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一篇:什么是波罗蜜?
 
{返回 明昆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08

第七章:杂集 这是提供给发心修菩萨道者有关波罗蜜多方面的探讨与分析之杂集。

在此我们结束须弥陀隐士(Sumedha,妙智)的故事,以便根据《行藏注疏》(Cariyapitaka-atthakatha),提供十波罗蜜之杂集给予发心修菩萨道者。希望对于探讨、理解、修习与累积波罗蜜方面对他们有所助益。

这一章将以问答方式来讨论有关波罗蜜的性质与特色。有关题目如下:

(一) 什么是波罗蜜?

(二) 为何称为波罗蜜?

(三) 有多少个波罗蜜?

(四) 波罗蜜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

(五) 什么是波罗蜜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六) 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

(七) 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

(八) 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

(九) 什么是波罗蜜的对立因素?

(十) 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十一) 什么是波罗蜜的全面分析?

(十二) 什么是波罗蜜的组合?

(十三) 什么是圆满波罗蜜的因素?

(十四) 需要多长的时间圆满波罗蜜?

(十五) 波罗蜜可以带来什么利益?

(十六) 什么是波罗蜜的果?

第一篇:什么是波罗蜜?

这问题的答案是:波罗蜜是那些以大悲心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进一步的解释:当行布施时,若作此想:「这是我的布施。」,那它已被渴爱污染了;或作此想「这布施就是我。」,那它已被我慢污染了;或另作此想「这布施就是我自己。」,那它已被邪见污染了,这类布施被称为已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所污染。

只有不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污染的布施才配称波罗蜜。(持戒波罗蜜等也是如此。)

为了具备成为波罗蜜的条件,诸善行如布施、持戒等不单只必须不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所污染,而且必须以大悲心(maha-karuna)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upaya-kosallabana)作为基础才成。

大悲心: 菩萨必须对无边众生,无论远近,皆培育深切的怜悯,视众生为自己的亲生孩子。他视众生为同是在生死轮回中打滚的天涯沦落人,受尽贪、瞋、痴、生、老、死、愁、悲、苦、忧及恼之烈火所煎熬,而不以分别心来分辨他们为朋友或敌人。他以此观想而对众生培育起强大的悲愍心。他的悲心必须强大至足以使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如此的悲心即是形成所有波罗蜜之根基的大悲心。

当须弥陀隐士在遇到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时,他的修为已圆满至足以使他自己脱离苦海。(若是他愿意的话,他即可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是一个具有大悲心的伟人,为了圆满所有的波罗蜜以便得以解救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他愿意在生死轮回中多受苦长达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

方法善巧智: 这是对行布施、持戒等善行的方法善巧智,以使它们成为成就正等正觉的管道与助力。发心修菩萨道者必须只抱着唯一的目标,即是成就正等正觉,而以此心全心全意地投入修习布施、持戒等善法。他不可祈求投生天界等福报,因为这些事实上是导致生死轮回之苦的原因。他只可以以涅槃为最终的目标。方法善巧智即是能令他只视正等正觉为唯一的成果之智慧。

上述之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即是修习波罗蜜和成佛的根基。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该先致力于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只有具足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布施、持戒等波罗蜜才是真正的波罗蜜。


{返回 明昆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二篇:为何称为波罗蜜?
下一篇:南传菩萨道 上 第六章:省察诸波罗蜜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南传菩萨道 下 第二章:持戒波罗蜜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三章:须弥陀婆罗门
 南传菩萨道 上 作者简介 中译序 第一章:礼敬与原意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一篇:什么是波罗蜜?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五篇:波罗蜜可以带来什么利益?..
 南传菩萨道 下 第一章:布施波罗蜜
 南传菩萨道 上 第八章:十八不生处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三篇:有多少个波罗蜜?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五篇:什么是波罗蜜的相、作用、现起与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门骊珠集[栏目:圣严法师]
 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栏目:赖永海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