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六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二卷)
   诸位同学,前面在「普贤菩萨起定」这段经文末后这句是讲到「一切法的理趣」,这个义理很深。我们虽然谈了两个小时,而实际上也只是说到一点皮毛而已。真正的契入,还是要自己修学的功夫,解帮助行,行同样帮助解,解行相辅相成,才能够不断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讲到义趣,我们平常一般人常常听人家说话,听完之后会想象到他说这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的义趣。清凉大师在这句经文里面,末后给我们说到无住菩萨说四种义趣,这是菩萨对于如来说法有很深的领悟,也很值得做为我们修学的参考。
 
  第一个是讲「平等的义趣」,大乘经上说得很多。像经论里头常讲的,一切佛由于资粮很接近、很相似,所以说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弥陀如来,弥陀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这里头有平等的义趣。大乘经教里头常讲「佛佛道同」,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一层的意思。诸佛一样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可以说一切诸佛相同。诸佛的愿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是无条件的全心全力帮助这些众生。帮助他什么?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转凡成圣」,帮助他像自己一样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愿相同。心同愿同,行也相同,诸佛行是什么?总不外乎四摄六度。于是说也相同,说,言语虽然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说出自己的心、自己的愿、自己的行,诱导众生,为众生做一个好样子。所以「佛佛道同」,这个意思我们要懂,释迦还是释迦,弥陀还是弥陀。
 
  尤其是大经上常讲「生佛平等」,众生还是众生,诸佛还是诸佛,理上平等,性上平等,事上相上还是不平等。为什么?众生迷而不觉,诸佛觉而不迷;众生邪而不正,诸佛正而不邪;众生染而不净,诸佛净而不染。所以在事相上不等同,在理性上相同。这些平等义趣,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佛讲经是什么意思。
 
  可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晓得的,他有别释的义趣,佛看事情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广,这是我们凡夫所不及的。譬如讲果报,佛总是教给我们,修财布施你就能得财富的果报,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修因,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佛常常劝我们修因证果。但是有一等人曲解佛的意思,听佛这个话,他增长了贪心。他为什么修财布施?希望多得财富,这就错了。佛不能不否定财施,赞叹法施,赞叹修行,特别是赞叹苦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你在前面的修学,增长了贪心,佛用这个方法帮助你把贪心降温,最后要帮助你把贪心拔除。
 
  由此可知,佛菩萨教化众生确确实实无有定法,我们不能不懂。没有定法,随机教化,随缘教化,那个机跟缘常常在变化,因此佛的教化是随顺时节因缘,也是不定的。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佛前面所说的跟后面所讲的为什么会矛盾?前面的机跟缘和后头的机缘不一样!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桩事情,去年跟今年想法看法不一样,佛对我们指导的方针、原则自然不相同。前年跟去年起心动念为自己,现在慢慢觉悟了,起心动念能为众生。为自己,佛有教你为自己的一套方法;为众生,又有为众生的一套方法。所以说法随着我们的心念。
 
  我们心的念头千变万化,佛菩萨说法也千变万化。你要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得利益,得大利益;要不懂这个意思,你就得不到利益;不但得不到利益,有的时候反而曲解,产生了差误,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常常都有,我们不能不知道。譬如对人,先时对这个人有批评,这个人是什么?心行不善,教我们对他要敬而远之,不要受他的害。过两年之后,那个人改过自新,转恶为善,佛对他有赞叹,劝导我们要常常亲近他。绝对不是佛教导我们前后矛盾,不是!你要体会这个意思。某个人前些时候很用功、很如法,佛对他非常赞叹,劝导我们大家亲近他。几年之后,他被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迷,道业大幅度的退转;佛在这个时候劝勉我们,对这个人有批评,劝勉我们要远离他,也不是前后矛盾,前后释义不同。
 
  也许有人问,佛的神通广大,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没错!是不错。佛教化众生是要帮助众生此时此刻要得利益,不是讲过去,也不是讲未来,要抓住现在,所以佛的说法善巧方便。佛的说法就像大夫治病一样,给你处方;处方就像是说法,昨天处方跟今天处方不一样,昨天病况跟今天病况不相同,有了变化,或者是好转,或者是恶化,到明天可能跟今天又不一样。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抓住现在,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教学不容易,我们做弟子的人,听佛菩萨讲经说法也不容易。尤其是我们去佛年代久远,外国人的说法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千二十多年,留下来的经教,又由于我们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古人传下来的这些经教,我们现在未必能看得懂,这是重重障碍。
 
  我们应当怎样去修学?过去我的老师教我用「至诚感通」,教我用这个方法。经教太多了,我们一生的时间精力都学不完,何况还有世间法不能不知道,想起来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唯有至诚恳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会不会加持?会。为什么会?真诚到极处!人心真诚到极处,自然跟佛菩萨就通了,自然跟宇宙之间的大道理也通了,跟世间人情世故也通了,妙不可言!
 
  现在关键在这个「诚」字。什么叫诚?过去曾国藩先生讲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他就能感通。为什么?因为一个妄念都没有的时候,性德自然就流露,自然就现前,诸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自自然然感通,这个道理很深。中国古人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念妄心,妄心里头对我们伤害最大、最严重的是自私自利、是迷惑颠倒,只要有这个念头生起、夹杂在里面,我们的真诚就被破坏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部都被破坏,于是感应就不能现前,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在末法时期,我们修学环境障碍很多,唯一可行的办法,从「真诚心」能通诸佛菩萨教化的义趣。唯有明了佛菩萨教化义趣,我们才真正能够懂得怎样依教奉行,怎样能得佛陀教诲的真实利益。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这段经文科题「大众得益」: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这句是说明大众得利益的时候,也是大众得利益的因由。『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这句总结前面所说,这句话意思很深。大众怎么样得利益?普贤菩萨要为大众说法,为大众开示,教导大家,劝请大家,大众方能得益。普贤菩萨教化众生的智慧、能力、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中生起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辩才,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心思是乱的,意不真诚,心不清净不平等,自私自利,没有智慧,当然就没有能力,没有辩才。
 
  前面跟诸位说过,普贤是等觉菩萨、是如来化身,哪里还有什么入定、出定?大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意思前面清凉讲过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为我们做榜样的。告诉我们要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特别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你要有善巧方便为他说法,去教导他。这些善巧方便一定是从戒定当中来的,自己不能够勤修戒定,哪来的智慧?所以为诸菩萨说法,普贤菩萨先入「法界大定」,不是普通的定,也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称法界大定。从这个定起,智慧、德能、相好都现前了,这才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帮助一切众生化解他的疑虑。我们应当要学习。
 
  怎么学习法?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些环境里面,有顺有逆;物质环境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有善缘有恶缘,必须要在这个境界里头得定,得三昧。这个三昧就是一切顺逆环境、善恶之缘,我们六根面对它们,要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就叫「入定」。
 
  这个入定不是盘腿面壁,那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是要在一切顺境逆境都能够不动心。不动心,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五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这叫性德。这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是说什么?真诚是善,清净是善,平等是善,正觉是善,慈悲是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的性德完全失掉了,为什么失掉?是被烦恼障碍住,习气使我们距离本善愈来愈远了。如果我们把烦恼习气放下,我们的性德就现前,我们的本善就流露出来了。所以这个心稍稍有一点波动,本善、性德就不见了,变成烦恼,变成妄想分别执着,那就错了,这是根本上的错误,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以这一句是讲时节因缘,「菩萨从三昧起」。下面这是正说,「大众得益」,一共有九句: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
 
  清凉大师说这个九句,前面五句「得菩萨法门」,每一句有一个意思;又说这五句「后后成前前」,后面四句是讲「得佛果法」。
 
  我们现在看这一句「诸菩萨众」。实在讲,如果我们能懂这个意思,这『其诸菩萨』里面就包括我们在内;如果我们不懂得佛菩萨说法的义趣,那我们就在这「其诸菩萨」之外。今天我们既然展开经卷读诵经文,理应入佛境界,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经文上说得很清楚,『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这句在此地我们读了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前面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叫正受,也翻作禅定。我们先要把这个名词术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受是享受,正是正常,佛菩萨的享受是正常的,所以叫正受,正受就是禅定。
 
  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不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讲,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佛经上讲的五种受,那是凡夫的享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身有「苦、乐」两大类的享受,心里头有「忧、喜」两大类;身的苦乐暂停,心的忧喜暂停,这个暂停的状况叫「舍」受。实际上,舍受就是正受。为什么舍不叫正受?你的时间很短暂,剎那之间,你的烦恼又起来了,你保不住。如果舍永远保持,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由此可知,我们修行就找到一个秘诀,怎么修法?顺境、善缘不生欢喜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心。在这个境界里修什么?修清净、平等心,这叫功夫。你会用功吗?六根对待外面境界,永远是感恩。我们在三年前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正受。
 
  正受又叫禅定,禅定是什么意思?六祖惠能大师解释禅定,「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叫定」。他这两句话是出自《金刚经》上的义趣,佛在《金刚经》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代佛教化众生。佛告诉他,弘法利生要用什么样心态,你才能做得圆满?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这叫禅定;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
 
  这个说法还怕初学同修听不懂,我们再换句话说,对外一切人事物,我们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决定不被它所动摇,绝对不被它影响,这叫禅。譬如现代人,现在在中国大陆也很普遍,家家差不多都有电视,看电视也是修禅定。电视里表演,他笑你跟着他笑,他哭你跟着他哭,你就完了,你的禅跟定都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被他所转,你错了。应该怎么看法?《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电视画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笑也好,他哭也好。我怎么样?我清清楚楚,如如不动,这就叫修禅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定慧等学。
 
  你跟家里人一起在看电视,你们家里头一些人随着电视的画面心随他转,你在此地练习不动心,不为他转;同样看电视,各人修各人的。你真正在修行的时候,你旁边的人都不知道,不晓得你在用功。大家都笑,我也可以莞尔一笑,那是什么?随顺大家,不做出怪样子来。大家哭的时候,我也感叹一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看电视是修三昧。电视的画面众多,那就是「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世界海微尘数,统统都要能作如是观!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要如如不动。
 
  我这一次访问日本、韩国十三天,我们同行的同参道友三十多人,节目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很少时间自由活动。回来的头一天在大阪,中午吃饭在一个餐厅,餐厅附近有很多卖土产的,同修们顺便去看一个百货公司,去买一点纪念品。我就告诉大家,你们下去逛百货公司是修止观,还是去观光。观光是什么?你到那里一看,你口袋的钱都光光了,这叫「观光」。止观是什么?我只是在那里看,看得清清楚楚,绝不动心,决不会被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所诱惑,如如不动,那就是修禅定,就是定慧等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心里如如不动,没有一样东西我想买你的,你诱惑不了我。这是什么?这不是观光,这是止观,修止观!看到这个也想要,那个也动心,那你就观光了,你身上的钱就光了。
 
  佛法跟世法没有界限,实在讲是一念之差。有些东西确实是我们必需要的,那可以买,我需要用的;不需要的,就用不着多花钱多破费。所以三昧的意思甚深,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普贤菩萨从法界大定起,众菩萨各个都得普贤三昧;换句话说,受普贤菩萨的感化,这是三轮教化,普贤菩萨有这样大的威德,有这样大的神通。第二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前面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这句是一直贯下,贯到底下五句,作文章这个省略掉了,实际上讲解的时候,应当要这样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云」的意思在此地不要多说了,前面讲过,讲了很多,讲得很详细。它是表非有非无,表智慧的观照。什么是「陀罗尼」?陀罗尼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一切意」。要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得到了。普贤菩萨从大定起,这些菩萨们一见到普贤菩萨出定,他就得到了。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普贤菩萨威德的摄受,不必说话,让你自自然然就感受到。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感受到那个磁场;中国人所谓的气氛。这个磁场、这个气氛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会的人他都能得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总纲领掌握住了,这个原则、纲领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世界海微尘数」。真的!你的智慧开了,无论办什么事情,你都会有原则,你都会有方法,有条不紊。当然这些原理原则,还是有一个总的。在佛法里面,这个总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戒定慧」。世法里面跟诸位说个老实话,还是戒定慧。戒定慧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是总纲领,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学」。「戒」,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合理的方法,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统统都顾到;「定」,刚才所说的,就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三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这句的意思还没有说尽,我们得补充几句。「陀罗尼」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纲领、原则,世出世间法总的纲领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百姓也是抓紧了纲领、原则。譬如在《易经》里面,我们看到的讲到天地纲领,这是阴阳在天,在地这是讲刚柔,在人这是讲仁义,这也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总纲领。再落实到人文,人文的总纲领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叫天道,天然的秩序。圣人讲伦常,伦就是刚才讲的五伦,常是讲的常德,佛家讲的性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五常是天然之道。人生在世,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不离这个常道,社会就是安定的,天下太平。他的果德,在儒家讲的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果这个原则、纲领失掉了,我们不去尊重它,也不去学习它了,社会决定动乱,天灾人祸决定不能够避免。可见得陀罗尼的重要。陀罗尼从哪儿来的?从三昧来的。没有三昧,哪来的陀罗尼!再看底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
 
  『诸法方便』是从陀罗尼里头开来的。所以前面讲过这个五句后后深于前前,后面包括前面的,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那个文也像前面一样的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我这么一念,大家就很清楚,这些菩萨一一都得到。
 
  「诸法」是一切法;「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这个方式这个方法恰到好处。这里面当然是世界海微尘数。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规矩,都有方法,所谓是不用规矩就不成方圆。我们画圆要用规,画一个方形要用矩,那是工具。所以无论世出世间哪一法,在我们世间讲一个人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有规矩,都有方法,而这些方法规矩与总的纲领原则一定相应,这就是健康的,这就是圆满的。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是不健康的,那是病态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出了问题,众所周知,世间人人都担心,都在忧虑,都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如何能躲避这个灾难,成为现在人可以说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有没有方法?方法是有,不是没有,但是很难。难在哪里?难在一般人不知道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个方法在《四书》、《五经》里头。现在人《四书》、《五经》不读了,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你到哪里去找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能解决问题!如何能唤醒大家觉悟,重新认识《四书》、《五经》,重新认识大乘佛法,这是我们当前首要的课题。我们知道这个东西真正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帮助社会安定,促进世界和平,能令世界一切众生获得幸福美满。可惜人不知道!
 
  诸法是一切法,每一法都有它的方便。我们讲饮食有饮食的方便,穿著有穿著的方便,交通有交通的方便,旅游有旅游的方便,工作无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你有这个行业里面的方便,那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所以方法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
 
  我们知道佛的辩才无碍,菩萨也有无碍辩才,他的『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陀罗尼、方便而来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很深的体会。所以没有三昧怎么行!没有三昧,你在一切诸法里头,就找不到纲领原则;没有纲领原则,你就没有最适当的方法;方法没有,哪来的辩才,你怎么能教化众生!
 
  佛经里面讲有四无碍辩才。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头,这个经文好,让我们知道辩才是怎么来的,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绝对不是说,我读得很多、记得很多,那是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由此可知,儒跟佛都重视悟性,你要开悟才管用,不开悟不管用。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现代学校里面,一般学生受高等教育的,大概到大学,尤其是研究所都要写论文、写报告。论文、报告自己要去搜集许许多多的资料,先订一个题目,写一个大纲,然后去搜集资料,写出这篇论文报告,不是从自己心性悟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后面他都列出他的参考书目,他参考多少种书,完成他这一份著作。
 
  我们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书》,《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们看看,他后面有没有附什么参考书目?没有。你再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哪部经典后头他列入了参考书目?也没有。再看看,古大德他们学习的心得报告,他们一些著作,中国佛法里头都说论注,所谓「论」是离开经文,论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注」则是注解,依照经文一句一段来加以解说。他们也没有参考书目。
 
  由此可知,古人用的是真功夫,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心得报告。现在的注疏不是从心得,这是你修学心有所得。此地讲的得,你看看,「一一各得」。现在所写的论文报告,它不是心得,是搜集别人的资料重新加以组合,搞一样东西出来。那就看他组合的漂不漂亮,组合的技巧与自己的性德不相干,与自己的悟处也不相干,这就不是真学问。所以儒佛,这是圣贤人,他们的学问才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这样才得无碍辩才。末后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前头也是这样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这个地方的「修行」,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行是说的行为,行为与性体、性德相应的,这个行为是正确的;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个行为是错误。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善恶、邪正的标准都要依戒律。佛弟子一般也分为两大类,在家弟子一般随顺佛陀教诲,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也同儒家一样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果就是全世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亦如是。
 
  佛另外一类弟子是出家的,出家弟子是传法的弟子,出家弟子的使命就是两句话,「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因此,「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求的标准,就比在家弟子要高得多。为什么?因为你要为社会大众做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于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着佛陀的教诲,依佛陀教诲为标准来修行,这样才能成就,才能振兴佛法。离开了佛陀的教诲,我们修什么行?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就是「八相成道」,这里面含义非常之深。八相里面第一个是「降生」,生在王宫,富贵具足,统统得到!他怎么样?舍弃王宫修行去了。世间人所希求的是富贵,他已经得到富贵,把富贵舍弃。你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告诉我们,世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死生大事!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晓得一个「轮回」的问题,一个「十法界」的问题,世间富贵不能解决,我们有没有想到?出家之后修行,把自己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一桩一桩都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八相里头有一条「降魔」,降魔是具体修行。魔是什么?烦恼魔。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太广了,错误的思想是烦恼,错误的见解是烦恼,错误的言行是恶业,你在造恶业。佛一样一样都把它修正过来,烦恼是魔,那就降魔,这是烦恼。
 
  另外一类的魔叫「天魔」。天魔是什么?是身外一切的诱惑,「名闻利养」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类东西称之为天魔。如何降伏?不受诱惑。顺境里面、善缘里面,决定不起贪恋之心;逆境里面、恶缘里头,决定不动瞋恚的念头。这是降魔,这是修行。降魔之后,这才证道。你看看,降魔是你把障碍去掉,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是魔,放下之后,性德现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你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定慧得到,三学圆满了。
 
  这个道业,就是我们讲的德行学问成就了,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佛是如何表现?为一切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过。我们在经上没看到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到哪里去度假、去旅游,没有过。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到处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不疲不厌,经上常讲「无有疲厌」。所以释迦牟尼佛被人尊称为「天人师」,天上人间的好老师,我们跟他学的人自称为弟子。
 
  你从这个称呼上,你就能体会众生跟佛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头,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诸位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作「本师」,这是佛教。佛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教是教学、是教育;如果用现代的话白话来翻译,佛教是觉悟的教育、觉悟的教学。这种觉悟的教育,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为根本的老师,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学校里面才有这个称呼,他是我们的本师,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们千万不能把释迦牟尼佛、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当作神明去看待,那就错了,那就变成宗教。我们弟子供奉老师的形像,这是纪念,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我们供奉是这个意思。看到形像,听到名号,就想到老师对我们的教训。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多深,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连这些都搞不清楚,谈不上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比儒家讲的「修身」意思要广要深;因为行包括身心各个方面,讲修身不能包括心理,讲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社会大众得的是什么病,得应病与药,药到病除,才能见到功效。现在社会大众的病非常严重,史无前例,在历史上找不到。过去中国、外国的历史,没有记载过这么严重的病。这个病况,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想得出一套治病的方法。但是这里头也有陀罗尼,就是总纲领、总原则。总纲领、总原则是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内容一定要针对现前的根机,现前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模糊不清楚,误会尤其最严重,这里头的因素非常复杂,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的善巧方便才能产生效果。
 
  目前社会上学校很多,谈到教育,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教育很发达,各种科系人才辈出,怎么能说没有教育?是没错,教育是办得很好,但是这里面缺乏人文的教育。他受过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不会做人;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师重道,不懂得伦常的大道,不懂得什么叫道德,这个问题严重!他学了一些高等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虽然能带给大众一些利益。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社会大众付出多少代价才得到这一点享受?细心去思惟,得不偿失!
 
  科技是发达,我们得来的是什么效果?对于这个世间、世界,对于我们的生存,没有安全感,精神、肉体都生活在严重病态的状况之下。古人讲的那个闲情逸致现在没有了,生活紧张,压力很大,痛苦忧虑。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的学生、中年人、老年人,常常看到听到自杀,那是什么原因?他为什么会自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个病态怎么发生的?应该如何来对治?如何来解决?大问题!
 
  在佛法讲到最后,归根结柢,都要讲到修行。如何帮助这些人修正他错误的想法,对人对事对物,如果他的思想纯正,没有错误,就不会做这些错事。
 
  我们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要帮助自己;自己不觉悟,就不能帮助别人觉悟;自己不修行,就不能帮助别人修行,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像菩萨、要像佛一样发心,成就自己的德行;断烦恼,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才能够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六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六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五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五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六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一、黄檗希运[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52 归 家[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从学佛角度看显密[栏目:越尘居士]
 圣赞法师法语精选(之一)[栏目:圣赞法师]
 同样一句话,就有着不同的结果(星云大师)[栏目:佛教与管理]
 比丘记事(之八)[栏目:比丘记事]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九章:业处之概要[栏目:菩提长老]
 舍利弗(智慧第一) 请求先涅槃[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集团的恶止善行[栏目:太虚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