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婆希求道记
 
{返回 张慈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42

婆希求道记

张慈田

    有一位名叫婆希的树皮衣修行者,他住在印度的苏波罗迦海岸边(Supparaka, 今孟买之北),他很受尊敬奉事,也得到很多的衣服、饮食、医药、坐卧具等的供养。有一日,他在静坐的时候,苦思自己是不是解脱的阿罗汉,反省的结果,他自认为还没有达到解脱的境界,于是想到要出外参学。他曾听说在东北方千里外的舍卫城有释迦族的人已证得阿罗汉果,并在传教,这时他生起了移樽就教之心,而决定动身前往。

    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舍卫城只园精舍。他急着想晋见佛陀问法,但当时佛陀已跟比丘众一起入城去托钵。于是他就快步入城去找佛陀。他见到世尊在城内一家一家乞食托钵,世尊举手投足都很优雅美妙,他的六根都已调御、摄护,而显现出非常安详寂静,甚可皈敬。

    婆希上前顶礼佛陀足下,随即向佛陀请求为他说法,为他说无尽利益安乐之法。佛陀说现在正在沿门托钵,不适合说法。但婆希再三请求说法,并说若稍后佛陀死亡,或他死亡,他就听不到法了。人命在呼吸间,一个吸气不再来,即为死亡,最应为修行者所警惕的,于是佛陀就为他说法。

    佛陀说:婆希!你应当这样地学习: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嗅、尝、触)只是知道(嗅、尝、触),觉察只是觉察。婆希!当你能够做到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时,在这时你就达到没有执着挂碍了,你若没有执着挂碍,那么你就没有现在世,也没有未来世,你没有这两世,也就是所有的忧悲恼苦就因此消散殆尽。佛陀说完法就继续去托钵。

    婆希听完佛陀这段精简的法句,很能契应他当时所需的法药,于是他就很快地练习它应用它,由于他的道基深厚,很快就达到心不执着挂碍的境地。当佛陀离去不久之后,婆希被一头小牛牛角触死。当佛陀与比丘众托钵及食毕后,回程时知道婆希死讯,佛陀吩咐比丘众为他火葬料理后事。佛陀宣说:婆希专志于法的修行,已得到解脱而般涅槃(完全地止息,不再轮回)。(本文原文为《自说经》第一品第十婆希经)(《嘉义新雨杂志》第1期)


{返回 张慈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有爱必有苦
下一篇:认识原始佛教
 佛教各教派的共同信条
 面对死亡
 灭苦的人生观
 生起烦恼的原点
 苦,真实是苦
 正念禅
 身受与心受
 婆希求道记
 念佛的意义
 离胎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三节 供养具 二、手炉[栏目:佛教丛林观]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E 1215经、1216经:如前所述,婆耆舍尊者不及会吟诗,而且...[栏目:界定法师]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本住品 第九[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温暖的手[栏目:佛网文摘]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学习唯识对净土宗念佛之人的现实指导意义(惟贤长老)[栏目:净土宗文集]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五[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极乐愿文》讲记(十一)[栏目:极乐愿文讲记·达真堪布]
 讨债[栏目:白云禅师]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