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4-75卷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37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四卷A面
  被发现到最后便成功什么?是弄假做真,其实假定我早一点弄假做真还好,我根本就没有认得这个假,结果还没有认得之前,再加上旁边告诉你,你要假借修真,你本来就没弄清楚,说不定有一点希望,到那个时候,你再把它弄假做真,我们一天到晚这个,然后自己觉得吃没有吃的好的营养,然后跑著去拜多少拜,我要晚上不倒单,要做这个忙了个半天,然后你看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我一天到晚念几万声佛,我晚上又不倒单,我又持戒,他又不行,现在我想想真觉得可笑,也感觉得痛苦。所以我现在告诉你,这种话也可以说都是我错误的经验,我幸好看见这个佛菩萨的慈悲,告诉我这个道理,所以我只能说我把我的痛苦的经验合盘托出,注意!有心学佛的千万不要学我这个,它这个正确的道理都在这里,如果你能够正式把握住了,问题一定解决。
  今天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七十三页,就是现在我们把第一个说这个集谛门当中,生死流转,第一个烦恼,烦恼的内容已经说过,那么它怎么会集业呢?这
  【“第二彼集业之理分二,”】
  这个就是集谛当中,这个集的意思就是召集、集起来,通常它意思就是说,凡是一切有漏的种子,能够召集感得生死轮回苦性的这个特质,这个叫做集。那么集里边通常我们,生、集、因、缘四项,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去说它。总之,由于这样的一个内容、一个法,它就会感得生死轮回,换句话说这就是苦的因,那么关于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一下。
  【“一、正明所集之业,”】
  先了解说感得生死轮回的因是什么?是业。先说明一下,业是什么?以前我们曾经谈过业,只是说明业的特相,说业决定一切,然后增长广大,做了不会失去,不做不会碰到,但是业的本身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并没有说明,现在这地方了解了。
  【“二、如何集业之理。”】
  怎么集起来的?现在看看。
  【“初中分二,一、思业二、思已业。今初。”】
  看解释。
  【“如集论云:‘云何为思,谓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策心为业。’”】
  就这个思,思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心所法之一,这种心理状态。这一种心理状态使得我们的心意去造作,就是这样的。我们心里想看见了,这欢喜这东西,那时候我们心里面就会欢喜,然后我们就想办法去获得这个我们欢喜的这个东西。你讨厌,那个时候你会觉得要去排斥你所讨厌的东西,所以我们种种的行为,都由于这种心理状态而来。或者你不大欢喜,你就想办法,怎么办法去逃避它,就是这样,辗转的由于这个相关的想很多─心理,这种就是思。那么这一个思,就是在造了种种的心理的行为、身心行为,这一个行为会感得善、不善、或者无记,什么是无记呢?它就是没有办法分别得出来是好、是坏,换句话这个力量比较弱,这样,那么这个叫做无记,这一个心理状态叫做业。
  【“谓令自相应心,于境转动之心所意业。”】
  就是所说自己的相应心,什么呢?就是你这个所起心动念的这个烦恼,跟你心里边行为相应的,这样的相应心。那么这一个心里边,对于所缘的境界,譬如说你看见,这个你欢喜,然后呢你心里面就跟著它跑了,那么那个所对的境界,你就会心就在这个境界上面去东想、西想,所以攀缘这个境界,那一地方所谓的转动,这一个心理状态─叫思,这个思就是心的业。
  【“第二者谓彼思发起身语之业,”】
  那么其次呢?就是由于你这个心里的这种思心所,紧跟著身、口就跟著种种的行为来了,啊那么这个叫做思已后所发起的。
  【“俱舍论云:‘业谓思彼起,思即是意业,彼起身语业。’”】
  那么下面又证俱舍,换句话说各家各派的说法指这个,特点都是这样,业是什么?思跟彼起,思本身我们了解了,彼就是思所起的,所谓思就是这个意业;彼起,起的什么呢?这个由于这个思而引起的身、语之业。这个文字是这样,那么这个内心的状态,我想我们很容易很明白的,你看见了欢喜的,你就想去获得它,因为想去获得它,你就站起来要走过去做种种行为,然后呢你会开口说话什么等等,目的无非是怎么样想办法获得你的东西,所以说思彼起整个的业的内涵,就是如此。
  【“于身语业分为二种,有表无表。”】
  那么更进一层说在这个身业跟语业当中又分成功二类,一叫有表、一叫无表。什么叫有表呢?有一种是可以表示出来的,有一种没办法表示的,意业本身没办法表示的,身业的话,譬如说你站起来走路、你讲话,那个是表示得出来的,但是有一种就没办法表示的,那么这个叫无表业。这个
  【“婆沙师许唯是有色,世亲论师破之,许为与身语表俱转之思,故二种业俱说为思。”】
  那个就是不同部派的见解不同,所以见解不同的话,由于他了解的程度的深浅,那么这一个地方我们不详细说它,将来我们如果深一层的正规的去学的时候,或者学俱舍、或者学唯识,它这地方都会有详细的说明。所谓婆沙师就是有部,通常说婆沙,它是说一切都有,它就是比较偏重于基础方面的。那么到后来一步一步的深入,而世亲菩萨的话,我们晓得那就是大乘,进入大乘唯识的,那这个婆沙师说这个都是色,不管是有表、无表都是色法。什么叫色法呢?就是我们看得见的有憎爱的,因为身、语的确,你可以身体的行为,你可以看得见,嘴巴讲的话,你可以听得见,所以有所对的,可以表示出来的都是色,那么世亲菩萨怎么说呢?说不是,这是什么?与身语表俱转之思说这一个业是跟身业、语业可以看得见的同时的心里的这种思心所,这个才是,那么,所以这两种,不管是有表、无表都说是思。这是在外面的,但是它真正产生业,一定同时那个时的心理状态跟它相应,所以虽然是身、语却也是思,所以说两种俱说为思。那么这地方我们关于这一点只要了解一个大概就行,或者已经学过会很深刻的了解,或者将来进一步去了解去,因为在这地方还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去提它。
  【“总业有三,谓善不善无记,此说初二。”】
  那么我们总共的来说,讲起来这个业,可以分成三大类,那就善业、不善业跟无记业。现在这地方所说的集谛的当中业,见前面两个─善业跟不善业。那善业跟不善业这两样东西,能够继续召集轮转生死这个流转的,而无记,它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这地方不说它。
  【“善业有二,谓有漏无漏,此明无漏。”】
  善业当中又分功二部份─一种是有漏的、一种是无漏的。所谓什么叫无漏呢?它不会流落在生死当中,既然不流落在生死当中,并没有在生死当中流转。并没有在生死当中流转的话,它自然就说不上集,所以这地方只是讲有漏的。那么
  【“其中复二,谓圣人相续中有,及异生相续中有,此说后者。”】
  这个有漏的里边又分二种,一种圣人、一种是异生,圣人他还是会在生死当中轮转,但是他那个轮转,跟我们普通凡夫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所说的异生就是凡夫凡夫相续当中的中有,中有就是中阴身,这个后面还会详细说它。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讲的就是指后者。那么换句话说善业、不善业、无记当中,无记业不算,然后呢善业当中有漏、无漏当中,无漏不是;因为它不会感得生死的,那么尽管有漏,圣人还是造有漏业,但是它这个感的生死,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里也不提,因为我们要避免的,就是避免凡夫被动的,你自己没有办法做主的,所以受苦。圣人他是主动的为救我们,他并没有受苦,所以这个不在这里讨论。那么这个凡夫当中那就是指的这个,所谓相续身心上头继续相续的中有,中有是什么?前面一个生命结束,后面一个新生命没有感得的时候,这个中间这个。实际上这个东西,不是说我们前面死了后面未生,就是我们现生还是有,换句话这个就是生命的中心,这一个东西。
  【“其不善业者,谓非福业。”】
  那么另外就是,不善业什么呢?就是反过来。
  【“福业者,谓欲界所摄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地所摄有漏善业。”】
  那么这个里边又分成功福业,那么是欲界所摄的种种善业;还有一种叫不动业,不动业什么?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叫不动?下面解说。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福欲界善业,不动从上起。’”】
  什么是福业?就是欲界的。不动呢?是再向上面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名为不动?
  【“何故名为不动业耶,谓如欲界中,应于天身成熟之业,有于人畜饿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动。如是上界,应于此地成熟之业,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动。”】
  那么为什么叫做不动业呢?就是说在我们欲界当中,本来你造的业,这个顺受,就是换句话你下一生应该在天身当中,但是你临时万一有什么特别的因缘,它会改变,生不到天上去,乃至于人道、乃至于堕落到恶道当中,这个果可能变动的。但是你造了欲界、色界那个定业以后,那个成熟的时候,它就不会变动的。我们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么据说她这个临终的时候,那个佣人给她扇什么东西碰了她;她临终的生了一念嗔心,于是她堕落了,就这样。如果说那一念不起来,她不一定是这个,就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凡夫临终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么样,因为那个时候,这是他下一生,生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话,引发他的特别的善业的话,他本来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这个种子先成熟。反过来使他痛苦引发他嗔心的话,他又改变了另外一个,这个叫做欲界。不动业,没有,不动业不会,他感得了这个就是这个。
  【“俱舍论云:‘由于彼地中,业熟不动故。’”】
  就是这个不动业它所感得的地,就是色界跟无色界,它这个成熟的时候,它不会动的。那么这地方呢就告诉我们,所集的业,什么是业?现在我们也了解了,业的内容就是这个─思、思已。所以说就是我们的身、口、意,而中间主要的就是什么?思,主要的思,虽然身、口也是,但是这个身、口是什么?与我们的思心所同时一起生起的,就这样。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能感生死的所集的业就是这个。如果我们要想得到善果的话,那么就应该在这个所集的因上面去努力,怎么样注意不要走错。如果我们要避免痛苦的话,怎么样想办法把这个恶业避开,这样对这个概念很清楚了,那么那个时候你修行,就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以修习了。
  【“第二集业之理者。”】
  那么这个业怎么个集法呢?换句话说这个业怎么会感得生死呢?那么它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怎么会集起来呢?还没有感生死,怎么会集起来呢?
  【“总诸圣者,于诸善业发生增长。预流一来,亦有造集不善业者,然诸圣者,定不积集善趣恶趣引生死业。”】
  现在我们先看看,圣人是怎么样?他圣人造的一定都是善业,不一定是无漏,但是决定是善,那么他一定在那个善业当中,不但要做而且要增长。但是在这个圣人当中,预流一来;预流就是声闻的初果。一来就是声闻的二果,他那两种圣人,有的时候还会造不善业的,他虽然会造不善业,但是他一定不会造引生死的恶趣业,他引业一定不会造,我们前面说过了,引业跟满业,就是这个业有一种是引,引导生死,有一种在这个所引的这个果位当中来满、圆满这一生的状态的。所以他一旦证得了圣果了以后,不管是恶趣、善趣,他这个引业他一定不会造。
  【“中观论云:‘生死本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为造者,非智见性故。’”】
  下面引这个论文,同时也说明这个引业的内容。说生死的根本是什么?以行,所以在生死当中,轮转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行;行实际上就是业,不过这个地方讲的这个业是特别造什么?讲的引业。所以真正的智者,有智慧的人,那个地方指的就是圣者,哪怕是证初果的─预流果最起码的,以及一来果他决对不会再造,凡是造的人都是愚痴凡夫。为什么?他智慧没有,没有见到这个我们的真实的状态,就真如本性,空的本性是什么?见不到,见不到所以这个愚痴者,因为这样的关系,他就会造这个。
  【“世亲论师亦云:‘见谛无能引。’”】
  他见到了真实状态,他就不会再造这个业。那么所以上面这个引两个说明了,不管是中观龙树菩萨一系,以及无著菩萨这个相宗一系,这一个观点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没有争论
  ,凡是圣者,他就不会再造那个引业。
  【“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
  那现在下面就说出来了,引业是什么呢?引业的特质是什么呢?根本是什么呢?它说:如果说你做任何事情,这个我执的行相还在,换句话说你还没破这个我执,你随著这个我执的这个行相转,那么那个时候你会造这个能引的引业。是预流果最起码的是见到什么?见到原来“我”这个东西没有的,是见到空性,通常我们说“人我空”,这个“人”我们把它看成实实在在的,它一旦见了道、见了谛以后,发现这东西没有真实的我在。既然没有的话,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再为这个东西空忙了。所以他下面的习性虽然在,他还是不知不觉当中要做一些有漏善恶之业,但是对于我这个行相,他已经真正见到了,他绝对不会再为它忙,而我们呢?因为不了解,所以处处地方,一天到晚忙这个东西,所以这一个东西是什么?生死的根本,所以这个地方指的行,特别是指这个而言。
  【“现证无我真实义已,虽于生死由业烦恼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业。”】
  下面又说了。他见到了这个我的特性,我的特性什么?空,原来找不到我,这是由于这个五取蕴,在这样的因缘当中,辗转的相续相生,前后相续,而这个里边找不到我们以为的这个我在,找不到;所以一旦以现在亲证了真实的状态,这个里边没有我,这所谓见道、见道。但是呢它这个无始以来的业习气还在,所以这个业的习气还在,不知不觉当中,仍旧会跟著这个业的习气,所以虽然生死当中由业、烦恼增上,这个力量还会受生,但是它不会再造新的能引之业。关于这个道理,下面用十二因缘流转的时候,会非常详细的说明,所以这里我就不特别的解释清楚。等到关于十二因缘流转清楚了,你回过头来一看,非常清楚,我们起一心动一个念头,那个就是留下一个种子,就是一个业。但是这个业种子,能不能感发将来的果,换句话说这个业会不会到最后引导你在生死当中流转,还要一些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那个留到下面会很仔细的说明。你认得了这个,那么将来所谓引业、满业,什么这一些道理,我们就很清楚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先把这个真正主要的,它要所指出来的,大概有一个认识,我们继续看下去。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
  那么这个预流一来,它还是会在生死当中流转,也就是三界之内流转,它实际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断除,他可以不流转的,啊!所以他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而就像大力量的人制服比较差的人。这个力量很大的人,平常就坐在那里显不出来,他也就懒懒散散,但是他一旦用起力来,这个力量很大。所以这个预流果见了道以后,他真正这很用功的时候,在正观空性的时候,他就安住在这上头,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其它当中,这个习气还在,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在这一个状态当中,他还是会流转,但是他要认真提起来的话,他可以制伏那个习气的。这平常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现在晓得了一件事情不好,然后呢你的的确确,确定晓得了这个不好,当你精神提起来的时候,那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挡得住,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说我不愿意这样去做、努力,然后呢这个境界引诱你的时候,根本它没办法动你。等一下你过了一下,精神又不好了,懒懒瘫瘫这样,到那个时候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挡不住了,那么我们在闻思慧,慧上是如此,它修证慧上刚开始的亦复如是,就是这个道理。
  【“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那论上面告诉我们。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四卷B面
  【“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这个!那么,所以凡是造集引生死业的人是什么呢?住在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异生。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再下去的话见道了,见了道以后,他就不会再有,绝对不会再造。那个小乘的预流,跟大乘这个里边有绝大的差别,这地方呢我们不去进一步详细说他,只是瑜伽师地论好像告诉我们这样,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业集谛的这个真正的行相本身哪还并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可以把很多名词在这地方说,我们记得很多,但记了一大堆,这个对我们真实眼前来说意义并不太大,这个地方我们只要晓得那个大概的行相就行。所以说这个集业,换句话说这个集的特质是什么?能够感得生死从生死当中,前一生到后一生,那是什么状态?都是说凡夫,那圣者就不会了。下面就正式的解释这个道理。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三门作行杀等不善,集非福业。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那么,所以他这个造集的业,是怎么样的呢?他主要的因为在补特伽罗上面随我执而转,现在呢我们用比较普通的名词,就是在我们的有情,我们的人,补特伽罗我们都说人,就是这样普通一个有情,在这个上面由于这个染污无明、萨伽耶见,自他自在转。无明、萨伽耶见,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他有的地方,把他看成功是两样东西,有的地方把他看成一样东西,总之,这个东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错了,所以呀他是造种种的杂染,由于不明白,所以在明明这个五取蕴,换句话说我们就说补特伽罗,没有这个我这个东西,但是呢他看错了,无始来的习气,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被这个东西所左右著,那个是他自在转的话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他所左,因为被他所左,然后呢你身口意就造种种的业。那个时候如果造的业是杀等不善,那么这个时候集的是罪业,就非福业。反过来,你如果是,
  【“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
  那么是集的福业,如果是修的
  【“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所以平常所造集的业不外乎这个三样东西。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那么,下面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说是的,你现在造的一切的非福业、罪业,那我们不谈,当然;福业,那么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无色界的,是,尽管善业还是流转生死的。有一类他已经了解了三有当中的一切无不是苦,认识了这个苦谛了,说不管他什么好事,他看见了原来这个都是欺诳,这个地方绝对一无可以贪恋,所以一心一意为求解脱。为了求解脱,那个时候就造的种种善净之业,那个事也是善法,可是这个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样。可是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间的修桥铺路,尤其是古代的那些人,什么集文昌社,他们的目的干什么?要求功名、要求富贵、要求长寿、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我们现在这个东西不要,不要说长寿,把你送到长寿天你也不要;不要说功名富贵,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么这种情况,这个应该怎么算呢?更进一步。
  【“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去观察这个补特伽罗、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这个所见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发现原来我们颠倒,才发现。现在如理观察的结果,原来没有这个我,那么因为你以前误解了,以为有我,一天到晚为他而忙,现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他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请问这个是不是也是集谛当中的生死的因呢?他这个问题是这样,下面解答说。
  【“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是后有爱能对治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
  这句话那我们注意一下。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他分成几个位次,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样。一开始修的时候叫资粮,你先积聚些资粮,集聚什么资粮呢?福、智两样资粮,智慧是对事情本身有正确的认识,你没有正确的认识,那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用。那么然后呢虽然你有正确的认识,你要照著去做的话,对不起,你要做这件事情还要很多条件,那个条件就是福资粮。譬如说我现在要到一个地方去,到哪里?到台北去,或者是更远的地方去;是,说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了解这件事情,这个叫智资粮。了解是了解了,现在你要去了,对不起,路费没得,那么这个时候没办法了,于是你还要集聚各式各样的路费,准备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个叫福资粮。那么现在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这个东西,这个叫作资粮位。就实说来,现在我们刚开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这个上头。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急著说我要求解脱、要求解脱,这个概念,概念是好的,这个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对不起,做不到。那么为什么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资粮没有集聚。这个资粮当分两部份,你认识既没有认识,就算你有认识了以后,你要完成这个目的的种种的准备也没有,你怎么可能呢?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说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白此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辈子浪费掉了,这个是最大的可惜!所以我们常常这个地方应该提醒自己,是的,我们在佛法上面,目前还是很幼稚,我们不妨用世间的方法来提醒。你说世间随便做一件事情,在我想我们大家有的,你种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的你就自己会种田了吗?如果说长大的,一直长在富贵的家庭当中,叫你跑到乡下田里面,田里面长的什么东西,你一窍不通,这个不是很明白吗?啊!反过来说,你如果种田的人跑到工厂里边去,那个厂里面这些东西机器,你一看见就害怕,是一窍不通,你都得的学!那么现在佛法是远比这个东西,居然听见了,随便一点说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么?这个不行。所以呀我们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谓集资粮,那么资粮两个字也要认得他正确的定义。不要把我们的概念,好像资粮嘛,那就烧饭的那个东西,或者哪里,不是。这个里分成共两样东西。那么等到了,集聚资粮够了,然后你就开始说开始行动了,这个时候就叫做加行。那么开始行动了以后呢?然后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话,你见道了,的的确确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就是你盼望当中、你理想当中的那个内容那个时候你见道了,就是见道,这个次第是这样的。所以呀他现在告诉我们,在前面资粮道、加行道,这个两个位次当中的修行人他还是凡夫。他虽然是凡夫,有一个不同,因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业,一定还是在生死当中流转的,所以他仍旧是啊照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业,这个是。可是同样是能引生死的业,那么内容郤有不同。
  【“然由如斯意乐所起,”】
  由于因为呀要修学佛法,这种概念他集聚了智资粮,智慧资粮是什么?对于事情正确的认识,以前不认识,明明这个上头没有一个我,他觉得看成我,现在有了这个智慧,认识原来没有!所以说于无我为相应,同时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净之业。造这种业是什么?
  【“是后有爱能对治品,”】
  这个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发生死的这个最主要的这个集的业,就是这个后有爱。现在呢因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们平常的错误,错误在哪里?!错误在对这个上面对我这个身心相续上面没有正确的认识,把它看成功我,所以从种种的地方爱著难舍。现在他认识了这个东西以后,原来这个东西生死冤家,他不但不会爱著,而且种种方式啊去针对著这个去破除他,所以他是后有爱的能对治品。而这个后有爱的能对治品是什么?
  【“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
  就这句话。生死的根本是什么?我执,就这个,因为由于我执这个爱著就生起来了,这个我执就是惑、无明,或者是烦恼,然后呢爱是什么?业,惑业两样东西具足了,对不起,这个业就流转。现在呢?他虽然没有把真正的惑从根破除,但是已经有了认识,因此在他这个认识当中,就不会再去执著他,处处地方破除他,但是呢因为并没有亲自现证,所以所造的难免仍旧在这个里头,这个是他最大的差别。所以虽然没有真正的现证,可是造的仍旧是平常引生死业,但是邦是跟原来的真实当中,这个行相啊相反的,所以说
  【“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了。”】
  这个。那么为什么他还摆在集谛当中呢?
  【“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但是他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的话,跟这个普集谛的行相相顺的,所以他仍旧摆在这个集谛当中。但是这个内涵却是恰恰相反。平常我们的讲,不、不是平常,以前我们曾经讲过啊,忏悔的对治。比如说有一个力,从这个地方向那个地方走,如果你要对治他怎么办呢?你要抵销他怎么办呢?你要加一个力,这样没有用。你要正对著他,那么你能够抵消他了对不对?但是现在这个力来的时候,非常大,这个力比较小,虽然正对著,但是呢因为力量不够,他仍旧向这个方向,虽然方向仍旧向这个方向,但是慢慢的减,减小他向这个方向的力量了,对不对?就这样。你只要继续的修下去,那么这个对治的力量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本来非常快,慢慢的因为这个力量对治,慢慢的慢下来、慢下来,慢到最后停在那里,最后反推回去了,就这样。所以说在我们资粮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质,就这个。那么我们为了容易了解起见,举另外一个譬喻。譬如说,我们以前欠了人家很多债,不晓得欠多少债,现在懂得了这个做生意的绝窍,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的盲目的乱来,把样样事情弄清楚了,然后你开始赚钱了。虽然赚钱,可是以前欠人家债,欠他那个十亿、八亿,现在你已经慢慢的赚了,赚他个十万八万固然不行,一百万、两百万还是不行,但是你的债务在慢慢减轻当中,总归的说起来,你仍旧是欠人家债,但是呢那个债务渐渐减轻了。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说我们资粮、加行这两位的行者,由于他所修的内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违反的,相反的对治品,不过以这个理由,刚才说这个理由所以仍旧在集谛当中。
  【“如是亦如摄决择分云:‘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摄。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
  那么这个是瑜伽师地论上面告诉我们,这段话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现在还没有证得,另外一方面,虽然在生死当中,邦是慢慢的增长这个对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语都是啊恶业,或者是善业,现在呢是妙业,妙净之业,就这样。因为我们修行还是要拿这个身体,所以呀他现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的来净化以往的,造是造这个。然后呢造了这个流转生死,现在要还过头来对治他的,还是用这个身体,不过造的业却却相反,这样。
  【“此说善思生死过患,厌离生死意乐所起,引出世道诸善净法,为随顺集故当励力,引此意乐及无我慧。”】
  那这一段就特别告诉我们,我们修道的人,应该怎么办?同时这个里边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后有爱的引发的主因在这个地方。主因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啊我们因为无明不认识而产生的这个后有爱,由于这个而造种种的恶业,现在呢我们了解了说,这生死这么样的有祸害,所以一心一意的厌离,由于厌离造种种的善净之业,那个时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这根本在这里,那么在这个上面努力去做,这样的渐渐能够跳出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应该的。所以到最后两句是告诉我们,虽然还随顺于集,但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努力干什么?要认识无我之慧,原来呀我这个东西是没有的,这个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们讲的智慧呀就是这个,既然我没有的话,为我而所有忙的这种事情啊,都慢慢的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们所谓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参禅都在这个上头。
  【“由是因缘,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转生死轮。”】
  这个里边唯除少数以福田力,这句话我们来看一看。说因为上面所说道理现在我们懂得了,我们必定要从各方面、各种多异门,多是众多,益是各各不同的,以不同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去看。譬如我们现在来说吧,戒、从戒的立场去看,念佛、从念佛的观点去看,参禅、从参禅的观点去看,教、从教的观点去看,教下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不管哪一门,我们要去观察,了解生死的特质。然后呢了解了以后,照著去修习,晓得这个生死当中,一切没有一点意思。因为了解了,所以对生死当中的所有的坏的事情,固然是绝端害怕、厌恶,好的事情也呀破除贪爱,这是我们目前要努力的。等到你有了这个,那么你就可以正对著他,对治了。说到这里,有人就说,我不听还觉得心里想修行,听了以后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难免会生起这个想法,在我现在的认识却却相反,说,我不听,固然不谈修行的人不说,就是你谈修行,你不听,请问你修些什么?你不听,要修的内容,你修了半天修对了吗?说我们闭门造车空忙一生,还不知道,乃至于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狱去不知道,还偏偏觉得这个对,何其颠倒!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听见了才高兴,对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来为什么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费气力!到今天才认识了,才高兴!那时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害怕?不过倒有一点倒真的,因为你不懂的,所以你总觉得修行好,人家说好你也好,结果原来修行这么个难法,那个时候啊害怕,这个倒是的的确确的事实,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实,所以这个地方怎么办呢?你要更进一层的认识。如果说你有了圆满的认识,那时候这道理很清楚,摆在眼前只有一条路,什么路?修行。你退转去,假定你退转去,像我们想像当中,那很舒服安乐的话,不要说你们,我第一个退转去,赶快回去享乐,为什么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仔细你一想回转去的话,只有一条,回转去是非死,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乐,结果将来是无边的大苦;眼前贪的一点点小便宜,然后呢在地狱里边受无边大苦,绝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样,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话,只有一条路,死路,因为打仗容或敌人看不见你,在生死当中的话,对不起,那个敌人在四方八面眼睛瞪大看著你,而你不张大眼睛逃避敌人,要把敌人消灭的话,只有一条路,非被他打死不可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你只有睁大眼睛全部精神防避他来袭,然后你把他克服,这是唯一的一条路,这是我们要认识。所以你如果说认识了,然后呢你所以会了解,你只有正对著他,你还有生路,第一个概念。进一步呢?如果说你正确的认识,然后正对的话,你会发现,是必然只有这一条路,而且必定是生路,这个就妙了。眼前是一点点小小的辛苦,到最后却是大安乐,而且这一条路是绝对是生路,前面是绝对死路,这两个当中的完全相反的,最主要的还在什么上面呢?还在不知道,以前因为完全不知道,所以现在产生了误解;现在知道了,千万不要停在那里。停在那里你觉得晓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点点知道都浪费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你只要努力的下去。到这地方来我们又觉得听了这个佛法,修行了,现在觉得这样的不如理,那样的不如理,是,你回去了你又如理了吗?你回去你如理了吗?是第一个问题。所以这第一个问题,回去是一定不如理,那么然后呢你走上去。走上去,绝对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定慢慢的来,所以这佛菩萨告诉我们很清楚,你走上去一定要把握得住这个次第根本,不要说一开头我现要去打坐,要去拜佛,你第一个要什么?建立正知见。所以经上面很多地方告诉我们,假定你能够把正知见建立起来的话,那个时候你虽然尸罗、轨则、净命一下不能圆满哪,但是你不会堕落,不会堕落恶道,将来感生龙中。龙是六道当中除了人以外,他的的确确能够修行的一个,而且他也不是太苦,龙当然有龙的苦,但是龙还有比人强的神通,有这样的好处,然后等到下一个佛出世的时候,或者再下一个佛出世,贤劫千佛当中,你一定有解脱,那何等好!如果你不走这条路的话,岂之贤劫千佛,无量劫永远轮转,而且极大部份在地狱里边,这两个当中比是完全不能比!这我们要了解的,这个是真正的概念。所以他前面说,“若未”,假定你没有这样做的话,对不起,那没有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五卷A面
  若未,假定你没有这样做的话,对不起那没有用。这是第一个,对生死的盛事获得对治。进一步呢?
  【“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
  那么进一步的第一个呢,就是破除贪爱对治,进一步说虽然你不去贪爱,不要执著现世,但是究竟跳不出来。要究竟跳出来要找到根本,找到根本的话,原来说这个我没有的,所以赶快解决。赶快解决,还不究竟圆满,说如果你要真正究竟圆满的话,还要把自他一切都救出来,所以那个时候进一步由共中士,只求自利而进入大乘,那么大乘不但要求自利,而且要帮助一切人,那个时候要修大菩提心。那个大菩提心分成功二种,一叫世俗菩提心,一叫胜义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这是共下,共中,共上这个次第。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修学的时候先从基础一步一步上升到最后,假定说你在这个次第上面不照这个次第走的话、不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不管你作什么善事,所以
  【“余诸善行,”】
  不管哪一个善事都是平常的集谛所摄转生死轮。但是有一个例外哦!
  【“唯除少数依福田力,”】
  这个不是的。这个是什么?现在我们修净土就是这句话。那么关于这个部份等一下再讲一下,下面这个先说完。
  【“又增长业分为二类,一为乐受义故增长,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那么这个乐受跟舍受义故增长在下面这一段。所以少数福田力跟这个两句话我们休息几分钟再来讲。那么所以它这一部份要告诉我们所谓集业,说生死流转的这个业,流转的业这是什么?凡夫才有,异生才有,圣者不会再造。那么凡夫这样说起来,如果说他了解了这个在资粮位、在加行位上面,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说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正是对治后有爱的这个正对治品。换句话说这个虽然是凡夫,他还在生死轮回当中,由于对这个生死轮回的因,集谛的真正的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如理去修习,正是能够感得跳出生死轮回果报之因。所以在这个果报还没有现起之前,你只要努力在这个因上面努力的话,它虽
  然眼前仍旧在轮回当中,但是当这个因慢慢集的足了、够了,结了果的时候自然跳出来,这个是佛法的特质,如是因是如是果。那么从这里我们也了解了,原来我们真正修行是这样修行法的。如果不是这样,你如果不是这样去做的话,不从这地方去做的话,对不起!不管你做什么,“余诸善行”,不管你做什么好事都是生死轮回当中的。所以我记得好像净土的哪一位祖师─信庵大师,有一封信就劝那个“毛净院”公,那个先生是好了不起,修桥铺路什么的好事都做,凡是好事总归他有份。结果那一位大祖师怎么说?对不起!你忙这个东西好事,还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三世怨没有用!一句话。所以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如此。你修行,你要真正把握得住修行的特质;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特质的话,固然是不管你作什么好事,哪怕你念佛、嗑头、烧香、出家,对不起还是没有用!那么他真正的中心在哪里,我们必定要把握住。要了解这个生死当中一切生死的盛、好事这个都是错误的,这第一点认识它。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就不会对眼前这种好事产生贪著,这第一个。但是呢虽然不贪著将来可以感得升天等等,但是升到天上,它还是会掉下来,那么根本在哪里呢?原来说生死当中的根本在误解了─萨迦耶见,那地方原来是没有这个所谓的我在。这样所以进一步要观察作无我慧,要跳出生死轮回。虽然你想跳出生死轮回了,可是推已及人,就于心不忍,那个时候才真正大乘心从这个地方发起,所以就修习两种菩提心,这样的。除了这个以外,不管作什么好事,都是生死轮回。所以华严上面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它这个菩提心好像单指大乘,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这个大乘的菩提心,必定基在什么上头,它的基础在什么?厌离生死上头。所以换句话说,你如果真正的具足了这个菩提心的话,这三样东西一定具足,跟这个地方、这个内涵是完全一模一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真正谈修行,这个才是,那么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它只有一个,就是依特别的这个力量,你也可以跳出来,念佛就是这个。所以现在我深深的感到这个生死当中的过患,但是要这样一步一步的修习的话,那真是不简单!尤其是目前这个条件也不具足,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依靠你。可是那个时候有个特质是什么?对于生死当中的一切盛事,的的确确产生了绝大的厌恶、可怕感,只有依靠他,这个条件还是具足的。所以说念佛必定要欣厌具足,假定你这个欣厌没有的话,这念佛没有用场。它叫你念佛最主要的三资粮,信、愿、行,信些什么?愿些什么?有了这个信愿才谈得到行。信是信三界轮回无非是苦,一无是处,信就是信这个。因为你信了这个,所以要跳出,结果要跳出来说修习这个法门的话,现在我们末法的时候,法又不完整,环境又这么复杂,不允许我们修,那怎么办?一心归投依靠,一心心仰极乐世界啊,那个时候你一心愿求的这个,眼前高官厚禄一切东西都不要了,愿是愿这个。所以这个地方说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尽管这个是依福田力可以跳出这个生死轮回,但是它这个心里的行相,还是跟前面这个绝不违背。所以假定说对生死的过患没有正确的认识,你不想跳出来的话,念佛没有用;反过来你认识了这个,就算你没有证得罗汉果,就算你没有修习的大菩提心,你一心了解,这个是一无可取,产生绝大的厌恶,然后呢信得过佛讲的话,一心一意欣乐、好乐要念佛,然后你念佛,尽管你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散心念佛都可以跳出生死轮回,根本在哪里?还在这里,这么清楚明白,了解吗?所以说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在这里。同样的当然持戒,你为什么要持戒?很简单嘛,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前面也说过,后面再要说,后面还会说,那么这个是解释了这个。又增长业分为二类,那么就世间的所谓这个增长,一个乐受,一个舍受,看看。
  【“初中复二,”】
  说乐受义增长。
  【“一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二于外乐,厌舍贪著,为定生乐受,而增长业。”】
  这个乐受义分两种,一个呢对于外面的这个五根所对的,所谓色声香味种种的为了这个而去。第二呢对于外乐厌舍贪著,觉得外面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引发那个定乐。这里没有详细讲,不过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的,真正它,比如说外道乃至于佛法,它为什么能够忍得住绝大的苦受学定呢?它本质上面也了解,说这样去作得到更大的快乐,所以本质上面刚开始修学佛法没有别的,还在苦乐两个字上转。这是说普通凡夫他愚痴,所以贪一点眼前的小乐受大苦,聪明一点的人了解了这个东西,为了要大乐不贪那个小苦,不上那个当,这是为了这个。所以说得到定乐以后,那个对世间的所有五欲最美的乐,那时候你感受味同嚼腊,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到了那个时候叫你去玩你也不愿意去玩了,就像我们小孩子大家趴在地上弄那个泥娃娃,弄了个起劲,长大了以后还要去弄,你愿意吗?当然绝对不愿意,觉得这个一点意思都没有。实际上呢你还是为了你的快乐,因为长大了觉得这个是真快乐,这个小孩子趴在地上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这样而增长业。
  【“初复有二,一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
  这地方就说得很清楚了,你为了乐受义,我们造种种业,目的绝对不是故意要找苦的,还是要找快乐,不过这个要找快乐当中,来了。第一种人呢?未死以前,就是现在我们,眼前为了贪求眼前的快乐,于是造种种恶业,这个要好吃,这个要味道,然后呢上天入地,无所不作,天上的飞鸟,海里面是鱼,洞里面把它挖出来,样样要把它吃进去,造了种种的杀业,然后呢造种种的方便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为什么?还是为了乐受,这个时候造了大恶业。进一步了解,这个一点意思都没有,两脚一伸毫无意思。所以
  【“二正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这个你求未来的,这是福业,这个这样。这个所谓向外缘的称为两种。
  【“正缘定生乐受者,谓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
  这个是为了定乐所生的。它为什么讲第三静虑呢?就是说这个色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共有四个定,欲界也有,叫欲界未到地定,这个实际上还在散乱当中,所以不算是得定。虽然欲界,天台也叫欲界定,相对的来说,比我们凡夫要好很多,可是这个心,这个定没有稳固,所以不算的,通常我们叫这个初禅、二禅、三禅都在那种乐受当中,定生喜乐,然后呢离喜妙乐,我想想看,初地是定生喜乐地,对吧?第二地是离喜妙乐地,然后呢第四是舍念清净地。所以初:定生喜乐地,然后呢?离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第四是舍念清净地。所以初、二、三禅都是在乐当中,那种快乐一地比一地的深,所以这个第三静虑,下面这种是说乐受。
  【“若于诸欲舍离贪者,复由乐受令意厌患,为舍受故而作业者,谓集能生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诸不动业。此是世亲论师意趣。”】
  然后那个下面说那个时候你能够舍离种种贪著,那个贪著不要了,但是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乐受,说因为你晓得下面虽然是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有限的,所以我们学那个色戒定,得到了初禅以后,一定觉得这个初禅比起二禅还不如,然后呢你又感到这个还是有它的缺点的,一定要厌患它,由于这个厌患那个初禅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了然后你更精进,那个时候才能够上去。假定说这个你没有生起厌患之心,那种快乐状态你舍不掉的话,不能升上去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关于这一点,天台的小止观上面就说得很清楚,将来以后说到奢摩他的时候,会详细的说明这个。所以他还是舍离这个对眼前己得定的这个贪著,如果这个舍不掉的话,那么他不能超上,不能超上去,他虽然上升了,但是还是为了这个乐受,所以这样更上去,厌患这个有,只要任何有个贪著之心,还不行,那个时候他就舍受,舍念清净,这个念著那个东西,就完全舍掉了,那个时候心完全是清净,那个时候进入舍受乐,那个时候得第四静虑。
  【“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就是这个四禅一共有二十八天。那
  个最后一天的话,比如说最高的色究竟天,下面有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诸天,这个都是四禅当中最高的色究竟天,那个第四禅当中,这个都是舍受义故,增长的善净之业。这个是世亲菩萨所说的。现在我们整个的了解了,说我们集的业是怎么一回事情,集的业的内容也了解了,了解了这个。
  【“由此正理,若普厌弃一切诸有,为解脱故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这地方结束,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现在我们了解了,原来世间都是苦,而这个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么集当中又分成功这样。说唯一的办法,那么怎么办呢?你一定要在这个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厌弃一切诸有,普遍的没有一点点遗漏的,对于生死轮回当中一切的盛事,所谓乐苦,行也是苦,凡是这个都是诸有,弃它,厌患之意,一心一意要舍弃它,为了从这个地方解脱出来,于是造种种的善业,这个就是我们在资粮、加行两位当中所作的行为。这个时候渐渐远离生死,渐渐趋近涅槃,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集的业。那么然后呢集了这个业以后怎么能够感得这个生死呢?结生之理。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个集谛当中,真实说起来集谛有四个行相,因、集、生、缘,说这个集就是流转生死的原因,那么这个流转生死的原因当中分成功四个,叫因、集、缘、生,宏灿法师,麻烦你一下,你站起来帮忙我写一下,你的字也写的好看一点。因,因缘的因。集就是集谛的集,生,就是生长的生,缘就是因缘的缘,因、集、缘、生,这里顺便也提一下。那么这个换句话说为什么流转生死?流转生死有一个主要的这个原因,没错,这集谛四行相。这个因就像说这个种子一样,你有了这个种子,这个将来继续生长的因就在这里了。那么所以这个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惑跟业,而这个里边最主要的是惑,所以他第一个讲的讲惑,就是烦恼,那么然后呢?这个时候怎么会从这个因而感集生死呢?怎么会去引发后有呢?那就是由于这个因,然后呢造这个业,由于这个惑跟业力量的增长的话,然后就产生后有的强大的势力、力量就这样。由于这个强大的势力,到最后呢,就会新的,下面新的生命就生起来了。生起来,还要他的助缘,所以这个缘是最后的事,最后的讲,简单的说明,流转生死就是这样的。那么从前面已经说,那么这个因当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里呢?根本因就是在这个补特伽罗、这个有情这个
  五取蕴当中,由于无明不认识事情的真相,把它看成我,这个是根本。所以我们正式修行的时候,真正重要的就要认得它。否则的话,你如果不认识的话,不从这个上面去对治的话,其他不管作什么好事,对不起都还是平常集谛所摄的,造了好事升了天,最后又下地狱了,就是这样。那么这个所以从因集下面讲生,真正说起来就是说。现在说由于这个关系,慢慢的招集了感生死的业,那么这个时候要下一生去了,要生,生的之前先要有一个死,实际上那个死就是那个缘,前生不舍掉的话,后生不生,就这样,它有这样的原因。那我们先谈死,死是怎么个死法,然后呢生的时候又怎么个生法。
  【“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一、死缘,二、死心,”】
  什么因缘而死,死的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所以死心实际上呢我们无非是识的流转,这个地方的心,就是这个识心,死的时候这个识心是怎么样一个状态,每一个地方分析得清清楚楚。根本原因都指出来。而且在这个上面虽然不圆满,但这个因的主要的怎么样的前后相续,这个都讲得很清楚。
  【“三、从何摄暖,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前面是死,死的时候状态怎么样,死的中间又是什么状态,死的中间就是中有,我们平常称为中阴、中阴。然后这个中阴又怎么样去感得下一生,这么一来的话,那么流转生死当中,那个集谛的整个的内容我们都有认识了。下面的十二因缘就是把这个更细致的每一个关键说得清楚。现在我们看下去。
  【“今初,寿尽死者,”】
  死的缘有好几种,有一种寿尽而死,有一种福尽而死,现在呢有一种叫尽寿死者。
  【“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就是说你宿生造了什么业,那么这一生感得了这样的果,这一生果说你的寿量就是这么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这个寿量到此满了,那个叫时死,那个叫寿尽之死。还有一种
  【“福尽死者,”】
  或者叫寿尽死,或者福尽死,就是我们引满当中就是,是的,你这一生寿命有多长,然后你有多少的福报。还有一种这个福报尽了,虽然你的寿命还有,可是你的福报尽了,对不起,换句话说,你没有得东西吃了。
  【“谓如无资具死。”】
  所以平常为什么修行人,我们不要浪费,身体本来都是骗我们的,是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们现在讲营养、讲营养,实际上呢对我们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只有害处。我听见过好几个公案,有一个修行人,因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有得到了感应,那个时候这个感应当中,不晓得护法还是谁告诉他说,还是他这个老师,“不幸啊!你虽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对不起,你的寿命快尽了。”这样。你还有多少?还有一斗余粮,告诉他还有一斗余粮。要我们现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就是十几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听见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饭的时候吃些什么?就拿那个手掌,就摆在那个容器上面这么一按,沾几粒米拿出来摆在水里面泡一泡,烧好了以后喝进去,就这么这样,拼命的努力。结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彻大悟了,米还没吃完,命还没尽,你们仔细的去看经论上说太多地方都是这个。福可以换成寿;反过来寿可以折成福,这样。所以如果说你享福太多的话,你的寿命会减短。我以前曾经看见过这个公案,不过这个公案已经太早太早现在忘记掉了。说有一个富贵人家,出生了一个子弟,然后呢因为他家庭非常富贵,所以在满月的时候大请其客,那个古代那种古人,请起客来那个排场之大,不晓得杀了多少生命,结果这个小孩子出生的算命,说他一生如何如何好法,结果活到两岁半死掉了。他就非常埋怨,说这个算命的人这么准,怎么不对呢?大家谁也不知道。后来遇见一个出家人、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是个有道的高僧,对不起,你折福太深,福尽而死。所以我处处地方建议你们,像现在眼前德育古鉴这种书,你们多看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五卷B面
  我处处地方建议你们,像现在眼前德育古鉴这种书,你们多看看。袁先生,命中注定他五十三岁死的,结果呢他变成功七十几岁还没有死,你看他那个公案的后头,不是他那个太太吗?她为他儿子作棉衣,他家里本来有那丝棉,他把那个丝棉卖掉,换那个棉絮,她先生说,它蛮好有这个丝棉你为什么换那个棉絮?他说丝棉这个东西很贵,我现在卖掉了以后,把那些钱送给别人,那么省一点钱,棉花就够了,这个小孩穿穿暖,剩下来的钱就送给别人去。他先生听了好高兴,这样的话,不愁将来这个小孩子没有福。我们现在就是讲营养,好的拼命吃,坏的总归去浪费它,觉得是保护自己,实际上我现在的了解这是无明,伤害自己。所以这个地方道理是说在这个地方,真正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你能够把握住这个原则的话,的的确确的。前面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为什么?乐受义,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是为了找快乐,不过呢有很多人颠倒,是不了解,只求现身快乐,于是造了非福业是下地狱。他也未尝不找快乐,那么为什么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么?就是不正知的知见。所以前面告诉我们烦恼六因,你们还记得不记得烦恼哪六个因?记得不记得?记得的请举手,说说看。所以这个地方实在重要,这是每一个地方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第一个随眠,第一个。第二个,顺生烦恼的境。记得不记得?就是你内心当中的种子,那是无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讲的等流因果,跟他前面的因种相应的,它那时候又现起来了,你无始的烦恼随著它而转的。然后呢眼前的境界现起了,那个时候你又对
  它叫猥杂,什么叫猥杂?他有两个,一个呢就是恶知识,人家告诉你,某人啊!这个对你好,你听了他,现在世界上都是这个样。所以我才在这里常常很多人跑著来招呼你,法师你好什么。我听了这个话,如果是长辈我晓得他关心我,我感谢他的关心,如果是同辈或者年轻的人要来这样的话,我心里面觉得你跑得来修行,还忙这个干什么?如果你跑著来告诉我,某人啊!你千万不要为了病而在那里糊涂,病是死因你赶快努力,我就向他叩头,所以我这个的的确确的;是,我不是说我们病了以后,已经病了,你还这么策励,那我们普通不是,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修行的特质在什么地方,自己不要被恶知识的骗,也千万不要作别人的恶知识。就是说人家提供给你的意见,他觉得很对,你听了很听得进,害了你,第一个。人,还有呢,告诉你邪知邪见,他告诉你的,讲的法错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来学?学就是学习这个。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了佛法一大堆,那个知见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叫知见稠林,跳不出去就是这个东西。下面还有两样什么?习惯,就是你一直在这个当中,那个习惯怎么破除?一定要精进,拿正知见。然后呢最后一个,最后一个什么?记得不记得?非理作意,平常我们经常把这种概念摆在脑筋里,你如果脑筋里的话,起心动念观
  察,错了、错了,又来了,那时候你就可以把它改得过来。所以真正说起来,那个这个里面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都是真正让我们得到快乐的原因,都在这个地方,这地方顺便一提。那么我们这个讲到寿尽死跟福尽死两样东西,下面还有一个
  【“未舍不平等死者,”】
  虽然寿也没有尽、福也没有尽,但是因为特别的因缘而死,有这个。
  【“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
  他经上面有九种,这个九种药师经上面是有,还有瑜伽师第论上有,那么下面说一下。
  【“食无谓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这个九死因缘当中为饮食而死的这么多,食无度量,这个难对治,最难对治的就是这个。所以佛制告诉我们种种的地方,我们往往谈戒的话,细微的地方注意的要命,其实当然,如果说你能够细微的戒持的大戒那当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们现在不幸的,根本没把握住,在那个枝末上面空转,这个实在可惜。所以这个弘一大师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最后一个他说了,叫对施心治。当人家来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他了之后,要马上启发怎么对治这个好东西,最重要的就是饮食。然后呢佛也处处地方赞叹,说什么?最后吃的时候剩一口。现在我们最后吃过了还要加一口,加了一口还要加一口,就这样。所以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实际上呢,的的确确的,不要说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告诉我们,这个只有吃坏没有饿坏。平常我们绝对不会说饿著肚子几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点,现在科学上面已经太多地方说明,因为你吃下去的东西,你要去消化它,消化那个食物的话,你就得花很大的气力,结果呢你吃多了以后呢,那消化的辛苦得不得了,实际上呢又超过你而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气力,消化这个多余的东西,值得吗?完全不值得,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们现在,说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念书一天就只有几个钟头,只有念几堂课,结果呢,我们时间只有廿四小时,我们排的课,排它廿八小时,那不是颠倒吗?我们现在都作这个事情,这第一个错误。第二个呢?你吃多了以后,它因为难以消化,消化的时间延长了,所以它积在那个肠胃当中,它腐败的东西,产生了很多毒素,然后呢这个毒素摆在这个身体当中运转的话,为什么我们头痛、眼花都这个。还有你排泄的肾脏、肝脏都是排这个东西,要排泄这东西要加重负担,所以身体的很多毛病都从这个上头来的。这一点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时候,先父就告诉我,当时我是听是听见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后来自己长大了,也有幸学的是理工,乃至于到美国那么多年,现在美国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们非常讲究,这一点说得特别重要。他的结论是什么呢?仅管这医学上面已经发达,说这个人的习性难改,他也晓得,世间也晓得习性难改,就这么没办法可想,这世间的人他本来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这一点的的确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个是食无度量。第二个食所不宜的,这个不宜当中也是,平常我们现在吃的时候讲究,最好油炸、油炒,这个实在对我们非常不好、非常不好。这个地方不讲医,实际上呢你们如果有机会,你们不妨去听听看,尤其是素菜的东西,像那个很多东西,油炸是非常坏,吃起来蛮可口,实际上︽个食所不宜。然后呢不消复食,肚子吃的胀胀的,还没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这两点有好几种说法,这个我就不太了解这个什么意思。这个实际上呢,生而不吐有一类说法是这样,熟而持之就是换句话说,大便不通畅,这个的的确确的,凡是这个东西不通畅,下面不通畅的话毛病就来了,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生而不吐呢,万一你不消化怎么办呢?你要想办法把它解决,那个时候如果不解决的话,这个摆在这里会作怪的,主要的是这样。那么万一有了病以后,那要
  【“不近医药,”】
  所以生病的确医药是我们需要的。不过注意喔!病有四因,四大不调这种东西,像这种东西这是一个因,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还有作很多事情不晓得对我们有好有坏,这个我们要确定知道。至于眼前对我们饮食第一,乃至于其他的很多事情。乃至于我们修行了,我们觉得修行了,实际上呢往往我们觉得修行,实际上呢走上了错路了不知道,这个随便一提。当然这个地方不是指修行,这地方指饮食、医药、衣食住行等等。最后,
  【“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这个出家人大概是不会作的,出家人是不会作的。这个九种因,在这个药师经上面有,在瑜伽师第论上面有,那么这个是死因,换句话说死的缘,什么因缘而死。
  【“第二死心”】
  看看这很重要哦!那我们死的时候什么状态,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没有把握,那么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后事先准备,从什么地方准备起。
  【“分三。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信等善法现行于心。”】
  这个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忆念,他临终的时候自己想起,或者别人提醒他,那个时候粗想现行。真正死的时候,细想现行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了,善恶都没有了,那么他那个时候脑筋里想的
  【“信等善法现行于心。”】
  他心理想它一生作了这么多好事情很快乐、很安宁。譬如我们念佛的人他临终,他为什么临终,你千万生命刚开始的,你就不要想医好,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弥陀佛来,我念了这么多了,阿弥陀佛该来了,所以当你临终的时候,你也这样的话,这个就是。阿弥陀佛一定会来,再不然的时候你平常的时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么,你临终的时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这个就是善心。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忆念,或他令忆,昔于何法多所串习彼便力强,由此令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
  那还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临终的时候,不管是自已念或者别人念,他那个时候他以往的习惯的力量强的话,他就很容易这个心就专注在这个上头,别的东西忘失掉了,那个时候就是他死的时候。
  【“若于二事平等串习,先忆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这就是前面已经说过,俱舍上面告诉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说你将来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说,死了以后到哪一道,现在告诉我们临终的时候怎么会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临终的时候,那一道的这个心理,那个新业力现起了。这个新业力现起来那个时候,你就到那里去,这个是他最主要的。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生前就要努力修行,你平常的时候不断的就养成功这个习惯,不断的就养成强有力的力量,就这样。所以为什么我们作的时候或者拜佛念佛,那个是对象力量强,还有呢加行,你在作的时候心里面力量很猛,时间很长。譬如说加行什么?譬如说你拜佛的时候,有的时候你就拜的浮浮泛泛,仅管你也在拜,心里面不晓得想什么,乃至于心里这个这么个长,对不起那一点用场都没有。或者你的心里的意乐力量强,那就是强有的力量。还有呢你作的多,平常我们这个自己一看就晓得了。比如说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他生病在医院里面,我去看他,听见他,我听他不懂,后来净庄师告诉我老和尚昏迷不醒当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现在在睡觉,睡到晚上他叽哩咕噜就念起来了,念什么?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时候,真正。所以说平常的时候白天就这样。那我们平常的时候呢,就在那儿作早晚课的时候心里面想,这个早晚课作它什么作得这么长,这样。然后呢听书的时候,怎么还不下课,对不起,那时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课几个人跑到那里,聊起天来得个高兴,那个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时候临终的时候,这个境况就现起。尽管人家提起你来,是不要到临死,现在人家提起你来,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就是这个状态。自己现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强,尚且如此,临终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吗?所以现在太多的人说没关系,现在发现了这个随声听了,我只要临终的时候把那个阿弥陀佛佛号塞在耳朵就行了,没有用,这个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吗?所以我们必定要把这个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现在不努力对治的话,到那时候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所以这个地方讲那个死心,有这样重要的。前天还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来告诉我,说我今天心里面觉得很烦,就是个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语,我听了我倒欢喜;可是对不起,我说你这个没有用,我就告诉他一个办法,就这样。实际上呢这个都是属于戒,就是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当你心里面起心动念的时候,平常如果说你没有修对治的话,起心动念自己也是想这个随便的境界,因为你内心当中的第一个生烦恼的因是什么?随眠,就是你的习性,它随时随地的冒出来了。然后这个境界一看见的时候,那一堆人来了,你欢喜聊天的话,你脚底抹了油一样,你禁不住一下跑得去了,那个很简单,然后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谈得个起劲,这样。所以我昨天告诉你们,那个绮语,它这个业的力量是看起来最小,但是对我们最严重的是这个,同样的,行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告诉他,你不要说禁语,尽管你禁了个半天语,到那时候你难受得要命,那么一放掉了以后,那个时候就不行了。我还记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对了。他有一个人,这个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蛮老实告诉我,那时候他跑到台东,台东不晓得一个什么寺去打佛七,精进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语的。然后拜了七天,到了完了以后,他说那天晚上那个禁语招牌一拿掉,大部份人一夜没睡,干什么?还聊得个起劲。我也有过这个经验,所以我告诉你们,这个不但是我们如此,那个经上面,四十二章经上面,你们还记得这段公案吗?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我这淫心这么大,就把那个生殖器割掉,佛说那有什么用?心为功曹,那主要的现在这个业的重点在意业,你如果这个地方不修对治的话,不要说那个生殖器,头割掉也没有用。这里我们要了解,所以现在讲来讲去讲那个法就是这个法,我们大家听的时候是蛮好玩、蛮好笑,好,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听完了以后,现在真是有的时候听了苦气逼著我们,有的时候好笑欢喜,它处处地方引诱我们怎么样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说等到死的时候,眼前下一念怎么来的,就是这样。每一个下一念到临终的时候他也仍旧是下一念
  ,就这么简单。所以平常我们生前真正的修,就是修什么呢?就是修这个,那么上一念怎么来的呢?等流。所以说你了解了这个,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你只有跟著它走,上一念怎么来那么紧跟著这么走,就是这个样,所以这个叫无明。了解了上一念怎么来,到这地方晓得,不对,所以我们忏悔当中大家还记得吧?忏悔当中就是说,从无始以来十恶五无间,心随烦恼故。心跟著这个烦恼,哪里跟起?没有别的,就是你起心动念之间,等流。它又来了,你认得它,那时候我不跟它,所以诸罪皆忏悔。所以说到这里,你们不要把它看成功现在我也不忙著告诉你们,现在只是你把那个仪轨学会,真正你仪轨学会了以后,将来你慢慢的自已照著这个本论一步一步认识了以后,然后你忏悔的时候你会痛切,说我以前怎么做这么样错的事情,你会对以前不理想的深深的感觉痛切、追悔,那个就是破现行力。因为你对它追悔,所以你的依止力就产生了。既然眼前破现行依止,你愿意将来还造吗?当然后面的遮止力也就行了。这个每个地方都在这里,所以必须要懂得了道理以后,下面的其他的问题都解决,就在这里,清楚吗?这样,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了解了,那么这个是继续下去。
  【“又作善者如从闇处趣向光明,临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有种种可意之色,非不可爱,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话,那么这个临终的时候,就像暗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见种种可爱的,死的时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临死其身无重苦受。”】
  他虽然还是有苦的,但是呢并不重。还有,
  【“造妙业者,解肢节苦,亦极轻微。”】
  我们平常说死的时候,如生龟脱壳,四大分解是绝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业、妙业的话,稍微一点痛苦的不太厉害,这种痛苦我们很容易忍受。此如说打针或者什么,就是有一点痛苦,你咬紧牙关就过去了,不要咬牙关,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个死的,那么这个是善心。
  【“不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那个是不善心死。如果说不善那么怎么办呢?他也同样的,或者自己、或者别人,粗想现行的时候,他追念著贪等现行不善,就是这个,那个时候死的时候,重苦受。同样的道理刚才我们已经谈过了,不要等到临死。我们每一念检查一下现在这个等流心识,那么到死的时候亦复如是,这个相续是无始继续的,这个分段生死我们看看这生死了,实际上那个心识始终没停。当你这一生结生到死,死完了以后,到中阴现起,中阴现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继续,它永远在那继续当中。永远继续当中,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没有别的就这个。所以佛告诉我们,修行的真正重要在自净其意,你有了这个内容的话,身口自然相应。可是为了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下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投靠一个如理的地方,那么进到这个圈子,世间是学校,然后我们出家是僧团,所以的确学的时候开始倒是同样的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谓如梦中多怪色相,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闇处。”】
  如果说你造了恶业那么到当死的时候,这个现受先造这个不善业的果,就是来了。这个前相呢?就是这个果还没有感得的时候,就是临终的时候,你就会得感到像梦当中现出很多怪色相,同时从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说到这里有一点事情,我告诉你们,它说我们忏悔的时候,它有一个净罪相,大家还记得那个净罪相吧?,见种种的光明,见种种的什么;反过来我们平常的梦当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谈,有很多人常常有恶梦,见很多可怕的,这个是什么?这个叫梦有,换句话说将来的中有,平常我们造什么业比较重的话,梦当中现起来就这个相。如果说临终没有特别的状态的话,比如临终有这个相。所以假定说我们平常梦当中常常见到可怕相,常常见到很荒凉,常常见到什么的,对不起,这个恶相已经很严重了,注意,那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去忏悔,那然后呢,你只要忏悔得好,很快,这个境界会转过来的,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平常看见那个恶相,可怕的,那时候你看见欢喜的现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后面我讲十二因缘的时候,我会仔细的讲这个,所以你真正了解了这个教法以后,那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为这是无始相续,这很清楚很明白。那么同样的呢,你作梦的时候,有的时候看见很光明=,有的时候你梦当中,反正是凄凉这种梦,就是会迷迷糊糊、痴痴暗暗,欢喜的这种梦,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临死的时候也是这个状态。
  【“诸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彼等不可爱相,身毛恐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沬,此等相现。”】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现出这个相,所以临终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堕落地狱的时候就是这样,那个时候他,有的人临死的时候安安静静,有的人临死的时候那个痛苦的不得了的那个样,就是这样。眼睛啊直翻,吐沫直飞,然后呢大小便痢,这样这个状态,死不瞑目,乃至于等等,那个就是堕落的现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诸相中有现不现,”】
  有的时候现,有的时候不现。中品是什么?这两种。有一种是讲畜生,反正不是地狱,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饿鬼。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
  他造了恶业,他临终的时候痛苦极了。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这个四大分解的那个痛苦的那个感受,有两个地方没有的,一个升到天上,没有,一下离开了躯壳就没有了,一个到地狱去没有。实际上到地狱去,有比没有好。有了解肢节苦,虽然解肢节那个时候还没有去,虽然解肢节,痛苦一点还小,一下地狱马上油煎,那个无边的痛苦。所以不要说到地狱去没有解肢节苦,这个到地狱种子在任何情况之下,这地方是万万去不得。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6-77卷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2-7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66-6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8-14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32-13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36-13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6-11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2-7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60-6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0-10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4-115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一章 生前身后说无门[栏目:中峰明本禅师传]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六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栏目:新译佛国记]
 将大爱种入心田[栏目:雪漠]
 心为外境所夺之义,应如何了知?[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念佛四十八法 24) 恳切持名 Recite the Buddha’s Name in Earnes..[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请问存在这种可能性吗?到天界看看天界的三藏,这样就不用考古学家来研究了。[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富楼那尊者善学忍辱[栏目:忍辱]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四)了脱生死才是真正的成功[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