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
 
{返回 法师法语格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35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为我们安排一切。

  ◎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为有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么身分就尽什么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众的时候,则是历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采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僧团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础上。六和里面,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与大众相处,不用妄心。因为妄心每个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才会一样。“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别执著,才能与大众和合。只要心里还有一个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会不相同,很容易就会起冲突。

  ◎以真心与大众相处,这是大乘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够做得到,称为“道共戒”,道就是真心,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见和同解,则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虽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够伏得住,不会起现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够保持见和同解,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为见和同解的基础。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用“无量寿经”作标准,大家起心动念都依靠无量寿经的教训,就不会有有其他的意见。

  ◎如果研究经教、讲经说法,而不知道怎样修行,最好就老实念佛。佛菩萨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与念佛功德相应,我们凡夫讲经,在讲台上起心动念,在讲台下也起心动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是事实,是应警觉。所以不讲经说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讲经的法师,临终还会有病苦。能够参透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才知道领众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禅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回。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大众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大众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夹杂、不间断。听经就是专心的听,听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讨论,这样才会开悟。如果提出问题讨论,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念佛修一心,听经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没有不通达。所以,会听经的人,就像马鸣菩萨起信论上所说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起心、不动念,这真正是戒定慧三学圆修。

  ◎圣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选择环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须选择与众生有缘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如果这个地方跟自己没有缘,而跟其他善知识有缘,我们要随喜赞叹,希望众生跟他们学习,能够得到利益。所以要与众生广结法缘,才能广度众生。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众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众生增长贪嗔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度众生要看机缘,好比采果实,先熟的先采,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采。

  ◎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一、二个人缘成熟,就专为这二个人说法;如果大众的机缘成熟,佛就为大众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众生真实利益。

  ◎历史上有两种时代,一个是治世,一个是乱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上轨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规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乱世里没有制度和规章,环境变化莫测,所以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在乱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权达变,只能自利不能处众,弘法利生很困难。所以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手段处世,我们都应该知道,努力学习。

  ◎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么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传道很不容易,法达禅师如果没遇到六祖,不会开悟;但是如果他没有苦读法华经十年的功夫,纵使遇到六祖也不会开悟。无尽藏比丘尼也是专门在一部经上,下过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开悟。所以要用十年的功夫,专攻一部经,才能得到清净心。有定力,这是授受的基本条件,如果心不清净,就是佛菩萨来说法也不会开悟。

  ◎佛陀教化众生,都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定法可说,只要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都是正法,值得赞叹。自赞毁他、有门户之见的说法、作法,对佛法的弘扬、流传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断绝许多众生学佛的机缘、法身慧命。所以对于一切大乘佛法,我们都应该赞扬。

  ◎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法缘与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尤其在这个时代,魔障很多,我们应该要想办法尽量排除,使正法传布得又广又远,这是积功累德。如果反过来增长魔障,使正法消失,或者延后弘扬的时间,这都是很大的过失,所以要细心去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粗心忽略,犯下很多过失而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做了很大的功德,这都是没有智慧。

  ◎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刻板严肃的态度很难让大家接受。现代人喜欢活泼,所以我们讲经也不能呆板,在庄重里面要有活泼,活泼而不失庄重,这样才能够利益众生。所以“法华经”说,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开放,末法时期应该弘扬大乘。

  ◎讲经说法只是为贪图名闻利养,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经造下地狱的恶因,这是“不净说法”,我们不能不谨慎。

  ◎佛法经书、录音带、录影带、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权,限制流通,就是“不净说法”。我们能够把眼前的小利益与一切众生共享,必得广大利益不可思议。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于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众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众生。

  ◎古今中外,好老师能遇到一个传法弟子,已经非常幸运,更何况是很多个?中国自古以来,传法弟子最多的是禅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这样的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六祖之前没有,在六祖之后未曾听说。但是我们看佛经的记载,世尊的传法弟子有一千两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处听经闻法,由此可知,这些弟子都是诸佛示现,大菩萨再来,以学生的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众生对于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众生,对于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无量寿经”能够在短短几年当中普遍弘扬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文简单明了,程度高与程度浅的人,都能够听得懂,欢喜接受。如果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能听得懂,这部经就不能普遍利益大众;如果是程度浅的人觉得欢喜,程度高的人不乐意接受,这样也会产生对抗的力量。从这里我们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虽然不能完全体会,只要尽心尽力的弘扬流通,将来一定会有无穷无尽的大福报。

  ◎在观经注解里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能够用净土法门劝导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报佛恩。因为能够劝一个人念佛往生,就是帮助一个众生成佛,功德已经非常殊胜,更何况是帮助很多的众生往生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体、相、理、事、因、果都讲得很圆满。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法、看法、做法,如果都能够依照经文百分之百做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种修学方式,在大乘佛法里面,真正是登峰造极,所以古大德赞叹是“如来所说第一经”,帮助我们这一生,自行化他圆满成就。

  ◎讲经是以正法布施众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在往后的九千年,只有净土法门最契合众生的根器,世尊在“法灭尽经”里面说,等到佛法灭尽以后,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还能够住世一百年。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加持,帮助众生一生成就。由此可知,持诵无量寿经的人的确是十方诸佛菩萨护念。末法时期修学其他大乘佛法,即使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也不容易成就,一个是善根不够,一个是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堕入名闻利养。只有净土法门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出离三界、永脱轮回,当生圆满成就。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众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我们与大众相处,只劝人念佛、相信因果报应,这样可以避免过失。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要欢喜赞叹,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指点迷津,所以不要轻易说话。纵使自己修行有感应,也绝口不提,这点我们一定要遵守世尊的教训。末法时代,妖魔鬼怪都以神通感应迷惑众生,如果我们也标榜感应,很容易令人混淆,连正法与邪法都分不清楚。

  ◎我们口头上说利益众生,众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众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众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己保持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我们不要以佛法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处处看不顺眼,这是大错特错,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离开世间法,就没有佛法可言。这些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么人才能弘道?有德学的人。有学问没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见,佛法不知不觉变成魔法。只有品德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自利,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广度众生。所以发心讲经弘法、续佛慧命的人,品德学问都要努力充实。这也是佛法常说的“解行并重”,解是学问,行就是品德。

  ◎作为一个领导人,福慧都要具足,没有福报,下面的人不会听从领导;没有智慧,容易带人走错路、走偏差,那样过失就更大。所以我们观察任何团体的领导人,乃至于佛门道场的执事者,都要有福报。有智慧、没有福报的人,可以讲经,但是不能作领导。所以“人贵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跟别人争,一生过得幸福自在,不至于有大的过失,虽然自己不能领导人,但是可以帮助别人领导,一样都是利益众生。

  ◎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普贤行愿品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我们心里对待佛和众生都平等,但是在事相上,应该合乎世间法的规矩和秩序,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是现在世间的规矩、秩序已经破坏殆尽,伦理道德丧失,所以世界会有大灾难。我们身为佛弟子,待人处世应该有节度,但是心地要时常保持清净、平等、慈悲,这样佛法应用在世间,就是充满智慧的世间法。

  ◎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众;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众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所以帮助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做。

  ◎弘扬净土比弘扬其他大乘法门更殊胜,因为净土法门最契合现代众生的根器,我们自己专修,又能够尽心尽力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最有意义的大事业,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我们自己也觉得愈做愈欢喜,身体健康,事事顺利,这是现前的感应、华报,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是最殊胜的果报。

  ◎经上说“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就是“无缘慈”,我们希望做到无条件爱护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成佛,只有念佛法门是最方便、快速而稳当的方法。真正发心修学,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弘扬,帮助众生理解、修学这个法门,这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

  ◎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众生生欢喜心。

  ◎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则是对大众最好的供养。

  ◎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因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产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众生真正的利益。

  ◎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于众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舍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舍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于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处在动乱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动乱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论语讲“用行舍藏”,就是随缘。遇到顺境的时候,有人愿意重用我们,就可以一展抱负,放手去做;如果是逆缘就要“藏”起来,绝对不自我表现。普通人有一点才华就急于表现、藏不住,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随缘,知道什么时候该尽心尽力去做,什么时候应该收敛。佛法里面,“藏”的意思讲得更透彻。中国古代修行人,自己成就以后,有法缘就弘法利生,尽心尽力帮助众生,没有缘就住山闭关,住山闭关就是“藏”,自己努力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没有福报,尤其是当领导人,更要有大福报。没有福报,纵使争取到领导位置,也不能持久。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么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为“二足尊”,就是赞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修什么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获?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制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众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所以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里面没有真实的快乐。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我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不能成就,没办法超出轮回,是因为有冤亲债主来找麻烦、作魔障。不学佛的人,不知道释仇解冤,所以冤冤相报,苦不堪言。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不论是讨债、还债,都劝他念佛,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恶、恩、怨都转成法缘,世间人情眷属也转为法眷属,修行才能成就。

  ◎无论是世间亲属,或者是出世间的法眷属都有弊病。我们看世尊和提婆达多两个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师生关系,但是提婆达多却处处障碍世尊,所以认清事实真相以后,我们的心只管安住在道业上,对于一切人、事、物,不管顺境、逆境,都不必牵挂,道业自然成就,障缘才能够消除。

  ◎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出舞台剧,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负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众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众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众生。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所以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现代人推勫所有的规则,所以人心大乱,没有安全感。我们处在乱世,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广修布施,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在道场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训练班一样,教人怎样念佛。真正的功夫,还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念相继”。

  ◎我们专学某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就是“主”,其他经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萨为“本尊”,其他佛菩萨就是“伴”,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里说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随时可以变换。佛菩萨教化众生也是如此,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菩萨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来教化众生;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优美、最究竟圆满之处。在华严经里面,世尊就是教我们明了“主伴圆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大家共住一个道场,肩负弘扬、承传佛法的使命,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共识与精神。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众靠众、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里共修。因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众生。

  ◎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标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虽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往昔丛林执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腊月三十日总辞。正月初一新选的执事就职。“执事”是为大家服务,不是特权,地位平等,好比住持与菜头、粪头的地位都一样。如果寺院职位期限太久,不但四众弟子不服,实在也是妨碍自己用功。

  ◎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于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赞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我们希望台湾有一个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团,那么二千万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与大众和睦相处?要和合,第一个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见解与大众不合,就应当离开,不要破坏僧团,这是敬重僧团、尊重自己,爱护诸佛正法。

  ◎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里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来我们道场的四众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对于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为贵。论语上说:“礼之用,和为贵”,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一定是流弊百出。我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过去我们曾经开印经、制作录音带的风气,现在希望大家再开“养五德,修六和”的优良风气,使台湾成为福国,救度一切众生。

  ◎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要兴隆佛法道场,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一定要发广大的誓愿,对于一切道场、法师应当欢喜赞叹,让当地的信徒对于当地道场、法师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够获得法益。所谓“若要佛法兴,先要僧赞僧”,十大愿王的“礼敬”、“称赞”我们应该要这样学习。

  ◎佛弟子对于每个时代都负有教化的责任。每个时代众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样,所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品德、学养、表达技巧各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求进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众生愈来愈难调服,如果不精进用功、努力改进,怎么应付下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现在撷取世、出世间典籍的精华,这正是针对下一个时代,廿一世纪的弘法利生作准备工作。

  ◎佛门培养弘法人才,这几乎是海内外四众同修的共识,因为弘法人才实在太缺乏、太困难了。为什么困难?因为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绝对没有迷惑颠倒。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贪嗔痴慢,这都是迷而不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培养弘法人才之难,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动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

  ◎真正发心弘法,修学的基础首先要持诵七门功课: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吉凶经、四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这七种要能够熟读、背诵。行门,我们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科好比建筑房屋的架构,还要再以戒律充实之,我们选择“沙弥律仪”以及“五种遗规”。以上所说的,都是充实我们的德行,这在今时已经足够,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反而很难得到真实利益。佛学知识方面,可以采取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平时多看、多充实。所以一定要下真实功夫,这些都是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功课,将来讲经弘法、研究经教才能够得心应手。

  真正发心弘法的人,一定要发愿终生不做住持、当家,就是当一名教员;照顾道场、行政工作就让护法的人去作。弘法、护法彼此之间要密切配合,好比学校的教员、职员要合作无碍,才能够真正推动弘法利生的大事业。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讲经的人,一定要培养平等心,如果有一丝毫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就是烦恼,就是错误,就是迷惑颠倒。

  如果具备上面的基础,就可以研究大乘经论,虽然研究大乘经论,目的还是希望自己和众生都能够一门深入。像唐朝道绰大师一生专讲弥陀经两百余遍;民初郑锡宾居士也是在各处专讲弥陀经,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菩萨悯念众生苦,所以要普度众生。“苦”从迷而来,“乐”自觉悟而生,所以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先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要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自己一定要先觉悟,自己不觉悟,绝对无法帮助众生得真实利益。

  ◎佛法所在之处,必定要以教化当时、当地人为主;如果做不到这点,我们的弘法工作就是彻底失败。譬如在美国弘法,如果不以美国信众作为教化对象,佛法在美国就无法生根。所以要与众生广结法缘,非常重要,缘分要靠自己去开创,不要与人结恶缘。弘法工作如果失败,要认真检讨失败的原因,努力求改进,所谓“失败为成功之母”,一定要发心复兴佛法,并且要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众生得到真实、广大的利益。

  ◎我们希望整个佛法兴盛,而不只是一个宗派兴盛,现在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专门弘扬一宗,希望带动整个佛法发扬光大。最难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众生的利益为重。眼光狭小、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痴迷。如果能够想到一切众生的利益,认真弘扬佛法,才是真智慧。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赞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历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于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发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学问。我们自己虽然德学不足,但是不要过于自卑,因为现在没有人弘法,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不耻下问,谦虚求教,以真诚心感应三宝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必定要礼敬、赞叹,尽心尽力的向他学习、护持正法。

  ◎我们真正效法古人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嗔、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否则“无量寿经”讲不出味道来。

  ◎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对于不认识佛法、或者对佛法有误解的人士,我们说法应该尽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讲佛、菩萨,而讲“对于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等等,这样他就容易接受。我们帮助众生欢喜佛法、接受佛法、愿意修学佛法。要有智慧,运用善巧方便。

  ◎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一、不收归依弟子。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义,就是佛法入门的真实基础。弥勒菩萨在中间,笑脸迎人,代表学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发广大誓愿,救度一切众生,这才具备学佛的资格。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日新又新,不仅学问德行、才艺要进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做到前面所说的负责尽职、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听,增长见闻,不断求进步。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参观、考察十方诸佛国土的优劣,才建造出来的。所以学佛如果不懂得佛门教学设施的意趣,一定会流于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责任恢复、光大传统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众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助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这些都包括在戒律里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经典上说破戒比丘堕地狱。又说阿罗汉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狱所受的苦,还心有余悸,身上流血汗。我们自己造地狱罪而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古圣先贤都教我们要“放弃成见”,因为所有的争执,都来自坚固的执著。放弃成见就是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无论多么巧妙,都是妄想、执著,要能够彻底舍弃,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众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舍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众生烦恼。

  ◎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世间事知道得愈多,烦恼就多。知道而不执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门和儒家都教我们样样通达而不执著。知道得多,样样执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场无量,法门无边,却能共存共荣,就是因为不执著。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这个理念共识,就不会有斗争,而能够达和平共存的目标。

  ◎我们为大众传授五戒,内容就是“无量寿经”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经中所讲不仅是五戒,十善也圆满包涵在其中。

  ◎修学其他法门一定要用“了凡四训”、“阴骘文”、“感应篇”做基础,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习气,如果读“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对于这些道理也讲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感念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会集本,净土法门虽然好,还是不能够发扬光大,利益广大众生。这些事实,等到我们对于经典义理愈透彻,就体会得愈深刻。

  ◎“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李老居士眉注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于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佛门中讲“发露忏悔”,是向大众说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说别人过失,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结夏安居圆满日,称为“自恣日”。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圆满。

  ◎平常我们说别人过失,绝对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边,这是“规劝”。儒家教学,老师规劝学生,也是要关起门来训诫;学生听后获得利益,心里觉得很感激。公开说别人过失,善根深厚的人会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怀恨在心,寻求报复,将来冤冤相报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自己要小心谨慎,俗话常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

  ◎我们看佛经,一定要能够体会言外之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换句话说,心不清净,不管什么形式,都不是礼敬;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礼敬。所以佛法重实质,实质就是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起心动念。忏悔也是如此,忏悔最重要的是知道业障从无始贪嗔痴而来,表现于外,就是身口意的造业。我们能够内断烦恼,外净三业,这就是真忏悔。

  ◎修行的效果,我们自己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见与经典渐渐相同,就开智慧。智慧开后再看佛经,跟从前绝对不一样,从前看的只是表面,现在能够深入体会弦外之音。佛法实在讲,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说不出的,要有悟处,才能够体会。有悟处就有真实作用,作用是消业障。业障消除,往生决定有把握。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众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经上说,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这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还不能成就?就是因为情执没放下。如果我们还是放不下,空过这一生,来生恐怕要再经过无量劫,才能够遇得到这个稀有难逢的机缘。

  ◎印光大师教我们,要把“死”字挂在额头上。想想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去,心地自然就清净。

  ◎佛法常说“生死事大”,我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过去世我们也想过,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这一生我们又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世缘放不下,对于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坏善恶总有贪恋,所以虽然念佛,还是不能达到往生的标准。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我们能够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对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里才能平静,真正相信佛菩萨的安排没有错。正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管好、坏境界统统都接触,在里面磨练自己的清净心,处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嗔恚,这是真正修行。如果对于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起嗔恨,这是造轮回的业因。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我们的。

  ◎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动念是错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错,因为善、恶是相对的,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换句话说,还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轮回的业因。俗话说“凡事凭良心”,凭良心也是造六道轮回的业。

  ◎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清净心是功夫,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们看所有的众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就是了。所以经上常说:佛看一切众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界随时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念而转变的。

  ◎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么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著尽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修行要在人事环境里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嗔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娑婆苦海,种种的阻碍、困难在所难免,只要能够忍耐,障碍自然就会消除。所以六度里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积功德、种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无论处在顺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积的功德往往会前功尽弃,一定要忍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们平时用功念佛,到临命终时一定要做到“心不颠倒”,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的,决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学佛,也不会堕恶道;因为堕恶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没有一个清醒的人会到三恶道去。所以我们平时,就要确实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临命终时手忙脚乱。

  ◎如果我们不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创造命运。我们起心动念不断造恶业,却想要得到善的果报,希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持戒念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才能够改造命运,如愿以偿,过得自在安乐。所以真正修行人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慧,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菩萨能够在贪境中不起贪心,嗔境中不动嗔恚,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志愿、正确的目标方向,所以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为所动。又能够精进用功,不但自己修清净心,更以大慈悲心,尽心尽力的帮助众生,不求回报,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

  ◎凡夫有情见、有成见,看到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起嗔心,所以对于事实真相看不清楚,有错误。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对于顺逆境界还有一丝毫的牵挂,这些情见,都会障碍我们真实智慧。所以一定要发心利益众生,弘扬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对于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绝对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挂?必须作到“万缘放下”,才算具足信愿,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乐,远离一切苦恼,不老、不病、也不死,时时都有三宝加持,诸佛护念。所以要有信心、有愿力,认真念佛,十方诸佛都会加持我们,不但体质、相貌会改变,再大的业障也决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从相貌、体质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清净心最合乎自然。心里打个妄想,障碍自性功德,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古人心地清净,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何等的悠闲自在。现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还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团团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从这里我们细心去体会,才知道心地清净,法喜充满,是真实的快乐。

  ◎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从一个伤风感冒,我们都可以体会这个身体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间,为什么还要造业呢?财富再多,权势再高,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机会修善积福?聪明人当财富从眼前过的时候,就会运用智慧,支配妥当,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当,反而会造业。所以“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我们应该细心的体会。

  ◎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忏悔,自己已经跟清净心违背得太远。

  ◎佛教我们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绝对不动心,这就是“定”。“戒”是我们平常待人处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举止言行都有分寸。

  ◎一切众生都有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证得圆满菩提。但是我们要知道,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而已;觉悟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时候,菩提就是烦恼,两者是一不是二。烦恼虽然无量无边,终究是虚妄相,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一切的妄想、烦恼,自然会消除。

  ◎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修行最难的,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惠能大师说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见亦不见”,见的是自己的过失,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过,是自己烦恼起现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怎么还会看到世间过?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说得出来。我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我们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声佛号是成佛的因;看见众生可怜,想要修布施,这是菩萨因;起贪嗔痴是造三恶道因。所以无量劫来,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因统统都具足。因要遇到缘才会形成果报,那一种缘比较强,那一种因就先成熟,先受果报。“因”是过去生所造的,今生无法改变,但是“缘”却掌握在我们手中。今生希望得善报、不受恶报,就要断绝恶缘,努力加强善缘。所以成佛、成菩萨,或是六道轮回,权力都在我们自己,与佛菩萨、阎罗王没有关系,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忍辱对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世、出世间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碍挫折,世尊当年成道,还要受三月的马麦之报,更何况是佛以下的菩萨、祖师大德们,每个人弘法利生都曾经遇到许多障碍。以禅宗六祖为例,当初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六祖才二十四岁,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却为无尽藏比丘尼讲解一部“涅槃经”,帮助他开悟。可见得当时六祖已经有能力教化众生,但是还是到猎人队躲藏十五年,避免种种的嫉妒障碍。所以一生过得很平静,没有经过考验的人,很难会有大成就。

  ◎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佛经上说造五逆罪一定会堕三恶道。五逆归纳起来,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我们想要断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能够这样观照,烦恼就不难断除,至少也会淡得比较快,减轻修行障碍。

  ◎传道之法: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没有别的废话。

  ◎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脱轮回,而且只有净土法门,才可以帮助我们究竟解脱。然而必须要具备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的人,才能真正相信这个法门,依教奉行,三种条件缺一种都不可以。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听经闻法,对净土法门深入了解,断除一切疑惑,这是极为稀有难逢的因缘,如果能够真信切愿,必然永脱轮回,究竟圆满成就。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无尽深广的恩德,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余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世间的拉杂事,都是脱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我们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里没有牵挂。世间的善恶、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从心里真正放下,专念一部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一生必定圆满成就。

  ◎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我们白天念佛不间断,晚上也不能间断。晚上睡觉胡思乱想,是因为没有把佛号放在心上,如果心里真的有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佛自然不会间断,往生才会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说,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是我们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将来往生就靠不住,换句话说,虽然有信愿,但是不专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愿专一,无始劫来再重的业障也能够消除。

  ◎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法味,是因为功夫下得不够深,所以佛经上说,大乘菩萨的善根只有“精进”一项,精进才会有成就,松懈散漫的态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实践”。所以对于佛法的道理,我们必须真正去做,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以及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如果体会不到,表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真实受用。

  ◎金刚经云:“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业很难转变;只有心地清净、破除我执,才能够消除业障。凡夫所有的过失,都在于有个“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以会招来魔障。认真修行、心地清净,欲望很淡泊,什么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碍我们。

  ◎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众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众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身体不好是业障。我们身体不健康,表示业障没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运才能转变,业障才能消除。修行要发大心,如楞严经上说:“将此身心奉尘刹”,要把身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是则名为报佛恩”,这就是真正的报佛恩。

  ◎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是具备真诚、慈悲、忍辱和广大的心量,要能够包容别人,这是修行的基础,所谓是“心地法门”,发愿要全心全力利益众生,这就是经上说的“菩萨种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离六道轮回。

  ◎学佛修行就是学真诚,儒家所谓“诚意正心”,也就是佛门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牺牲自己、成就大众,念念都是损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会流露出温和、善良、恭慎、节俭、礼让的气质。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这个地方下手,什么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上,才算真实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诚心”,如果讲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难。

  ◎能够时常存著帮助别人的心,就是修福;时常为别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如果我们不懂得涵养这种温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错失很多积功累德的机会,而且将来别人也会有意无意的疏忽自己,这些都是因果报应。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赞、谤、毁、誉,都不足以挂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轮回、往生净土,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

  ◎学佛不是普通人,必须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纯正、温厚,纯厚的人自然就老实。我们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些都是无福之相。

  ◎现代人所有的过失,就在于喜欢“自我表现”,这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时常想到利益众生、宣扬佛法,这是发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贪图名闻利养,不肯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断的造业。所发的心不一样,想法、作法当然也就不一样,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时常想到为别人造福。

  ◎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不难察觉到自己的习气。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恶习气就很重,这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时常自我检讨,善的习气要增长,恶的习气要断除,这是修行的根本原则,念佛人也不例外。

  ◎人命无常,修行人只有光阴最宝贵,一定要老实念佛,才不会虚度光阴。

  ◎佛经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得人身,是因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业因。我们现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办生死大事,只会纵情沉溺在五欲六尘、贪嗔痴烦恼里面,这是将来生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应该要谨慎,时常自我警惕。

  ◎心里还有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走到那里都会有业障,即使一个人住山也会生烦恼,身心不自在。

  ◎学佛最重要的是“专精”,无论专学任何经典,第一要熟读经文,第二要求圆解,第三要认真实行。什么是“圆解”?能够了解“万法平等一如”,专学一部经典,任何一部经典都涵盖一切经,一切经典也圆摄此一部经,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样的见解才是圆融。圆解之后要圆修,也就是将经典中的义理、教训,与自己日常生活见解思想、举止言行融合成一片,这样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为什么不相信正法?因为见解不圆融,烦恼不能断。

  ◎研讨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对于经典义理能够真正理解。“解”是认识路,不认识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练,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确的见解。更进一步还要求“圆解”,有正确的见解而不能圆融,修行还是会有障碍。

  ◎今天存善心来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错误。我们想要帮助同修,首先要说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让他生平等心,然后告诉他修学的步骤与方法,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之人,首先要发广度众生的大愿,然后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一门深入,专学一个法门、一部经论,培养清净心。心地清净就生智慧,再学无量法门,才能够通达无碍,广度众生,圆成佛道。所以智慧开启之后,再读大藏经,三年真的已经足够了,因为“一经通,一切经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间法都能够通达,为什么?因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够通达无碍;我们因为没有定、慧,不要说一切法,连一个法门也不能通达。

  ◎修行人为什么要研究经论?因为对于经论义理不认识、不能够圆融,修行一定会有障碍。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佛。

  ◎从前出家,前五年不准听经、研究教理。而现在师父却教我们读经、念佛、研讨同时并进,这是希望帮助大家快点进步。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小时读经念佛,二小时研究讨论,这是解行并进。初学者以读经、培养清净心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后,对于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强,认真实行,所以初学、老修的重点不一样。

  ◎研究讨论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对于经典的义理透彻明了;第二步则要研讨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样去实践;这是重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顺境、逆境、家庭、社会之中,我们能够把经典的道理、原则、教训运用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之中,这样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够得真实受用。

  ◎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教训,真正能够做到两成才能往生;能够做到一半,就绝对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学佛真正不读经而能够成就的,只有一种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这是为一切念佛人作真实的证明,功德在讲经说法之上。像这样的人,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一般人学佛都要从教育著手,对于道理、事相真正透彻明白,才能够成就信愿,所以世尊不得不说法四十九年。

  ◎研究经论非常重要,没有理论的基础,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适当,虽然有进步但是很缓慢。所以研究经典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明了透彻,可以消除许多障碍,减短修行成就的时间。

  ◎初学阶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读经,等过了三千部以后,心定下来,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决定跟从前不一样。

  ◎我们“想”,就想阿弥陀佛的本愿,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想这个,就叫作妄想。我们“念”,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念阿弥陀佛,就是邪念。

  ◎真正的念佛人,环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实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会成就,就怕我们自己有怀疑、夹杂和间断。

  ◎我们读经、念佛,如果不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心行,还是不能够消除业障,只是修有漏的福报。我们所有的业障、习气都挂在脸上,愚痴的人看不出来,但是有智慧、有学问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有烦恼、有妄想的时候,就立刻读经念佛,恢复心地本来清净。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读经、念佛,恢复自性的清净,把烦恼、妄想渐渐去除。世尊告诉我们,妄想、执著是众生不能成佛的两大病根,妄想、执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堕,智慧愈少,所以六道里面,地狱众生的妄想、执著最重。菩萨的妄想、执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执著统统断尽,证得圆满无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见得这两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为什么不把它舍弃?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没有什么事过不去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一场空,所以吃点亏、受些冤枉,何必计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的大事。

  ◎佛法与儒家最忌讳的就是“杂修”,现代人不懂这个常识,很难体悟古大德求学的经验。

  ◎成功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专精”而已。李老居士当年教学,对于根器好的同学,可以让他同时学习两门,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学一部经。那些不愿由一门深入的同学,李老居士说:“我没有能力教你。”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喜欢一部经,只要能专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众靠众、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里共修。因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我们希望所有道场都是第一,所有经典都是第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专一精进”。

  ◎学习书法可以训练耐心、修定,没有耐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学习一字,临摹一百次。先学字的间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时要读帖,不间断、不夹杂。先要一门深入、专学一家,有成就以后才能够融会贯通。

  ◎有人问:“只依照一部《无量寿经》修学,这样坚固的执著能够成就吗?”末法时期,只要执著一种经论,一心专修就能成就。譬如这个讲堂有很多门可以进出,只要执著走一个门,进入讲堂以后岂不是门门平等?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说:“能知不能行,国之师也;能知又能行,国之宝也”,所以对于通达经论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们也应该赞叹,因为他能够指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学生努力发奋,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这就是古人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修行人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对于人事复杂之地,应当远离。

  ◎学佛要“福慧双修”,不怕没有福报,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在台上讲经要想得心应手,至少也得十几年的修行功夫,没有认真的修行、证得境界,只能把佛学名相解释清楚,义境绝对讲不出来。所以求学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则不达”。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这四句怎么讲?怎样学?会么!一是菩萨,二是如来,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还是一个人独自专修比较稳妥。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以及近代我们亲见亲闻,许多自在往生、预知时至的人,都是一个人专修。一个人修,警觉性很高,下定决心超出生死轮回、往生见佛;两个人在一起就有意见,杂心闲话,很难得到功夫成片。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把握光阴努力精进。

  ◎古德教我们“内养五德,外修六和”,从这里学起,再推展到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五德,什么都不能成就。

  ◎修行不需计较一切事务,只要不障碍弘法工作,凡事都随缘。

  ◎不论世、出世间法,都要靠自己自动自发去学习,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靠别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真正好学,对于道学真正有兴趣、生欢喜心,才会学好。愈是高深的学问,愈要有高尚的德学涵养,才会觉得法喜充满,而不堕流俗。

  ◎向人请教的文稿,中间要空两行,方便善知识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识没有地方改写,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傲慢,没有恭敬心。

  ◎护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够包容。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错。心要专、要清净,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养他。

  ◎真正善知识一定是非常谦虚,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而能够尽心尽力成人之美,爱护、培养下一代。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依理智,绝对不能依感情。

  ◎净空老法师自称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与人争、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实念佛而已。

  ◎处乱世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生,就是大福报。千万不要惹事生非,自乱方寸。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觉心提不起来,原因在于不读经书。所以师父常劝初学的人,要把“了凡四训”先读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时时提高警觉,修行才能得力。

  ◎不要与人结冤仇,不管他人报不报复。只要自己还有贪、嗔、痴的业力,就绝对障碍修道。

  ◎欺善怕恶,是绝对的错误,因果报应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时常提高警觉,自我反省、改正错误。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不能忏悔业障。所以要多读书,发现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愚痴,不能够改正过失就是造业。

  ◎我们起心动念不是对别人负责,而是对自己负责任。如果还不发心修善积福、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今生,恐怕又要轮回六道、长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认清事实,才晓得只有求生极乐世界是我们唯一的生路。

  ◎处在乱世,能够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报。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锋头愈好。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真正体会这两句话,自然就会心安理得、清净自在。

  ◎“无量寿经”上讲的三种真实:“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都是真实心的流露,真实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觉悟的心,自己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永离轮回、求生净土。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从前错误的行为;修学的方法是“净念相继”,认真念佛修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执著。

  ◎学佛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变行为。修行的利益有三种:住真实慧、明心见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积功累德(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我们修行的目标是“清净、平等、觉”,如果不修这三种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间灾难也不能免。因为我们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内外交感,一定会有苦报。

  ◎求佛菩萨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改过自新就是消除业障。

  ◎修行有效果,现前就能够得到身体健康、精神充沛、体力好,烦恼少、智慧长、法喜充满。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为自己心里有“毒”,也就是“贪、嗔、痴”,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秽消除,身体自然健康。

  ◎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是“饮苦食毒”,空气、饮水、食物,处处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经典上说,阿罗汉能够降伏毒龙;毒龙所散发的毒气,谁也受不了,只有阿罗汉、菩萨们的大慈悲心,才能够降伏它。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应。修行人念念为弘扬正法,想求道场也可以求得到。

  ◎印光大师说,学佛之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是学佛成就的秘诀。末法时代修学很难成就,就是因为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对于老师不能够百分之百的恭敬、服从,即使是佛菩萨来说法,自己还是不能够得到真实利益。我们学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则、尊师重道,做众人的表率、模范。

  ◎学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也是我们生生世世不能通过的大关卡,如果在这一生我们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彻底放下。

  ◎世、出世法都是从“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识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跟著他学道,才会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师学道,不要知道老师的缺点,才能生起恭敬心,获得真实法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别人对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应该铭记在心,更何况是父母、师长的大恩大德,我们更要念念不忘;这是培养自己忠厚的品德。别人对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别人有好处,则要念念不忘;能够学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地才会真正清净,德行才能成就。

  ◎善知识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师希望学生好,他们遗憾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环境学习,所以尽心尽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进,优点发扬光大。朋友与朋友之间,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实在讲,这个意识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断的根本。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想到别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善、恶,有丑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罗汉尚且有习气,更何况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丑陋的,我们也要舍弃,只看他光明的一面,这样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没有恭敬心的人,道业绝对不能成就。

  ◎凡夫总是喜欢看别人的丑事,而且愈丑愈好,这是大毛病。法师一生保持清净的秘诀,就是不看别人缺点,时常赞念别人的功德胜事。

  ◎人一生当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时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动、一言一行,极乐世界菩萨们统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想瞒,也只能瞒住世间的愚痴人,这种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忏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什么事情都要先检讨自己,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教我们存心仁厚。想要别人对我笑,自己得先对别人笑;处世要大公无私;这些都是学做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负担。一切境缘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净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际遇就让佛菩萨安排,让它自然成就。有缘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别这个缘是邪还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观察将来的影响,不要轻易被境界所转。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这一颗心,磨得又光又圆,心胸才会宽阔自在。否则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时候,双方都有过失、都要造罪业,来生来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生烦恼是自己内心有病、心里有冲突,与外境不相干。其实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世、出世间的学问、德行,都是自清净心显露。儒家讲“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讲“明心见性”、“净念相继”。这是人生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位,可见得言语的重要。古人说“祸从口出”,言语不谨慎,小则影响个人荣辱,大则导致国破家亡;这些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与人结冤仇,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修行“口业”最难守,世尊教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自己一定要谨慎。

  ◎诸佛菩萨眼看众生造业受苦,也不说一句,为什么?机缘还没有到,即使说了他也不觉悟、不会接受,反而会造业造得更重。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众生回头、肯接受时,才会帮助他。

  ◎不要诽谤人,也不轻易赞叹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涵容。古人说:“君子绝交,不言人过”,喜欢说别人过失,的确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毛病。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养;“政事”、“文学”是待人处世受用的原则。

  ◎有大智慧的人,态度一定恭敬、谦虚。有深度的人,听别人讲话不会立即反驳,先要经过深思熟虑,恐怕自己思虑不周,犯下过失。

  ◎自从庐山远公大师创办东林念佛堂以来,“莲社”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所提倡的“净宗学会”,正是是古代莲社的现代化,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而是一个独立的社团,每个学会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选干部,带领一个地区的念佛人,大家一起来共修。

  ◎中国儒家以礼乐教学,佛门则重视戒律与梵呗,戒律调身,梵呗调心,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高歌一曲,的确能够纾解心中的忧虑。世间音乐会激发人的情绪,但是佛门音乐,却可以帮助我们的心平静安定,所以称为“梵音”。经典上说,世尊在世的时候,以音声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呗的重要性。唱梵呗最重要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音声有佛菩萨加持,自然得感应。善导大师说“一切真实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作事一定要谨慎,真正爱护一个人,就不能让他有造罪业的机会。让众生有机会造罪业,这是我们的过失。

  ◎人道要有伦理才算是善道,如果丧失伦理,人道也就变成恶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饿的时候才会吃小动物,如果不饿,即使有动物从它面前走过,它也不理会;所造的杀业不太多。反观人类所造的恶业,比起毒蛇猛兽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后尚有上升,人死后反而往下堕落。

  ◎得到神通有三种方式:礳清净心,祃药物(效果不大),祎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丧失)。所以只有修清净心,自性能力恢复,才是真正的神通。清净心是定,我们依照戒、定、慧修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等到智慧开启,自性神通自然恢复,不求也能得到。

  ◎古人非常重视老师与朋友,这是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关键。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学的关系还要亲,同学还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学。我们自己发心修学,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找几个人一起研究讨论,这是古人所谓的“切磋琢磨”,道业、学业才会进步。

  ◎极乐世界的大众,每个人相貌都相同,这就是世间人所说的“相随心转”。我们仔细观察两个人,如果他们的相貌、言行、举止都相同,习气个性也会一样。所以一个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从相貌上看出来。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缘分不具足,什么事都不能成就。缘分来的时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没有福德智慧的人,纵然遇到胜缘,也会当面错过。

  ◎世尊当年教学,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萨、罗汉,虽然没有制度、没有组织,可是培育人才、教化众生都能成就。这些我们读历史都能够看到。现代人有制度、有组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质上毫无成就。这就是觉悟的人没事,迷惑的人多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用功。能够天天进步的是贤人;我们能够做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进步,也已经很可观。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进步呢?心地清净,没有什么事,牵挂、忧虑比从前少,这就是进步。所以修行,要能够真正的看破、放下。

  ◎学佛好好修行,作众人的榜样,就古人所说的“人天眼目”,这是修大福报、无量功德。

  ◎孔老夫子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中和”,所以我们看“论语”里面,字字句句都充满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个人一生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团体来讲,尤其是领导人,能够掌握中和之道,团体一定会兴旺。

  ◎读书要掌握总纲领、总原则,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静静观察,儒、佛的教学都是活泼而生动,绝对不教人读死书;读死书的人一定不会开悟;不仅是佛法,儒家也讲求“开悟”。什么是“开悟”?能够举一反三就是开悟,学习一个原则,会联想到许多事,懂得灵活运用、事事通达,这样读书才会有受用。

  ◎“事一心不乱”是解悟,“理一心不乱”是证悟。念佛的好处,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势至菩萨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

  ◎佛经上常说“五浊恶世”,现在这个时代,不但物质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人事环境也非常恶劣。不但贫穷人过得很苦,富贵人也不快乐;还有很多有权势的人,每天都觉得苦恼不堪。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冤家聚头,讨债还债,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时候大家亲如兄弟,没有利益的时候,再好的朋友也视同陌路,连父子兄弟,也会因为争名夺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残杀。这些情形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很多。再看物质环境,不但空气、水源早已经严重污染,就连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会产生副作用。我们自己不但烦恼很多,而且对于是、非、善、恶一无所知,只会盲从附和。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称为“五浊恶世”,真是“内有障碍,外有恶缘”,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勤奋努力的修行。

  ◎古德常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的可贵,在于能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发心牺牲奉献,自行化他,所以连宰相、将帅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彻底的牺牲与奉献,古德也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都是真实的告诫我们,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则将来一定会受果报。

  ◎从前出家人接受供养,都要讲经说法来供养施主。法供养要有清净、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养,所以我们要认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对于佛的威仪、轨范我们要认真学习,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才不愧为佛弟子。

  ◎世间人笑话学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许多人强调,要讲究营养、有进步的医学,才能保持健康长寿。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在苦难中生活的人,他们每天粗茶淡饭,根本谈不上营养,也不用吃补品,仍然活得健康快乐,也很长寿。由此可知,这些不是圆满的长寿之道。最究竟彻底的答案,佛法告诉我们,是修善积福。因为健康长寿是福报,福报必须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够得到。现在全世界灾难很多,有福报的人,再大的灾难也能度过。所以要学习清净、善良,节俭、惜福,在大灾难中自求多福。

  ◎佛门里面长幼的顺序,以德行为第一,其次才讲戒腊和年龄。最简单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好事、说好话。

  ◎世界的劫难,必须靠多数人知道忏悔、改过自新,才能够化解。但是这件事情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众生业力深重,感得大自然的报应。

  ◎唱念不容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平剧里面的唱腔、白文,与佛门的唱念很接近,我们可以学习、做参考。唱念的本质是真诚心的流露,技巧是表达的方式,心不真诚,唱腔再好也不能感动人。有真诚心,就算没有技巧,还是能够令人感动。佛当年以音声作佛事,整部大藏经,都可以谱成曲歌唱,由此可知唱念的重要。 

  ◎真正的好老师,一定很愿意教学生,把好的东西流传给后世;只可惜找不到学生。毕竟真正肯学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放逸、懒散,没有尊师重道和敬业的精神。

  ◎我们生在这个浊恶时代,是共业所感,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加上外面环境的恶缘,没有不造业的。但是也有真正的好人不受环境污染,不需要别人劝勉就能够洁身自爱,这种人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

  ◎八地菩萨的境界,我们业障凡夫的确没分,但是念佛人只要信心清净、净念相继,就可以达得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比不上一个老实念佛人,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就可以圆满成佛。佛经上说,这种人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数的诸佛如来,今生因缘成熟,承蒙十方诸佛威神加持,才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一生圆满成就,他的确是尽虚空、遍法界最有福报的人。

  ◎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有灾难,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安稳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吉祥,无论到那里,都有诸佛护念,不会遭遇一切的灾难,非常安全。

  ◎佛经上告诉我们,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只要信愿持名,“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信愿持名者,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等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

  ◎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好,可以使我们离苦得乐、身心舒畅、智慧开启、清净光明,绝对不是世间的日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称为“超日月光佛”。

  ◎经上说:“佛佛道同”,十方诸佛本性的光明完全相同,但是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所以跟众生结的缘也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要救度法界一切众生,法缘特别殊胜,所以世尊和诸佛都赞叹他是“佛中之王”。

  ◎净土法门是佛专门为我们这些沉沦三恶道的众生而说,附带为大乘菩萨、小乘罗汉而讲。我们冷静想想,自己除了五逆重罪以外,其余的恶业都已经造尽,即使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也绝对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我们五浊恶世的凡夫,宣讲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

  ◎十方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赶快成佛。在无量法门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简单、容易、稳当,成就无比殊胜,所以十方诸佛都共同赞扬。

  ◎“定”是念佛三昧的基础,念佛三昧包括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以及功夫成片。我们要把所有的念头统统舍掉,统统放下,专心想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只要功夫成片,一定可以往生,这个境界人人都能够达到。

  ◎修学其他法门,碰到冤亲债主来扰乱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只要发心念佛,佛光就会注照、加持我们,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稳。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三业清净,就绝对不会有魔事,著魔都是因为我们心不在道上。

  ◎众生无始劫来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无法脱离。虽然过去生中我们也曾经学佛、修学净土法门,但总是放不下,功夫不得力,所以到现在还在六道受苦。今生善根成熟,又遇到净土法门,千万不要再马虎,当面错过。

  ◎我们历劫的冤亲债主,常常想来找麻烦,念佛人有阿弥陀佛保佑,观音、势至拥护,魔怨没有办法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佛光普照,就是修行的增上缘。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殊胜,但是念佛人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摄受,所以超越其他法门。我们想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想念我们。凡夫智慧浅,妄想多,对于事实真相不明白,所以总是放不下,盲目的向心外求法,事实上,一句“阿弥陀佛”,已经具足圆满的福德和智慧。

  ◎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无始劫来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多少菩萨、罗汉长时间的勤苦修行,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我们业障凡夫在这一生,仰仗弥陀大悲愿力,就能够立刻超越他们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都教我们专精念佛,求生净土。

  ◎弥陀经说念佛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但是我们念这么多年,连个消息也没有,问题不在佛菩萨,在于我们自己没有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对于世间许多牵肠挂肚的事放不下,所以没有感应。

  ◎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诸佛,当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佛的光明、愿力、神通就会加持我们,让我们也有像大菩萨的能力,见到一切诸佛。这样的大神通力,佛在大乘经上说,必须是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证得,但是念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承蒙佛力加持,也可以有这样圆满的神通威德。所以说净宗是难信之法,让我们能够快速超越诸佛菩萨历劫的修行。

  ◎佛的心量广大、慈悲,我们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大慈悲心的圆满流露,真正求生极乐世界,就能够与佛的心愿相通,感应非常快速。

  ◎倓虚老和尚说,他一生遇到学禅的,有人得定,却没有人开悟;但是亲眼见到念佛往生的人,却有几十个,可见得参禅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师说,参禅必须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资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够开悟,因为禅宗的标准必须要明心见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没有办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们以参禅的定功来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确是“难信、易行”的不可思议法门。

  ◎密宗持的是“心戒”,所有宗派里面,以密宗的戒律最严格,杀、盗、淫、妄样样好像是在作,但是心地清净无染,所以成就最殊胜,这是佛法中的“博士班”,必须经过这一段修学才能够成佛。事相上不做,心里不一定清净;事相上样样都做,但是心地没有染污,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清净。

  ◎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德能和受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有广大的德能受用,只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圆满流露,而我们却被障碍盖覆住,不能透露,这是众生的苦处,所以佛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教我们去除所有的障碍,也让自性圆满的流露。

  ◎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所以每尊佛旁边,都有很多菩萨围绕著,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古佛示现来帮助佛陀教化众生。“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教化众生,都是彼此密切合作、圆满无碍,令大众生起敬仰之心,愿意亲近佛、跟佛学习。

  ◎阿弥陀佛的本愿,与十方诸佛的大愿,都是希望众生快快念佛往生,亲近弥陀。因为下从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都只有念佛,才能成佛。

  ◎“阿弥陀佛”是我们真心本性的名号,念这个名号,真心本性就自然现前,不仅是阿弥陀佛加持,十方诸佛都欢喜护念,赞叹保佑。

  ◎“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心开的时候,到处都觉得自在安乐,因为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才华富贵,所以样样都会称心如意。

  ◎我们念佛把目标放在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没有得到心开,也一定会见佛。

  ◎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美”,佛法讲“庄严”。我们的生活要美化,环境也要美化。但美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根基,才是“真善之美”。没有道德的美,就像花瓶里的花,很快就枯谢。

  “仁”是仁慈,推己及人。人之所以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能够将心比心,处处能为别人著想,所以这是一个会意字,二人为“仁”,不但想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道”,是“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志于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确的了解、真正的觉悟。但是宇宙森罗万相,绝对不是凭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必须要心地清净,舍除一切妄想、执著自然明白。心地不清净,迷惑颠倒,就算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我们也看不清楚。

  “德”,是一个人心里有“道”,外表自然流露的行为,不是假装的。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颠倒,所以要学佛,学佛身、语、意三业的行为。佛菩萨的德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凡夫要刻意去模仿;等到模仿得很纯熟,心性也会自然流露。所以佛菩萨是由内向外的表现,我们则是从外向内学习。明白这个道理,读书就懂得活用而且会有心得,觉得很快乐,所以儒家说“不亦乐乎”,佛家讲“法喜充满”。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会读死书,读得再多也没用。

  ◎生老病死,一切众生都无法避免,所以佛陀教我们只有念佛,才不会被病苦恼害。一切病痛都是从妄想、执著产生的,尤其现代医学讲究“心理健康”,我们只要想佛、念佛,接受佛力加持,身心世界都会美好庄严,这是最圆满的心理健康。

  ◎凡夫都有业障,没有业障就不会来此世间。有业障就有病苦,消除业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首先要把教育办好,教育的目的是“思无邪”,也就是让大家都能够有正确的思想和见解。第一个要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应尽的义务,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中国古代教育的功能,就在于防患未然、防微杜渐,让大家都有共识的标准,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

  ◎中国人讲“伦常”,“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和君臣五种。君臣,在现代社会,也就是老板和员工、上级与部属的关系。“常”,是作人的基本德行,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仁”是推己及人,不但为自己著想,也要多为别人想想。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义”是义务、奉献,不要求报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些都是本分义务的工作。

  “礼”是礼节,人与人之间往来要有“礼”,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国,礼治比法治更好。

  “智”是理智,待人处世头脑要冷静,不可以感情冲动,意气用事。

  “信”是守信用,人无信不立。

  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就是因为具备这五种道德,儒家讲“五常”与佛法讲“五戒”的意义相同: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慧。虽然现代社会对于伦常道德已经不重视,但是我们身为佛弟子,还是应该遵守,因为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心地纯正、依教奉行的人不会著魔,因为邪不胜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这些都是著魔的缘。所以一些喜欢感应、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七地以下的菩萨投胎,都会有隔阴之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前世所造的业,不管是善是恶,遇到缘成熟的时候,都一定要受果报。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人父母者,对于儿女的教育、为他们选择朋友应该要很谨慎,这关系到他一生的前途,影响很大。

  ◎凡事都要缘分,我们学东西如果没有机缘,一辈子都遇不到善知识。

  ◎“五浊恶世”在从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现前社会是处处可见。现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质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闷。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大家不断的造五逆十恶,种三恶道因:嗔恚心重的将来堕地狱;贪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堕饿鬼道;对于邪正善恶、是非利害没有能力辨别的堕畜生道;造的恶业愈深重,生活就会觉得愈苦闷。

  ◎学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拼命钻研,要真正深入身体力行,深入境界。

  ◎真正念佛人,的确不会老、不会死也不生病。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没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个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会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够得到殊胜利益。我们不念苦、不想病,日子过得幸福健康又快乐;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没有死苦。所以中国人说“返老还童”,我们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自然不难作到。

  ◎“无量寿经”具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是有道理的。从今以后,一直到佛法灭尽,这部经会救度许许多多的众生,因为它最契末法时代一切众生的根机,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讲得非常圆满。只要能够熟读、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会得力。如果修学其他法门、大乘经论,一定要先断烦恼,才能够入门。仔细想想,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谁有能力断尽?如果不能断烦恼,研学大乘经论,就容易流为学术研究,增长所知障,这点我们一定要冷静思考。

  ◎“阿弥陀经”的文字虽然浅显,但是义理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虽然不求解,也能够深信不疑、信愿持名,获得真实利益。

  ◎现在全世界的气候异常,显示人心不正常,我们要在共业中修别业,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够在大灾难中,得到三宝的加持护佑。

  ◎出家人万万不可自大自狂,对于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虚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谁有“道”就向谁学,浅的向深的学习。佛陀时代,舍利弗、目犍连对维摩诘居士的礼敬跟对佛是一样的;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出家应当求一切众生的福报、佛教团体的福报,所以四弘誓愿的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还有“我厌恶的众生”这就错了。四弘誓愿是我们自性的流露,如果违背自性、只求自己现前福报,那就真的错了。

  ◎出家人堕落得很重,单是虚耗十方善信的恭敬供养,就是极大的罪过。一定要认真修行,才能够消业障。讲经讲得再多、听经听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业障还是不能消除。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对于权势、名利、欲尘毫无贪染,才能够与道相应。

  ◎一心念佛、清净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过得去就好,不必太计较,只要是为大众的真实利益,功德都圆满。凡事随缘而不攀缘;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这是出家人的“清福”。

  ◎要真正发心“内养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团。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识,这是六和的第一条“见和同解”。“共识”就是大家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教导修行。

  ◎真正爱护一个和合僧团,如果自己与大众知见不同,就离开道场,绝对不破坏僧团。人各有志,法门平等,这样的人有大福报,诸佛菩萨必定护念。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续佛慧命。

  ◎自古以来,家庭、社会、国家、团体,想要兴盛、长久,必须遵守两个原则:“见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准差距不大。

  ◎佛门道场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这就是社会中最尊贵的团体。如果四众弟子不能够和睦相处,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毁灭佛教、破和合僧。

  ◎世、出世间法都应该以“五德、六和”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两个人住在一起都会斗争,即使一人独居也不免自生烦恼。

  ◎“和合僧团”为什么难得?要四个人共修六和敬实在不容易,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有意见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们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大家都舍弃自己的意见,自然就会见和同解。

  ◎今生我们一定要有把握,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费这一生遇闻佛法,修学净土法门。

  ◎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学佛都走错了方向;只有这一世走对了。能够遇闻“大乘无量寿经”,是第一稀有的大福报。夏老居士说对于这个法门,能够真正认识,专修、专弘,真正是亿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遇到而不能够深信,专修专弘的,也算是有福报,只是还没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这个殊胜稀有的因缘,认真修学。

  ◎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帮助读书人安心求学,这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修行的根本是“观念”,观是看法,念是想法。我们的想法、看法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就是修行。可是一个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不容易。中国古人说,唯有大圣贤,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们天天对照经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点点滴滴都去除干净。

  ◎佛法讲“精进”,进就是进步、不落人后,真正的佛法,永远走在时代尖端,绝对没有跟著时代走的。因为如果不能走在时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机契理,众生也得不到真实利益。

  ◎佛法修学的纲领是觉、正、净,也就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不但是修学的纲领,也是修学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净,但是心清净不一定平等。换句话说,心地清净虽然可以开智慧,但是不圆满,一直要到平等心现前,智慧才会究竟圆满,也就是成佛。

  ◎往生的标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简单的说,就是专想专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夹杂,不间断。不但不能想世间法,想断烦恼,想一心不乱、想度众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号,其余都是妄想。

  ◎“信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信心第一,“七”代表圆满,正是说明一切诸佛都是以信心为根本。世、出世间法成就的第一个条件,都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所以六种信心当中,“自信”最重要,而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浅成正比例。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个人没有志向,成天醉生梦死,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世出世间的第一大愿,也是最究竟圆满的大志愿。

  ◎佛的心清净平等,菩萨心是修行六度,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净五戒,修罗道修下品十善,但是嗔嫉心重。饿鬼道的主因是贪心,畜生道是愚痴,堕地狱最重要的因素是嗔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众生都有他的因缘,我们仔细反省,就会晓得自己属于那一道。想要出离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方法而已。

  ◎净宗修行的宗旨、目标,都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目标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宗旨是“清净、平等、觉”。“无量”是指圆满的性德,在一切无量之中,以寿命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统统都无量;“庄严”是说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们依照“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无论用观想、观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违背修学宗旨,如果念佛很认真,心里还是迷、邪、染,这样念佛一定有偏差。

  ◎“改进”,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掉才会有进步。

  ◎自行、化他不相妨碍。化他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帮助他觉悟、看破、放下,帮助他对净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修行是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对于自己的修行也会有利益。

  ◎世间人过年是喜事,欢欣鼓舞,觉悟的人却觉得很悲哀,正如普贤菩萨所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距离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来的快乐?这是觉悟的看法。所以学佛要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了解事实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决问题。世间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浅;只有觉悟的人,眼光远大,才能看到事实真相。

  ◎佛菩萨告诉我们,眼前有福,将来没有福,这个福报是假的;眼前快乐,将来不快乐,这个乐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觉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实永恒的快乐。

  ◎世间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萨的慈悲,则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慈悲多祸害。

  ◎道场有教化众生的使命,教化众生不一定是讲经说法,法门无量无边,领众修行与讲经说法的功德都是一样。而能够作到身心清净,起心动念都如法,当众人的表率,这是真正的教化众生。

  ◎净宗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轮回路险。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所以要舍弃轮回、求生净土,这是无上的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二六时中以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都是极乐世界。

  ◎佛法就是学“觉悟”,破除众生的迷情、执著。迷惑的人杂念多、妄想多,处处分别执著。觉悟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觉悟的人什么事都没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真正愿意放弃经教、老实念佛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澈底觉悟,一种是善根非常深厚。这两种人,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就。如果不是这两种人,就会有疑惑,“疑”是菩萨的最大障碍。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一句佛号已经足够,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净土法门来讲,则是信心清净,得理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实质上都是以“三福”为根本,“孝亲尊师”是根本中的根本。

  ◎出家认真修行,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教化众生,就是孝养父母。

  ◎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清净”,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落实在生活层面上,则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和十大愿王。

  ◎我们修学的标准是“无量寿经”,它的内容不仅包括戒定慧三学和三归依,同时也具足众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准则,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为我们正授五戒法,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参禅可以得定而很难明心见性,是只有身戒清净,心戒不易清净,换句话说,杀、盗、淫、妄的念头如果没断,所以不能开悟。我们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乱,持咒不能够三密相应,问题都在这里。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没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学佛发心了脱生死,应该认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虽然只念十声佛号,也决定往生;否则就算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可见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从心地上,把烦恼、无明统统放下、完全舍离,修行才能成就。

  ◎大乘佛法虽然多,而以“布施”为中心。布施就是舍、放下。在菩萨六度里面,持戒、忍辱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所以整个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教我们“舍”,能够舍得干干净净,就是成佛。

  ◎佛所说的无量法门,都是教我们去除妄想和执著。“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修学的枢纽是“禅定”,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得禅定,只有禅定能够克服烦恼执著。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开意解,自性智慧显露。

  ◎“戒”是规矩、威仪。佛的行住坐卧,言行举止,自然都合规矩,我们学戒,就是学习佛陀一切的行为。

  ◎从清净心生出的慈悲,没有分别执著,一切平等,所以称作“大慈大悲”。清净和慈悲,是一体的两面。从大慈悲中能够显露清净心,由清净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辅相成。

  ◎“修行”是改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所以要读经,用经典教训来对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与经典不相应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燃香”的意义,是表以身心奉献,供养三宝、供养众生,发愿留下这几炷香疤,时时提醒自己要尽心尽力帮助众生,牺牲奉献。

  ◎世尊教出家人要时常摸摸头,提醒自己为众生、为弘扬正法认真修持,牺牲奉献。所以佛教我们燃身、燃臂供佛,这都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把身体、手臂都烧掉。观世音菩萨都需要千手千眼广度众生,凡夫只有两只手,帮助众生都来不及,怎么说还要燃掉呢?

  ◎“行菩萨道”,就是过菩萨的生活,菩萨是觉悟的人,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所以要学觉悟。修学的方法是首先要读诵经典,然后认真求解,把经典的教训,作为自己思想、言行的标准,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这样就是“行菩萨道”。

  ◎“礼”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大众相处,能够使别人不讨厌自己,这就是“礼”。

  ◎修福要把握机缘,不需要等待,譬如舍财,有多少就舍多少,如果要想等钱多的时候再做,往往会丧失机会。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大乘人的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所以看起来豁达又洒脱。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洒脱,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清净,这样子不能称为大乘人。

  ◎学佛最重要的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是绝对得不到利益的。

  ◎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是佛法里面最殊胜的行门。无量寿经上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得极乐世界就是纯一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既然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对于普贤行应该要用心学习。

  ◎普贤行是什么?整部华严经,就是普贤行的典范,里面有圆满的理论、详细的方法、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普贤行的特色,是广大、平等的心行,只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无论是圣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为,都可以称为普贤行。所以它的内容多彩多姿,非常丰富,里面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的分别,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对、对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贤行,都不能圆成佛道。因此,普贤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从内心修起。

  ◎无量寿经从经题开始“清净、平等、觉”就是教我们修普贤行。我们心里还有很多的标准和等差,这些都是烦恼的根源,换言之,心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业障。

  ◎诸佛菩萨修学的原则是清净、平等、觉,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所以菩萨讲求权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顺应环境,善巧方便,把事情处理得很圆满。我们凡夫心不清净,在复杂的环境里看不清楚,于是就胡思乱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诸佛菩萨心地清净、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样样都处理得很圆满。

  ◎普贤、文殊是华严会上的二大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教我们如何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运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智慧和实践是一体的两面,相辅相成,如果分开来看就会有偏差。

  ◎现代人心从“根本”上坏,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经典都告诉我们,“孝”不仅是对父母,还要扩展到对老师、对三宝,以及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它涵盖一切的宇宙人生。我们现在待人处世,对于喜欢的贪爱,不喜欢、不满意就起嗔恚心,无量寿经上说的清净、平等,我们一丝毫都没有做到,这就是从根本上坏。

  ◎十方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十方诸佛,这个事实在理上讲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诸佛都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号?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无论修学任何法门,最重要的原则都是“专精”,所以世尊教我们专念一尊佛,才会成就。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讲缘分,没有缘分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度十方一切众生,跟众生结的缘最深、最广,所以诸佛都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

  ◎众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为他用的是“妄心”;每个人的妄心都不一样,有生有灭,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诸佛用“真心”,真心每个人都一样,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样;因为真心不生不灭,看一切法自然也没有生灭。

  ◎我们看佛经的文字、段落、层次都非常严整,真正做到增减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实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自性本有的规则,有条不紊,所谓“法尔自然”也。

  ◎大乘菩萨的生活潇洒、有情趣,一切言语动作、行为举止,都可以启发众生的善心善行,绝对没有戏论。所谓“戏论”,只要是对众生没有益处的言行,无论作得再好、再严肃,都称为“戏论”。

  ◎佛经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通就是通达自性,诸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我们专学一部、通达自性以后,其余的经典,那有不通达的道理。所以现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专精”而已。

  ◎经典的真实意义,不在语言文字之间,而是在真如本性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只要我们能够破迷开悟,就是见到真实的义理,换言之,如果只是在语言文字上面打转,恐怕永远不能开悟。

  ◎起心动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转真如本性为八识。

  ◎佛在吉凶经上讲得很清楚:“为佛弟子,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所以我们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间意。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绝对不会有障碍。


  ◎弥陀经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在于“闻是经”、“闻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听到佛的名号,但是没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没有做到“净念相继”的标准,所以不能称为善男子女人。“净念”是接受,“相继”是保持,换句话说,真正发愿往生、净念相继的人,才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

  ◎口念佛有两种意义:一个是提醒自己心里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帮助众生种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听到一句阿弥陀佛,阿赖耶识种下金刚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他也会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圆满。

  ◎我们每天读经不叫做“持经”,真正的持经,是心里面信愿往生的念头,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为众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正如弥陀经上所说的:“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净,一切事情虽然不去想也会作得好,因为清净心能够“照见”,面对一切人事,心里非常清楚,处理起来不会有差错,这是真实智慧的流露。世间人总是费尽心思、设计筹画,不知道只有清净心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

  ◎佛的名号,就是现阶段佛法教学的宗旨,如果不能认真去做,就很难获得殊胜利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灭,寂净、灭烦恼,合起来说就是慈悲清净的意思。世尊教我们心地慈悲,但是要有理性、有善巧,懂得委曲宛转,才能够把一切人事处理得恰到好处。事相上样样都做,但是心里面没有一点污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没有一点分别执著,自度度他的功德统统圆满。

  ◎三毒烦恼中,以“痴”最严重,愚痴是知见错误、善恶不分、贤愚不明,佛法常说:“破戒可救,破见不可救”,一切违背理性的造作,都是愚痴所带来的。

  ◎知见要正,心地要清净。知见错误的人,虽然持戒,只有福报;如果知见正确,持戒是功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清净心。虽然说福报大的人,可以开智慧,但是要注意,知见正确开的是正智慧,知见错误开的就是邪智慧,危害更大,将来堕落得更深。

  ◎佛光普照,绝对没有分别,问题只在于众生是不是“有缘”;换句话说,愿不愿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愿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应诸佛的加持。

  ◎大乘佛法“正定”与“邪定”的区分,就在于有没有明心见性。四禅八定只是世间禅定,不能出三界,所以属于“邪定”,所以小乘阿罗汉虽然证得九次第定,已经超出六, 道轮回,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世尊在楞严会上仍然批评他是“邪定”。

  ◎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只要有成就,也就是得到“三昧”,而且能够回向极乐世界,都可以往生。这就是慈舟法师在无量寿经上说的“一心三辈”。

  ◎我们的心跟佛心一样,相貌就会跟佛一样;我们的心纯净善良,相貌自然也会纯净善良,这就是“相随心转”。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

  ◎佛想念众生,生生世世从来不间断,一直要到众生成佛,佛的愿望才算圆满;众生还没有成佛之前,佛总是一直想念著我们。众生怎么样才能成佛?念佛就会成佛。

  ◎魔示现的瑞相,与经典上讲的一定不契合,或者跟我们修学的本尊不一样。例如念阿弥陀佛的人,如果有药师如来,或者地藏菩萨现相,那一定是魔来扰乱,我们还是要一心念佛,不被境界转动。

  ◎佛菩萨示现瑞相,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鼓励初学,另一种是考验我们的定力。如果我们修学到某种程度,看到佛菩萨示现瑞相,还会起心动念,被境界所转,这个考试就不及格。

  ◎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报,没有福的人,即使修善因,得的果报还是很少,因为他的心术不正。心术不正的人,不能改造命运,不能平息动乱。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广大,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一切众生著想。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有没有时常想到利益众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处,也能够尽心尽力把正法介绍给别人,有这种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于能力是不是能够作到,这需要靠福报,只要尽心尽力,即使没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样圆满。所以佛门讲“圆满功德”,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的。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是人民行孝、尽孝的好榜样。在古礼中,“祭礼”最重要,祭祀祖先就是弘扬孝道、慎终追远,身为一国君王,其他典礼可以请大臣代理,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亲自主祭。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先要斋戒沐浴,就像佛门闭关一样,把所有的人、事、物,统统放下,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功业,希望在三天之内,能够请祖先来接受祭祀,所谓“诚则灵”,心地真诚就会有感应,所以举行祭礼绝对不是空泛的形式,真的是“祭神如神在”。

  ◎佛法也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孝顺父母。佛陀告诉我们,修学大乘佛法,要以“三福”为基础,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亲尊师,如果我们对父母师长不恭敬,纵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跟佛的心愿不相应,也不能够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目的,就是论语所说的“思无邪”,佛法所说的“正知正见”。由此可知,儒、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见,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痴,贪爱、嗔恚,烦恼自然就减少。

  ◎我们心里除一句“阿弥陀佛”以外,都是为众生著想,这样往生一定没有障碍。如果还有私心、妄想,纵使一天念佛十万声,还是很难成就。

  ◎佛门里面点蜡烛和油灯,都是提醒我们要“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众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轮回六道,都是因为“我执”太重,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好提醒我们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能够长时间的熏习,我执自然会愈来愈淡。

  ◎受戒燃香,跟点蜡烛的意义相同,也就是发愿要以智慧、才艺、体力和所有的一切,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积财伤道,布施是真正的储蓄,真正的保值。

  ◎“素食”是培养我们的大慈悲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

  ◎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仅是对佛,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样的恭敬心。

  ◎佛教的兴衰,与国运关系很密切,这点我们只要留心历史就可以知道,一般人观念错误,以为诵经拜佛就可以消灾,其实不然,“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教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如法修行,自然能够有求必应,祈福消灾是果报,所以要认真修因才能够得到果报。

  ◎“缘”很重要,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能够认识缘,一切法就不会有障碍,这是佛法常讲的“观机”。能够真正把“缘”字参透,世出世法自然得到大自在。

  ◎我们对于因果道理虽然有信心,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深信因果的人,一定会百分之百做到,做不到表示我们还没有深信。为什么信心会不深切?因为凡夫迷惑颠倒,不明白事实真相,起心动念第一个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深信。如果深信,佛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假的,既然身体是假的,身外之物那有一样是真的呢?只有“因果”才真实。佛经上说,身体是果报,身相、容貌、健康属于正报,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报,这都是自己前世种的因,今生自己受果报,谁都没办法超越,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够超越。

  ◎净宗修学的关键在“信、愿、行”,信愿行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开智慧,而且自利利他的愿心会加深,平常修持也能得力。我们用功不得力,是因为信愿行的力量不够,抵不过妄想、烦恼,所以会被业力牵著跑。只有信愿行的力量超过业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

  ◎我们平日的言行举动,都要想到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利益的,就应该说、应该做;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去说,也不要做。换句话说,对于是非善恶我们心里很清楚,但是取舍之间,一定有分寸,这就是戒定慧。

  ◎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福报有三种:“财富”、“聪明智慧”和“健康长寿”,这三种福报,古今中外每一个人都喜欢、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够得善果,因为因果定律是真理,连佛菩萨也无法扭转。今生发大财的人,前生财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长寿。所以这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财源滚滚而来;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却贫穷过了一辈子。一般人以为是命运在操纵,其实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够扭转。

  ◎“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的心,要能够放下身心世界,深信净土法门,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立定誓愿今生一定要得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有这样坚定志愿的人,就是发了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时常读经,提醒自己“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定决心求生净土,这样才达到读诵经典的目的。

  ◎什么是“进步”?改正缺点、发挥优点,就是真正的进步。为什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就是专学坏的、不学好的,这是愚痴。

  ◎佛法是平等法,有我也有别人,大家一律平等,我不比别人高,别人也不比我低。所以法门没有高、下。有高、下的是众生的根器。佛法所谓“契机、契理”,契机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根器的法门修学,才容易成就。

  ◎在末法时代修行,我们要认清环境,古时候与现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环境背景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所以在佛陀时代,弟子们是“共学”但是没有共修,大家一起听佛说法,然后回去各自修行。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有大德提倡“共修”制度,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是农业社会,生活安定,而且是大家庭制度,从小就接受五伦、十义的教育,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由家长总管人事,有条不紊。以这样的背景出家,加入僧团,自然彼此互相尊重,尽本分、负责任,遵守五德、六和,所以共修容易成就。反观现代人强调民主、自由,互相不能侵犯,情形当然不一样。

  ◎佛法讲“六和敬”,儒家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五伦十义”已经具足它的精神。现代人在家庭,从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观念,所以在家不能安于家,在社会不能安于社会,时局很乱,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们一定要觉悟。

  ◎凡事都是机缘,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提供十方有缘众生最圆满的修学道场,我们建立这个小道场,也是为有志于净土的同学来修习。我们念念是为弘扬净土法门。完全的牺牲奉献,培养专修、专弘的人才,绝对没有一点私心。我们的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定要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才能够往生。

  ◎修行人要注意身体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净是健康的根本,饮食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们真正发心弘法利生,把业力转为愿力,这个身体就是乘愿再来的。

  ◎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己,就注定失败。

  ◎我们撷取典籍的菁华是修大善,专心一意是修定,取舍精当是智慧,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圆修戒、定、慧,这是真正的圆顿大法。

  ◎中国古圣先贤与大乘佛法的伟大处,就在于心量广大,真正没有一点私心,所以他们的言论、教训都是从心性自然流露。我们汇集这些经论、古书、典籍的菁华,介绍给世人,目的在于促进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执著很重,看看古圣先贤道德、学问之高。心量广大,没有染污,念念只为协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绝对不去争名夺利,的确是我们的好榜样。如果能够多读古书,慢慢薰陶,人心就会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读书等于是跟古圣先贤交朋友,听他们的教导。读多了,一定开智慧,做事就会谨慎,不敢贸然行事。中国文化能绵延五千年,在于知识分子的共识很高,思想见解很接近。从前读书人大多数都读孔孟书,而且不管学不学佛,也会读佛经,因此大乘佛法对中国也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识。

  ◎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后依循一条正确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他的行谊才知道学问之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明理,与大众相处,思想、见解没有共同的标准,各人依各人的意见,僧团必不能和合。

  ◎世间人如果不从学术下手,建立共识,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识,不是依据某人、某派的学说,这样不能令人心服。中国自古以来,朝野都遵从孔孟学说,因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没有一点私心,所以能够服人。前清盛时,宫廷每天都读诵“无量寿经”,君臣上下依照经典教训达成共识,这的确是清初帝王智慧过人之处,可惜被慈禧所废除。

  ◎中国古人说:“道”丧失后有“德”,德丧失后有“仁”,仁丧失后有“义”,义失后有“礼”,礼丧失后就会天下大乱。“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养,“仁”是推己及人,“义”是尽义务而不求权利,“礼”尚往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经验阅历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经验,光靠自己去体验,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还不一定正确。

  ◎眼光要往远处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轻时懂得把握时间读书,充实自己的德行、学问,修福修慧,亲近善知识,增长见闻,晚年才会有福报。人要有远虑,我对别人好,人家也对我好;我照顾老人,将来自己年老,也会有人照顾我;懂得爱护年轻人,年轻人也会爱护我。

  ◎印光大师常说,要救这个世界,只有普劝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起心动念就会收敛,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积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灾难,共业中还会有别业。所以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一个人最难的,就是把恩怨抛开,造业都是从这里开始。如果不能够彻底放下,冤业愈结愈深,等到缘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再继续受报。

  ◎古德教我们“闻谤不辩”,世间自有公道,何必辩白!这是一个仁人君子的胸怀。“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让时间去澄清事实,俗话常说“日久见人心”,应当学忍辱仙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础。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过去世造的业果,所以要心平气和,逆来顺受。知道逆缘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恶业。如果不能够忍受逆缘,起怨恨心,造的业就更深了,所以“忍让”很重要,什么都要能忍,什么都要能让。

  ◎每个人有自己的业报,人与人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气和的承受,一切业障都能消除。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恶念。看到两个人不和,我们心里明了这是他们的业报,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来顺受、随缘消业,绝对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则冤冤相报,只有愈来愈惨烈。存心要仁厚,别人对我不好,自己还是保持清净、快乐,如果怨恨在心,将来一定有苦报。

  ◎往生不是那么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与阿弥陀佛有几分相应?如果互相违背,破坏正法,决定堕落。我们不入佛门,还不至于造这些重罪;一入佛门,造许多重罪,往往自己都还不知道。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道德比法令规章更要殊胜。

  ◎领导人要使大众敬畏你又喜欢你,光靠权势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报才能够服人。所以我们看一个成功的主管、长官,即使是离职以后,部下还会时常慰问他、怀念他。

  ◎带人是要带人心,时时处处都为大众作表率典范,部下才能心悦诚服。所以不拘小节的人,不能当领袖。

  ◎领导人有三种: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对他心悦诚服,前途宽广无边。第二、倚赖前世的福报,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报享尽,一定要受苦、堕落。第三种人运用权术计谋,欺压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台,自己立刻就会遭受惨烈的报应。这些我们多读历史,都能够看得到。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忏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同修们近来在念佛或研究经教,都有长足的进步,这不但是个人之福,亦是地方、社会、国家之福。

  ◎净土经论古时只有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一论是往生论。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称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特取首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四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

  ◎无量寿经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净宗的菩萨,皆是圆修普贤法门,殊胜无比。

  ◎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不仅是楞严的中心,楞严的精华,的是楞严之心经,亦是如来一代时教大藏的心经。若不深入经藏实难体会。

  ◎大佛顶: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诸法皆由此变现而生。

  ◎悉怛多般怛罗:是梵语,译为白伞盖。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显示无量色彩,伞盖表防止污染。所谓的污染是指心里污染精神、思想、见解等污染,如华严经中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等是。如何离开污染,得到一切清净,此经是最好的方法。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如来果地智慧究竟圆满,一切诸佛所证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净心,智慧眼,才能照见诸法实相。

  ◎本题是从教化对象而建立,显示经典之功德利益。阿难及性比丘尼为所有学佛人的代表,阿难表多闻,无定,欢喜求解而不认真修行,有解无行难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贪爱。迷于五欲六尘,无有出离三界之心。我们学佛,若没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应,财色名食睡,样样都放不下,这是我们学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经即为专治此病之良药。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觉心,正觉心起用,即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称正遍知。海是比喻智境广大不可思议。

  ◎如来是自性觉,密因是根中之性,了义是称性起修。

  ◎母喻能生,十方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称佛母。此是指五会楞严陀罗尼神咒。现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即是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弥陀名号即是十方佛母无上神咒,称念功德不可思议。

  ◎上上根熟众生修行,从初发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义,死心塌地老实念。大势至菩萨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灌”是十方如来慈悲加持,“顶”是凡夫成佛至高无上的法门。佛菩萨大慈悲加持传授成佛的法门。将一生成佛的修学方法传授于你,称为“灌顶”。如果我们至心受持念佛圆通章,即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真实的灌顶。

  ◎经题中大字:非大小相对之大,是对心性的赞词。“大”喻众生心,为什么不说是佛心呢?因为若说佛心,凡夫自以为无分,说众生心则人人自觉有分。

  ◎世间法即六道轮回之法,出世间法即是圣人之法,即出六道轮回之法。不论世出世间法皆一心之所变现,在华严即“一真法界”,般若经即是“实相”,诸大乘经中之“佛性”,“圆觉”,“真如”等。本经名“如来藏”,其实皆一心之别名。

  ◎佛法之难,难在离相。众生无始劫来,习气很重,处处分别执著,不能离相。佛说法四十九年,众生不能契入真如,实因处处著相。不执著名相才能解真实意,故众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宇宙本体为何?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变现,心是能变,宇宙是所变,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无处不在。佛法教我们认识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万法的真正主宰。

  ◎迷人与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识中念,只是种种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人一句弥陀,则尽虚空遍法界,与十方如来相应。一句佛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无量光明神通智慧尽在此一句名号,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句佛号能与十方诸佛产生共鸣,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本经经文虽不长,但确实为大经大教,是对根熟菩萨而说。凡夫一生决定成就往生西方,是为大行,一生圆满菩提,故为大果。

  ◎善导大师云:九品乃为凡夫遇缘不同而有差别,念佛不但往生有分,上上品往生我们亦有分。

  ◎“佛顶”表殊胜妙法,华严如佛全身,此经“楞严”为如来顶,极显圆顿尊妙。而本章为楞严经之中心,故为顶中之顶,无比之极胜稀有绝妙,能令凡夫当生成佛之不可思议大法。

  ◎依修直趣无上菩提,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最胜之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必藉其他方法帮助,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自得心开,是其最胜之成就。其他方法,达到明心见性,很不容易。此法人人能修,皆能念到自得心开。怕的是不肯念,不如法念,所谓不如法念即是不老实念,还要加一些禅、咒、教等其他的杂行,都叫不老实。老实人一句佛号念到底,大势至菩萨依此法而修行成就。五十二同伦表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都依此法得成就,这条路是最快捷、最圆满的成佛大道路。

  ◎佛顶上有一肉髻为三十二相之一,叫“无见顶相”。为何叫无见顶相?因为佛顶放光,故佛顶真相为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以佛之无见顶相,显此法最胜,表念佛“执持名号”,唯佛究竟,非他能了。今能说能听,还听得明了欢喜,实蒙十方诸佛本愿威神现前之加持。

  ◎“正因佛性”即一切众生之本性,一切有情无情,包括一切动植物矿物皆有。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体,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华严经云: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为一切法性体同,故为同一法性。

  ◎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是因为佛见到一切众生的真性。我们何时见到一切众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见一切众生皆善,自己才是纯善。

  ◎佛法教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即是生死轮回之本。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显,故不分别不执著,随拈一法皆是本性所显,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真心”即是“如来密因”,能用真诚心修行便能很快成就。

  ◎所有大乘修学,皆不可离密因,即是真心。何谓真心?离心意识谓之真心。何谓离心意识?见色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一有分别执著即是小乘法。

  ◎交光大师于楞严正脉中云:“舍识用根”。何谓舍识用根?不分别,不执著,不用眼识见,而用见性见,不用耳识闻,而用闻性闻者,是也。

  ◎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故一闻千悟。唯修行不够精进,定少慧多,不能证果。富楼那尊者,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故虽修行证果,于楞严会上仍不能契入。

  ◎智慧与聪明不同?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这种聪明,佛法称之世智辩聪。“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来的,“聪明”是由意识起用的。般若智慧即是真心起用,如此便能于一切法得正遍知。

  ◎权小修行,权是权教菩萨,小是二乘人。若由事相起修,则很繁杂,须历三大阿僧祇劫。此是不悟密因了义,若能彻悟,则可一生成佛。若能于一切境界舍识用根,即是从根本修。

  ◎解六结不易。解了一个动才是静,静是定,定有深浅,浅的还出不了欲界,深的定才到四禅八定,依然不能出三界。其他大乘人解六结越三空,全凭自力,唯念佛法门依弥陀本愿威神力加持容易成就。

  ◎古来祖师大德所订之早晚课诵,因众生之根器不同,已很难对治现代众生之习气毛病。净宗学会新订课诵,早课诵无量寿经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希望以佛愿启发自愿,誓与佛同心、同愿。晚课诵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誓依佛教诲,与佛同解、同行。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有三十二应,凡夫亦有相似相,三十二应就是讲经说法,对于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开示,故无有定法可说,随众生根性利益不同而定。

  ◎一分修持就有一分成就,一分收获,有十分修持就有十分收获。

  ◎世尊于楞严会上,请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为娑婆世界众生抉择法门,文殊以“返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最契此土众生之机,说明“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娑婆教化众生以音声最恰当。孔子之教学与世尊之教化皆以音声为教学手段,中西二大教育家之理念相同,可见文殊菩萨之选择,不无道理。但为何选择耳根圆通而不选念佛圆通?如果世尊要文殊菩萨为法界众生选择法门,则非念佛圆通莫属,因念佛法门的契法界一切圣凡之机。我们若能以“返闻自性”的方法来念佛,则必能往生实报庄严土。

  ◎首楞严与念佛法门有何关系?楞严的精华在耳根圆通与念佛圆通;又观音、势至为西方三圣中之二大菩萨,故知其与念佛法门关系之密切。

  ◎倓虚法师说,他一生亲见念佛预知时至,立化坐脱自在往生的,就有二十多人,听说的就太多了。禅宗大德,参禅得定的有,但“明心见性”开悟的则没听说过,故其修学成就难易可知。

  ◎文殊菩萨选择耳根圆通,正显观音与此土众生特别有缘,故云“家家观世音”。若能以“返闻自性”用在念佛,更为了义中的了义。念佛法门契合法界众生根器,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念佛一法,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其他修行方法,要证小乘初果都很难,何况深位。我等今日能闻此念佛法门,又能生欢喜心,欣然奉行,都是过去生中,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种的善根,现前蒙诸佛本愿威神冥显加持,机缘非常难得!

  ◎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是由证得初果须陀洹算起,也就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错误的见解)。见惑可归纳五大类:礳身见:即执著身是我。祃边见:即现代人所说的相对论,一切法相对存在等见解。祎见取见:是为果上之成见。祯戒取见:即因上的成见。祸邪见:除上述四种之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皆属之。故末法凡夫障深福薄,欲出离三界,圆证菩提,非此带业往生之念佛法门,难以成就。带业往生,是此法门最殊胜处。

  ◎这句佛号,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于心口不相应。若能心口相应,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念到心佛相应,则品位更高。这句名号是真如本性的德号,常念即将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执持名号老实念,就是从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从事相上修,大不一样。那是从心意识修,是染修,不清净,所以见性难。念佛人得佛本愿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证果。故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四土是唯心净土。往生证果是本有的恢复,不是新的事证。

  ◎何谓分证诸圣?圣拣别不是凡夫。须陀洹是小乘中的小圣,阿罗汉是小乘中的大圣。就断惑程度而言,圆教初信同小乘初果,七信同小乘阿罗汉,八信、九信同缘觉辟支佛。初果、初信算是佛法里的一年级,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园,从来没有机会升到一年级。今天我们遇到念佛法门,这个机缘太殊胜了,就看看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往生净土。圆教初住至等觉都是分证,惟有成佛才是圆证。

  ◎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根是五根(信、进、念、定、慧)五力(由根发出力),是深植佛种,培育修学的根基。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初住菩萨即是真佛子,十信菩萨属异生性,尚未成为真佛子,就好比预备班。十信位满,才能升入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与佛心行相应,所以称佛子。

  ◎十行:十行菩萨从十住,位满进入十行,破十品无明,道力智慧成就可观,有能力代佛教化众生,此阶段广六度而行佛事,度众生就是度自己。

  ◎有同修说自己的命不好,命运是可以改的。改造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愿学习讲经。讲经说法不难,难在不肯发心。讲经说法就是将身心奉献给佛菩萨,奉献给一切众生,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现在国内外处处皆缺乏讲经人才,所以大家果能发心讲经,以功德无量庄严身心,命运自然转佳。

  ◎十回向:十向以前是偏重在事相上修,十向以后,进入心性上修,是真实称性起修。

  ◎四加行:法相宗于十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实观,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为入正位之准备称为加行位。此经则以泯心佛而灭数量为加行。

  ◎人有命运,国家亦有命运。起心动念即落入数量之中,只要不起心不动念,就不落入数中,如此才能证得无量光寿。

  ◎十地:深契真如而覆盖涅槃,即是分证佛果。

  ◎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齐是平等,际是边际。果证实际同佛,唯行大慈,留惑润生,广度众生。

  ◎圆顿根性人念佛,必定往生,且品位不低。如果不是圆顿根性的人,就须培养,方法就是读诵大乘经典,或专念无量寿经。先将经文念熟,然后遵照经训修行。将经中所说之道理、教诲、境界都能应用在生活之中。时时认真反省自己起心动念,有无与经训教诲相违,若行为与经训不符,就要依经改正,这就叫“修行”。要真正将经上所说的全都做到,如是积功累德,自然就养成圆顿根性。

  ◎“首楞严”是大定之总名。为圆教极果所证之境界,是自性本定。佛自释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谓究竟坚固?就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异的真如自性,一切法由自性流出。

  ◎圆顿行人功业唯在初心,经云初发心时即成佛道。特别是此念佛法门,若能保持初心永无改变,此生决定成就。

  ◎“干慧”:位在十信后初住前,欲习初干,证得人法双空。阿罗汉证人空未证法空,干慧菩萨证法空但未见性,还未破无明;再往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入初住以后,就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修学与诸佛如来无差别了。

  ◎金刚经是圆教初住菩萨之境界,要破四相,离四见,金刚般若自然现前。

  ◎七趣原无: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从妄想分别执著中生出来的。六道众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梦境。古云至人无梦。有分别执著才有梦,梦境与心思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心恶作恶梦,心善作善梦。念佛人常梦见佛菩萨,孔子常梦见周公。故修行人,可由梦境检点自己修行功夫得力与否。

  ◎交光大师妙圆三定:礳妙定:非是修成,是本来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灭。祃圆定:即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四无碍境界)”。亦即法华“世间相常住”。祎大定:凡夫亦俱此定,与诸佛无异,唯自己不知。

  ◎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殊胜功德,我们不能体会,因为心太粗、惑障太重。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门,没有一法能和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的念佛法门相比。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佛心是因,无生忍是果。大乘圆教初住以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可称为无生忍。严格说,如仁王经说: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萨,才是无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灭忍。此处无生忍通指如来果地境界。实在说,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是收心,平常我们的心向外奔驰,对六境起贪嗔痴,被外境所牵引,心作不了主。现在把心收回来,把眼识从色尘里收回来,耳识从声尘里收回来。都摄的方法,就是净念相继。

  ◎禅净双修是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弥陀化身)所倡。但须知当时的时代背景,彼时禅风极盛,且行者执著,故大师应化世间,于参禅现大彻大悟,再回头专修净业。显示大彻大悟仍须念佛才得真实成就。故知大师开示对象是参禅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师对我们说法,必是教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门,“自得心开”即明心见性。

  ◎印光大师在苏州念佛堂,不讲经、不传戒、不做法会,终年念佛到底,以轮班的方式,日夜轮流念佛,永无间断,目的在达成净念相继,此乃真正念佛堂。

  ◎不肯发心念佛是没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发心念佛。如何知道?读“华严”就知。华严似海,所有大乘法门均归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后十一位皆念佛求生净土。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指初地,“终”指等觉菩萨。


  ◎文殊智慧第一,普贤行愿第一,均发愿求生净土,以阿弥陀佛为究竟归依处,极乐世界确为一切大乘最后归宿。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凡有求而不应者,定是本身有障碍,觉察障碍,排除障碍,则自然感应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为个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尘,则不如愿。因佛菩萨不会帮你增长贪嗔痴。

  ◎佛菩萨念念不忘一切众生,众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业障,不能感应道交。

  ◎初学之人,如何都摄六根?摄根,就是修清净心。初下手时,每天看佛像,功夫纯熟时,见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专念佛号,专听佛号,转一切音声皆成佛号。

  ◎“同伦”: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愿,关系密切。同志即同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势至菩萨同伦。五十二同伦,乃五十二个阶级,每一阶级都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法界中,老实念佛,发心专弘专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伦之中,故我等若果真发心,亦属此五十二同伦之一。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门“信、愿、行”是三资粮,信心为第一。弥陀要解中讲六信,第一为信自。第二为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念佛就是发心作佛。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故一切法从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头很厉害,想什么变什么,念佛成佛,念贪嗔痴变饿鬼畜生地狱。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变造的,自心变现的。道理明白了,于念佛成佛才不怀疑,有把握有成就。

  ◎十住:住在三昧,观佛实相。三昧是定,心不散乱,定在这句佛号上,二六时中,一切时一切处,心中念念不忘这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一句佛号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开智慧。最初效果是轻安、快乐、法喜充满。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再进一步就开智慧,明心见性,即理一心不乱。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劝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缘、大事业。现在台湾,从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劝人念佛,没有太大问题,而其他地方还有相当的障碍。譬如在美国禅密之风很盛,净土法门至近几年才渐渐被接受,对于念佛法门能重新评估肯定。当然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一句圣号上。佛心安住在那里呢?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我们学不到的。我们还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老实念,等见到阿弥陀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认真而论,无有一佛不住于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原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称念一切诸佛。

  ◎十地: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与如来果地无二无别。佛用圆满真心,地上菩萨亦如是。

  ◎等觉:“忆佛念佛,去佛不远”,等觉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觉尚且忆佛念佛,何况十地菩萨。“忆”是心里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远。故忆佛念佛是净宗修学最重要的方法。

  ◎果能老实念佛,效果实不可思议。若不老实,功效就难讲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会念,有夹杂。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云:念佛最忌夹杂。一但夹杂,就没有效果。世间事尚且不能夹杂,何况佛法。虽不想有夹杂,但妄想不断,故劝大家读经,把念头集中到经典上,常常忆念阿弥陀佛的发心、勤学、宏愿、智慧、弘化成就众生等不可思议功德。把握这个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扩充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应。

  ◎妙觉:“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圆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识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识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们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为“正念”,凡夫的“想”为“妄想”。是知超凡入圣,唯有用真诚心念佛为妙。

  ◎礼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贤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准则。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对众生要恭敬,如同对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实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第二章德遵普贤,明白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大家要努力往这个目标上去提升。

  ◎十二如来乃阿弥陀佛之别号,亦即自性之德号,此经所说种种境界,皆是说明自身真相。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众生身心清净;断烦恼,开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

  ◎经云:佛佛道同。诸佛如来从果证上,从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无二无别。但于因地发愿不同,与众生的缘亦不同;阿弥陀佛于因地中发广大无比之宏愿,誓度尽虚空遍法界,上尽等觉,下至地狱众生,早日成佛。故其弘愿深缘,不可思议。

  ◎为什么学佛?多数人只为解决痛苦、厄难、挫折、求世间福报而学,有几人是真为往生成佛而学!由此可知,我们心量之小。因此,我们读经的目的,即是在激发如同阿弥陀佛之大心大愿。

  ◎十二如来表阿弥陀佛从修因到证果所显现的无量智慧德能,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将我们无始劫来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经万论,无量法门,说穿了,不过是将妄想执著断掉。只要除去妄想执著,则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枢纽在“禅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烦恼克服,所以禅定是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帮我们成就禅定的。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慧称为三学。定到相当程度就心开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显现。

  ◎无边光佛:“边”,边际,即界限。界限从分别执著而生,有分别执著就有界限,若分别执著的意念都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此时即得大自在。

  ◎无碍光佛,体寂用妙自在,体是清净寂灭。首楞严大定是体,真心本性,本来就是一个定体。起作用能变现一切森罗万象。体是能变,法界为所变。所变的境界称为妙有,但相有体无,所以能事事无碍。

  ◎佛家讲万法皆空,乃从体上讲;万法皆有,是就相上说;体用不二,空有一如,那里有障碍,此为事实真相。但我们看不到,理事无碍或可理解,事事无碍则无法理解。此皆被妄想执著所蒙蔽,我们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与德能皆被迷障而不显,不得自在受用。

  ◎佛度众生之能力,无人能与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圆满的。善导大师劝学佛人要听佛说,不要听菩萨不相应说。因菩萨之智慧德能不圆满,故应依佛所说。

  ◎智慧光:指权智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给与一切众生真实利益。什么是真实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净宗,才是真实利益。若不能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得轻安自在,就不是真实利益,学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乐、欢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大乘佛法获真实利益,无过于念佛法门,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即可得到真实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乐,不迷惑、不颠倒,明白诸法实相。

  ◎常照光:浅而言之,就是时时、处处、事事都明了,无论何时何处,对人对事对物都觉而不迷。

  ◎清净光:即身、语、意三业清净。有烦恼、妄想、执著就不清净,必须用定慧将之除尽,则能获真正幸福,无一切忧恼恐怖,此为自受用。

  ◎欢喜光:是慈令安乐,是指他受用。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把喜悦让一切众生分享。

  ◎解脱光:离相普益。以真诚智慧德能利益众生。对事实真相明明白白,不动心、不著相,能这样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帮助众生解除结缚,脱离三界轮转。

  ◎安隐光:离生灭相。证得一切诸法,不生不灭。首楞严大定即是指一切法究竟坚固,这才是真实的安隐。

  ◎超日月光与不思议光都是说佛的放光。前面十号是说佛的常光,智慧德能都在光中显示。“放光”是为教化接引众生而现,故放光要有特别因缘。而阿弥陀佛的常光与放光几乎无差别,因为弥陀常放光。只要有人念佛,阿弥陀佛就放光照摄。或问为什么念佛人感受不到?实因夹杂、心口不一,如此就和佛光不能相应。一个真正念佛人,只要专念、用真诚心念、老实念佛,六个月自然必能感受佛光摄受。但若天天想见佛光,即是妄想,是夹杂就不会有感应。如同念佛想求“一心不乱”,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也是夹杂妄念。因此,念佛一定要专、要纯,才能感受佛光之不可思议。

  ◎古德将“不思议”归纳为五种:礳横超三界,不俟断惑。大乘佛法,除念佛法门外都要断惑,方能成就,此非凡夫所能。而念佛法门只要伏住烦恼,念到一切妄念不起现行,即能往生。此为众生人人有分。祃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我们以圆教为例,圆教初信断烦恼,与小乘初果等。但智慧功德,小乘的须陀洹是不能与之相比的。故初信到七信生凡圣同居土,八信到十信生方便有余土。初住以上才入实报庄严土。这些都需要渐进。唯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本来凡夫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而阿罗汉是住方便有余土,大菩萨住实报庄严土。凡夫往生后却天天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这是十方刹土所没有的,故下下品与上上品实无差别,此为西方净土所独有。祎但持名号,不假方便。即是不需藉用其他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到底,不必夹杂参禅持咒等,就能大开圆解,一生成佛。祯一七为期,不藉多生时劫。此表修证时间之不可思议。一日至七日即可成就,人人皆有足够的修行时间。只要能死心塌地,如理如法老实念佛。祸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弥陀名号是一切如来所赞叹,每一尊佛都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故人念佛,诸佛都欢喜、都赞叹、都护持。不思议中略说五种,我们生生世世都受用无尽,要得到佛菩萨加持保佑,一定要好好修行方可获得。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就事相来说,是指大势至菩萨修行的过程。但最重要的还是指表法,表行者十二时中修行不断。我们修行常易间断,间断就生妄想,妄想不外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此为六道轮回业因。天天在造作轮回业因,当然出不了三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即是要我们背尘合觉。若能与阿弥陀佛天天接近,才能出三界。二六时中能够不夹杂、不间断,才是念佛的真正功夫。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为什么我们念佛常常会间断?是因为烦恼习气太重,对佛号太生疏。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障碍消除,首先要对西方世界有真正的认识。如此信心自然坚固,愿心就会加强,才会欢喜去西方净土,对于娑婆的一切才能真正放下。如此念佛功夫自然恳切,不会间断。

  ◎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称,大乘经上讲无量三昧。三昧是梵语,翻为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即是禅定。心清净才是正常的享受。念佛为因,三昧为果。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即是一心忆念,也就是心常想佛,想佛的相好。古大德告诉我们可以想佛的白毫或莲花等,若将无量寿经读熟,可帮我们忆想。想佛的发心、佛的修持、佛的大愿,有妄想就用此法对治。忆佛念佛关键在“一心”,能一心念佛才能有成就,用杂乱心来念佛,只是种善根而已。所谓理念,是念佛要与心性相应,理是真心本性,是一切万法之理体。但现在我们做不到,所以还是要从事念做起。念到一心不乱,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就达到理念了。

  ◎念佛法门是大势至菩萨历劫修行中,老师教给他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归纳为四大类:礳实相念佛:实相是念自性佛。自性怎么念呢?不是口念心想。口念心想是属于事念,离开口念心想,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念。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真心本性真实的明了,就是念实相。这跟禅家的明心见性是同一境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参禅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念佛由事念,念到理念,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理念,就是明心见性。不入此境界是不能明白的。祃观想念佛:古人多用此法,但在像法之后很少人用。原因是佛的境界太高太微细,凡夫心粗劣,虽依经教来修,很难观成。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一观比一观微妙。第一日观,观成时,开眼闭眼一轮红日都在眼前,一切时一切处,亦均在眼前,那时往生就没问题了。但很难观成。第二水观,观大海结冰,西方极乐世界是琉璃地,与此间翡翠相似,但实际上是不能相比的。若观成功,则于任何地方,看起来都是琉璃地。祎观像念佛:无论泥塑、木雕或金属铸造的佛像,就是要天天看,把佛的相好,印在我们八识田中。修这个方法要有福报,例如家里须设有佛堂及庄严的佛像,不必工作,生活有人护持,每天至少要观八小时以上。因为离开佛像,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说要有福报。祯持名念佛: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如此就是净念相继,有怀疑、有夹杂都不是净念相继,这就是持名念佛的秘诀。

  ◎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众生往生西方,皆是以持名念佛为第一。为什么?因持名接近实相,功德不可思议。且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观想成就往生后,尚须把此印象去掉,因为相是虚妄。持名则要把名去掉,因为名是假名。念佛相应,名比相容易去除,即是说明持名与实相接近,所以佛劝我们持名念佛。

  ◎自古以来有读诵讲解研究观经的,但依照本经来修行的人确非常稀少。从第一至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是观像念佛,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因此,所有念佛方法都出自本经,而我们在修的持名念佛,就是经上所说的十六观之一。经上教我们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方法的特色,在以观想取代妄想分别执著,只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想别的。因一切法由心想生,想成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这就是观想。

  ◎三昧此云正定、正邪如何分别呢?若修此定,必能明心见性,就是正定;反之,则是邪定。所以世间的四禅八定,以及小乘圣者阿罗汉所修的九次第定,皆非正定,因为不能见性。是以大乘佛法正定的标准,是抉择于能否见性。由心起用,能与心性相应谓之“正定”。

  ◎正心行处:行是行为。心起用与定慧相应谓之正。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名邪思惟也”。什么叫邪思惟?即念佛人仍夹杂著贪、嗔、痴,或其他修法,皆谓之夹杂。故觉明妙行菩萨,于西方确指里开示云:念佛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三昧,就是因为夹杂。有人还要参个禅、念个咒、做个法会,另外还要谈些吉凶祸福的事,所以不能成就。故真念佛人心中只有一句佛号。

  ◎念佛人以一句佛号圆具五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离“念佛三昧”。五教行者,依各教不同的修行方法,最后仍不离念佛三昧境界。故知修行的手段虽不同,但所证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以念佛人不历阶梯,不费时劫,一生成办无上佛果,极为殊胜。

  ◎念佛三昧的功夫有深浅,故往生后的品位有高低。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因为带不去。既知是假的,又何必斤斤计较呢?真能带去的是“念佛三昧”,应知念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条路,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就,此为其他法门所不能比的。法相唯识宗的初祖,窥基大师于弥陀经通赞疏中,亦承认念佛法门是顿教。顿是顿超,一生就圆满,易行疾至。易行是容易修,人人会念,人人能念。疾至是快速到达,念佛是最易成佛的无上法门。平常人只知念佛可往生,而不知往生后,就一生成佛。因往生就得无量寿,所以是一生成佛不待来生。

  ◎念佛为何容易成就?实因弥陀本愿力故,因念佛之人必蒙弥陀加持。

  ◎为何要一心持名呢?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很杂乱,持名就是要净化杂乱心;恢复清净心。清净心一现,净土自现,若心不清净,念佛虽多亦不得往生。念佛成功的关键,不在数目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将妄想烦恼伏住。佛号一起妄想便除,这就是功夫得力。一心念佛,心便与佛同,与佛同心同愿,心同形亦同。形乃身相容貌,相随心转;能转者心,所转者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清净大福慧心之所变现;故心善则相亦善,心恶则相亦恶,心清净则身清净。往生西方者,皆是一心念佛,心与佛同。心同形亦同。形相德能与阿弥陀佛亦同。

  ◎在气功家看来,从气的大小色彩,可知人的健康状况,放白色金色的光,身体一定健康。也就可知心的清净与否,心里没有染污,则身透明,若有贪、嗔、痴,则身有障碍,就不透明。真正学佛人有清净心,才算是真学。

  ◎修行须一天比一天清净,如同无量寿经经题说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要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必须看破、放下、随缘才有可能。看破是学问,放下乃功夫,能彻底的放下,就成佛。菩萨的阶位,就是从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还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随缘,那就得大自在。

  ◎母亲念儿女的心,一生从不间断,而儿女念母亲的心则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会一定要觉悟。何不以念儿女之情换念阿弥陀佛。聪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弥陀佛。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不识字,穷苦的老太婆,好像很无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弥陀佛,看到他们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这比知识分子实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们都能老实念佛。反观一些知识分子,则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所谓“自古诗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轮回之业,我们决不能学。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认识的人,越少越好,所谓“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实念佛不简单,是真有智慧的人,他们才是世间第一等人。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号,一部经典;想多念几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于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经教外,对世间事还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没指望了。明了这些事实,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就要劝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号,只依一部经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缘成熟,若不肯信,我们的功德也圆满。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礳是宿世善根发现,如阿公阿婆,不识字而能老实念佛的人。祃是对事实真相透彻明了者,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都能做到彻底永不改变。我们是那一种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间分子,念佛既不老实,对事实又不能透彻明白。这是最麻烦的,是学佛的大障碍,往生成佛的因缘,错过是非常可惜。

  ◎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个方向。观经云:“一心系念”,系念就是挂念。弥陀经云:“一心不乱”。三经中所提到的名词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经中所讲的“专心忆念,摄根净念”之意。可见净土四经所讲的方法都相同,这给修念佛法门的人,一个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标。

  ◎“有净土”即是永明大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关键在一个“有”字。念佛人心中有净土,此生决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为虽念佛,但心中没净土,净土是心净,心净则土净。什么时候心清净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预知时至。若能再断惑修善,这是修福。临终时不生病,自在往生,这是极大福报。自私自利是恶,利益众生是善,还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胜的果报,则须有殊胜的因行。

  ◎“清净平等觉”是随著我们的清净心而累积的,故凡是有妨碍清净心,就须即时察觉舍离。如此才能真正清净,不但世缘要离;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夹杂,如此才易得清净心。

  ◎见佛有二种。一种是现前见,如定中见佛;如念佛止静时见到佛像等。或梦中见这也是属于感应。另一种是当来见,如往生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皆是当来见佛。

  ◎一切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门中,成佛最快捷、最稳当的,莫过于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赞叹这个法门,故念阿弥陀佛,不异念十方一切诸佛,而为十方一切诸佛所护念。

  ◎阿弥陀佛的法门,圆满的记载在无量寿经中,念无量寿经即等于念一切经。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宗的心经,是无量寿经的心经,是一大藏教的心经;此经虽短,但内容极丰富。圆圆满满等于无量寿经,只要专心念、不怀疑念,决定成就。

  ◎我们的心要同佛心,我们的愿要同佛愿。诸佛者是清净、平等、大慈悲也。佛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入十方诸佛法界。

  ◎有一生念佛不生净土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一生念佛,为何临终不能往生净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时夹杂、不精、不专、不诚、时续时断,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虽念佛,但对净土仍有疑。三者口里虽愿意去,但实际心里不愿意去,仍有牵挂放不下。四者不能断贪爱故,众生对娑婆世界存有贪爱,故祖师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三界,永脱轮回。不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执著,这才不会成为往生的障碍。我们生生世世出不了轮回,就是因为贪爱、放不下。现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则今生又要空过了。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种善不种善,作恶不作恶。我们如何知道呢?可观察自己的习气,就能知过去生的宿习,有人习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习气重,喜造恶。佛教我们“断恶修善”,常省察、常检点,善的令其增长、圆满;恶的令其除灭。此乃四正勤所讲“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除灭,未生恶令不生。”

  ◎以念佛相好,对治昏沉。念佛止静时,昏沉、打瞌睡,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对治昏沉,因为想的时候是不会昏沉的。

  ◎以念佛修因证果,无量智慧功德,对治妄想。有时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弥陀佛因地的发心、修持、证果、度生,想阿弥陀佛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殊胜功德。亦即忆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证果。一句弥陀名号包含无量智慧功德,用以对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空寂无为,对治恶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清净寂灭,来对治恶境。

  ◎以念佛菩提威神势力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菩提是正觉,念佛的正觉,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杂的事,处理得有条有理,这对于待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

  ◎以念佛相好光明,万德庄严,不为一切病苦所恼。世间人吃五谷杂粮,岂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众生在所难免;遇到时,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万德庄严,即能身心圆满,没有缺陷,不为一切病苦所恼。

  ◎所有一切病痛,皆从妄想执著生。妄想执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人皆有业障,若无业障,就不会来这个世间,业障如何消除呢?古德开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

  ◎修行著魔有二个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过去生中的业障,唯有老实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欢神通、感应、不老实,这样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萨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则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净心,心不清净,魔便有机可乘。

  ◎求一心不乱,要有愿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乱,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夹杂,故会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号。

  ◎我们处在乱世,要特别小心,人命无常,光阴比什么都宝贵,不能糟蹋虚度。如何才能切实把握时光呢?唯有老实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魔障时时会现前,我们要有本事认真克服。魔是什么样子呢?魔是很可爱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很容易上了魔的当。尤其是喜欢神通感应的人,到底他这个境界是佛还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数是魔。为什么是魔?因为与经上讲的不同。故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于一生中,三次亲见西方净土,所见之境界,完全与经上所说相符合,这就是真见佛。反之,所见之境界,有九成与经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经意,皆属魔境。其次,若不与本修相应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弥陀佛,结果药师如来现身,这也是魔。必定要与本修相应才是胜境。又佛现的时间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现的时间长,或消失又出现,且常常出现,扰乱清净心,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学者常有瑞相,是为增长信心故,学了几年后,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现,也要见如不见,绝不对境界留恋,这就是瑞相。

  ◎念力,即是念佛圆通章所说之忆佛念佛,此种忆念确实有力量。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净,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变现。清净、平等、大慈悲就是佛,这是本有佛心变现的。心愿解行与诸佛等同,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诸佛本愿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实念佛,一心念佛,则受弥陀四十八愿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称赞护念,纵然魔再有能力;自己业障再深重,魔也不敢变现,也不能来扰乱。

  ◎事念到达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见到法身与报身。若还未转成理念,所见的只是应化身佛,祖师大德在疏论中,所说之事一心不乱,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见思烦恼断了,见应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此时所见是报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见到了。

  ◎理念见自性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愿解行确实与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净的,与一切境界绝无分别执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佛告诉我们真实修福方法,教我们布施、做好事,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间人讲的规矩。佛的威仪,行住坐卧,待人处世都规规矩矩、循规蹈矩的,我们把佛的行持都记录下来,就是“戒律”。

  ◎心开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净,佛心一尘不染,六祖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接触就通达明了,自然明白,这是佛心。

  ◎无量寿经,戒定慧三学具足。所以我们特别把经中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定为晚课,它的内容就是戒律。每天读诵、反省、改过,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将第六品,佛的四十八愿定为早课,四十八愿是佛的心愿,我们能够心同佛、愿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弥陀佛的真正弟子。

  ◎华严云:菩提心香能除贪嗔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体会,尤其是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念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念几句佛号,就能体会其清心自在。读经越真诚,体会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一句阿弥陀佛,不管是大声念、小声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动,尽虚空遍法界。佛号具足一切善根,所谓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实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念佛人,怎么会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虽多,知道它有如此殊胜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讲十种香,首先提到的是发菩提心香,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觉悟的心,第一觉悟生死轮回之可怕;第二觉悟念佛决定往生,往生决定不退成佛。只要把这两件事情觉悟就是发心,“我愿意离开三界,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发了这样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诸佛都闻到了,知道你发心要成佛。诸佛一定会加持,帮助你顺利在此生中满足大愿。

  ◎清凉大师说的第二个香是“忍香”,众生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太深,虽发菩提心,也有佛菩萨加持,但习气太深,故有种种阻碍,在所难免,但真有阻碍吗?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碍很容易解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平常积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十香中,忍香后是精进香,不能忍,决定不能精进。所以六度的顺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无论修那个法门,必备的基本条件。

  ◎佛门中燃香、点蜡烛、油灯等,都是表法的,是时时提醒自己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佛教我们舍己为人,用我们的智慧、财力、体力去帮助一切众生,我们念念都想众生,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给忘了,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们破我执,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别心、意识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净心、是正觉心,觉而不迷之意,佛号就是心,心就是佛号,这样的心才真实,才叫一心,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念佛。

  ◎悟有解悟、证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论通达但未见性。证悟是自己确实悟入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悟即是佛门常说的开悟。有大悟、小悟、彻悟。可分为二大类:礳解悟,即对理论通达,但没有修行功夫,烦恼未断,无明未破,故无真实功夫,不能入境界、证果位。仍然会随业轮回生死。祃证悟,即俗云证道,证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皆是证悟之果位,明心见性,已断烦恼,破无明,证法身,有真实的受用。

  ◎三渐次:渐是循序渐进;次是次第。一:修习。礳凡助长烦恼,障碍清净心的一切恶缘,统统要舍离。古时道场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目的在帮助初学者,摆脱一切世俗的污染,远离一切沾染恶缘的机会,保持心地清净。因为清净心即是道,这是入手处。祃华严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层次极高,法身大士没有分别、执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碍。初学者定力不够,理上明白,事须渐修。二:真修。礳从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谓修行?修是修正,修正从无始劫来的错误思想行为。而造作杀、盗、淫、妄是生生世世轮回受苦的业因,要把这个业因修正过来,连念头都不生,这是真修行。祃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只要有一条未断干净,就成系缚,不能往生。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于杀、盗、淫、妄的念头不断,此为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则,纵然一天念佛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

  ◎三正进: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这样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后,证悟到十信位。

  ◎杀、盗、淫、妄的念头,断不干净,参禅虽可得定,但不能见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乱。佛法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知戒学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菩萨修行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总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六波罗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忍辱、持戒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总归成一个舍字,舍得干干净净就能圆满证果。

  ◎有人无病念病,结果积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为什么不将念头回转来念佛呢?专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没有病,病就会好。世间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专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净自然健康快乐。

  ◎小圣悟生空,破人我执,亦是证入生忍。菩萨有五十二个位次,深浅地位不等,是从放下多少而有差别。小乘阿罗汉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执,但法执未破,故称小乘无生忍。

  ◎仁王经是大乘般若经,仁王法会的目的,是为国消灾祈福。其原理是团结全国上下一条心,就是藉著团结的共识,才能转祸为福。不是请几位法师诵经,佛菩萨天龙八部就会护持,须照经典上所讲的方法来修。换句话说,就是要叫我们断恶修善,建立共识,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转移危机。

  ◎仁王经对大乘菩萨阶位的名称,不同于其他经典,他把菩萨位次通称为忍,由此可知,在救灾救难的法门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够忍,头脑就清净,辨别也清楚。

  ◎仁王经中的无生法忍菩萨有三品,七地(远行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不动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观慧地)是上品无生忍。无生忍之上是寂灭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云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寂灭忍,佛是上品寂灭忍。

  ◎灾难虽多,大家要是能忍,社会立刻就能安定,呈现和平。彼此不能忍让,会带来很多灾难、危机。愈是动乱,愈要清净,愈要能忍。

  ◎功夫要从内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称作内明。我们修行未能抓住重点,所以虽广阅经论,仍不得力。然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呢?须从真诚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诚呢?不妄语、不说是非就是真诚。故六祖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断,结果就如一个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修净土即是修清净平等觉,也就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这也就是三归依的自性三宝。清净是僧宝,一尘不染;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难有成就。

  ◎内外法空即不执著,于一切法皆不放在心里,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空,虽一天到晚念一句佛号,但绝不执著。一般执持名号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连这句佛号都不执著,就证得理一心,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虽无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则为七地以上菩萨。但绝不是我们现前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凡夫还得从有念下手,老实念佛。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修行,在家一样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为弘法利生报佛恩,初出家时是菩萨心,后见名闻利养,心就变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结果。佛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净土法门更难遇,认真修学则万修万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于放不下,错在自己,会错佛意。

  ◎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要接引的对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标准,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阿弥陀经是一部专门劝人深信发愿真行的经典。蕅益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中讲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对这六信要完全相信,没有怀疑才叫信。

  ◎净宗学会提倡解行,是依据五经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三部,是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所作,印光大师赞叹云:“即使古佛再来,为弥陀经注解,亦不能超过其上”。可见其殊胜。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毂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为学佛的基础。毕三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圆满。可见修福的重要,三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礳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祃二乘福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祎成佛之因: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毙六和:此为佛教我们处众的方法。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氇三学:戒定慧三学是大小乘都必须修学的。氩六度:菩萨的修持。十愿:普贤菩萨的发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处事、接物的标准,一定要遵守。然后用一向专念的方法求生净土,以佛为修持的标准,如此心、愿、解、行与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十八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为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我们自己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属物质。六尘是外面的生活环境,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环境,包含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识是指精神,眼根接触色尘生眼识,耳根接触声尘生耳识,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十八界即指我们自己和生活环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包含众妙。众是多,妙是有,众妙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是佛法所说的依正庄严。

  ◎总摄万化。宇宙所有一切现象是动的,刹那变化,未曾静止过。动的现象是从无明而来,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动。宇宙的起源,在中国易经上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佛法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太极、本性是不动的,是智慧,无明才有动。故宇宙一切万物皆在动。

  ◎能知宇宙间万事万物,刹那都在变动,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样做不到,则不圆融。唯有成佛,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圆通。

  ◎初发心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用真心,与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化众生为目的,于九法界遨游,生死自在,分身无量。此界修到有能力分身,是证到三果的圣人,小乘初果证得天眼天耳通,二果证得他心通、宿命通,三果证得神足通,四果证得漏尽通,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

  ◎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得大自在,欲至何方度脱众生,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而菩萨无念,为何又有生呢?这是感应道交,好比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众生有感,菩萨有应。

  ◎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学,不外性相两宗,性宗是从六根性起修;相宗是由六根相下手。大势至菩萨这两派都不选择,这性相二宗都很艰难。聪明人是不找自己麻烦的,愈简单愈好,大势至菩萨所选择的法门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都摄六根呢?就用净念相继。如何才能净念相继?就是都摄六根。这段话多念几遍,意义无有穷尽,念佛的功夫、境界、意趣都在这二句话里。

  ◎“眼不取色,意不缘法”这个不取,不是叫我们眼不见色;耳不听闻。你可以看可以听,但不可“取”。这一“取”就迷了。取就是执著,缘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们,眼见色不分别、不执著,如此一来,外面的境界,你会看得很清楚,因为你所看到的是真相。分别执著就是成见,一个人有成见,就很难相处。因为他的心里头,有他的是非善恶标准存在,他拿这个尺度到处去量别人,是不是标准呢?不是标准。为何不是?因为每个人,所见的是非善恶都不相同,故不是真的,是虚妄的。若见到真相,这些标准统统没有了。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才是真正公平。此为凡圣不相同之处。

  ◎亲属之间会互相牵挂,希望永远在一起,其实此种牵挂将无法使他们真正在一起。当缘尽时,仍然是各走各的,随业流转,将来见面也不相识。所以我们要劝导家亲眷属统统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得无量寿,那就能永远相聚在一起,这才是事实真相。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还要分享大众,让他们明白也发愿修行,这才是真实的分享。

  ◎在佛法中有理论有方法,有求必有应,现在明了,认真修学,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弘扬净宗,劝勉大家修学,此乃大善功德。

  ◎三摩地是梵语,译为等持,平等保持。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还有起伏还有乱心,所以无定。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将修行的原则目标都说明了,此平等即是本经所说之三摩地,达到事上平等,即是念佛三昧,理上平等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深信力行为要耳。念佛的秘诀就是老实,要深信不疑,一毫怀疑都没有,也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大集经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念佛不但是禅,且是深妙禅。不但是定,且是楞严大定。这个事实道理若能明白,对佛号就能死心塌地的念。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细细体会受用无穷。

  ◎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宗是禅宗,教是教下。宗门教下,包括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真正相信,守得稳,永不改变,一直念下去,决定往生。对于种种法门就心开意解。正是“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蕅益大师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是一句弥陀,果然一修一切修。

  ◎菩萨修持六度万行。这六个主要科目一定要修,布施就要学大布施,学圆满的大布施,大布施就是从心里舍得干干净净,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贪欲,分别执著也没有了,这是真放下,如此布施波罗密就圆满了,真正舍尽,心才清净。

  ◎戒律是防非止过,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贪嗔痴是病、是过失,贪嗔痴没有了,持戒波罗密就圆满了。三种烦恼中最重的是痴,愚痴造的业很重,小则让人委屈,冤枉别人,大则扰乱社会,祸国殃民,所以一定要断。断愚痴一定要开智慧,心里有定,贪嗔就没有了;智慧一生,愚痴就没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定要认真修学。

  ◎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心才会真正明了,故布施得清净心,持戒忍辱得平等心。

  ◎不间断、不夹杂得大精进,不仅是念佛,不论做什么事,心都要专。心专样样事情都圆满,都做得比别人好,心地清净平等充满智慧。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即心中真正有主宰,念佛人把心定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把目标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决不变更。

  ◎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如何不为他岐所惑?自己真有定、有慧。心地清净、头脑清楚,就不会受别人影响而迷惑、冲动,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不但世间法不会被人迷惑,佛法上也不会被人迷惑,而改变其念佛往生净土的愿心。

  【对医院同修答问】

  ◎问:对于病重的患者,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

  答:最重要是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可以用简单的言词介绍极乐世界。

  ◎问:有的病人我们不清楚他是否愿意接受佛法、愿意接受极乐世界,怎么办呢?

  答:先透露一、两句,如果他不能接受净土法门、极乐世界,就不要再讲。只劝他心地清净,放下忧虑、牵挂,身体就能很快恢复健康。如果病人仍然拒绝,就应妥善照顾、专心医治,取得病人信任之后,有机会再向他介绍佛法。

  ◎问:如果病人昏迷的时候怎么办?

  答:此时最好帮助他念佛,不管他知不知道,我们总希望给病人最好的帮助。

  ◎问:请问法师“加持”的涵义,到底有没有用?

  答:加持确实是有,有没有用就要看自己。就像人家送礼,接不接受全在你自己。被加持的人要真正相信、发愿、依教奉行,就能产生力量。加持是教学,教你怎么作。对病人加持就是劝他心要清净,放下妄想执著,一心念佛。先得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就恢复得很快。

  ◎问:病危的时候念地藏菩萨或是阿弥陀佛?

  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菩萨代表我们的修德,一切经典都是圆圆满满、互相含摄,这是佛法。你念观音、他念地藏,一切诸佛都护念。佛法贵在专一,专一才能清净,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念地藏菩萨,地藏是主,其他佛菩萨是“伴”。所以一切都是“主”,一切也都是“伴”,圆圆满满。但是一定要一门深入,遵照经典教训修行。“无量寿经”十方诸佛共同宣扬,“地藏经”也是十方诸佛共同宣扬,它是师道与孝道之结合,十方诸佛成佛的大根大本。

  ◎问:听师父在“印光大师法语”的录音带中,似乎非常强调因果。

  答:因果是真理,任何人都没办法超越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人能够改变。即使是佛菩萨、大圣人都不能超越因果,所以佛还要受三个月的“马麦之报”,忍受饥饿,这是因为过去生曾经种下恶因。圣人与凡夫不一样的,是对于因果道理非常明了,所以在承受苦报的时候,心地清净自在。

  ◎问:我们是凡夫,又不晓得自己过去生曾经种过什么因,那要怎么修?

  答:虽然不清楚过去所造的因,但是只要深信因果道理,对于人、事、物起心动念就会很小心,即使还债也还得很自在。

  ◎问:我们情绪起伏,算不算果报?

  答:是果报,也是烦恼。“修行”就是要修正错误的行为。

  ◎问: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把毛病改掉了,可是还有一些现象,还要再改吗?

  答:这些现象就是“习气”,还要再修正。譬如对治嗔恚习气,面对外来的逆缘,就要懂得逆来顺受,不跟别人结冤仇。因为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最是可怖!年轻人吃点亏没关系,要尽心尽力照顾老病,常常想到自己也会老,种善因必得善果,自己老的时候也会有人照顾。

  ◎问:有烦恼的时候怎么办?

  答:集中力量读经、念佛,把烦恼、忧虑统统放下。如果再深入一层,了知“一切法性空,觅烦恼了不可得”。

  ◎问:师父常说对一切事物都要看淡,那么对工作呢?

  答:什么事情看淡一点,不认真计较;是说对于闲言闲语、人我是非等等;或者是受长官的责备,不要太在意,即使是自己很有理、受冤枉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但是对于工作,态度一定要认真,负责尽职,日新又新。

  ◎问:医院的工作很忙碌,要怎样修行呢?

  答:要用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对待病人,就是真正修行。

  ◎问:医院的工作量很大,有时候甚至超过自己的负荷量,常常会克制不住、发脾气,于是就想要“充电”,也就是去培养清净、平等心等等。

  答:如果你的心真正清净平等,精力就永远用不完,如果充一下电,没多久就全烧光了,这个清净心是假的。心地时常保持清净平等,就永远不疲不厌。读诵大乘,就会明白其中道理。

  ◎问:有时候明明晓得不要生气,却又忍不住,事后就很懊恼。是不是遗传呢?

  答:“习气”不属遗传,是生生世世带来的。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在改毛病、断习气。不过功夫还没到家。做事知道错误,这就是觉悟。只要有毅力、有决心,力求改过自新,一定能成功。

  ◎问:在医院的工作,实在没有办法抽出时间读经。

  答:如果没有时间,就专读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对治自己的毛病、习气。

  ◎问:如果修行与自己的习气冲突,比如喜欢逛街,心里知道修行不能这样,却又无法舍弃自己的嗜好,于是修行会造成对自己的一种压力。这时候是要“苦修”呢?或是可以依自己的嗜好?

  答:小乘人远离外境,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外面的环境很容易带来烦恼。大乘菩萨是在红尘里修禅定:“禅”是不受外境诱惑,“定”是不动心、不生喜怒哀乐。我们想想自己,如果能够不受外境影响,就没有太大关系。

  ◎问:身为都市人免不了要与朋友应酬,还有许多人事上的周旋,要如何才能兼顾修行,而跟自己的朋友相处呢?

  答:佛法修学只要抓住纲领就不难。古德教我们“内养五德,外修六和”,五德是温厚、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自己的涵养;与人相处要依“六和”、“六度”的教训,这样就是修行。有福要与人共享,才是真正有福。佛法就是教我们如何达成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问:那么佛法是不能离开人群了?

  答:每一个修行人都不能离开人群,因为一切错误的行为都是在对人、对事、对物的起心动念上发生。真正修行人不重形式,我们以五德的修养去实践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一直到十大愿王圆满。

  ◎问:常听人说“业障病”,如果医生把病人的业障病医好了,会不会落因果?

  答:不可能。业障必须要自己有定慧功夫才能够消除,医生如果医得好业障病,佛菩萨都甘拜下风。医生只能医治生理上的疾病。

  ◎问:如果病人命该绝,医生把他医好了,会不会落因果?

  答:那还是他命不该绝。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

  ◎问:什么是“命、运”呢?是不是可以改造?它是一定的吗?

  答:“命”,是生死定数,“运”,是人一生中的起伏,两种都可以改。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心地清净光明,积功累德,自行化他,才能够改造命运。

  ◎问:什么是“三法印”?

  答:“三法印”是佛家术语,佛学辞典中可以查得。一句佛号圆修、圆具一切功德。再想,就是妄想。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知道一切虚妄,就应当老实,一句佛号念到底。

  ◎问:在医院照顾病人,会不会跟他们的冤亲债主有什么瓜葛?

  答:认真照顾病人就跟他们结善缘,不认真照顾就结恶缘。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返回 法师法语格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随笔(佛慧)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
 教你开智慧的语言(大悲法师)
 人生格言系列3:永别血腥和杀戮(索达吉堪布)
 人生格言系列6:漫步在绿色的星球上(索达吉堪布)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一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里(索达吉堪布)
 阿姜央达的格言
 2010慧门禅师法语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五
 醒世箴言(慧净法师)
 法雨清凉第002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命内在的体验[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栏目:惟贤法师]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三 示修持方法[栏目:净空法师·嘉言录]
 佛相在哪里[栏目:首愚法师]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栏目:妙境法师]
 生命的圆满在于质量而非长度[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22.誓发菩提心仪式[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五)[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乘佛本愿 舍命全交[栏目:仁焕法师]
 明证的妄想[栏目:明证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