,前面十卷是讲果报,这一卷是讲因行,华藏世界是怎么成就的?大威光菩萨修成的。大威光菩萨在此地怎么个修法,我们看到了。你要能懂他的意思,要知道依教奉行。我们以他为榜样,以他为模范、为典型,一心一意向他学习,我们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二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八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不香涂身?[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九 答学佛疑问[栏目:净空法师·嘉言录]
 为汽车驾驶祈愿文[栏目:社会·职业篇]
 佛法使人心灵纯美(智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法重在实践[栏目:仁焕法师]
 极乐世界(禅慧)[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发愿即愈[栏目:放生感应]
 致法舫法师函[栏目:明真法师]
 毗钵舍那讲记 第十讲[栏目:毗钵舍那讲记]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一十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人道之苦-三大根本苦-八支分苦[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