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落发的意义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02

落发的意义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征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着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总是对种种得意、荣耀执着不舍,因而产生了自傲、自慢;对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产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的一切现象就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的,我们来三宝中求度,随佛出家,就应将这一切的荣辱得失彻底地抛弃,把自己当做初生的婴儿,重新来过。
  
  如果不能将这个观念扭转,我们刚强难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习气则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烦恼将无穷无尽,纵然落发,也会为自己增添无限的困扰,为僧团带来负担。
  
  我经常告诉前来请求剃度的人,现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愿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为了寄生于佛教,偷安于佛门,用经忏佛事、化小缘,或者种种的善巧,来获得信徒的供养,这是在正与邪的狭缝中求生存,是佛教的败类,将会使佛教步向衰颓之路。
  
  我们法鼓山僧团用尽心血,正积极地推动人间佛教,化俗导迷,净化社会、人心。如果我们自己烦恼很重、性格刚烈、冥顽不灵,将破坏佛教的形象,阻断信众学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观念、行为并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将这些问题带入僧团,那么,僧团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将因你而受到伤害。
  
  你们的师父拼命地在弘扬佛法,努力扭转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以及提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看法。因此,诸位进入僧团后,都应以师父的理念为理念,以常住的方向为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将与整个僧团背道而驰。既然不认同师父与僧团,又何须来此出家?这种人多一个,对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损失,因为带着棱角、带着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养品德与悲愿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愿,以及有专业学问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条件是品德和悲愿,如果出家后依旧保持在家人的习气,虽有专业的学问和能力,却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无法提升,这种人对佛教整体而言反而没有益处。
  
  所以,准备落发的人,一定要发大誓愿,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将过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忏悔、念佛、感恩,养成柔和善顺、忍辱负重的出家品德。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剑将荣耀心斩断,用悲愿火将得失心焚毁,不要让烦恼、习气残留在我们的身心,戕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千万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顺眼,瞧那人不满意;挑剔这、排斥那,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有想法。样样看不顺眼,事事不合己意,这类的人增加之后,僧团将难以运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镜,身如抹布。’落发后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还将身体和想法看得很重,执着身体,身上就有很多刺,执着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烦恼。若能如《楞严经》所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能用忍辱负重的观念来调整自己,心无烦恼,所以像明镜无尘,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污垢。如果在落发之后,发现自己离开了道心,就自摸己头,既已落发出家,心生惭愧,立即念佛忏悔。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
  
  你们的师公东初老人曾经问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是比丘,受沙弥戒是沙弥。’老人一直摇头说:‘你再说。’‘出家人不可以结婚、不可以存钱。’又摇头。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好请求老人开示。老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为成就。’
  
  因此,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批评时,不答辩,辩就是是非,要忍辱负重,而且还要积极地努力以达成奉献他人的目标。在因缘不许可的情况下,不得盲目地奉献,当以退为进,保持实力,留得青山有柴烧。虚以待之,并非一味地退而不进。
  
  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有道心、悲愿心。道心是时常反省自己有没有骄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为了自己的学历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则为了身体上的残缺而自卑,有些人是为了年纪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带刺,害怕自己的弱点被人捉住;而学历高、能力强的人易生骄慢,自以为有道心,或比别人还会修行。这都是在家人的心态,会破坏我们的道心,若有这样的心态,要知惭愧、忏悔。
  
  若自认为有道心,为常住服务多一些、贡献多一些,指责别人能力差,没有付出,老是计较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多,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那么少,如此骄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应该的,别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许是他的体力、智力不胜任之故,要多体谅、多包容。若他来请教,一定要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参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们的模式做。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最后,再以数语勉励大家,当努力学习做一个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别人比,道心自增长。
  (二)互相勉励,不可看不起别人。
  (三)不可自卑于学历低、身体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闲谈。
  (五)心念系在恒课上,如持咒、持佛菩萨名号。任何空档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间断,如此自然能够消灾除障、去烦恼。


(圣严师父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化、感动、感谢、感恩
下一篇:放松身心的妙方
 维摩经六讲 自序
 五根五力讲记
 禅修与信仰
 圣人的故事
 合乎因果的追求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禅修疑难解
 印度佛教史
 生命与信仰的探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药 第四章 生起菩提心[栏目:雪谦·冉江仁波切]
 23 护贼度贼[栏目:大机大用]
 学佛人如何与各种人交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43[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栏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法海集四 第五部分:见及乘差别备忘录(原文)[栏目:法海集]
 佛经十二部(尚国衡)[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反思性(陈永革)[栏目:人间佛教]
 新春祈祷文[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