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迦那伽罗仁波切谈修行
 
{返回 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47

迦那伽罗仁波切谈修行

  1、如何树立正见?它为什么很重要?
  《佛子行》好好思维思维,有些话对你们是有益的。把生活搞好,把修行搞好。最好能把修行修好了,当你的修行不能够修好的时候,要在尽量搞好修行的前提下把生活搞好。要不你是个生活的人,要不你是修行的人,如果生活修行一样都没拿到,你就是个笨人。
  树立正见是所有的宗派、所有的教法当中最基本的一点,这个“见”正确与否是非常非常要命的。
  你们的见解从认识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你的认识不是错误的,只能说你的认识是不圆满的。你们对佛法的信任是对的,对于佛法的了解也是对的,对于佛法如何地修行解脱这些了解都没有错误的,但是不圆满。不圆满在哪儿呢?每当自己贪等妄念的习气出现的时候,你按照自己的习气为主要出发点,然后就会产生一些不随顺于世间的这种断见的过失。就比如说“以佛法为最高的指导”一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佛法不是最高的指导者,佛法是最根本的指导者,根本是不会产生高和低的。比如说虚空是一切诸法的根源,它没有高低。高低是什么呢?在某些有相的,或者有执著的范围当中作出的比较。佛法是最基本的而不是最高的,这一点大家要分清楚。
  我们要以佛法为自己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行为上面,其他的人是因为有善有恶,所以我们要随顺这样的善恶,然后和他们一起来做事,一起同行同事,在这个当中要断弃恶业,尽量修行善业。在善业当中,在佛法这个根本点上不断地相合,使你回复到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你们心里特别着急,“不行,这些事情对我修行不利……”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们的要求并不过份。因此我们要这样地考虑:把自己的信仰放在第二位,先作为一个单纯的个体的人来考虑一下,你会怎么想?
  作为一个人或者是作为一个轮回中的生命,这当中一定有一个本质的东西,这个本质的东西如果说它是有形的话,那么它是纯善的,如果它是无形的话,那它是超越和包容的,应该是这么一个东西,我们如果是有任何的对立,或者是有任何的不包容、任何的烦恼,这时候就违背了这个根本出发点,肯定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信仰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比如说像我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按您这个分析,本质上来讲,这个问题存在本身已经和我信仰是相违的,或者和它基础指导是相违的。)
  对。那这个问题出现在哪儿呢?出现在我们把信仰和世间上某一些观念放到同样的位置上去比较了,实际上你不能和它去比较,因为它不是一嘛事,这是本质的事,形而上的东西,所以这不是一嘛事。
  (像《金刚经》上的讲一切法皆是佛法)
  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它就是说你面对的根本,这是根本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向往或者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到那个根本、本源的、真实的那个你的话,那个你(虚拟的你,只有名字)要想进入到这个境界,你首先要知道什么呢?那应该是什么状态的?它是一个无执的、包容的、平等的、清澈的,是属于这么一种关系。
  而现在的你不是这样的,你会用一种不平等的观念来想力求平等,那是错误的,然后你会把一种东西假设出来,也是错误的。比如说你明明是热了,你假设自己不是热的,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你现在是个男的假设自己是个女的一样,没有意义,因为毕竟你不是。假设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力量是非常的小的,从于一些入道,比如说声闻的修行方法,或者是包括一些外道的修行方法,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
  声闻中所信的是,佛到最后告诉你了实相是什么?什么是人无我,什么是法无我,这个时候因为有了准确的见了,所以假设轮回中一个受苦的我的这种观念会为之粉碎,所以他证得涅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种我执是不能证入涅槃的,因为他必须感受轮回真的是苦啊,我在轮回当中是一份子,他就认为轮回是实有的,我也是实有的,痛苦是实有的,解脱也是实有的,他就是这样的。这样一来呢,都成了一种对立了,于是他们产生的理智是非常革命的那种,就是特别顽固和原始的那种对立,或者是拒绝、排斥和接受等等的这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显然是具有局限性的。
  大乘佛法它没有这些障碍,它告诉你一个无尽的虚空,还有告诉你轮回的假相,但是它告诉你假相的同时告诉你因果的真理。为了区别,在小乘中你把它当成真实的时候,这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的确对你有作用,大乘就说这是因果,这是业力,这是世间,而那个叫出离世间,那个叫智慧,叫幻现等等的,它把这个分析的很清楚,《维摩诘经》等等都是在讲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说你的这个话题,你们现在问题实际上在哪儿呢?问题是你已经背离了自己当初的对于根本上的理解和渴望,成了把你自己对于法,对于根本的这种信仰,把它变成了一种执著和要求。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你的环境。当你这样去要求环境的时候,因为环境它是属于社会,是属于很多的个体凝聚而成的一个总体,你就会强加到这个上边,就会和社会产生格格不入的现象,就像给社会头上戴个帽子,而社会是不扣这个帽子的,它会把这个帽子反扣给你,然后你就成了封建迷信了,不务正业啦,寄生虫啦,等等的这一类。实际上真正的寄生虫不一定是你,因为从于轮回的观念来看,你相对而言是属于积极的,而他们反而是比较消极的。可是社会不这样认可,社会没有轮回观念,社会只有一个群体观念,可以说它是暂时性的一个群体,它并不关心一百年后这些人是不是还存在着,它只关心现在这些人存在的时候怎么样和睦相处,共同为伍。因此我们不能去要求什么,我们会去努力创造一些什么。
  你应该在内心深处坚定自己的信仰,但把它放在第二位,把自己当成社会一员,同大家一样,然后从本质当中发出来的那种加持力使你能够心中非常地饱足,就是说你充满了自信。你信任了这种本质的智慧,因为你信任它所以你就更加地包容,更加地能够理解,并且更加能够面对真理。这点很重要,我觉得这个信任是建立在正见的角度上的,它不是盲目的、冒昧的,这点一定要分清楚。因为有些人,比如说信邪教的,信外道的,还有自己幻想的一些东西这种信,有人相信这个的时候,他们的那种信是怎么样的一种信呢?那种信也是好像显得很包容,你说他是外道,他还跟你笑一笑,“咳,无事不变嘛。”闹得你干着急没辙,你明明知道事实是怎么回事,他就不听你的,会有这种情况,已经执迷不悟了。
  究竟是我们执迷不悟还是他执迷不悟,拿什么来论证呢?有时候是很难论证的,单凭我们所信任的事物不可能完全地论证出来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或者谁是更加的真实的、广大的。那我们靠的是什么呢?还是靠一些理,所以这个正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正理在世间上就是以逻辑为推断的一种手段,然后它分类,根据每种分类,它对人生、对宇宙、对某种思想观念都有不同的研究,在研究当中会得出一个结论。比如说科学是什么呢?它是通过反复论证,证实这个理论的真实性,它就可以成立的,至少在这个时间限度当中成立。我们要是想在这个空间当中证明是对的还是错的,有时候是需要科学论证的,也需要一些推理的方式,推理的方式并不像逻辑这么简单,对于咱们来讲叫因明,要理解它的原委。因明当中有三个最主要的论证部分,第一个是先说明原因,因是因为什么,你讲一个理由。然后是喻,假借用一个比喻来证实它,有很多的这种推理。
  推理有什么必要呢?有一个最根本的必要,就是通过推理可以使人们比较直观地理解到某些可能是我们没有办法去经历的事,推理有这个必要。比如大家都说眼见为实,其实怎么个眼见?我们往上推我曾祖父的祖父他又是谁?现在有没有这个人了,你是不可能眼见他的,你只能靠推理,因为有了我曾祖父有了我祖父,有了我父亲,然后才有了我,你只能是推理,而你也许只能看到你的祖父,再往上就看不到了,有的人连自己父亲也没见到过,他不能说自己没有父亲就生出来了,他一定有父亲,这就是一种推理。推理有的时候在我们这个空间当中它能够证实一部分的真相。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所信任的这个佛法它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真的对我们有意义?这些事情是可以经过推敲的,从人生观、从世界观、从哲理各个方面去考虑。人生观上,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而我们有很多的事实证明并不这样,咱们有咱们的证据。还有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如灯灭的缘故,所以活好这辈子就行了,而我们认为,你活的好还是活不好是和过去的业力直接相关,所以现在断恶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主动的给自己找痛苦,然后尽量地创造快乐。
  这是人间佛教,也叫人天乘的佛教。多行善业避免恶业,从发心上不同但方式上是一样的,社会要求大家要有社会公德,要遵循这些善的法则,佛法中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概念上是相同的,只有它的目的不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而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好。再往后比如说对于最终你死了之后怎么办?世间人认为死了之后就是下葬、火化,死了就完了,什么也没有了。但我们认为不是这样,死了之后还有轮回,因为有轮回的缘故,又增加了一层概念,就是解脱。我们是这样认为,他们是那样认为,尽管认为不同,这个时候谁的认为是正确的?这要经过一番探求才能够知道的,是不是正确,这就是需要我们闻思,你如果不知道正确不正确就接受显然盲目,如果是正确的,正确性究竟在哪儿?怎么体现?所以佛法有很多的经论根据这些展开的一些辩论,从哲理上来讲,佛说的是真实的。

  2、以正见为引导,使心产生力量!
  对痛苦的分析上来讲,佛就把它分成两个东西,一个就是因缘而生的痛苦,一个就是由内而外的痛苦。也就是痛苦是由外而内的,由内而外的。由外而内的痛苦归根结底也是由内而外产生的,这是过去的因产生现在的果所以才有这么个环境,而本质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地方一定完全地把它放得平等了才行。你不能说“你心只要清净了”,千万别说这种话,因为在我们的这个空间当中你的心是有作用,但不是有绝对作用,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因为我们可以这样地想,你的心真的这么重要的话,有本事坐在这儿把窗户打开,你是打不开的,说明我们即便是特别用心,特别执著,你也做不到这一步,因为你心的力量还是有限的,而我不用别的,用遥控器这样一按,它就开了,要是电动窗户一按它就开了,空调等等咱们通过按钮来开,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用心,只要是动一个动作就行,从这些事情上来讲,外界对内心反而影响更大一些。
  有的时候心好像能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它不是绝对的,这是相对的东西。因此学佛虽然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它有一个阶段性,是过去心所造的现在的果呢还是现在心在造作现在的果,这个时候有差别,现在环境热,我们在感受热的时候,如果你心宁静的话,那我们过去让自己挨热的这种果报就会偿还,如果你在执著,“哎呀好烦”这样的时候,然后这种意业,比如说无记,烦恼贪嗔痴又产生,这样一来新的一个因果就又出现了,它又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实际上你不能够怪愿你自己的心是虚弱的,应该怪愿的是自己的认识。刚才我一直在这么说的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东西归功于心,也不能把所有的过失归过于心,因为你的心也无可厚非的,因为我们已经是众生了,众生是什么特征呢?就是肉身,“因吾有身,故吾有救。”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你应该是有限的,不能够要求自己多么地自在。但是见解上你要认识到是什么呢?外在往内在发现的东西,只要内在的力量超越了外在对你的控制力的时候,那么你的力量就是绝对的了。
  就比如说我们拿拳打这个小西红柿,我如果一拳狠命地打下来的时候,对于一个软的东西,它的自性是柔软的,它的力量不如我,我的力量超过了它的原故,它会被我击垮,我没事;如果它是个铁的,我的力量足的话,铁会有个坑儿,如果它比我的力量足的话,打得我疼坏了,甚至可能会骨折。所以就是看谁有力量的问题了,有力者就占了一个先机。心和物也是这么一种关系,物质间接或者直接的,过去是间接现在是直接,向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倾注各种烦恼的因缘,让你难以去抵挡它,你必须得去面对它,虽然不愿意,可你又逃不了,这时说明你心的力量弱。当外界弱下来的时候,你显得自己还挺自在的,“我想高兴就高兴,谁也不能让我不高兴,只要我愿意,”你可以说这个话,你是没碰到日本鬼子731的那种人,到时候把你扔到零下200度的冰窟里头,冻成那样,你说“我想热就热,谁也不能让我不热,”那是不可能的,冻死你。也就是说,当你成了阶下囚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是自由。
  所以,当我们现在碰到任何不自由的事情的时候你要想,这时你的心还没有能够对物产生一个绝对作用,包括简单地说你的身体,你对你的身体还产生不了那么强的控制力,所以你的身体一定会受到外界物质对它的控制力,而外界物质对它的控制力会直接导致你情绪的变化,你的情绪没有办法不去变化了,被迫无奈的,这个在唯识中叫“依它起”。你这种心不是本来的心,是由外缘而产生的心,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面对事实,物质对我们有绝对的力量的。在这种情况下,那么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坐下来,自己烦的时候那是自己烦了,比如说看电视,一看电视有不高兴的事情你马上很生气,有高兴的事你高兴得傻呵呵地“呵呵”,虽然这也是依他起的一种,但是你关了电视自己心里不断地萦绕的时候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所以不管是直接的间接的,心是有两部分的,一部分是靠物质对自己产生的情绪感知,另外一种是非物质的,就是完全从自己的识当中所产生,这是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这种一种关系,佛是这样归纳这种关系的,所以佛告诉你怎么办呢?包括轮回都是你的妄想,而轮回这种妄想是从何而来呢?轮回中妄想是从由内而外的这个烦恼这儿,根本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要想断离轮回,要断除由内而外执著和分别,这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提升你内心的力量,这是佛法的修行。
  (这种由外而内,它是往昔种种业力因缘现起的吧?)
  它是间接的由内而外,直接的是由外而内。
  (现在受到这种苦与乐现行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因为当下心的执著而使它产生的作用)
  现在咱们要怎么样来分析这个事呢,任何的烦恼执著无可厚非的那就是你的执著,没问题,任何的烦恼都来源于执著,可有些执著是被迫的。咱们现在分析的是什么,由外而内被迫你不想接受都得接受,不想产生也必须得产生的这种因缘,说这个事,内在的这个问题肯定是心里的分别执著,所以说修行是修行从内在往外的这个东西,不要让它往外去分别执著的。但是咱们现在说什么呢?你是不是修行大家都要是同一个规则,或者由内而外,或者由外而内的这么一个共同性,说的是这个道理。
  莲华生大士这么说的:“你的见解可以比虚空都高,而你的行为一定要比面粉都细。”这个差别在哪儿了呢?你的见解比虚空都高就是你完全可以了解所有的法义,包括从凡夫到成佛,而你的行为呢一定要知道,我现在是不自在,我虽然知道有自在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的心没有力量,所以达不到那个境界。有很多的事是我们没法做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永远做不到,这只不过是说某个状态当中,是有一个阶段的,某个阶段我们做不到。
  我为什么扯了这一大摊子,就是你刚才那个话题,你们现在究竟是哪儿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见解上的问题。如果你真正如实地认识了这些见解的话,那你在了解佛法是最极珍贵的,这个前提下,你决不会因此而去背离世间的一些个认知,你知道世间的认识就好像是因果对你现在强迫你接受,或你必须面对的事情一样。那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尽量地去弃恶行善。那就会自然地现起来,同时你也不忘记你趣向本质的这种愿望。我觉得大多数的人应该是这样地修行的。
  而你们现在有些操之过急地把这种见解分发给每个人的头上,有些人说:“你不学佛,你这家伙业障,没善根没福报。”就会这样地说别人,谁真正没福报还说不准呢,真是鹿死谁手谁知道呢。你是有福报了,可能一辈子特别执著,我要学佛,每天数珠拿着嘴里头“阿弥陀佛”,念得恨不得张成血盆大口,然后嘴唇磨得成了薄嘴皮,念成了这个样子,可能一辈子“口念弥陀心散乱,吼破喉咙也徒然。”枉然了一世,也许你是这样的。但是也许人家不信佛的人,到了年纪大的时候,突然间来个名师指点,觉得,“哎呀,原来如此。如大梦之初醒,奇哉大觉。”人家证悟了,你又怎么知道呢?是不是?我们无从得知,因此我们不要以我们的分别心去观察别人,不论别人是好是坏,不是我们的所行境界,是肉眼所不能洞见,是天眼所不能洞见,法眼、智慧眼、佛眼所洞见之境界,非凡夫行径,故不可思议,所以佛说众生心不可思议,尤其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不可思议,他上则可以一生成佛,下则一生堕入无间地狱,这两个极端都可以走。因此我们不要去关心别的事情,我们想帮助别人呢,当然了你说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在你面前所谓是你要去利益的众生说不定人家是为了利益你才变成这样的,你怎么知道呢?是不是,所以不要去傲慢。比如说你在家里,“她对我的执著很深了,这个时候我要断弃她的执著。”回过头来说,你并不知道她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或者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如果她是的话,那么她在你这儿用同行、同事、爱语、布施用各种方式来度化你的,帮助你和你结缘,但是你以一种自己的妄想,我要断弃跑掉了!
  (我家里的那位也是说:“我在度你成佛呢!”)
  她们这样地说不管她们怎么想,对我们来说是说的通的,所以就不要有其他抵触的想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嘛,你只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一定是你的妄想和分别在作怪。
  这是出于一种对法上认知的一种偏离,如果你真正认知了这种法,你知道,你做任何事都不会背离法,你真诚、坦荡、包容、直接,如果是具足了这些优点的话,那么你就很容易去面对究竟的智慧,不是别的事能够代替的,是不是,如果死乞白赖什么事非得要这样那样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实上结果会怎么样呢?很难说。
  所以佛法的经书里这样说,“不诽谤世间”,这点很重要,不诽谤世间在我们的理解呢,应该是不把世间人的种种要求就讥谤他,觉他不如我们呀,他是错的呀。没有对错,善恶也只不过是一种因缘,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之所以不去造恶是因为它是解脱的违缘,如果恶业不对解脱造成障碍的话,就没有恶业了,大家都在发自内心的干自己想干的事有什么错,所谓的恶不就因为是违缘吗!
  3、坚定的信心,随顺的外表
  诸法平等,这种平等不是你强加的概念,是本来平等的。不管你证悟不证悟,它就是平等的。就像梦里一样,梦就是虚幻的,这点谁会怀疑呢?你做个恶梦把你吓醒了,做个好梦把你笑醒了,做个平庸的梦你记也记不住就醒来了,这三种梦实际上对任何人来说认为“梦是虚幻”一点都不会怀疑,是平等的,所以和你的认为没有关系。
  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在恶梦的时候你就不会怖畏,在善梦的时候不会贪执,在中庸的梦的时候你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无记,梦就是梦,就是能够这样的非常的自在。
  如果你的心已经认知了这种见的话,生活中有机会修法的时候你的心是宁静的,能够把心放在法上的;那么没有机会修法,乱糟糟的这个时候你只要对法的渴望是真诚的,然后你对法的认知是准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没有背离法,只是恶业现起了而已,所以这个时候除了忏悔、积资,祈祷上师三宝、空行、护法之外,就没有必要去做任何的执著和抱怨。这是恶业的边际,肯定要去面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对了,就没错了。如果不能这样做,那就找自己的毛病就对了,这是一面镜子,你经常地照一照自己。
  (如果不这样想,那就有另外一种想法,就是要有违缘来的时候我就想和他对着干,我要战胜它。)
  这种想法在有的时候是对的,有的时候是不对的,但是我觉得咱们要分清楚,刚才为什么我多次的强调和分析这个由内而外,由外而内这种关系呢,就是想说明咱们趣向解脱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你是分别和执著的,你现在这种状态的情况下,让你断弃执著的时候你是放下不了的,让你拿起来呢你也拿不了太高,反正就是这么一个阶层,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当。要是索性你的贪嗔痴发挥到了极致,那到也容易成就;要是你索性低到了极致也容易成就。我们现在是属于什么呢?想发挥也就到这儿了,想低也压不下去了,反正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多数的凡夫都是如此。为什么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嗔心发挥极致的人也容易能够看破真相,因为他比较纯一了,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反而非常的纯净,无污染了。或者是那个人他就是无欲无求的人,怎么他心里都能够包容的,那这种人也行。
  但是我们不是这两个比较有“优点”的人,我们是当中的,显得很中庸,是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个人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你要用自己的见解要求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也就是要求自己静下来的同时,外界产生的力量比你的见解对你产生力量要强的时候,你的心会随着外境走,贪嗔痴“轰”爆发一点,有点儿小无明火就冒出来了,大不到那个程度的,就中不溜的无明火,然后又细下来。如果外界就像现在没有人恼害你,你现在坐下来渐渐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你的心挺静的,这个时候心好像占主导地位了一样。那究竟是环境占主导地位还是心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我们现在作为一个修行人最难处理的问题,关键在这儿。
  如果在环境相激的这个时候,你非得要用自己不占优势的见解去要求的话,那你就是拿鸡蛋来碰石头,当你自己能够占领先机的时候,你要主动积极地出击修行,这样才对,我们修行应该是这样调和的。
  那么为什么你或像你一样的人们会出现矛盾呢?就是因为当自己见的羽翼尚未丰满之前,非得要翱翔于是非和争议的虚空当中,那一定被击落,当你自己见解的力量已经像大鹏金翅鸟的双翅一样能够扶摇直上的时候,这个时候再恶劣的环境对你已经是无所谓了。
  但是现在未达到之前怎么办呢?就是迂回。生活中你会碰到各种不顺的经验,这种不顺利的经验出现的这个时候,你发现用你的见解不能够控制这些,比如说一群歹徒围着你了,拿着刀拿着枪指着你,“掏钱”,让你脱衣服你也得脱呀,那时候命重要还是钱重要啊?“留点衣服吧,钱我给就给了”走了之后咱们哪怕再像天津人说:“你等着,我去找我二哥。”(哈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不需要考虑,“哎呀,我是个学佛的人,我要以学佛为重。”为什么?你这样的考虑是错的,应该想的是:“我的愿望应该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但是周围的情况我必须得去解决。”解决的前提是佛法中说了“不诽谤世间”,就是随顺于善护因果,不是周旋,是深入,是这样的,如果你能够这样处理这些事,那就觉得很简单了,所以要反反复复地想一想。
  实际上是挺不容易的,我虽然这样跟你讲,我自己的心里也不能够非常游刃有余的来做到这些事,有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感受。比如说突然间遇到不顺的违缘或者障碍的时候,心里突然感觉到特别没有意义,本来我看到世间富裕是不坚实,我也知道世间任何事都是无常的,但是总觉得有一番,“哎呀,我一定要利益众生。”但是看上去谁也利益不了,甚至连自己都不能够利益的时候觉得挺没有意思,心里就觉得比较凄然的,会产生这么一种感受。当然这是错误的,可是我不能够拒绝这种感觉的出现,它会时不时的从我的心坎中冒出来,就像喷泉一样,“呜”看一下。我欣赏它,我的心还是如此的灵活,但有的时候我也很无奈,我的心不是一潭死水,它不是明镜能够照一切,有的时候它的涟漪产生的时候,我不得不去瞪起眼睛来看着涟漪形成的图案,是这样的,所以在我的心海里还不能够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好,但是我明白它的误区在什么地方,因为我曾经调服,我也有力量继续调服它,我还没有力量让它不出现,总之我是了解的。
  所以你们就尽量地去努力,不必要去责备自己:“我怎么还这么差,不能悟道!”不需要去责备,因为很难说做到了。
  ......
  因为这个原故,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必须得做到什么。你必须做到的只有一点,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真实,把见解认识清楚了,不要做作就行了。也千万不要把不做作的真实当成一种执著,那就又坏了,“我要真实,你骂了我了我就真实,你骂了我就不行。”那就成了挑是非了。这种真实就是不欺诓的,但是不一定表达出来的,这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把握,不是往外表达的东西,表达的真实有的时候是造作的,“哎,我这人嘴直啊,你别伤心,我可就说了,你长得真丑啊!”然后人家挺伤心。(哈哈)你这不叫真实,你这叫鲁莽。
  4、慎思守志
  处理周围关系的时候,也需要安静下来,认真地想一想。有四个字说的很好:“慎思守志”,这个“志”当然是气节的意思,咱们把它当成解脱的愿望是可以的。
  你在任何时候,“慎”呢,就说明自己要警醒,就像寺院里敲木鱼,华严经上说,“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经常要警醒着你的生命要渐渐地逝去了,所以刻成木鱼,敲起木鱼,让你想着你的生命点点滴滴的逝去,想到了无常。所以经常谨慎,像鱼不眠一样,据说是鱼睡觉眼一直瞪着,死也不闭眼,死不瞑目。我们从概念上来讲就要像鱼这么警醒着,如果你经常保持警醒这叫“慎”。
  “思”,就是要保持理智的意思,时时刻刻地要清醒,你可以从本智引发出来的这种智慧来观察,就是佛法所说的教言来观察,也可以用世间的规则来观察,而且要互不掺杂,知道这是世间的要求,而这个是出世间的要求,在满足世间要求的同时,也满足出世间的要求,要互不掺杂,而且也互不相违,要这样的就行了,慢慢地你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更强的一种认知了,这个是“思”。
  “守”,就是能够安住于禅定中的,使自己的心住于法义,任何时候不会被外境,突然的外境或者是间接来的外境带走,你随时都清楚你在干什么。
  “志”,就是你自己对于“见”上的确立,我要成就圆满的菩提,我要解脱等等。
  所以这几个字非常好。“慎思守志”,如果真的能这样做,不久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得到一些个协调,各方面的事就都会好起来的,当然我说的改善、好起来并不是说你就发财了,日子就过幸福了。因为幸福不幸福和你是不是有信仰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你了解了真正的教言,去带动一个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的话,既可以去培养你生活中的慈悲心、包容心、灵敏的观察力,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真的好起来,因为智慧是可以让周围的事情改观的。
  但是,如果你一旦把你自己所学习的教言,当成了你一定要去做的某一件执著的目标的时候,有可能你会和世间相背,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用伤害别人的代价,或者是违反世间常规、常伦的这种方式来思维,这个时候就错了,这时佛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了一个借口,这就很麻烦了,所以这件事情一定要慎重。
  修行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这样,你别说我要到哪儿去闭关多少天,真不在那个,闭关是很有用的,但是最主要的是见解一定要事先确认了。如果有了清净的见解,有了坚定的信心,那就是没有那么多的也不要紧了。有的时候什么是苦行呢?不断地让自己去面对更深层次自己那种烦恼、无明、过失,这才是真正的苦行。所以,要尽量地去思维它,再进一步地去观察,这时候就会有所提升了。
  在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这个论著当中是这么说的:“如果具有了殊胜上师恩德和他的指导的话,你想从一个凡夫证悟地道的功德,比日轮驱逐黑暗还要迅速。”天亮起来多快呢,“噌噌噌噌”一会儿就亮了,就这么快、迅速。“如果要是具足这种教言,哪怕是居住在城镇中的懒散的瑜伽士,成就地道的功德比日轮驱除黑暗还要快!”从这段话可以知道他的中心在哪儿呢?你是不是真正具有这个教言,这是很重要的,在城市当中懒懒散散,一天跟狗在一块儿,耷拉着脑袋在那儿遛来遛去的这种人,如果得到这种教言,他都能够成就地道功德,极为迅猛。
  所以说,教言是中心。而教言中什么是中心呢?见解是中心。那见解什么是中心呢?信心是中心。信心的中心是什么呢?戒律。戒律的中心又是什么呢?无常、出离、大悲,它们就是这样的环环相扣。所以你想到这些的时候,只要掌握住了这些,证悟真的是很容易,所以不要想“哎呀,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没有时候,这还需要什么时候呢?不需要什么,只要能这样地做到了,这种善业自然会聚集,就好像是你开门脸一样,你开了个门脸就有人进来,要是一个住户人们就不进来,因为他们就冲着门脸来的,这种顺缘就会自然地出现,就是这样。
  5、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真正作为一个修行的人,不论你是修行哪一个宗派的,只要你是学习佛法的,我认为你需要具足三个决定,这样一来你所有的法就都可能修行得非常的好了。
  第一个决定,对于轮回的出离。认知轮回,要有坚强的出离心,经常地慎念无常,如果有了这一个基础,你算是一个学佛的人。不管学大乘小乘,这是学佛人的基本入手,因为这一点是唯一能够督促你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了知和亲近的一个因缘。
  第二个决定,不论你是修行哪个一个法门的人,自己生活中一定要搞清楚你的见解和行为一定要是相顺的。相顺是什么呢?用见解引导行为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用行为来盲目地去套这个见解,这是错误的。也就是刚才所讲到的,不要用见解当借口。决不是借口,不论你具足了什么样的见解,就比如说哪怕你是佛,只要在这个时代中,你要想从中国到美国你也肯定得坐飞机,那是最快的速度。你说你飞过去,反正我是没听到过谁出国的时候不用签证,直接飞出去了。很多的大善知识,佛的化身他们有的时候被拒签了,检查的时候也得坐在小屋里,一群人在那儿也是问他这个问那个,搜身什么也是要进行的。也没听说过自在地从墙出来进来,都没见过。所以从这些观念上来说,不管你是谁,你一定知道你的行为和见解要相顺。你的见解要分好多的层次,你的见解是什么样的见解?比如说我们是修行念佛法门,你不论是念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还是阿弥陀佛,你的目的搞清楚了之后,要按照你的传承中要求你怎么样去做就认真地去做,符合你的戒律,符合于你的见解,但是不要颠狂,这是很重要的。切记根本是什么,不要强加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待人处事当中的一个根本,如果把自己某些观念强加给别人,这就会给别人带来了不愉悦,而且你自己也会因为这个造成修行的违缘。
  如果我们是修密法,那你就要按照自己上师和传承的教言去修行。因为每一个上师每一个传承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言,这些教言是因为你对它有信心,有缘份的话,这是属于你的,这是和你有缘的,你所需要的。这样的话,就要把它像自己生命一样的珍贵,反反复复地来思维、修行。避免一些争议是非,不要去评论别人的功德长短,不要去考虑别的传承或别的法门,多想一想你自己要做到的是什么。你的目的要了解,你的见地要清楚,如果这样的话,就应该没有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浪费时间,你要把自己的修行和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我所提倡的就是这样的——“在生活当中去实践佛法,然后用佛法来引导你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时候,你才能够在世间上非常的好,又能在出世间上修行的非常的不出格,是一个正道。
  所以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把这种热情放在心里,外表上的事情一定要在随顺世间的同时去超越世间。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我想修任何传承的人这样做都可以了,趣向解脱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如果你有了其他的想法,包括评论是非、论长短,还有自己修行的时候不精进、懈怠,或者只是光说不练的话,那么无常到来的时候,难以面对的只有可能是你自己,对别的人没有什么。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周围的人是佛还是魔,你要说他是众生,那只是你看到的,在众生的眼里佛也是众生,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当成怎么样。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地学习教言,这些在每个传承当中各自都有,都有自己根本的见地,所以你们自己好好把这些掌握住就行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把心和法结合在一起。最好是在不影响旁人、不声张的情况下好好地修行,这样的修行是不产生障碍的很殊胜的一个顺缘,因为表出其外的修行一定会引起别人对你的观察、评价、攻击,甚至打击,然后让你丧失了修行的机会。
  现在有些人利用在网络上的不用面对面这种关系,说一些特别过头的话,或者是不断地在评论。在这样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迷失了自己。你要相信所有的事都是因缘。我们尽力地拯救世间,第一步要拯救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还是被波旬加持说了一番话,那你怎么能知道你想救的那些人会不会通过你被波旬加持了呢?
  辨别是非是那种具有非常敏锐的思维、还有非常清析的思辨的这种人,能够非常严丝合缝来引用佛的正教、正言、正量,这样才可以。
  如果不能的话,那你引用的可能是断章取义了,这时就很恐怖了。断章取义你知道有什么过失吗?把小乘经书中某一句拿出来说:“这是佛说的。”然后再把大乘的经典拿出来,“这是佛说的。”佛会诽谤自己的弟子吗?不会,但是在《法华经》上,佛就说了,“有五百增上慢比丘”,佛说这些比丘为“增上慢”,那这又该怎么说呢?所以你要断章取义,就会出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自己不要想那些,每个人随顺他的因缘,都有每个人的境界,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大家多去亲近善知识,多亲近善知识自然能够明辨真伪,而不是我们说出来。不是说你连说真话的勇气都没有,不是这个概念,而是说当我们自己都难以分辩自己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情绪话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说。
  ……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仔细想一想,我们这第一念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为了打击报复?是为了品头论足?还是真的是为了利益他人?如果我们真的利益他人的话,我们是善知识吗?如果我们不是善知识,是不是介绍一个善知识出来比去评论某一个人更好一些呢?所以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明白,是非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够损害自己的功德,不可能对解脱有任何的意义。所以你们把自己的心放在法上,这对所有学佛的人都适用。
  你们都把法好好地修起来,你修好了会成为世间明灯,就像太阳,无论别人是不是信任它,是不是喜欢它,太阳该升起的时候依然会升起!


{返回 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见性
下一篇:修行要把握在念念之间
 求法、缘起与誓言
 勇敢心灵的盛宴
 九乘修行次第略说
 弘法和实修:不能闭关怎么办?
 《赞辞·大地美严》讲义
 修行要把握在念念之间
 共同前行
 事师五十颂(译讲)
 见性
 如何理解“视师如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栏目:锺茂森博士]
 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栏目:白话佛经]
 法会读诵本 12.放生功德[栏目:法会读诵本]
 内变外就变 自变他就变[栏目:寂静法师·福慧灯]
 《正理经》简读之六[栏目:因明学讲记]
 往生论注讲记(十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观无常刹那的同时,是与空溶为一体,所以就坐在那永恒的现在,这样对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五、克服恐惧 我怕蛇[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乩童等所显现的灵异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夏雨清凉解要 六[栏目:智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