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
净空法师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3

  重重诲勉第三六

  这一品经文承前品而来,世尊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教导我们应该知道警觉,知道戒畏。经文的末后劝我们正心诚意,不忘修学的功夫,这样才不至于失败,不至于后悔。慈心苦口溢于文句,感人至深。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这是以‘因果相生’的事实来教导我们。“五恶”是因。“五痛”是现报,就是在这一生中受到的果报。“五烧”,‘烧’是形容地狱苦报。无论是那一类的地狱,即使是寒冰地狱,所现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称为‘烧’。为什么地狱都现的是大火?因为地狱是嗔恚心所感的现象,嗔恚就是火。不只是佛法,印度一些宗教都是这种说法。即使在西方,如天主教、基督教,他们不讲六道,但是至少也讲三道:人、天堂、地狱。他们说地狱,也是一片火光。由此可知,经上讲的确实是事实真相,这是讲造作恶业的来生果报。

  “辗转相生”就是说造恶因者,必定要受恶报。受恶报时,心里又不甘心,嗔恚心更炽盛,造的业就更重。所以,堕恶道之后,为什么很难出来,道理就在不甘心受报。如同世间人,如果不幸生来贫穷下贱,就是此处讲的‘五痛’,他们生活遭受种种苦难,同样也不甘心。看到别人享受,心里就很不平,怨天尤人,更造恶业。不知道现前所受的果报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生修福,这一生得福报;自己前世没修,怎能怪人。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后世的人,只看眼前这一段,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恶道因果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历’是经历。什么人敢这么做?愚痴之人,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决定不做。经上常说‘菩萨畏因’,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即使受极大的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报自受,恶报受完了,善因成熟,善果就现前。这才是真正有智慧,明了事实真相的人。

  下面经文是从果报上不厌其烦的开导我们。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其今世”,讲的是五痛,今世苦痛。“先被病殃”,遭受严重的病苦。‘被’念‘披’,是破音字,与‘披’同义。这种病苦是“死生不得”,犹如现代所谓的‘老人病’之类。这一类人病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需要家亲眷属日夜照顾他。生这种病的人,多半家庭环境都还不错;如果是贫穷之家,这种病生不起的。富有家庭,家里可以请三班护士日夜照顾;得这个病,他也在享受。大家都知道,这种病无法治好。其实真正明理,没有不能治的病,问题是你信不信。他命里有那么多的福禄,有那么多的享受还没有享尽,他是躺在床上享受。他一年需要开销多少,即是他应有的享受。如果他命中福禄多,往往要享受十几二十年才走;如果少一点的,三、五年就走了,他要把命里的财禄都享受尽。世间人不懂得,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应当劝他舍财布施,把他的财物捐献作利益众生之事,或作救济苦难,弘法利生,都把它散掉,为他做好事。如《地藏经》上讲的,要让他知道,替他修福,则此时会有两种状况:一是他的寿命未尽,病即转好;一是寿命已经尽,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他自己好,家人也好。所以,一定要知道散财修福,把他每年的医药费布施掉。但是世人不肯相信,就只好让他躺在病床上慢慢消尽财禄。这桩事在中国、外国,大众皆常见到。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堕入三恶道,他的相貌就不好看。临终的人,若面貌很好,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桩事,我们同修中有帮人助念的,都有这个经验。在没有助念之前,面貌不好。念八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再看,他的面貌转好了,这就是助念的功德。虽然不能证明他往生,但是可以证明他不堕三恶道。因为三恶道的面貌很不好看,就是此地所讲的“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燋然’不是外来的,是他内心里发生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来的。佛为我们说出恶业果报,使我们在起心动念、言行造作处警惕自己。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此二句是从造作恶因的现象上特为提示警惕。一切众生,在此世间不可能没有冤家,不可能没有债主。因为我们过去无始劫来在六道里,不知道与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也不晓得欠多少众生的债务,总是自己欠人的多,别人欠我的少。这些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虽然不认识,也要讨债还债。这件事,佛法将它说破,大家就很容易体会。我们这一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特别是人事环境的不如意。佛教我们处处要忍让,‘忍让’是还债,是解怨;不要认真,不要计较。如果就事实真相来说,《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计较的!能忍让,冤结就化解。人家要什么?要名,名让他;要利,利给他;要什么,都给他。我们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不要的,正是他要求的;他不要的,正好是我们要求的。

  修道的人与世间人没有冲突,彼此能相安无事。所以,这些怨结债务可以慢慢的化解,慢慢消除。佛又告诉我们,我们修行,念念中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为什么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还债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回向偈’要从心里发出来,口念没有用,心、口要相应。回向偈上明明教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把冤亲都包括了。正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才认真努力的修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精进努力修行?为了报恩,为了还债,为了解怨释结,才认真努力的修行,希望无始劫的冤亲债主,在这一生中都能了结,不要等到来生。这一生假如不认真努力去做,则怨结来生还存在,往后世仍免不了要还债。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唯有得人身,闻佛法,才有机会解除怨结。

  我们在六道里不可能常得人身,不可能常闻佛法。地球上现在有四十多亿人,有几分之几闻到佛法?才晓得闻法机缘难得。闻到佛法的这些人,又有几分之几闻到正法?佛法在今日的现象是邪见比正见还多。正法里又有几个人闻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又有几个人听到《无量寿经》?所以一层一层淘汰,全球四十亿人里,恐怕剩下的一万人都不到!这才晓得佛所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是真实的。我们得人身,有机会闻到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我们应当庆幸,应当尊重,应当依教修行。希望在这一生中,把这些冤亲、债务都作个了结,这才能往生净土,不退成佛。

  如其不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这是八苦里的怨憎会,爱别离。‘怨憎会’是说你每天所接触的,所遇到的,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多半是冤家债主。‘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过去世有冤结,这一世初见到也很欢喜。怎么欢喜?这下找到欠债的人,可以向他讨债了。

  “从小微起”。‘小’是小小的磨擦。这小小的磨擦愈来愈严重,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对于身体、名誉、财物就有重大的伤害,这是“更相杀伤”之意。如是果报皆是前世恶因,今日遇缘自然报偿。我们仔细观察世间这些现象,在报章杂志、新闻广播里天天都有,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仔细观察其原因,症结所在,的确不外乎此文中所说,都是由‘贪著’发生的。‘贪’是贪欲;‘著’是执著。坚固的执著,不肯忍让。在一切境缘中,特别是‘财色’,自古以来,为财、为色家破人亡,乃至于国家毁灭,我们在历史上都能见到。“不肯施惠”,有几个人把这件事看穿。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品里看到菩萨的‘布施’,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舍,即使是身体也欢喜布施。身体是‘内财’。唯有菩萨知道,色身不是我,而是我所,所以身也能舍,何况身外之物。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对于自己的色身坚固执著,认为身是自己,产生‘我执’。有了执著,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据为己有。这是很大的错误,是第一个错误的观念。外面一切境缘能不能据为己有?决不可能!这是事实,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他所得到的,与所失掉的,简直不成比例。纵然得到,也是暂得,保不长久的。怎么说保不长久?色身不能长住,身会老会死;死了以后,那一样东西能带得去?那一样东西能占有?这正是古德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得去的,是所造作的‘业’。

  “各欲自快”,凡夫之人皆有这种愚痴。“无复曲直”就是唯图自利,不畏因果,不讲道义,甚至伤害国家社会,利令智昏。“痴欲所迫”,由愚痴而生贪嗔,造极恶业。“厚己争利”,特别是今天社会,无论在中国、外国,社会所崇尚的即是竞争,能有几个人明了此中真相。若人人都竞争,社会就不安定,世界就不会和平。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富贵荣华”,快意之事,不是争得的。命里有的,不争也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到。我常常提示同修们,譬如作小偷、作强盗,能抢得的财物,还是他命里有的;若他命里没有,他去抢抢看、偷偷看,看他能不能偷得到。所以,这件事确是冤枉!偷来的,抢来的,还是命里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种因,那来的果报!世间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我们要想得善果,就努力去造善因。善因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决不做犯法违纪之事,奉公守法)、忍辱、精进(指在道业上的精进)、禅定(心安理得),自然就生智慧,在此世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富贵荣华,不必去羡慕。即使命里有,这是鸿福,红尘中的福报,不好享受。享鸿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比清福难享,因为鸿福里最容易造作罪业。福报享完之后,必堕三途。如何能在鸿福里还不堕恶道,这可高了!诸位仔细看中国历史,恐怕十个都找不到。往往有福报的人都造罪业。俗话讲仗势欺人,或者仗恃特权地位,或者仗恃财富,或者仗恃其他势力,不知不觉生起贡高我慢;欺人当中,有的就会伤害人命,这样就造作极重的罪业。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他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荣华富贵是过去生中修布施的果报。容貌美满,六根完具,我们今天说的健康长寿,都是过去生中修忍辱的果报。前生修因,这一生得果报。得果报时忘了再修,果报享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要知道修善。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求人天福报,他知道人天福报里弊病很多,是最危险的享受,一不小心,转眼就堕三途。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求福报。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享福的日子不长久,很快就过去。因为享福的时候,不但不会再修福,反而造业;造业就折福。本来有六十年的福报,因为作威作福,可能就折减一半,三十年就享尽了;应当享的福报,一生都不能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教我们要‘惜福’。自己有福,且知道惜福,又能修福,福报可以保持一生,终身不衰。如果不知惜福,福报在少壮时候就享尽,晚年无福,则晚景凄惨可怜。年轻人受一点苦难,不在乎!怕的是晚年受苦。晚年受苦,那才真苦!

  由此可知,少壮时如果有福,福报现前,唯大智者不受福德。如何不受?他把自己的福报献给社会,供养大众共享,此是大智。发大财,要知道布施,决不要吝啬。你真的布施,你命里的福报永在,过几时自然又来了。如果自己年岁还不大,应再布施。到什么时候可以接受?七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多余的依然要布施。此时有福报,自在幸福!有人伺候你,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这才是真正的福报。肯散财,肯施财的,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我们观察世间现象,确实如经所说。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缘果报是自然的,没有人作主宰,没有人在安排。如果你仔细体会,所有的现象都不出因果定律。往大处观察,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完全是自心变现的,真的是自作自受。范围缩小一点,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再把圈子缩小,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环境,还是自己造的。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环境不自在,都是自己造的。若不是现在造的,就是过去造的,总是自己造的,还能怪谁?我们生长在这个家庭,遇到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前世结的缘。前生要是没有因缘,这一生也不可能变成一家人。佛在经上说得很明白,父子之缘怎么来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说老实话,总不外这四大类的因缘,缘结多生多世,只是轻重多寡而已。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自己造的。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很谨慎、很小心。他知道事实真相,决不动一个恶念,决不做一件恶事。因为他知道一个恶念、一桩错事,将来在生活上必定招来不如意。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无碍,只有不造恶业,才能做得到。所以这两句,小是我们现前生活环境,大至十法界都属于“天道施张”。‘施’是展施;‘张’是扩张。

  “自然纠举”。‘纠举’不是有人主宰。譬如行善,善果决不是佛菩萨赏赐你,不是上帝恩赐你。你造罪业,也不是阎罗王惩罚你,饿鬼来惩罚你,不是的。上帝、阎罗王有没有?有。从那来的?还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全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是‘自然纠举’。‘纠’是纠察;‘举’是举罪。把罪过举出来,此乃‘自然’之理。

  “茕茕忪忪”是惊慌失措之貌。恶报现前,自己害怕、恐惧,身心不安,惊慌失措的样子。“当入其中”,善因就感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古今有是”,宇宙之间有十法界、六道三途之事。作恶不幸而堕三途,“痛哉可伤”,诸佛菩萨看在眼里,非常悲伤。有没有办法救他?没有法子,因为果报是自作自受,佛菩萨没有办法代他受苦。

  以上所讲的是警惕我们,教我们知道事实真相;下面是教我们怎样修行,怎样永脱轮回之苦。

  汝等得佛经语。

  “得佛经语”,不是指别的经,正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不是指别的版本,确实是指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以其确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集大成,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多次宣讲之后,整理会集最完备的一个版本,所以就是指这个本子。

  熟思惟之。

  学佛最初方便,我劝同修要多读诵。读经的目的是破妄想执著,因为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我们凡夫的病根。我们用读经的方法破妄想,破执著。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来读这部经典。读的时候不要分别,不求解义,只要一直读下去。读经不打妄想,就会破妄想。读经是修定,将一切烦恼、执著都伏住。所以,读经的目的就是四弘誓愿之一的‘烦恼无尽誓愿断’。目的在断烦恼,断妄想,这是初学的第一个阶段。等到烦恼轻,烦恼少,智慧增长,此时就可以‘广学多闻’,进入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无论修学多少法门,总要以一门深入为主。我们主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我们应以此经为主。怎么修?首先,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都要明了。“熟思惟之”,道理要明白,教训都要记住。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这两句经文教我们必须依教奉行。佛讲的这些教训,我们都要做到。佛讲众生所犯的这些毛病,应当仔细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有的就赶紧改过,没有的要好好勉励自己万万不可以犯,这是‘修行’。这一部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就是我们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准则。“终身不怠”,‘怠’是懈怠,要尽形寿精进,不能懈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前面所说,完全是对个人的修行。此下所讲的是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与大众相处,先要知道“尊圣敬善”。‘圣’是诸佛菩萨;‘善’是指世间的善知识、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们皆要敬重,要尊敬他们。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讲‘孝亲尊师’,把孝敬扩大到对一切圣贤。

  “仁慈博爱”。‘仁’字在六书里属会意,‘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想到我要快乐,别人也要快乐;我要快乐,一切众生都要快乐。慈悲心、博爱心都是从‘仁’出生的。不能推己及人,那有慈悲博爱?‘博爱’不但爱人,还爱护一切众生;不但爱护一切有情众生,还要爱护一切无情众生,这样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大慈大悲是佛心之体。佛心平等慈悲。因为慈悲,才会平等;因为平等,才会真正慈悲。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平等的关怀爱护。

  ‘仁慈博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应当具有的心态。这不是佛对我们的要求。诚心,所作所为都是称性,都是自性本具的,没有丝毫勉强做作。凡夫现前的种种想法、看法、作法,是因为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后,起了种种妄念。妄念就是自私自利,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这些妄念变现妄境,众生无知以此为实,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常常堕在恶道里受苦。佛在经里教导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好处,就是得到出离三界,永脱轮回的机会。必须依教奉行,才真正不辜负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这还是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知道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但是几个人往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是三、五个,不念佛的就不用说。为什么往生会这么少?即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放下,没有舍贪嗔痴慢、是非人我;虽然念佛,心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要想心清净,不看破、不放下就不成。

  佛法的修学,无论那个法门,可贵的就是‘老实’,老实人就得度。凡是这一生在佛法里打滚,而不能得度的,仔细观察,都是不老实,自作聪明。古人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类的人也就是佛法讲的‘八难’之一。八难里的‘世智辩聪’,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能老实进修,真是非常可惜。当然,这与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实人,遇到善知识指出一条路,他能一直走到底,一生中绝不改变,那就决定成功。

  佛在此地教我们“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生死众恶之本’就是‘妄想、执著’。我们依照此经修学,肯定承认此经是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第一经。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海’就是指这一部经,所以此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之外,皆是邪念。这话有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说其他一切念头都是邪念,而念佛是正念?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能拔断生死根本,能出离六道轮回,一生不退成佛。你说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头都办不到,都障碍一生出离、不退成佛的大因缘。凡是障碍这个大因缘的都是邪念。

  佛说一切经,是对不能相信念佛法门的人而说的。要是相信这个法门,佛就不说一切经。不相信这个法门,佛再应机施教,再委曲婉转慢慢诱导你,到最后还是归到这一部经。一切法门引导你入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最后还是教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但是要知道,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一生想入华藏世界的人,在历史上也没有看到几个,这就晓得修行证果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五欲六尘扰乱六根,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的,谁有能力在这样境界里不动心。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还起心动念,功夫决定不成就。轮回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简单可以了断的;唯有‘老实’念佛,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之处。

  学佛人要把目标认清楚,我们的目标就是拔断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就是“忧怖苦痛之道”。‘怖’是恐怖;‘忧’是忧虑;‘苦痛之道’是指六道。一定要把这桩事作为我们今生修学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果然认识清楚,自然就能‘放下’。认清楚就是‘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把世间一切法舍掉。不但世间一切法能舍,出世间一切法也能舍。‘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奉劝诸位同修,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不要在此时此处耽误我们的宝贵光阴,扰乱我们精进,妨碍我们往生,那就得不偿失。我们决心先把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桩事办好。如果说自己有把握往生,那是另当别论,涉猎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没关系,因为你有把握去。没有把握去,可不能做这些事,万一因广学而不能往生,这一生又空过,这才是真正可惜,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再遇到如此机缘。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劝我们,教导我们作善。那个是第一善?这个‘第一’涵盖世间与出世间。世出世间第一善是什么?

  当自端心。

  ‘端’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的‘正心’。什么是正心?八正道只讲原则,没有具体说明,没有落实,而在这部经上讲的才是落实。‘端心’,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真心。除此之外,若还有其他法门,有其他东西夹杂,这个心就不端,这是最糟的事。菩萨行化在世间,示现在世间,无论宣扬那个法门,那部经论,心里都念佛。其他的法门是为了度众生,不得已所设的权巧方便,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这一部经,只有这一句名号。这话也不是我在此地随便讲的。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引用隋、唐的大德,他们讲得很清楚,即使《华严》、《法华》也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此就能了解《华严》、《法华》也是权说,也是方便说,最后导入净土法门才是真实说。《华严》后面若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不能圆满。《华严》之圆满就在本经,所以本经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

  今天时代不断向前进步,不会后退。时代愈进步,我们的生活愈紧张,工作愈繁忙,宣扬大经大论的机会愈来愈少了。将来的时代是《无量寿经》的时代,从此时起一直到佛法灭尽,就要靠《无量寿经》了。我们细细想一想,有道理支持此一认知。这部经不算长,也不算短,随时随处皆有机会宣讲全经。若讲演时间有限制,则经中任何一、两句都可以采撷来讲。合起来是全部经,分开可作无数的单元。确实能适应今后的时代,无论是那个国家地区的众生都欢喜,都能接受。这才能弘遍全世界,超越法界,超越国土,超越种族,超越宗教,一切众生无不适合。净土法门妙!这是我们要真正认识的。所以,大家学佛就在这部经上一心勤修,奠定根基。有能力,将来再涉及其余;没有能力,以这一部经自行化他,功德就圆满。确实能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此即是‘端心’。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此句经文意义甚深甚广。‘端’的标准,即是阿弥陀佛的行谊。学佛之人三业应当如佛。‘端身’是只礼阿弥陀佛。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如来,不再分别执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死心塌地。我劝同修们只供养一尊佛像,常常想著、念著,常常观此尊佛像。临终时阿弥陀佛化身来,就跟所观之佛像一样。你天天想他,到最后他真的来了,就可以放心跟他去。这是属于‘观想’。凡夫心粗,佛的境界太微细,没有办法观察。即使展开《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观都观不成,因为心太粗,烦恼、妄念太多。不得已,佛教给我们第十六观‘持名念佛’。因此,我们以持名念佛为主,自己供一尊佛像,天天观他,以此作为辅助,作助修,正助双修。选择一尊佛像,一生都不离开,我每天就观这尊佛像。佛没有一定的像,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临终时,你心里喜欢他现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身拜佛,听这一句佛号。佛号的音调也很多,现在台湾流通念佛的录音带,就有上百种之多。可以选择音调听起来自己感觉很舒服,听了能令心定下来,这个最重要。如果听了佛号心不定,就不契自己的机。必要听了令自己心清安定,烦恼不生,妄念不生,这种声调就非常适合自己,就采取这个声调。不要人云亦云,别人用这个声调,我也要跟他学习;过几天那个人说,那个音调比这个更好听,你再改变,你的心就乱了,‘念佛三昧’就不容易得到。所以,要一、要专,专一才能得念佛三昧。眼观佛、口念佛、鼻闻供佛之香。如果佛念多了,则有感应,你会闻到异香。‘鼻端’则不闻世俗的香气。

  这是总括身、口、意三业,“皆当自端”。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要别人来约束,自己要知道检点,要知道用功。用功要重实质,形式没有关系。我也跟诸位同学说过,形式主要的目的,一是表自己的敬意;另一更重要的意义是启发其他的大众,表演给别人看。让别人看了之后,对佛法生起恭敬之心,引诱他入佛门。所以,在大众之中,要讲求律仪;个人修行以戒定慧、觉正净最为重要。这点要晓得,因为个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视形式,必有一类众生就不能得度。那一类众生?怕约束,怕规矩太多、仪式太繁的,他就不敢来学佛。

  所以,佛在《法华经》里讲,末法时期一定要弘扬大乘,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现代是开放的时代,思想开放,行为也开放,若约束得紧,大家害怕,都不来了。古时候是封建时代,思想保守,行为也保守,每个人都很拘谨,所以弘扬小乘非常适合。今天的时代,还要用保守的小乘法,只能度一类保守的少数人;多数心胸开放的人,就度不了。佛开示无量无边的法门,是度无量根机的众生,门门第一,不能说这门比那门优越。门门平等,门门都好,只是度的对象不同。有人很重视戒律仪式,固执成见,小乘法就度这一类众生。他一见到就生欢喜心,认为这样严格,才是佛法;而大乘一切开放,以为他们没有修行,不是佛法。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佛的善巧方便无机不摄,普度一切众生。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佛在此教诫我们。‘与善’的‘善’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觉心。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是本经大善的标准,身心要与此相应。

  勿随嗜欲。

  万万不可随顺自己的贪心,随顺自己的嗜好,那就错了。‘嗜欲’是烦恼习气。不可以随顺烦恼习气。

  不犯诸恶。

  此句指‘身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作诸恶。

  言色当和。

  此句指‘口业’。我们的言语,对人要和颜悦色,如普贤大士之礼敬诸佛。

  身行当专。

  此句是佛真心全体显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劝我们,修行证果,成功秘诀就是身行要专一。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此句是讲佛弟子生活的风度。佛经里讲‘威仪’,世法里讲‘风度’。不论是行、住、坐、卧,所表现的仪态要安祥,要缓慢;不要仓促,不要慌张。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行持上不稳重,表示心不定。如果心是安定的,行为一定非常稳重,不会表现得慌慌张张。作事仓皇失措,总难免失败与后悔。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如果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们修持的功夫就丧失。‘谛’是真实。若不是真实的修行,心不真诚,行持言语不真诚,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迷惑颠倒,盲修瞎练。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
下一篇: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八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
 无量寿经讲记 受菩提记 第四四
 无量寿经讲记 宝树遍国 第十四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
 无量寿经讲记 必成正觉 第七
 无量寿经讲记 大教缘起 第三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七卷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一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6. Prince Siddharthas Wife[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心培)[栏目:人间佛教]
 迫于无奈造业回家忏悔,如何解决困境?[栏目:忏悔超度·净空法师问答]
 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佛法三根本要义[栏目:菩提道次第专题·三主要道]
 摄大乘论 第110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栏目:果煜法师]
 八圣道的生活 Righteous Life[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昂江扎西仁波切问答录(三)——金刚结[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