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五卷)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三行:
 
  【复有无量主方神。所谓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现光明主方神。光行庄严主方神。周行不碍主方神。永断迷惑主方神。普游净空主方神。大云幢音主方神。髻目无乱主方神。普观世业主方神。周遍游览主方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续不绝。】
 
  到这里是一段。「主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导一方,或者是主导一个时代,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譬如学术、科学、技术,乃至于工商,甚至还包括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所以主方神所含的内容非常之多,几乎每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只要他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大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人物都可以说是主方神,这也是诸佛如来示现这种身分来度化一类的众生。第一句是说出他的数量,『复有无量主方神』。无量或者是无数,意思都是显示尽虚空遍法界,告诉我们《华严》这个法会,决不能够局限在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入定,认为这个局面就很小了。因为他称性,既称性就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内外,所以每一个团体里面的人数都是指向圆满的虚空法界。
 
  我们看下面列举十位上首表法,从十位上首德号当中,我们要细细去体会、去学习。第一尊,『遍住一切主方神』。「一切」,当然是多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东西多?如果就学术上来讲,我们今天讲的科目,学校里面所排的科系。一切科系,岂不就是一个圆满的学校吗?像一所大学,它里面分很多学院,院里面还分很多学系,系里面又分很多科目,这就指一个完整的,这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之后,当然一定是学以致用。讲到致用,那就是我们社会上各种的行业,「一切」也把各种行业全部包括在其中,连我们出家人这个行业也不例外,也在其中,这是一切的意思。如果就理上来讲,也能够讲是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真正可以说一法都不漏。「遍住」,住是什么意思?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教给我们要无住,此地教给我们遍住,跟《金刚经》上的教诲是不是矛盾?确实有些人拿这个经跟《金刚经》一对照,「释迦牟尼佛说话颠三倒四,一会儿教我们住,一会儿教我们不可以住,到底是住好还是不住好?」实在说,佛没有说错,我们自己读经的人错会了佛的意思,怎么可以怪佛?遍住就是无住,这个意思能懂吗?
 
  早年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了一个比喻,我说自私自利,自私到极处就是博爱,今天在华严会上,这个意思应当不难体会,为什么?《华严》教我们入不二法门。住跟无住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同样一个道理,自私跟博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要是把这个二法融合成一法,那就是佛法。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可以住在一法上,住在任何一法都是错,你要是遍住一切那就没错了;遍住一切,无住,无住任何一法。我们听话要会听,因为你偏住在一法里面,那就是私,那是烦恼,你有偏爱,你有偏心;如果是等念一切,这不就是博爱吗?所以无住是无住任何一方。世尊要不能够遍住一切,他就没有必要去普度众生,何必去找这个麻烦?这个慈悲就没有了。大慈大悲是等念众生,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遍住的意思。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决定不能产生误会。由此可知,此地这个句子跟《金刚经》上「应无所住」,不但没有冲突,可以互相阐明、互相解释。什么叫遍住一切?无住生心就是遍住一切。什么叫无住生心?遍住一切就是无住生心。是一个意思,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有人写信来问我,说我讲经曾经说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修清净心重要。他举个例子说,现在大陆上这么大的灾难,水患,我们就看着不动,不要理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种人听经可就很麻烦,我们对于大陆上这些灾难,积极在筹款、在救济,哪有能说是坐着不动的道理?于是他的疑问来了,我们这个叫不叫攀缘?我们常常讲随缘而不攀缘,这是不是攀缘?不是,还是随缘。他连随缘、攀缘两个名词意思没搞清楚,所以就错解了意思。我说的意思他都错解,佛说的意思焉能不误解?所以讲解一定要讲得清楚,听一定要听得周圆,不可以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就会产生很大的误会。
 
  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是对自己,自行。佛法讲作用,从体起用,用有两方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菩提心不是说得很明显吗?《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本体。从体起用就说了两个;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这个不可以颠倒。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他说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经、论相同;第三个他受用,大悲心。由此可知,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经、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对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对大众那可不行,大众要面面替他顾到。如果今天李木源居士学了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还要搞这个讲堂干什么?还要搞什么弥陀村?不要搞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是为众生,为众生要尽心尽力,不攀缘,随缘。今天我们这个道场建立,念佛堂、讲堂、弥陀村它缘成熟了。缘成熟是看看可能成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要全心全力去做。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没有冲突?没有,自己没事,忙着别人的事,忙着大家的事,与我自己不相干。弥陀村建好了,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这一个时代大众的福报,我们遇到这个缘把它促成而已;自己不可以居功,我们只尽心尽力去做。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做?你过去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度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所以尽心尽力去做。这里面自受用跟他受用要能辨别清楚,然后就知道没有矛盾。
 
  一切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是无念。古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不是什么念都没有,什么念都没有就变成无想定,那是外道、邪道,不是正法。无念是无自私的念头,无一切为我自己的念头,没有这个。为我自己、为私,那叫邪念,所以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都没有了,这就不是佛法。诸佛菩萨有正念无邪念,这个要搞清楚。正念是什么?遍住一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些人没有得度。所以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常常怀这种悲愿,度众生的意念,他的心是清净、是平等。为什么有这个念头,心还是清净平等?这就讲随缘跟攀缘了。佛发愿度一切众生,并不是积极要度一切众生,那度不来的;缘成熟了就赶紧去帮助他,缘不成熟在旁边等,慢慢的等,不着急,所以他心清净。不像我们凡夫心里很着急,要赶紧去度他,结果连自己也没度得了。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又不违誓愿,这才是真实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上报四重恩,建道场、树法幢、演经教、劝念佛,这都是报佛恩,正法久住。另一方面,念念不舍一切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平等的护念。你明白这个道理,哪一个众生不得诸佛如来护念?平等的得到。
 
  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一类众生,好象佛特别爱护他,特别加持他?有一些地区那些众生,佛好象就没有加持他、没有护念他,他还在受灾受难。在我们这个道场,同修们感触很明显,我们这个讲堂、这个念佛堂,好象诸佛菩萨特别关怀,大家到这个地方来感触磁场不一样。其实佛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大众,能感受到佛的关怀,能感受到佛的加持,是我们肯接受,佛把这些关怀的心意送过来了,我们肯接受,所以就很明显。有些地方佛送过去,他拒绝不接受,他去关怀,他就好象感应就没有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肯念佛,我们肯研究教理,肯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得到的加持就非常显著。如果我们对佛法排斥,不信,也不愿意去研究,更不可能去奉行,佛虽然同样关怀,你是一丝毫感触都没有,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问题出在我们这边,不在佛那边。我们做佛弟子要想学佛,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普遍关注一切众生,上至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佛法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要常常念在心里头。
 
  再看第二尊,『普现光明主方神』。「主方」,记住,主导一方,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都称之为主方神。「普现光明」,这是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不能够主导一方,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学术里面,无论是哪一种科系,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任何学术你如果有特殊的成就,现代社会往往对于这些有成就的人,国际上颁发诺贝尔奖金,这个奖金是代表一种成就,诸如此类都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在社会我们生活层次里面,无论过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有真实智慧,你在这个工作里面、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常讲是这个生活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模范,足以为大众做表率,令大众向你学习,你就是主导这一个行业,主导某一种方式,无不是展现出真实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普现光明,你的智慧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避免的,天天都在做的,这个生活怎样展现「普现光明」?前面所说的,诸位要细细去想想。我们喝一杯水,每一滴水里面都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抬头、举手、眨一眨眼睛,这里头也具足普贤十大愿王,你能够体会得到吗?
 
  这些高智慧,诺贝尔奖金没发现。在大乘佛法里头,诺贝尔奖金没有颁发给你不要紧,诸佛菩萨颁发给你的关怀,颁发给你的护念,成就你无上菩提,使我们超凡入圣。我们原本是个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现在这么一个大的转变,从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得大自在。佛法里面常讲得大善利,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利益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普遍示现真实智慧。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普现光明的意思。我们也想能入这个境界,可是想入总是入不进去。我们常说,我们希求的愿达不到,必有障碍,你要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把这个障碍消除掉,那不就没有障碍了吗?没有障碍,所求一定就有应,有求必应,你的愿会圆满的。障碍出在哪里?追究到根源,障碍出现在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这就是大障碍。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消除障碍,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够现前。此地虽然没有说德能,包含在光明之中,有智慧哪有没有德能之理?下面这一句,德能就显示出来了。
 
  请看底下这一尊:『光行庄严主方神』。这一尊德号里面关键的字眼在「行」,行是要去做,不是空口说,是要做到。不但要身做到、口做到,心要入境界,这最重要的;心入境界,身口自然就入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释「入」字,入有能入、有所入;所入就是一真法界,能入又分为身入、心入,然后特别强调心入,心入,身当然就入,心要不入,身怎样也入不进去,所以最重要是心。三业里头意业要紧,意业才是关键,由此可知,行最重要是心理上的行为,心理的行为是起心动念。「光行」,光是智慧,说明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起行,而所行的形相就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在虚空法界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表演,教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那是光行之相。无论是体、是相、是理、是事,都庄严到极处。「庄严」这两个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美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美好到了极处。
 
  这个说法大家听了未必能落实,我们还要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更明显一点,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这四个字「光行庄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包括我们全部的行为,身语意三业,三业都能够与般若智慧相应,你的三业就是光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形相自然就是庄严。身语意三业如何与自性般若相应?前面我们在主空神这一章讲得很多,主空神这一段我们讲了四个小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了如何与自性空寂之体相应。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种修行方法,对于我们的生活、修持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我们的境界,而且是有效、快速的帮助我们提升。像这些理事,这个经往后还要不断多次的重复,古时候的印度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不喜欢这么麻烦,印度人喜欢重复,不怕麻烦。我们仔细从旁边去观察,印度人可爱,我们中国人不如。中国人的言语文字,虽然极力讲求要求的是简要详明,实在说只有少数人得利益,大多数人得不到利益。有几个人听一遍他就开悟?毕竟是少数。印度人之可爱,他不怕麻烦,他喜欢重复,一遍没听懂还有第二遍,第二遍没听懂还有第三遍,释迦牟尼佛很有耐心,可以重复一百次、重复一千次、重复一万次,一直等到听众大彻大悟为止,这是佛的教学比孔老夫子教学慈悲得多。我们看《论语》,孔老夫子教学,他对于学生的要求,「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教了。像这个房子四个角,告诉你这边这个角是九十度的直角,孔老夫子教你这一个,你就应该联想到那三个也是这样的,孔老夫子教你。如果教你这一个九十度的直角,你再问:老夫子,那一边呢?老夫子说:你笨蛋,不教你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教,释迦牟尼佛不怕麻烦。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比孔子慈悲多了,不怕麻烦。这是我说古印度人可爱之处。
 
  这个地方讲智慧有浅深、有大小的差别。其实智慧哪里有什么浅深大小?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烦恼习气、妄想执着有轻重差别不同,我们烦恼重的人,智慧就显得小,烦恼轻的人智慧就显得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断烦恼,要除习气。而断烦恼除习气的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诸佛如来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最殊胜、最妙,我们今天采取这个方法。所以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只想着这一句佛号,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样子,久而久之,你就会开悟、你就会明白。参禅的目的是开悟,念佛的目的也是开悟;但是参禅如果不开悟,他就没有功德,念佛的人不开悟也能往生。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不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古大德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这个地方不开悟没有关系,往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会开悟,这是个特别法门,其他法门所不能比的。你表现出来自然就庄严,你的行谊自然就可观,这是光行庄严主方神所表的意义,我们应当懂得怎样去学习。
 
  再看第四尊,『周行不碍主方神』。「周行」里面的意思很多,第一个意思「周遍法界」,确实有这个意思,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没有障碍。像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是比喻,一切时、一切处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这是周行无碍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周密」的意思。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周密不是有心去设计的,是自自然然。我们今天讲思想周密,极其微细他都想到,方法周密,境界周密,果报周密,无有障碍才能做到,才算是周行。落实在本经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四种无碍,这是诸位都熟悉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问:这四种为什么都无碍?因为都与自性寂静之体相应,所以它是无碍的,本来就无碍。落实在事相上,小而毛孔、微尘,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大至虚空法界,都是无障碍的;不但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跟你讲实话。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是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才起障碍,一真就不见了,就变成十法界。「十」不是数字,我们要是把《华严经》上的十看作数字那就错了;十表无量、表圆满,数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圆满,所以十代表大圆满,不是代表数字。
 
  我们初学,从什么地方用功夫?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无碍行,我们非常羡慕,何以我们自己处处全是障碍?我们生活得很苦,生活得不自在。看到佛经上所说,看多了,多了就变成麻木不仁。佛菩萨有,我们没有,怎么学也学不到、也学不像。其实错在我们自己,我们不懂得从哪里学起。天台大师教给我们学习的次第,他老人家讲六个层次、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六即」。第一个给我们讲理,「理即佛」,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全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这四个字,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说,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叫做诸佛如来。诸是多,众多众多,众多是从相上说。给你讲真如自性,是从体上说;诸佛如来,是从相上说。体跟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天台大师头一个就把这个原理说出来,理即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意思。有情众生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无情众生也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如果大家还要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上说。我们用黄金塑造一尊地藏菩萨的像,这是有情众生,再造一个茶杯,茶杯是无情众生,都是黄金造的,一样,没有两样,重量相等,艺术价值也相等,没有两样。情与无情同是黄金,同一个性体,它怎么不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同成佛道,佛道就是圆满的智慧。这是理,理上讲一切众生统统都是佛。《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有这个经文,所以一切众生是真佛,不是假佛。不是说我们把他当作佛来看待,那你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你入不了境界;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为什么现的相不同?那就是诸佛如来随类化身,《楞严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千百亿化身;千百亿不一定是指数字,是种类,千百亿不同种类的化身。像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这些一类一类的,总共有两百多类,每一类里面的数量无量无边,那么才称之为诸佛如来。理亦如是。
 
  我们今天迷惑颠倒,我们的日子苦不堪言。尤其是生在现代这个时代,灾变异常。所以常常接近我的同修,我都劝导大家,今天生死事小,从生到死这一生当中没什么了不起,事小;死生事大,死了以后再到哪里去投生,这个事情大了。所以我们今天不怕死,想着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你能够想到这个问题,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你有智慧,你觉悟了。在佛法里面讲,摆在面前十条路,十法界,你死了以后,你到哪一个法界去?这个要有智慧,要有选择。每一个法界里面又很复杂,里头有无量。你说我选佛法界,好,不错。佛有无量佛,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你到哪一个佛剎土去?我们今天是老师替我们选择的,我们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选择阿弥陀佛的净土。我们怕什么?纵然灾难现前,有人说这个世间会爆发核子战争,核子战争在空中爆发,我们像看烟火一样,看得很快乐,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一点恐怖都没有。经上常常提醒我们「远离恐怖妄想」,所以灾难临前不恐怖,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如果灾难现前,自己一惊慌、一害怕,完了,三恶道去了。我们今天要炼这个功夫,什么样的灾难现前都不惊不怖,心是定的,有主宰,决定有好去处,很要紧、很要紧。这都是在周行无碍意思之中。特别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这个道场,尤其是这个念佛堂,放下万缘,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周行不碍」。
 
  天台大师说了理,然后给我们说「名字即佛」,这名字完全没有功夫,是在最初的修学。我们今天都是困在名字位中,所以自己的功夫不得力,困在名字位中。我们在念佛堂念佛也是困在名字位中,为什么?口念阿弥陀佛,心不相应。在念佛堂,现在每天十二个小时念佛,如果心不相应,那就是寒山、拾得笑话我们,「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是念这个名号,心不相应。要怎样才相应?再提升一个阶段,「观行即佛」,那就行了。只要有观行这个功夫,给诸位说,决定往生。诸位要知道,名字位中不能往生,观行就往生了。观行位,在其他法门里面不行,不能出三界,可是在我们净土法门叫带业往生;观行就是我们所说的功夫成片。什么叫观行?我们简单说清楚、说明白,这个心像阿弥陀佛,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想到阿弥陀佛的教诲,就想到《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讲得太多,一下想也想不起来,如果老是在想就打妄想,又打闲岔,那念佛又夹杂。不想,自然相应,与什么相应?清净平等觉,与这五个字相应就行了,这就是渐渐入境界,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这叫清净。
 
  在念佛堂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离开念佛堂,也没有是非人我,也没有贪瞋痴慢,那叫观行即。念佛堂里没有,离开念佛堂又有了,不行,你的功夫没成片。所谓成片,在念佛堂,离念佛堂,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这个样子,这才叫成片。离开念佛堂,不念佛号了,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又起来了,不管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不论是顺境、是逆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论是好人、是恶人;自己都能保持住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你的心确实住在清净平等觉里面,这个佛号有力量,功夫得力了,这叫观行即。绝不是说你每天念佛念多少个小时、念多少万声,如果不相应,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有把握。一定要功夫得力,一定要功夫成片。这样的功夫,在经上讲,生凡圣同居土。看你的功夫浅深,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可是这个我们可以不必介意,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平等成佛。《无量寿经》讲得那么清楚、讲得那么明白,我们要相信,经上决定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深信不疑。
 
  从观行再提升到「相似」,相似就是事一心不乱,我们未必能达得到。但是观行位中是任何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就是你肯不肯干就是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道理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观行即是决定不能成就,我们这个位子就成就了。所以,到「相似」是事一心,到「分证」是理一心,分证是出了十法界,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所以我们对于理事、方法、境界,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念佛才欢喜,知道自己念得是有功行、有功夫,功夫得力。分分修持,分分利益,自己圆满的得到,他都能相应。所以周遍、周圆的意思很多,我们在此地也不过就是略举几端而已,细说说不尽。
 
  再看第五尊,『永断迷惑主方神』。不但是要断,要永断。「迷惑」就是烦恼。烦恼里面特别着重痴,痴迷,痴很难断。贪、瞋这两种烦恼,古德常说,虽然猛利但是好断,唯独痴烦恼难断,古人有个比喻,比喻作藕断丝连。藕断掉了,丝还连在一起,说明痴烦恼很难断,愚痴,愚痴也就是无明。因为贪瞋,戒定就能断,你持戒能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持戒的意思广,我们今天说持戒,特别是在华严会上,大家决定不可以把它坐实在戒条上,那你就错了。戒条当然包括在其中,但是它的范围比戒条广大,佛所有一切的教诫都叫做戒,我们都要奉行、都要遵守,这才叫持戒。所以持戒能伏烦恼,因戒得定,定能断烦恼;定功能断烦恼,永断。永断是什么?让烦恼永远不会起现行。要到什么程度?要到四果罗汉。佛将修定,修行人修定,他们的功夫分为九个等级,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等级。前面八个等级都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四禅定生四禅天,四空定生四空天,合起来我们称它作四禅八定,这是修定的八个阶段,三界之内,没出去。第八定再加功夫,超越过去,到第九定成功了,出三界。第九定是四果阿罗汉所证得的,所以阿罗汉出了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了。阿罗汉的见思烦恼永断,见思烦恼虽然永断,迷惑没断,迷惑是无明,所以他能断见思烦恼,不能断无明。无明还要更深的定功,到定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断迷惑了。由此可知,永断迷惑,浅而言之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你才是永断。如果要讲到究竟处,给诸位说,要证到如来的果位才永断迷惑。
 
  《华严经》上给我们说,无明有四十一品,菩萨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从哪里来的?断无明上说的。断一品无明,断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是圆教初住菩萨;再断一品无明,叫二住菩萨;再断一品,三住菩萨;断十品,你十住就满了。再断一品,断十一品就到初行位的菩萨。四十品无明断了,还剩一品,等觉菩萨。这四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品断尽他就是等觉。等觉把最后一品破尽了、断尽了,这就证得圆满佛,就永断迷惑,这的确不容易。所以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看,我们就深深体会到,他们这些人不是真的法身大士,所以给你讲老实话,都是诸佛示现的,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法身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所示现的。你才知道华严海会是多么的殊胜,无比的殊胜。
 
  我们今天要怎样来断迷惑?如果从研教上来下手,怕的是不但破不了迷惑,可能会增长迷惑。何以故?我们研教往往把教义曲解了,不是如来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岂不是增加迷惑!我在过去遇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早年听我讲经,也跟我走得很近。以后听说他去学密,我们就很少往来了。早年他学经的时候,他是一个教师,是个中学的教师。在台湾中上学校都有学佛的社团,学生学佛的风气很盛,老师也学佛。他告诉我,他在学校佛学社里面开了一门课,讲《百法明门论》,他也是听我讲《百法明门论》,到学校去讲。我听了之后,我特别提醒他,我说你要特别注意,明门不要讲成暗门。他听不懂我的话,问我,什么叫明门?什么叫暗门?暗是黑暗,明是光明,不可以把光明讲成黑暗。这个话什么意思?会讲、会听的人,从这一百法里面开悟,那就是明门。如果讲这一百法,又把这一百法一条一条记得很清楚,那就变成暗门。众生烦恼、妄想已经够多了,你再加一百个妄想,叫他去听、去想,那不叫黑暗吗?不容易,这是学教的难处。你要是不能够正解,正信、正解、正行,你就搞错了。今天学佛的人,学佛有那一番宗教的热忱,但是他不是正信、正解、正行,所以佛法里头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他没有得到。
 
  如果我们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来说,诸位体会比较容易一点。现在大家都晓得,我们起心动念都会发出思想的波,都会发出波,我们从医院心电图里面可以看出来。如果你的心与道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你在心电图之下,你那个电波画出来的一定非常好看,它是平的,到一个时期它会震动一下,震动很微弱,幅度非常均匀,说明你的思想正常,你的心地清净。如果这个心里面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心电图的震动不正常,幅度很大。这个道理现在人都懂得。我们修学如果不是正信、正解、正行,你的思想波就是不正常的,跟你没有学佛之前差不多,没有什么改善。果然修行功夫得力,把从前那些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真的放下了,减少了,与正信、正解、正行相应了,你这个思想波就产生很大的变化。你心地非常平和、清净、慈悲、充满智慧,你的生活自然吉祥,你的工作自然如意,充满了幸福,前途一片光明,必然是这个道理。这个就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功夫不得力,你心里面的念头起伏还是那么大,还是那么复杂,还是那样的不匀,功夫不得力。虽然天天没有离开修学,没有离开你的功课,早晚功课一堂没缺,甚至于在我们此地念佛堂,十二个小时从来没有缺过课,功夫还是不得力,这就是不相应。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警惕,从这个地方警策自己,提醒自己。所以正信、正解、正行,重要!
 
  古时候社会环境单纯,没有太大的诱惑,人心厚道,听经少也行,没有关系。听了之后他就能信,他就能理解,解的不多也没有关系,他就能够老实念。「老实」两个字重要!老实的标准,古人所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叫老实。如果有疑惑、有夹杂就不老实。所以老实念,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现代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人心没有从前那么厚道,可以说许许多多人用心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诚的,欺骗别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知不觉,自自然然的它就起现行,就造罪业;虽造,不知道这是造罪业,还以为这是很正常的。而社会诱惑的力量,比过去加了一千倍都不止,所以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在教理上下功夫,那怎么行?你的正信、正解一定要从经论上建立,所以现在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大家又要听清楚,不是叫你一切经论都学,不是这个意思;那又把我们搞乱了、又搞杂了。我们广学多闻里头一门深入,这一部经锲而不舍,学一遍再一遍,学一百遍、学一千遍,要这样下功夫才行。所以我们今天讲多闻是遍数多,不是一部经讲一遍、听一遍就了事,那是得不到利益的。不断的重复去读诵、演说,这是多闻;广,从义理上广。
 
  我们在这个地方星期六讲《无量寿经》,诸位听了就知道。我听同学告诉我,我们第二品好象讲了有二十多次,是不是二十多次?在一般讲,二十多次全经都讲完了。这一品经讲了二十多次,广!我今天跟大家讲的广学多闻是这个解释,一部经里头广学多闻。我今天在此地跟诸位讲《华严经》,也讲得广。开头应当这样讲,让大家生欢喜心,让大家生希有心,知道这个经里面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字字句句对我们有真实的利益,学了就用上。如果这样的经文,这个经文好长,它不是短,太长了,有十一卷半的经文,这么长;如果这样的经文,都照注解含糊笼统讲过去,大家听《华严经》的兴趣没有了,枯燥无味,天天念这些神的名字,你就会退心。所以《华严》难,就难在这一关;这一关突破,后面就容易多了;这一关很难讲,很不容易理解。如果这一关里面,你能看出味道,那全经其味无穷,你真正尝到法味,真正生起法喜,法喜充满,法味无尽。所以深跟广的意思从这里说。这是我们看古人的注解、读佛经、听讲,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够误会了。有稍稍一点偏差,往往就误导,使我们利益得不到。利益就是我们的生活,佛法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过日子,这是佛法。
 
  再看底下这一尊,『普游净空主方神』。「普」是普遍,「游」是游历。第六尊菩萨跟前面第四尊「周行不碍」意思很接近,普游就是周行的意思。这个地方说出两个字,一个是「净」,清净,一个是「空」,空寂。净是从事上讲的,空是从理上讲的;心要空,心不能有,有就坏了;事,事是有,事要清净。事如何才能清净?事与理相应就清净,不相应就不清净。怎么样相应?与空相应。《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三轮体空」。佛举了一个事来做比喻,布施,举这桩事情来说明三轮体空。布施,有能布施的人,有所布施之物,还有一个能接受布施的人,三方面,布施这桩事才做圆满了。怎样叫体空?体空不执着,离分别执着,这就是空了。可见得不是事空,是观念空。不执着能施,我布施,不执着我,能施空;也不执着所布施之物,确实布施的有物,不执着这个物,也不分别这个物,这布施之物空;也不可以分别执着接受布施的那个人。事要不要做?事要做,天天在修布施。所谓布施即无布施,天天在做,事上有,心里痕迹都不着,这叫做三轮体空。那么你所布施的,这叫净施,三轮都与空理相应,也就是说都能够离分别执着,你的心永远清净,心里面痕迹都不落,这布施三轮体空。
 
  持戒也如是。戒要不要持?持,严持戒律。严持戒律,不着能持的人,也不着所持的戒,持戒三轮体空。然后是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无有一法不是三轮体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工作之中,点点滴滴要做得很认真,要做得很确实,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那你就完全错了。事要做,认真努力的去做,利益众生、利益自己,所以要做。虽做,他不着相,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叫三轮体空,他所造的这些就叫做净业。你们常常听到有善业、有恶业、有净业。什么叫净业?不着相,善、恶业统统是净业。一有分别执着,这个业就有善有恶;如果你要是不执着,善、恶业都是净业。
 
  这个话好象又很难懂,善业说净业,怎么恶业也是净业?《华严经》到末后有三位菩萨是专门做坏事的,做贪瞋痴的。在五十三参诸位所看到,甘露火王瞋恚,胜热婆罗门愚痴,他们是搞贪瞋痴的。他们贪瞋痴是净业,他不是恶业。我们搞贪瞋痴要堕三恶道,他们搞贪瞋痴成佛去了,作菩萨去了。为什么?三轮体空。为什么要现贪瞋痴这个相?度那一类的众生,有一类众生非用这个方法度他不可。他是用这种手段去度化众生,心地一尘不染,所以它叫净业。由此可知,无论是善业、无论是恶业,只要达到三轮体空都叫净业。与空相应,这个空不是顽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就是自性的寂静,在菩萨五种忍里面是寂灭忍,清净寂灭,空是这个意思。与这个空相应,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叫做净业。
 
  业是造作,你不是没有造作,你的造作是清净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是真在做,为什么叫无作?心里没有分别执着,那是无作。所以作跟无作是同时,它不是两桩事情,它是一桩事情。这个道理,这桩事情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落实在我们工作上,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上,你全修的是净业。你修净业,你是净业菩萨,你不是凡人。净业菩萨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这也是周遍法界,这里面细说就说不尽了。「普」这个字就说不尽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上,你才能真正得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十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十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十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壹壹 国盛教隆[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我相的勋章」亦有其必要性[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连经忏都没办法消除的业障要怎么办[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人有二十难之四 得睹佛经难[栏目:人有二十难]
 猛烈祈请历代上师——愿心中生起正见![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禅七的规矩[栏目:宣化上人]
 春节见闻[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博大精深的佛教 不能没有了信仰[栏目:能弘法师]
 信心与根机[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