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30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前一章是对上根菩萨说没有渐次的如幻三昧法门,本章为钝根菩萨开示渐次的圆觉法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即是如果有刚开始修菩萨道的人,听闻这个圆觉境界,应当怎样思惟观察乃得纯熟?怎样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的众生,有什么方便法门让他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如果那些没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众生,听闻佛所讲的菩萨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心生迷闷”,心中迷惑不乐听闻,不能够接受幻化就是觉性所显现,因此不能悟入圆觉妙心。希望佛慈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假说种种方便”,佛教导众生修行,有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方法,有些是转弯抹角的法门,而转弯抹角的法门就是假说种种方便。好像医生为了要让病人吃很苦的药,就放一些甜品进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种种假说方便,不是佛说法的本意,而是因众生执迷而必须那样的教导,所以佛才随顺执迷者而巧立方便说法。如《法华经》说:“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经说三乘是假说方便,本来圆觉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佛为上根菩萨开示没有次第的如幻三昧,为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众生种种假说及方便开示有次第的法门;要次第悟入如来清净圆觉妙心,应当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远离一切幻妄。先依照如来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与清净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种类:一种叫止,一种叫观。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净心,观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净见。这两种修法都能够产生定,即是三摩地。“坚持禁戒”,专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处是讲新学菩萨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为清净。“安处徒众”,先安置徒弟、信众与放下一切作务,然后“宴坐静室”,安处静室,结跏趺坐。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节正答云何思惟。新学菩萨不能直接观如幻,因为他们认取身心实在,所以先观察身,次观察心。
  新学菩萨观察身心时,应经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大;“暖气归火”,体温归于火大;“动转归风”,呼吸及血气等所有运转归于风大。古希腊及印度人认为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地、水、风、火四种极微物质组成,称为四大。地大性坚硬,水大性潮湿,风大性流动,火大性温暖。任何物质都具有四大的性质,比如冰被解释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风大及火大增多,其实就是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热能四种性质,被误解为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识执以为实有的四大来开示佛法,教导观想身体就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观察四大各有所归,究竟这个幻身在哪里?都无实体可指,即知此身毕竟无体,不过四大和合,而有此虚妄的相状,所以说“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观察身心从观身实同幻化开始,然后观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导渐次的法门时,必定是先观身后观心。比如四念处修法的次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次第是让众生从粗的心念修到细的心念,观身最粗,观受是心,所以观受比观身微细。受苦乐时心游荡外境,因此心不平静;观心时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静微细,所以先观受后观心。当观心观到贪嗔调服时而非常微细时,便有力量观一切法。
  四缘假合以下,详明观心。佛入灭后,论师们归纳整理佛所讲的因缘教法而有不同分类;大乘一般只讲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因为四缘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是暂时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中的“气”是指能量,就是指你过去业的力量,积聚于中,“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好像有众缘和合成一个相貌被你知道,佛随顺凡夫称它为心,此能量(妄有缘气)就是能知觉与思维的心。以佛法说,我们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维与有知觉的心气——能量,它(妄有缘气)执著在我们的身体里作用,而这股能量也可让你感觉是气。当你胡思乱想太多的时候,心的能量就在头上发涨;当你心无妄念的时候,它就降下来在你的心脏;当你在运动、做东西的时候,它就在手脚上运作。对于执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导观六根境界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见到身心无我。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不灭的闻性,因为能听闻的一念耳识随着刹那的声尘而生起,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像圆觉妙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有人认为有不灭的闻性,其实能闻是妄心,所闻是妄境,虚妄的心境皆是无常生灭法,所闻的妄境灭了不可能有个能闻的闻性不灭。换句话说,若见声尘有生灭,必定见到心识也生灭,有生灭见故;若见心识也不生不灭,必定见到声尘也不生不灭,无生灭见故。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者,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此观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彼”是指欲求清净圆觉妙心的菩萨修行者,觉悟到“幻身灭故”,即是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灭,没有实在的身体在灭,“灭”并非从有灭成无,是幻生幻灭。“幻心亦灭”,能知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如幻如化的心,也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是因为六识与六尘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为因缘,只要证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灭,则一切法皆是“无生”,皆“无相”。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灭,也灭了,即觉悟到生灭幻相本来无生灭相。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如果我们是以根、尘、识观察世间,所见皆是有相的生灭幻化,这一切的幻化相都灭了之后,“非幻不灭” 就是见到非幻圆觉妙心一向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不灭。“幻灭灭”即生灭现象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小乘人以为生灭境界里实有生死轮回,但是当阿罗汉证得不生不灭前,他必定先证悟“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即先证悟生死轮回不实在,才可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
  “非幻不灭”,即证悟不生不灭的当下,不可以没有能觉悟不生灭的心,此时此心称为“根本智”。
  在如来藏法门里,“非幻”是指圆觉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从修行得来;在其他法门里认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从修证得来。唯识宗则说转识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转成清净的智慧;但是本经说,圆觉妙心本智慧,一向来皆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好像磨镜子,污垢尽除,就显现明亮的本质。“当知身心皆为幻垢”,镜子与污垢譬喻智慧与身心,智慧本来清净犹如镜子,妄执六根、六尘、六识而以为身心犹如镜子上的污垢,所以幻垢尽明现。本经中说圆觉妙心,不是目前的身心。当一个人执取根、尘、识的幻化为实有,佛就会告诉他,从根、尘、识得来的知见与修行都是染污心,出离生死就是出离幻根、幻尘、幻心。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当那些污垢永远消灭了,就是有如镜子一样,照十方都是清净的。有人听到镜子与污垢的譬喻,他会想“如果还有镜子存在,那不是执著吗?”是的!执著有清净心那是错的,但是清净的觉性任何时候都是清净的,不论执不执著,觉性依然清净,此净非染净的净,是不二显现故清净。在《六祖坛经》中说神秀禅师的觉悟是“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而六祖惠能的觉悟是“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就是无能所对立,更无染净对立的明镜与尘埃。一个是钝根渐悟,一个是利根顿悟无修。本经前一章说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是为利根菩萨说;本章是为新学钝根菩萨说,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种种方便观身不净如幻,最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证悟清净圆觉。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水晶珠),明彻剔透,五种颜色映入宝珠,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映现种种不同的颜色。那些愚痴的人,看到有实在的五色从摩尼宝珠里放射出来,而实际上,摩尼宝珠是没有这五种颜色。因为那些光照射,然后随着各个方向反射出五种颜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本来清净的圆觉心无身心万法,随着不同众生的喜乐,幻化出各种身心万法,有如摩尼宝珠本无五色光,随着各个方向射来的光,而反射出五色光。那些愚痴的人有如执著摩尼宝珠中有五色光,执著净圆觉心实在有其所知所见的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幻化。
  本经中说,本来是清净的圆觉,在众生迷惑执著的时候,看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都是幻垢。上几讲我已经说过,“一切都在觉中”,我们所知的一切是从分别六根境界得来的,其实,我们所知的一切,其真相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比方说,这个房子里的一切事物,我们看到是桌子、椅子、白板等等,但是,当我们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去看、去研究,将发现它们是由很多原子组成的,原子也不是物质的终极样子。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世间存有九十多种原子,人类还创造出十多种。那么,这些原子本身也并不完全是人类角度所观察到的那个样子,我们认为世间的物质就是由终极粒子的原子所组成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原子由中子、质子及电子组合成,而中子、质子及电子又由更微细的粒子组合,微细到光的粒子即光子,粒子到如此微细时渐渐失去物质的性质,最后只能测量到的是无形无质的能量波动。原子是小乘佛法认同的最小物质,称为地水火风的极微或微尘,所谓的极微必定是立体,就是有六方,有六方必定能够再被分割,所以大乘佛法说极微不能成立,只是种种因缘造成你对它的感觉是如此这般,让你觉得它有形相。依本经说,这些都是圆觉心的显现,没有所谓的极微组成的房子,或者科学家观察到的原子。万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以圆觉心来说,万法皆是心。这个心不是我们能知、所知的心,它是一种能量,本经中说成“缘气”,量子物理科学家说成能量波动。缘气——互相因缘的能量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组织,有高能量也有低能量的组合,比如说光线中,紫色光线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红色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就以X光来说,它是一种能够穿透铁片的能量,因此,当我们照X光时,医疗人员用铅版挡住X光。X光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能够穿透多数的金属。金属原子结构间的力场能挡住一般光线,但是比较高能量的光,就能穿透金属原子。所以,对一般光有阻碍的东西,某些高能量还是可以透过去的。众生的心活动是属于更高的能量,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在光线中,X光的穿透力又比较高一点。物质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所以这就让我们感觉到它好像没有活动。以现代的物理学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物质能够转变能量,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高低不同的能量。能量与能量之间是没有阻碍的,是能够穿透过去的。而我们的心是更高级的能量,能够影响很远很远的地方,不受任何东西阻碍。当我以能量来说明世间的一切,就会造成一种观念,认为能量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但依佛法说,心就是能量,这个能量不是物质。心在低能量的活动中,让我们觉得是物质。如此,只要有神通就能够改变物质,其实,就是改变造成那个物质的能量——心,也就是用更高的能量来影响低能量,使到那个物质改变。我们的感觉器官让我们看到世间,世间里有种种物质、有种种东西,实际上是能量之间互相影响及交流,也就是心。
  当修行者修到佛菩萨境界的时候,会看到这个世间的一切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就是能量。以现代微观物理学,即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观察者的意志会影响观察结果,即微观物质有时是有质量的粒子,有时是非质量的能量波动,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心竟然影响观察结果,即事件的发生并不客观。可见万物是能量的聚合,是一种有知觉的能量。佛法说一切法皆是有知觉的能量——心,没有所谓你的、我的;这个能知觉的心是有知觉的能量组织(即因缘),不论是组织成微尘(原子)那样小,或组织成太阳那样大,每个组织都能够知觉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组织之间互相影响,即是不同组织(因缘)的心能量互相影响。以现代物理学发现光在运动的时候,会产生光波,其波就会影响其他的地方,好像电台发出的电波,收音机可以接收到。现代物理学家发现任何大小的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波,它的波可以传播到全宇宙,世间一切就是如此互相影响,但是众生认为有各种东西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活动。我解释这么多,是因为本经中说:我们的身心是幻垢。这幻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心迷惑执著,变成比较低的能量,让我们产生质碍的见解。所谓质碍,就是有物质阻挡的意思。然而不论低能量的物质和高能量的心都是圆觉妙心,都影响一切,科学家以时、空、物质来观察,把心互相影响的无形力量说成是能量的波动。
  “愚痴人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我们认为现在所认知的身心是真实的,感觉器官让你觉得确实有这些东西在作用;本经说并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而你所迷惑、所执著的身心,本是圆觉妙心的幻化显现,我们迷惑地把圆觉妙心看成有身心等,然后依所迷的身心来观一切法,因此,我们就不能远离幻化。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所以佛说“身心幻垢”,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镜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圆觉妙心的镜中显现幻垢的身心。“对离幻垢,说是菩萨”,当一个人远离幻垢,就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对除”的“对”是相对,就是一旦你认为镜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对,当污垢没有了,那个镜子就没有东西好对了,就是说烦恼对除时,心就无对垢,“及说名者”,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当一个人出离幻心幻尘,佛就告诉他,此觉悟的心本无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净的涅槃。如此以出离幻心幻尘的方法来觉悟,这样的觉悟只相当于罗汉的境界,菩萨还要更进一步觉悟,觉悟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当一个菩萨修行完成远离身心幻垢的时候,那些影像都幻灭而不存在了。“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就是十方清净,众生妄心迷境界而觉得心不净,当不迷惑于这些境界时,便能觉悟境界清净无方所,即是无方清净,只见无边虚空皆圆觉妙心的显现。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当修行人修到无方清净,觉悟到一切幻化不实,他至少是阿罗汉或初地菩萨。阿罗汉的智慧认为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是不自在的、苦的境界,于是对境界再也无希望心;因此,此生了结了就不再生心而证无生,佛法说他进入涅槃。然而,菩萨的觉悟是一切法皆是光明、圆满的显现,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心清净故,所见也清净,所以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由觉悟清净的心境都是圆觉妙心所显现,进一步觉悟到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清净的法,此时菩萨觉悟十八界现前的心境,即见、闻、觉不再被妄心染污,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上文是依十八界现前的心境说见、闻、觉清净,以下说明所知一切(过去、未来,非十八界现前的)境界也是清净:六根都是清净的,因此其所知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清净的。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因为六尘的境界清净,所以你所知的、所认为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都是清净的。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佛法说我们在十二处、十八界中生活,“二十五有”是众生的分类,其实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它们是恶趣四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居住处四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总共二十五有。这都是众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现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净的。此时菩萨觉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以上这些都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
  十力是佛成道后具足十种智力,即:
  ⒈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业智力:即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
  ⒊静虑解脱等持智力: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
  ⒋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修道的根性胜劣与得果大小。
  ⒌种种胜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
  ⒍种种界智力:知众生所处世间的种种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
  ⒏宿住随念智力:了知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能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
  ⒑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
  佛既具十种智力,于大众中说四事无畏,称为四无所畏:
  ⑴说一切智无所畏:自说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⑵说漏尽无所畏:自说惑、业、生死俱尽
  ⑶说障道无所畏:说彼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
  ⑷说尽苦道无所畏:自称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四无碍智,即是佛讲解法、义、词、辩四事自在无碍。
  (1)法无碍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
  (2)义无碍智︰关于一切法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智︰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
  (4)辩无碍智︰随顺众生根机,圆融无滞,巧妙演说自在。
  佛有十八种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罗汉、菩萨所没有的,称为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无失:佛无量劫来身口意业清净,圆满觉悟,故身口意业无失。
  ⑵口无失:
  ⑶念无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诸法,而不舍者
  ⑺欲无减: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善法,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
  ⑽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口意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圆满觉悟,智慧知见三世无障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即观身心皆不净、苦、无常、无我: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无主、不自在,即诸法无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即四种修善舍恶的心: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种心能于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生起强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进心,努力于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摄心念,于所修之法得胜定。
  (4)观如意足:专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禅定解脱。
  (2)精进根:于所修法,心无间无杂。
  (3)念根:于所修法,念念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于所修法,观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即修道觉悟时,应生起的七个心法:
  (1)念觉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择法觉分:于所修之法,能抉择清楚。
  (3)精进觉分:于所抉择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觉分:所抉择之法念念现前,心生欢喜。
  (5)轻安觉支:于所抉择之法,觉悟不虚,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分:于所抉择之法,一心不乱,引发三摩地。
  (7)舍觉分:依前六法觉悟,而生起平等无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即解脱生死应过的生活道路:
  (1)正见:正确知见善恶业报、业力因果、四圣谛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心无邪思想。
  (3)正语:言无虚妄,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4)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观不净、苦、无常、无我。
  (8)正定:修止观得心清净之禅定。
  小乘的教法认为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这些世间法是不清净法,三十七道品是清净法。如果一个菩萨见到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净时,当然见到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的。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种种法门,一切都是清净。修行者觉悟到圆觉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净。此时菩萨觉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净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觉悟到万法实相即是圆觉的清净心故,一身清净;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当悟到本身清净,即见他人身心行为也是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无尽的众生都是在圆觉清净之中,此时菩萨证悟到圆觉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的广大清净,是遍虚空,包括三世,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平等、不动的显现。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世间人认为虚空(空间)是平等不动的,但是以中观的理论来说,没有所谓不动的空间。因为世间人认为虚空是平等不动,所以佛法也用虚空来比喻:虚空是不动,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有如虚空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因为前面他觉悟到清净,四大没有生灭可得,所以应当知道觉性本来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皆同圆觉妙心,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圆满没有边界,应当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够遍满法界。所谓遍满,是觉性本身就遍满整个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满整个法界,应当知道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尘都是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不但圆觉清净的心遍满清净不动,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尘……每一个物质的本身作用,也遍满整个法界。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四大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因为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所以根性、尘性之间也周遍圆满,无坏无杂乱;“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是根性、尘性亦如觉性的圆满无际故,亦无坏无杂,推而至于陀罗尼门之性,亦复如是。
  所谓坏杂,是当东西没有遍满,它就要坏或杂。比方说,这个闹钟要与麦克风同在一个位置的话,不是互相破坏对方,就是要互相杂在一起。如果世间的东西不能遍满,两个就必须参杂在一起,不然的话,就必须破坏其中一个,另外那个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是以灯光比喻来说明:譬如在这个房间里开两盏灯,这两盏灯所发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摄互入,彼此含容,遍满整个房间,因此说无坏无杂。谁也没有阻挡谁,谁也没有与谁参杂在一起,所以就遍满,这是说明根、尘、觉性互摄互入,皆遍满而无坏无杂。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互摄互入而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前面我说过,我们所知的一切物质、一切心,以现代人的认知来说都是能量的聚合,以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心,心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心。一般上我们说到能量,就会认为那是没知觉的,实际上,它们是有知觉的能量,即是圆觉法门所说的觉性。每一个法都有觉性——心的作用,都互相含摄遍满,在我们感觉到有不同高低的能量,如此就看到有种种物质、光线、心念等种种差别,因为万法皆是圆觉妙心所显,互相遍满,虽然众生把它们当成物质来分别,它们的影响依然是互相含摄遍满法界。
  “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当一个菩萨修成就上文的清净智慧,悟入圆觉妙心,即是证知觉性清净而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是以了达诸法皆空时,就不会被任何的法束缚,就不会要求从任何的法——物质、心、时、空中解脱出来。众生迷惑的时候,为法所转移,系缚缠绕,不得自由,就希望摆脱其束缚,从中脱离出来。此菩萨不被任何法所系缚,也不求出离世间万法。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厌恶生死,也不爱涅槃;小乘人就是厌恶生死,爱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会特别尊敬持戒的人,也不会憎恶毁戒的人。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会特别尊重那些修行很久的人,也不看轻刚刚修学的人。
  任何修行者觉悟成佛,必然要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因此,佛成道时说:我已度尽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在觉中。虽然佛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现在的你、我都还没有被度化,众生还没有度尽,为什么就成就佛道?那是佛觉悟看到一切都是在觉中,而众生也在觉中,但是众生不认为是!所以在一些大乘经典中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都在觉中。”如果不是本来在觉中,是通过修行觉悟,这是因果造作出来的,也可能无常造作变成不觉悟。因为一切因果是如幻如化的,如果是修种种因果而成佛果,也会因种种因果而使到成佛后倒回来做众生。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一切本来就在觉中,这就是本经所告诉我们的重要教理,但是我们说不是——还有我是未觉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好像眼光照见前境,心未起分别,其时眼光圆满普照,美、恶之色随境而现,不涉思惟,就没有憎,也没有爱——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为什么呢?因为光体没有所谓的有一个、有二个,所以没有憎爱的分别。
  一切法皆由圆觉妙心流出,所以一切法即如来藏所显现,菩萨“觉成就”便知道一切法是幻化心所见。众生执幻心幻境以为实有;声闻觉悟非实,却不知幻化中即有觉性,离幻后则无法度众生;菩萨则觉悟到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体现,觉悟到一切皆圆觉遍满,无有一法可独存,无一法可以在某一法里面或外面,所谓无一法可得。如此不可得,是法法圆觉遍满而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不是离有无见之可不可得。
  当我们听完如来藏的法门时,千万不要以为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乃至以为一堆牛粪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就大错了!成佛是因果现象,唯有愿力(烦恼)推动想成佛,然后菩萨才能成佛。觉性是本有,凡夫时不曾减,成佛了也不曾增一点,是一切法本身所具有的法性,不是修来的。有如大乘中观派的见解所说:因为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成就万法。同样的,依如来藏的见解认为:因为一切法本性即觉性,所以才能互相因果作用。但是,绝不是空性、觉性或佛性去成佛;是有情心、有烦恼心去推动成佛的因果。觉是知是智的意思,佛是遍知者、觉者、一切智者,一切法具有佛性、觉性、空性,但不是一切法皆能成佛,因为一切法有觉性,加上有情心力、业力推动的因缘而成就觉悟者。当成佛时,佛与众生俱不可得,哪里有谁去成佛呢?所以说是烦恼心推动成佛,无烦恼者,如草木,不可成佛。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成就圆觉妙心者,就觉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没有东西可以成就,因为能够修得的将会变坏。中国禅宗的马祖禅师曾经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道——真理是不属修的,因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会生灭变坏,所以从因果造作得来的一切最终还是会失去的。因此,当一个人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就知道智慧不属修,也没有东西可修成。为什么?原来“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一切法、一切心本来在圆觉普照中,本来就没有生灭。“寂灭”中的寂是寂静,灭是没有生灭。“寂灭无二”即是寂灭中无生死、有无等差别相。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菩萨此时觉悟到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实在地变化。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他的心不追随,也不远离,没有被束缚,也没有解脱。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觉性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为什么众生不知道呢?因为众生迷惑于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中,认为一切就是他(其实是十八界)所知的样子而已,不知六根所知全是觉性的显现,因此就变成无知——无明。所以《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法就是他的境界所知的样子而已。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轮回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好像昨天做梦,今天梦醒了。梦中所见,历历分明;一旦醒来,梦中所见一切,都不实在。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起”是生死,“灭”是涅槃。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菩萨所证得的法,没有东西可以得到,也没有失去什么,没有东西可取,也没有东西可舍。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能够证悟的人,不以种种造作去修,也不以停止心念当做修行,也不以随波逐流当做修行,也不以灭掉生死当做修行。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在此证悟中,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法。没有证悟这一回事,也没有证悟者。为什么呢?“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无有一法能成立或破坏另一法。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修习圆觉妙心的诸菩萨,应当这样修行,以这样的次第去觉悟,这样的思惟,这样的住持,这样的种种善巧,这样的开悟,凡是发心求如是法,依法修行,不会心生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花,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体属于四大,心中的六尘缘影是心性;四大体各分离,“谁为和合者?”我们的身与心,就是四大、六尘等等的组合,然而四大体各离,没有所谓的和合者;即是四大各各本来就是分离的,谁也没有与谁和合,只是分别心以为有和合的整体。
  “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如是渐次修行,最后能够觉悟一切都是清净,而且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没有造作,没有停止,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断灭,也没有能够证悟的人。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一切佛世界,如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都如虚空花,三世平等,毕竟没有未来、现在、过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想要学佛成佛,应当如是修习。
  我一开始就强调,本经所阐明的重要教理是:一切法本来就在觉中。以因缘来说,任何法互相因缘作用,必须要知道对方才能够产生因缘。比方说,我们煮一锅绿豆汤,以诸法本具觉性来说,绿豆、水以及加热的火都要知道对方——都在觉中。如果以因缘来说,它们互相作用也必须知道对方,不然火要往别处煮别的东西。就是说,我们一直以为分别心才是能知觉的心,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两样东西彼此不知道对方,它们怎样影响对方呢?怎么去互相作用呢?很简单,就讲你跟我就好了: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我们俩怎样互相造业呀!一定要知道对方,才能向对方产生嗔心,产生爱心。如果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怎样去嗔、去爱?不可能的!比如火煮绿豆汤,火、绿豆、水都要知道对方,才有因缘在一起,不然火不可能煮到锅里的绿豆和水。可能有人听了不同意,认为是人让它们在一起。若全是人为,煮绿豆汤时为何不用石头煮绿豆和沙?而必须靠火、绿豆、水等因缘,可见人为只是助缘而已,此即是因缘到了,那些因缘自己会那样做。是哪些因缘?是你,是火、绿豆、水等彼此有缘,都知道如此煮出绿豆汤,别以为是人能主宰因缘而煮成绿豆汤。如果能的话,为何不用石头来煮绿豆和沙?它们会听话吗?人能主宰它们吗?是各个因缘都“知道”,如今来共同圆满完成煮绿豆汤。
  所谓“知”,我们认为用心想,心知道。比如我问大家:你知道不知道有新加坡?每个人都说:知道。那么,你知道新加坡是怎么回事?以佛法说,你认为你知道新加坡,那只不过是法尘的语言回忆而已。现在,我再问你:一个在新加坡出世,还没学语言的小孩子,不懂新加坡的名称,他知道不知道他在新加坡这个地方?他是知道他的所在处,只不过当时他不会用你的语言来说。当他能说时,又比说不出时多知道些什么?就是多出回忆!小孩若不知道,就不可能发生他来新加坡这件事。以业力因果来说,我会投胎到我母亲的家去,是因为过去我跟她有业的关系。那么,投胎时业是不是知道母亲在哪里呀?当然知道!虽然本无我,烦恼说有迷惑的我在造业,却不曾迷失本心,业怎能迷惑不知道呢?业力就是千锤百炼都不曾迷惑的心,多奇妙的圆觉心啊!
  业是这个样子,心也是这个样子,你说心才能知道,说业不知道。物质之间互相影响,虽然你不认为知道,其实它们都要知道。因为它们如果不知道,怎么会去那个地方?比方说,树上成熟的苹果就知道要掉下来。为什么?因为它跟地球、吸引力有种种关系,不然,它可以“掉”上天的。这就说明成熟的苹果与地球的互相吸引力彼此知道对方,它们之间互相作用,成熟的苹果才会掉到地上来,但是科学把这样的作用叫做万有引力,咦!佛法也把心与业归纳为力,叫做心力与业力。它们之间有某些推动力,这个力为什么会推向那个方向去呢?因为业力是有知觉的,它知道要朝向圆满因果的方向去。
  我们应当放开胸怀,把这个“知道”的概念扩大一点,不要认为知道只是眼睛看,耳朵听。所以一切法互相作用,就要互相知道对方,不然因缘法则就乱了。好像这朵假花放在这张桌子上,以科学的原理来说,有月球吸引力、太阳吸引力、地球吸引力、这支麦克风也对它有吸引力、桌子……种种的力,在维持它,让它保持在这个位子。换句话说,一朵假花必然是顺着力的平衡而留在现有位子,可见它知道如何与周围物体互相发出作用力,而且对它这一切极为准确的快速反应,不必像科学家那样去计算,难道万物之间的作用力是由一个叫做“自然”的怪物去计算的吗?但是我们迷惑执著,认为那些是物质,不会思考,会思考的是心。其实思考是六根等境界告诉你:这里叫做新加坡。思考只是内心的分别,对境界的知觉并非思考,你却以为唯有通过思考的心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新加坡,但是你还没懂得新加坡的名称时,你已经住在新加坡,并且与新加坡的事物在深密地因缘作用呢!是你懂得称新加坡之后,才和它因缘作用吗?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所知的境界,那才叫做知道。不!本经说,一切法都要知道对方——在觉中,才能因缘作用,不然一切法不能互相作用。所以本经说:就迷惑的当下,一切依然都在圆觉中。
  因为一切法本来在圆觉中它们才能互相因缘组合,在这里面有一类心的因缘组合,它说:我叫做迷惑的众生。虽然如此,它也在觉中。为什么呢?它竟然从无量劫以来,在业力因果轮回中,一点也不错乱地执著。从这一点看来,你说它是不是在觉中?所以说,惑业所推动的力量也在觉中。一个小小的原子,也是一种力量的组合,你——这位众生,也是一种力量的组合,一群的新加坡人,也是一种力量的组合,都是业力,都是因果,都知道对方,都圆满普遍地互相作用。一切法都是如此,因此,一切法都在觉中。
  一切法有觉性——圆满觉性所显现,所以说有情无情同一种性,此性是觉性非佛性。众生者,不觉之有情也;菩萨者,觉有情也;佛者,觉有情圆满也;佛性者,能成佛之性也;无情者,有情所执取的心识所对境界也。不但有情无情同是觉性所显,成佛也是觉性幻化显现的结果,若因为有佛由众生觉悟,而说众生有能成佛之佛性,我说因烦恼而做众生,所以众生除了有佛性,还有烦恼性。因众生成佛故说有佛性,因无情万法组合故说性空缘起,都是圆满觉性的幻化;但是,觉性遍一切法,佛性只是有情能成佛的能力。其实,就算有佛性,还必须业力中的烦恼,发愿要成佛,是有觉性愿力配合有觉性的因缘持续推动,最后他觉悟——本在觉中。然而麦克风、木头……不执著自己是众生,虽有觉性却不会发愿成佛,没有成佛的能力,虽无佛性却有觉性。
  正因为觉性本圆满,在无量无边的业海里,你竟然找到我,好厉害哦!业报不错乱说明你的业知道一切——圆满知觉万法,不然你茫茫然毫无头绪,如何能找到我?如果说这是业力的因缘法则,那就是你那执著的心力与业力在行使法则,若你的业不知道我在哪里,怎能找到我而行使惑、业、苦的因缘法则!可见心、业与一切法都在觉中,而且这个觉一定要遍满一切法,不然因果作用就有缺漏了。比如你的身体,你以为跟某处的蚂蚁无关,可是地球是你、蚂蚁与万物共同组成的,你跟地球有关系就是跟那只蚂蚁有关系。一切都在觉中,如果地球另一边的雾都——伦敦下雨,有一个女人撑着雨伞,她摆动一下雨伞,那雨伞的万有引力对你身体的影响就有变化,影响到地球上一切万物。你说:我不知道。但是万物都知道有雨伞在动了。一切业力因缘之间都要互相遍满,即是一切法不曾动而影响力遍法界。因为一切法本来就周遍法界。所以因缘是空性的,可是成就因缘的圆满无误,不是空性,而是觉性;一切因缘不错乱地圆满显现,说明当下的一切不离圆满的觉性。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
 佛学基础知识 十二因缘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10、普皆回向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
 定慧之路 第四讲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佛学基础知识 六波罗蜜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5、随喜功德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8、常随佛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九集[栏目:圣宇法师]
 直心是道场[栏目:大安法师]
 除病离苦的《药师咒》(林光明教授)[栏目:药师佛·文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众善奉行”矛盾吗?[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