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转-法-轮-者
 
{返回 舍利弗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68

【转-法-轮-者】

◎《象迹喻大经》

舍利弗的开示以及被后人认为是属于他的著作,形成了一套内容广大的教法,并且在解释的深度与广度上,可以与佛陀媲美。舍利弗善于运用知性的激励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启发实践修行的方式,来组织并清楚地呈现佛法的丰富内容。这点我们可以从《中部》第九《正见经》(SammA-ditthi Sutta, Majjh. No. 9)和第廿八《象迹喻大经》 [21] ,这两部传统的经典中得到证明。

《象迹喻大经》 (18) 是方法论的经典之作。它首先揭示四圣谛含摄所有的善法,再指出苦圣谛来自五蕴,接着详细观察五蕴中的色蕴。当中显示色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组成,每一大种又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接着详细说明身体的器官和功能属于内四大,而无论内四大或外四大都不属于「我」,也不能构成「我」,这种内观将导致对四大种的厌离。

经文接着说明当外四大被卷入自然的巨大变动时的无常性,相对于这样的背景,而强调由渴爱所产生的渺小肉体,永远不能当作「我」或「我的」,也不能以「是我」的观念来思维它。当一位具有如此坚定而深刻内观的比丘,遇见别人咒骂、责备及恶意相向时,他能冷静地分析情势并如此地控制它,他知道自己身中所起的苦受,是由耳触所产生的,而耳触本身只不过是一种缘生的现象,而他也知道所有组成这情况的成份都是无常的,由此他同样分办出触、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经文以有系统的方式,与刚才提及的「触」一起,介绍属于心法的四蕴(受、想、行、识)。此经接着说: 那么,他的心就只是将四大种作为所缘,而变得法喜、愉悦、坚定和有意志力,即使他被殴打和受伤时,他会想:「色身本来就有这样易于受伤的特质。」 

因此,他想起世尊所说的「锯喻」,而决心遵行佛陀的劝谏: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什么事,都要耐心地承受所有的痛苦。

经文接着说: 但是如果那时忆念了佛、法、僧,这比丘还是无法保持平静,他就会被急迫感所扰乱,并且会因为尽管忆念了三宝,仍然不能保持平静而感到羞愧。相反地,假如他能持续保持平静,就会经验到快乐的滋味。

经文说: 尽管只到这种程度,这比丘已有了相当的成就。

此经以同样的方式探讨了四大种,结论的段落首先将色身及其组成部分,以不同材料所组成的房屋作譬喻;之后解说六识的缘生,当中提到五根(眼、耳、鼻、舌、身)和五尘(色、声、香、味、触)是五识生起的基本条件,在此藉由色身明显的部分来介绍所产生的色身,而完成了对色蕴的讨论。随着识的生起,所有的五蕴也就产生,而以这样的方式就能了解它们的结合以及它们的缘起。在这关系上,舍利弗引述世尊的话: 见缘起者,彼即见法;又见法者,彼即见缘起。

由五蕴而生起的贪欲、爱染和执着是痛苦的根源(苦集);去除贪欲、爱染和执着即是去除痛苦(苦灭)。

了解这点的比丘,经文说: 尽管只到这种程度,这比丘已有了相当的成就!

而这说明就以四圣谛圆满结束。这开示就像一部华丽的乐章,以神圣且庄严的旋律结束。

◎《正见经》

另一部舍利弗式的解释是《正见经》 (19) 。这是教法中的经典之作,它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架构,就如同对本经所作的广泛批注所呈现的一般。注释说: 在结集佛语的五部尼柯耶(Nikaya)中,没有一部经像《正见经》一样,将四圣谛及阿罗汉的境界讨论了三十二次。

本经也对缘起作了原始的解释,虽然有些许的变化,但非常具有启发性。每一缘起支及本经其它的章节,都被用来阐明四圣谛的正见,因而使得人们对四圣谛有更深、更广的认识。经过许多世纪,乃至于今天,这部经仍然广泛地被当作教材而使用着。

◎《等心经》

另一部舍利弗尊者所讲的经是《等心经》(Sama-citta Sutta) (20) ,这是讲给「等心天」 [22] 听的。此经的重点在于讨论圣道的前三阶:初果(入流者)、二果(一来者)及三果(不还者),目的是要澄清他们轮回转生的问题,即转生欲界、色界或无色界是依据他们修行的方式,以及仍然残留的结使 [23] 而定。这部经非常简短,但对于那些依传统前来聚集听法的众多天神而言,却具有非凡的冲击力,据说听完这部经后,有许多天神证得阿罗汉果,更有无数天神证得入流果。舍利弗所说的这部经,可算是少数对天界有情具有长远影响的经典之一,虽然它的内容简短,而且如果没有注释的解释,它会是相当神秘的一部经典,但在后来的许多世纪中仍然具有崇高的声誉。摩哂陀(Mahinda)阿罗汉在他刚到锡兰的那晚,所说的就是这部经,而锡兰著名的编年史——《大史》(Mahavamsa XIV, 34ff),记述那天晚上也有许多天神听法,并且因而通达佛法。

这部经所得到的崇敬,以及它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可归功于它帮助在圣道上的人,厘清仍为他们所期望投生处的地位。因为较高阶位的天神有时会认为他们的地位是究竟的,并不期望投生到欲界中,但有时可能就会如此。尊者的开示给予他们一个衡量自己阶位的准则;而对仍在圣道之外的凡夫,这部经也为他们的努力方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指导。

◎《等诵经》、《十上经》

《等诵经》(SangIti Sutta)以及《十上经》(Dasuttara Sutta)是舍利弗尊者所开示的另外两部经典 [24] ,也是《长部》的最后两部经。这两部经都是佛法名相的汇整编辑,它们将大量的主题分为从一到十的类别,只编到「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佛法名相很少超过「十」这个数字,即使有超过者,也应该是人人知道且容易记住的。《等诵经》是舍利弗尊者在佛陀面前说的,讲完后曾得到佛陀的认可。

在《等诵经》中,佛法名相只以「一」到「十」的数字排列,然而在《十上经》中,每一数字再分成十个子项,用来显示这些分类的实质意义,例如: 一法(一)是具有重要性的;(二)是要长养的;(三)应该要完全了解;(四)必须舍弃;(五)有堕落的意思;(六)有进步的意味;(七)难以深入了解;(八)应该使之生起;(九)应该要直接地了解;(十)应该要体证的。具重要性的一法是什么?于诸善法中不放逸……

这些经典应当是在佛陀及舍利弗尊者相当晚年时才编辑的,在那时已存在着大量的教义,以及那些经过苦心流传并需要加以整理以备使用的开示内容,而这具有明显特色的佛法文集,在教法的广泛学习上也很有助益。

《等诵经》是在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逝世时说的,对于他逝世的确实日期,学者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事实上,这事件确实引发了此经的教示,因为经文谈到耆那教教主尼干子(又号「大雄」Mahavira)死后,教徒间立即发生了争论、分裂及教义解释不一等现象。舍利弗尊者以此为借镜,并在此开示中强调: 此经经文「应全体一致没有异议地持诵,如此梵行才能为了人天的利益及安乐而长存。」

批注家们说,《等诵经》的目的是要在教法中传达「和合味」(samaggi-rasa),并藉由对教义的精通熟练(desana-kusalata)来强化它。

修习《十上经》的目的,可从舍利弗尊者所作的前言诗偈中看出: 我说十上法,是为证涅槃,

终止诸苦痛,解脱诸系缚。 Dasuttaram pavakkhami dhammam nibbAnappattiya

dukkhass' antakiriyaya sabbaganthapamocanam.

这两部经大概是作为经过选择后教法的一种索引,这对那些无法记忆大量经文的僧众也很有帮助,对他们来说有帮助,是因为以易于记忆与理解的形式,来呈现教法的多元性。这两部经也都说明了舍利弗尊者对保存佛法的关怀,以及确保佛法能完完整整、丝毫不减地流传下去的系统式方法,这就是他提供这些经典,以及其它如《义释经》(Niddesa)之类「学习工具书」的目的。

◎《义释经》

舍利弗尊者所说其它经典的摘要,附在本书的最后。现在我们将讨论属于他的大部经典。

首先是属于「经藏」中《小部》(Khuddaka Nikaya)的《义释经》,它是巴利三藏中唯一具有注释特性的作品,其中包含两个部分:《大义释》(Maha Niddesa) [25] 是《经集》中《义品》(Atthaka-vagga)的注释,而《小义释》(Cula Niddesa) [26] 则是批注同属《经集》中的《彼岸道品》(Parayana Vagga)与《犀角经》(Khaggavisana Sutta)。

《义品》和《彼岸道品》是《经集》最后的两部经,它们不仅是《经集》中最古老的经典,毫无疑问地也是整个「经藏」中最古老的部分,甚至早期的僧团和居士就相当重视它们,这可从《自说经》记载输那长老(Sona Thera)念诵《义品》,而《增支部》记载女居士难陀摩陀(Nandamata)念诵《彼岸道品》的事实得到证明。佛陀自己至少曾在五个场合上,解释《经集》中这两部经所收集的诗偈。它们除了确实受到高度的尊敬外,这两部诗集更包含了无数的古字和简短格言,为了使它们易于了解,所以在非常早期就有人为它作注,而这批注后来也被收入藏经中。传统上一直认为此书是舍利弗尊者所着 (21) ,这是极为合理的,因为《义释经》不仅包含字词的解释、内容的说明、引用佛陀的话来证明等,还有显然是用来教导语言的资料,譬如对所解释的字词附有许多同义词,这些特色与尊者注重对比丘们作方法上的教导十分吻合。针对这点,汤玛士教授(E. J. Thomas)有以下的叙述 (22) : 《义释经》最大的特征是……对于所注的字有一同义字表,这样的同义字表并不是用来解释特定文句中某个词的意义,而是只要此字出现,这同义字表就以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而且它们就像现代的字典(kosha)般,明显地有要人学起来的意味……在阿毗达磨论书中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类似的例子,不过在《义释经》中倒是普遍地应用于不是马上就需要去解释的章节里……它显示了一种学习经典词汇和解释古文的系统,但是,除了某些特定的词汇,如不变化词等的叙述以外,它并没有进一步地教授文法……。

在《义释经》中,我们因而得到了直接的证明,它是适用于某一特定作品的一套普遍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了解释、法义的教导和文法肇始时的字句说明。阿毗达磨论典及其相关作品,如《无碍解道》(Patisambhida Magga)等,也可以看到此系统存在的迹象。

在《义释经》(I, 234)以及其它地方所明显被引用的系统,似乎是义无碍、法无碍、词无碍与辩无碍这四无碍解。《义释经》中的语词,就是那种我们认为存在于巴利文还是活的语言时的语词。而词无碍解所需要的,是一种对已过时的经典用词的了解,并且以现代的表达方式,来解释不常见的文法形式……我们可以从它不同的形式和文章中,看出它已经有所改变和增补,而就一部一直作为指导的作品而言,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舍利弗尊者曾说,在他出家后两星期,也就是证得阿罗汉果时,就得到了四无碍解 (23) 。这个事实以及在《义释经》中词无碍解(也就是文法分析)的广泛应用,使得舍利弗更有可能是《义释经》和《无碍解道》的作者。

《大义释》也包含了对《义品》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舍利弗经》(Sariputta Sutta 也称作《长老问经》TherapaJha Sutta) [27] 的批注。此经最前面的部分,是赞叹世尊的偈颂以及向世尊提出的问题,这些都被认为是舍利弗所着的。《大义释》在解释最初的偈颂时,提到佛陀在忉利天宣说阿毗达磨后回来,除此之外,就只记载了舍利弗的问题,而本经主要的内容就是佛陀对问题的回答。

◎《无碍解道》

《无碍解道》 [28] 有高阶佛学研习手册的形式,它所涵盖的范围,就与其著名作者的心智一样地广博。

本书一开始先讨论七十二种正智(nana)与各种错误的见解(ditthi),这两者都显示出舍利弗尊者有组织且具有洞察力的心灵。在〈智论〉以及该作品的其它章节中,可以发现许多首度出现的名相,而且只在《无碍解道》才找得到。它也包含了「经藏」中较古老的典籍所约略提到的名相与教法的精要说明。

除此之外,它还包含许多具有极大实用价值的禅修资料,例如安般念 (24) 、「慈的修习」(metta-bhavana)和许多内观的法门,另外还有不同于本经的主题,而赞颂如来大慈悲的唯妙篇章。锡兰的大名长老(Mahanama)着有《正法显示》一书(Saddhammappakasini),为《无碍解道》的注释,他很有信心地认为此经是舍利弗尊者所着,因而在绪言的诗偈中,对尊者有感人的赞美。而在《无碍解道》本文中,舍利弗曾被提到两次,一次是在〈神通类论〉说他有定遍满神变,另一次则是在〈十六慧义释〉(Solasa-panna-niddesa)的〈大慧论〉(MahA-panna-katha)中说: 凡是智慧有如舍利弗者,他就拥有佛智的一部分。

◎对教义最重要的贡献 现在我们来谈舍利弗尊者对佛教教义最重要的贡献。根据传说(如在《殊胜义论》AtthasalinI 的记载),佛陀在忉利天向已转世为忉利天神的母亲摩耶(Maya)皇后说阿毗达磨。在佛陀说法的三个月里,每日返回人间用餐时,就将当日所宣说阿毗达磨的方法(naya)告诉舍利弗尊者。《殊胜义论》说: 所以这些方法是传授给具有无碍解智的大弟子,就如同佛陀站在岸边,张开他的手,指出海洋的方向一般,对尊者而言,佛陀以百千种方法所教导的教义,也因此变得非常清楚。

后来,尊者将他的所学传给了他的五百弟子。

《殊胜义论》进一步说: 阿毗达磨论典的顺序是舍利弗尊者所创的,而《发趣论》(Patthana)中数字的顺序也是他决定的,依这样的方式,尊者在不破坏独特教义的情况下,建立了数字的次序,使得佛法易于学习、记忆、研究和弘传。

《殊胜义论》是《法聚论》(Dhamma-sangani)的注释,也将以下对阿毗达磨的贡献,归功于舍利弗: 一、 在「论的论母」(Abhidhamma Matika)之后的「经的论母」(Suttanta Matika)四十二对法(duka),二者皆为七部阿毗达磨论 [29] 的序言。而在《法聚论》中对经母四十二对法的解释,同样也可能是尊者所作。 二、 《法聚论》的第四章,也是该论最后一章的〈义释品〉(Atthuddhara-kanda) [30] 。 三、 阿毗达磨念诵顺序的安排(vacanamagga)。 四、 《发趣论》中数字的章节(gananacara)。

◎师友公认的善说法者 在《不断经》 (25) 中,佛陀谈到舍利弗尊者对于禅心,乃至于其主要心所的分析,都是尊者从每一禅顺序出定后,从他自己的经验说起的。这分析很可能是《法聚论》中详细分析禅心的前身或摘要。

对于舍利弗尊者精通佛法并善于解释之事,佛陀有以下的开示: 比丘们啊!舍利弗已经完全通达法界(dhammadhatu),假如我整天用不同的字句问他,舍利弗同样能整天用不同的字句来回答;假若我整夜、一天一夜或两天两夜,甚至七天七夜问他,舍利弗也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用不同的字句来解释问题。 ——《因缘相应》第三十二(Nidana Samyutta No. 32) [31]

在另一个场合,世尊说了这个譬喻: 比丘啊!假如有人具有五种特质,而且又是转轮圣王的长子,公正地推转其父所转的主权之轮,而这主权之轮就不会被怨敌所推翻,这五种特质是什么呢?转轮王的长子知道什么是有益的;知道法则;知道正确的行事方法;知道正确的时机以及他必须面对的群众。

同样地,诸比丘啊!舍利弗具有五种特质,正确地转无上法-轮,就如同我所转的一般,而且这法-轮不会被苦行者、祭司、天神或梵天,乃至世界中的任何人所推翻,这五种特质是什么呢?

比丘啊!舍利弗知道什么是有益的;知道教法;知道正确的行事方法;知道正确的时机及他要教化的群众。 ——《增支部》V. 132 [32]

其它长老们敬重舍利弗也不落人后。婆耆沙(VangIsa)长老在《长老偈》(vv. 1231-3)中称赞舍利弗:「说教简短,讲解详细」;在同书中另外的大长老,如摩诃迦叶(vv. 1082-5)和摩诃目犍连(vv. 1158; 1176-7; 1182)也极力地赞叹他。摩诃目犍连尊者在听完舍利弗说「无秽」的教义后 (26) ,表达出对他挚友说法的赞辞: 对那些德高且精进的比丘们,在听了舍利弗尊者的开示后有如醍醐灌顶,他是如此地善于使同辈比丘们去恶从善。

这两位大弟子在教导上相互扶持的关系,可由佛陀所说的话予以说明: 比丘们啊!要常与舍利弗及目犍连联系,要与他们为伴,他们是有智慧的比丘,也是同修者的善知识。舍利弗有如生产的母亲,而目犍连则如照顾婴儿的保姆;舍利弗教导他的学生证得入流果,目犍连则训练他们达到最高的目标。

舍利弗能够详细地解说四圣谛,他能教导四圣谛并使它们易于理解,他宣讲、开显、说明四圣谛,并使得它们更加清晰易懂。 ——《谛分别经》(Sacca Vibhanga Sutta, Majjh. 141) [33]

而在《增支部》(II. 131)中说: 比丘们啊!有信心的比丘应该怀抱这正确的志向:「啊!希望我能像舍利弗与目犍连一般!」因为舍利弗与目犍连是我比丘僧中,弟子的模范与标准。

舍利弗尊者作为「法师」(teacher of the Dhamma)的伟大声誉使得他不朽,并成为后来佛教徒的传统,这可由三百年后的《弥兰陀王所问经》(Milinda-panna)结论的文字中得到证明。在这部经中,弥兰陀王将那先(Nagasena)长老比作舍利弗尊者,说: 在佛陀的律法中,除了「法将」舍利弗尊者外,没有其它人能像您一样地解答疑惑[34] 。

这伟大的盛誉至今犹在,并一直被大弟子珍贵的教示所支持着,他的开示被保存、珍藏在佛教最古老的典籍中,就在他老师(佛陀)言语的旁边。

【注】
(18)
见《法-轮》(WHEEL No. 101)。

(19)
见锡兰可伦坡湖房书局(Lake House Bookshop, Colombo)发行,苏摩长老(Soma Thera)所翻译的《正见经及其注释》(Right Understanding , Discourse and Commentary)。

(20)
巴利圣典协会发行之《增支部》vol. I, 63(Twos, No. IV, 5),《汉译南传》vol. 19, p. 85。

(21)
护法尊者(Bhadantacariya Dhammapala)对《长老偈》的批注是引自《义释经》,并认为它是「法将」舍利弗所作的。

(22)
见汤玛士教授在《佛学研究》(Buddhistic Studies, ed. by B. C. Law, Calcutta, 1931, pp. 223ff)中所写的〈巴利语与梵语学校中的佛学教育〉(Buddhist Education in Pali and Sanskrit Schools)一文,

(23)
《增支部》第二集(A, II, 160)。见本书第二十页。

(24)
钖兰佛教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出版,髻智长老( Namoli Thera)所着《安般念》(Mindfulness of Breathing)中有将它翻译出来。

(25)
《中部》,111经(Majjh. No. 111,见《汉译南传》vol. 12,p. 1)。

(26)
《中部》,5经(Majjh No. 5)。

 

 

【译注】
[21]
《正见经》,见《汉译南传》vol. 9, p. 60;《象迹喻大经》见《汉译南传》vol. 9, p. 254。

[22]
等心天并非因转生而成的,而是产生了类似其心境的外表。见The Book of The Gradual Sayings, Vol. I, p. 59, PTS。

[23]
结使为烦恼的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见《佛光大辞典》,p. 5181上。

[24]
《等诵经》,见《汉译南传》vol. 8, p. 225;《十上经》,见《汉译南传》vol. 8, p. 283。

[25]
《大义释》,见《汉译南传》vol. 45, 46。

[26]
《小义释》,见《汉译南传》vol. 47。

[27]
见《汉译南传》vol. 46, p. 239。

[28]
见《汉译南传》vol. 43, 44。

[29]
此处指的是南传七部论,即《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和《论事》,见《佛光大辞典》,p.3749下。

[30]
《汉译南传》vol. 48, p. 325。

[31]
见《汉译南传》vol. 14, p. 64-65。

[32]
见《汉译南传》vol. 21, p. 178。

[33]
《谛分别经》,见《汉译南传》vol. 12, p. 259。

[34]
见《汉译南传》vol. 64, p. 269。


{返回 舍利弗的一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尊者的亲人
下一篇: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成就
 前言
 第三章 彼岸 《纯陀经》的记载
 第三章 彼岸 《支罗经》的记载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转-法-轮-者
 第三章 彼岸 偿还最后的债
 第四章 与舍利弗有关的经典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尊者的亲人
 第一章 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附录二 向智尊者略传
 第二章 内观的成熟 友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出家的真义[栏目:永海法师]
 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仪轨(含藏音对照)[栏目:加行仪轨]
 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栏目:月悟法师]
 六十七世 如满月轮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读书的两份心[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新青年救国之新道德[栏目:太虚法师]
 故道白云 12.金蹄[栏目:故道白云]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八五)[栏目:杂阿含经]
 谈禅[栏目:星云法师]
 打坐太久灵魂会不会出窍? 所谓的灵魂,可以参考「佛教相信灵魂吗?」[栏目:禅修·初学者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