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四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一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异名菩萨第六句:
 
  【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得成就如来智永住无量劫解脱门。】
 
  这一位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可以说是佛门里面常常赞叹的正法久住。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永住无量劫』,菩萨的德号『普智云日幢』,名号里面都是具足了圆满的福慧。当然也只有圆满的福慧,才能够久住世间。住世是为众生,这个境界是真的,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永住世间;也许有人要问,何以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这八十年,佛是八十岁入灭的,我们没有看到他老人家久住?而实实在在的,释迦牟尼佛,不但他老人家,一切诸佛菩萨都没有离开我们,只是住世的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说他以种种不同的身分示现在人间。在中国,古代传说的,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换了一个身分。三千年前,他是以佛的身分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以菩萨、声闻、长者、居士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就不知道了。这是世尊所谓的应机施教,确实是常常出现在世间,没有人知道。
 
  他自己绝对不会暴露身分的。在中国历史上,暴露身分的人有,不多,少数,暴露身分也是有他的因缘,没有这个因缘,决定不会这么作法的。像永明延寿、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示现在家居士身分的,历史上也都有记载,确确实实是时时住世间,但是世间人不认识。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再来的?我们不知道,决定不是凡人,我们从印光大师那里得到了一点讯息。印光大师大家都知道,他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他对于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赞叹备至。那不是普通人赞叹,大势至菩萨赞叹的,他说:「即使是诸佛如来来注这部经,也不过如此。」把这个注解赞叹到极处,那么蕅益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如果不是,我相信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不然的话,怎么能注得那么好?
 
  佛菩萨确确实实照顾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尤其遇到大灾难,灾难特别多的时候,天神会远离,佛菩萨不会远离。天神看到这个人所作所为都不如法,又不听教诲,违背了神的旨意,神一生气,走了,这个可能,为什么?天神嘛,天神是还是六道凡夫,没有出六道,所以他生气,会走。佛菩萨不会,佛菩萨你就是伤害他、侮辱他,他都不会生气,还是一样的大慈大悲照顾你,这个很不容易,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成就如来智』,说如来的智慧,我们要联想到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讲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我们学佛学什么?这是我们所学的,这是我们希求的,希求就是愿望。我们的性德圆满恢复之后,干什么?不是自己享福的,帮助遍虚空法界里头还有许许多多迷而不觉的众生。自己修行证果,到最高的地位,佛果,依旧不舍初心,初发心的时候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在九法界里面,一切时一切处,现身说法,教化众生。这就是「永住无量劫」,所以它是事实,它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是事实真相。第七句: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得普入一切无边法印力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大精进』,这个比较容易懂;『金刚』,大乘经教常常用它来比喻智慧,大众熟知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用金刚来做比喻。『脐』是比喻智慧积聚的地方,精进智慧积聚的这个地方。这是什么地方?我们自然就明了了,这是道场,许许多多人都在一起共修。佛法的修学,最初的目标、最后的目标都是智慧,所以菩萨用这一个名号,这个名号与他修学的法门相应,他所修学的法门『得普入一切无边法印力』。我们现在先要了解什么叫法印?在古时候,对于印信非常重视,比签名还要重视。你签名没有盖印,都不能算数;盖了印不签名,可以算数。印代表信,全世界没有例外的,外国人正式的文件,签名还是要用印的。古时候在中国在印度,对于印信非常重视,官府的文件盖上官府的大印,这个文件就生效,在中国一直延用到现代,还是这样。
 
  佛法里面就借用这个做比喻,佛法不重视形式的这些印章,重视实质,称之为法印。大乘经的法印:看看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内容,是不是真的佛法?这上面并没有形式上的印章。古来祖师大德讲经注解,在介绍全经前面有玄义,玄义里头一定有一条「辨体」,辨别这部经的性体,这就要讲法印。大乘经的经体只有一个法印,实相,实相是什么?它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要说的是宇宙人生真相的,决定尊称它为大乘经典。不一定要佛说的,所以经有五种人说,佛所讲的,佛弟子、仙人、诸天、变化人讲的,只要讲得确确实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承认它这是经典,跟佛讲的、跟佛所见的无二无别。从这些地方看,那些佛菩萨心量大,并不是专制独裁,不是的,别人见到别人说出来,他说得确实没有错,这承认了。
 
  小乘经论里面有三法印,就是「无常,无我,涅槃」,这个经典的内容符合这标准,承认它是小乘经教;如果这个经典内容不符合这标准,那是伪造的,决定不是真经。真经要用法印来衡量,于是法印的力量就大了,称为「法印力」。菩萨德号用「大精进金刚脐」,与法印相应。但是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很多,我们讲「一实相印」、「三法印」,这是绝对的标准。还有我们也能采取作法印的,是相对的标准。有一年我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讲《太上感应篇汇编》,也讲过《了凡四训》;曾经遇到一位法师来责难我,他说:「净空法师,你在大专讲座开课,你讲佛法就好,你为什么讲外道的东西?」我听到感觉得很奇怪,我说:「没有,我是讲的佛法,没讲外道东西。」他就指出《感应篇》、《了凡四训》这不是佛经。我明白他的意思了,我跟他笑笑,向他解释。
 
  虽然不是佛经,佛的法印印证,那就等于佛经。他说:「什么法印?」我们佛家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能不能做为佛教的法印?」他听懂了,赶紧就离开。《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它的内容是不是教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讲得不太清楚,分量不太多,前面两条具足,佛承认,菩萨承认,祖师大德承认。实在讲,在道场里面讲这些东西,又不是我开始,是印光大师开始,他老人家提倡的。他不去责怪印光大师,他来找我的麻烦,幸亏我们还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法印。这四句话确确实实是佛门教学的宗旨,佛教给一切众生,教什么东西?就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是戒,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应当主动去做,全心全力去做,为一切众生服务。「自净其意」是修定,虽然断恶修善,不能够有分别执着,大乘经上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断恶修善自己心地一定要清净光明,「是诸佛教」。前面三个纲领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什么?总的来说,不外这三条,所以它是法印。
 
  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如果不能认真做到断恶修善,我们学佛那只是有名无实,天台大师讲「名字位中」,就是有名无实,得不到受用。假的,不是真的,以前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也就是说,你还是被业力所主宰,你敌不过业力。学佛人功夫得力,命运改变了,《了凡四训》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吗?他命里头没有功名,他得功名,考取举人,考取进士,这都是他命中没有的;命里面没有儿子,他修善积德,回向求生子,确实有感应,他得到儿子;寿命他没有求,延长了,他的寿命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这个意思是真正修行,成绩效果这就现前了。这是转业力为愿力。实在说,了凡先生转得还不够,小小的转变而已,没有到大幅度的扭转,这些都在个人。
 
  了凡生先这个修行,我们用天台大师「六即」来说,他只是在观行位。观行位如果我们把它说上中下三品,他是下品,果报就已经这么明显,你才晓得上品中品他得的福报,天福!不是人间这一点小富贵,他只做个县长。如果功夫用得深,成就三昧,智慧现前,他超越六道轮回,证得相似位的果报。从观行提升到相似,最有成就的,这个历史上有,不是没有,很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超过阿罗汉、辟支佛、权小菩萨,这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事在人为!所以我们学佛,对于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自己要立定志向,我这一生希求什么样的成就,自己精进不懈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以我们现前修学环境里面,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法印」,就是现在人家常常讲「拿证据来」,科学家常讲的。法印就是证据,我们用什么做证据?要用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来做证据,最好的证据。我学佛之前跟学佛之后,容貌变了,体质变了,很明显的产生了变化。这个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根本的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世俗里头,看相算命的人常讲「相随心转」,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佛在经上常讲「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体要是跟心相对的来讲,身是心的境界,心善,相貌自自然然就变得很善;心里头很凶恶,那个相貌让别人看起来寒毛直竖,这一般人常说,「这人杀气很重」,外国人讲磁场,这个磁场很不好。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心善、思想善、行为善,你的相貌体质自然就转过来了。
 
  纯善纯净是佛,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怎么修来的?总的来说,就是心善行善,身口意三业皆善。毗卢遮那如来,阿弥陀佛如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他怎么修来的?无量劫三业纯净纯善修成的。所以我们要想改变自己,从哪里改变起?从念头上改变。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学佛的时候,一切都是为自利,起心动念「于我有没有好处?」学佛之后,这个念头转变了,起心动念从来没有想到于自己有没有好处,而是想到「于社会有没有好处?于一切众生有没有好处?」不一样了!在从前,装扮自已,为的是什么?为面子,目的是教别人尊敬,让别人看到我这个样子对我尊敬;自己的目的,总没有忘记名闻利养。学佛之后不一样,比从前更讲究威仪,但是这里头绝不夹杂名利,而是什么?做出好样子给人家看,希望用这个样子潜移默化,令他得利益,提醒他帮助他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破迷开悟,目的在这里。所以觉悟之后,一切是利他的;迷惑的时候,一切都是自利的,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帮助这个社会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的能力有限;就这一点有限的能力,总是要尽心尽力去做,选择一两个重点去做,成绩就非常显著,就会叫一些聪明人、有心人去反省去效法。我学佛,早年喜欢看弘化社出版的这些经书、善书,为什么?他的版本印刷得很清楚,字很大,校对得很好,错字很少;装订的纸张也都不错,相当的大方美观,看到生欢喜心。弘化社是印光大师创办的,到以后我们读到大师的传记才晓得,他老人家一生就做一桩事情:印送经书善书,也真的是一门深入,做出了成绩。如果他的力量要是分散了,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业,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们什么都看不到,对后人感动启发的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他搞一样,信徒对他的供养就做这一桩事情。我们这些后学,看到他老人家一生这种作法,深受感动。
 
  所以我学佛的时候,就效法他老人家,我也专门做这一桩事情;其他的我还做了两桩事情,但是那是附带的,这是主要的。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都用在印经上,另外百分之二十,一部分做慈善救济,我用在医药,另外一种是放生,我做这两桩事情。病苦的人很可怜,有些穷人买药的钱都没有,所以我发心布施医药。虽然自己收入很微薄,每个月也要拿一点钱捐给医院,请医院拿这个钱给那些贫苦的病人,帮助他们做医药费。我做这个事情,这属于无畏布施,所以我活这么大年龄,我没有生过病。什么原因?我没有医药费,我的医药费布施掉了。有一些人,还要买保险,要储蓄一笔医药费,为什么?年老的时候多病,需要医药开销。他这个作法对不对?对!他年老的时候一定会生病,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年轻的时候就想到他会老、他会病,那当然有愿必成,所以他会老他会病,那一笔钱好开销。
 
  我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我没有想老,我没有想病,所以我不能病;只有死,不能病,没有医药费嘛!我们的医药费帮助贫困的病人,这个好!把自己那个病痛都布施掉了。你种什么样的因,你得什么样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落实。像新加坡许哲居士常讲:「我们要长寿,不要老」,她今年一百零三岁,真的不老。为什么不老?从来没有想过老,一百零三岁了,还为社会服务,还照顾二十多家穷人,为他们服务。她照顾那些老人穷人,年龄只有她一半,多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她一百零三岁,天天还要去照顾他们,给他们送米,给他们送油、送菜,替他们交房租;他们生病,帮助带他们到医院去看病,帮他们去拿药,每天干这个事情,忙得不亦乐乎!早出晚归,干这个事情。
 
  她自己一天吃一餐,真的,这修道的人常讲「不食人间烟火」,她吃生菜,佐料完全没有,她不吃油、不吃盐、不吃糖,这些佐料统统都没有,完全吃生菜。她告诉我,有时候她也会把菜煮一煮,水煮,没有味道的,有时候就生吃。早晨喝一杯饮料,在国外时间久了,慢慢习惯,早晨多半她是一小杯优格,这是她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原因,心地清净善良,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去想的,人做到无我了。身体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不是自己享受的,是为苦难众生服务的,虽然她没有接触过佛法,佛经里面所讲的道理、修行那些原则,她统统做到了,我们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向她学习。所以佛菩萨的法印,她真的掌握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她落实了。
 
  一百零一岁发心皈依,来找我,我不但给她皈依,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为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全做到了。她问我:「我有没有资格作佛弟子?」「你是标准的佛弟子」。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实实在在难得。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活的榜样,这不是书上,这不是古人,就在眼前。所以年岁大,不是为自己,为众生,好好的用自己的身体。照中国古时候医学理论上来讲,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两百岁,只要你保养得好,保养里头最重要的是清净心。我们今天总结佛陀的教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的心跟这个相应,决定长寿。长寿不为自己,为服务众生。
 
  第八句:
 
  【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得显示现在一切佛始修菩萨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脱门。】
 
  香焰菩萨在此地为我们所示现的,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这个当中修学的经历。在本经确确实实可以落实在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修行人从初发心到证得圆满佛果。在《华严经》里面占有四十卷经文,我们通常称它为《四十华严》,就是说的这一桩事。我们对这一桩事情不能不重视,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但是要照一般普通法门,难!实在是不容易!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这一会里面,文殊是他的老师,成就了十信位,等于说是从初信到十信是在文殊菩萨一会圆满的。圆满之后,文殊菩萨让他出去参学,这就是五十三参。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向上提升一层,我们讲进级,升级了,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圆成佛道!证得了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此地讲的『成就智慧聚』,这句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明了,初信位的菩萨要怎样才能取得?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一桩事情,绝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它真的是难。古大德所讲学佛,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断惑证真是难行道。什么叫易行道?伏惑往生这是易行道。易行道说老实话,古大德讲得没错,「万修万人去」,怕的是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我们现在再看看,这个世间中国外国修净土的人不少,几个人能往生?往生的人很少,李炳南老居士过去常讲,举台中为例,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两三个。古人讲的万修万人去,永明延寿大师讲的,为什么一万个人修这个法门,只有两三个往生?不是法门有问题,是修行的人有问题。我们常说如理如法,如理如法就行,就能有成就。你要是违背这个修行的道理,净宗的理论,违背净宗修学的方法,你当然不能成就。
 
  因此修学这个法门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你不从这里开头,你怎么学法?如果没有老师,这个法门里头不可能有无师自通的,没有,一定要有好老师教你,你一定懂得道理、懂得方法,你才有下手之处。理,净宗的原理,这个修行的原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成佛,这是净宗的原理。另外,《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把这两句经文,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两句经文,合起来看,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它的果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理上搞清楚了,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
 
  方法从哪里下手?要从《观经》三福上打基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讲起步,先道理明白,我不怀疑,我知道我修这个法门,我有作佛的理论依据,现在我要求的是方法。方法的基本,这个基本就是凡夫修行作佛的基础,根本的条件。佛讲了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认真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十一句,统统要落实、要做到。佛最后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行证果,都是以这三条为基础。
 
  那么我们知道,三世诸佛修行,绝对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是共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先把基础打好,然后再修学净宗,哪有不成就的!不但成就,而且是非常高的成就,这都是真话,都是事实。你搞其他的法门,还是要以这个为基础,你有多么高的成就?那看你自己修学的功夫,断惑证真的功夫,戒定慧三学的功夫,才能提升你的等级。净宗念佛法门,也是奠定在这个基础上,没有例外的。这三条十一句,每一句你要真正去理解它,含糊不得。这三句怎样去落实?我也举出最低的标准,第一福四句,就是《十善业道经》。从前李老师教我的,我跟他学经教,第一部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内容性质跟《十善业道经》大致相同。这两部小经都好,可以帮助你落实三福当中第一福。第二福我采取的是《沙弥律仪增注》,每一条都要做到。第三福,我取的经教,《地藏菩萨本愿经》。
 
  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不管学哪一宗、不管学哪一派,真正的基础:三福是纲,这三部经是目、是细说。首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稳,然后再修净土。净土依照《无量寿经》修,行!依照《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十六观经》修,也行!依照《阿弥陀佛经》修,也行!甚至于你依《普贤菩萨行愿品》,或者是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能成就。如果你没有基础,那就难了。所以我们要想,这一生有没有成就?能不能成就?先要好好反省,要检点我这个根基牢不牢?够不够水平?方法,《无量寿经》上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专门讲方法。总的来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只要把基础打好,你决定得生,一点都不假。
 
  我跟诸位介绍的这三部经,或者是加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四种经你果然做到、落实了;发菩提心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然后你只要一向专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普通品位,高品位的往生!经里面,像《无量寿经》所讲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细行,《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沙弥律仪》,统统具足了,你的基础打得好,你抓住了净业三福的总纲领。如果你不用这四样东西,也行!怎么修法?要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统统落实。我过去讲经的时候常常劝勉大家,经典里面讲的道理完全明白,没有疑惑,要发大愿,这个大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要发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大愿,这就是发菩提心。
 
  经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属于戒律,它的内容是五戒十善,你能够完全落实,就是把《十善业道经》做到了,《沙弥律仪》都包括在其中。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就降一等,上品中生;如果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有两成做不到,那再降一等,上品下生;降到最低,至少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能够落实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下下品往生。方法很多,你要真的懂得,我们这一生要成就。这是跟你讲九品,九品之外还有四土,对的,四土是境界。
 
  首先你要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人能不能往生?能!要回小向大,这个事情不容易。凡夫,我们比小乘都比不上,为什么?我们有自私自利,我们有贪瞋痴慢,我们没有办法离开五欲六尘,行!这些都没有问题、都不是障碍,只要你能够依教奉行,烦恼没有断没有关系,你要把这些烦恼降到最低的程度,不能让这个烦恼增长。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你念佛这个功夫可以让你这些烦恼习气伏住,烦恼习气有,不起作用。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很管用,我见色闻声,贪心起来了,「阿弥陀佛」,就把贪心打掉,就能恢复清净心;不念佛的时候,那个烦恼又起现行、又起作用,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给管住,管得它服服贴贴,这叫功夫成片。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能够做到两成,你能把烦恼控制住,把它管住,你就有资格生凡圣同居土。
 
  往生条件在这里,凡是不能往生的,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不知道,会耽误了一生,那就真可惜。为什么?再要得人身遇到这个法门,不晓得到哪一劫去了!人身真的不容易得,得人身你要是遇不到佛法,这一生不是空过了?诸位想想这个世界上的人,将近七十亿人,几分之几的人闻到佛法?你能从这上细细去想想,你才知道佛法难闻。闻到佛法的人,又有几个人能闻到净土佛法?闻到净土佛法,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净土?理解之后,又有几个人能够深信不疑?深信不疑之后,再有几个人能真正依教奉行?这么一淘汰,剩不了几个!才知道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在理上讲,人人都有分;在事上讲,相当不容易,机缘难遇。《阿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聚合,不容易!所以告诉你佛法难闻,净土难中之难!
 
  我们今天确实幸运,大家这三个条件都具足,那么现在能不能成就?就是看你用不用功,关键在劝惰。如果勤奋精进,那你肯定成功;如果你懈怠懒惰,还是随顺烦恼习气,那你这一生就耽误了,关键在此地。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知道应该走哪一条路。如果再提升一级,要提升到方便有余土。这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小乘的办法,把功夫成片向上升级,升到自己功夫达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那你就不会生凡圣同居土,到极乐世界你就生方便有余土,这个不容易,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一般人能做到,也就是说伏烦恼容易做到,断见思烦恼就不容易了。
 
  另外一个方法,那是纯粹大乘圆教的方法,比前面那个硬是断见思烦恼要容易,那就是什么?把心量拓开,念念利益一切众生。绝不为自己想,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自己专心念佛,不夹杂一个杂念。功夫差的,生方便有余土;功夫上上乘的,那我们通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修积的功德,你布施供养一块钱一毛钱,功德都是周遍虚空法界的,为什么?随着你的心量,你确确实实已经尽心尽力,圆圆满满做到,你生实报庄严土。这里面的道理我们要搞清楚,大乘的方法比小乘巧妙太多了。特别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有缘能听《华严》、能学《华严》,你的心量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扩展。只要你听,你肯锲而不舍,每一堂课不缺,这是什么?这是你的福德。你能信能解,是你的善根;锲而不舍,是你的福德,你有这部经做基础,从头到尾听过一遍,那个人就不一样了,根性转变了。本来我们是人天根性、小乘根性,现在一下转变成大乘圆教根性,那就不可思议了!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学法,一样是无法不圆,你就圆修圆证了。这当中真正的道理是什么?《金刚经》上所讲的「深解义趣」,你对于大乘教理,你契入得深,你契入得广。这个念佛的方法实在讲,有助于你明心见性,帮助你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生实报土,分证寂光净土。所以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不是不可能,我跟同学们说个老实话,叫大有可能!这是真的究竟,大圆满!我们不知道,那是遗憾,在这一生当中,对于这些事实真相没有听说过,不知道,可惜!知道了,信心自然就生了,自自然然你会肯定「我要取最上乘法」。取最上乘法,这个成败关键在放得下,世间诸法你要放下,出世间一切法也要放下,丝毫都不沾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说老实话,并不很长,利根的人,三年、五年就成就,中下根性的人,有十年、二十年,也肯定会有成就。古人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们心里头决定清净,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心决定与大菩提心相应。
 
  大菩提心,我们现在把它结归到一个纲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相应。这个心的范围大小,与你往生境界有关系。如果你这个心,确确实实等虚空遍法界,那你决定是取实报净土,肯定你会成就;如果你这个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你的果报在方便有余土;如果你的这个心量,你这个真诚到慈悲,你这个心量只能够盖括这一个地球,你往生是凡圣同居土;或者我这个心量再大,包含了六道,六道就是三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只能提升到方便有余土。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这个心量变得这么小,是迷了自性、迷了本真,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心量不能不拓开。
 
  《华严经》最大的一个好处,帮助你恢复原来的心量。你看看这上面,全经总共有一百七十多个族类,不是族群,是族类。这一个族群是同生众里面第三个小团体。同生众是菩萨,菩萨在《华严经》是一个族群,在这个族群里面,第一个普贤菩萨,他一个人代表一个小团体,那就是有一些菩萨统统修普贤行的,就入这个团体。第二个团体「十普菩萨」,我们现在读的是第三个团体「异名菩萨」,十普是同名菩萨,这是异名菩萨。这三个小团体合起来是「同生众」,他们的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不是说等,不是说跟它平等,包虚空法界;换句话说,虚空法界小,他们的心量大,虚空法界在他心量里面,这都是实报土的菩萨、常寂光土的菩萨,我们要认识清楚。
 
  为什么不发这个心?为什么要搞这个小心量?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真的想清楚想明白了,回头是岸。一定要知道,人生在世是非常短暂,机会要抓住。回头,立刻就要回头。如果机会抓不住,一旦寿命到了,后悔莫及!真实功德就在今天做,你说我等到明天,明天我是不是还活在这个世间,谁知道?成功的人,不说明天,今天!世出世间法,能够抓住今天的人,这是大人物,这是伟人,这个人肯定成功;什么事情安排在明天、安排在明年,很难有成就。第一等的成就,都是抓住今天,此时此刻!这是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的。尤其是同生众的菩萨摩诃萨,这个地方全是等觉菩萨;「摩诃萨」这个名词,还包括了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都可以称摩诃萨。换句话说,不是普通的觉悟,各个都是大彻大悟。在我们佛门里面,通常讲大彻大悟是说什么人?《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什么佛?分证即佛,不是圆满佛。但是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好,比密宗殊胜。密宗里面「即身成佛」,真的成佛了,他成的是什么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的真正的地位跟阿罗汉、辟支佛差不多,没有见性,没有证得法身。印光老法师在《文钞》里面讲过好几次,换句话实实在在讲,比不上念佛往生的人。念佛往生还有一桩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晓得,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都超过十法界里面的佛。为什么?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把他平白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四十八愿说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也说了,《阿弥陀经》上也说了。阿惟越致是什么菩萨?就是此地的菩萨摩诃萨,这个不可思议!这叫难信之法!净宗什么难信?就是这个难信。带业往生,一品烦恼并没有断,只是伏住而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居然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圆教七地以上,就是此地的「异名菩萨」。这个话,四圣法界里的人,没有人相信,为什么?他要相信,他就不会在四圣法界,他早到极乐世界去了。华藏世界三贤菩萨也难信,他要相信,他也到极乐世界去了,不再在华藏世界,还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证得法云地。净宗法门不可思议!不思议里头的不思议!我们今天念到这一段经文,「香焰光幢菩萨」,示现一切佛从始至终修行证果,我特别在这里劝同修,取净土是有把握的,其他法门没有把握。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五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二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日常的佛心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日常的佛心]
 聘金与嫁妆[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05-056生命之钥[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明灯颂及自释(简称)有何特点?[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栏目:吕澄居士]
 三皈五戒是一条善因善缘善果之路[栏目:惟贤法师]
 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六、三殊胜法[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佛法是种活法[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43[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栏目:工作好修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