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卷A面
今天我们开始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平常我们前面先要提一个重点,通常我们称为玄义,也就是把我们所要学这个的内容,它主要的纲领、特质,简单的、扼要的把这个重点说明。不过对我们现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来说是初机,刚刚进入佛门,所以用平常正规的这种状态来说的话,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到、领会到他的深入的正确的意义。结果呢?花了很多的时间,而得到很小的受益,这个其次。进一步因为他不了解,刚开始听了这个不懂的东西,没有兴趣,把他的热忱会减少,这是一种损失。所以我改变一个方法讲,我头上只是非常简明的来说,而把这个简明的理由,就马上能够运用在我们身心上头的,那么提起我们对本论的一个兴趣、好乐,了解了本论的殊胜,产生一个善法欲。换句话说,一种强有力的欲望;本来这个欲望通于世间的,现在我们这个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这个善法欲是策发我们精进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个,那么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处。换句话说,真正讲修行上去的步骤是这样的。等到我们把本论顺著次第一步一步学下去,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我们再提纲挈领把这样的一部大论,作一个综合的结论,那个结论,以后作为我们行持的准则。实际上这个最后的结论,本来就是在最先应该讲的玄义,这个首先来说明,所以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些什么呢?简单的说一下。
菩提,翻成功我们中文叫做觉,大家晓得觉悟;觉悟些什么?平常我们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我们也不必一个一个解释,拿我们最现实的也最具体的说明,我们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么?快乐。昨天说过了,简单的说这样。更深一层的、或者是仔细一点讲的话,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乐得到。当你把痛苦彻底解除的时候,得到的快乐是圆满的,不会有毛病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呢?我们这么努力去做,为什么得不到呢?原因是说,我们虽然认真去做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你虽然辛苦忙了半天,却不一定有好结果。比如说我们生了病,要去找医生,你去找医生,假定你对这个医生有没有本事,这个药对不对,你都不知道,随便找一个蒙古大夫,随便弄一点药吃吃的话,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于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样的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虽然要求这个好的目的,但是因为并不了解怎么去做。
那么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彻底完全觉悟了,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叫做觉,觉悟什么呢?任何一件事情对错,他完全了解了,那就是“菩提”,就是觉的意思。那么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结果的话,不但听到那个道理就算了,还要照著它去做。所以,你照著它这个方法走上去的步骤,叫做“道”,这么简单。
那么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这个路,一定有它的次第。比如说,我们爬楼梯,一定是下面一级一级上来,没有一个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这个,不要小看它,实际上那个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几样东西。平常我们说:质、量;质是讲这个东西对不对,量是讲这个够不够。我现在说前面这杯水,我要喝水,那么,不仅仅是水对不对,当然不但对不对,还脏不脏,这个是它的质,纯净与否。单单这个质够不够?不够,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决你的渴,还要什么?量。所以,质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这个对不对?还要一样东西--次第。小事情,我们往往不大注意忽视掉了,实际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举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我们烧饭,我们大家晓得要米,要水,然后要火,把几样东西要洗;这个我们不能说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块儿来,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个米拿来先洗干净了,加了水,放下去烧。你不能说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烧完了以后再洗,那个没有用。烧焦了,你怎么可以?就算不烧焦,烧出来,脏的怎么可以?譬如说烧菜,那是米的话已经弄干净了,烧菜的话你不能说菜从田里拔出来,我烧完了再洗,这里边都是泥巴,然后呢,乃至于有农药,你吃下去,本来给你营养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现在我们说,我们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个路过程当中还有必然的这个次第。
那么下面讲“广”,“广”是详细的来说明这件事情。我这地方再特别说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来讲。下面大家也许说,那平常我们这样,好像听了书本上面,也许你有可能两种反应,大家注意:一种呢?大家如果习惯于平常我们这里教学方式的话,也许觉得这个好像不够书卷气。还有一种呢?也许习惯了,听完了这个,很欢喜的话,就不再欢喜平常我们一般的正规状态。那么这两点我们这地方都要说明改善的。第一种情况,他习惯了文绉绉的这种语言以后,骤然听了以后,觉得不大习惯,那这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了解,你今天跑来听这个东西,你目的干什么?假定说你是学文的,学什么的,那对,用不著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学院里面去,哪一个学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国文学,然后研究西藏文学,写出最好的文字来,根本用不著到这里来。我们这里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讲修持,然后照著去修持的话,证得这个觉悟的、圆满的果。所以真正的重点摆在这里,你不要忘记掉了。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为了适应我们的条件,这样,你慢慢的慢慢的自然心里面,就不会受以前习惯的影响。还有一种呢?有一种在这里听得满欢喜,这个讲的道理的的确确听完了,马上可以用上,很高兴!于是不知不觉又会产生这种心理,在别的地方听见这种照著次第去讲的很多文字,你会排斥他,说:“你看,那些讲了个半天没用。”这种心理也绝不可以,要晓得,他语言文字,是绝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必定要透过这一个东西,来说明次第的深入,我们才能够懂得。这是我们目前状态,是因为条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它深的地方去,才这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这两种情况,我就事先先说明,避免越到后来,我越是会用比较像学校里念书这样,用各式各样的成语文字来表达,这个首先说明一下。说广论的“论”最后一个,平常我们就说详细的来讨论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题目上面,我们可以晓得,说我们现在学这个东西,就是怎么样从我们凡夫,下脚第一步开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圆满成佛的这条路。而这条路的过程当中,不管就他内容的正确与否来说,就他应该完成的数量来说,以及走上去的次第来说,他都有一个完整详细的说明。我们从这个上面,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你照著一步一步实践的话,就可以达到最高圆满的境界。这就是本论的我们要学的,那么这个作者是宗喀巴大师。
这个地方,请翻开书本前面有一个彩色的照片,这张照片非常庄严。那么我简单的把宗喀巴大师的历史,介绍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宁附近的人,西宁就是青海省的省会。他生在元朝--元顺帝,顺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顺帝二十五年,相当于西历的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他从小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后到十六岁,就进西藏。因为青海一带,在我们中国靠那个角,包括青海,然后西康,然后四川的一部份,都是藏族的区域,他们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属于佛教当中的密教一支。在这一个藏语的佛法系统当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萨。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十六岁的时候,也受了他师长的影响,进拉萨去求学,以后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个复兴。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这个藏传一系的佛法简单的介绍一下。因为在我们国内平常是少传闻,所以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西藏的佛法开始的时候,是松赞冈波王,那个人,相当于我们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那么那个松赞冈波王就是隋、唐那个时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当中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也碰见我们所谓唐初,那是中国最盛的时候,唐太宗,所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给那个松赞冈波王。那个时候进去的时候,带了很多佛经进去;那个松赞冈波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个尼泊尔的夫人。同样的,那时候尼泊尔也是佛教的国家,所以从这两个地方传进去了大量的佛法。这个松赞冈波王不但振兴了佛法,西藏的文字也是那个松赞冈波王时候建立起来的,他特别派一个大臣,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学好了带回来,最后呢?学的是印度,把印度那个母语,经过了他自已的认识以后,适应西藏,造了那个藏文。所以这个藏文虽然跟梵文是不一样,但是脱胎于梵文。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它翻译过去,有种种的方便。譬如说,拿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你说英文翻译成中文,跟英文翻成功德文、法文不太一样,他们西方语言转变较容易,因为他们语言相似,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顺便一提。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的,佛法那个时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后经过了三传,他传到了第三传,一个皇帝叫赤松德贞,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他又大大的振兴佛法,从印度请了一位大成就者--静命大论师,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真实有三宝,所谓僧伽等等,从那位大师开始的。不过当时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种土著的教,叫做苯教,有时候称它为黑苯教,那个势力很强,民间的鬼神!所以不但民间反对势力很强,而且黑苯教的那个鬼神,还是很有力量的。其实我们现在世间也是一样,你看什么十八王公,或者什么,那种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里边,他们还有他们的咒术,各式各样的这种怪招;所以这个佛法刚进去的时候遭到了种种魔难。这个静命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说:“像这种魔难,我没有力量克服它,现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如果请到他的话,那一定没有问题。”这个藏王就努力去请。这也是因缘成熟,那个时候那位大师也正好从印度向东方走,那么正好到尼泊尔,于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把他请进去了。请进去了以后,这个莲花生大士是显密圆融的成就者,他有种种的殊胜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样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不过因为刚开始,初初建立,虽然刚开始建立了,等到莲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个基础没有稳固,所以很快的又衰下来了。再加上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就发生了一个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个赤松德贞又传了几代以后,我一下子记不住几代,有一个皇帝叫朗达玛,他反对佛法,所以皇家听了那个黑苯教的影响,整个把佛法摧毁。那个时候相当于我们的唐朝唐武宗,我们中国历史上面曾经说三武一宗之难,那几个皇帝都是反对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庙拆掉,叫和尚还俗。那个时候朗达玛也是这个样,所以把它彻底的摧毁掉。摧毁掉了以后,那简直是一蹶不振。在我们中国来说佛法已经很普遍了,所以这个三武虽然摧了以后,还可以恢复一点,西藏简直是恢复以后,就不成样子。就这样的,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候,那个教法是非常的乱。平常的时候,大家都是凭个人的想像,这个凌乱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见。那时候到朗达玛再传的下面另外有一个藏王,朗达玛下面那个西藏的政治,这个政治方面发生过一个政变,那我们不去谈它。所以那个皇室也就分了几支,其中有一支靠西边的一个国王信佛,那么一方面信佛,一方面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这种拥护辉煌,所以他心里面非常痛心,他就发心再去求法。结果他们祖孙两代聚全国的精华,花了很长的一段时候,到印度去请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当年的一个最高成就者,关于阿底峡尊者的内容,我们讲到本论的传承、师承的时候,它有一个说明,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以后,把佛法振兴起来;从阿底峡尊者振兴以后的西藏的佛法,叫做新教,在这个之前叫旧教,如我们现在听见我们这里国内也有,藏密,属于宁玛,是叫旧教,其他的就是白教、花教、黄教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峡尊者以后,经过革新以后的新兴的这种;当然佛法的中心没变,不过它的作法是比较改善了。经过了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努力以后,它就复兴,复兴了以后,但是毕竟前面那个基础并不稳固,所以阿底峡尊者复兴了以后,慢慢慢慢的,过了一些时候,又开始有点衰退现象,后来经过宗喀巴大师又起来。宗喀巴大师距离阿底峡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峡尊者相当于我们宋朝初年,那么这个宗喀巴大师是元朝末年。经过了宗喀巴大师这样的一次彻底的改革以后,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改革以前,已经是很衰,一下达到那个顶峰,而且能够维持这个局面。经过很长一段时候,现在也慢慢的慢慢的向下,虽然向下,但是它还保持著非常完整的内容在;这一点是我们以前都不知道的。那么幸好民国初年有几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虚大师,这个人真是个大菩萨,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常有一个口号:“八宗并弘”。这个我们换成现代最简单的话我要来说一下。平常我们个人修,譬如说他学禅、他学净;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没有错,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们个人修也必须要走个人特别的路子,一定是一门深入,但是对整个佛法的弘传来说的话,这个不够,一定要各方面的圆满配合。个譬如说我们现在来造一个房子,或造一个寺院,假定说,我今天在这地方要讲修行,你说我造个小茅蓬,反正是一间,那么拜佛也在这里,吃饭也在这里,睡觉也在这里,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说,你要把那个三宝的形相撑持起来的一间大庙,这个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样的配合,那么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像虚大师这种菩萨再来人,他有这样的愿心,结果他门下的弟子,除了我们本来有的台、贤、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谓禅、净等等,关于密教部分,在我们中国内地,已经失传很久,以前有偏于宫廷方面,元、明以来,一直都是这个样,后来虚大师就为了学这个,派了几个弟子,一部分向东去学东密,当年的时候是大勇法师什么的,还有呢,后来大勇法师也到西藏去,那么另外呢,就是现在本论的作者--法尊法师。实际上真正到西藏去学藏密的还是有一堆人,这个里边,结果对目前介绍这个藏密过来的,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功臣,就是--尊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卷B面
那么,这个是顺便说一下。刚刚说到宗喀巴大师,把那个完整的教法提起来了,现在呢?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虽然它现在已经向下了,但是的的确确把我们中国古有的东西以及现在这个配合起来,我的感觉,不管我们自修也好,对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无量。关于这个宗喀巴大师,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简单的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刚开始学的时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础上面--教理。所以他头上多少年广学各家各派的东西。他只有二十刚出头一点,进到西藏,没有几年就全藏闻名。换句话说,他这个教理的通达,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以他这样的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到处去参访当时的善知识,没有一个善知识不参访的。然后跟他们广学,那些善知识所通达的东西。而学的内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俱舍,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后自己有圆满彻底的认识。
说到他这个人的聪明,我讲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就是发生在他身上。他那时候刚进西藏没多久,有一次生了病,去看医生。当地都是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看完了以后,把完了脉就用药,这用药大家要讨论一下他的病情什么等等,结果呀,有意思,这个病人,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他也在这个里边参加他的意见,觉得这个脉相是怎么样,应该下什么样的药等等,结果所有代他看病的医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非常惊讶地说:“这个年轻人,了不起!不是我在这里给他看病,而是我遇见了一个最好的医学教授,上了一课,平常我不懂的东西,被这个病人一讲都懂了。”我们无法想像的这种事情,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想像。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想一想呢?就是说,我们经常拿我们的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一下,那么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要讲的特质、内容,所以我们现在不妨想,我们现在看病,跑到医院里去,那个医生不要说不讲,就是跟你细细地讲,再详细讲,讲了半天,你会不会有什么印象啊?我们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医学这个东西非常复杂。我们现在的这个病,他譬如说要看你的胸部,这用x光照,一看,就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实验报告,说你这个红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没有哦,就把那地方,脉这么一把,要我们自己就把那个脉,根本不晓得他到底是什么一个,只觉得扑通扑通跳几下。就这么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能够了解这个,而把当时的名医,都这样说服,这是实在绝顶聪明,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了解,这样的聪明人。然后广学从小乘开始到性、相各宗各派,我为什么要提这个事情?这个地方,大家停一下,让我们自己做个警惕,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来干什么?修学佛法,你为什么要修学佛法?说目的,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为了达到我们去苦得乐的目的,我们有一个认识,说我们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为对于很多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一个专门名词叫“无明”。换句话说,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执著,我!我!我!这个东西都是错误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这里,唯有一个有正确认识的人,指导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错误,那个时候心里面想排斥这个错误。不但如此还要进一步的认识,怎么样才是正确的,然后照著正确的去做,那个时候,你才能够转化得过来,这个道理很清楚,这个道理才是我们真正第一步应该摆在心里想一想的,所以我们记住,我们现在跑到这地方来学佛,我想没有一个人不同意,大家都会这样想。不过这地方呢,我们进一步的检查一下,实质上的内容,我们跑到这里来,是不是真的学了佛了?这是一个大问题,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佛,我们也这么说,可是实际上我们学的是“我”,你们会讲,为什么讲学的是“我”?我现在仔细分析一下,你们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来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学佛来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学佛来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听作道理来听,那我也在这儿浪费,你也在这儿浪费。我们往往跑到这地方来,我觉得,我觉得我要这个样子,我要这个样学,是不是大家都有这样想法?我想有。本质上面,应该就是我有这样意志,要学到什么,可是不幸的是,我们所以来,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根本问题--我自己不认识我是谁?所以叫做无明,我们的情绪,起心动念,以及我们的知见,无非都在错误的认识当中。今天我们看了一本书,佛告诉我们这样,啊!懂了!我真的懂了吗?没有!然后我们是懂了一些什么,就是懂了我们对这一个文字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给我们看的,这个内容很重要。我现在随便来讲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我们常常说这个佛法里面讲空的,你也要得看破啊!你也得放下,一点都没错,你只要能够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对!对!一点都没错。结果你真的看破了吗?你真的放下了吗?你真的自在了吗?我想仔细的检查,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对没有真的做到。我们文字说懂了,但是我们懂的这个文字,就是我们以前在世间上面所认识的这个意义,于是你认识的是这一点,真正派上用场的,也是这一点,你所看破的,世间的一个标准是看破了一点,所以比起没有听见这两个字,或者没有经过这两个字提醒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吗?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当然,看,也没有看见,你放得下吗?根本放不下,因为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们偏偏自己说:懂了!懂了!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于是我们自己觉得学到了,所以这个学到的真正说起来不是佛法,想想看,对不对?我以后经常会运用这个例子,所以一开头我特别强调。假定说在这个地方,大家没有办法真正的体会到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深入,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还是我们平常因为有这个概念,所以往往自以为认识,就停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办法深入。在这种情况之下,始终还是绕著两样东西,一个我的见解,我觉得对,你这个“对”,是什么?就是世间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现在你懂得了文字相,这个文字是以世间的标准来说,由深刻一层的认识,这个是没有错,所以可以说你是一个知识份子,但是学佛差得十万八千里,门都没摸到,种下一个因,第一点。然后呢,你的感受,对不起,那了解都不了解,我的感受还是普通的习性,世间的来说人家问文人,文人的习性是什么?讲起来,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是一无是处,就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妇一样,那我们现在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大家喊这个民主,大家喊这个喊那个,看别人的时候,喊得清清楚楚,轮到他身上的时候,做起来是一样的莫名其妙,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第一个难关就是这里,想想看。所以这个地方提示了我们什么?我们不要自己觉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处的话,应该要深一层的,好好的广学!不必说我们现在想要样样都学,就是简单地学念佛吧!参禅吧!说实在的,还是不够,这个以后再说。
那么在这一个地方,我顺便也提佛经上面的一个公案来说明一下。这个法华经,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的,佛出世了以后说了很多经典,在这经典当中,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两部经典,通常说圆教经典,换句话说,最圆满的,一部是最初说的华严,一部是最后说的法华。这法华很有意思,它最后告诉所有的弟子,你们每一个人到最后都成佛。先开始说那些小乘的阿罗汉们,平常已经证了罗汉果了,他以为就到此为止,佛告诉他,不!这是方便法门,最后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记。最后呢,乃至于说任何一个人,你只要随便的念一声佛,跑到庙里边,合一个掌,鞠一个躬,乃至于小孩子玩,拿了这个泥沙造一个塔,塔就是寺庙了,就是这个样,都会成佛。当然这个成佛的时间很遥远,不过这里我现在要提示给大家的,是说他授记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最后你要成佛的,你还要供养两百万恒河沙多少诸佛,多少时间以后成佛。看一看!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们看那经论上面,已经无量劫来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这样的因缘,这一世证了罗汉果了,到最后成佛还要转了个大圈子,这个是圆教经典。可是另外一部圆教经典有意思呢!华严,这善财童子,他是十信满心,结果他最后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时间上面是一生取办,说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两个之间,虽然同样成佛,这个时间,那完全无法想像,那是个天文数字,天文数字都无法形容。假定说这个成佛这么差别当中,我说没有关系,反正你到那时候,升了天上人间,舒舒服服,到那时候,突然之间,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还是愿意等一下,因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时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实际上,这个无量阿僧祇劫在这里面,大部份时间是在受苦,受无量无边的苦,那罗汉将来走到佛还要苦,凡夫的话那更不谈,大部份时间都在三恶道当中轮转,痛苦得不得了,这第一个事情。第二个事情呢?转了大半天你最后成佛,不是到那时候说那个佛,自然地掉在你头上,你还是要经过这样的努力,一点都不能少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有这样的因,有这样的果,你到最后成佛还是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真正成佛,要做两件事情。那两件,一个要所知障彻底地净除,烦恼障彻底净除,两样东西,那个东西你没有净除之前,不行!换句话说,那个债在那里,你没有还清之前,就是负债的,还清了,什么时候还清了,就对的。还有呢,你要做就要做那么多,什么时候做圆满,什么时候就是对的。这样结果呢,前者走这么长的路,完了以后,同样还要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去完成,后者一下就达到,他也达到了。这两个比较,对我们有极重要的一个概念,大家记住!为什么?我想如果说我们自己肯努力在这个方面追述一下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一定愿意走善财童子这一条路。这个太冤枉了,走这么长时间太冤枉,因为这个吃了冤枉苦头,对不对?这个概念在那里呢?看下面,这个就在这两部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说你们将来真正的要学本论的话,我之所以把课排得比较少的原因,你们要肯学,好好地去找各式各样的经论,自己证明。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我啊,无量劫以来,就把那圆满的教法告诉你,告诉你了以后,对不起,你就听不进我的话,总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味口的去做,结果就因为这样,你以为得到了,没有,没有得到。所以它中间说了一个什么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还有印象吧?这个化城喻品,我现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来说明,最重要的意义。就像说,我们现在要去到某一个地方求宝一样,这一条路是蛮长远的,大家一直跟著那个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们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累,大家跑了个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要退心了。佛陀晓得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这个地方,现一个化城,到了,到了!大家觉得好欢喜,结果进了城,喝了一点水,吃饱了觉得很高兴,佛陀就说大家精神振作了,啊!还没有到,下面还有路!那个时候,他就跑起来,那就对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念过法华,晓得这个公案,没有念过好好的去看一看。这个地方,我不强调后面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真正要想学这个佛,应该一开头的时候,先心平气和,耐下心来,把佛要告诉我们的,正确圆满的教法认识了,然后你开始去一口气走的话,这个就是一生取办,否则的话,你急急忙忙去做,这条是远路。就实说来,在我们没有正确了解之前,因为我们毕竟是个凡夫,自己我也一样的感觉,叫我去一听见那个佛法,这么难走,这么长远,谁都会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了解以后,谁都会取后者,因为你害怕的结果,并没有因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让你吃尽千辛万苦!这是个真实的内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说我们能够如法的去了解,这个完整的内容,然后去走的话,倒反而来的省事。在这个地方,我来说一个比喻,说明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来造房子吧,这么说,我们觉得要造个房子,夏天太热,受不了,冬天太冷,台风的时候,造个房子。急急忙忙造一个房子,简单一点,只要可以住得进来,只要弄个铁皮钉一钉,是什么都不要。到了那个时候发现,不是的,这个房子不够呀!你要真正的要想达到圆满,不是这样。那么,这个比喻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觉得很苦恼,那么我们赶快要找一个安乐的地方,躲起来。结果我们发现,真正彻底圆满地躲掉这个痛苦,得到这个安乐的地方要佛,像造个房子,要造一个摩天大厦一样,所以那个时候你要重新改建。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来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时候,这个老房子拆掉重来,拆掉重来一趟还可以,我们往往有这个毛病,说现在这个一间不够,因为我们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间不够再加一间,一间不够再加一间,东加一间,西加一间,往东面加一间,往上面加一间,往那面加一间,加得非常凌乱,到后来,你简直不晓得它怎么办是好!不过好在我们现在这个架子向两边还宽,实际上它不是,这是个高楼大厦,我说一层,然后呢,二层,对不起,你造三层的话,这地基不稳,不行的,怎么办呢?把它拆掉重来,所以我们往往说造了三层,造一层的时候,觉得马马虎虎,造了再说,要造二层,还可以,造到三层的话,把三层全部拆光,地基重来。然后呢,造了四层、五层,到了那时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来,我们常常做这种事情。我想我们眼前这种感受很多,我们跑到马路上,那是刚造好,过两天又挖一个洞,原来这个还没弄好,过两天又挖一个,原来那个东西没弄好,我们总觉得不方便,现在我们修学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地方不是,我们一开头时候,先把那个基础稳固,说我们要造一个摩天大厦,虽然现在没有这个力量,但是没有关系,一步一步来,我一定要从那个基础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确的认识,一开始有这个规划的时候,你第一步,就把基础造得非常稳固,到了那个时候,一层楼一层楼,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了摩天大厦。当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说非常辛苦,当你造了一步的时候,你可以说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楼,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楼,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楼,你这样的层层上去,到最后圆满的时候,整个的金碧辉煌,那个大小都起来了,这个里边的差别,差得天差地远。刚才那个比喻,虽然好像是很可笑,实际上,我想我们人人感受得到,现在我们修学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地方示现给我们看,他们很多当年印度的大德,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目前,我在这地方特别要说明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这样。在我们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对这个教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这个地方并不是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学宗喀巴大师这样,他是一个密的,我们也是要密的,不!这个意思是说,你对整个的教法有了圆满的认识,把你的目标确定好了以后,那时候你进一步选你现在相应,应该走的路,比如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走的净土,那时候,你才是走的净土,一门深入。那么你会说,同样是净土,你这个净土,跟我这个净土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差得很大。平常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听见了念佛,赶快,往往就是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个下品下生!结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这是一个事实,现在这里我们说,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对不对?对!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可是现在,一万个人修,有几个人去啊?找不到几个,这是个事实。那么现在照这个法门做,有什么好处呢?你有圆满的认识了以后,第一个是万修万去,第二个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样。我本来说,我只要去就行了,现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决,而且帮助一切人解决,可是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起见,选我现在最相应的念佛的路子,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要去。所以你刚开始去的时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于有一个人就要无上乘,说我现在去念的是要求什么?要求这个寂光净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还分四土九品的。那个时候,当然,我们现在的条件,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于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没有关系,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稳。还有一点,因为你的愿心这样,将来一去见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圆满的东西很快,这条直路,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在这个本论我一开头说明,我并不说建议大家要学那一个宗派或者那一个法门,完全不是。这个宗派法门是你们自己选你们个人自己相应的,而是一开头的时候,我们要了解佛法的整个圆满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了正确的了解了以后,然后把你的目标一开始的时候,规划出来,从这一个认识当中,选取找到你自己相应的路,然后你走上去的话,千稳百当,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圆满,念佛照样的念,参禅照样的参。所以这个后面,它会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修行一定是一门深入,这个根本的道理,在这里。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假如你真的一门深入,找到了门还好,不幸的我们往往是什么?在门外空转。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闭门造车”,现在不是,门都没摸到,乃至于在原地踏步,我们自己觉得在修学佛法,就像刚才说,我们觉得修学佛法,实际上,在修学的我,弄到后来,“我”是越弄越大。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妨仔细检查一下看看。平常我们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最适应我们现在时代的,就是净土。这个印光大师,是净土的大德,他特别说明,有很多人,弄了个半天,是念佛也好,什么也好,越念是烦恼越重,对不起,弄错了,怎么会呢?就是刚才这个道理,我觉得对了,实际上呢,没有真的对。所以前天说的,未会先会,千万不要!我们修了个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个我是愈弄愈大,那个冤枉苦头吃得太多!太多!不过这个详细的内容在下面,所以我谈到宗喀巴大师,当年修行的状态。他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所以能够帮这么多人的忙,乃至于把整个的教法这样的振兴,到今天我们还有这个受用的原因,就指出这一条路来。这个也就是,我所以选取本论,在这个地方跟大家共同研习的原因。同样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我把那个讲法本身,也完全改变。以后*原则上面都是遵循这一条路,讲到每个地方,总要使我们对它产生一个认识。然后这个认识当中,慢慢的去推展扩大,而不忽视整个的内容。等到我们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慢慢地到每一个程度,然后把整个的全貌安进去,使得我们对于整个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这里是简单地说明一下,宗喀巴大师他当初是这样的,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所以当年,在他那一个时代,他在整个西藏,可以达到独一无二的,最高的这样的一个地步。现在教法上面,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一下,他曾经同一天讲法讲二十一部论,换句话说,我们在平常讲法,一座一座?他讲二十一座?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卷A面
好,我们现在继续下去。菩提道次第广论,昨天说到那个宗喀巴大师,他一天能够讲二十一座,最多的时候讲二十九部大论,一个法会当中。他曾经有一次在一个法会上面,他这么说:他说现在末法,我们不管大家都条件差,他想起世尊正法时候的盛况。他就说:在他们那个时代,就是指西藏曾经有过一个很辉煌的法会,在同一个法会里边,有一位大善知识,能够讲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这样讲经的法会讲十一座,每座讲一部论,每一部论他有一个主要的一个内容,然后要旁征博引全部的经论,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平常讲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讲十一部;所以很多弟子就都赞叹,所以劝请,请那个大师─宗喀巴大师;他就说假定我稍为用功一点的,也许可能做得到,所以很多弟子们,周围很多的善知识都来劝请;法本身都要非常恭敬的劝请;那么大师就说好那我试试看,所以他就事先马上闭关,一心一意的准备。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了,本来大师已经是当地出了名的,所以有许多人听见这个消息,大家就来请求,说要参加这个法会,这样殊胜难得末法的时候,希望稍微减缓几天,大家要赶来听,所以大师刚开始的时候稍稍讲,经过了又缓了几天以后,结果一天同时开讲十五部大论,实际上讲完了十七部大论,大家是赞叹不巳,以后曾经最高的时候讲二十一部大论,我们单单听见这个数字,只是赞叹赞叹,如果我们将来真的有机会,能够参加这种大善知识的修行道场,那时候才了解殊胜不可思议;他不但如此,于他自己本身的修行还一点都并没有差脱,就这样。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大师本身的成就;关于这一点,我鼓励你们看一看宗喀巴大师的应化因缘集,佛教书局有,同样的我们手上已经发的阿底峡尊者传,他不仅仅是他的传记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有很大的启示,那个就是本论的作者,而大师本身的成就之高,我这里不进一步解释,那个是造者。那么下面就是翻译的法尊法师,他是民国以后的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师,他是走了没有几年,大概在四、五年吧,我想这是非常简单的说明。现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页,第一页那个论也主要的分成三部分,第一个叫序分,其次正分,最后结分,相当于我们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么这个最前面的那个,现在我们开始的是序分,序分当中又分三部分。第一个是论前归敬,归依跟礼敬,第二个说明造论的宗旨,他为什么造这个论的,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劝,一再的劝我们怎么样去听受,怎么样去听受。现在看文。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我们中文的意思。
【“敬礼尊重妙音”】
敬礼就是我们说归依,一心恭敬的礼拜,实际上这个敬礼是通于三业,而真正的,由于意业而行之于身口的这样。这个尊重呢,这个原来的印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我们现在的话叫上师,所以这个上师,我们平常说上师是密教里专门的名词,实际上不是,印度凡是对一个老师的尊称,就叫姑如,那么这个就是尊重,在这地方,妙音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普通大乘论所归敬的都是文殊师利菩萨,论代表智慧,那么论前归敬,这个也是啊传统的一种,一个传统,一个传承。他的意思有好几点,最简单的就是求加庇,除障碍,使得造论能够圆满,对我们学者来说,使得我们了解我们的归趣,也就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宗旨,我们归投,我们趣向,也同样的净除我们的障碍,达到我们得到究竟圆满,这个是归敬的意思。那么里面归敬的内容呢?第一个是说明这个论,造论,那么造论的时候为什么是归敬文殊师利菩萨呢?我们晓得我们的三藏分成经律论,那么论特别是讲智慧的,能够所谓深别名相,了解了以后,然后呢能够启发智慧,而这个在佛法里面,是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代表的,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归敬文殊师利菩萨,可以看他的特质而来这个归敬,第一个。下面就是三宝顺著次序来,第一个,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这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语意,总括起来就是这个,实际上他这样的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义的,关于这个部分的意义,等到后面讲皈依的时候再说,为什么要摆在后头讲呢?当我们了解这个皈依的意义以后,然后你去皈依的话,我们就可以马上得到殊胜的好处。这样所以在这里对于这个造者,造论的来说,他为了祈求加庇,净除一切障碍,使得造论圆满,所以他这个头上面有这样的圆满的皈依。那么对我们学的人来说的话,一方面我们了解这个造论者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学的人得到的内容,所以假定说我们能够了解了这皈依的意义而去皈依的话,你当下就会得到殊胜的好处。所以这一部分真实的内容,留待后头讲,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们释迦世尊的身跟我们的身有一个不一样,这是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他的,否则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说我好好的,我为什么要皈依他?我这个身体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么佛陀不是,为什么他不是而我是呢?我是无始以来造了种种的染污之业,佛陀却恰恰相反,无量无边劫以来,造种种的善净之业,己经达到圆满的程度,所以以这一种善法,善法是通于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的,现在他是无漏的,所以说妙善,以这样的业,善净之业,所感得的圆满的这个身体,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要皈敬的,我们皈敬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好处,最后们也可以达到佛这个程度,这就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开头第一步就提出来,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论,不是在这里了解一点意思,只是使得我们口头谈话的时候觉得好像有什么好讲的,不是,让我们有这个认识,了解照著去做,使得我们也能够从充满种种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后得到这样圆满的佛陀的这个身体,所以他简单的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同样的,我们开起口来,是,大家不是戏论嘛就是争论,高兴的时候就是戏论,不高兴的时候就是争论,实在没有太多意思,佛陀呢他能够成就,圆满满足地成就一切众生,这无边是包含了一切众生,众生什么?希愿,他们这个愿望,最难能可贵、稀罕的,他们的愿望之处,这个就是佛陀的话。我们众生什么愿望啊?简单极了,就是要得到极乐,这个普通世间的快乐,有漏的,有漏的一点点快乐,带来很大痛苦,只有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所愿之处,我们绝对不是得到眼前一点点小小的利益这样。而我们平常开口的,不是戏论就是争论,佛陀却能够满足,不但一个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这样,了不起啊!试想他能够圆满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圆满的,所以这个地方把身体有这样好的殊胜的功德,开起口来有这样真实的内容,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他彻底如实的了解了,所以下面说。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他的意业是这样的,他能够如实的,如实在的,简单极了,平常我们看见的都是看见事情的一部份,而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见的。平常我们眼前的东西,譬如说好像空气,什么都看不见,没有什么东西,现在科学家告诉这里还有空气在,我们就看不见了,那空气又是什么?我们又看不见,就算科学家也看不见,就像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样。不要说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看不见,就是眼前随便一样东西,譬如眼前这个茶杯,你说你看见了没有?我不能说你看不见,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不能说你看见,你看见了茶杯的这一面,那这一面看见了没有?没有,你可以转过来,四面看见了,里面没有,总是我们是局限的,那么这局限的里面,就有种种的毛病了,所以真正能够如实看见的话,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圆满无余,譬如说小乘的圣者,他也能够见到一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圆满的,好,我们说简单,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一切的对象,他没有一点点余遗,而所有任何一样东西当中,他如理如量这样,如理如量的都能够完全认识;因为能够这样完全认识,所以才能够圆满解决这样,所以才能够不但自己得到这样,而且能够满足一切众生,这个是意业;那么这个三样东西也可以说他是身口意三业,也可以说他是法报化三身;这个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语是代表了他的报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来说,因为意业本身的的确确他跟法是彻底圆满相应,那个就是法,那么他所现的身呢?那个现的身的话,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们看不见,现在妙善所生我们看得见的,那的的确确应个人不同的机所看见不同的,菩萨看见他的是报身,众生还没有登地之前,还没有破无明之前,看见他的是化身,而这个化身有在四生六道当中的,所以这个也同时可以说法报化三身;那么总结起来,这就是我们释迦世尊,这个是我们的尊主,就是我们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导师,第一个。那么这个佛的圆满的教法,留传下来的时候,分成功两个大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方便,或者我们说一个是大悲,一个是大智;当他彻底圆满的时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么等到慢慢的向下的话他一定分成功,这个时候用两个菩萨来代表,实际上就是这两个菩萨,能够圆满传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两位?一个是弥勒菩萨代表方便,一个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个偈子。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说现在这个是无等师就是佛,无与相等的,是无等等师,那个佛最殊胜的法王子,这个法王子他能够圆满的把佛一切的事业担子担得起来的,而担起来了以后他做些什么啊?眼前化现无量无边的身体,在十方一切世界当中游化教导众生,这是谁啊?这是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大悲,菩提心就是发救一切众生心这个愿力,然后在这个方面用种种方式,种种方便去帮助别人,所以称为广行。但是你单单发了这个心要去救别人,如果说没有正确的方法的话,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就是智慧。就像我们普通世间来说,每一个家庭当中母亲都是无限的慈悲,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这个母亲爱心是够了,教导的方式不足,结果呢?溺爱,溺爱这个溺爱三点水一个弱,强弱的弱,宠爱反而把那个子女弄坏了,所以一定还要正确的指导,那么这个正确的指导是智慧,我们现在佛法也是如此。前面所说的游戏,这个地方游戏不是我们现在的没有什么事情,玩玩。这个不是。所以这个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他这个菩萨有无边的智慧的光明,为什么说像月亮一样呢?这个太阳晒在身上让人家热得有点受不了,这个月亮光明,照在身上就给人家有个清凉之感。他不是像声闻一样的停止在那里不动的,而他是有种种方便,所以游化这个世间,所以游于毕竟空,智慧扶持,所以尽管他有种种事业,是不受染污,这个游戏是这个意思,就教化众生的意思来说。那么再继续下去,也是另外两位菩萨,那个两位菩萨一个是龙树菩萨,一个是无著菩萨,也同样代表智慧跟方便,一个是深见,一个是广行,一个是大智,一个大悲。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这个说那么佛,为什么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圆满吗?为什么还要他的这两个人来教导呢?这地方我们有一个疑问,可能,或者你们根本提不出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说教化不是佛最好,为什么还要菩萨?就算菩萨嘛,十地菩萨最好,为什么还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龙树、无著,因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他们都是等觉菩萨,而他们下面龙树、无著两位菩萨是初地菩萨,为什么一个一个要这样的下来呢?这里是一个问题,那么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说明一下。佛法本身,他除了如理如量以外,还要一个条件,所谓次第,对我们来说,应我们的机,这个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的机如果说已经到了佛地了,他就现佛身来救我们,如果说我们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后大乘当中又有种种的差别,小乘以小乘的,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的次第。那么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圆满的方法来接引他,在佛出世的时候第一部说的华严,那是最圆满的,可是这个时候不要说我们根本完全不在那个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时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佛坐在这个华严会上,听华严经是如聋如哑,听得不知道他是说些什么东西,我想这个公案,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我们虽然信得过佛,可是不一定体会得到这个心情,我们现在不妨用一个眼前非常简单的例子一说,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譬如今天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大家研究这部广论,不一定,不妨说最起劲最高兴的一部论,我们大家每一个人,听的也好讲的也好,欢喜的不得了,假定说现在带一个其他的不相干的人来,他跟佛法不相应,坐在那个地方,他听得是一点味道都没有,不晓得你说些什么东西,这是一种例子。那么更另外一个例子,譬如说今天是有一个很大的宴会场合,这个宴会场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现,各式各样的大人物出现,我们有机会去参加,结果我们随便说带一个小弟弟,或者带一个小孩子去,那个小孩子去了以后如果回来的时候你问他,说今天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宴会看见了什么啊?他说不定会说看见巧克力糖,还有没有啊?看不见,不晓得看见什么,那些陌生人不晓得知道什么,可是另外人就看见,当代第一类的大政治家、大学者发表了不起的言论,觉得这不得了,这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吧!那为什么原因?下面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华严上面说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在因地当中,是本来没有对这件事情是认真的修行过,为什么不修行?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这个好乐心,你也不往这个里边去深入,我们心目当中不相应,为了说明这个所以我刚才说那个公案,反过来说,譬如说我们现在假定说,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们就今天早上我们讨论吃的问题,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于这方面,可是反过来另外有一种人,他就觉得这个东西都是妄分别是愈简单愈好,有很多人的的确确刚开始的不习惯,总希望多一点,那意见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说,他如果说你非常简单的,你看见的很丰富的内容,他看的觉得头痛,不知道选那一个好,随便有一点算了,这个时候说各人自己喜好习性所使,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就显出不同的次第,拿我们来说,我们的根性就是这样,所以当愈到后来教化那个教法的时候,自然而然演变分化成共这么多的次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譬如像法华上面讲,不管任何情况你接触到了一点佛法,最后都成佛,可是的确,你进来的有你相应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路,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