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三四一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紧那罗王偈颂,第七首:
 
  【汝观如来大智慧,普应群生心所欲,一切智道靡不宣,最胜庄严此能了。】
 
  最胜庄严王菩萨,在前面长行我们看到,他得的是「了知一切殊胜庄严果所从生业解脱门」。殊胜庄严的果报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虽有希求的欲望,未必能得到这个果报,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业因果报,这是世出世法的真理。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一切经论当中都告诉我们,从心想生。不是别人的心想,是自己的心想;我们心想善,善的果报现前;心念恶,恶的果报现前。世出世间的现相千变万化,从来没有停住过,佛家讲剎那生灭,决定不会有亿万分之一秒的时间说它停住了,永远它不停的,剎那剎那在改变。这个现相怎么来的?一切众生妄念造成的。能造成的是妄念,妄念从来没有停过,妄念所变现的相分它怎么会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一真法界里面,一切现相常住的。像我们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永恒不变,这又是什么道理?他没有妄念,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们环境是常住的,树木花草永远不会雕谢。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佛说的这个话我们相信。我们这个地方,为什么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为什么会有这个现相?生灭心变现出来的一切物相都是生灭的,西方世界佛的报土生灭心尽了,生灭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所以现的现相是常住的。常住是真心所现的,我们叫真相,永恒不变,道理在此地。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首偈,菩萨教我们,『汝观如来大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每一个人都有。佛的自性智慧决没有比我们多一分,我们自性本具智慧也没有比佛少一分,完全平等,完全相同,为什么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不能不反省!你要不反省,你永远不会觉悟,你勇猛精进的心永远不会生起。我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相好,为什么他现前能证得,我们现前搞成这个地步?我们要生惭愧心!如果我们没有,那情有可原。我们有!有,为什么搞到这个样子?这是被烦恼习气搅和了,被妄想分别执着让我们堕落如此凄惨的境界。无量劫来,我们蒙受贪瞋痴慢的灾害,自己还不晓得,还把十恶当作好友,跟这些好友密切往来,十善排斥拒绝,我们的前途就如佛所说的一片黑暗,你愈堕落愈深,你的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佛这个说法,我们细细想一想,有道理。
 
  三恶道是恶业所变的现相,我们今天的心不善,起心动念都跟性德相违背。性德是什么样子?大乘经教里面所叙说的性德的现相,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跟大乘经教核对一下,就明白了。我们是背道而驰,佛是随顺法性,我们违背法性、随顺烦恼,完全随顺自己无量劫来累积的烦恼习气,我们干的是这个。这叫魔业,折磨我们自己的法性。如来智慧,这就是称性的般若智慧。怎样才能现前?除掉障碍就现前。障碍里头的根本障碍,我们常讲自私自利,这是所有障碍的根。这个根要不拔除,什么都不必谈,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不可能。怎么样拔除?把它转过来,起心动念为众生、为别人。我们常说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做好榜样给别人看,从这个地方下手。
 
  为了自己方便,破坏团体的形象,造罪业!这个事情我们看得很多,哪个团体里面都有,表现什么?不合作,这叫破和合僧,他不晓得他的罪名多重。僧团叫和合僧团,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团和气,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烦恼习气重的人不行,他要做特权阶级,样样跟别人不一样,自以为荣;实际上,他破和合僧,这个没有智慧、没有德行。今天社会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想改正社会的风气,不是靠口说,口说没用处,要做给人看,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人不能够离开人群、不能够离开社会,人是一个合群社会的动物,我们一定要认清楚,我们能离开大众独立生存吗?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从哪儿来的?我们穿的衣服从哪儿来的?多少人辛苦合作成就我们的衣食,点点滴滴都要靠大众供养。学佛同修每一堂功课回向,「上报四重恩」,拿什么报恩?只是嘴皮说说而已,打妄语。报恩是要拿行动来报恩,没有行动,这个报恩是假的。真正报恩的人是菩萨,佛教我们都作菩萨,菩萨是个觉悟的人,众生是迷惑的人,迷惑的人不知道恩义,觉悟的人知道。他用什么来报恩救苦?用行动,行动是四摄六度。
 
  四摄六度里头,第一条布施。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为大众服务。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这个意愿舍己为人?念念成人之美,成就社会善好的风俗,这是真的服务。稍有自私自利夹杂在里面,那就像《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讲的,你虽然行善,你的善里头夹杂着不善,把你的善功破坏了。一百件善功,你修九十九件,有一件不善夹杂在里面,全盘破坏了。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常作比喻,他说我们一杯这个杯子里面盛的醍醐,醍醐是上好的饮料,里面掺杂着丝毫的毒药,这一杯都坏了。不断提示我们不可以夹杂着不善,这是真功夫。不夹杂不善又谈何容易,这个不善是我们无量劫来烦恼习气,哪里能除掉?除不掉的!
 
  所以必须天天读经,读经是提醒自己。一天不读经,没有人提起,忘掉了,老毛病习气就犯了,天天读经。这就是为什么不仅是佛教,世出世间的教学重视课诵,宗教里面都有早晚课诵,其目的无非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而已。一个念忘掉了,这一念毛病发作,到什么时候才能契入境界,你自己知道。你要不用功、不发愤,你永远不能契入境界。什么叫用功?什么叫发愤?时时刻刻照顾自己,不要让自己堕落,这个人真的觉悟,这个人智慧现前。佛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
 
  『普应群生心所欲』。众生根性不相等、程度不齐,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众生的根性分为三等:上、中、下三等,好说话,希望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了解佛说的真实义。上根的人,佛指点他、帮助他超凡入圣;中等人,佛帮助他破迷开悟;下根人,佛帮助他断恶修善。这三种人都叫做法器,都有成就。下根所得到的是不堕三恶道,中根的超越六道轮回,上根的超越十法界。经上还说一类人,一阐提,这是没有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佛也不舍弃,佛给他下种子,跟他结法缘,但是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他要造作恶业,也可能堕地狱,他要在恶道里头吃尽苦头,那不知道哪一劫再得人身,再遇佛法,阿赖耶里面佛菩萨种的种子会起作用、会起现行。
 
  我们要晓得,我们这一生当中,对于圣教能够信受奉行,是无量劫前佛菩萨给我们种的因。这个上根、中根不是天生的,无量劫的累积,结果的。就像《法华经》里面讲的大树、小树、小草,佛用这个来做比喻。大树是小树慢慢长成的,上根,无量劫的修行累积的。得佛的法语,你能够体会,你能够觉悟,你能够受用,受用的多叫大根,得的多,中根得其次,下根得最少;没有根性的人,阿赖耶识里头落种子。因此佛法里头才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道理在此地。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不是在一时,生生世世,确实他有耐心、有长远心。这是说众生根性不相同,从大的说。
 
  从细的方面说,众生所欲不一样。欲望不一样,爱好不一样,现在说兴趣不相同,佛才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并不是教我们统统要学,不是的,你要那么想,你就错了。经典里面常常有比喻,把佛比作一个大夫,治病的大夫,所以佛为大医王。众生是什么?众生是病人,是这个大夫的病号。这个大夫非常高明,对于每一个人的病他都清楚,于是他给每一个人开的处方,你依照这个处方去服药,药到病除,这个道理大家容易懂。这些处方就是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再告诉你,你要把无量无边法门统统都学,就好象大夫把所有人那些处方、那些药,你统统都拿来吃,准死无疑。你们想想是不是有道理?你非死不可,不是佛把你害死,是你自己糊涂死了。聪明人懂得什么?佛替我开的处方我吃,替他开的处方,我才不吃他的。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的什么处方?他老人家当年在世,当然没有问题,你向他请教,他给你说法,决定应机;依照他给你说的,你自己去做,你一定成就。可是今天佛不在世,佛去我们三千年,我们今天依靠什么?今天所看到的是一大堆都是给别人的处方,我们面对这个,头痛!所以大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可是佛很慈悲,佛有智慧、有能力,不但知道三千年后社会状况,千年万载之后的社会状况他都知道,所以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就是在法门当中选择的原则,「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给了我们一个大的方向,我们懂得怎么选择。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现在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那我们接受佛的指导,我们取净土法门,这个方向没错。
 
  净土法门里面,经典也有很多种,修行的方法更多,我们取哪一种?大势至菩萨是净宗的导师,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讲得好,《净修捷要》里明显的给我们点出来,「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他指导我们的原则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告诉我们修学的果德,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指示。现在在中国,《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的版本,《阿弥陀经》有两种版本,三经、五经,包括过去祖师大德的注疏,也相当可观,这所有法门里面我们只要取一种,一定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取哪一种?取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程度,适合自己修行环境,守住大势至菩萨指示的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门深入,净念相继就是长时熏修,就成了。
 
  对于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经典、不同的注疏,一定要平等的恭敬,决定不可以自赞毁他。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不好,不可以这样说法。我这个对,你那个不对,你的对你未必能往生,他那个不对他真的往生,这个事情很多。你的对为什么不能往生?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不能往生;他那个不对,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老老实实念佛,那就成就。现在这个社会自作聪明的人多,古人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世出世间成就的人,我们仔细去观察,他们有个共同点,这个点是老实,老实人有真成就。不老实的人,纵有成就,也是昙花一现。他那个成就是什么?过去生中修积的福德,虽然现前,因为不老实保不住。老实人能成就。
 
  偈颂里面第二句观机,第三句授法。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这个地球上众生,普遍是什么样的根机?你要常常听听、常常看看,现在地球上的众生,他想些什么?他要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仔细去观察,在这里面要得出结论,他是善的、还是不善的?从业因我们就看出果报,如果因不善、缘不善、果不善,头一桩事情我们要反省我有没有?你要想帮助众生,先度自己,我们自己找不到自己的缺点,看别人,觉得别人做的这个不对、不如法,立刻回头想想自己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自度。能自度,才能够帮助别人。
 
  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错误的众生回头,帮助一些正念正行的众生发菩提心,发心广度众生?怎么个度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给社会大众做善良的榜样。所以你要看到社会不善的那一面,然后我们要做出善行的这一面,要做,不做怎么行?现在社会忽略了孝道,不孝父母,我们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孝养父母的榜样;现在社会大众不知道尊敬尊长,我们要做出来,尊重长辈,尊重贤人。要做出样子给他看,很不容易、很难,佛家常讲难行能行,难在哪里?难在自己的习气很重,知道这好事,不甘心、不情愿,别人对我都不善,我为什么以善意回人?这个思想是凡夫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圣人的思想。
 
  我们常常有这个念头,我们走的是六道,很可能走的是三恶道,没有省悟过来。省悟过来的人,我们走佛道、走菩萨道。佛道、菩萨道,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尽管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全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对待他们一片真诚、一片慈悲,这教化社会。不但不恨这一些冤家对头,反而更尊敬、更爱护这一些冤亲债主。你要问为什么?人生是演戏,他演反派,我演正派,没有那个反派,怎么能衬出我这个正派?一定有反派,才把我正派显示出来,他的功德多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让社会大众在这个表演当中,觉悟了,这教化众生。
 
  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永远是平等的,像一池静水永远不起波浪。我们为什么要感恩这一些恶人,道理在此地。没有逆境、没有恶人,你的善心、善德、善行表现不出来。中国人都羡慕岳飞的尽忠报国,岳飞的尽忠报国是谁把他衬托出来的?秦桧。秦桧是岳飞的大恩人,没有他,我们后世谁知道岳飞?不可能有人知道,他那一腔忠孝谁知道?秦桧把他显露出来。所以你们认为秦桧是恶人,我看他这人不错、很好。由此可知,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标准在哪里?标准在人心。你心地清净、心地平等,就像佛一样,顺境跟逆境平等,善缘跟恶缘平等,佛是平等心。我们今天为什么变成凡夫?不平等,顺境跟逆境不平等,善缘跟恶缘不平等,贪瞋痴跟戒定慧决定不平等,凡夫、六道凡夫!不平等就是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真诚,夹杂着自私自利,夹杂着主观成见,毛病在这个地方,我们总得要晓得。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知道社会大众,我们这才能帮助自己、帮助社会众生。
 
  『一切智道靡不宣』,这一句就是佛家讲的无量法门,「一切智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同时开演。所以他天天教、天天讲,我们天天学、天天听,什么样的经教都可以学、都可以听,长自己的智慧,可是不能修。就给我们跟一个大夫一样,看他治病,开方子用药,我们在旁边看,长智慧,那个药吃不得;不是治我病的,吃不得。我们在旁边看,这个行,广学多闻。自己修,一定修大夫给我处的药方,这是对我的,我有受用。所以自行是一门深入,化他是广学多闻。大夫天天给别人开方子,他不会统统自己吃,他自己晓得自己状况,也只取一味药而已。我们从这一个道理,从这一个事相去思惟、去观察,然后知道自己怎样学教、怎样演教。演是完全表演给别人看的,表演给别人看,实在讲是与自己不相干的,看到众生有毛病,我们怎样帮助他,表演一个方法给他看,启发他、觉悟他,意思在此地。希望我们同修要从这个地方深入,要细心去体会。
 
  『最胜庄严此能了』,他明了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种善因决定得善果。再看底下这一首:
 
  【业海广大不思议,众生苦乐皆从起,如是一切能开示,此华幢王所了知。】
 
  微妙华幢紧那罗王,这也是菩萨。他得的法是「善观察一切世间业所生报解脱门」,这个法门完全讲的是业因果报,这是十法界的真相。『业海』,「海」是比喻,「业」是造作,起心动念是意业,口里面的言语是口业,身体造作是身业,造的业无量无边。能造业就是这三种:身、口、意,无量无边的业不出身口意这三类,所以佛家讲三业。三业是业海,广大不思议。
 
  『众生苦乐皆从起』。所造的业是恶业,违背自性。自性难懂,我们初学不容易体会,我们换个意思来讲,违背圣贤教诲,这个好懂。经论里头是善恶的标准,那我们要问这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不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标准?不是的。我们中国在过去读书人都以孔孟学说为标准,再问问一部《论语》是不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不是的,是孔老夫子口里面说出来的,身体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的。那怎么不是他的?确实不是他的。他自己也说过,他一生述而不作,这一句话给我们讲清楚。他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所做的,古圣先贤教导我这么说的,不是自己天生就会的。清凉大师注解《华严经》,诸位在注疏里面可以看到,佛有没有法说?佛没有,佛所说的是古佛所说的,自己没有创作,都是走古圣先贤的老路。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是祖述尧舜文武周公,这是他从前面这一些大圣大贤,释迦牟尼佛是祖述过去的古佛。我们现在的人听了这个话摇头,创造才是英雄,跟到别人走不算好汉。好,你创造,尽去创造地狱、三恶道,好汉!要晓得古圣先贤,千万年那些人智慧德行的捷径,这才是叫真的真理。
 
  儒、佛,说实在话,要用一个字来说明,就是「诚」,真诚到极处。这是古佛教的,古圣先贤教的,不诚无物。诚到极处的时候,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清净平等是定慧。人心到清净平等,智慧开了;换句话说,我们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现前,就是心不清净、不平等。像水一样,这个水起波浪,动的,照外面的像就照不清楚;如果这个水是很干净、很平,没有波浪,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东西照得清清楚楚,那叫自性般若智慧。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照?就是你的心动了。你的心里头起了妄想分别执着的大风大浪,所以你的智慧德能完全失掉,这就造业了。造作的业是善业就变现出三善道的果报,造的恶业就变现出三恶道的果报;造的业是染业,染业没有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业是六道,六道的果报;如果造的是净业,净业是什么?把自私自利放下,没有自私自利,这个净业你就感得四圣法界的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有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讲你心清净的纯度。
 
  所以能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都想帮助别人、都想成就别人,你离开六道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最低要有这个程度。真的是想帮助一切众生,念念都想感化愚迷的众生,我们往生净土才有把握。可是觉悟很难,作儿女奉事父母,我想做个样子,父母都不在了,我想做个学生的样子给你们看,老师也不在了,缘没有了。现在所能做到的,慎终追远,只能做到这一样。我们教室只能供奉老师、护法的遗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至于老师在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态度去侍奉,你们就没见到;换句话说,你们也不晓得从哪里学起。
 
  古人教学,上一辈决定要给底下一辈做榜样。就是在家庭,父子之间,父亲一举一动都规规矩矩的,不能随便。这随便什么?小孩学会了。父母的言行举止是想到给儿女做好榜样,现在人哪懂?所以现在是作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当然的,你没有教。古德教导我们,教儿婴孩,从什么时候教起?儒家讲从胎教,怀孕的那一天教起,所以小孩会孝顺父母,会听话、会懂事。现在人不教,不教要想叫他听话,哪有这个道理?你自己做的不好的样子,他都看在眼睛里面,他都学会了,学得比你更多,你坏他比你更坏,你有什么法子?
 
  这样的一个趋势,我们很清楚,世界末日。今天社会的现象是世界末日的预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这样下去还能维持多久?我们看到西方很多预言讲,世界末日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有的人说一九九○年开始到两千零二十七年,这个说法很多很多。这个大劫难过去之后,还不错,预言里面讲这个世界有一千年的太平日子。但是在这个灾难当中,那说得很可怕,世界上的人口顶多只剩十分之一;换句话说,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会死,死在这个劫难当中,这个世界一切从头再做起。
 
  这个灾难我们也许都能亲身遇到,遇到的时候不要害怕,怕没有用,怕不能解决问题。知道这一个事实状况,努力念佛,努力修善,这个世界毁灭,我们可以移民到其他世界去。你有善功、你有善德、你有善业,你的去处愈来愈殊胜,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如果你造作一切不善,你的前途是黑暗的,那是深可怖畏。所以知道我们眼前遭遇到这个环境,不是不好,我觉得很好,提高我们的警觉,不放下也得放下!为什么?不放下,我们知道我们就往三途走,肯定的;放下之后,我们走佛菩萨的路,我们走上帝神圣的道路。
 
  要真正的爱世人,要真正慈悲一切,以一个纯善的心来处世,全心全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苦难众生在今天是普遍的,我们不要看到,他生活很优裕,他有亿万财富,他有崇高的地位,他还是个苦难人。为什么?没有觉悟,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瞋痴慢,他还是个可怜人,死了以后,前途不光明。我们要做好榜样去帮助他们、启发他们,让他们觉悟。所以一定要细心观察,看到别人缺点,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有,要有勇气改过,这是真正叫大勇。诸佛圣贤所赞叹的,大勇是什么?肯改过;大智是什么?是知道自己过失。人能够知道自己过失是大智,改变自己过失是大勇,大智大勇一定是大仁,仁慈博爱,这才真正是离苦得乐。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开示众生的就是这些,『如是一切能开示』。「开」,用现在的话说,启发我们。「示」,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示现。这是我们要学的,佛到这个世界上真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榜样,他把世间法放得干干净净,自己的生活三衣一钵,一无所有,他一样都不缺乏。一无所有是智,一样都不缺乏是福,福慧具足。现这个开示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今天信不过,自己不能够不积蓄。不积蓄,怕明天日子过不去;要多积蓄,希望物质生活过得舒服一点。这是迷惑,这是颠倒,这是错误,不知道愈是简单的生活,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
 
  生活里面,第一殊胜的生活是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生活是最健康的、最殊胜的。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有分别、有执着,分别执着完全没有断尽,只可以说是比社会一般人轻了一些,病根没有拔除。病根拔除,不一样了。古时候有一个济公长老,这个大家晓得,他吃东西他不讲究的,一点分别心没有。民国初年,金山寺有一位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他传记里面所讲的,他吃东西是人家丢到地下垃圾里捡出来他吃;人家供养他的钞票,钞票是最骯脏的,每一个人手上去摸,细菌不晓得有多少,人家供养他的,他都吃掉;他身体健康,一生不生病。而且春夏秋冬就那么一件衣服,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热;吃的东西,别人吃剩的、吃丢掉的,丢到垃圾桶里,他吃得很自在。
 
  我们看到煮云法师跟乐观法师给他写的一些传记,煮云法师所写的是他搜集的一些资料,乐观法师所写的是他亲自跟他在一起生活过,跟他在一起住过几个月,那不是传说的,实实在在的。他吃东西也不晓得有饥饱,吃一点点也行。乐观法师有一次跟他在一起,有信徒大概是做得不少好吃的东西,每一个信徒都拿一碗来供养法师,「法师,这我供养你,你吃」,好象他一次吃了二十多碗。乐观法师在旁边看到,这还得了,这会吃坏的!他告诉乐观法师,很有趣,他为什么能吃那么多?他入不二法门,多少不二。一次吃个一百碗,他说:我也没事。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行。饿了几天不吃,也没事,他有这个本事。都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展现给我们看的。这一个妙善法师,跟刚刚往生的普陀山妙善法师,名字完全相同,都是这两个字,不是一个人。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开示,我们要能体会,要在这里头省悟过来,真正觉悟过来,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我们就没有辜负佛菩萨的教诲。这是华幢菩萨他了知的,他明了。他为什么明了?他做到了;他要不做到,那不是真明了。唯有自己真正做到,这是真明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二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Part I. The Life of the Buddha[栏目:The Buddhist Catechism]
 禅定指要 二、现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吗[栏目:逸尘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一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你可以不生气 第八章 爱生气的习气[栏目:一行禅师]
 有人说,贪嗔痴乃是戒定慧,不知是否正确?该如何理解呢?[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栏目:觉真法师]
 听说金刚萨埵百字明咒是消业障最好的法门,对,叫消业障之王,忏罪之王,不知道应如何正确观修?[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请问法严寺的斋堂有一副对联写着: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请问三心是哪三心?[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中论卷第四[栏目:龙树菩萨]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