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五三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请看主药神长行第七句:
 
  【普发吼声主药神,得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解脱门。】
 
  这一位主药神,类似我们现在医药界里面所说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是属于这一类的。古时候有,现在可以说我们很常见,在国外心理医生很多。由此可知,现代人心理情绪问题很严重,这道理佛懂得。佛在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跟我们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的心想是很严重的问题,他想的是什么?想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了。世尊有智慧,把无量无边复杂的思想归纳为三大类,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类是大病、是心病。我们现在才明了,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华严经》上讲得好,「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这个心起作用正常,就没有十法界,那是什么境界?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那是一真法界,在本经称之为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往生经就是净土的经论,说它做极乐世界,它现这个境界。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不是小事,决不可以等闲视之。诸佛如来、菩萨圣者知道这是大事,他们出现在世间,《法华经》上讲得好,「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大事就是指这一桩事情。
 
  十法界众生胡思乱想,尤其是六道,六道里面尤其是我们现在地球上,在我们这个阶段、这个地区,所有一切众生妄想太离谱了。我们要问,谱是什么?怎样叫不离谱?这个「谱」就是今天讲的标准,儒跟佛所说的是相同。儒家讲的伦常道德,佛家讲的三福、十善、三皈、五戒,这就是所谓「谱」。过去我们从历史上看到的,古代的人他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也是妄想分别执着,但是距离这个标准起伏不大,因此社会能维持一个祥和的局面。近代,尤其近一个时期,大家把圣贤教诲疏远了,许多人认为这是迷信,不再愿意去学习,甚至于排斥,于是想法看法、言行距离这个标准就远了。甚至于这个标准再也不会现前了,这个社会如何能不乱?这个地区怎么能避免灾难?这个灾难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
 
  所以今天到处我们能够看到心理医生,人需要心理医生开导,帮助他从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回过头来,正是所谓回头是岸,确实能够帮助一部分的人。可是最好的心理医生,诸位知道吗?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才是真正最好的心理医生。为什么?他知道我们的前因后果,所以经论里面常常把佛比喻作大医王,他有能力治我们的身病,身病的根本是心病,他能帮助我们治心病。
 
  我们今天心里想的这些问题真的是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完全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这是大的;小的来说,完全不了解现在社会的人心。于是许许多多的想法,有些想法不错,是想得很好,但一厢情愿,不是事实。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困扰着自己,有些人对这个困扰觉察到,有些人对这个困扰还没有觉察到,那叫愚迷到了极处!这是佛经上常常讲的「可怜悯者」。佛法教学讲求观机,我们观机就是现在社会一切大众,我们对于社会大众就在我们面前的,我们也知道的非常有限,因此弘法利生虽然我们也全心全力在做,收不到效果,什么原因?不契机。
 
  我们学佛的人只偏重在经教上的研究,疏忽了对周边人物的觉察,我们讲的东西、学的东西大概在理上没有多大偏差,不能契机。所以学习的人很难得受用,也许他听了很欢喜,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说实在话,不契机,不能怪别人,怪我自己不善学、不善教,我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来诱导,所以教学的效果不彰。用现代话来说,成绩不好,我们教学成绩不好。要想拿出好的成绩,那你不能不知道学习人的根性,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他,达到教学最佳的成绩。
 
  『普发吼声主药神』在这里提示我们,他修学的法门就是讲经说法。特别提示我们『说诸法差别义』,这样才能够应机,才能够普度众生。所以说法就是教学。教学实在讲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过去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不能够说一切法的差别义,也就是说他不能够随机应变,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机智,不能够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你有能力随机应变,那你的教学效果一定是非常的殊胜。譬如我一个班里头,有二十个学生、有三十个学生,学生根性不相同,老师教学的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此地所讲的他有能力「说诸法差别义」,而不是用一个方法来教一切众生。同样在一起上课,他指导学生修学方法不相同,于是学生听课的时候感受也不一样。就像《法华经》里面佛所说的比喻一样,佛的比喻很有趣味,他比喻下雨,下雨天我们常见,雨水从空中落下来滋润大地,这个大地上有大树,它吸收的水分就多,小树它吸收的水分就少,小草吸收的水分就更少。大树、小树、小草比喻不同的根机,雨水比喻佛菩萨的说法。
 
  说法是一样的,学生所得的感受不一样,有的根性大,有的根性小,上中下三等根机。教的人要明了,你对他们的修学如何去指导他,这是学问、这是功夫。这里并不是指对每一个学生各别指导,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特别是佛法,佛法真正是大学,这个大学跟我们现在的大学不一样,意思不一样。佛法的讲座是大讲,为什么?听众的程度参差不齐,上中下三根都有。善说之人,这一堂课下来,各种不同根性的听众各个都得他自己圆满的利益,他所想得到的都得到了,这个讲座是成功的,这一堂课才是圆满的。如果这一堂课上完了,里面还有众生不得利益,甚至于还引起众生生疑惑、生误会,这一堂课就白上了。
 
  由此可知,「诸法差别义」不能不懂。我这个说法恐怕诸位同修听起来还不能够完全明了,我举个比喻具体来说明。譬如我们讲一部经,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处所、面对不同的听众,当然这些听众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爱好不相同、甚至于生活方式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你决定不能用一个方法讲。我举例来说明,如果今天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就是讲这一个单元「主药神」,如果听众全是出家人,那有出家人的讲法;如果听众全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讲法;如果听众里头有出家、有在家的,那又是一个讲法;假如听众都是年轻的学生,中学生有中学生的讲法,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讲法;如果我们听众是一群学医学的这些同学,那又是一个讲法;假如这些听众是学文学的、或者是学工的、学商的,讲法都不一样。经是活的,还是这一章经文,经文字字句句没有改动,讲的方法完全不相同,这叫「差别义」。
 
  我们看古人的这些注解,许多大乘经论自古以来注解很多,最多的无过于《金刚经》,五百多种注解,再加上现代人的注解,不止。《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概将近一百种注解,我看过的就三十多种。注解的人年代不相同、居住的地区不相同,我们就晓得他注这个经是利益他那个时代、他那个地区的众生。一看他的注解,我们就想到他注解的对象是哪些人。这就好象我们看到医生的处方,就知道那个病人生的是什么病,他用这个处方来给他治疗。诸位从这些地方去细细体会「差别义」,差别义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这是在佛法里头最难的。一般讲悟性,可以领悟,不可以言传,言传只能举几个例子。活活泼泼,真的是世俗人常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不管怎么说法,决定不离这一部经里面的根本教义,它的总纲领、总原则决定不违背,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学经学教不能不注意这些,但是这不是初学。初学「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你功夫不到!『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是功夫到家的人,决不是初学,所以我们要晓得。晓得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向这个目标去努力。现在我们初学完全依照规矩,古德教人五年学戒,那个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给你订的这些规矩,你至少要遵守五年,培养你的根本智,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悟入。根本智是悟入,禅宗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根本智。
 
  悟入之后,那就参学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学了。参学目的何在?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差别义」,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但是后得智一定从根本智生的,没有根本哪里会有后得?后得是枝叶,像一棵树一样,你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根本智一定要悟入。我们为什么不能悟入?我们有障碍,佛经上常讲的业障,你把业障除掉,你就很容易悟入。悟入之后,求后得智就不难。一切众生、一切境界现前,一接触就明了,自自然然就晓得给他说什么法,自自然然就晓得他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应机说法。跟治病一样,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产生这样殊胜的效果。
 
  今天我们根本智不开,障碍在哪里?佛在一切经论里面为我们指出来,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类的障碍。这个障碍太多、太深,力量太大了,我们自性般若德能相好都显示不出来,哪里来的后得智?我们要想求真学问,这个道理、事相不能不知道。还是要遵守佛陀的教诲,「烦恼无尽誓愿断」,然后「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晓得,断烦恼就是除二障,二障除了,根本智现前。「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后得智,然后你才能通诸法差别义,你才有能力像诸佛菩萨一样善导众生。我们想不想学?想不想成就?想学,真想成就,你要先除障碍。二障的根是什么要知道,这个根我们就现前众生来说,这是普遍的,自私自利、心量窄小,这是病根。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有我相,我相就是自私自利;你有人相,就是是非人我,这个东西麻烦!你有我见、人见,这是妄想、分别,造成极其严重的障碍。我们真修行,真想成就,头一个要把这个断掉,拓开心量。一定要向往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那是我们的真心,那是我们原本的心量,我们的心量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非常可惜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变得这么小,两个人都不能相容,你说可怜不可怜?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能够爱人如己,看一切众生跟看自己完全相同,我如何爱自己我也同样爱护一切众生,修行从这里干起。起心动念要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想,不要想自己,这种功夫二六时中不能够须臾间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利根的人,三、五年成就了,这个障碍破了。障碍破了自己晓得,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自己清楚,我执没有了。功夫再进一步,是非人我没有了;再进一步,贪瞋痴慢没有了,那恭喜你,你的根本智成就了。
 
  你要不在这里下功夫,你纵然研究经教,参考古今大德注解,你也能登坛说法,说得天花乱坠,这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为什么?你所讲的全是别人的东西,这是记问之学,不是你自己的。我们学佛、学儒,诸佛菩萨、世间圣贤对我们期望是什么?佛菩萨期望我们作佛、作菩萨,圣贤人期望我们作圣作贤,跟他一样。好比孔老夫子,我们用比喻说,他拿到的是博士学位,夫子教所有的学生,目的是个个都拿到博士学位,他的教学成功了。如果他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学生当中没有一个能拿到博士学位,充其量是学士、硕士,他的教学失败了。我们晓不晓得老师教学的用意?我们如何才能够符合老师的愿望?要作菩萨、要作佛。
 
  菩萨不能有四相,菩萨不能有四见,这是《金刚经》上说的标准,我们在这上努力。其实修学的总纲领,四弘誓愿就说出来了。第一个教你发心,发大心,把你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度是服务的意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服务的对象,这一愿就是这个意思,我要尽心尽力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我有这个能力吗?心发了,发大心了,那要培养自己能力,恢复自己的道德,断烦恼。烦恼断掉的时候,你的德行成就了;然后再学法门,成就学问,成就才艺。学问才艺是属于后得智,我们的服务才能做到圆满,才能做出真实的效果。所以不真干不行,要学诸佛菩萨,特别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我们看世出世间圣人回答一些学人的问题,有些人问的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答复不相同,这都是属于「诸法差别义」,他能观机,他那种答复让对方领悟了,让对方立刻就得受用。这一句里头含义很深、含义很广,我们要细心去揣摩、去体会。第八句:
 
  【蔽日光幢主药神,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解脱门。】
 
  这一桩事情也不容易!实在讲这两位菩萨他们的修学教化是有密切连带关系,为什么?你要不能够善教众生,你就不是善知识,善知识一定有真实智慧、善巧方便诱导学人。哪些是真善知识?我们要学习,学习单从经教不容易。过去我亲近李炳南老师,他常常给我讲,必须还要找一个典型、有一个模范,向他学习。我亲近他老人家,他介绍我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早已经往生了。他是近代人,虽然没见过面,亲近他的人有不少人还在世,这是大师的弟子。我们常常从这些人中得知大师一生的行谊,读大师的《文钞》。现在《印光大师全集》出来了,精装七册,相当丰富。我们认真的读诵,随顺大师的教诲,修正我们生活上的错误、学习上的错误、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错误、弘法护法上面的错误,我们就是印光大师真正的学生,李老师这样教导我。
 
  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以印祖为榜样、为模范,教我也要学印光大师。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想到经上常讲的善知识,他善教,他善导,他很会诱导我们,帮助我们成就。到我这一代,我也常常帮助一些同修们,我劝大家亲近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榜样,向阿弥陀佛学习,这总不会有错。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两部经上讲得很详细。阿弥陀佛的心愿,诸位都晓得四十八愿,我们要读,现在我们净宗同学采取这一品经文做为早课。大家要晓得,早课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你这样想法就错了。而是每天早晨读这一品经文,我自己要发这个愿,一定要做到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们真的学阿弥陀佛了。晚课,我们采取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的内容是五戒十善,里面所说的就是净业三福详细的讲解,具体说明。
 
  我们要依教奉行,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成就阿弥陀佛的德行,这是真修净土,这是弥陀弟子。弥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时时刻刻在我身边没有离开。我们自己这样的修学,我们也劝导一切众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是世尊对我们唯一真实的期望。我们真干,我们是世尊的好学生,是弥陀的真弟子。不但这一生父母恩报了,给诸位说,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父母恩统统都报了,老师恩也都报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圆满了,这叫做学佛。然后自行化他,为一切众生作善知识,一切众生见到哪有不生善根的道理?他善根怎么引发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实的德行感动一切众生,善根油然而生。这个善根总说四个,不贪、不瞋、不痴,后面是好学精进,世出世间善法圆满成就。第九句:
 
  【明见十方主药神,得清净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脱门。】
 
  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信心,实在是第一功德。往年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他说了六条。净宗修学最重要的条件,大家都晓得,所谓的三资粮,这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跟愿,我留到等一下再讲,我们先讲行。有人发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以为这样就能往生,这个话有没有错误?你要来问我,我老实给你讲,这个话没错,但是也不能完全是对。什么原因?这里头「老实」,如果你真的老实,这话没错,你肯定得生净土。怕的是你不老实,你不老实自以为老实,到最后临命终时,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你反而产生误会,「佛讲的话是假的,我上当了,我被他骗了。」你谤佛、谤法,你的罪过在阿鼻地狱。
 
  所以「行」这一个字,关键在「老实」两个字。这个世间有几个是老实人?「我自己老实吗?」「老实!」好,我问你,你说不说实话?你还有隐瞒,还有不敢告诉别人的事,你就不老实!你想对不对?老实两个字谈何容易!什么是真老实?心里头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这才叫老实。我们还会想东想西,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你老实什么?你才晓得「行」不容易。信愿行,「行」,佛经里讲得清楚,正助双修。正,这是一心持名,你要记住一心,执持名号。还有助修?这正行,还有助行?助行是断恶修善。助行是什么?《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就是助行。正助双修,你往生净土就靠得住,肯定往生。所以大家在行里头不要疏忽助行的重要,古人讲正助双修,像一个车有两个轮, 像一只鸟有两个翅膀,鸟少一个翅膀飞不起来,车少一个轮没有法子行走。古大德经教里面所说的我们不能不相信,这个重要。
 
  我们现在回头来给你讲「信」,「信为道元功德母」,这是佛在大经大论里说的。尤其是净宗法门,非常着重信。所以我们有能力帮助一个人增长信心,这个功德多大!成就他的信心,就等于成就一个人作佛。蕅益大师讲信的意义,第一个信自,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讲信不一样的地方。一般宗教里面讲信,第一个信神、信上帝;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第一个讲「信自」。自是什么?是自性,自性是真佛,是究竟圆满佛,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的信是从这个地方生根的。
 
  我们的自性有没有失掉?没有,只是迷了,并没有失掉。所以经上祖师大德也常说我们迷失,记住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哪一天不迷,不迷就恢复了。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这个词句里头前后的顺序,生佛平等,把众生放在前面,佛放在后头,没有说佛生平等。生佛平等,谦虚恭敬,把众生抬起来。佛菩萨谦虚,这些道理我们都要学。我们凡夫不知道谦虚,处处都是自己高高在上,自己总比别人高一等,因此纵然你说的是正理,别人也不愿意接受,为什么?姿态太高了,目中无人,说的是正法,人家也不接受,你说多可惜!
 
  诸佛菩萨处众,处处谦虚,真的是自卑而尊人,我们应当学习。所以经要常念,要多念,为什么?否则的话展开经本想起来了,把经本合起来就忘掉了,老毛病、老习气还是犯,就是改不了。圣教熏习的力量薄弱,圣教熏习的时间太短,所以他不起作用。真的必须是千遍万遍,时时刻刻唤醒,到什么时候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够记住经中的教诲,都能够依教奉行,得利益了,功夫得力。这个时候你的气质真的就不一样,你会法喜充满,你真的得自在安乐,你得受用了。
 
  我们展开经卷好象是不错,对于宇宙一切万事万物、一切众生,知道与我们都有恩德,是一体的关系,总不能像佛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喝一杯水、吃一粒米、咬一个菜根,都生感恩之心。这些万物它生活在这个世间,它为什么?它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供养我的。我喝这一杯水,水示现在这个世间它来供养我的,我对它要感恩,我对它要回报!我怎么回报?我要全心全力报答众生,为众生服务,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世间话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对了。一切众生都为我,我不肯为众生,没有回报,错了,怎么不造罪业?一切众生都为我,我应该念念、行行、时时刻刻都为一切众生,我接受它的供养,这才是理所当然。我要没有回报,我要不能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我有什么福分来消受这一份供养?所以佛门用斋,先教人存「五观想」。但是今天这个五观也变成形式,有口无心。怎么知道他有口无心?他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不像,不像一个知恩报恩者,所以那不是真的,这就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容,怎么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学佛,真的不晓得从哪里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入门,这都是不读经,少读经的过失;或者是读经的时候不能够深解经义,没有人指导,在细行上全用不上力,你说可惜不可惜?所以帮助人建立自信心,这个功德很大。
 
  第二「信他」,这个他是谁?的指诸佛菩萨,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我们要信阿弥陀佛。信佛就是信佛在经中的教诲,信祖师大德,信善知识。我们都知道求学求道要去拜老师,拜老师的时候不能不慎重。我们用智慧细心观察这个老师的德行,选定了,既然拜他做老师了,对他就要产生圆满的信心。印光祖师在《文钞》里面讲,有人问他:「学佛有没有捷径,能够让我很快契入境界?」问他的那个人跟我早年的心情完全相同,我也有这个问题,我向章嘉大师请教过。同样的问题,这两位善知识答复不一样。印祖的答复,他说:「有!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印祖答复的。章嘉大师对我的答复不是这个说法,当然我问的问题一样,根性不相同。我是初学,请教印祖的人可能是老修行,他的毛病是缺乏诚敬心,我的毛病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怎么落实?布施。我们细想这里面的意思,要信善知识,要信老师,因为你信他,你才肯依教奉行。如果对于老师的教诫阳奉阴违,在老师面前装着好象能够信受奉行,离开老师那又是一副面目,这不能成就。这是自欺欺师,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老师,那道业怎么会成就?世出世间的圣贤法没有自欺欺人能够学成的,世出世间圣贤常常教导人,圣贤之法从「不自欺始」。我们自己不能欺骗自己,然后你才能帮助别人,你才不会欺骗别人。
 
  我想有不少同修读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分。这一部经过去我们讲过三遍,都留下录像带,还有同学发心从录像带把它写成文字。我们在这经里面看到,佛为我们说一位比丘,因为嫉妒障碍,挑拨是非,造谣生事,把好心学法的信徒,破坏他对于善知识的信心,断别人的法身慧命,果报堕地狱!经上给我们讲,在地狱受罪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我们人间的年份。人间的时间跟地狱有时差,地狱里度日如年,实在讲,在地狱感受那是多少大劫。破坏人的信心,破坏人学道的信心,有这样重的罪过,我们几个人晓得?反过来说,要是成就众生学道的信心,功德是无量无边。我们究竟是造极重的罪业,还是修积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一念之差,果报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们不能不懂。
 
  我们懂得,我们明了,大家常跟我在一起的人,你看看我怎么样对人。早年我在香港讲经认识了圣一法师,他邀请我到宝林寺去访问,在禅堂里面给大众讲开示。他是修禅的宗门大德,我对他的弟子,跟他学习的人,无论出家在家,我赞叹禅修,赞叹圣一法师的德行,赞叹这个法门,赞叹他们每一个同学,劝导这些学人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同学,要一心一意随顺圣一法师的教诲,你会得到圆满的成就。我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我知道这是有机会给我积功累德,我绝不破坏别人,不会说「念佛好,参禅不容易成就」,我绝不说这话。我要是说这个话,破坏别人的学习,破坏别人的信心,破坏别人的善根,那我的罪过就跟《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所说的必定堕地狱,我懂这些道理。
 
  往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跟我是老朋友,差不多我一学佛的时候就认识他。那个时候他很年轻,大概还不到四十岁,他大我十岁,我那个时候是二十六、七岁,他不过就是三十六、七岁的样子,都是讲经的法师,我们很投缘,很谈得来。我到新加坡去,他听说我去了,很欢喜,到机场接我,我离开新加坡,他在机场送我。邀请我到他的道场里面去讲开示,我看到听众有五、六百人,我也很欢喜,是他的信徒。我劝导这些人要亲近善知识,演培法师是善知识,要听他的教诲。他学的是法相唯识,他求的是往生弥勒净土,我也极力赞叹,成就听众们对于演公老法师的信心,希望他们传老法师法相唯识的大法。我不劝他念《无量寿经》,我不劝他们来听我讲经。我懂这些规矩,我知道怎样做是修福,怎样做是造孽。
 
  所以破坏师生的感情,破坏师生当中的信赖,那个罪过比什么都重。「信为道元功德母」,无论是佛法、世法,成就都在信心。善根深厚的学生,聪明智慧的学生,遇到那些挑拨是非,在学生面前说老师的过失,在老师面前说学生的过失,使师生两面失去信心,这个事情常有,自古以来都有。真正善知识,不会受这些谣言所动;真正好的学生,也不会被人欺骗,绝不丧失信心,这都在「信他」。你对于老师有几分的信心,你得几分利益,这就是印祖所说的,你有一分诚敬,诚敬是从信心里生的;对老师不诚不敬,没有信心。你有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对于世出世间法,学生跟老师当中,要懂得帮助他们建立互信。这个功德之大,就像佛在经典上常讲的「不可思议」!
 
  菩萨在此地,名号当中,『明见十方』,这个名号含义很深。「明」是智慧,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做的才如法,你做的才纯正,你很愿意做,很乐意做,那是你的大慈悲心,所以『清净大悲藏』。帮助一切众生建立信心,信佛、信法、信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是僧宝。僧宝诸位要记住,不是专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因为僧,他的本意是团体,是一个随顺佛陀六和敬教诲的团体,这个团体叫做僧团。佛讲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依六和敬,这叫僧团。这个团体四个人,出家的也是僧团,在家的也是僧团,不分男女老少,四众同修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但是一定要依六和敬,不依六和敬,不能称僧团。出家人在一起不修六和敬也不能称僧团,这是僧团的本意。大慈悲『以方便令生信解』,这功德大,所以懂得信他。
 
  后面接着信理、信事,佛在经典上讲的道理你要相信,佛在经典上讲的事相你也要相信。譬如佛在这部经上跟我们讲这么多神众,跟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都是今天科学家没有办法证实的。没有办法证实要把它否定,那是错误。你要否定,也要拿出证据来。拿不出否定的证据,在正确做学问的人叫存疑,「我不敢相信它,但是我也不敢否定它,慢慢等我再求证。」这是做学问一个好的态度,应当是这样作法。武断否定,武断说这是迷信,这是错误的。可是我们明了,我们清楚,我们自己对于佛陀经教里所说的一切事理深信不疑。
 
  怎样帮助别人也生起信心?这是要智慧,要善巧方便,这里头最重要的,自己做出来给别人看,而且自己做的真正有成绩,别人才能相信。我们做了,做了没有成绩,说服力量就薄弱,拿出很好的成绩给人看,这个说服能力才强。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说,我们修学究竟有什么功夫?有什么成就?头一个就是我们的色相,色相是招牌。我们修得好,从哪里表现?从色相上表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难尊者看到这个色相,才发心追随世尊学习。《楞严经》发起的因缘就这么来的,这就是你修学成绩具体表现。
 
  你要问这是什么道理?道理不难懂,连算命看相的都知道,相随心转。我从前的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总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学佛之后,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相变了。跟大众在一起相处,大众都有非常明显的感觉,现在人讲的磁场好,气氛好。真正有道德之人,我们亲近他,接受他的磁场。我在年轻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认识十几位名教授,我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去亲近他们。纵然没有疑问,我坐在他旁边听他跟别人说话,我就得很多利益,那个气氛不一样,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能生喜悦心。所以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就这个道理,我们要相信。一切事理佛所讲的没有错,如果我们觉得现实社会跟佛所讲的有差距,我们相信佛所说的,再冷静观察社会的这些事理,不能轻易失去信心。
 
  最后两个字是信因、信果。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五周因果,《妙法莲华经》一乘因果。佛法世法总离不开业因果报,所以种善因决定得善果,造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报,这是世出世法的真理。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要相信。因果何以不空?它有三个现象不空,第一个「转变不空」,因它会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转变。「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这都是事实真相。因此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慎重,要想一想,我这个造作的因,将来会得什么样的果报?如果想到这个果报是不善的,那我们不可以起这个念头,不可以说这个话,不可以做这个事情,这里头有大道理,不可以不明了。所以令一切众生生信解,不但生信心,增长信心,还要帮助他正知正见,真正理解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第十句:
 
  【普发威光主药神,得方便令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
 
  这个法门是不能缺少的,为什么?主药神要是缺少这个法门,他为一切众生治病不能达到究竟圆满,有这一条那就圆满了,确确实实做到究竟的治疗,帮助一切众生圆满的健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得很好,他说「世医疗治」,世间医生帮病人治疗,那个病治好之后还会发生,换句话说,不能断根,这个我们是知道的。甚至于有一些疾病,医生只能够用药物控制,是不是真能控制得住?能控制多久?很多医生自己也没有把握,必须跟病人生活密切的来配合。但是佛法给众生治病那就不一样,佛法里头最殊胜的方法无过于「念佛」,念佛为什么这么殊胜?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什么最殊胜?心想佛最殊胜。想佛就现佛的果报,想佛是种佛的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那个善果是成佛。想菩萨你就成菩萨,这是实话。想什么,什么境界就现前,所以佛家常讲「心想事成」。
 
  佛家的修行,无论哪一个法门最重视的是「观想」。念佛法门里面,《十六观经》,佛讲十六观最后的这一个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么叫观?你念这一句佛号,心里想阿弥陀佛。这十六种方法,诸位要晓得,后后胜于前前,愈是最后愈殊胜。佛法也不离世间法,世间法我们讲娱乐表演,我们看戏,最好的一出戏在最后,叫压轴戏;佛给我们说法亦复如是,最殊胜的法一定在后面讲,在最后。十六观,这十六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殊胜?最后一个,没有想到最后一个居然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清凉在注解里教导我们,「趣称一佛,三昧易成」,这就是讲的专念一尊佛,你容易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之后,智慧就开了。念佛三昧就是我们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又说得很详细,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都是清凉大师所讲的「三昧易成」。如果我们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有把握往生凡圣同居土;要能念到事一心不乱,你就能生方便有余土;要是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就生实报庄严土。话虽然是这么说,极乐世界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世界,不是一般诸佛剎土。为什么?它是平等世界,这个不可思议。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同时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都得到,这个不可思议,这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在其他任何经论里面都没有讲过的,这是把众生的病圆圆满满的治好了,你成佛了。
 
  菩萨的德号,『普发威光』,威德光明。威德光明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我们要学习。我们这个身相、色相不好,怎么能摄受众生?要摄受众生,一定有相好光明,因为众生喜欢色相,佛菩萨就用色相做为方便,接引众生,我们要了解这个意思。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八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二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1经 善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6.觉支相应]
 修行人非常内敛,是真实走上来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有些僧人不持金钱戒,却非要用持金钱戒的标准去要求,好像不太合适吧?[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兄弟分产,树木顿枯[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色法[栏目:黄忏华居士]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一讲[栏目:慧祥法师]
 比丘尼传 2 晋 伪赵建贤寺安令首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2[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34.初禅[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栏目:杂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