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77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40

  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殊胜的因缘聚集到一起学习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第四卷――皈依三宝,今天我们还是接着往下讲,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开《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四卷――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就是说利益未来生的方法就是要靠皈依三宝,这里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初中分四:

  一 由依何事为归依因(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什么是皈依、正确皈依的动机要知道)
  二 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就是正确皈依的对象)
  三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就是值得依止的对象)
  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今初,先说第一点:

  原文讲解:因虽多种,(皈依的因虽然有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前面怎么说呢?)于现法中速死不住,(现世当中人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于世间)死殁之后,(死了以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死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解脱呢?没有把握,是随着业力的牵引,也没有办法自己自在,自己作主),是为诸业他自在转。(就是被所有的业力牵引自在转),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入行论》云,这是一颂,详细的可以看《入行论》赞功德品卷一里说:)“如黑暗依阴云中,(指的就是黑业),刹那电闪极明显,(指的就是白业),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这段颂子给我们讲了,《入行论》广解中翻译为“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刹那电闪万象暂显明,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说世间的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就是世间我们修行当中做一点点善业,抵挡不了及恶猛力的恶业、罪业,所以说在《广解》当中就比喻,在长夜当中,无始劫当中,黑夜阴云覆盖当中,刹那闪电万象暂时显明,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就是说这种加持力,这种能力,佛能具足,世间的人福慧万一须臾生,常以微弱的善根,如何能抵抗罪障的大势力呀,所以要想抵挡最大的恶业,如果没有圆满的菩提心,其余善的微力何能遮罪呀,遮除不了,所以后面讲到),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白的业,善业势力比较微劣,你看你这一天能做多少善业呢?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但是恶业能做多少呢?象我们昨天讲的一样,如帕绷喀大师讲的,从早到晚造了圆满的身口意恶业,所以说,白净业,就是指善业的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威猛,故堕恶趣呀!受恶业的牵引,你那点善业不算什么,随着这种业力的牵引堕入恶趣),由思此理,(思维这个道理,我们在世间所造的善业微弱,恶业极重,身口意起心动念每时每刻都在造业,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修一点善业,这点善业还不够抵还这个罪业的,功过相抵的,剩下的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明白这个道理了,知道善业微弱,恶业猛力的话,受业力牵引必堕恶趣――三恶道,这样思维这个道理),起大畏怖,(畏惧),次令发生求依之心。(这个时候想到了,堕入恶趣,生死轮转受苦,发生了求依之心――求救依怙之心),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这里的无边就是显示它的广,无底就是显示它的深),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大鲸嚼其身指的就是贪嗔痴等等的烦恼,贪嗔痴慢疑这种恶业的力量,所以我们想想,安住无边的生死大海当中,深远广大不见其底,生死大海当中,我们就堕落在这里面,贪等极暴恶,我们贪嗔痴烦恼炽盛,无明等种种的习气非常严重,我们这些毛病,修行多年了,善业不见增长,但是习气毛病不断增加,为什么呢?百千万劫这种习气、业力牵引我们等流很难改,所以在这个大苦海当中,贪等极暴恶呀,不用人教这些恶业就会,但是善业很难做,就比喻大鲸鱼嚼其身,吞掉其身一样,指的就是我们被贪嗔痴烦恼所自在,所扭转,自己不能作主),今当归依谁。”总为二事,(第一点)由恶趣等自生怖畏,(今当皈依谁呢?想了,总的为两个事情,一个就是由恶趣等,在恶趣当中,三恶道当中,自生怖畏,自己生畏惧心,堕入恶道怎么办呢?那是万劫不覆,受苦无穷呀!),(第二点就是)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知道三宝有如此的功德,有如此的功德威神力量,能够从恶趣中救拔我们,相信有救护的能力,自己有堪能的信心),故若此二,惟有虚言,(如果这两个只是有虚言,是嘴上说说),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应该勤修皈依的两个因)。

  这是这段原文给我们开示的法意,后面我们进入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 我们前面就要了解,你皈依的正确的动机是什么?什么因缘使你皈依三宝,发起这种皈依的心?然后我们进入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

  一 正明其境(就是正确皈依的对象)
  二 应归依此之因相(就是值得依止的对象)

  今初:

  原文讲解: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过:过失)毕竟皆永无,(远离了,断尽了,没有过失了),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这两句话在《略论》上讲是“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是有心者,(有心者就是具慧,能辨别是非,皈依处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归依七十颂》是月称菩萨著作的)“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皈依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三宝。佛法及僧伽,就是三宝,是求解脱者应该皈依、依怙,救护者。这里就是讲,一切功德具足的,过失远离的,一切众生因此得种智,得成就,一切功德圆满的依怙,皈依处,应该生恭敬,对于圣教,对于法,对于僧伽)。

  这是讲的正确皈依对象的道理,然后后面讲的就是第二点:应归依此之因相。值得依止的对象要知道:

  原文讲解:应归之相分四,(值得皈依的对象我们知道了,是三宝,那么值得依止的原因呢?皈依的对象分四,即:),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极调善性就是极善调伏自心),已能证得无畏位故,(无畏位故在《略论释》364页说:“佛自己已经断尽二障,证得了无怖畏的果位,就是不畏惧的果位),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倒者依于倒者就是跌倒的人依靠另一个跌倒的人,是没有办法站起来的,这是比喻)。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是不是能方便善巧地引度),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善巧于畏度他方便,(第三点):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第四):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惟佛方有,(这四点惟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由是若于摄分所说(摄分在《略论》依《戒经》摄抉择分当中说,说什么呢?)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现前安住就是十方诸佛皆同,为自己作依怙,故应归此。那么后面说了:)《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自就是指佛),无怙者助伴,(助伴就是指作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此就是指悲愿摄受众生,佛来娑婆世界八千次了,为什么呢?佛为一大世因缘出现于世呀,都是因为悲愿的缘故,摄受众生呀,在轮回中来度众生,悲悯愿故呀,没有懈怠的心,怀抱众生的悲愿,来救度众生),有谁与尊等?汝是诸有情,(汝就是导师,婆伽梵就是指佛),依怙总胜亲,(就是指最殊胜的亲眷,能使一切众生得究竟的安乐),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余知就是指外道。除了佛以外,外道都没有这个本事),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这段讲的是什么呢?这段文给我们开示的是值得依止的原因,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个人求救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来救助我们。对方如果根本没有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舍帮助你,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对象。刚才讲述的这些,包括昨天讲述的,应当依止之对象,现在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道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堪以信赖依止,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和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三宝是不是有过人之处,你一定要了解,他值得我们皈依的原因是什么?要清楚,那么我们先谈谈值得我们皈依的殊胜之处,有四点:

  (1) 如果你皈依的对象自身都能保,肯定不会有能力救助别人的,但佛陀他却是断除一切怖畏的自在者。
  (2) 佛陀不单自己已经离开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也脱离怖畏。
  (3) 佛陀不单自己得到自在,也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也愿意引导我们。
  (4) 佛陀不但愿意引导我们,而且绝不偏心,刚才我们讲的这段原文也说了。对乞丐、妓女、屠夫和大罪人等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善巧方便地作引导度化,作为我们究竟解脱的依怙。

  由于上面讲述的这四原因,我们知佛陀有能力和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宝,和一同走向这个道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这一点你一定要清楚了解、明白。在这上面我们应该注重认识的有几点:

  归依需知:

  首先对皈依的概念,我们在未皈依之前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要进入三宝之门,首先就是要皈依三宝,为入门的法。我们没有皈依以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烦恼去造业,造了业就在六道轮回里边受苦,这样子反反复复,无始劫以来我们不知已受了多少苦。如果我们现在不想受苦了,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就必须要依靠三宝!依靠三宝的力量,能使我跳出这个轮回的苦海,这个就叫做“皈依”。皈依也是鉴别我们是不是佛门弟子的一个标准:是佛的弟子,必须是受了皈依的;不是佛的弟子,就是没有受过三皈依的。不管是气功师也好,其他宗教徒也好,虽然他们也忠诚地信仰他们的教主,信仰他们的教典,但是他们的教主没有佛陀圆满无边的功德,后面我们会讲,佛的功德到底圆满在哪里?这些你都要了解。他们自己还处在生死轮回之中,何能教人出轮回苦呢?脱离轮回的苦呢?他们的教法,不能净除所有的烦恼,出生死海,得安乐的善果,虽然能够勤修,仍不能脱苦海,他们的皈依对象不是三宝,所以这些都不是佛弟子。佛弟子依靠三宝,能够超出一切苦,不但是三恶道的苦,同时看到人天乃至色、无色界都有苦,更重要的,生在人天还是无常,业果受尽以后仍然会下堕、堕落的,乃至地狱。所以对轮回中一切人天的苦,都要解除,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三宝。反过来说,其他宗教一般认为能生到天堂,就万事大吉了。因此,我们若真正要解除一切苦恼的话,除了皈依三宝,其它是没有一点办法的。

  由此来说,我们对皈依这件事情,要看得慎重一点,不要轻描淡写地,磕个头呀,烧个香呀,递个红包,起个法名呀,领个皈依证呀就对了,就算皈依了。这样子,一般是得不到皈依的!要得到皈依的体,是有条件的。后面我们会一一细细地宣说,所以对这个道理你不能认识,那么恐怕你修行当中就不能上道,所以说必须要得到皈依体,皈依体是有条件的,佛教讲缘起,缘起就是一个法要生起来,有它一定的因和缘,因缘具足,法就生起来了,因缘不具足,哪怕差一点点,这个法是生不起来的。那么,我们说要皈依三宝,这皈依三宝的体是无表色的,它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样的呢?依佛教言,皈依有皈依的因,即自己要发起皈依的心,还要有皈依的缘,什么是皈依的缘?第一要有如法的师父,设如法的坛场,还要有,比如我们发的纸上写的,我们要在举行皈依仪式的时候要念的,这个仪式,迎请三宝呀,忏悔业障等等念的那些,这些都是皈依的缘。如果因缘具足了呢,当然,皈依体就会生起。这中间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就是皈依的因――这个动机,自己一定要发这个皈依的因,自己如果没有发心的话,纵使因缘再好,皈依体还是生不起来的。 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所以对每一位学法的人,无论你在家人,出家人,这都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皈依上面,包括出家人也一样,一定在这上面下大功夫,好好地闻、思去学修,这是很关键的。对于每一个来求皈依的人,来受求皈依的人,你自己要皈依,先要把皈依的内涵搞清楚,那么作师父的一定要为来求皈依的信徒、信众,把内涵给他们讲清楚,使他们能真正得到皈依的体和利益。尽管授皈依的地方很多,是不是能得到真正皈依的,还不敢说,主要看你自己皈依的心发了没有。那么,什么叫皈依的心呢?最起码的,对于这个,我们学过的很多教理方面的,包括在《俱舍》里边讲到的,六道轮回中三恶道的苦,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地狱、饿鬼一般人看不到,但是畜生的苦,大家都知道,牛为人干了一辈子活,挨鞭抽打不说,老了还要被宰杀掉来吃。在南方,吃活的猴子的猴脑,我们也见过,把猴子的脑壳打开,用开水酱油辣椒浇进去,就吃,算是名菜。一盘活的虾,一阵开水浇下去烫得虾颠狂乱跳,用来供膳。还有在骡马市上,把骡子四腿夹住,在骡子身上或者某个部位浇开水,烫熟了,割下,端给顾客享受,而骡还在厨房里拼命嘶叫,那种惨相这种恶道的苦,《广论》、《瑜伽师地论》等都讲得很多,前面我们对三恶道的苦也说过了,我们要生起恐怖之心,害怕自己堕入恶道受苦的心。再进一步,对整个轮回的苦都生起恐惧之心;再进一步呢,对一切众生堕在轮回受苦,我们要生起大悲心、菩提心,要把他们全都救出来,都不让他们受苦。

  这就是三种发心:

  第一种,最初对三恶道的苦心生害怕,希望解脱恶道的苦,能得人天暇满的人身,这是下士道,属于低层次的。
  第二种,对轮回六道,包括人天,感到都是苦,幸福、快乐享完了也会堕落受苦的,不希望再受这轮回的苦而求解脱三界的,这是中士道,属于中等层次的。
  第三种,看到一切众生都在受苦,不但自己要脱离轮回之苦,要把一切如母有情都救度出来,叫他们出离三界,都离开这个轮回的苦,这是上士道,《广论》上讲的就是三士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这个属于最高层次。

  所以,皈依的前提,首先是要看到苦,你对苦没有畏惧心,对苦的认识你不清楚,或者说不细腻不到位,那么皈依的心是不清净的、杂染的,尽管你皈了依了,但是这种信心很容易退失,这一点要清楚。所以,皈依的前提,首先是要看到苦,想到自己或父母众生有情受三恶道的苦及轮回六道的苦,要生起恐怖心,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根本生不起恐怖的心的话,感到无所谓,这是愚痴!那么这个求救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说皈依的心也就没有了。什么叫"皈依"呢?皈依就是求救呀,回头呀,依靠一个崇高有力的对象,求他来救度我们,这个就是皈依的心――动机。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恐怖,没有害怕的事,那还要依靠谁呢?当然,就不需要依靠了。所以说,首先要生起害怕受苦的恐怖心,对三恶道你要生起恐怖心,进一步对轮回六道生死轮回生恐怖心,再进一步对一切如母有情在轮回中受苦,生起恐怖心,发起救拔的心。我们自己害怕受苦,按这个道理去推,推自己和一切有情都害怕受苦,因此就设法使他们都脱离苦。这三个心虽然层次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个生起的恐怖之心是一样的。这个生起的对三恶道或者对轮回之苦的恐怖的心,是皈依的第一个要素、第一个因缘。那么单单是生起了恐怖之心,够不够呢?还不够。生起了恐怖之心之后,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如何解决这个恐怖呢?这就是说依靠谁来救拔我们的苦难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三宝!除了依靠三宝,此外是没有第二个能救度我们的苦难的。历史上你可以看一下,那么多宗教,那么多哲学家,真正能自己脱离苦难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佛洞悉宇宙真理,所以他自己真正地解脱了一切苦难,并且断绝了苦难之因,这是佛宝。佛陀把自己脱离苦难的方法,详细地说给我们,把这个教授说给我们,这就是法宝。依照佛陀所说的法,如法修行而得到验证的,这就是僧宝。我们只有依靠这三个救命之宝,才能获得救度。所以说,我们若要解决苦难的话,如果要对苦难产生恐怖的心,彻底解除的话,唯一的道路,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个宝,缺一不可,而实际上三者是联系成一体的。

  总的归纳起来,我们要生起皈依的心,就是要有这两个要素:一个是对恶道、对轮回之苦生起恐怖之心;第二个呢?如何解决这个恐怖,我们要求救于谁才能得救呢?唯一的是求三宝、依靠三宝。这两个心有了,才算是皈依之心有了。这个因要了解,因缘和合才能彻底生解脱。所以这个道理要了解。

  皈依的缘是什么呢?我们要了解一下,在三皈依的仪式上都写明白了,并且也预先讲过了,我们把概念生起来,了解了,这种信念生起来以后,我们皈依的心才能坚固,也就是说才能彻底,使我们完完全全从苦中解脱出来,不然我们盲目地去皈依那就坏了,就不能彻底地从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对以上的道理要认识。那么我们下面看原文:

  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抉择》中略说四事,一、知功德  二、知差别  三、自誓受  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初知功德而归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 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我们先说子一 佛功德里面的身功德:由上面我们讲的这四个原因,前面说过的,我们知道佛陀有能力并且愿意帮助我们,所以,他指引道路的法宝,走这个道路的僧宝,都是值得我们一心信赖的,那么修持皈依的方法是什么呢?这一支分四点来讲,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

  1、是为了忆念知道他的功德;
  2、是为了忆念知道他的差别;
  3、是为了誓愿一生皈依;
  4、是为了不对其他对象依止。

  那么首先我们要忆念知道三宝的功德,学三宝的功德,修三宝的功德,忆念三宝的功德,我们应该常常念三宝的功德,现在我们在这里粗略地说一下,大家应该日后自己多参考《广论》,包括其他有关这部分的书,象《能海上师全集》里面第三册里面有始终皈依三宝修学要颂讲记,包括任老师写的略说三宝功德,观修三宝功德和意义,这都是讲三宝的功德的,对这些有关部分的书要多去参考,看一看,否则的话对三宝的信心就不会坚固。我们把三宝的功德分开说,首先说佛宝的功德,那么现在我们看书,先说佛宝功德:
  原文讲解: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霞云缚缠就是彩霞而围绕。首先讲了什么呢?相好庄严的尊身,丈六金身,殊妙眼的甘露,如无云秋空呀,这是比喻,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这都是比喻),尊怙无严饰,(无严饰就是虽然不妆饰但却非常的相好庄严。象我们世间人,要想庄严一下自己,还要打扮打扮,穿点戴点抹点,这才会庄严,佛不用),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这个讲的什么呢?《略论》上讲: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在《广论译释》中说了,佛的嘴唇红似莲花,当莲花被日照的时候,纵放,蜜蜂看到这两者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莲花而犹豫不决,这是比喻佛的口),洁白齿端严,如赞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这个《略论》上讲“犹如金山霞,无垢月光入”),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这是讲的佛的功德,要知道佛的功德有身语意和他的事业,这些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先讲的这段原文,就是讲的第一点佛陀的身功德,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一百一十二种特征,比如说无见顶,包括眉间白毫等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他们之中的任何一相都是必须经过无量劫修持方能获得的,无量劫行菩萨道呀,舍头目脑足才能得到的,所以说佛的种种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无量劫以来积聚福慧二种资粮,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六度等,利益众生来获得的庄严相,要知道。那么这是身相庄严,这里简单地粗说一下,

  那么我们说第二点就是语的功德了:

  原文讲解: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这比喻佛陀的语的功德,比方说今天我们在这儿讲法,在这个法座上讲经,由于语言的障碍、地方的口语,或者由于知识文化的不同,而必须经过反复听,反复思维讨论才能明白。同样都在听经,有的一下子就听懂了,有的人听几遍还没有听懂。由于在音声上头声量微薄,坐在远处的人听不清楚或者在跟前的人由于自己有时候也容易忽略、听不明白,记不住等等,包括我说中国话,外国人就听不懂。但佛陀语的功德就不是这样的,在佛说法的时候,不但声音美妙动听悦耳,不论远近都能听清楚,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个人所熟悉的声音,以各地方言来说法,北方人也能听懂,南方人也能听懂,哪儿都能听懂,中国人也能听懂,外国人也能听懂,而且适合各自的根基恰当的教法,就是应机施教。如果今天佛陀在这儿说法,也不用说北方人说话南方人不懂,南方人说话北方不懂,中国人说话外国人不懂等等。无论你坐得远还是坐得近,佛说法的声音是一样的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的人理解和修学的法;中根的听到能得到中根的法;上根的人能听到佛陀在说上乘之法。这就是佛陀与凡夫区别,不一样,都能够各随自因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定语――了义语,《略论》上说了义语为具足理论之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虽然一个声音,每个人的问题都能解决)。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尽诸人天苦边际。”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佛的语言和声音是特别和美和悦人夺意,就象明月当中流注的甜美甘露一样)。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佛的语言能静息贪嗔烦恼,如云雨能去除空中的尘埃。),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妙翅鸟――比喻佛的语的功德能拨除嗔恚的烦恼,如大鹏翅鸟能吞啖毒蛇一样)。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义――真理)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连接组合的意思),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能够使匮乏者庆慰),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相称――契机)转。能生(智者――上智)喜(喜就是涕泪交加,如金刚经上说的须菩提尊者),能增中者(中者――中庸)慧,能摧下者(下者――下愚)翳,此语利众生。”应如是念。

  这是佛的语的功德,要知道,后面第三点就进入佛的意功德了:

  原文讲解: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略论释》:此果为透明体,置于掌中,核络毕现,内外明彻,无所隐遁,佛智观见二谛无所障碍,亦复如是。)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就是智慧的力量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如《赞应赞》云:“惟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惟所知宽广。”又云:“世尊堕时法主(对于三世的法),一切种生本(一切有为法缘起的因),如掌中酸果(如观掌中庵摩洛迦,《略论释》369页:此果为透明体,置于掌中,核络毕现,内外明彻,无所隐遁,佛智观见二谛(二谛――世俗谛、胜义谛)无所障碍,亦复如是。),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动非动――情及非情世界),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尊意――佛的心)”应如是念。

  讲解:佛陀的意充满悲心,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比如说,我们在五台山也好、在这儿也好、各个大城市个人所在地也好,取少许的沙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陀不但能分开,并且能说出这粒沙、这堆土是哪棵树下取的,是哪条河里拿来的,能够分辨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就有这么大的智慧功德。

  那么悲的功德是什么呢?我们往下看:

  原文讲解: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众生流转三界,在生死轮回不断受苦,无所自在,什么原因呢?被烦恼系缚,能仁生生世世在世间轮回,来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一世就八千次了,他是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这个就讲,世尊为了解决众生的烦恼,长时间为悲心所系缚,来世间度化众生)。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略论释》371页:“佛不常住,不唯降生此土,八相成道,示现应化事迹,且化身无量,于五浊恶世化度众生,皆为大悲心所驱使。且在此世界涅槃后,复于他世界示现成佛度生事业,如是化身千亿,虚空无尽,化现亦无尽,此亦大悲之所驱使,故应先礼大悲。”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尊知生死过(《略论释》上讲:悲愿处生死。虽然知道世间的过患,但是悲愿出生死呀),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痴(痴――人、法二执愚痴)黑暗,常覆众生心(心――通达空性之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胜仙――佛)”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能够解除众生的苦的能力,令众生得到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这是佛的悲功德,意有两点,智和悲,圆满地来说,佛有断智悲三德。后面就是佛的事业的功德了:

  原文讲解: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得到快乐),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烦恼:一切衰损之本,世间一切好事坏事,成功不成功,就是应为烦恼),显示魔谄动(魔――扰乱如法修行者的,就比喻为魔,谄动――诱惑),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无畏所――离生死怖畏之处,无住涅槃)。思利大悲者,凡能利(利――利益众生)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假如世尊未度众生的时候,哪有比这更衰损的事情呢?)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如果佛不以三种业救度世间,世间上哪会有这样圆满殊胜的事情呢?“世间会”就比喻遇到佛在世间度众生,虽然我们遇不到了,但我们还能遇到善知识,所以也应该忆念,这也是难得难遇的。)”应忆念之。

  这就是讲佛陀事业的功德,佛陀身语意不断地为众生而做利益,而且这都是自然而发的。这个道理要知道,那么后面文说了:

  原文讲解: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势猛利――净信势力的猛利信心)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其余二宝,法和僧也是这样的)。

  原文讲解: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很多经典,不管三藏十二部哪一部,都是开示让我们如是修,要善通达了解,所有的经论都是开示三宝的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非一门径――多种修持的法门),故于暇身(暇满人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华严经》中有赞佛的偈:“能仁大世尊,能除一切苦,出现于世间,普救诸众生,云生能救者,当念大师恩。应在地狱中,倍受无量苦。”在地狱中受苦见到佛,也生欢喜。)。《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心能够尽随其所观察,而转变趣入。)。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欣乐――好乐,善士智――佛的智慧),欲我成无上(无上――佛的菩提果位),胜世愿菩提(能够至胜世间,愿得菩提,发菩提心)。”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心续――身心相续),昼夜见世依(心眼随智慧转,故于佛相应,昼夜能见。)。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这是讲忆念佛的功德的种种殊胜)”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渐渐能够清净相续,信心不退),能得加持(信心生起来了,加持就有了,了知三宝的功德,时常忆念思维,能得到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学处)能正习学(正习学――如法地学习),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惟住自知。(佛说的话,身安不如心安,要使心安怎么办呢?若不能办,你忧虑又有什么用呢?自知――自己所知,不能正确地了解)”若不观察,随心爱乐,惟乱于言(别人一说,就被别人的语言迷惑了、害怕了、动摇了)。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略论释》:“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假的,蒙骗人的)。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法宝)及修法众(僧宝),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略论释》:是为皈依之要处。),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略论释》375页:所谓改变意念者,一、在下士道怖三途苦而皈依,二、在中士道怖生死苦而皈依,三、在上士道悯众生苦而皈依。此三种,皆须由深信三宝功德,始能生起。),且无生处,况诸余道!(诸余道――指出离心、菩提心等等。《略论释》: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这段文给我们讲的就是佛的功德,分析一下佛的功德,再往下进行就进入法的功德了。通过以上道理,我们要认识,在我们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章就是将信心能够如实坚固地安住,使它不动不摇,把它安住在正信上,你的动机首先搞清楚,如果你动机都不清楚,那你修行上很难把修行当中这些重要的习气毛病调伏。在修行中,不要小看皈依这件事情,你这一生中能够把皈依的道理,对皈依的心,信心坚固、不退失、不动摇,就已经不简单了,在我们修行中能把这个建立、安住、不动不摇,不简单啊!凡夫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信心不稳,皈依不明确,信心就容易退失。尤其在三宝的功德上没有认识,你就皈依了,盲目地崇拜、信仰,到最后很容易退堕。所以在我们修学当中,这个道理要从法义上使信心坚固,就要学习、了知三宝的功德,了知三宝的功德以后再去进行皈依,这个时候你懂得三宝的功德了,皈依的时候信心坚固了、不退失。否则的话,只是在形式上走了走,根本起不到大的作用,对自己修行上也没有多大用处,我们修行中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对三宝的功德不了解,进步就很难;对三宝的功德认识了,皈依的信心就是真实的、无违的。所以我们现在劝人学佛,包括教化众生也是一样,你不能什么也不去讲,就劝化众生皈依。所以皈依三宝这一章很重要,初发心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为什么皈依三宝,如何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以后你做哪些事?这个都要了解。

  为什么要受皈依?一般说来起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恶的(如外道辈,想借皈依为门,窜入佛教,盗取佛法,欺骗人们等)、有无记的(如小孩随父母参加法会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无上的。恶的、无记的都不说了,且说善的、出世的无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由于知道人身难得与人命无常的道理,而人死之后既不是化为乌有,也不是人死为人、马死为马,更不是由何种有力的真神度回天国,实是随各人业力的善恶,流转六道而已。这样认识,已超过了无因和邪因的恶见了,知善恶业果之决定,又知业果通于三世非局一生,于是要求皈依三宝,希求超诸恶道,常生善趣。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宝的,是为发起善心起因的皈依。进一步如果能了知如来所说生死轮回,性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凡夫为无明所迷惑,妄计为乐。知此苦果,更观察苦因;其苦皆从业力所感;更观察到所有的有漏业,由烦恼起;故知有漏业及烦恼;是感众苦之因。若不能断除烦恼制止有漏业,修行有何用啊?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伏烦恼、降伏其心,断烦恼这个很重要。任凭你作什么苦行,如果不能断除烦恼,断有漏业,即使你贵为国王、贵为法王,修什么样的苦行,终不能灭除苦果。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三增上学、修清净行,才能对治惑、业,解脱生死。由此认识唯有皈依三宝、修四谛道理,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才能真实离苦得乐。如果能够依此正知正信皈依三宝,是为成就出世正因的皈依。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推己及人,普观一切众生沉沦三有苦海,无有出期,于是发大悲心,愿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誓愿成佛;并知道要想完成此大誓愿,必需经过三大阿僧衹劫,经历五道十地等位,广修二种福慧资粮,乃能成就究竟解脱。然此一切道、地的开始,都是基于皈依三宝。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宝,是为具足最无上正因的皈依。

  上来已说皈依因,则已了知为什么皈依三宝、其次当说何以所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这是研究皈依对境的问题。要知何者可皈依,何者非可皈依,这须了知有内道与外道之差别: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又具有出离生死的正方便,是可皈依处;一个是非真出离,没有度人的正方便,即使皈依也不能完成皈依的目的,则是非可皈依处。外道,是非可皈依处,它的种类繁多,现在分类总摄起来,不出常断二见,或无因邪因的妄计,这些都从非真理的妄想心出发,已如瑜伽师地论等广破这样的说法。若能了知外道各种邪说的谬误,进观如来大慈大悲所告示众生的法要,了知唯有这个法是真能断烦恼、出生死、离苦得乐,故唯此法门是真皈依处。是以见四圣谛后的诸圣者。多作是说:唯有如来是我大师,唯有正法是我所学,唯有僧众是我善伴。由能辨别内道外道之差别,而皈依者的皈依信心乃能坚固不退,是为坚固皈依。又瑜伽师地论说:由四个缘故,唯有三宝是真可皈依处。第一、你所皈依的对象必须自身已断尽一切烦恼众苦;如果自己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故。第二,要于一切度众生的方便皆得善巧;如果只是自己解脱,而不知随顺机宜宣诸法要,纵皈依他,也不能度人出离苦海故。第三,要具足大悲心,见到有诸受苦众生甚于己受,不暇休息;若无大悲心,纵有度生的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日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他的慈悲摄受。第四,要不顾财利供养而喜爱如教修行。就是说只要修学人能依教实行,如法去做,便不吝所知,开示一切适应之教授教诫。如果说唯顾及财利,有财物供养者教授,你给他钱你给他供养他才教授,否则不教授你,心随财转,并不重法,纵皈依他,到了无财物供养时,便不能得他的教授。是以要求皈依者先当以四缘观察皈依处,这是瑜伽师地论上所说的。如果具备这四缘者,即真皈依处,否则非真依处。唯佛如来,具足上说四种胜德,故佛如来是真可皈依处。那么,佛以大悲心随顺众生的根器,所说的各种能解脱生死、随顺修学的法门,也就都是所应该皈依,是真可皈依处了。这样,一般已经依佛所说的法门精勤修学先进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极好伴侣,也是真可皈依处了。如论云:“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皈依。”照这样说来,我们知道唯有如来断尽二障、证大菩提、善巧说法、大悲利生,皆到究竟,真是我们可皈依的大师。也唯有佛如来由大悲心所流出的教法,乃能使众生解脱生死,唯此法门,是所应修学。也唯有随佛修行的弟子,乃是真正修出离生死法门的善友。除上面所举的大师、教法、善友三者以外,没有其余的人和法能皈依了,或与相等。故知唯有三宝,是真可皈依之对象,是真皈依处。这个道理你要认识清楚,不然的话你这样皈依下去,稀里糊涂,信心不坚,那么就会动摇,使我们的信念不稳固。

  既然具有发心受皈依之正因,又了知所应皈依者唯有三宝,那么就可以进而说如何皈依。这是我们后面要谈的,但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寒冬恭敬整理)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78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7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7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心念众生,善愿菩提行——专访镜义法师[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他力门果地教[栏目:净界法师]
 广西大学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礼节[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空行教授 第四节 密咒道十基础及其甚深口诀乘教授答问[栏目:莲华生大士]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生即无生门”之六[栏目:华梵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九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可以观想父母的头顶上也有金刚萨埵佛,降甘露帮他们消除业障?[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