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四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净长行最后一句,这是这一段总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由此可知,上面讲的十句只是略略的举出几个例子,实实在在讲,剎清净是『世界海微尘数』,数不尽!这是佛在此地略举几条。这十句都跟诸位介绍过,清凉大师在末后还有几句话,这个开示也非常的重要。这十句里面,前面三句是「变化净因」,后面七句是「受用净因」。经上是「欲总收诸土,故依次竖配。若约横修,初心即可圆具其十」,后面这一句非常重要。从竖的来讲,这十句,你看看从初地,前面三句是讲初地,「变化净因」。后面七句是从初地到八地、九地、十地,讲「受用净因」,这是从竖的方面来讲,从初地到十地。如果说从横修,横的来说,横是一即一切,一修一切修,一切即一,所以「初心即可圆具其十」,这个重要!
 
  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初地菩萨主修的课程是布施波罗蜜,但是其他九波罗蜜修不修?修!同时都修,无论修哪个法门都是圆满成就布施波罗蜜。持戒是如法、守法,布施要如法,不如法这个布施不圆满。布施要有耐心,要没有耐心,很急躁,布施也有缺陷。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想,你才知道一就包括一切,初地菩萨如此,我们现前也应当知道学习。
 
  大师非常慈悲,举出五十三参里面的例子来作证。善财参访大愿精进力夜神,七十三经就是《华严经》第七十三卷。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是八十华严,告诉你这一桩事情是在第七十三卷。「善财初见」,就能够跟善知识等同,经上讲「于善知识同己等十心,便得佛剎微尘数同行。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别决定一切法故」,这是在此地略举,详细经文在后面。
 
  我们今天在此地要懂得学习,首先要把心量拓开,念念都想到遍法界虚空界,这样就好。学《华严》最低限度你把心量拓开,不再那么小气,这就很难得了,能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着想,渐渐你才能入佛知见,能入菩萨境界。
 
  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障难是什么?我们的心量太小。由于心量小,你的烦恼天天在增长,智慧不开。心量太小,这是菩萨道上最大的障碍。虽然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心量小你帮助的面小,你帮助的时间短暂,这个与菩萨道就不相应,我们不能不知道。一定要像华严会上这些菩萨们,发大菩提心。我们虽然在凡夫位,也能够是一个大道心的凡夫,那也是华严会上的当机。心量不大,那怎么行?
 
  现在我们看这一段的偈颂。这一段偈颂有九首,长行里面十句统统都包括了。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仪,这里面最重要的,无数次的重复。『承佛威力,观察十方』,无数次的重复,要知道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疏忽的。上面这一句是谦德,人要谦虚,不能够自以为是。普贤菩萨这样地位的人,来跟大家解答问题,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敢说自己有能力,这是佛力加持的。绝对不可以自以为是,等觉菩萨都不行。
 
  但是我们看看我们凡夫,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往往现出非常傲慢的态度,这个对自己伤害很大。听众听到看到你这种态度,下一次来不来听?不来听了。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没断。烦恼习气不断,你这个经的意思怎么能讲得出来?当然我们现在是在学习讲,绝对不是自己讲,在学习!希望听众都是我的老师,听众都是我的监学,来勉励我、教导我,我讲了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大家来指教。这个心要真诚,不是表面敷衍的话。人家看你表面敷衍,看出你的毛病也不会跟你说,为什么?没有诚意接受批评、接受指导,你自己怎么会有进步?
 
  我很少看到讲经的法师真诚接受别人指导而真正能够感激,我一个都没见到过。我们在学经的时候,老师教导,别人指导我们,无论他说的是对、说的是不对,我们都要礼谢。在家居士,我们恭恭敬敬的问讯礼谢;是出家人,我们顶礼礼谢。他批评有错误也要礼谢,为什么?你要不礼谢的话,以后没有人愿意批评你、来指导你。这个对自己进步有很大帮助,不能自以为是。
 
  学,不容易!求学能真正有收获,关键在谦敬,谦虚、恭敬。不是真正的谦虚、真正的恭敬,你学不到东西,别人在旁边笑话你,不会真正帮助你。我们在旁边观察,哪一种人将来能有成就,哪一种人不能成就,都能看得出来。你从哪里看?印光大师讲的标准就很好,绝对标准,他的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有诚敬,这个人有成就;没有诚敬,这个人肯定不能成就。从一些小地方看,微细的地方、平常不太注意的地方,你从这些地方看到,非常清楚,非常明显。
 
  现代佛法教学,教如是,学亦复如是,比往昔难得太多。过去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教我,跟我今天在教人,难度至少增长一百倍,真不容易!我们真正是付出了爱心、真诚,怎么样?学习的人不领你的情,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放在眼里。所以过去演培法师讲得好,他老人家住世的时候,在新加坡,我有时间就去看他,老友了。那是个讲经的法师,说到现代社会伦理道德没有了,佛门的伦理道德也没有了,所以他讲得很好,今天绝对没有师徒的名义。从前师徒如父子,师生如父子,他有伦理,现在没有了。所以演培法师讲得很好,今天师徒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就不错了,这话说得正确。我们仔细观察,今天许许多多地方师徒是冤家,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几个是真心来学道的?多半是懵懵懂懂在混日子的,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甚至于还有蓄意来破坏佛法的,来找麻烦的,这个时有所闻,已经不是新闻了。
 
  今天要成就,我常讲不能靠老师了。老师不敢教,老师要是认真教,就变成冤家对头了。老师只是站在朋友的立场,还得察言观色,讲话还要留分寸,以免得罪人,以免别人记恨在心。所以能够讲真话教导的只有讲经,因为经不是对你一个人说的,经是对大众说的。你要在听经里面你要会听,佛在经上讲的这个,「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你会听。不会听的,许许多多的教诲,「这是佛说别人的,不是说我的,与我不相干」,你就不会听了。菩萨、诸佛如来真实智慧慈悲的教诲,你统统拒绝了,你得不到利益。诵经得不到利益,研教得不到利益,闻法也得不到利益,没有感恩的心。
 
  这些年来,我将赵朴老「知恩报恩」四个字,我是在一份杂志里面看到的,我把它影印下来放大,做成匾额,印了好几万份。一方面我们尊重朴老,这是一代的大德,纪念他老人家;另一方面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知恩报恩,「承佛威力」就是知恩报恩。我记得我们的讲堂里面,靠左面这个门上曾经挂了这一幅,前天我去看没有了。从这些地方能够看出我们道场大众对这个并不是很关心,这是给诸位做种种的增上缘。所以自己要真正发心,要好学,我对于同学的话也只能说到此地。
 
  「观察十方」,这是对平辈、对晚辈、对初学,恭敬!诸佛如来不轻初学,初发心、初来学的不敢轻视。佛都不轻视,菩萨也不轻视,我们怎么敢轻视初学?由此可知,这是我们犯的大病。说不定这一位初学就在这一生当中他的成就超过我,很可能!他怎么会超过?善导大师讲「遇缘不同」,他如果遇的缘殊胜,肯定超过我。遇到殊胜的缘,只要你认识,只要你能够抓住,那个成就是不可思议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把自己境界提升。我是每读到说偈仪,我都有很深的感触。现在我们看偈颂第一首:
 
  【一切剎海诸庄严。无数方便愿力生。一切剎海常光耀。无量清净业力起。】
 
  这首偈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它重颂两桩事情,一个是『方便愿力』,一个是『清净业力』。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得很好,这一首是「总明能所净」,能净、所净。能净的是因,所净的是果。前面两句是讲方便,后面两句是讲清净,都是上一句是果,下一句是因。『一切剎海诸庄严』,这是果,什么原因?『无数方便愿力生』,这我们明白了。所以庄严佛国土,我们常常念,天天念,拿什么来庄严?要拿行动来庄严,行动是「方便」。
 
  「方便」从哪里生的?从愿力。方便是行,愿是行的先导,指导你去做。普贤菩萨的大愿十大愿王,礼敬,礼敬的范围非常之广,那就属于方便。「方」是方法,礼敬的方法;「便」是非常恰当、非常适合,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仪式。我们懂不懂?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头,尤其是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给别人方便,然后才成就自己的方便;给别人不方便,果报是自己就得不到方便,别人也不会对我们方便。世出世间法,总而言之是一个大的因缘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我常常提醒同学们,世间法、出世间法怎样才能做好?第一个人事关系要搞好。古人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与一切人和睦相处,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成败的关键。成功的人物,他成功在哪里?人和。成功的领导人一定跟被领导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那个被领导的人会对领导人效忠,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如果领导人对被领导的有偏见、有偏爱,不平等,被领导的阶层就有怨恨,不会尽心尽力的来效忠。领导人不需要自己有能力,他有权,被领导的人要有能力。真正执行办事是被领导的这些人,方向、目标那是领导人的事情。这些我们都不能够不知道,不能够不学习。
 
  愿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那个愿是正确的;如果随顺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那个愿是有害的。世间人发什么愿?升官的愿、发财的愿、获得名闻利养的愿、获得五欲六尘享受的愿,他愿在此地,发这种愿的人多!今天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众生,你去问问他:你想什么?头一个告诉你:我想发财。跟佛菩萨的起心动念真的不一样。
 
  佛菩萨发的愿,你看看无量无边的愿,我们说过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所以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大愿的总纲,不离这一个原理原则。利益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是服务,帮助众生、协助众生,发的是这个愿。
 
  因为要帮助众生,这是一桩大事情,众生多,无量无边,烦恼习气各个不同,你要帮助他,你一定要有德行、要有学问。你没有德行,他不服你;你没有学问,你没有方法帮助他。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要服务社会,先断烦恼,成就自己圆满的德行,让一切众生欢喜你、接纳你,乐意听你的教诲,你不断烦恼怎么行?断烦恼从哪里断?这我常讲,自私自利,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从心地里头拔除得干干净净。不在这上用功,那怎么行?
 
  我常常劝勉同学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十六个字里头讲十二桩事情。这十二桩是烦恼根本的根本,要断!断了之后只有好处,绝不吃亏。这个东西障道,障法缘;这些东西造罪业,是三途苦报的根源。你要不能舍弃,你的果报在三途。
 
  品德成就了,再求学问,「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今天看到佛学讲座,看到这个课程,你们都发心出来学习,好事情。但是这个学习,你一定要晓得不能中断,锲而不舍。你学一部经,这一部经讲完之后,你赶紧接着讲第二遍,两遍讲完接着讲第三遍。我过去在台中学教,我们有一班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勉励同学们,我们学会这一部之后,一定要讲十遍。十遍到哪里去讲?所以平常你要结缘。「台中莲社」莲友很多,都跟他们结善缘,到他家里去讲。到人家家里天天去讲经,不可以。他固然能接纳,他的家人不能接纳。一个星期一天,这个可以接纳。第二天我换一家。一个星期七天,除了听老师上课之外;老师一个星期讲一次经,一次教学,一次讲古文,老师是一个星期三堂课,我们这三天一定要参加,跟老师学习;还有四天,我找四个人家,轮流去讲,都讲一样的;换句话说,在一个星期之内我就讲四遍。这部经讲完,这四遍讲完了,另外再找同学家里,我又重新这样,又讲四遍,才能学得出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没用,讲过一遍,这一断断了两三个月,又生疏了。
 
  你们晓得我这一点成就,四十四年没间断,几乎是天天都在讲,一天至少讲两个小时。多的时候我曾经一天讲过九个小时,有大概三、五年,那是年轻的时候。一天讲五、六个小时很正常的,不能间断!老师以前一再教导我们,他用比喻说:打拳的人天天要练,拳不离手;唱歌的人、唱戏的人,天天吊嗓子,曲不离口。讲经的人天天要讲,不能离开讲台。
 
  我为什么积极把教室建立起来?我们有十个教室,希望这个地方学习讲经的,他天天都有上台的机会,不至于中断。什么时候,你做准备?我们一届是七十天,三个月办一届,每一届当中大概有二十天的休息,这二十天你去做准备,你去预备。到上台你去教,教就是练讲,你才会轻松、才会愉快,你才会有进步。一遍一遍不一样,这是我们现前学习的方便。但是你要没有愿力,你这个学习不容易长远,你会中断,你会退转。愿力在支持你。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世出世间事都没有例外的,无论做哪一桩事情。
 
  上一次韩馆长的弟弟、妹妹到这边来,他们教你们做面食。我当时跟你说了,你们看到、学会了,学会了要天天练,至少要不断的练十天。为什么?你才不会忘记。哪一样都一样,要熟!长时熏修,我们把东西真的学会了。学会之后再求精、再求好,我做得比他还要好,这是应该的、是正确的。中国古人常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一定要比老师好,这个老师教学成功了。如果教的学生不如老师,这个老师失败了。这个学生成就跟老师平平,老师的教学都不算成功,一定要学生超过老师。
 
  社会不断在进步,一代要胜过一代,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教学的理念。你看看中国古时候做官的人戴的帽子,这个帽子前面低后面高,两层,像楼梯一样。这个帽子是什么意思?前面这一层是自己,后面是后一代,就是提醒你希望后一代高过我这一代。设计这种帽子叫你不要忘记,全心全力帮助下一代、提携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过我这一代。古人的用心。
 
  江逸子居士给我们画了一张城隍的德像,原本我们带来了,他戴的帽子就是这个意思,他画的服装是宋朝的服装。这个像我们曾经在香港做版,把它复印出来,应当印好了。我这一段时期没有去查问,将来我们分送到全世界各个道场,我们来供养。城隍是福德正神,他很慈悲,他教导众生不遗余力。他教的是什么课程?因果这门课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断的在提示大家。这是真的,决定不是虚假的,决定不是迷信,我们应当要重视。这些都是「方便愿力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净,偈颂第一首:
 
  【一切剎海诸庄严。无数方便愿力生。一切剎海常光耀。无量清净业力起。】
 
  这一首前面虽然介绍过,它的意思深广无际,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来学习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庄严遍一切处,我们无论是世法、出世法,现在人常说门面包装,这个门面包装就是佛法讲的庄严,让人家看到、听到、接触到都能生欢喜心,别人欢喜自己也欢喜。由此可知,我们以道场为例,道场一切设施都是庄严。这个庄严离不开愿力,离不开善巧方便,随我们自己心力、财力、能力把它做到尽善尽美,这就是庄严。
 
  佛陀的教学对这一桩事情尤其重视,不但接引众生,接引初学,成就老修;成就老修里面,那就是庄严里面有表法。我们这个建筑里面有殿堂,殿堂里面有许许多多庄严具,一般寺院供佛菩萨形像,庄严!佛菩萨形像是主体,配合幢幡宝盖、香花灯明种种供养具,无一不是庄严。初学的人看到欢喜,像到一个博物馆去参观一样,许许多多东西他初接触,都感觉得很新鲜很希奇,一定他会问、会请教。在这个时候,执事人员就为他讲解、为他做说明,这叫机会教育。对老修,老修都懂得种种庄严表法的义趣,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帮助自己念念当中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这就是属于艺术化的教学。
 
  现代人常常讲艺术,殊不知佛法是最早把教学把生活艺术化,日常生活都是艺术化,所以佛法的修学是高度的艺术生活,真善美慧的生活。我们如果不能够做出来,如何接引大众?接引大众最殊胜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艺术化端出来,人见人爱,人见人欢喜。这个一定要大愿,一定要善巧方便。
 
  后面这一句,『一切剎海常光耀』,「光」是光明,「耀」是照耀,光明照耀永恒不断,这叫常。什么光?智慧之光,福德之光。福慧两种光明,永恒不断,照耀菩萨剎土,这是果。因是什么?『无量清净业力起』。福慧的真因都是净业,净是慧之因,业是福之缘。菩萨的业是什么?六波罗蜜。从布施、持戒到禅定,这是福业;般若是慧业。福里面有慧,这是净业。慧离相,慧心地清净,慧不染污。
 
  菩萨在世间,我们细细的去看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都是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全是修的净业。无论是生活,无论是事业,大的事业、小的事业,摆个摊子、做个摊贩是小事业,都是福慧光耀,把「大方广佛华严」就在他人事物当中表现无遗。「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看?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切大小事业里头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无论大小事业,为便利社会广大的群众,为供养利益一切众生,修布施!
 
  他做得如理如法,买卖的时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这是持戒波罗蜜。耐心、尊重、恭敬对待一切顾客,这是忍辱、精进波罗蜜。所以虽然摆个小摊位,你仔细去观察,他是十波罗蜜齐修。再深入观察,具足普贤十大愿王。摆个小摊,这个小摊贩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在摆小摊贩;大的,公司行号的老板,一个国家国王、大臣,你仔细去观察。
 
  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我现在过哪一种生活?从事哪一种行业?怎样把普贤愿、文殊行落实在我的生活上,落实在我的工作上?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文殊、普贤菩萨的日子?我们生活的境界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这个佛学了真有受用,你真的学会了。
 
  佛家讲的「会学」,宗门祖师大德常说「你会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来的经教,你会落实在生活吗?你会落实在工作里面吗?你会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现在人讲的交际应酬?会!会,你过的是佛菩萨生活;不会,你还是个凡夫,所学非所用。你的心不清净,你的身不清净,你在你的生活、工作、应酬里头不放光芒,你是一团乌烟瘴气。
 
  现在你看看中国很普遍,有一些练气功的,还有一些特异功能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能看到一个人的气。每一个人气大小不一样,色彩不一样,大概是金色的、白色的,这是最好的,心地善良,心地清净。烦恼习气重的,他的气是灰色的、暗色的,它不明。如果发现看到他的气是黑色的,他的灾难就来了。心有所感,就产生生理上的变化。凡是心地清净的,善良慈悲,也有能力观察,这是很科学的,不是迷信。
 
  我们一定要修净业,净业的因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一定是圆圆满满含摄着真诚、平等、正觉、慈悲,缺少一个,他的清净不圆满,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同样一个道理,慈悲心里头一定真诚,一定清净,一定平等,一定是正觉,少一个慈悲心也不圆满。
 
  这些东西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之处。佛菩萨起的是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起心则已,一起心准是这个心,恒常不变。我们常讲真心流露、自性流露,这就是真心,这就是自性。凡夫起心动念跟这个完全相违背,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傲慢、贡高我慢,正觉的反面是愚迷、邪迷,慈悲的反面是自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是落在哪一面?如果是落在负面的,你要不要把它修正?这个修正就是修行。
 
  我起心动念是虚伪的,现在要把虚伪舍掉,我要用真诚心,无论对待什么人都是真诚心。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你要怕吃亏上当,你就上了大当,你就吃了大亏。为什么?你还继续搞六道轮回。诸位要晓得,虚伪、染污、傲慢、邪知邪见、邪迷、自私是三恶道的业因。这个心不但是不能出轮回,是堕三恶道。上品地狱道,中品饿鬼道,下品畜生道。反过来,凡夫就作佛,反过来是真心、自性,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
 
  世间一切法,佛在经上讲得透彻,是虚妄的、不实的。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能贪恋,连自己这个身都不可以贪恋。身也是假的,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它众生。说「众生」,你要晓得,就是提醒你它没有自体、它没有自性,它是众缘假合而现的现象。缘聚,这个相起;缘散,这个相就灭。相是妄相,相有没有生灭?没有。所以讲缘起、讲缘生,你就立刻要体会到不生不灭。所以生,没有欢喜,没有贪爱;灭,没有苦恼,没有悲伤。那些现象叫七情五欲,那是痴迷的现象,不是觉悟的现象。觉悟的现象,这个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不会被虚妄境界所转。
 
  这些事情,我们从前在一个小册子里头讲澳洲的土著,《旷野的声音》。澳洲有一些土著,甚至于他也有这个境界,他们的生活完全随顺自然。生活也好,与人交往也好,从来不加一点意思在里头,这是我们讲的回归自然,反璞归真。
 
  我们读了这些小册子很欢喜,许许多多地方他们所做的跟佛在经典上讲的相应。然后我们再想想,他们做得相应,我为什么不能相应?这些人没有学过佛,没有读过佛经,他知道那个生活快乐,他们没有我执,或者说我执非常淡薄,妄想分别执着都轻,都很淡薄。他们过的生活,他们的心境纵然不能入佛菩萨的境界,非常接近。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天天在学佛,天天在念佛,我们跟佛的境界距离遥远。
 
  这个事情很多人自己也很清楚,常常读经,只要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行,一对照、一比较就很清楚很明显的看出自己是什么境界。摆在我们眼前这十法界、十条路子,我们到底是在走哪一条路?这个自己要知道。「我走成佛之道」,没错,你嘴巴说的是没错,实际上你走的不是成佛之道。你所想的跟你所说的与你实际上走的不一样,这就不诚实了,没有真诚。既然不真诚,后面毛病一大堆必定都犯了,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一定邪迷不觉,没有慈悲心,一连串的都来了。
 
  我们今天修行,自己比什么人都清楚,我走的是哪一条路。过去走错了,不怕,怕的是你不肯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怕的是你不肯回头,不知道回头。知道,不肯回头的人大有人在。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头?没有别的,迷恋五欲六尘,不舍贪瞋痴慢,这就是知道也不能回头。
 
  总而言之一句话,「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放不下自己眼前的小利,真正是古人所谓蝇头小利,损失的是大利。大利是什么?往生净土,亲近诸佛如来。生到净土,你亲近阿弥陀佛,做阿弥陀佛的学生,一切时一切处真的是称心如意,你可以参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这个大利!为了小利不肯放下、不肯舍弃,把大利失掉了,这个经上我们常常看到,佛感叹可怜悯者!众生可怜在哪里?你要是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真可怜。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经上读到的,希求这个法门而求不到,没有缘分,遇不到。
 
  这个法门是净宗法门。诸位要晓得,《华严经》是净宗经典,谁说的?彭际清居士讲的。他说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反过来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何况《无量寿经》开头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再看《华严经》到最后,总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说它跟净土宗是什么关系?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后你才会重视,你才真正明了「百千万劫难遭遇」。我这一生难得,希有难逢,我遇到了,我得到了。遇到、得到,能不能契入境界完全靠自己。如何能契入境界?修清净心,造清净业。
 
  经文这一句「无量清净业力」,无量是从事相上说的,事相无量无边,只要是清净心,无量无边的事相没有一桩不清净的。清净心是定慧,定慧放光,光照剎海,这才是真正庄严佛净土。
 
  我想我们许多同修读到这首偈、听了这首偈都很向往,真的向往,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能够成就,关键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愿不愿意放下。「放下」在佛法里面是菩萨行当中的不二法门,我们举比喻说,这个话我都说得很多。放下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放下尘沙烦恼,超越十法界;放下无明烦恼,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放下!没有别的。《楞严经》上讲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放下而已!你放不下的太多了,要觉悟!桩桩件件要放下,点点滴滴要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你才真正得清净心,你才真正的是清净业。这一首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请大家看第二首:
 
  【久远亲近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剎海。】
 
  确实他这边所讲的全是修因,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这向后一共有八首偈,这八首偈都是颂前面的长行。八首前面的一半,就是从第二到第五是顺着前面长行的次第赞颂四种清净。这一段经文说的是菩萨净土,不是一般的菩萨,是地上菩萨,所以从初地讲起。初地菩萨「慈悲为首,故云为生修行,遍满真如,故云广大」。这一句就是解释『慈悲广大遍众生』,这是这首偈子里面最重要的一句。
 
  大意明白了,怎么修法?前面两句重要,『久远亲近善知识』,「久」是长久,不是短暂的。久远跟永远是一个意思,永远要亲近善知识。到哪里去找善知识?诸位一定要知道,经教是善知识,真善知识。每天不离开经教,念念当中想着经教里面的教诲,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念念都想到经典的教诲。为什么经典要熟读?在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能提醒你;如果经教不熟,境界现前忘得一乾二净,随顺烦恼习气去应付,那就造罪业了。念得很熟,目的就是叫你一切时一切处随顺经教,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知,我们能认识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把经教里面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就是用经教的道理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经教里面的一些教训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是「同修」。无论你依哪一部经典,你依《无量寿经》,你就照《无量寿经》修行;你依《十善业道经》,你就依《十善业道经》修行,务必要有成绩可观。那就是你要做到;你做不到,你没有成绩拿出来,学得再多、学得再好,没用处,对自己思想、见解、言行没有起丝毫的变化,这是你所学非所用,这是错误的。你怎样做到?学了就有用处,这是真正的佛法。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悟。佛法就是觉悟的方法,你学了之后真的觉悟,真的不再迷惑,把你的迷关打破。你跟诸佛菩萨同修善业,这个善业是净业,纯净的善业,是用清净心修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亲近善知识不要去找人,人未必善,我们自己未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遇到真善知识不容易。真善知识你要没有缘,虽然遇到了还是等于没有遇到,为什么?我自己不具备条件。自己是什么条件?跟诸位说,是《弟子规》的条件。不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个好的学生,遇到真正的好老师空过了,什么也没学到。就是不懂得学习的道理,不知道学习的方式,遇到真善知识也没用处。
 
  你要问怎样才是一个具备好的学生的条件?现在也没有人教导你,你想印光大师的那个话你就懂得了。「诚敬」,果然有真诚心,没有学过也不离谱,所谓是「诚于中而形于外」,你外面表现的,虽然没有学过这些礼节,你所表现出来的,人家尊敬你,人家爱护你。
 
  你要是不懂我这个话的意思,你看看《红楼梦》刘佬佬进大观园。刘佬佬没有学过这些礼节,不懂得这些规矩,为什么大观园里上上下下都欢喜她、都尊重她?心地真诚,一丝毫虚伪都没有,对任何人她都尊敬。不懂得规矩、不懂得礼节,她表现的是天真的流露,自自然然合乎规矩、合乎礼节。小节有的时候她不懂,但是大体上她不犯。那些小节,说实在话,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大节,她不会失,真诚心自然流露。要不是这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你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对善知识还有疑惑,那就更坏了,那可以说善知识正面的东西你完全得不到,你所得到的是负面的。负面,不是善知识有负面,是你错会善知识的意思,把善知识正面的东西你学到反面去了,冤枉不冤枉?跟诸位同学说,这种事古今中外都有,例子很多,说之不尽。这首偈意思很深,而且很重要,我们还没有讲完,下一堂课我们接着讲。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六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去除昏沉[栏目:永海法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4[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百喻经 34 送美水喻 To Send Pure Spring Water[栏目:百喻经 The Hundred Parables Sutra]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栏目:游祥洲教授]
 从“心”沟通的世界大趋势(圣严法师)[栏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