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36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21

 阿弥陀佛!大家好:

  又到学习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间了,首先,在我们学习研讨之前,先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予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听闻、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利如母有情,速疾成佛。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乙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分四
  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我们已经对以上四种教授的殊胜,略略地与展开地讲了第一个:“一切圣教互不相违殊胜”。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讲,为什么要强调、反复宣讲这四个殊胜呢?为的就是要让大家生起信心,认识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与任何一个法门、一个宗派相互之间没有矛盾。不但是《广论》,任何一个宗、一个派,它的教法的支分,只要是佛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当中都是互不相违的、没有矛盾的。为什么我们会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法与法之间有隔阂,宗派与宗派之间有隔阂,人与人之间有隔阂。什么原因呢?无非是见地上不同,什么是见地?也就是个人的认识理解有所出入,有的人以教法的一部分来理解,有的人注重于戒学,有的人注重于定学,有的注重于慧学,支分和主干不同,但是他们之间从来不会有矛盾、有相违的。佛说有,是缘起法;佛说空,是自性空。所以说,它们之间绝对没有问题。矛盾的是我们,对整个教法的通达、了解乃至对佛陀的教理,了解的很少,所以不能正确认识。我们上一讲也说了,如果教法之间有矛盾、有毛病,那么佛说的法还有什么用呢?没有用了。所以说,教法与教法之间没有矛盾,更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一点,佛陀的这些教授是他自无量劫以来舍头目脑足、行菩萨道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应机不同,法也就不同。烦恼习气有种种,妙法甘露也有无量。所以佛法没有矛盾,有矛盾的是我们的我执我见、邪执邪见。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第二个“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原文: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惟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惟佛故。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予决定信解。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予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惟应弃舍。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惟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惟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惟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这里面讲了,诸佛菩萨的圣言现为教授殊胜。那么为什么原文上讲一切不相违呢?都是令一切众生趋解脱之法,现时久远,一切利乐的方便,是即惟有胜者至言。什么叫胜者至言?就是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胜者就是佛,都是佛说的最殊胜的教导、法义,令凡夫趣入佛地的殊胜教授,独惟佛故。只有佛了知,凡夫不能以世俗的见地衡量。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没有比佛更善巧的了。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胜性是什么呢?就是诸法的空性,是故大仙自立契经,大仙就是指佛。不是指天仙一类的,佛自己立的经典。皆勿乱就是没有错误,有错误的佛不说,所以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根基不同,相应者趋入次第不同。所以说没有错乱,都是佛陀无量劫以来对佛菩萨的教授、教诫,最殊胜的圣言,最殊胜的教授,佛亲自立的。为了化度众生,三根普被,所以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在密意里说,故诸大车,诸大车就是指深见、广行两大派,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予决定信解。这一段是帕绷喀(仁波切):对一切佛语及其注释能不舍一字全部视为教授者,就是所谓的“噶当”(教授)。噶当派为什么叫噶当派?就是对佛的一切佛语、注释,对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律论能一字都不舍全部看成是最殊胜的教授、最殊胜的教诲,就是所谓的“噶当”,就是一切圣言全部纳入到我们自己成佛所需要的教授当中,这样才行。好象是佛陀专门为我们说的,为我说的,从而对一切的经论生起极大的恭敬(掌中解脱99页)。对此我们必须发生信解,如果你对此不了解,你就会认为:“佛说的话有些是用得着的,有的是用不着的,或者过时了,或者多余了。”这就构成了谤法的大恶业,这是很可怕的。

  原文: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须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菩提宝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言悟入教授者,悟入教授就是相当于大开圆解,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不是说一点点佛法就可以得成就,是说了解一切的至言皆是教授,都是成佛的资粮。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大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一座是指时间,身语意三,碎为微尘。身口意这三点,都以大精力勇猛磨炼,不懈怠地精进修持,为的什么呢?为的就如书上说的解脱。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我们不能一一把原文讲解,只是把重点、法义、法相说一下。《略论》上讲:“教者,正为抉择修行之法轨。证者,如所抉择而起修”。这就是教证二法含概的内容。这是这段的法义,一会我们会详细总结里面的法意。

  原文: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惟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这一段原文,如是在《略论释》52页中讲:“总上两段,一为遮显密之相非,一为遮讲修之划分为二。”《掌中解脱》100页说:“我们必须领会圣言及注释之义,是如何摄入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直至止观之间的“道次第”中的。以及不论科判的广略,我们必须对一切支分在心中获得决定。然后知道如何用于实修,亦即对应作“观察修”者便作“观察修”,对应作“止住修”者便作“止住修”。一旦达到这样的认识,那么我们所见到的任何圣言,便能很容易地分别与自己所修的各种所缘类一一相配合,这才是将圣言视为教授的标准。”。此教授就是指本论。止观中包含二次第,在法句中讲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舍修”藏文本就是“止修”。“举修”藏文本就是“观察修”。《掌中解脱》284页说:“所谓「观察修」,是指广泛地应用教、理,喻、因等进行思惟而修。……”首先是教,然后是理,然后是喻(比喻)、然后是因等进行思惟而修。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这里面原文上: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编为行持次第引导就是组织成修行次第,就这个意思。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何能就是岂能。帕绷喀大师说了:“通达一切圣言无违”与“一切圣言视为教授”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不能包括后者,后者却能包括前者。”(《掌中解脱》101页)。

  以上就是第二个殊胜。也就是思考题里问的:

  24、云何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原文: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惟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惟佛故。

  就是一切的经要都是现在指导我们修行的经要。总之,对于想求解脱的人,现前和究竟一切利乐的方法,只有依靠佛陀的开示,他能够开示一切取舍的要义,并且离开了一切的错谬,只有佛离开了一切的错谬。凡夫不依佛的教授为依据修行,那你依据什么呢?要想解脱,成办解脱,利乐、方便,就要一切照佛陀的教授--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25、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圣者至言是圣教授?

  原文: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就是指这世间再没有比佛更善巧,没有超过佛的殊胜者了。佛是一切智智,对任何事情都能了解的非常正确,而且一点不遗漏。为什么叫佛?圆满者,一点缺点、毛病、遗漏都没有。所以一切契经、经律论都是佛自已立的,经过多生累劫,修行三大阿僧祗劫三十二相八十二种好等等种种福慧资粮,自己立的。因为他证悟了,是圆满的,他是一切智智,所以他立契经是圆满的。他不是随随便便立进来、有遗漏,这是不会有的。否则就不是佛了,佛是圆满的,不会有这些缺点、毛病,所以不要错乱、破坏佛所定的规则,那样做就是损害正法,所以显密的一切经典,都是圣教,都是最殊胜的教授。不要说显宗是成佛的、往生的,或者说密宗是成佛的,显宗成不了佛,不能这样说。都是佛的殊胜教授,过去佛的年代哪有显、密,哪有宗哪有派,无非是教证二法、大小乘的区别。后来是相应不相应,祖师大德们把它划分出来了。

  26、何故诸大车教注释论及诸教授?

  原文: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

  因为末法时代,佛所度化的对象根基比较差,不象佛陀在世时,听一四句偈,马上证阿罗汉果,或者一发心马上证果。现在看看证果的人有几个?天天念多少经、多少论,证果的挑不出几个,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佛为了度化末法时期根性比较差的,如果不具足定量释论--就是前面所说的造论的三个条件和善巧的教授,对于佛的至言,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体会到。所以要诸大德教注释论及善教授,就是为了善巧方便、引导众生。

  27、教授是否清净以何为标准?

  原文: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予决定信解。

  就是说,如果是清净的教授,对于广大的经论所说的内容,必须能够产生决定信解。

  28、云何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何以此执非礼?

  原文: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予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惟应弃舍。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

  就是说,如果对于教授你虽然多练习了,但你对佛陀所说的广大义理没有产生决定的信解,反而说这不合理应该弃舍,这应该修那应该舍,如果这样就会认为,诸大经论是讲说法的,其中没有可修行的要点,别处有开示修行心要的正教授,所以于正法执有一个是讲说法、一个是修法二种,所以说那是错误的。

  29、云何作则能知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原文: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

  说悟入教授,不是说对量如掌许一本书、两本书、一点点有了认识或者验证的功夫就可以成就了,是说要了解一切的至言皆是教授。阿底峡尊者讲任何一个法门,于座上也好,座下也好,对于身口意三业能够作很细微的分析,说明现在了知,这一切都靠殊胜的教授。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30、云何易得圣者密义?

  原文: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予决定解了经论扼要。

  现在讲第三个殊胜:“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胜者密意:帕绷喀大师:“当以总[三士道],别「三主要道」为佛陀密意。《三主要道》中说:[现相缘起不虚妄,离执空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如果理解正见的话,便能获得佛陀的密意。此外,[一切佛经心要义]是指出离心,[是诸菩萨所赞道]是指发心,「有缘求解脱津梁」是指正见,由此可以推导出出离心、菩提心也是佛陀的密意。(《掌中解脱》102页)

  第二点就告诉我们: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惯修就是串修,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就能获得胜者密意,尊长教授就是指《道炬》及与《道炬》相类的著述。这第三个殊胜主要是让我们了解一点:佛所说的经和诸大菩萨所造的论,虽然是最殊胜的、最好的教授,但对初修行的人、众生、有情来说,如果不依靠一个真的具德善知识的教授,靠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真正的意趣是得不到的。假使能够获得,也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吃很大的苦头。如果能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就容易通达。以这个教授能够最快速、最正确告诉你经论里的精要,学了《广论》就能够得到这些。

  第四个殊胜,也就是最后一个殊胜:“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原文: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三摩地王》云:“若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弑尽殑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这段原文开头讲了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掌中解脱》105页:如果我们能对前三种殊胜获得决定,那么就会感到佛语中无一字可舍。都是最好的。而将它全部视为实修的教授,对它们生起同样的恭敬。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去分判法的优劣--“这个高啊、那个低啊、这个好那个坏啊、这个快那个慢啊”,就不会有这种心理,从而自然而然地堵塞了最严重的谤法之门。《掌中解脱》106页:这四种殊胜有两个名字:1.「能诠文四殊胜」2.「所诠义四殊胜」。而「所诠义四殊胜」则必须由修行者自己来领会,而这是最重要的。(择义)。在这里,举了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这两部经,《白莲华》就是指《法华经》,《谛者品》就是指《宝积经·谛者品》,我们都可以去看以上谤法的恶业有多么厉害。原文: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掌中解脱》104页:如果未能对前三种殊胜生起决定的话,我们就会经常不断地对佛的各种教言生起大小不等的恭敬心。例如,分判乘的优劣,或将法分成用於讲说的与用於实修的等等,从而造下极其严重的谤法业障。这种谤法业障是极重的。你造什么罪,就算是五逆十恶也有出离的一天,谤法之罪千佛出世都不能救度,很可怕的。谤法的恶业,修行人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千万不能造,话可不能乱说,是很严重的。在《略论》中说:“无知妄说,最为易犯”。无知就是不学,还有给人家讲,还觉得自己懂的不得了,到处去宣说,这种人最容易犯。因为不通达教理,啥也不懂,然后还喜欢给别人讲,这样最容易犯谤法罪,不明白、不了知,你随随便便给你家讲,讲错了,那果报不得了,一句法讲错了,堕五百世狐狸身呀!《略论释》56页:“云无知者,(无知是什么呢?),即指不知上三节之义。如谓佛讲说与修相违,及小乘与大乘相违等是。如知前说,一切经互不相违,一切经皆为教授,乃佛密意,即可关闭此谤法之门矣”。最后说,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遮除谤法恶业,获得如前定解,《略论释》57页中讲了:即决定一切佛法,皆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依帕绷喀大师指就是要对前三种殊胜获得决定。《略论释》57页:或问,於见上生争论,是否谤法。(就是说在见解上产生争论,是否是谤法呢?),须知凡佛许大小中观唯识,如谓非佛之道者为谤法。如著撰言说破斥邪见,非为谤法。

  这就是四个殊胜的最后一个殊胜。看31题:

  31、云何极大恶行自行消灭?

  原文: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

  假如能对前面所说的:1、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2、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3、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获得决定认识了解的话,谤法的恶行就会自然消灭。

  32、谤法多门何者极为重大?(谤法的门很多,那么什么是最重大的罪呢?)

  原文:《三摩地王》云:“若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弑尽恒河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

  《三摩地王》经中说,如果你毁掉、捣毁南瞻部洲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当中一切的塔、庙,如果毁谤契经(就是佛说的经典)罪比把娑婆世界的佛塔、庙整个都拆除了,这个罪这还要重。如果你杀掉恒河沙一样多的阿罗汉,如果毁谤佛的经典,这个罪比杀恒河沙一样多的阿罗汉的罪还要大。虽然谤法还有很多种,但前面说的是最大、最厉害、最严重的。

  前面说的就是四个殊胜,我们就简单扼要重点地给大家说一下,下面我们就要讲正题了,就不扩展讲了。四个殊胜无非是为了让大家产生定解、信解,生起信心。知道我们学《广论》,不是哪一宗、哪一派应该学,哪一宗、哪一派不应该学。就是让你知道这个《广论》不是哪一宗、哪一派要修的,而是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凡夫俗子在这个末法时期的社会,没有一个完整的修学次第,那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是任何一个初入佛门也好,已经学佛多少年也罢,甚至你已经出家了,这都是一个最好的成佛地图,导引你入佛地的殊胜教授。四个殊胜就是让你了解这个道理,就是让你深信、恭敬,然后认真去学。

  下面依照科判的次第,就该进入说法与闻法的规矩。也是我们每天听经闻法时强调的要断“断器三过”、“依六种想”。说法有说法的规矩,听法有听法的规矩。

  前面说过,在说正题前必须讲说:造论者的权威性、所说的法本身的特点和说法与听法的规矩,前面两个已经说过了,现在说听法和说法的规矩。大家不要轻视这部分,如果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不依照规矩去做,大家便不能得到最殊胜的利益,所以这个规矩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无所谓,那样对法是不恭敬,这是很严重的。听法和说法的规矩分三部分来讲。

  1、听法的规矩;2、说法的规矩;3、听闻双方对于法会结束以后的规矩。

  我们先简单说一下听法的规矩。我们为什么要说听法的规矩呢?因为现在大家每天,不管在网络还是在现实中都会有因缘闻法,不管你是看光盘、看录像、听磁带,都要象对真人一样恭敬,你不能因为是在放磁带认为那是磁带在说,或者一边干活一边听,那都是不恭敬法,是有大过失的。听法即使是磁带、光盘,法是现前说法,那你就更要恭敬,听磁带、看光盘,都要象本人现前一样恭敬才行。

  我们分三部分来讲听法的规矩:

  1、思惟闻法的利益;2、对法和法师尊敬;3、闻法的正确方法。

  先讲第一点:思惟听闻佛法的利益。

  为什么要学《广论》?为什么要听闻佛法?闻法的利益是什么?多听多学多闻,有什么利益?为什么要思惟闻法的利益?这是因为我们必须预先培养出听法的欲望和欢喜心,否则就不利于吸收和学习。要有个想听的欲望,意乐心、欢喜,百听不厌,越听越欢喜,不能听了一段,烦恼上来了,那就坏了。

  闻法有四种利益:

  1、透过听闻,我们便会明白佛法,明白了佛法,多一分听闻,便少了一分愚痴。你想想,你不通过听闻,你可不就愚痴吗?啥也不知道,稀里糊涂、盲修瞎练。所以就得学,就得听,听了、懂了、明白佛法了,就会少了愚痴,就会修行用功。2、明白了佛法,就懂得了持戒、止恶,便能遮止恶业。懂了持戒、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就做,恶就断,就是可以止恶,修戒定慧,断贪嗔痴,所以说便能遮止恶业呀,不造恶业了,取舍明了。3、懂了修定后,我们便不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你的心思。持戒,由戒生定呀,戒行持的好了,便可以修定,懂了修定的功德利益。修定以后我们便不会被没意义的琐事分散你的心思,心思不会散乱。4、懂了佛法之后,我们最终会成就佛果。到达佛的境地。

  有这四种利益。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就如除去黑暗的明灯,又如永不会失去的财富,什么东西都容易丢失,就是所闻之法不会丢失,偷不去。听闻佛法后,每当面临人生的抉择时,便知道何者应做,何者不应做,所以说听闻可以说是我们指路明灯、良师益友。在危难和临死时我们的亲友都帮不上忙,只有听闻过的佛法能派上用场,所谓“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故此,听闻可以说是不离不弃的亲友。我们必须在每次听闻佛法之前思惟一下以上这些听闻佛法的好处,才能培养出听法的最佳的气氛,意乐心、欢喜心,善法欲才会有。

  第二点:对法和法师恭敬。

  对法师和所说的法听者必须恭敬、尊重。对说法者应该视如佛陀,把他看成跟佛一样恭敬,远离不恭敬法和不敬说法者的过失。你不恭敬说法的法师就等于不恭敬法,因为法师虽然是凡夫,他说的的法可是佛说的,所以说恭敬说法者也就等于恭敬法,这样就能远离不恭敬法的过失。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在说法之前,还亲手为自己铺设一个法座,以表示对所说的法的尊重,由此可以知道,连说法者本人都必须对所说的法尊重,何况听闻法者呢?对说法的善知识、师长,我们必须也视他为佛而恭敬,这是自本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开始的传统,不光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这样,也是成就的方法。并非是西藏人自己发明的个人崇拜主义,有的人说了这都是密宗里的一套,这就错了,这在佛陀时代就有,不是密宗里独特的。有关恭敬师长的教法,我稍后会提到,现在暂且就不说了。

  第三点:闻法的正确方法。

  闻法虽然有前面所说的各种利益,但这些利益必须经过正确地听闻佛法,这样方能获取。简单地说,我们应该以大欢喜心、恭敬心、虔诚心、意乐心来听法,把不利于听法的心去掉,也就是断除不利于闻法的一切事情。怎样才能做到这几个要求呢?我们必须断除三种不良的听法状态和具备六种有利于闻法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断器三过”、“依六种想”。

  我们先说一下断除三种不良的听法状态。就是“断器三过”。三种不良的听法状态被称为“器之三过”,器是指装水的容器,这是个比喻。

  第一、如果不专心听法,法师在讲经,可是我们的心在想别的事情,这样就没有办法得到利益,也就等于在虚度暇满的人身,虚耗光阴,不知道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所想。听法还打瞌睡、起烦恼、打妄想,那就错了,这种情况就象一个倒着扣过来的杯子,你怎么到水也装不进去。杯子扣着呢,怎么能装进去水呢?这是第一种不清净的状态。

  第二、以不清净的动机来听法。比如你是为了来凑热闹,觉得这人多,来抽个热闹,以这样的心态那就错了,或者是为了搞些名闻利养,或者为了炫耀自己。这种心态不正确,不是清静的动机,不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第二点就比喻你事先在杯子里涂了毒药,你就是把上好的甘露倒进有毒的杯子里面,甘露也会变成不可饮用的毒水,没办法喝。同样的道理,你以不良的心态听闻无上妙法,也不能得到太大的利益。所以,我们最低限度也应尝试着硬挤出一点菩提心,你发起来发不起来,也要挤出一点菩提心,来听闻佛法。没有菩提心听闻佛法,利益没有多大,硬挤也要挤一点出来。

  第三、即使杯子没倒扣,也没染上毒、不干净的东西,假设你到的也是妙法甘露,如果你杯底有个孔,漏掉了,最后还是装不到任何甘露。因为底下有一个窟窿呀,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又专心,又有好的听法动机,但是听了就忘掉了,最终也得不到大的利益。故此我们要努力记住所听到的开示,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听法时,很多大德也是这样强调。一般很多听众都喜欢用心录音,抄笔记。后来,发现事过后完全记不起听过什么,也没有听录音带的习惯,录了一堆干什么呢?放在那,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听,只是作了个贮藏家,当作宝一样,有什么用呢?自己真正的反复听了吗?而这些录音带只是被井井有条地放在家里,从来没有动过。多年后这些人还是连最初级的法义也不明白。打个比喻,如果我们去马戏团看看,你就会发现畜生多训练几次后,它就能学会不少事情。我们作为人类,总不能比畜生还差吧。所以大家必须在这点上应当好好努力,不要在离开法会后,讲经完了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了。讲的什么?不明白。讲经的时候翻一本书,象老修行一样也看一看、听一听、记一记,等讲完回去后,书一放,睡大觉了。白天忙活别的去了,究竟上一讲讲的啥,也不去总结,也不去思维,也不去想。等到最后问题出来了,烦恼出来了,习气出来了,认为啥也没学到,啥也没听懂。是自己不专心、不用意,那有什么办法,这是大毛病,应该断、应该改。

  应该把科判背下来,无论网络上的、在座的,有的人在背,有的人背会了,但是有的人还没背呢。除了年纪大的、记忆力差的,把科判必须要熟悉、了知一下,年轻人都要背科判,不背的话,你抓不住纲领,抓不住实质框架,用不上,拿不出来修,所以一定要背科判。将来希望大家都能讲《广论》,拿着科判出去一讲,随文就能讲出内涵法义,那是了不起的大德,可以利益后世无量的众生,讲闻这殊胜的《广论》,给众生指明了成佛的次第,这是何等的殊胜。所以本人讲《广论》就感到无比的自豪,三遍都非常欢喜,无论是有病还是有多大的违缘障碍,还是很欢喜讲,讲一百遍都不烦,没有厌烦心理。希望大家听也要这样,百听不厌,不要一节两节就不爱听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听着听着跑了,听着听着搞别的去了,没有兴趣了,那就坏了。那就是对自己的生死大事不负责任。

  下面讲第二点:就是具备六种有利的闻法的心理,也就是“依六种想”。这六点十分容易:

  (一)把自己看作是病人: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因为我们的确得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烦恼病,习气毛病一大堆。

  (二)要把所说的法看作良药:因为佛法能对治我们的烦恼病。

  (三)对善知识作良医想:世上有许多的良药,但我们病人总不能自己翻一翻医药的书,自己配一点药吃一吃,如果这样做的话,轻则病情继续,重则一命呜呼。自己配药哪能行呢?必须找医生,同样道理,佛陀的众多教法,何者先修,何者后修,我们必须依靠说法的老师来教授,靠善知识来指导。所以对说法者要看作是医生,你自己配点药哪能管用吗?那要出大问题的。

  (四)对认真实修作治病想:即使有医生给你开药方,也有了良药,你如果不服药,也永远不会痊愈。同样道理,我们对所听闻的法必须发心,依教奉行。就象听医生的话,准时吃药一样。就是要按医生说的,到点吃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要准时吃,所以说如教修行就要服药想。如果不依教奉行,只把药放口袋里那能治病吗?不去抓药,没用。

  (五)对如来作善士想:对开示的正法、佛陀和说法者必须心生恭敬、尊重,对他要有信心,这一点是忆念佛恩的意思,忆念佛对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乃至对三界六道九法界的恩德。

  (六)对正法理作久住想:对所闻的法,我们祈愿能令他久住于世、利益后世的众生,这一点是报答佛恩的意思。正法久住就是报答佛恩,使佛的教法延续--延续佛灯明,代代相传,利益更多的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正法作久住想。

  这就是“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如果能断除上面讲的三种过失,并且具有上面讲的六种想,以这样的心来听法,才能得到最好、最殊胜的听法效果和听法利益,这就是听法的规矩,就讲到这里。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对以上讲述的内容,大家不要忘记。深思熟虑、认真思惟、如法地修行,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起始页数:第11页  起始行数:第13行  停止页数:第15页  停止行数:第06行

  内容:

  1、对广论四个殊胜,后三个殊胜进行了原文讲解。

  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2、问答题:

  24. 云何通达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25. 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圣者至言是圣教授?
  26. 何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
  27. 教授是否清净以何标准?
  28. 云何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何以此执非理?
  29. 如何作则能知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30. 云何易得圣者密义?
  31. 云何极大恶行自行消灭?
  32. 谤法多门,何者极为重大?

  3、口授了听法的规矩

  (1)思惟听闻佛法的利益有四:“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2)对法和法师恭敬:“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3)闻法的正确方法:“断器三过”“依六种想”

  断器三过:「漏器」、「污器」、「覆器」。

  依六种想:「于自安住如病想」、「于说法师住如医想」、「于所教诫起药品想」、「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于如来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1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八)[栏目:杂阿含经]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章 愿菩提心之学处[栏目:冈波巴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