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4 身念处
 
{返回 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39

4 身念处

坐禅时, 我们观腹部的「上」、「下」。初学可能会觉得, 把心安住在观腹部的「上」、「下」是很困难的, 因为他们不习惯观察。所以, 如果你把手放在小腹上, 去感觉它「上」、「下」的移动, 这会有帮助的。阻碍较少, 你就可以跟的好一点。

要记住, 不要以为「上」、「下」是经常在那里的。它们不是经常性的目标。不是那幺容易观的目标。它经常是很狡猾、难以掌握的。来了又去。有时快, 有时慢, 有时在, 有时又不然。

你的工作不是去控制腹部的「上」、「下」。你的工作是去观照、去跟腹部的「上」、「下」的现象变化过程。我们通常称腹部的「上」、「下」为风大要素(vayo dhatu)。在此, 风大是四大—地、水、火、风, 中较突显的要素。风大的特性是紧绷、颤动及移动。


■ 觉知真实法
主要的是让正念去感受、经验自性法。或许这会有帮助, 你紧握双手, 制造一些紧绷。把对手的想法放一边, 你观这个紧的感受是如何。接着你松开手, 去感受这个放松的感觉。

同理, 把对手的想法、概念放下, 你把手上、下快速摆动, 接着去观手移动的感受。那个是(四大中)风大要素—移动的元素。它没有颜色或形状, 只是一种感官觉受罢了。

那你就有个清楚的着力点去感受它。当你跟着那样做的过程中, 其它要素也明显。有时热也明显, 冷有时也明显—这个是火大的要素。还有, 你也感受到硬跟软—这个是地大的要素;它们以凝聚及粘稠来连结—水大的要素。

当你可以觉知这些, 下一件事就是要去观上、下, 从它开始往上升到顶端。你会发现那些要素只是过程:它们连贯着, 正念也跟着它们流动。你愈有正念, 过程中你就会感受愈多。

如同我们讲的, 它们时时刻刻、剎那剎那地的生起。尽管如此, 它们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被体验到的。起先, 我们体验到概念性的形状。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习于执取概念法。换句话说, 我们习于身体的形态, 胃的形状, 我们是某某人, 我们是做什幺、什幺的…等等。

为了正念观照真实法, 你必须放下所有概念, 包括对「我」、 「我的」、身体、身体的形状…诸如此类概念法。只要跟紧着感官觉受变动过程。这个就是毗婆舍那禅修的菁华, 去训练你的心, 直到你可以做到。

在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会感觉到身体的形状, 以及腹部上升、下降的形状。这是没办法的, 因为它是从思考过程出来的。不过, 如果你能够挑出移动的自性(特性), 就可以开展较深层, 对真实法、自然现象法、三共相的觉知。

这跟你观照经行、日常生活和其它所有目标的过程一样。另一件事各位必须牢记在心, 腹部上、下并不是老是在的。尽管如此, 四大要素都会有的。它们剎那、剎那地生起灭去。因此, 当你观腹部上、下, 有时它会停掉。


■ 运用坐、触
如果你观腹部的感觉, 感官觉知作用会在那里。你可以观这些感受。然而, 它们有时候会变的很微弱, 你会觉得观不到任何东西。为了维持觉知的持续性, 你就必须观「坐」、「触」。 可是, 「坐」、「触」经常没有被解释清楚。因此, 我会多讲一些。

通常当我们讲「坐」、「触」, 指的是一连串身心过程, 它们维持了禅坐的姿势。我认为, 「坐」指的是较偏体内驱力, 包含肌肉及骨骼。「触」指的是较偏身体表面的现象。

对初学, 当然, 你无法马上看懂所有的事。你从观最明显的入手。保持简单, 你只要观一个「坐」和一个「触」。那样, 你就能觉知到整体的「坐」, 最明显的是脊椎周围, 和腰间的坚硬。在「触」点中, 最明显的是臀部与坐垫的接触位置点。
再说一次, 主要的理论, 并不只是做「坐」、「触」, 而是以一种规律, 不太快、不太慢的速度, 去感觉与「坐」、「触」有关的感官觉受或现象。过一阵子, 上、下会停久一点。当这个现象出现, 你就必须增加触点, 在手、脚等处, 有系统地顺序观照。

当你这幺做, 上、下通常会回来。这样的做, 是要保持觉知及观照的持续性。「坐」、「触」本身就是一种禅修。

然而, 它有某些缺点, 用「坐」、「触」较分散、会扩散, 因此定力的获得比较慢。可是, 它也有一个优点, 它较经常性、比较稳定, 因此它是上、下的一个好的后援。

当然, 当定力终于增强稳固了, 你只须要观「坐」或「触」, 这个也是四大生灭过程。因此, 如果你这样可以做的好, 你将不会缺乏适当的禅修目标来观照。


■ 行禅 (慢步)
现在, 让我们来讨论经行。有关快步、中速经行来增强走步时的正念, 已经讲过了。

我将在此仔细分析讲解慢步经行, 观照会触及较深的程度。我有注意到, 经行常被忽视, 或者不拿它当一回事。禅修者把经行当成禅坐前的准备练习, 或者是增长坐禅。并不是这样的。你要同等的重视坐禅跟行禅的技巧。

经典记载些故事, 比丘们如何在走禅的过程中开悟。因此, 我们要用功来改善行禅, 导引较深层的定力, 那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要怎幺做这种慢步经行呢?有些简单的指导方针可以入手。首先、身体要放轻松。不要紧绷。如果身体紧绷, 你无法真的有正念, 你就无法正确的跟上所有的目标。

第二、要有正念的慢慢走, 走步要稳。如果你摇晃, 因为你的心不平静, 就没办法恰到好处的专心。因此, 走小步、脚低些会有帮助, 你就不用担心走的蹒跚或跌倒。

第三、心要非常放松, 但仍然要能集中注意力。要这样子做, 就必须学会建立定力。一种做法就是把心带到步伐, 尽可能跟着目标。那就意味着, 你要尽可能的走慢, 来激起深厚的定力;但也不能过慢, 慢到没办法觉知任何移动的感受。经行速度应该要让我们能够探触感受。

再者, 要确定感官觉知在, 不是你认为它应该是怎样, 「它可能在, 但是我不太确定。」或者「嗯!现在它在, 现在它没了。」如果你不确定感官觉知, 那目标的持续性、连贯将会中断。因此, 定力无法增强。但是, 如果你能够抓紧, 并扣住它, 那正念会跟着目标与感受而连续, 你的心就紧扣着那个层次的定力。
在那种状况下, 好象脚它自己会移动, 你没办法走快些, 就算你想走快一点也不行。当你能达到那种程度, 跟上脚步移动的目标就不成问题了。只要用心, 慢慢地练习、拾取感官觉受的连贯。在某种程度的定力, 只能获某种程度的觉受。因此, 走一会儿后, 你会走的更加慢了。你还是要更放松、更安详, 让心有足够的敏锐力, 获得更细微、连贯感官觉受。

如果你能扣紧那种专注, 经行就不是个问题, 因为你在定中。你会很安详、静谧, 时间消逝如飞。当你走完经行, 你可以继续禅坐, 只要继续保持觉知。通常, 坐禅跟走禅是各一个小时, 轮替进行。(有位长老说:从经行得到的定力能持久, 而且很稳固, 不容易摧毁。)

我注意到, 程度较好的禅修者, 可以从事久一点的走禅及坐禅。条件是, 第一、定力要够。第二、身体健康, 够强壮的话。若身体不好, 那他们当然没办法这幺做。若禅修者可以这样的话, 那五根可以增加到很强, 当他们坐下时, 会沉下渗透, 紧跟着连续的目标。


■ 认真做行禅及其它日常生活
我想讲的主要是关于经行, 一定要认真地来。如果你认真地走, 在坐禅、走禅的每支香, 你就容易得定。

其它的日常活动也是一样的。我在缅甸时, 有次曾陷入窘境, 我用餐时很认真观照, 因为我跟长老抱怨, 寺院里的人吃太快了。僧团的比丘人数众多, 我们这些年青的出家新众, 还在养成阶段, 过堂都是排班都是尾随在最后。当我们抵达斋堂时, 那些戒长比丘们已用完餐, 陆续退席了。

因为我抱怨这件事, 就被安排了张特别席, 坐在众人面前吃。我别无选择, 只好吃地很有正念。不过我也上了很受用的一课, 通常我用完餐都很困、昏沉、想睡。因为我用餐全程都很有正念, 午餐后的坐禅反倒是最好的。尽管胃胀满满, 我能够观它, 它成了很好的禅修目标。我就不再觉得餐后困了。因此, 当你每堂走禅、坐禅都有正念, 你就能得定, 或者专心一意。禅修时正念绵密不断。

(译者: 修习毗婆舍那, 过堂用餐是禅修很复杂的一环。用餐要修戒、定、慧三善业。吃饭,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律仪方面:用餐前要忆念-「我摄取食物, 是为维持色身, 止息不适, 修习四念处, 成就道业。」
在修定方面:用餐时要行慈心禅, 祝福提供食物资具的十方信施, 香积、行堂工作人员、同参道友、十方众生, 祝福他们健康、快乐、安详。这些布施带给他们无量功德。
在修慧(毗婆舍那)方面:
l 看到桌上食物, 观「看见、看见、看见」。
l 伸手取用食物, 观「伸手、伸手、伸手」。
l 夹取食物要观「夹取、夹取、夹取」。
l 送食物入口, 观「送、送、送」。
l 张开嘴, 观「张嘴、张嘴、张嘴」。
l 把食物放进口中, 观「放、放、放」。
l 食物接触到嘴唇, 那就观「触、触、触」。
l 咀嚼食物, 观「嚼、嚼、嚼」。
l 感觉到食物的味道, 观「知道、知道、知道」。
l 吞食物, 观「吞、吞、吞」。

咀嚼时, 有部份食物, 会不自主的滑进食道, 不必标号, 只要觉知它们。)
 


{返回 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5 受念处
下一篇:3 念处禅实修技巧
 16 心的荒野
 3 念处禅实修技巧
 14 理解内观智慧
 13 止禅跟观禅间的明显差异
 15 内观智慧概述
 18 生活在边际︰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附录II.-概念与真实
 附录I. -五盖 (Nivarana)
 5 受念处
 9 五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水流 River Flow[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五戒的持守与违犯 五戒的持守[栏目:法增法师]
 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栏目:郑石岩教授]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绪言[栏目:阿康仁波切]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四[栏目:智谕法师]
 彻悟人生 第八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人间佛教的经言祖语(八)布施奉献,利乐众生[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言祖语]
 1997年 禅修营第一天[栏目: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