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首先我们端正思想动机,为了成佛、解脱生死而学法,为了成佛利益众生而学法,那么就要找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已经将道次第共下士道一章的皈依三宝反复宣说和强调过了,希望大家从这当中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我们,初学佛的也好,已经学佛很长时间的人也好,必须在这当中多下一番功夫,这是不容我们忽略的。
学佛的人学三宝,三宝体现的是什么?悲心与智慧,学佛的人要有慈悲的心,这个慈悲的心就是能真真实实地解决众生的问题,实实在在地给众生快乐,能让众生从苦中解脱,而且能够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常乐我净。而要达到“常乐我净”,能够生起四大自在要依法修行。依法修行,不是光依靠善知识,了知一下、听闻一下,知道了就可以了。要落实在自己的慈悲心、实际行动上,时时刻刻端正自己,反省自己,要有恒常的心,因为修行解脱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改毛病去习气不是容易的,所以要有恒常的毅力。“娑婆世界”众生无常性,做事都喜欢图新鲜,学佛也是这样,很多人落实在生活当中,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没有很好地把生活和佛法结合起来。所以,要认识到学佛的障碍之一:事与理给合不起来。比如说忍辱,有人说:“他气我不气,我的心中有主意。”可真的事来了,却是做不到了。常常当面打“无明”,背后打“忏悔”。布施、持戒、忍辱都是这样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作为我们学佛的修行人,很多人皈依三宝以后,很多人还不完善,只是从形式上皈依了。很多人虽名为佛教徒,可生活和世俗的生活相比,并没有多大改变。出家人也一样,仍然在贪嗔痴当中打转。没有找到自己学佛的目标和差距。有时,看到别人学得好,学得精进,自己不想法努力,却自己给自己找借口:他(她)是宿世的善根深厚,而我是业障深重,所以他修得好是应该的,而我落后,也是应该的。业障越重越应该更精进、亲近善知识,而不是作为懈怠的挡箭牌。
有人说佛法是经书上的,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现实生活当中讲的是钱、权和关系,这些才能办到实事,佛经能办到吗?这话不对。如果所学的佛法在世间上行不通是因为你没把佛法学通!这话不好理解,我们慢慢说。你们现在过得好,是因为你们累世的福报修得好,不是因为您们“关系”跑得好。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以前有个国王有两个女儿,他问他的女儿:“你们为什么能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呀?”大女儿说:“这是父王所赐呀”!国王听了很高兴。而二女儿的回答就让他不高兴。因为她说:“这是我命里的福报好。”国王打算让二女儿吃点苦头。就把她嫁给了一个乞丐,然后不给她一分钱。他想让她明白她的优裕的生活是来自己父王而不是福报。没想到和二女儿结婚后那个乞丐马上意外地得到地里的一大堆金子,用那堆金子做生意赚来的钱用也用不完,多得超过了国王的财富。这个故事讲的是:命是可以修的,多做善可以增加福报,祈福是祈不到的,做恶却是折福。大家可以从生活中去慢慢体会。这儿我先不说那么多。我们修行当中,应该把这一点好好掌握,如法云做。
总之,认为佛法于世间行不通也是很多人学佛学很久没多大效果的一个原因之一。怎么样让人知道学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利益呢?佛法不是挂在嘴上,是要你去做的。把你所学到的慈悲心融合在实际生活当中,用在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当中。当你做时,别人就会从你的言行举动中体会到佛法。比如一些老师父话语不多,但是你如果跟着他一起起居生活,您会从其言行中获益颇多。学佛如同中国人刚学西餐,刚开始学习用刀叉吃西餐是不方便,但不可因为不方便就不学了,不学之后,你会更学不会,几辈子照这样解脱不出来。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习惯了世间人的生活:男欢女爱、钱财名利等等……这些都是累生累劫下来的习惯。学佛的第一次就是把愿来熟悉的变成不熟悉。心要把得住,要把它定住,八风吹不动,心如紫金铃。学佛就要学到这样。人最软的地方就在这里,男女相爱互相欢喜,有人说我老了已经走过来了,我说你呀是从东家长李家短走过来的,念一句佛号媳妇怎么了,念一句佛号李家怎么了,妄想很多。
要放下呀,放下才能自在,认识到自己的弊病,奸贪钱财,体惜名誉,还有娱乐等等,比如打麻将等等,这些都是五欲当中陷入太深的缘故呀,是学佛的又一大的障碍。
皈依两个字非常讲究。皈依:就是回头、依靠佛法。可我们很多皈依弟子一如既往世间的生活,“皈依”了吗?以前我们的心流落在外,要把这个心收回到佛法当中。佛法是救我们的唯一一条圣道――解脱路,如果佛法在皈依弟子上,弘法不开,在世间又如何弘法开呢?在弟子身上都展现不出来,在世间怎么展现出来,此是苦如应断,佛法应该融合到世间,在哪一个地方都能实践,我们对法没有什么亲近,对世间法却亲近的太多了,对我们太熟悉的世间法要放下,忘记, 对我们有益的比如: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六菠萝蜜等等,要熟悉的去做,要想实现在涅槃中的常乐我净四大自在,就要对他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没有体验,到有体验。这些就如同你不对症自己的身口意修行,那么就不觉得高深,认真修行,这里的学问大的很。
世俗的事情经常扰乱我们,常让人念佛念不下去。这个时候,你可以用笔或纸记下妄念,反省自己:到底是什么熟悉的世间东西在障碍和损伤我们?并想方设法对治它。要多亲近大善知识。多听、闻思学修,和牢记于心,并反省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得怎么样。只看经典,不注重生活的体验,那是没有用的。很多有益的话听了,很多人在生活中却用不起来。我们对待自己的心要像对等自己的幼子一样多多关注他,看他是否是要“摔倒”了,是否调皮捣蛋到不安全的地方去了?很多人把自己的心放在一边,去管别人的事,不管自已的毛病,盯着别人的毛病不放。不看自己的错误,可是看不惯别人的错误。这样会造成人与人的分裂,并且会让彼此内心矛盾是非越结越深。因为他心中记着别人的毛病,相处就有隔阂。对于自己要严,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要学佛法,那就要自己去修,管好自己的心。要和合,多包涵容纳别人、反省自己。有些人说他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还是自己闭门自修更好。但是闭门就清静?开门就不清静?是真清静吗?有些人表面不嗔恚,嗔恚的根子却仍然在内心里。表面清静,其实不清静并且危在旦夕。自已修行时,有时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同修善友共修、善知识引导或多走寺庙可以检查出自己的毛病。“共修”是相互帮助,能得到很大的益处。
出家不仅仅只是出世俗的这个“小家”,修行要懂得发大心,这个大心不容易发。还要出烦恼这个“大家”。如果你心没有止住,制止它,在烦恼的“大家”中,仍然会生烦恼的。如果建立起清净心,那么面对世俗的一切就不会烦恼。
有一青年人舍去如花的爱侣出家。可因爱侣的苦苦痴缠,总也不能彻底的出家。他曾向我诉说过他的苦衷。表面上一些苦衷:出不了家、不能修行、心有挂碍。表面上是你爱人制造问题,其实是你自己在制造问题。
生活中起的一切烦恼都是菩萨对我们的点化和提醒。你不要以为周围的人都是等你度的众生,其实不是这样的!世间的每一个苦和烦恼都菩萨的考验,都是考验我们的内心。把你内在的烦恼给您描绘出来。在世间是叫偶然,在佛法中叫感应。你有一念便会有一个对应。他们一点一点的点化您,而你不知道烦恼时却只会怨恨别人,而不反省自己。这是最愚痴最可怕的,一切都是自我的感应。当你内在有何境界时,他显现的就是什么样子。“穷山恶水出刁民”,佛法中反过来说:刁民生出穷山恶水。“民心”变,“风水”也会变的。有什么样的福报就会出什么样的环境。文殊师利菩萨说:“因我的盗戒守得好,所以自己的东西从来不丢。”后有人不信,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将自己美丽的饰物掷于地上,十年百年,十劫百劫都没人去拣。自己做好了,把自己的戒守好了,外在的东西就会解决。
我们一定要在这上面来反省、观察对照自己的身语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身心端正,改正我们的习气烦恼毛病,这是最重要的。学习佛法的人首先应该对佛法僧三宝有根本的认识,我们也在反复强调,就是要大家认识。今天就根据思考题向下总结。
三宝皈依法
“皈依”是入佛教之门,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唯一划分界线,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应该了解“三宝皈依法”。凡是佛教中的人,不管是穿僧衣的,男女白衣居士,大概没有不知道“皈依”这个词的。这其中大多数的人还以为自己是一个皈依者,对此处没有任何疑问。如果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啊?”那么有的人还会拿出盖着寺庙公章、钢印的皈依证,说:“这是我皈依的证据,谁说我没皈依啊?”汉传佛教有类似身份证的一个皈依证,藏传佛教没有领取皈依证的习惯,藏传佛教信教的地区大多是全民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几乎是一种民俗民风、民族习惯。孩子一生下来,就听到三宝的声音,会说话就学皈依颂词,从来没有皈依三宝要经过审批、发证的这个习惯。但是凡是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女居士,在受戒的时候,首先要受三宝皈依戒,这是佛的戒律里面的规定,藏汉佛教都是一样。藏传佛教在家的一般群众,除了年纪大的老太太以外,专门受居士戒的少,但全民信仰三宝。所以受不受戒,就不是信仰不信仰的标志。这里所说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说真正的皈依。当然要通过仪式去做,真正的皈依要按照真正的皈依标准衡量,在当今社会的佛教徒中够标准的虽然不敢说绝对没有,但也不会太多。有的人虽然履行了皈依的手续,口口声声不离三宝,甚至有的还登上了法师的宝座,给别人传皈依戒,但他是否真正懂得皈依法,是否了解皈依的真正含义呢?是否从自己的思想皈依深处真实地皈依了呢?我想不那么容易。如果就连皈依这道门都没有进去,还能谈到戒定慧的修持吗?还能谈到即身成佛的金刚持的密法吗?
藏传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僧人云向一位大格西求法,这个大格西问这个僧人:“你曾经学过什么法啊?”这个僧人说:“我没有学过什么大法,只学过一个小小的皈依法。”这个格西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把皈依法当小小的法,我没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可以传给你了。”这就是阿底峡尊者到藏地时,一个弟子向他求法时,他说的话。所以后人给阿底峡尊者一个绰号叫“皈依喇嘛”。这位格西说的很有道理,整个佛法都包含在皈依法当中。哪有比皈依法大的法呢?
皈依法包括皈依法基本知识和皈依法具体修法两部分,下面我们就依次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皈依法基本知识
皈依法基本知识包括皈依对象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质,皈依的方法,皈依的法规,皈依的利益等等。
(一)皈依对象的可信性
“皈依”是“依靠”,“信仰”、“投靠”、“寄托”的意思。
六道众生相互之间有生存优劣的差别,智力、寿命和生存能力强弱的差别,财产、地位、权力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依他性”--生老病死、寿命、身体相貌、投生种类(不管是人还是畜生)、智商、职业、性别、一生的苦乐遭遇等等,都是各种因缘和业果,任何生命也没办法主宰自己,没有任何自由。不仅生命如此,一切非生命事物都是因缘的和合--这就是有为法的“依他性”。有情生命就像翻了船的海上乘客,漂泊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上,自己没有任何的救脱能力,侥幸地盼望着遇到个救生船或一块木板,但这个救生条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三宝”就是苦海中的“救生船”,“皈依”就是把救脱自己和“难友”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所找到的救生物品上。如果不愿意放弃逃生的机会的话,就要牢牢抓紧不放,决不能疏忽大意,从而失去逃生的机会。“坚信不疑,紧紧依靠”就是皈依的意义。但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个漏水的破船呢?如果你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是一艘贼船呢?如果你投靠的恰恰是一个浮在泡沫上的纸船呢?如果你看不清,伸开双臂拥抱的是一条鳄鱼呢?所以选准依靠、投靠的对象非常重要。在世间信仰中像上面所说的那种“漏船”、“贼船”、“纸船”甚至“鳄鱼”是很多的。如果选错了皈依的对象,投错了主子,或者解决不了问题,比如你上了漏船或纸船,不但不能脱离苦海,反而害了自己。人就象小孩子、弱小的国家一样,需要靠别人才能生活,一个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孩依靠的对象必须是一个成年人,如果依靠的仍然是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就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弱小的国家,想生存,就要依靠一个大国、强国作靠山,这样它的安全才有保证;如果依靠一个弱小的国家,它自己尚不能自保,能帮什么忙呢?
因此,如果要想找一个保护自己,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依靠的对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必须具备保护和帮助的能力,否则帮不了忙。如同一个自己掉在水里,自己没有脱险也救不了别人的人一样,自己都没有能够脱离轮回和业因缘约束的一切此岸众生,包括各种神通广大的大梵天、自在天、帝释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之类的世间神灵,都救度不了苦海的众生。
(2)必须具备最高的智慧方便法门,否则,不善于保护和帮忙,如力大无比的雄狮被足智多谋的兔子所战胜的童话那样。虽然有救助的能力,但如果没有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操胜券的智慧和策略、方法,也帮不了忙。起不了可靠的保护作用。
(3)必须具备大慈大悲的心,否则,不愿意帮忙。世间有很多有能力解决一般世间疾苦的人,象强者有能力帮助弱者,富者有能力帮助贫穷的人,但是如果缺乏慈悲心,或者慈悲心有限,就不会帮助别人,这类例子很多。
(4)必须无私心,不谋私利,否则,就不能无条件地、平等地帮助大家。如同人世间帮助别人,大约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比如帮助亲戚、朋友、亲属之类;一种是对自己直接有利或者以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为条件的帮助,如同世界上的富国、强盛的国家帮助弱小的国家,情况多数是这样,总之是和私心私利是分不开的。
佛是度过苦海,到达彼岸者,破除了一切障,获得了一切无上智慧功德成就,所以它有帮助众生、保护众生的最优胜的能力;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如理智和如量智,具有无数的自在方便法门,所以善于保护和帮助众生。佛具有无缘大慈悲心,热爱众生,如同慈母之心,所以愿意帮助众生,拯救众生。佛无我无私,已获得无量平等心,无论是亲近或疏远的,无论是对佛供养或不供养的,无论是行善的或是作恶的,佛都是平等对待,有求必应,而且永远不变。这也是佛无自利心,无分别心,利益众生成为自然功能的原因。清净灭谛和智慧道谛,是究竟无上之法,拔苦与乐、利乐众生之法。僧是依法行善修慧的得道者,无世俗的各种缺点。因此只有佛法僧三宝才具备可依靠的四个条件,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是永远可靠的皈依对象,绝不容怀疑。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看《大乘庄严经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讲解,需要对这上头有深刻了解和认识。作为我们,如果对三宝的认识概念上不能搞清楚、搞明白,就会把我们的信心破坏掉,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皈依的起因
皈依三宝的起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对自己的处境的清醒认识引起的忧患意识;一是对三宝的认识引起的对生命的高尚、完美、自在境界的羡慕和追求。
轮回当中的生命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着生老病死、变幻无常、多灾多难、贫苦饥饿等无数艰难困苦的煎熬,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名誉地位、财富权力等等,从本质上看来都是肥皂泡沫现出的五彩缤纷,是用苦曲酿造的苦酒。但由于世间的人处在无明的颠倒错觉之中,视苦为乐,以虚当实,将危机四伏的轮回之地看作为“欢乐的家园”,昏昏沉沉来到世上。又昏昏沉沉、两手空空地离开了,来时光洞洞,去时洞洞光。除非对人生的真谛有所认识,除非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壁,碰得头脑有点清醒,否则就认识不到自己处境的不妙,就不会产生忧患意识。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也就不会寻找出路,寻找寄托。所以,认识轮回之苦、寻求解脱的思想会激发皈依之心。
有的人虽然对世间的苦认识不足,自己也缺乏对苦的深刻体验,但对佛的人格、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等等和世人的思想行为作比较后,对佛和佛法高尚纯洁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内心的敬仰,因而进行皈依。如《殊胜赞》中所说:“我离开别的教主,一心皈依如来您,那是因为您德性崇高无瑕疵。”“我不偏向佛陀,也不排挤外道,谁说的话合乎真理,我就信仰谁的教义。”当然也不排除因其它原因引起皈依三宝的可能性,但只有出于正当的理由,才能得到三宝的护持。如果是因贪嗔痴心理引起的皈依,就起不到正皈依的作用。比如,为了战胜自己的敌人皈依佛、求佛帮忙,那种忙佛是不会帮的,也起不了皈依的作用。
(三)皈依的本质
1、完全主动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赖、服从三宝为“皈依”之义。
这个皈依定义说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须出于主动,不能随和别人、凑热闹不行,不能迎合某种潮流,不能为了眼前某种利益;第二,必须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用人尚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永恒的归靠救主怎能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皈依的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坚信不疑,永不背弃”。现在皈依佛门的多,获得高成就的少,其主要原因是信念不足,一般都受各种邪说和偏见的影响,对佛和佛法半信半疑,似信非信,不知自己慧根浅、魔障多、福报浅,还认为佛法不灵,真是可怜。
2、从皈依的性质分类,有言辞性的皈依和心灵的皈依两种,前者如念诵《皈依经》——这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因为念《皈依经》谁也能做到,但不能代表念经的人的真正思想。只有心灵的“皈依”,使“皈依”变成真实思想感情和坚定的意志时,才是真正的皈依。
3、正皈依又分殊胜的皈依和普通的皈依两种。
殊胜皈依根据皈依目的可以分为三类:
(1)与下士道相应的皈依。就是为了不堕三恶道,获得人道和天道幸福的皈依。
(2)与中士道相应的皈依。就是为了摆脱轮回之苦,借助“三宝”的皈依。
(3)与上士道相应的皈依,就是为了拯救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依靠三宝的皈依。——殊胜皈依的对象是正三宝。
普通的皈依指的就是非正皈依。比如为了世俗的利益,皈依世间的神、大梵天、因陀罗、四大天王、世间的护法、山神土地之类的。为了治病、消灾等等供养世间的神,也有效果和感应,可以利用,但不能当作正皈依的对象。否则就会违背和违犯皈依的戒律。
4、从皈依的对象,皈依又可以分为因三宝皈依和果三宝皈依。因三宝皈依是皈依他身三宝,果三宝皈依是修持自身成就三宝。
(四)皈依的方法
皈依方法共分四条,即知其功德、知其作用、起信皈依、无二皈依。我们依次序给大家说一下:
1.知其功德。首先你要知道三宝的功德,不然的话,你的皈依是虚伪的、不真实的、稀里糊涂的,不能了知三宝的功德,你说你的皈依能坚定吗?不能坚定。就是说,在皈依之前必须了解皈依对象的性质,这对任何一种严肃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无论交朋友、拜师或者投靠什么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决不能轻率地从事,以免交错朋友,投错师门。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对方,主要了解对方的品质、作风;拜师要了解对方的为人品质和学问,没有学问不能为师,品德素质差更不能为人师表。交朋友和拜老师仅仅是一世的事情,尚需慎重,更何况永世的信仰和皈依,怎能随便呢?所以无论信仰什么、皈依什么都要首先了解清楚所皈依的对象的情况,可信则信,不可信就要放弃,绝不能马虎。
皈依三宝就要首先了解“三宝”的殊胜功德和作用。
从佛的三密功德来讲,身功德--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的功德,语的功德—很多人用不同的语言同时提问,佛陀同时同声解答,每个人所闻不同,每个人各自所提的问题和所想的问题都会一一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是语言的不可思议功德,可以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佛经语。另外还有佛语的功德六十四种。意的功德包括佛的智慧、慈悲、神能、事业四个方面。除佛以外,一切菩萨、罗汉、圣人、神仙智慧所达到的范围永远小于所知对象的问题,只有佛的如理智和如量智的能见范围与所知对象的外延完全相等,遍知一切是佛的智慧功德。无分别、无条件、无一个例外一律平等地热爱和同情一切有情众生、不放弃,是佛的慈悲功德。十方无量世界应化无量身相,以无量方便法门救度无量众生,是佛的神通。无私、无为,无所作为成就一切事业,他的事业在时间上永不间断,在空间上无所不及,就是永恒遍及是佛的利益众生的特点。以上功德前面我们已经作了详细介绍,这儿就不多说了。
以上佛的不可思议殊胜功德都是来自胜法作指示的道路,是依法皈依发心、行大善、修大慧克服缺点错误所达到的境界。佛从“法”中生,从佛的殊胜功德,便可以知道法的无比功德。
僧宝是菩萨。菩萨是未成佛的佛苗,菩萨虽然不是佛,但他们已经有了无漏智慧,进入出世间道,道谛的破悟功德比凡众大得无法相比。
2.知其作用。三宝各自的作用不同,皈依之人应首先了解三宝的不同作用,根据他的作用和特点进行皈依。根据不同作用分类皈依法,《菩提道次第广论》引用《地论》六条如下:
(1)按性质分类。“佛”是证得无上圆觉智者;“法”是圆觉所生之法,是圆觉的果实;“僧”是依别人的教导,进行修证者。
(2)按作用分类。佛的作用是传授道法;法的作用是断除苦和苦根烦恼;僧的作用是弘扬大道正法,使众生受益。
(3)按志趣分类。这主要是说皈依人的志趣和努力的方向。对佛的皈依志趣,重在种福田,敬重供养;对法的皈依志趣,重在身体力行,争取实现;对僧的皈依志趣,视他为修行的榜样和善友而亲近和尊重。
(4)按修持方法分类。对佛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供奉、尊重;对法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修善德和禅定、智慧;对僧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以善德和物质财富进行供养。供养财物不仅是种福田,更重要的是断除贪心的修炼。物质财富的供养,不在质量和数量,重在无私的诚意。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因为他家里很穷没有东西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诚心地供养给护光佛,佛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并说:“你因此善,将来会做大地的主人。”所以关键是在发心。
(5)按纪念皈依法分类。对佛的纪念皈依法,是通过对佛的纪念,回忆佛的三密功德、四身功德、慈悲、智慧、神通、利乐众生事业等,从而产生敬仰之心;对法的纪念皈依法是时时刻刻想着佛法的原则标准,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对僧的纪念皈依法,就是想到无数圣僧和高僧的持戒修持、为法献身精神,以激励和鞭策自己。
(6)按福分分类。福分分为因人所得的福分和因法所得的福分。皈依和供养佛僧,获得因人所得的福分;皈依法,获得因法所得的福分。因人所得的福分,与皈依供养对象的数量多少有关系,如果你斋僧的数量多,福报就大;因法所得福分,不在学法的数量,而在悟心和实践的作用。
3.起信皈依。起信皈依就是在了解三宝的殊胜功德和各自不同的作用的基础上,把佛看作为拯救和解脱方法的指示者、导师,把法看作为正解脱和自救的道路和方法,把僧看作是同道相助的善友和伴侣,依靠力量发誓立志皈依。
皈依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学法,产生皈依之心。这种皈依是靠外部条件的皈依。另一种是没有经过别人传授,内心自然觉悟的皈依,如见性皈依属于这一类皈依。
初次皈依,可以向上师、善知识、师长表示皈依,请示皈依法和应守戒律。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佛像前进行皈依,也可以向观想佛本尊起誓皈依。
对因三宝的皈依是坚定不移地以佛为导师、以法为目标和行为准则、以僧为行善修慧的榜样,身、语、意一致地坚持做下去。对果三宝的皈依是为了自身获得三宝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全部交给三宝,把自己的命运和三宝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永恒的皈依生命看作比暂时的泡影生命重要千万倍的时候,才能算作真正的皈依。也只有这种皈依,才能使你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三宝也才能对你起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这种皈依程度,埋冤三宝不灵,还以为三宝没有帮助自己,就好象瞎子埋冤太阳没有光一样的荒唐。
4.无二皈依。就是说皈依不能有二心。皈依三宝之后,就不能皈依其它的宗教、教门和其它的法。
这种不二心的皈依必须建立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将佛的大慈大悲心、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无私无我的彻底超脱精神、对一切众生的热爱和平等对待的精神,佛法的去贪欲、净化意识、启迪智慧、防止堕落、指引向上的精神,僧的向善、毅然决然的出世精神等和其它教主、教义和教徒的行为进行比较,就会产生不退转的信心。因为对教义教理的性质、最终追求目标、方法和目的之间的合理性都进行比较后,就会明白,只有佛对一切问题所表现的博大胸怀和无著无碍的智慧才是举世无双的。正如《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果是长着心的人,就不能不皈依这样的珍宝。”
(五)皈依的戒律
皈依戒律分两种:一种是不可违犯的戒,一种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皈依后不可违犯的戒律。总的原则上有三条,在《大涅槃经》中规定如下:“皈依三宝者,为正近善士,从此决不能皈依别教神;皈依无上法,放弃伤害心;皈依向善僧,绝交外道人。”意思是说:皈依三宝之后就成了真正的居士(也叫近善士)了,从此以后再不能皈依外道门和世间神了;皈依了无上的佛法,就不能有伤害众生的思想行为;皈依了向善的僧宝,就不能和旁门外道的人交往。这是三条皈依遵守的原则。
第一条是皈依“佛”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再皈依信仰别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讲过,对别的世间的神,包括世间的护法,比如山神、土地、龙王、灶神、财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刹神、星宿等等,作为佛门正皈依的弟子,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给他们给予适当的祭祀品,委托或差遣他们做事,向他们说法劝善,帮助他们早证正道。祭祖之类的迷信活动,皈依弟子更不能参加,应该以佛法来超度。人死以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的寿命一般为三到七天,最长不超过四十九天就会投生。或者投生人天之道或者投生动物,或者特别重的地狱生命当中,因业力而定,决不会待在生前所在的地方和附在尸体上,世间的人到了鬼节之类的时候,就有习惯上坟、烧纸,认为人死了之后,化为灰在土里面,或者在尸体、骨灰上附着,实际上那都是不对的。这是佛教显密统一的观点,绝对不是这样的。至于三魂七魄并非佛教的说法,所以祭祖作为一种民俗,以表达怀念之意,佛法并不反对,但作为神灵来祭奠是于理不通、违背佛法之举,皈依弟子不能参与这一类的活动。
皈依“法”,就要一切依“法”行事,不允许有违犯佛法的行为。但这里只提了一条最低限度的要求:不伤害众生。同时皈依法方面三乘是不统一,所以这不伤害众生、不伤害别人的原则是三乘佛弟子共同的原则。比如说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则就是“戒除损害别人的一切言行”。但从菩萨乘的角度说,不损害别人,未必有利于别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损害别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须做有利于众生的一切事”这条戒律。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法”的戒律,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有利于众生”。
皈依“僧”的戒律说:凡是皈依三宝的人,不能与信仰不同的异教徒交往。与异教徒交往,怕的是受异教徒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和异教徒完全不交往,恐怕很难做到,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上可以和其他宗教徒(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来往,可以交朋友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绝不能仇视和敌视,把别的宗教视为敌人都不行。但在思想信仰上,决不能进行“杂交”(不能佛教和天主教等等都信)和黑白不分,要坚持“道不同,不与谋”的原则,不能因某种世间利益而放弃原则,甚至同流合污。做人应该棱角分明,不能象水一样因器现形。
2.皈依必须履行的义务,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敬和爱护三宝的事业。
尊敬和爱护佛,就连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爱护。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样尊敬爱护,决不能有不尊重的举动。
尊敬和爱护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书哪怕是零碎片段,也要看做学法不可缺少的珍宝,加以尊敬和爱护。过去有很多贤士为了种福田,用金子化成汁来写经,用自己的鲜血写经,不乏其例。现在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虔诚,但是凡是佛门的中人,绝不能把佛经和经论,混同于世间一般书籍放在一起,到处乱扔,甚至当手纸。佛像与佛经相比,佛经是更重要的。所以,一般懂规矩的寺院,摆放佛像和经典的时候,经典要放在比佛像高的位置上,以突出法的重要地位。
尊敬和爱护僧,即使是不属于正皈依对象的凡夫僧,也要尊重和供养,不管这个出家人持戒不持戒、有修行没修行,都应该尊重和供养、帮助。僧的主要标志是佛赐给的“三衣”。就象顺治皇帝讲话: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披如来三顶衣。穿僧衣是离欲受戒的标志,皈依的人决不能污辱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没有资格穿僧衣;没有受过沙弥以上戒的,也没有穿袈裟的资格,决不能乱穿。而皈依的人,就连僧衣也要尊敬爱护,不能随便来践踏。现在这个时代就乱了,居士也穿出家人的衣服,也披袈裟,所以就乱了套了,末法时期,什么样的事情都有。
除了以上这些必须遵守的原则以外还有十条皈依必须做的事情,我们说一下:
(1)亲近有德行有知识的圣贤之士;(2)坚持正思维,就是想符合正道的事情、想弃恶扬善的事情,排除一切邪念;(3)受善戒,就是按着顺序受分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戒等;(4)常发慈悲心;(5)常想三宝的殊胜功德;(6)根据自身的条件,尽力供养三宝;(7)发动别人亲近和供养三宝;(8)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禀告三宝,以求得三宝的帮助和加持;(9)不忘失皈依的益处,应该昼夜六时(昼三时夜三时)观修皈依法;(1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离三宝,以生命维护三宝的事业,宁舍生命,不舍弃皈依三宝。以上这十条中,做不到任何一条都有罪业,但最后一条特别重要,违犯了就是彻底毁坏了善根,决不能违犯。
(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根据地论共有八项,根据噶当的心传也有八项,详细可以见《菩提道次第广论》。现在我们就简单地说一下:
在谪论当中所记载的皈依利益和作用:
1、获大福报。如《不灭鼓音等持经》所说:“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圣僧不可思议,皈信不可思议,其福报亦不可思议。”《般若要义》当中说:“皈依的福报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犹如茫茫大海水,无法用斗来衡量。”
2、其乐无穷。正如《想念杂集经》中所说的:谁若白天黑夜,经常思念佛陀的功德,一心皈依佛陀,那么将来他能获得人世间无上的快乐。这是说以佛的清净超越脱俗处世的养性,就会获得无穷的快乐。
3、获得清净的禅思。
4、生出大智慧
5、得到三宝的护持。
6、远离邪恶,消除罪障。
7、善德日增而进入贤达行列。
8、天神欢喜相助。
在噶当的心传中所说,皈依三宝也有八种利益:
1、可以进入佛门,不皈依三宝没有进入佛门的资格。
2、可作所有戒律的根基。皈依是佛门所有戒律的根基,如果没有皈依的诚心,那么受任何戒都没有效果。
3、消除恶业。皈依三宝以后,以佛法来行善消除恶业,是最好的消业方法。
4、所有的功德都能得到圆满。佛道上的三士之道,无论你求人天福报,或者解脱轮回,或者求无上菩提,都要行善积德,修定修慧,创造条件,这个条件在佛法中被称作资粮。福慧二种资粮的丰盛圆满都离不开皈依之德。
5、不堕恶道。恶道指的就是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
三恶道在佛经中有几种说法,第一种与小乘的观点相同:畜生指的就是各类动物,住在陆地和海洋当中的;饿鬼道在陆地的下面,它的主要特点是饥饿、缺乏饮食;地狱也在人间陆地、海洋的底下,有寒、热和边缘三种地狱,是苦难特别深重的有情众生的生命之地。
第二种是大乘的特殊说法。就是说,即生(生下来就)愚钝、执迷不悟,尤如堕在畜生道;生存环境恶劣、缺食缺水,饥寒交迫,就是饿鬼道的报应;虽然生在人间而受水深火热的灾难,身虽没有众苦,而思想上却受着如火如荼的苦恼,是自身的地狱。苦是感受,感受到地狱一样的各种苦,就是地狱。人们不相信来世的地狱,今世人人能感受的地狱苦是没办法否认的。
6、远离灾祸。恶魔难侵,以善德智慧护身是最好的护身法,皈依三宝,众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样的话,恶魔就无机可趁,有空行护法形影相随,神鬼都不敢侵犯。以慈悲宽厚待人,别人无理可侵犯。
7、诸事如意。皈依三宝,修德行善,助人为乐,人人都欢喜,个个都争相帮助你。气盛运旺,左右逢源,诸事人天共助,不会不如意。
8、速证无上菩提。人人若有适当的外因相助都可成佛,但从迷茫中觉醒的条件很难具备,因此实际能成佛的很少。在成佛的各种条件中,有一般条件和充足条件的,皈依和正发心是充足条件的,谁如果有这个条件,就能加速修证的进程,很快就成就佛果。
皈依的种种利益都来源于这里,你不能认识,修行上就很难上道。我们必须了知,从身心中思维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皈依的功德,祖师大德也反复给我们强调。
皈依的功德
积集广大的福德:《摄波罗蜜多论》中说:“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大藏,瓢所不能量。”这个话是说皈依的福德,特别广大,不可测量。
所积罪障能够减灭:如经中说:‘天子将生为猪身,帝释亦不能解救,彼皈三宝念功德,命终得生极乐天。”
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很多大德常说:‘真实皈依就能获得护身符,人与非人难为灾。”
随愿皆成:《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先于三宝供养皈依启白者,当易得成办。”
甘丹派大善知识普穷瓦说:“我现在对“皈依”修力串熟的时候,在病中疼痛时,不禁呼出三宝来代替呻吟,不料佛尊等也就随呼声而来临。”
妥默让波大师对于皈依获得修悟的情况,是有很多,兹录一事:当大师行抵拉萨河畔时,见有人马七八匹,都是一人一骑涉水渡河,涉至河心,人马俱沉没下去。大师一见这个情况,惊慌说道:‘哎呀!坏事!太险啦!”当即双手合十念道:‘度母!度母!圣母!圣母!”急呼而声泪俱下。就这样除一人一骑未见浮出外,其余人未离马都安抵彼岸。那一人一骑已被水冲走了。突从大师背后出现一身材高大的人,未带何物,身穿旧白毪衫,腰系马兰草带,口中说道:我去,我去。对于河水,毫无疑惧地跨步涉渡,伸手去拖出漂没的人骑。获得安全后,不见那人的去向。以此大众都惊叹希有!大师问道:是怎样浮出的?人们答说:‘由于尊者你祈祷圣母,那人大半是圣母所化现而来的。”大师说:‘许是圣母也可,真是奇事!只要自己能全心信托。三宝是不我欺的。”
常生善根速得佛位,如《大悲白莲花经》说:‘以语敕(咒)诅彼田中种子,令不成种,无有是处。世间凡夫,虽犹贪着世间福利,然以对三宝,对境力大,故将来必得佛位。”
遮止学处(哪些不应该做)
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遮止学处皈依佛,于他天神不礼供;皈法不残害有情;皈依僧伽则不应,与外道等共同住。”
奉行学处(哪些应该做)
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说:“奉行学处于佛像,不应讥谤等当知。”
甘丹派大德贡巴瓦以文殊像问阿底峡尊者道:“此像好恶如何?”尊者答道:“文殊像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说完捧到额头上顶一下。
《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美恶不应讥弹,不应置不净处(如坐的地方处、睡的地方不应该放经书佛像),及质当,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可敬之田。”
恩师说:“于经上置物,乃至不能置佛像,如以“哈达”置经上作供养则可。若于经上堆积“哈达”铃杵等则不可。”
所谓皈依体,乃心中至诚希求救护之念。以三宝为极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宝救护之心,非口诵为皈依之体。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能令心变动之皈依,关系极大!无论居士及出家老比丘,已娴习诸仪轨者,是否内道行列中所摄,尚不敢断定。因其是否已生起令心变动之皈依,尚不决定故。”
《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这些都祖师给我们的身传言教,我们必须如理去思维三宝体现出来的殊胜功德利益。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对以上的法义要反复地实践、对治,今天就到这里。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