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99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7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在一起,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己经进入到正宗分的共下士道――业果这一章,也就是下士道里面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三宝这一章己经介绍过了,进入到业果这一部分了,对业果前面的一部分己经进行了一个简单扼要的讲解,我们在开讲之前再简单的再谈一下:

  我们讲完皈依三宝之后,就进入第四章:下士道的明业果、深信业果这一部分。我们说皈依三宝以后得到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固然是很大的利益了。这.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一个天人,天人都有神通,都有福报,他知道自己死了以后,投生到哪一道中去,五衰相就显现了:天人在快死之前,有个衰相:头上的花冠萎谢掉了,身上本来不出汗的现在也出汗了,自己的宝座本来坐着很舒服的,现在坐着感觉到不舒服了。天女感觉到他身上出臭汗了,都跑掉,离开他了。这五衰相显现后,就是要死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这个天人五衰相显现后,非常着急,同时,天人自然有这个神通,他可以知道自己将来死了之后,投生到哪里去,他一观察,要投生到猪胎中,就更害怕了。他在天上享福享得很好,投生到猪中又脏又臭,最后长大了、长肥了还要给人杀了吃掉,他非常忧愁。有个帝释天去看他,问他:“为什么这么忧愁苦恼呢?”他说:“我死后要投生为猪了,怎么办呢?”帝释天跟他说:“你赶快皈依三宝。”他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了没有几句就死了,死了后因为业报的关系,还是要堕猪胎的,但是一入猪胎没有出生,马上就死在胎里面了,他的阿赖耶识又升到了天上去,还是到天生享福去了,皈依三宝就念的几句,就可以把投生猪胎这个事情免掉了,同时又生到天上去,天人的福报又得到了。所以,皈依三宝的功德是很大的。

  但仅仅是皈依毕竟还是不够的。皈依三宝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皈依三宝的学处的力量更大。学处就是皈依三宝以后应该怎么样做的事情。如果按皈依三宝的学处、戒律去做,按应该做的、应该守持的去做,就能使自己免生恶趣,得到究竟的利乐。

  皈依三宝以后,就是要明白黑白业果,按照皈依三宝的学处去做,学处就是皈依三宝以后应该怎么做的,如果按照皈依三宝学处去做,这个力量就大了。三宝的学处就是业果,明白业果、业果的差别,能够明白地认识清楚以后,那就要坏的事情不做,好的事情尽量去做,那个力量就更大,这不是说加持的力量了,是自己本身的业报的力量,那就是自他二利,两个力量都合起来了。所以皈依三宝之后我应该做的就是明白业果、业果的差别。就是知道取舍,善的要取,恶的要舍,世间的人就是不明白业果,看到好的果要“求”,看到苦的果要逃避。而不是从因上去求,那是逃也逃不了的。就象《太上感应篇》讲的:“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地狱无门,唯人自造。”所以说逃是逃不了,求也求不到的。只有从因上求,果上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祖师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在《俱舍论》上讲异熟果成熟的时候,只有受用,要逃是逃不了的。在孩提时代,有部电影叫《摩登时代》,那里一切都是现代化,吃饭也是现代化,你坐在凳子上,桌子自动把你转过来,勺子、筷子等都是自动的,隔几秒钟搅一个东西,放到你嘴里,再隔几秒钟倒一碗汤送你嘴里,这样当然很好,但吃了一半后,机器坏了,它就不断地往你嘴里塞,汤不断地往你嘴里倒,如此以来,汤饭哗哗地不断进入,应接不暇啊。你不吃也不行,你的身子坐在凳子上,动也动不了,东西不断的往你嘴里塞。这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说业果成熟了以后,它也不断地来了,道理是一样的。苦报来了、果报来了,你逃避也逃避不了,只有在业果没有出现的时候,不要做坏事,那自然不会来。不然的话,那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要了解,逃是逃不掉的。

  所以说我们皈依三宝后,第一个就是要明白的就是业果――第二道大门嘛。好的要做,坏的不要做。业果只有佛能说,佛教的善恶标准是客观的,根据造的这个因,造的这个业将来感得的果报是什么,就定它是善的,恶的。感苦果的就是恶业,感乐果的就是善业。这个是经得起考验的,不是凭主观想象的。

  尽管其他很多的宗教都在说报应,流传在民间的一些伪经如《因果经》之类的,他们说的报应,我们仔细的看看,就知道跟佛教的不一样。佛教中的因果是自作自受的,而他们说的是一生成道,鸡犬升天。我们说目键连尊者得道了,证了阿罗汉果,他的母亲呢?升天了没有呢?在饿鬼道里。一定要靠佛给他说法,七月十五靠自恣僧的功德才能解脱,他自己没办法,证得阿罗汉果都没有办法。因此佛教的因果跟世间的通俗的因果讲的是不一样的。有些尽管是一样的,是他们抄佛教的,因为佛教的道理高,他们都要抄一点。比如说:道教的经典里面很多是抄佛经的,当然他们自己改了一些。道士里面还有在念《金刚经》的,过去就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问:“为什么念呢?你念道德经好了呀,金刚经是佛经,你念它干什么呢?”老道士就说了:“这个灵。”也就是说佛教灵,老道也偷着念佛经。佛教是超过一切宗教的,当然灵了。

  我们皈依三宝以后,首先最要紧的就是明白业果,哪些要做的,哪些不该做。明白业果并不是跟老太婆讲的那样:好事多做、众善奉行。就这样了。那是一套学问。什么是业果呢?就是六因四缘五果,这一套东西就要拿出来了。这里六因四缘没有给你们讲,五个果先给你们讲一下,还有四个报。

  先看看五个果,讲业果,造什么业感什么果。简单的说业是善恶业,果报有哪几种果报呢?我们下面明确地说一下:

  1、异熟果:异熟果是由善恶等无记之业而得无记之果。不是等果,从业果上讲,你造作了就要受。成熟果报要自受。从概念上说是希望大家认识因果对人的觉醒和启示,是教授我们、开示我们怎么样运用。皈依、业果,实践善行,从事相当中提升意乐,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了知这个,在修行上就很难进步。

  在实践善行当中,当你观察内心的时候,一旦偏重在烦恼上面,从个别去看,怎样努力烦恼也对治不了,于是就心灰意冷,心就沉下去了。碰到这种情况,要从整体去看,当我们看到整体的时候,内心就提起来了。学完了理论必须实践,可是实践的时候一定要面对不同的境。我们面对的境,跟大家面对的境,实际上内容差别很大,所以要知道这条路,要去做,要去走。

  知而不行,古今阴间在眼前。理论上大家很清楚,《广论》是诸佛圆满的心要。但是,如果了解了这个理论而不去实践,是非常可惜的!我们通常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为了解理论就是知道内涵。在座的很多的同修都很明白,不去实践是很虚浮的,而且往后走上岔路的机会非常大。真正去实践,哪怕是很少,就象我们现在在家居士这样努力实践的话,虽然走的慢,但是那个基础就会扎得非常稳。藏地的学习方式,文字理论上的基础这么完整,的确远非我们所能够想像,但是产生的效果呢?衰退!而且衰退的速度令人非常惊讶!所以一再说明,单单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去实践。

  佛法讲:知易行难。不管什么道理知道很容易,明白很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就很难。对于修行人来说,训练的方式是:面对的境是考验您学习理论的技术师。我们走岔了路原因很多,细微的地方说不准,也不敢说。不过至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我们在学《广论》、学佛法的过程中,理论非常清楚,在整个环境,同修道友、善知识引导下,虽然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不会造很大的恶。也没有真正的把学的东西从身心上去做,虽然并没有去做很多坏事,可是一直停在这个阶段上,没有实际上去行持, 一旦将来外缘引发它,就很容易走偏了。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是内明的,学了这个道理以后是要在内在去净化的。

  我们学习《广论》都很清楚。如果不能提升的话,现在大环境,每天的情况越来越向下,到了那个时候危险性就很大。现在对我们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团体,我们有学习小组,有善知识引导,有同行善友的帮助,这是个保护伞,脱离了这个很危险。有善知识、有善友双方面的护持、策励,互相的增长,效果就很好。这一点我们就能互相鼓励、学习、研讨、用功、精进,这个最殊胜的道理要提升起来。

  在佛法当中理论上最基本要学上三年五年,虽说那个时候同样应该随分随力去行持,可是重点不放在行持上面,而是放在理论的认识上,等到三五年以后,进入行持阶段,我们还要随分随力地学习理论,不是说就可以停止了,可是重心却要放在行持上,而且没有时间限制,一直到成佛,成了佛以后,就可以满愿了――无限的生命向后整个就是这条道。所以真正的增上生这个道,就是靠前面我们这三、五年的理论基础, 这个准备好了,后面的这些,这一生真正的努力,完全在善行当中,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我们在实践中去用,去相互切磋琢磨。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必须要抓住几点:

  第一个皈依,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做任何善行,不是世间的善行,而是皈依了三宝以后去做的善。虽然现在我们做的重点放在共下士道上。就共下士道来说,通常我介绍给人家用儒家的概念,为什么不用佛法而用儒家的概念呢?就是先把人作好,才能谈后头;有了皈依以后,「忏悔」是非常重要的,「忏悔」包括反省、回向和祈求几个重点;再是「发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诚地皈依,提起信心不怕难。光有这个还不够,还要励力奉行,皈依的信心上要不断的提升,使自己进步,使自己在平常时身语意怎么样去观察它、对待它,把对皈依、业果的认识放在首位。皈依的方法,通过自己的作意:皈依三宝了知,我们所有的善恶苦乐果报皆因业力牵引。此时我们要马上生起对境观心,多替别人想,就少烦恼;多为自己想,就多烦恼。佛法僧是皈依的中心,遇到境界的时候,皈依法。遇到境界了要随力随份用佛法的道理去观察,这属于贪嗔痴,哪一毒,怎样对治它,要了解。

  学习佛法的目的不是整天在研究,是学了以后正确地去对待,正确地去改变,这就是在修行。学习《广论》后,在理论上了解,日常生活中运用,修行就是将业果实践在生活中,多替众生着想,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去做,认真、全面地去推行善行。不管同修之间、家庭之间、工作当中,都要用善行去实践。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感觉到,原来善行对我们有深远的利益,这是在熏染。在这个过程中,刚开始会很新鲜,但久了以后慢慢就疲厌了、麻木了,最后觉得天天做,没有什么意思了。就象听法一样,刚开始听,觉得新鲜,等反反复复就讲这些东西,心里就会生厌烦心理,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天天讲也就这点东西了,这点东西我也明白了,但是试问自己行持到哪个地方了?

  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潜在的力量。 推动我们离苦得乐的,得到快乐、去除痛苦的根本,在正确的认识――智能上,或者错误的无明,《广论》明白地告诉我们以后,我们如果把自己正确的认识取代以前的无明,你以前造业都是无明所致,作为行为指导的原则要知道,从修行中、实践中可以体会,慢慢去实践。

  苦乐根本在业果,意乐事相少不了。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这么长时间了,三遍了,两年多了,但是对广论有完整的认识,那不太容易,把其中的中心思想把握住,即使你背了科判,听了两遍、三遍仍然不太容易,还有些东西听不太明白,所以还要净治。把最重要的结构纲领提出来,能够在生活中成提示我们,实践修行的作用。这些事情要做起来,就要靠我们把内心――身语意把持好。每一天从早上到晚上,在家庭当中、在工作当中,世间的人一天到晚是为了赚钱而忙,为了吃喝,下班还有其它的事情忙到三更半夜,内心都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外面又是那么强大的外境,心跟境对立的时候,都是逼着自己随顺着无明业力的习气方向去走、去做。尽管你懂了一点理论,或者纲领己经提示我们了,但实在很难有机会去思维这个纲领并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所以要以智能、正知正见扭转我们业的行为,很难呀。

  我们人都有个本性――趣向求快乐。得不到快乐是由于我们对事情的真相不清楚,清楚的就是佛(智能),不清楚的就是众生,(无明)。由于智能、无明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指导着我们,而形成正确、不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我们称为善业,不正确的我们称为染污的业或者叫恶业,这两种不同的业感得的一个是乐果和一个是苦果,苦乐的果报同时马上会种下新的因。

  所以说,这些业是我们自己种的,一切的苦乐根本在业。造业的时候,我们昨天也讲过了,首先是事、意乐、加行、究竟。其中以意乐最为重要,其他的范围有限而且固定,只有意乐的内涵是无限的。现在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意乐呢?怎么认识它呢?佛法是缘起之法,缘起之法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一定是对境的,也许境不在眼前,落些影子,事情过去了没有了,事情过去了,还是想着这件事情,可是意乐的生起一定离不开境来谈。事、意乐两者中,世间的人忘掉意乐而去忙事相,当我们心里面对外面的境的时候,总是忽视了重要的部分――意乐。颠倒地去忙外面的部分――事相。这才是我们的错误。 现在我们面对事相或者境界时,你怎样去对治,你怎样去观察,你怎样去看。内心上要认识、要知道,来提升、净化自己,而不是离开了事相去谈意乐,那是很荒唐的。

  烦恼暂时可以抛开一边,看清动机是最重要的。目前来说最重要的是先要遮止它。平常我们说:“事相不重要,意乐才重要。”如果能认识的清楚,这句话没有错,可是很多人误以为“事相不重要,不要去管它,意乐才重要。”其实意乐内涵很深广,可是我们自以为是地把意乐局限为烦恼去谈,认为不要生烦恼就是把握住了意乐。没错,烦恼是意乐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依据《广论》来说,意乐谈三样东西,第一个是等起,就是我们的动机,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个是想,第三个是烦恼。所以实际上烦恼只占三分之一呀,就算做对了,只有百分之三十三。假定加上次第、本末的话,就还要加上加权指数,如此,这百分之三十三实际上还不到三十、二十,乃至不到十。对这一点弄不清, 是不是问题就出在这个上面呢?实际上面对境的时候,烦恼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刚开始在下士道的时候,我们的重心并不放在烦恼上。现在我们回忆《广论》,是不是让我们在下士就要断烦恼呢?不是。到什么时候才断呢,最起码是中士,而且在中士就断了烦恼的话,只是二乘。《广论》的中心是上士,是整个前面的基础都有了,最后再断烦恼。

  这样说难道烦恼就不管了吗?不是。《广论》明确地说:业决定一切。我们刚开始只要认识了十恶业,不去做,行十善业就可以了。但如果要行十善的话,烦恼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细的烦恼虽然不要管它,但粗的烦恼原则上我们应该克制,但是,是不是去对治就可以了呢?不是。还有方便的!如果从烦恼上去对治,是一种方法,但是真正能够生起,这个效果非常有限。而我们已经用过的用功方法,比如精进、共修、提念力,并不是对治烦恼,那只是一种取代的方法,当我们全部精神把皈依的念力提起来的时候,粗猛的烦恼就会暂时的降伏。所以是念跟定相应的心情,绝对不是烦恼的正对治,正对治是智能,智能是毗钵舍那,要观呀。

  通常不但出家人,还有很多在家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怕,不敢做这些事情。自己不敢把握,烦恼来了。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参加寺院的各种法会,各种夏令营,各种寺庙的义工,就是怕,不敢做这个事情。很多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夏令营,当义工,带老师带得好,可是带的时候,你想想同修之间一碰到事情烦恼就来了,被带的人不愿意了,被管的人生烦恼了,以为一切都是业来决定的,一做事烦恼就来了,不做事情就没烦恼,所以就退后不敢去做这些事情了。这样对不对呢?如果“事相没有关系,烦恼才重要”做事情烦恼就来了,所以事情做得好不好没什么关系,乃至于做不做也没关系,我只要不烦恼就可以。那你在家里睡觉,或者坐在那里,或者拜佛,当然不烦恼,但这样是学广论吗?这个并不是大家的罪过,第一个,是非常遗憾,这个注意不到的,很多人不愿意对别人付出,认为事情不重要,一碰到事情烦恼就来了。所以讲业,以为意乐就是烦恼,实际上这是误解。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这是三十八颂给我们讲的,《广论》上面怎么对治烦恼呢?如果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本,能不能对治呢?不能!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是贪嗔痴,还是贪嗔痴以外的东西――“我”?不仅是《广论》,还有一些其它的开示都告诉我们,造业的时候如果只是为自己都是错的,如果为别人,就算不一定做的好,罪也是轻的。只要是为了自利,不管你说什么理由都不好,乃至于证二乘果,世尊也说这样的焦芽败种!世尊的真正的密意、内涵,目的是叫我们救一切人。如果把自己救出来了那当然很好,可是对整个佛法来说是焦芽败种。我们愿意这样吗?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在认识了根本问题在“我”以后,只管自己解脱。所以《广论》上告诉我们真正的烦恼在“我”,由于“我”,跟“我”相应的就是“贪”,不相应的就是“嗔”,和以及不认识的这个“痴”,是这样来的。但是在我们学的大乘佛法来说,不允许我们一下子就断掉这个“我”,那怎么办呢?三十八颂当中说了:“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相换求加持。”一开始就用得上,《广论》本来是要求无上菩提――成佛的,只是现在我们走的是下面的共道,我们开始应该有这个观念。

  以世间来说,你的行为是为公或为私?是不是处处代人着想?所以「意乐」有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动机――广论上讲“等起”。你做这件事情动机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为了佛法还是私情?广论上说做坏事(杀盗淫)的时候,有一个动机;现在我们修善,是不是也有动机?动机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真正主要的,要把握得住的是在动机上。学了广论对宗旨理念有个观念以后,眼前能够真正用得上的,是当我们皈依以后,正皈依的是法,而「业」是起始,业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意乐,意乐中最重要的是动机,想想我今天要做这件事,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可是我们都是为了自己,不需要想,连做梦的时候也为自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自己的无明永远执着这个「我」,所以假定不刻意努力去想,可不可能真正生起「为人」的心?假使可能的话,那修学佛法就不用对治,烦恼也可以自然消失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本位主义要渐渐放松,心胸自然渐渐宽。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一定要认清楚「为人」这件事情要正对治,平常必须认真思维观察。并不是以为我懂得了,能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在生活实际事相上磨练的话,这只是空洞的理论。以我来说,每一天,在这个理论上天天在讲,可是平常却做不到,做到的很少,除非认真思维一下,才有一点力量,这是自己的经验,可是告诉你有觉知。你们可以自己去体验。我们平常面对任何一件事,马上想一想,我今天为什么来做这件事情?佛制定比丘早晨第一件事情摸摸头︰「我的头剃光了,头剃光表示我不是要世间的装饰,我是为了心灵的提升,所以去掉世间,世间的根本在『我』,把『我』整个拿掉就是二乘果,所以要先转过来为别人着想。」早晨一起来策励的就是这件事情,所以现在大家,从早上起来就要思维,晚上就要反省:「我们做这些善行,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先不必说是为人,至少我是要离苦得乐,要离苦得乐要「业」来决定,业的真正重心在哪里呢?重心在行持,行的真正指导原则在哪里呢?在知见,如果不以佛告诉我们的道理来做,一定会随顺着无明去做,所以要刻意地去对治,佛法告诉我们真正的对治是「无我」。「无我」的道理太深了,但我们至少知道先要替别人想想,所以儒家讲「仁」,推己及人。我不要的,不要给别人,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很容易,能不能推己及人去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正从整体来想,去除自我中心的本位主义、自私自利的心,恶意造的就少了心,心胸就扩大了。所以如果真正为别人的时候,烦恼自然会低,我们努力去想、去做,就会知道。为什么真正为别人的时候,自己的烦恼自然会减轻?因为在意乐当中,高兴,动机跟烦恼有它的次第,假使我们着重在烦恼上,已经颠倒了根本,所以即使做对了也是出毛病、出问题的;如果把重心放在动机上面,那是顺的。这个原则很重要,实际上《广论》本来就讲这个道理,让我们认识。你能把这个道理认识了,就能对治下去。

  有了动机还不够,还要「想」,「想」是我用种种方法去做,不管做坏事、做好事都要种种方法去做。现在有了纯正的动机,接着就是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正确的方法,所以得依靠师父、善友,学《广论》了,把法真正能用上,这才是正确的「想」。现在要做件善业,想怎么样把它做好,所以一定离不开事相,而且单单事相还不够,还要做事情的动机、正确的方法。当有了这些以后,你不一定能够很认真去对治烦恼,但烦恼自然会大大地减低。想一想: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依佛法利益广大的众生,是用佛法告诉我的正确方法去做,这样烦恼会炽盛吗?烦恼不能相对地降低吗?可以想一想,烦恼自然会减轻的﹗

  平常我们做每件事情都是一样的,譬如︰今天我去上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我有这个本事,加上老板需要,看中我,所以我提供这个本事,大家做这个事情,然后我尽心尽力去做。所以正做事情的时候,不会一天到晚想钱,而是全部精神把事情做好。这就是对治法,你把对治法做好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做事应该倾全力,马马虎虎的习性要不得。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它不叫动机,叫「等起」,「等起」有个说明,经论上面讲,譬如牛奶当中加了有毒的东西,牛奶就有毒,吃了有毒牛奶就会中毒;吃了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前面有什么因,下面就引发什么果。所以有了动机,正做事情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第一要有正确的方法,第二要照着正确的方法全部精神贯注去做,所以正做的时候,不必再去想别的,偶然想:“我为什么来?可以马虎吗?”倒是真正重要的。实际上,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积聚修行的资粮,所以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动机好,做出来是善业,动机坏,做出来就是恶业。一个事情就这么回事,你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就看你的动机了。

  有的人一做事情,全部精神就起来了,做的很好;有的人做事情是一盘散砂,提不起劲来,为什么?假定这个人因地当中,做事情很认真,他这一世的等流果,碰到事情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都集中;假使因地当中他懈怠懒惰散漫,养成习惯,这一世做什么事情就不能集中。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做事时就不会说「这件事情无关紧要啦﹗」而会很认真地去做。有正确的方法,接着以全部精神去做,这都是积聚资粮必不可少的原则。如果眼前就马马虎虎地做,实际上是害自己,养成习惯的话,毛病就会越增加越多,不会越来越少。人本来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高级动物,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就会。所以三天装就是佛,五天不装就是阿修罗。所以要在环境的熏陶下,感染你的本质,你所行持的、你所体现出来的,全部都是你的内心,除了文字的听闻、思维、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你的修行有多少。不是光看你肚里面东西多少,要看东西消化了没有?滋润了没有?受用了没有?你行持上一定会体现,这个可以观察一下,你就可以了知。我们做事情上养成坏习惯的话,将来的等流习气就是这样,今天,真正想要集中精力就不行了,做不了,做事时这种不扎实的心理就会冒出来。心不定,马马虎虎,懒懒散散,这都是毛病。

  “想”牵涉到《广论》基本的内涵,这个道理《广论》都讲过,可惜我们不能善巧把学过的东西在生活当中思惟观察。真正《广论》修行从[甲三 如何说闻二种相应正法]开始。第一个是思惟闻法胜利。假定我们动机是为了使佛法留在世间,是为了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那要不要正确的方法?要不要听闻?要!这不就是思维闻法胜利的应用吗?能真正的这样去想的话,那听法、学习,每一天学习了,听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怎么样去行持,在意乐上怎么做,在加行上怎么做,把这个搞清楚,这样去行持。能够以戒律摄持身语意,以因果来调伏不良的举动,知道这个事情将来的果报是什么,过患是什么,起心动念非常害怕,不敢去做。

  首先要知道:1、业是决定的;2、业力增长广大;3、不做的业不会结果;4、所造的业不会消失。知道这个道理了,修行当中就会产生深刻的认识,什么认识呢?知道业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有多厉害,这个时候思维佛教里面的思想、业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

  —、什么是业

  业果思想是佛法的奠基石。在《俱舍论》中说,世界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业的作用而产生的。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客观的事物如此,主体的生命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在人最不能理解的业果轮回。

  为什么有人聪明绝顶?而有人却愚笨无知?为什么有人大富大贵?而有人却贫困交加?为什么有人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艺术家的天赋?可有人却先天残疾?所有这一切的不平等难道是偶然吗?佛法认为并非偶然,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业”的不同而产生。既然业的力量如此之大,那什么是业呢?业并不等同于上帝,也不是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它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俱舍论》中说“业生世界”,“业生世界”的理论就是否定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就是说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人生。佛曾经说过,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别的救星。又说,我无法用手除掉众生的痛苦,无法用水清洗众生的罪业,无法将自己的觉悟、修持、证悟移植给众生,我只能将觉悟的道路指示给众生。基于这个观点,佛教徒信仰三宝和其它教里面信仰的什么上帝有着天壤之别。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避免不利于自己和众生的思想行为,学佛的第一步皈依三宝以后最难深信的就是业果,学了佛,皈了依最重要的就是深信业果,要了解,努力于有利于自己和众生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或许有人说:佛教虽然否定了造物主,但业果思想却是典型的宿命论,其实这是不了解业果思想的真正的内涵。既然是业主宰了我们的命运,而业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那我们就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业的运行轨迹,从而改变命运和人生。因此接受业果思想并不是让我们被动地等待和服从,而是让我们了解是由于愚昧无知而造业堕落,更由于智慧发光而向上奋发图强、前进进。解脱、快乐还是轮回、苦难的所有契机都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上。可以说只有佛教的业果思想才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所以佛教经论中说。“人身难得胜过如意宝”。堕落轮回和解脱成佛都是人自己选择的道路。这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业果的观点。

  二、业的运作规律

  1、决定无误性
  就是同类因生同类果。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所有幸福快乐,甚至包括在地狱中受苦的有情,由于一丝凉风所引起的微少快感都是因为自己以前造作的善业而得到的,通过造作恶业而得到快乐是绝对不可能的;所有有情的一切痛苦和灾难,甚至包括阿罗汉的相续之苦,都是因为自己以前造作的恶业而引起的,通过造作善业而得到苦难也是绝对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尚且因为往生的业力而头痛三天,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公案,况且他人?所以,何时能在内心中真正认可业果决定无误,并善于取舍,便是佛弟子世间正见生起的时间,所有善行的基础即告奠定。

  2、 增长广大性
  《集法句经》说:“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毒腹。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这是说即使从很小的善业中也能产生极大的乐果;即使从很小的恶业中,也能引发极大的苦果。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结成无数树种、开花结果,内在的业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业果的增长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如造业的性质、思想动机、造业对象等,如果没有遏止力量,就会无限增长。《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念瞋心起”也能烧毁功德林。因此,即使是很小的恶业也不应做,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善业也不应该不做。正如《法集要颂经》中所说:“莫轻小恶罪,以为无殃报,水滴虽极微,渐盈于大器。”应该多阅读《贤愚经》、《百业经》等经论来坚定对业果的认识。

  3、 毫不紊乱性
  造作什么样的业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反过来说,没有做善业的人,决定不会得到乐果;没有做恶业的人也绝对不会得到苦果。以前文殊菩萨曾说自己盗业已尽,所以摆了一双鞋在闹市,三天都没人偷拿,由此可见业无错乱,没有这个业感得不了这个果。

  4、不会失坏性
  已经造作的业,在没有成熟之前,决定不会失坏。如《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这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在没有任何遏止因素的情况下而言。比如修四力忏悔法,就可以使恶业的种子受损,而不会引发苦果,一粒种子在没有适合生存的条件下是不会生长发芽的。否则地话,众生就不可能解脱成佛了,无始以来众生所造的业无量无边,哪有报完之时?我们了解和接受业果思想就是为了断恶修善,从而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无论是轮回中的人天乐果还是出世间的解脱成佛都要从消除无明和业上做文章。

  三、业果的轻重差别

  (1)造业对象身份不同的轻重差别
  在三宝和父母、师长面前,即使略作损害的事情或者利益他们的事情,也会得到大的罪报和福报。《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中说:“如果因为忿怒,而将十方一切有情禁闭在牢狱中,又由于忿怒,背向菩萨,说我不愿意看到你,这个罪业要比前面的大无数倍”。又说:“如果将十方有情被剜掉的双眼用善心的力量恢复正常,并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都让他们得到转轮王和梵天的快乐,也不如对大乘菩萨敬眼瞻视,称扬赞叹的福报大。”这都是说由于对象不同,所产生的业力也有轻重之别。

  佛教说的业力增长广大,包括对象的轻重,一定不要在小的上面藐视,就如帕邦喀大师说过的:“假使你杀了一只昆虫,尽管这只昆虫极为微小,在当天结束时,如果没有透过像金刚萨埵禅修等净业法门来净除这项恶行,隔一天,恶业的份量将增长一倍;第三天,它将再增长一倍;到了第十五天,恶业将变成如同杀了一个人那样沉重的罪业;到了第十八天,它将增长131072倍。这样你可以明白,随着时间数周、数月、数年的流逝,每一个微小的恶业,都会将依倍数不断不断地增长,终究它会堆积成如地球般巨大的山似的恶业,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刻,它已变得如此沉重。故戒经说:“乃至小罪中,心应大怖畏,有罪一心悔,后更莫复犯。”

  宗喀巴大师也说了业力增长广大的道理,对业果的轻重差别,都要认识,由于小善业能生很大的乐果,小恶业能生很大的苦果。因果的增长广大,并非外在的因果增长广大,《法句经》文句中都给我们开示过,小的善业生大福,小的恶业生大罪。这都是无可非议的。

  所以,对于十善业来说,你的身语意、你的六根,你怎样保持觉醒,观察对治,使它不造作、不犯,使它进步。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了解,这是我们目前修道当中最难破的一关,最难进步的一项,在这上面你不能够思维观察,就会障碍我们进步,修行中就不能防护、遮止恶业的造作。

  在海公上师科颂甲四 明业果里面讲到:

  甲四、明业果。

  业果者,即由业力所感之果报也。惑业苦三如恶叉聚(恶叉聚是树名,子必三颗同蒂,比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惑即因,业即增上缘,苦即苦报。有是因,有是缘,必感是果,丝毫不能紊乱,亦丝毫不能避免。人苟能深明业果的道理,不必政法的干涉,自然能自己管束自己而已,而不致有不正之行为矣。故下士修法明业果一项,尤为重要也。约分为四。

  乙一、忍业果决定。
  业果决定,即业果虽可以转变,而不可以消灭,法道理如此,故云决定也。忍即可,谓此决定之理忍可于心而不疑也。又分为二。

  丙一、五果。
  五果者谓所感之果。有五种也。丁一、异熟果。丁二、等流果。丁三、增上果。丁四、士用果。丁五、离系果。试分释如次。

  丁一、异熟果。
  由善恶等有记之业而得无记等果(无记者,即不能记别为善为恶也。),因果相望不同(果是无记因是善恶,果与因不同。)故曰异熟。如上品十恶,能感地狱之异熟身;中品饿鬼;下品畜生。十善天人。若在人中,最优胜者,寿量、形色、种族、自由,一切圆满;信言、威肃、大势、名称、男性、大力,一切具足。
  (地狱、饿鬼、畜生的异熟身,及天与人的异熟身,虽苦乐各异,而均属无记。至十恶为恶因,十善为善因,因有善恶,而果属无记,因果不同,故云异熟。)凡此皆异熟也。
  颂云:因由善恶业,果属于无记,异时及异类,变异等果熟。
  由颂文可以了解。这个异熟二字有三义。
  戊一、异时而熟。
  异时而熟,如稼穑待收。质言之,即前世造因,今世或后世感果。因果前后不同时,故云异时而熟。
  颂云:因果不同时,非如刀砍伤。
  (刀砍是因,伤是果,此因果同时者,非如刀砍伤,则异时矣。)
  颂云:有生报后报,后许要待缘而熟。(等待因缘成熟了就受这个果报)
  于此有一问题,世间每见人有行善者,当时未必得善报。有作恶者,当时未必得恶报,以是故往往引起一种怀疑而谓因果无凭。(就认为因果没有凭据,好人不得好报,坏人不得坏报)不知此种谬解,弊在不知异时而熟的道理,如知异时而熟道理,则了然于今生,必报于来生,或后后生,绝无幸免也。(没有不报的,今世不报还有来世,决定要感果,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戊二、异类而熟。
  异类而熟,如瓶盆待泥团,陶师转绳,多缘始成。此喻业因或善或恶,而果则属无记,性质不同类,故云异类而熟也。
  颂云:
  人作善恶业,天狱等受报,或因口作业,受报在身等,又手足作业,而余处受报,勿谓报有差,报主不变易。
  于此有一问题,世间每疑异时而熟,如甲今生造业,使来生乙受报为不合理者,此不知异类而熟的道理,所以起疑,如知异类而熟的道理,则疑念释然矣。如口造业(骂人),使身等受报(受刑)手足造业,劳动以得食品,使口受报(此食品令口吃),造受之类虽不同,而同是一人,非甲造乙受也,今生来生关系亦如是。
  戊三、变易而熟。
  变易而熟,如桃李变红,此最易了解,不烦详释。
  颂云:木水尽成炭,炭无火成灰,旧种坏,新种生,果缚断,子缚生,报有先后,果须变易。
  於此亦有一问题,谓今生造业,或来或生受报,或后后生报,果报虽不变,似未免太缓,此不知变易而熟的道理使然,如知变易而熟的道理,则无此疑矣。如今生异熟果未灭,来生异熟果不生,必此灭彼方生(这个灭了其他才能生),是为变易,虽欲不缓而不能也。然亦有变易甚速者,如云南猓猓,欲报仇时,念咒使己变虎以啖仇人,即其一例。(现在人不能速变者,我执太甚故。)
  丁二、等流果:由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由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心,无记亦然。谓出恶趣已,虽生人中,犹招同等类流之恶果,以十恶业次第配之,寿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眷乖离,闻违意声,他不受语,贪瞋痴惑,比余增胜。
  等流果,谓因果前后相同,平等流类也,与异熟果不同。异熟果则因与果异,等流果则否。异熟果指身世言,等流果指心言。又为前异熟之余果,未受完之报,於等流上受之,而要以异熟果为报主也。在人生中,所招同等流类之恶果,以十恶业次第配之。如寿命短促为杀报之等流,受用匮乏为盗报之等流,妻不贞良为淫报之等流(以上三者为身业所招),多遭毁谤为妄语报之等流,亲眷乖离(不和睦)为两舌之等流,闻违意声(不好听的话)为恶口报之等流,他不受语(你说半天人家听不进去,不愿意听)为绮语报之等流(以上四者为口业所招),贪、瞋、痴惑为贪、瞋、痴惑报之等流(以上三者为意业所招),此十恶等流余报也,异此者为善流,可以类推。
  颂云:善恶或无记,同等类相继,以十恶对观,善流则异此。

  这就是对异熟、对等流果报前后所做,包括果报的大小,从我们昨天讲的五相、四事上都圆满:动机、意乐(加行)、想、究竟做圆满这件事情了,而来定夺果报的轻重。对于轻重大小的差别来说,第二点:

  (2)造业性质不同的轻重差别
  在语言和行为上,杀生比偷盗罪业大,邪淫比妄语罪业大,按照十善业道的顺序,前前重于后后;在思想上,邪见比忿怒罪业大,忿怒比贪昧罪业大,后后重于前前。这些是由于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后面我们都要细讲,现在只是告诉你业决定四点、业果的差别、十善业、应断的、应修的等等。前面四卷都说完了,现在进入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第五卷了,前面对于深信业果的讲解,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首先,思维总的业果,思维别的业果,还有业决定、业力增长广大,所造的业不会失掉,没有造的业不会遇到果报,分别思维十善业、十恶业。

  我们说到十恶业里面的第二个:不予取――偷盗了。现在进入第三个欲邪行,就是邪淫。我们打开书看原文: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卷五十九3417页说:“若于母等母等所护等者,谓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名于母等,此称无间业同分。”如《本地说》九卷:“谓未适他者,为三守护之所守护,一尊重至亲眷属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三诸守护门者之所守护,是名母等所护。是不应行。又他妻室,由已适他,亦不应行。谓显此意,指如经说。”)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种姓护者在《瑜伽师地论》卷八说:“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时时观察﹐不令与余共为彼秽(百恶淫为首,最脏、最污秽的)。若彼没已,复为至亲兄弟姊妹之所守护。此若无者﹐复为余亲之所守护。此若无者﹐恐损家族﹐便自守护﹐或彼舅姑为自儿故勤加守护。”)。父母等亲。或大公姑(公婆)。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瑜伽师地论》卷八说:“王执理家之所守护。”)。谓于其人制治罚律(《瑜伽师地论》卷八说:“有治罚者,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于他已给价金娼妓(拿钱嫖娼)。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阿底峡尊者)。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一切男及不男(包括同性恋,及不男,就是不具男根的人,我们说太监一类的。),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非处所者。谓诸尊重(师长)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如果是正常的夫妻生活,不注意场合也是犯戒律的。)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这都是指不应该做这种事情的场合,“法”就是佛经,这些地方都是应该注意的。)大依怙师亦如是说。非其时者。(不但要讲地方,要讲对象,而且要讲时间),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受八关斋戒的时候)。若有疾病。匪宜习故。(《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这种病不允许这种淫欲的事情,对身体不好。)” “故”在《瑜伽师地论》中为“欲”,疑排印有误,藏文版也是亦同,《瑜伽师地论》故此改为“欲”匪宜习欲,不是“故”。)若道(过)(《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於五。”“道”在《瑜伽师地论》为“过”的意思。因为排印时有误,藏文版也是相同,《瑜伽师地论》故此改为“过”)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乳哺的时候)非欲解(女方没有欲心)(《披寻记》卷九441页:“于自所做心生欲乐及胜解故”)。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就是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也不可以做这些事情)。」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画日时。亦名非时。(白天也亦名非时。)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做这些事情,时间、地点、场所、对象要求比较严,就是父亲当中也成为邪淫。)况于他所。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这就是第三个邪淫的原文。邪淫戒对出家人来说,任何淫欲皆构成恶业;对在家人来说,正当的性行为,并不算邪淫,不过不正当的淫欲,就犯十恶业当中的邪淫;从事件和对象的本质来说,凡于同性,同性恋,别人的配偶,出家人,或者没有成年的人行淫欲,就构成的邪淫;于正当的配偶,在怀孕的时候,或者受持八关斋戒的期间,行淫欲,也属于邪淫;在上师、父母、佛寺塔庙前行淫欲,即使双方为合法的配偶,而时间地点亦不如法,同样构成邪淫;邪淫的动机多为贪,但也有因复仇而淫欲他人的妻子、女儿这样的案例,也有外道等因痴而行淫的可能性,做出了行动,而同时生乐的时候,做出这样的事情了,又感受这样的快乐了,便凑足了第三、第四个因素,就构成了完整的邪淫业。对于出家人,就更不得了,出家人把淫欲戒放为根本。

  这里我们就根据原文简单地说说,我们就不细讲了,因为我们在讲第一遍尤其是第二遍的时候,已经说的很多了,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将这一课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反复取思维,去对照,好好应用,主要是要大家好好行持,如法去做。说的还是比较粗糙一些,比较枯燥,因为表达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只能说到这些了。

  十善业就牵扯五戒,所以我们在后面讲的时候会说一下,三皈五戒十善,这是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根本原则性的行持,三皈五戒十善你都行持不好,你还称什么佛教徒?所以这个很重要,但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回向…….)
  华雨恭敬整理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100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1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1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9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生真正的意义[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正分31 佛子当力戒者(1)[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前半个钟头找不到心在何处,没妄想,但有些茫然、昏沈的感觉...[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诛杀降俘,不得封侯[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五百罗汉 239、莎伽陀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因明论集[栏目:因明论集]
 劳资是生命共同体[栏目:工作好修行]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栏目:成观法师]
 生活再苦,只要觉悟,就得大乐[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欲望越大,幸福感越小[栏目:残酷才是青春·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