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面对死亡
 
{返回 张慈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46

面对死亡

张慈田

    什么是死亡?依佛教的说法是舍弃了寿命、暖热、意识,因此呼吸已灭尽,五蕴已不再作用了;依现代医学的说法,死亡是心脏停止、瞳孔放大、脑波停止(脑死)等,而不再有生命迹象。一个人的死亡,意谓着他的六根将随即腐败散坏,一生所拥有的一切财物将不再拥有,所有亲戚朋友将永远分离诀别,一切皆在无声无息的进行中。因为有死亡,所以有许多宗教、哲学产生,佛陀也说:「世间若无此三(老、病、死),佛不出世,亦不说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为众说法。」(别译杂阿含经第67经)

    面对死亡,古今皆有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或避死的妙方,但始终没有一位是免死的成功者。有的人一出生即面临死亡,有的人长命百岁终于蒙死神的招唤,「一切人归死,无有不死者」,因此,想避免死亡是徒然无功的,一切皆按照自然律的有生必有死,除非是不生,那么就能究竟不死的。不生可能吗?当然可能,但是必须在这一生彻底了悟四谛(苦、集、灭、道),免除了任何业力的牵引,才能不生不死,增一阿含经卷24第10经说:「四谛之妙法,如实而不知,有生亦有死,不脱长流海,是故当起想,修诸清净法,必当离苦恼,更不受有患。」要得到尽此生之后不再生(不再死)就必须有修为。

    对于此生的死,死亡本身是一个概念,我们求远无法体会死亡是什么,可以说是死亡对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古希腊哲人伊比鸠鲁语)若能明白死亡是无足轻重的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放下一些迷思,那么,我们还怕死吗?对大部份的人来说,还是不容易由观念的解惑来驱除恐惧,因为恐惧是很经验的、很深沉意识的,要面对这最后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挽救的情境,情何以堪!不过,还是有方法来转化、消弭恐惧。

    这个方法很类似佛陀在《中部》《怖骇经》开示在森林里,面对种种恐惧情境的处理,恐惧的当时,身体应保持同样的姿势。走路时继续保持走路,站立、坐着、躺卧时都继续保持当时站立、坐着、躺卧的身姿,坦然面对当境的死亡威胁,直接去感受当下身、心正在发生的实况,将有助于舍弃对未来永不来的死亡幻想,也将有助于舍弃粘着于过去的心念,正住在当下,应是最有力地直接面对死亡及消弭死亡恐惧的方法。当然若不临死抱佛脚,平时就应多作身心观察的练习,或作「死想」的练习,以达到永离死亡的恐惧。(《嘉义新雨杂志》第4期)


{返回 张慈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五种学道资粮
下一篇:财法与财钱
 呼吸禅
 对肉体的省思
 简朴生活
 身受与心受
 五种学道资粮
 破我见的修行
 神通
 生起烦恼的原点
 走路禅
 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I 572经:讲述的是诸比丘为根、境之间谁为系缚的问题争论不休,而质多罗..[栏目:界定法师]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一节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六字洪名直通极乐[栏目:仁焕法师]
 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栏目:陈燕珠居士]
 《虚云和尚诗偈》选读[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打坐时妄念纷飞如何处理?置心一处啊!怎么处理?[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32 估客偷金[栏目:百喻经译]
 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实例为主(温金柯)[栏目:其它]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