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108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6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讲说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前面我们已经对学修佛法的动机、发心,对前面的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都说过了,我们知道了皈依的因和皈依的选择,今天继续往下讲。主要就是让大家了解皈依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或者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它是修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认识三宝。

  每个人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句话说,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因此,必须认识到三宝具备的内涵。唯有对它的种种特征了然于胸,才能准确无误地对于自身进行挖掘。

  一、何为三宝?

  首先,应了解三宝的名称。佛,梵语为布达,是觉悟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梵语为达摩,包括佛陀所证的法和所说的法;僧,梵语叫僧伽,为献身于佛法的实践和弘扬者,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都属于僧宝。汉语翻译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其次是,应该了解三宝的内涵。佛陀为觉悟者,故成佛乃智慧的圆满成就。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至高无上、彻底圆满的觉悟。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的“正遍知”,就显示了他的觉性所蕴涵的遍知的功用(功德和作用)。
  生命本具自觉的力量。这种自觉,是相对于不觉来说的。凡夫的不觉,源自于无始劫以来的无明,所以才有执著和烦恼,才有轮回和生死。一旦开发生命中的自觉力量,就能超越无明长夜。必须要知道,觉悟和解脱是一体的。自觉的当下,便具解脱的能力。所以说,解脱并非遥不可及,更不必等到死后才有了,因为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只待我们开发这一能力并安住在其中,当下就能冲破这个无明的障碍,得大自在。佛陀,正是因为体证这种能力而圆成佛道、究竟成就。
  在佛陀成就的断德、智德和悲德中,他的核心力量都不曾离开这种“觉”。佛陀的意思为觉者,所以说觉悟是佛陀圆满人格的核心作用。其中,智德是觉悟的体现,也为契入空性的妙用。断德也因觉悟而有,因觉悟能化解烦恼习气。悲德同样没有离开觉悟作用,在究竟的意义上,悲智是不二的。佛陀成就无限的慈悲,故应化于世间,成佛说法,演说种种法要,度化一切众生,而有佛教在世间的流传。佛有三德:断智悲。
  从整体说,诸佛世尊遍于十方世界,而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故名“本师释迦牟尼佛”。论及三宝,虽是以释迦佛为主,但必须了解,佛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空间概念,包括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及上、下;三世就是时间概念,包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及未来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这就是佛。

  法,就是佛陀演说的教法,它的概念非常宽泛,世间所有皆可以称之为法,无一不在法的范围内。所以我们也常说,凡是利益众生的法都是佛法。这里所说的,特指佛陀演说的觉悟教法。对于佛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从能诠的言教。诠为诠显经典的文句,以能显的义理,故名能诠,主要表现为三藏十二部典籍。三藏分别是经、律、论三藏。经藏,梵语修多罗藏,藏有蕴涵之义,贯穿佛法不令散失。律藏,梵音毗柰耶藏,可以灭诸过失,止恶修善,调伏六根,诸根所以的习气烦恼,如法律一样断决罪之轻重,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论藏,梵音阿毗达磨藏,就是抉择辩论一切法义,以无漏的智慧对观四谛诸法之理,为各大菩萨和历代祖师对佛法的领悟和诠释。十二部则指一切经教的内容分类,分别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和授记。这些我们在前面讲《广论》时说过,这里就不再去一一说了。
  二是从所诠的义理,包括教法和证法两大部分。教法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十二因缘)、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二谛、三性、缘起性空等等一切的无漏善法,教化众生破除无明烦恼业障。证法则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修行法门,比如说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等等。换言话说,佛法修行包含理论和行持两大部分,教法偏重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而证法偏重行持,就是调整心行之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的现状,证得诸法实相,成就佛菩萨那样的良好品质。佛经中,把我们本具的内在品质喻为贫女的宝藏,守着宝藏却无法开发,只能乞讨为生。其实,我们的现状就是如此,虽然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依然流转生死,不得自在。修学佛法,不仅要通过教法勘查自身宝藏,更学习开发宝藏的具体方法。

  僧伽,是和合之义,所以一人不能称僧,必须四个人以上方可称僧。就象一棵树不可称林,必须成片方成为林。僧团,是清净和合的团体。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就要依靠这一团体来荷担。所以说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正法的住持者,修行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众生的指导者。尽管佛陀已经入灭,已经涅槃、不在世间了,但有如法清净的僧团,佛法仍能灯灯相续,代代传承两千多年。
  僧伽有贤圣僧和凡夫僧之分。贤圣僧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十地菩萨、四果四向等,其中又有声闻僧和菩萨僧之分,声闻(包括阿罗汉)所有圣果及一切未成佛菩萨皆属于僧的范畴,比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凡夫僧则包括一切出家现了僧相而尚未证果、见道者,没有证悟空性的,都是僧。

  那么,为什么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具有六层意思:
  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这一宝藏者寥寥无几。尽管人人都有三宝的品质,却深藏不露,虽有若无,没办法对生命改善起任何作用。
  二为清净。三宝的品质乃是远离一切的无垢法。三宝有形式和实质的区别,《宝性论》所指为后者,即三宝内在的觉悟、解脱等品质,是无垢、无漏的。
  三为势力。三宝具有强大的力量,可化解一切烦恼、执著。当生命内在的三宝品质发生作用时,困扰当下瓦解,就象雪花落入火炉里面,立刻消融得无影无踪。
  四为庄严。一者,三宝能净化心灵烦恼。世间的垢染、清净是随人心垢净而显现,因为内心充满烦恼,故世界就成了五浊恶世。因而,净化世间不仅要清理环境,更要依三宝力量净化内心。再者,三宝品质蕴涵无尽功德,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正是依佛菩萨的清净心而显现的。
  五为最胜。包括两方面:第一,三宝品质极为殊胜,清净无漏;第二,拥有化解一切烦恼的能力。
  六为不变。在有为、有漏的世间,充满着变化和不稳定。返观内心,所呈现的也无非是散乱的想法和情绪。因而,生命只是混乱不安、飘泊无定的综合体。但在多变的层面下,心还具有不变的层面,那正是内在的三宝品质,遍知一切、悲愿无尽。
  因为具备这六重内涵,故称之为“宝”。形式上的三宝,比如佛像、经书、僧团,甚至包括如来的色身等等,佛菩萨的一切行相都在内了,这些都是住持三宝的代表,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外在三宝的恭敬心引发内在的真实感。虽这些形式上的“宝”也都是“宝”,终究还不圆满的,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宝”,但是要通过这个来引发我们内在的。
  我们皈依三宝,必须了解他的殊胜处究竟何在,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这样才能对三宝生起决定的信心。而这种信,正是成功之门的钥匙。如果不能生起决定的信解(相信、了解),我们的心就会徘徊在凡夫心中,挣扎于各种想法和情绪当中。学佛,自然很难有预期的进展。

  二、三宝的种类

  通常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就是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它在世间薪火相传。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的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到今天。必须要知道,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三宝,但如果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就没有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是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
  其次为化相三宝,就是三宝在世间的化现。其中,以应化于世、八相成道的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以佛陀四十九年宣说的四谛、十二因缘等义理为法宝;以佛陀在世间度化的僧伽为僧宝。化相三宝体现了佛陀教化众生的相状,代表着三宝在世间的出现,标志着佛法在娑婆世界的发源。我们今天能够修学佛法,便渊源于化相三宝。
  第三为理体三宝,即究竟意义上的三宝。其中,佛是觉悟,他的品质为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一切经教和修行法门最终是为了帮助我们证悟空性,故法的究竟处为空性而非经教。僧是指贤圣僧的品质,即无漏智慧和解脱。理体三宝乃是三宝所以为“宝”的真正原因。这个我们好好地去思维一下、好好地想一想,这个是真实不虚的。
  第四为一体三宝。三宝虽然内容有三,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体的。佛的实质是觉性,法的实质是空性,僧的实质是和谐。所谓和谐,在事相上指六和(六和敬),在理体上指生命内在本具的高度和谐,就是觉性和空性不二。就不同侧重而言,三宝虽有觉性、慈悲、空性、解脱等等的区别,但这些要素原是不二的,所谓明空不二、空悲不二、觉性与解脱性不二。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没有离开觉性的空性,也没有离开觉性的慈悲,更没有离开觉性的解脱。之所以分开说明,只因为这些品质必须在修行过程中分别培养。比如说成就慈悲必须要发菩提心,否则的话,即使见性也难以圆证空性,不能成就大悲,比如声闻也证得空性了,可是却灰身泯智,趣向寂灭,只管自己解脱,不管其他的了。
  第五为自性三宝。从实质上,自性三宝和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是无别的。所不同的是就凡夫众生来说。认识到在生命某个层面具有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无疑会给众生在修行上提供极大的信心。关于自性三宝的内容,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可见,一切众生没有不具备自性三宝的,只是等待开发显现。

  三、内在三宝和外在三宝

  虽然三宝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分别,但这些分别是为了帮助我们从不同的层次上深入认识三宝,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亦不可稍有偏废,说这个该要,那个不该要。
  通常学佛的人往往偏于住持三宝,执著佛像、经书和现前僧团的师父,反而忘了,皈依住持三宝是为了通达理体三宝、自性三宝。若仅仅是停留在住持三宝,这种皈依必是流于表面的,是外在的,不得真实力用。而某些“禅宗的修行者”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本来是佛,何必听闻经教,皈依外在的三宝?”须知,自性三宝虽然存在于生命的某一个层面,但要通过相应的修学实践才能认识这一层面。就象深埋地底的矿藏,不经过勘测和挖掘,将一如既往地长眠在地层深处,乃至亿万年,不能发挥丝毫作用。因此,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其实,生命内在的三宝和外在的三宝本是一体的,只因我法二执把它们分开了。所以,无论是排斥外在的三宝,还是执著外在的三宝,都将成为开发内在三宝的障碍。一旦破除我法二执,便不存在内外之别了。

  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认识有多深。有一分认识,修行就只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认识,修行才会有圆满成就。就象开采矿藏一样,如果只是勘测到局部内容,即使把局部完全开发出来,终归是有限的。只有深入发现全部宝藏的所在,才能完整地开发它、使用它而无一遗漏。更重要的是,这一个宝藏不仅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为世间带来光明。所以,真切认识到三宝的内涵,是修习皈依的重要前提。这个我们不要忽略了,不在乎这个那可就坏了。这个是很关键、很重要的,而我们平常很多人对这个往往不重视,在这上头根本不去思维、不去考虑,甚至在这里颠倒,所以最后以致对三宝没有信心了。

  四、如何皈依?

  前面我们知道了皈依的因和选择、三宝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什么是三宝,以后就是如何皈依了。在座的大多数都是已经皈依的,但我们的皈依是否如法呢?目前,在佛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现象,有些甚至简化到发个皈依证而已。求受皈依的人,往往既不了解皈依的意义,也不懂得相关的注意事项,更不知皈依以后如何深入地修学,该做哪些事不明白。如何通过相关的仪式获得皈依体?其间又有哪些环节需要特别注意?若不能获得皈依体,所谓的皈依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对于修学并没有多少帮助。

  1、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体现在对三宝完全的依赖、信服和追随。唯有这样,才能由此因缘步入佛道的修行。这一个认识和了知,源自于对轮回之苦和三宝功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实质所在,真实的内涵所在。
  近年来,随着各地寺院的陆续恢复、重建,佛教徒的数量日益增加,但其中有多少是发心求解脱、发心度众生呢?或者是对佛教的朦胧好感,或者是寻找精神的安慰,或者是祈求平安护佑,甚至还潜藏着某些投机心理,以这个为快乐、来玩,认为这是个爱好而已,以为和佛菩萨拉上关系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惩罚,等等。这些皈依之因,正是多数人走入佛门的因缘。如果停留在这儿,皈依所能起到的作用将大大地打折扣。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对皈依的因的认识,是修学的当务之急。否则,即使皈依了,也往往流于形式。在形式上皈依了,根本不起多大的作用,这是我们要反省的。
  不少人皈依之后,也愿意参加各类的佛教活动,也喜欢寺院的清净气氛、环境、生活,也认同佛法的种种道理。但这种喜欢和认同都不够强烈,更不是唯一的。因为他们同时还喜欢红尘的繁华,也认同世俗的标准。于是呢,过着有宗教情怀的世俗生活,并以此为乐。当然,懂得一些佛法的道理并运用于生活,总能起到相应的调心效果。而佛法的本身,也并不排斥世间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二者孰轻孰重,其中又以什么为究竟、唯一的皈依处。
  发誓皈依三宝的前提哪儿?在于通过对轮回苦和对三宝功德的忆念,对于三宝具足极大的信心。如果没有把三宝视为唯一的救怙者,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皈依的因,并通过如理思维来加强。
  皈依,是以至诚恳切之心,发自肺腑地宣誓:我从此皈依三宝,以佛为皈依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的助伴。对于修学者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就象病人为治疗而遍访名医,然后确定一位医生作为主治大夫,根据他所开的药方接受治疗,在这个过程当中还需要有护士、看护者,引导我们按时吃药以配合治疗。皈依过程也与此仿佛,佛为救治我们的医王,法为对治疾病的药物,僧为指导修行的师长。
  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我们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走出来。生命是一大堆混乱的综合体,但其中又以无明、我执为核心。无明为惑业之源,我执为烦恼之根,如果想从这种生命形态中脱颖而出,它的难度远胜于摆脱地球引力。唯有对三宝生起决定的信解,将生命的轴心由自我转变为三宝,方能进入全新的生命轨道,就象火箭推动飞船进入太空。所以说,皈依之心是推动生命素质提升的强劲动力。生起皈依之心我们要了知、要明白,不然的,我们学佛也是稀里糊涂,不然我们如何学习?我们修什么呢?如何把握自己?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2、依法传授皈依

  皈依,需要通过如法的仪式进行,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忏悔,忏除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无量罪业。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亦深。清净无染的心,才能如法纳受皈依。念诵内容通常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平常我们念的忏悔偈就是这个。
  其次是发愿。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都要以四弘誓愿作为尽未来际的生命目标,那就是皈依、回向时要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无论是忏悔还是发愿,重点不在于念诵这四句偈,而在于发自内心地生起忏悔之心,生起利益众生的愿望,并以此作为未来的行为准则,对于恶业不复再造,对于善业勤加修习。如果仅仅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后是正式皈依,这也是整个仪式的关键部分。皈依的核心,乃是宣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完整内容是象我们皈依时念皈依单上写的: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就是宁舍生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宁舍生命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宁舍生命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尽形寿”就是尽此一生的意思。皈依,不是一时兴起的戏论,而是庄严的一生承诺,是贯穿未来生命的恒久誓言。因为“尽形寿”只是声闻乘的皈依,作为大乘的修行者,那么应该发愿尽未来际皈依三宝,就是我们所念的一样,所谓“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直至菩提永皈依”“为我所尊”,即以此为自身的皈依对象。除此之外,皈依还包含着不皈依,就是“终不皈依”的内容。因为皈依是选择人生究竟的归宿,不可处处去依靠,三心二意。
  这三句话,为皈依仪式的关键所在。如果皈依时未曾听清,便不得皈依体。不仅如此,皈依时还应清楚地自称法名,准确地跟随法师宣誓以上的内容,包括皈依单上念的那些。最后,念诵“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以回向作为结束。
  皈依的仪轨大体分为此四部分,其中,关键是宣誓“三皈依”。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受皈依的时候,是否听清法师宣讲的三皈内容?如果只是懵懵懂懂参加了皈依仪式,慌慌张张地,对三皈内容未有明确认识,是需要重新皈依的,因为你的皈依根本不如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希望大家知道。

  3、皈依的信物

  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把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了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以后深入修学,皈依师在授予弟子法名和皈依证的同时,还应该授予表法的法本和念珠。就是给一些经书让大家了解和认识,然后就是念珠一类的物品。
  为什么要起个法名啊?法名,意味着身份的改变。无始劫以来,凡夫以我执为核心,无明烦恼、惑业为基础,辗转轮回,生死相续。皈依三宝,是与原有生命状态的彻底决裂,从而奠定以三宝为中心的全新人生里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子的年龄应从皈依那天开始计算。给了你法身慧命,是你的再造父母、法身父母,重生之后,我们才开始自觉而有意义的人生。法名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其中往往蕴涵着表法深意,象征着佛法的种种修行实践,以此不断地策励弟子:作为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行者,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不断地努力修行用功,这才是如法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醒学人:过去种种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旅途中,切莫为往昔劫的习气羁绊,重蹈覆辙,弃明投暗。也可以说不要再颠倒下去、轮回不息,何日才能真正解脱?这就苦不堪言了。
  皈依证,标志着十方三宝对这一新生的证明和认可。这是我们成为三宝弟子的象征,也是通往佛国净土的护照。所以在某个道场举行这样皈依的仪式,作为佛弟子的证明。环绕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寓意着佛弟子对三宝的至诚归投之心和虔诚恭敬之行。彻底了解这些法意、彻底行持、彻底证得。我们常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个我们天天念,这都是为了勉励弟子们发广大心,修菩萨行,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皈依证里除了这些内容以外,还有:“从今以后,应遵三宝教诫,断恶修善,发弘誓愿,自觉觉他,尽未来际,永不退转,谨依律制如法授受三皈,成为三宝弟子,特给此证为凭。”标识了皈依的意义和皈依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编入皈依仪规,皈依是有修法的,成立速成班时就要讲,就要传授皈依的作法。最起码来说,皈依后我们就要告诉大家,每天最少念一遍皈依单,最少得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这是最简单的,最少要做到这一点,提醒自己。还有五法要具足、常行六念等等佛弟子基本的行仪要知道,还要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入佛门读诵的经典。然后,还为持证者预留了书写参学记录的一些内容,让大家写心得体会,让大家讨论,让大家写作业。祝福弟子们在修学道路上留下扎实的前进足迹。这些经言祖语、开示都作为我们的警示,以为勉励,以这个来改善自己,使自己进步。
  念珠,象征着佛法的传承。皈依是为了获得如法的、由诸佛世尊一脉相承的皈依体,这正是佛法最殊胜的传承。通常人们只是把念珠作为念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的计数工具,事实上,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念珠当中,珠母象征佛,珠绳象征法,每一粒小珠则象征僧,缺一便不能组成完整的念珠,象征三宝的不可分离。由菩提子组成的念珠,更寓意菩提道的修学,提醒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圆满无上菩提。因而,师长给我们结缘的经书、念珠等等应该随身携带,象征时时刻刻不离三宝。这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精进修学,实践这一传承所蕴藏的内涵,使这颗菩提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法本,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皈依意义,深入了解皈依后的修学内容,是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虽然我们本具佛陀品质,但现有的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这些刚强难调的烦恼习气,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根除。所以,皈依后还需要学习对治凡夫心的诀窍,掌握开发自身宝藏的技术。这些诀窍和技术,都含藏于法本当中。特别是前段时间让大家学的《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略讲观修三宝的功德和意义》还有广论上讲的,包括法尊法师开示的随念三宝,为什么要皈依?怎样皈依?皈依以后要做哪此事情,这些相关内容都要了解,这些了解了、这些内容明白了,是佛法一切修行离不开的基础,必须深入学习,如理思维,初学者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对三宝的决定信心,是修行最坚实的地基。具备这一个前提,修行才能稳步地前进。这是很关键的,我们不要不在乎、无所谓,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座的同修要好好地思维、好好地反省。

  4、注意事项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信仰而发心皈依,也会起到相应的效果,恐惧或颠倒妄想的时候念念佛,也能使我们远离恐怖。但如果想要解脱生死,依靠的则是佛法,同时,也只有学习教法之后,才能深刻认识佛陀所代表的深广内涵。如果说只皈依佛而不依教奉行,就像病人虽然相信医生,却不肯吃药治疗,医生也是无能为力的。
  也有些人觉得:佛法的道理很好,但我只想皈依法,学习法,就象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学的经教、学的东西很多,这样的人也多得很,但就是不皈依,他认为皈依只是个仪式,只是喜欢学法和念经,却不想皈依佛和僧伽,这同样是不行的。如果对法的信仰非常彻底,必定会皈依佛宝和僧宝。不皈依佛,不皈依僧,只能说明我们对法的信任程度有限,这样便不可能全身心地依法修行,收效自然也就很小了。
  还有些人,愿意皈依佛,皈依法,却不愿意皈依僧,认为末法时期,有些出家人不如法、不清净,我们不皈依他了,这类二宝居士也有不少。必须要知道,皈依僧并非皈依某人,而是皈依整个僧团,尤其是贤圣僧所具备的清净无漏的品质,这才是究竟的皈依处,也是皈依佛、皈依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不能对此生起猛利的信心,又如何于自身成就这一品质呢?同时,修行必须亲近善知识。虽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人,但落实在修学实践,必须要亲近具体的、一个或几个善知识,否则便没办法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就象广论上讲的,就不能做到了。有些道理都能明了,但却不去实践,成为教油子,那又有什么用啊?这样的人也有的是。
  除此之外,皈依时还应发心并且观想。皈依的发心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发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中等的发心,是为了个人解脱而皈依;下等的发心,是为了眼前平安、如意、发财、如意等等而皈依。相应的,皈依体也分为上、中、下三等。发上等心皈依,能得上等皈依体,依此类推。
  皈依体,由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全身心地皈依三宝,便意味着我们得到了由诸佛世尊沿袭至今的传承。我们以怎样的心接受,便会成就怎样的皈依体。就象以器皿盛水,器皿有多大,装的水就有多少。茶杯只能装下一杯水,脸盆则能装下一盆水,如果是虚空那么广大的容器,就能容纳五湖四海、无量无边的水。所以,我们应当打开自身的心量,以菩提心为载体,纳受上等的皈依体。更重要的是,观想六道一切众生和我们共同皈依三宝,共同纳受三宝的慈悲加持。这样的皈依,才是最为殊胜的皈依。
  需要注意的是,皈依时还应该自称名字。开始宣誓之前,根据法师的提示,自称“弟子某某”,然后才是“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等等内容,“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时候念书的这些内容等等,明确这一内容是由“我”在宣誓并承诺,所以要称法名,然后再发愿皈依三宝,这样去行持。
  以上是皈依相关注意事项,一一做到了,方能成就如法的皈依。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皈依为学佛的开始,将对今后修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应该认真地对待、认真地学习。
  皈依是选择人生的究竟依赖。身为三宝弟子,不应再以其他宗教为皈依对象。在选择皈依的过程中,我们已通过实、德、能作了全面的考察,确定了唯有三宝堪为真正的依止。一旦作出这样的人生选择,应该以三宝为唯一皈依处,绝不皈依其他宗教或鬼神外道,迷信一类的更不行。否则将破失皈依体,修行自然无望。如此以来,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不仅蹉跎了今生时光,更为来生种下了远离佛法的因,那就可怕的。

  五、皈依的正行

  注意事项都明白了,怎样做也很重要。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以后应该行四法行,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也是广论上引经据典给我们讲的,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一、亲近善知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皈依之后,必须选择如法的生活,具备佛子的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一步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的宝藏。这一切,皆有赖于师长悉心指点方能得到。
  佛陀规定,新出家的弟子必须“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象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经常跟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教他,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广论》讲:亲近善知识乃是一切教法的根本: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善知识引导了,不走冤枉路,请教就受益,不容易误入歧途。没人指点、盲修瞎炼,容易出差。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要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因为佛法的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对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的情绪所左右而不得安宁。如何能令狂心顿歇?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皆应该借助止观的修行。如果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必须要知道,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是在修证的层面,没办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有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把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在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这是广论上开示的善知识十德。
  如果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的难度。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要素。换句话说,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如果这些素质尚未具备,对于我们的修学将难有帮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律为修行基础,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的依怙。佛陀将灭度之前,一再嘱咐、谆谆教诲、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充分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见。这是善知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把我们引向解脱。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也是体现于见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由戒来说,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戒律;由定来说,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正是因为知见偏差和错误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所以,正见是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了见,自断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唯恐不深,即使具备前面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聆听法益。这三点是你选择善知识的基本要点,在这上头你抓好了,你就会找到一个合格如法的老师,可以亲近,可以究竟解脱、了脱生死。希望大家深刻地认识、好好地反省、如理地思维,这样才能究竟解脱。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希望大家对以上讲的能深刻体悟、如理思维、下去法随法行,认真实践,做一名合格如法的佛教徒,前进。

  回向……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109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10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1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98年 禅修营第四天[栏目: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4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念佛应念六字还是四字?[栏目:大安法师]
 太虚大师僧教育的宏图与实践[栏目:了法法师]
 准提忏序所述救难事迹[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救度]
 智者妙音 中篇 迈向解脱之道 第四章、共同前行 四、思维轮回之苦[栏目:智者妙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禅宗美学精神(胡鹏)[栏目:佛教与艺术]
 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一卷 法戒录 劝少年(共四则,二法、一戒、一法戒)[栏目:欲海回狂白话解]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众善奉行」是否矛盾[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