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友谊
 
{返回 舍利弗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70

【友谊】

◎与目犍连的友情
 舍利弗尊者除了以常怀感恩心著称外,也十分重视友谊。舍利弗始终和他幼年的同伴摩诃目犍连尊者保持密切的交往,他们的许多对话都与佛法有关,其中特别有趣,且可以说明舍利弗尊者证悟过程的对话记载于《增支部》四集第一六七经(Anguttara Nikaya, Catukka-nipata, No. 167[1]),经中记载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去见舍利弗尊者,对他说:  「舍利弗兄弟!有四种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和乐速通行。你是以这四种中的那一种方式,使你的心从诸漏中解脱且毫无执着?」舍利弗回答:「是四种方式中的乐速通行。」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在安止或内观发生之前,如果镇伏烦恼没有太大的困难,就称为「乐行道」(sukha-patipada),反之则称为「苦行道」(dukkha-patipada)。如果烦恼镇伏后,内观的目标「道」很快地显现,这与「道」相应的通智就被称为「速通智」(khippabhinna),反之就称为「迟通智」(dandha-bhinna)。在这经典中,舍利弗尊者谈到他个人证得阿罗汉果的情况,然而根据上述经文的注释,舍利弗是以「乐迟通行」的方式证得前三道果。

 就像这故事一样,这两位朋友互相交换对佛法的体验和了解,他们也经常一起处理僧团的事务,例如有一次他们联合劝回那些被提婆达多导入歧途的比丘。关于此事,另外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1) ,因为在提婆达多引起僧团分裂前,舍利弗尊者曾大力地赞扬提婆达多的成就,没想到这赞叹日后却让尊者为难。经文叙述说:当佛陀要求舍利弗尊者在王舍城宣布提婆达多的言行与佛陀、佛法及僧团无关时,舍利弗尊者说: 以前我曾在王舍城称赞提婆达多具有伟大的神通力,现在我怎能宣布提婆达多做事不如法呢?
 
 佛陀问道: 舍利弗!当你称赞提婆达多的神通力时,你说的不是真心话吗?

 尊者答: 不!世尊!是真心话。

 佛陀说: 舍利弗!所以当你宣布提婆达多的事情时,你也只是说实话而已。

 因此,在接到僧团的正式授权后,舍利弗尊者和许多比丘一起,前往王舍城宣布有关提婆达多的事。

 当提婆达多宣告他将另外进行僧伽的活动,而正式分裂僧团之后,他与五百位由于无明而成为他追随者的年轻比丘,一同去灵鹫峰。为了劝他们回来,佛陀请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到灵鹫峰去,当时提婆达多正在休息,这两大弟子就向比丘们说法,使他们证得初果,并且回到世尊的门下 (2)。

 另一次,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尊者合力恢复僧团的秩序。当时由阿湿婆(Assaji,非前面所说的阿说示尊者)和富那婆娑(Punna-bbasu,六群比丘之一)所领导住在枳咤山(Kitagiri)的一群比丘行为不检,虽然再三地劝谏,那些比丘还是无意改善,因此这两大弟子被派去对那些不遵守戒律者做「驱出羯磨」(pabbajaniya-kamma) (3) [2] 的处分。

 舍利弗尊者对朋友的忠诚也受到充分地回报,如有两次舍利弗尊者生病时,摩诃目犍连照顾他,并带药物给他。

◎与阿难的情谊
 然而,舍利弗尊者的友情并非独钟于一人,根据《牛角林大经》(Maha Gosinga Sutta)注释的记载,舍利弗和阿难尊者也相互敬重,因为舍利弗认为:「他侍奉着世尊,而这也是我应尽的义务。」而阿难敬重他,则是因为佛陀说舍利弗尊者是他的第一大弟子。当阿难为年轻的行者授沙弥戒时,总是带着他们去舍利弗尊者那儿受比丘戒,而舍利弗尊者也如此对待阿难,因此他们有五百位共同的弟子。

 只要阿难尊者收到上等的袈裟或其它日常用品时,就会送给舍利弗,而舍利弗也同样会把别人特别的供养转送阿难。有一次,阿难从某位婆罗门处得到一件非常珍贵的袈裟,阿难得到佛陀的许可后保存此衣十天,等舍利弗回来后供养他。此经的「义疏」说: 后世论师们评论这件事:「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还没证得阿罗汉果的阿难会有这种情感,但已是无漏阿罗汉的舍利弗,怎么会这么做呢?』我们对这点的回答是:『舍利弗的情感并非世俗的执着,而是敬爱阿难的德行(guna-bhatti)。』」
 
 有一次佛陀问阿难尊者: 你也赞同舍利弗吗?

 阿难答: 世尊!有谁会不赞同舍利弗呢?除非他是幼稚、堕落、愚昧或心智颠倒的人,世尊!舍利弗尊者博学多闻,具有广大、清明、敏捷、敏锐和通达的智慧,他少欲知足,喜好寂静,不爱愦闹,精力充沛,辩才具足,乐于倾听,也是谴责邪恶的劝谏者(4)。

 在《长老偈》中(Theragatha, v. 1034f),阿难尊者描述当舍利弗入灭时他的心情: 对我而言,当高贵的友人(舍利弗)入灭时,对我来说,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当舍利弗离去,而世尊也般涅槃之后,他又说: 不再有其它的朋友,能像觉知的心念引导身体一般地指引我了[3]。

 在得知舍利弗尊者入灭的消息时,阿难的悲伤情况在《纯陀经》(Cunda Sutta)[4]中有非常感人的描述 (5) 。

◎助阿那律证果
 舍利弗尊者真正地符合了「朋友」两字的最高意义,他十分了解如何引导别人的长处,在他这么做的同时,有时也毫不犹豫地直言并批评错误,就如佛陀所形容的理想朋友一般。依这种方式,他帮助阿那律(Anuruddha)尊者突破最后关卡,证得阿罗汉果,此事记载于《增支部》(三集,No.128)[5]:  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去见舍利弗尊者,他们互相寒喧坐定之后,他对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好友!我以超越世人眼界的神妙清净天眼,可以看到大千世界,而且我精进不懈,心念警觉而不迷惑,身则平静无忧扰,心专注于一处,但是我的心却还是无法从烦恼和执着中解脱!」

 舍利弗尊者回答说:「阿那律好友!当你想到你的天眼时,慢心就生起了;当你想到自己坚定的精进,警觉的心念,无忧扰的色身,专注一处的心时,掉举就产生了;当你想到你的心不能从烦恼解脱时,这就是恶作 (6) 。这将会有助于你,如果阿那律尊者能够舍弃这三种心境,不再注意它们,就能将心引导到『不死界』(Deathless Element)。」

 后来,阿那律尊者就舍下这三种心境,不在意它们,而将心引导到「不死界」;然后阿那律尊者以坚毅之心退隐独居,精进、专注,不久就在此生亲自验证了梵行的最高目标,也就是圣弟子们舍家出家的目标,他明白:「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阿那律尊者因此成为阿罗汉之一。

◎善于启发他人的善知识
 舍利弗是位善于激励别人的善知识,因此许多人常去找他。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不同性情的人向他聚集,与他谈话呢?这可从《牛角林大经》(Majjh., No. 32)[6]所记载的故事中看出。有天晚上,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那律、离婆多与阿难等尊者,一起到舍利弗的住处听闻佛法,舍利弗尊者欢迎他们后就说: 牛角林的娑罗树是如此美丽动人,今晚圆月当空,娑罗树花盛开,天香馥郁流布四周。阿难!你认为什么样的比丘能增添这牛角娑罗树林的光彩?

 他也问其它人同样的问题,而每人都依据他个人的特质来回答。最后,舍利弗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位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制于心的比丘 (7) ,早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他当下就能住于该境界;中午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当下就能住于该境界;晚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当下就能住于该境界。这有如国王或大臣的衣柜装满了各色的衣服,无论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能在任何时间随意地穿衣。同样地,一位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制于心的比丘,无论早上、中午或晚上,他想住于何种心境或定境,就能随意地在任何时间如此进行。目犍连好友!像这样的比丘就能增添牛角娑罗树林的光彩。

 之后他们一起去见佛陀,佛陀认可每个人的答案,并补充了他的看法。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舍利弗虽有令人折服的聪明才智,而且在僧团中有崇高的地位,但并不是一位会将个人观念强加他人之上的威权型人物。他是如此善于以自然且使人欢喜的方式,来鼓励同伴表达自己,透过美妙的景致将沉思的心传达给他们,他自己敏锐的天性对此美景有所感觉,也引领他的朋友们去体验它。

 经典中有许多这种舍利弗与其它比丘对话的记录,不只是摩诃目犍连、阿难和阿那律,还有大拘絺罗(Maha Kotthita)、优婆摩那(Upavana)、三弥提(Samiddhi)、沙威撒(Savittha)、浮弥(Bhumija)等人,不胜枚举。佛陀自己似乎也喜欢和舍利弗谈话,因为他经常这么做,而且有许多开示就是对他的「法将」(佛陀给舍利弗的封号)所说的。

 有一次,舍利弗覆述世尊在另一场合对阿难所说的几句话: 善知识、善伴党和善随从者,就是梵行的全部 (8) 。
 
 再也没有比这位大弟子本身的生活典范,更能彰显佛陀的这个教义了!


 
【注】
(1)
 见《律.小品》(Culavagga)〈破僧犍度〉(Sanghabhedaka-khandhaka),「破僧章」(Sanghabheda-katha)。(《汉译南传》vol. 4, p. 260。)
 
(2)
 同上,p. 272-273。
 
(3)
 见《小品》〈羯磨犍度〉(Kammakkhandhaka),「驱出羯磨」(Pabbaja-niyakamma);《巴利律》「波罗夷」(Parajika);「僧残罪」(San-ghadisesa-kanda),「污家学处」(Kuladusaka-sikkhapada,《汉译南传》vol. 1, p. 251)。
 
(4)
 《天子相应.须尸摩经》(Devaputta-Samyutta, Susima Sutta),《汉译南传》vol. 13, p. 114。
 
(5)
 第三章会介绍。(见本书第七十一页)
 
(6)
 慢心(mana)和掉举(uddhacca)是证得阿罗汉果时才断的三结(sam-yojana)中的二种,而恶作(kukkucca)则是在阿那含果就断了。
 
(7)
 就是不会受制于他不定的心。
 
(8)
 见《道相应》(Magga Samyutta No. 2),《汉译南传》vol. 17, p. 117。。
 


【译注】
[1]
 与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及PTS本同经比对后发现,原书中之No. 167应为No. 168经。(见《汉译南传》vol. 20, p. 259)
 
[2]
 「驱出」又作灭摈、驱摈、摈罚、摈出、驱遣、摈治驱遣及摈。这是对犯戒比丘(尼)、沙弥(尼)等出家众处罚的方法之一,即将他从教团中逐放,不许其与僧众共同起居,相当于削除僧籍,故又称「摈籍」。被摈出的比丘等,不得授人大戒,不得受人依止,不得蓄沙弥,不得受衣钵、卧具、坐具、洗足水、拭足等种种供养。摈出时有一定的羯磨作法,称为「摈出羯磨」,依《毗尼母经》卷二(《大正藏》24,p. 808):「摈出有二种羯磨,一永摈,二为调伏故摈。调伏者,未忏悔中间,及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摈出调伏羯磨;此人若刚强永无改悔,尽此一身不得同僧事。」(参见《佛光大辞典》p. 6440之「摈出」一条)。
 
[3]
 《汉译南传》vol. 28中的《长老偈》vv. 1034, 1035, p. 206。
 
[4]
 见《汉译南传》vol. 17, p. 346。
 
[5]
 《汉译南传》vol. 19, p. 403。
 
[6]
 《牛角林大经》见《汉译南传》vol. 9, p. 288。

 


{返回 舍利弗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救助者
下一篇: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第三章 彼岸 偿还最后的债
 第三章 彼岸 《纯陀经》的记载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成就
 前言
 第三章 彼岸 《支罗经》的记载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友谊
 第五章 《本生经》中的舍利弗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没有怨恨的人
 附录二 向智尊者略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音菩萨的大爱(释达照)[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栏目: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打坐方法[栏目:元音老人]
 慈心无限--《慈经》的开示[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清凉山上光明照[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法海集一 第一部分:三主要道 4 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开示[栏目:法海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第十三讲[栏目:慧祥法师]
 做课时间久了开始跑神,怎么办?[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律航法师叙说[栏目:律航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