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八卷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7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八八卷)  2001/1/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388  
 
请掀开经本,主昼神偈颂第四首看起:
 
【佛雨法雨无边量,能令见者大欢喜,最胜善根从此生,如是妙光心所悟。】
 
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华香妙光主昼神,他得的法门是「开发无边众生清净信解心」。从这个法门来看,就是今天所讲的社会教育,是纯粹从社会教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在赞颂里面,很明显的,第一句「佛雨法雨」,上面这个「雨」念去声,念「玉」,做为动词用,就是降落的意思,这是比喻世尊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经典上我们看到他是主昼神的身分,而偈颂的头一句,它说是『佛雨法雨无边量』,我们就知道这一位主昼神是佛陀应化的,正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这是现主昼神的身分来教化一切众生。
 
『能令见者大欢喜』,众生的欢喜是从闻法当中得到的。佛要不讲经说法,不能够觉悟众生,这个喜悦就生不起来了。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佛在世讲经说法决定不是说一个法门、一部经论,而是宣讲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大家都知道,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适合这个地球上众生根机的,包括世尊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就是在这个地球上,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所有一切众生的根性,佛都说到了。要不适合这些众生的根性,佛决定不说,说了没有用处。无量无边的法门,看看这一万二千年,这个地球上众生根性契合哪些法门,佛应该说些什么法,是这么个来源,不是佛随便讲讲的。佛要是随便讲,那就变成契理不契机,佛不会说这个事情。
 
这给我们也有一个很大的启示。第一个,佛说这么多的法门,哪一个法门是适合我自己的根性。如果你选择对了,正契合你自己的根性,你的修学就会一帆风顺。为什么?契机。好象大夫治病一样,他把你病源看得很清楚,判断很正确,药下去,病就好了。如果世尊所说这些法门,我们修学有困难,不契机,这就是佛所说的不适合我,适合别人。我们众生很多,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虽然是一个大夫看,那一个大夫给每个人的处方不相同,大夫的处方就跟佛所说的经教一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当年佛在世,你遇到佛,你向他请教,他特别给你说的,那是最契机的,你当下就得利益。这个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很多例子,佛这部经还没讲完,讲了一半,甚至于讲三分之一,听众里面有开悟的、有证果的。这什么原因?契机。
 
现在世尊灭度了,距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中国典籍里面记载已经三千多年,我们生在佛灭之后三千年,选择法门就不容易了。这么多的经论摆在面前,要想样样都学是决定办不到的,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这么大的智慧,接受不了。而随便选择一个法门未必有效果,所以我们对于法门的抉择,总是用相当长的时间去尝试,也就是去试验试验,这是有必要的。试试看,不行赶快换,不要勉强。如果遇到好的老师,对于老师确实有信心,请老师观察我的根性,替我选择。老师替我选择之后,我还是要试验试验看看,合不合自己根性。因为我们亲近的老师,他并不是圣人,他也是凡夫,他修学比我们的时间长一点,经验比我们丰富一点,确确实实是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但是也未必完全可靠。这些都是真实的,所以他的选择我们可以试验。试验如果觉得有困难,我们再重新去请教,或者是请教另外一个老师,这在现前修学佛法都是正确的态度。
 
如果实在感到困难,对老师的信心不足,我们相信佛的话,佛给我们指示了一个原则,《大集经》上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这是依照佛陀指示的原则,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我们就选择净土法门,净土成就。我们仔细去观察,佛法流传这两、三千年当中,佛讲的话是真的,历史为我们做了证明,过去确实是如此。这样也增长我们对佛的信心,我们选择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经典确实是比较少,我们主修的五经一论,总共也只有六种。这六种里面,以《无量寿经》分量最大,可是比起其它宗的经论,还是少得很多,所以很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分量太多,没有时间去学习,它分量不多。何况这六种不一定要全部都学习,六种里面选择一种、两种,果然能够一门深入,都决定能成就。这个例子自古至今我们也看得很多,所以一定要有信心,我们在佛法修学就会有成就,现在人讲的有成绩。年年对于经典理解的不相同,年年自己契入的境界不相同,这里面才得法喜,才生长智慧。
 
我们现在修学情况又如何?我们每天还是生烦恼,依旧是迷惑颠倒,疑虑重重,得不到经典里面所说的那些殊胜的成就。原因在哪里?必须把原因找到,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学习的障碍就没有了。这些功夫不能不做,这种功夫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忏悔法门」,普贤大愿的第四愿。每天要反省,要去检讨,要把自己毛病在哪里找到,要改过自新,天天改过,这叫做学问,这在佛法里面叫真实功夫。我们反省、检点,我们的毛病都是出在没有认真依教奉行。我们这一生虽然天天在学习,而实际上阳奉阴违;连阳奉阴违甚至于都做不到。阳奉是表面上还是照做,我们连表面照做都没做到。换句话说,我们的学跟行脱节,学的是佛法,行的是烦恼,两个变成不相干,怎么会有成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烦恼习气不肯改,不是改不过来,而是不肯改。真正肯改,哪有改不过来的道理?不肯改就没有办法了,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随顺无始劫来的烦恼。你发心来学佛,实际上对佛法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你那个信心若有若无;说你没有,你好象也挺信的;说你有,佛的教诲你一句也没做到。这是我们病根之所在。
 
学佛是我自己学佛,与别人不相干。千万不要把念头搞错了,「别人都没有照做,我去做干什么」?这个念头不善,这个念头叫自暴自弃,毁掉了自己。佛教我的,不是教他们的,我要学佛。我要学佛,换句话说,决定要放弃自己的知见,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日常生活、工作,对人对事对物都要遵守佛陀的教诲,这叫学佛。佛教给我们怎么存心,我们有没有照做?十善是初学,佛教我们存心:无贪、无瞋、无痴,我们有没有照做?没有照做!我们每天用心还是用贪瞋痴。佛教我们怎么说话?经上讲,佛教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我们有没有做到?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我们还是随顺烦恼习气,这不叫学佛,这些道理要懂。佛教我们怎样做人?佛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最基本的教诲,教诫初学、教诫入门,我们从这儿入门。如果连这几条都做不到,我们学佛实际上没有入门,「大欢喜」怎么能生得出来?大欢喜,你必须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的教诲,至少要把这个做到。佛教我们怎么存心、怎么说话、怎么做人,这十条要做到。别人不做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为什么?他不学佛。决定不可以说,「他不学佛,我又何必学」?这就错了。
 
十善,虽然是个基础,要知道无上道是从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要从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向上提升。这十条做好了,有没有入佛门?还没有入佛门,基础。这是入佛门的道路,你路走对了,你还没有入门。真正入门是把见思烦恼里头的「见」烦恼断掉,这才真的入了门,欢喜心才能现前,法喜你才真正能得到。你没有断见惑,哪来的法喜?听经闻法生欢喜心,那不是法喜。见惑断了,佛经里面讲证须陀洹果,这才入门。小乘是证须陀洹果;大乘,像《华严经》所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华严》讲总共是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的第一个位次:初信位。《华严经》的初信位,跟小乘须陀洹,断惑是相等的,都是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思惑没断,见惑断了。换句话说,人家智慧开了,不再把这个身看作自己,这见惑断了;依旧把这个身当作自己,见惑没断。
 
见惑头一个是「身见」,身见就是执着这个身是自己。六道众生都是迷于身是自己,虽然在六道里头轮回,舍身受身,身见不断。舍身受身不自在,业力支配,这就是一般人讲命运。命运从哪里来?业力造成的,自作自受,业是自己造的。你造的善业,没有断身见,这个善业的果报是福德;如果身见断了,你断恶修善那叫功德,那不叫福德。功德、福德在事相上没有差别,都是断恶修善,用心上、观念上有差别。那就是一个着相,一个不着相,不着相断恶修善是功德,着相就是福德,差别在此地。「着相」,头一个就是身见。诸位想想这一关不容易突破,突破才入门;没有突破,没有入门。没有入门,哪来的大欢喜?
 
『最胜善根从此生』,最殊胜的「善根」是什么?我们现在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五根」,五根就是最胜的善根。由此可知,五根我们今天在此地是谈谈而已、说说而已,有没有得到?没有!我们连一条都没有,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那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在求学的时代,老师对同学希望是一桩事情,成就又是一桩事情。老师对同学有殷切的期望,几个同学能真正做到?能满老师的愿望?满老师的愿望,叫报师恩。老师什么愿望?老师希望你成就。你果然成就了,真正报师恩。所以老师决不要你对他奉承,也不要你对他供养,你能满他的愿望就是报恩。我们报佛恩也是如此,佛对我们什么愿望?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所以只要我们走的是佛道,这个路子正确,方向正确,决定没有偏差,这就是报佛恩。
 
说到这个地方,不断烦恼习气怎么行?净土讲的「带业往生」,这一句话我们也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能误会,「我烦恼习气不断也行」。可是经论里头讲得很清楚,带业只带业习,不带现行。你的烦恼根没有断,这个可以带去,现行不能带。现行是发作了,你的烦恼习气发作,这个带不去的,这不可以的。这桩事情在关键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在舍报的那一剎那,我们讲的是,世俗讲人死断气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烦恼不起现行,这带业往生。所以带业往生,真正意思是说这个。平常你起烦恼可不可以?可以;平常烦恼习气不断,到临终的时候恐怕也断不了,怕的就是这个。所以佛祖教我们在平常就要断、就要控制,这个控制就是伏烦恼。平常尽量控制,目的希望临终那一剎那不起烦恼。最后这一剎那等于打仗,平常等于是训练、练兵、操练,操练不认真,打仗的时候决定失败,决定打败仗,所以操练要认真。平常我们要认真尽量的控制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让它起现行,养成一个习惯,到临终舍报的时候烦恼不起现行,安安全全往生,这才叫有把握。平常不肯认真努力去做这个功夫,临命终时没有把握。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看到往生的人,人在病重的时候,纵然神智清楚,他没有体力,在这个时候完全是别人摆布,自己做不了主,这个时候叫真正可怜!我们在医院看到病重的人,看到之后就要想到,我将来也有这一天,怎么办?看到别人受这个折磨、受这个苦难,我们就要想到我会不会有这一天?太可怕了!这个时候烦恼习气最容易起现行,为什么?你看看环境,一切人与事,都不是自己愿意做的,平素要没有相当修养功夫,很恐怖!最稳当的方法,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知道什么时候走,走的时候不生病,不受这些折磨。人在病痛的时候,说实在话,医生、护士都是魔障。
 
韩馆长走的时候,住在医院最后那几天,跟他儿子要求:「我不怕死,我怕折磨,你们不要再折磨我了」。什么折磨?一会儿打这个针,身上插好多针管,折磨,太痛苦了!一会儿给她吃这个药,一会儿给她吃那个药,折磨!所以这个时候,在你周边的人都是冤亲债主,很恐怖!没有大的定功,没有大的福报,这一关很不容易通过。所以馆长临终,我每天到医院去看她,我觉得她对我「现身说法」,让我真正理解佛讲的三苦、八苦,病苦、死苦。我们要提高警觉,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能够把这两种苦免除。可不可以做到?我们看自古至今有不少人做到,为什么他能做到我做不到?我从这里头去反省,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来,把这个因素消除,我也可以做到。
 
这几十年,不说别的地方,我们住在台湾,台湾这么小的地区,念佛人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病苦,我看到的、听说过的,那都是真的,也有二十几个人;一般传说的,那就更多了。何以这些人能做到?没有别的,就是在平常已经下功夫了,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我们只要能把这一条做到就行了。随顺佛陀教诲,决定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放下,断恶修善,断恶是消灾、是消业障,修善是积福、积功累德。灾消了,临终障碍没有了;福报现前了,临终走的瑞相就殊胜。世间事,这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这是讲为自己,你自己能做到就是度众生,为什么?让别人看到了,他觉悟了,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过日子,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将来怎么个走法,就清楚、就明白了。这是最殊胜的善根从此生,这一点都不错。最胜善根决定从佛法里面生的,我们没有闻佛法、没有接触到佛法,哪里懂得这些道理?怎么会明了这些事实真相?要知道所有一切的修行功夫,真实利益是自己得,不关别人的事情。我们修好了,给别人留个好榜样,这就是利益众生;我们做不好,给别人做个坏榜样、做个坏样子,这伤害众生;这个影响的关系,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作为,知道对于众生、对于社会、对这个世间都有影响,影响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好的影响你做了功德,坏的影响你造了罪业。由此可知,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检点。
 
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做功夫的人,每天认真检点,用「功过格」这个方法。这从南宋以后,一直到清朝,很多人用这个方法。出家人也有用这个方法,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自知录》就是功过格。出家人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虽然是非常笨拙,那是真的,但是它很有效,非常踏实,老老实实从这儿下手,用这个来检点、来反省。我们现在没有用,可是我们自己也定了一个守则,净宗学会同修的守则,我们依照修行的五个科目,后面是节录《无量寿经》上的教诲,一共有六十二句。至少我们每天要用这个来反省、来检讨,对一对,佛这些教训我们做到没有?《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那是针对我们现前末法众生一般通病而说的,非常重要!善因决定有善报,恶因决定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也节录了四十几句。天天要看,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过,我们道心才会有根、才会增长。
 
生在这个社会,外面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一天不反省就会堕落。所以使我们想到,世尊当年在世教诫出家的学生「半月诵戒」,也就是他反省一次,可以能够保持半个月,很难得!今天,天天要反省。中国古人常说,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他就是反省一次能保持三天,现在这个社会诱惑力量太大了,我看三天保不住。天天反省,天天认真努力做功夫,我们道业才能成就。好,这首偈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九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73.重戒律开办学院 Establishing an academy for intensive ..[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总结[栏目:黄心川教授]
 前正觉山与苦行林[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生气是种酷刑[栏目:莲心慧语]
 《正理经》简读之十七[栏目:因明学讲记]
 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禅定的法门是什么?[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净化心灵的妙宝 二、世间的无常源自内心[栏目:达照法师]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90~99)[栏目:傅味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